法碩考研知識點之刑法講義_第1頁
法碩考研知識點之刑法講義_第2頁
法碩考研知識點之刑法講義_第3頁
法碩考研知識點之刑法講義_第4頁
法碩考研知識點之刑法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刑法總則第一節(jié) 刑法的概念和性質刑法(一般不會考) 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根據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以國家名義頒布的,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及刑罰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刑法典;廣義:刑法典單行刑法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刑法的任務(一般不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包保衛(wèi)國家安全,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家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順利進行。刑法的解釋對刑法規(guī)定含義的闡明,不能超出刑法用語的本來含義。正式的刑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主要包括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非正式的刑法解釋不具有法律效力,主要指學理解釋。刑法解釋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刑法規(guī)定的含義和精神;有助于刑法的統一正確實施;有助于彌補刑法的某些漏洞與缺陷;有利于刑法的發(fā)展和完善。刑法基本原則(一般不會考)是刑法本身具有的,貫穿全部刑法規(guī)范,體現我國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基本精神,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過程的基本準則。1、必須貫穿全部刑法規(guī)范始終,具有全局性、根本性;2、必須是刑法制定、解釋和適用都必須遵循的準則;3、必須體現我國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凱程法碩特錄班與復試特錄班火熱報名中。凱程優(yōu)勢,凱程師資力量強大,北大教授陳永生、陳璐瓊、馬峰、岳教授等大牌老師云集凱程,給你最好的師資力量。最好的環(huán)境,凱程環(huán)境,正規(guī)大學環(huán)境,吃住學一體,歡迎對比考察,凱程官網有詳細真實的圖片,安全放心有保障;最好的效果,凱程學員經驗談視頻在凱程官網有很多,歡迎查看,其他機構一個都沒有。扎扎實實的輔導,才能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成績。有意向法碩的同學,咨詢凱程法碩老師,幫你選擇合適的輔導班。罪刑法定原則1、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有利于維護正常社會秩序和保障人權。2、基本要求:罪 刑 法 定 化 : 罪 的 法 定 和 刑 的 法 定罪 刑 實 定 化 : 實 體 性 的 規(guī) 定罪刑明確化:文字清晰,意思明確3、派生權利: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有罪推定、禁止重法溯及既往4、立法體現:、現行刑法典實現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罰的法定化;、廢除了類推制度,為罪行法定原則得以貫徹掃除了障礙;、重申了從舊兼從輕原則;、在分則罪名的規(guī)定上做到了詳備;、在個罪的構成要件及法定刑上增強了可操作性。罪責刑相適應原則1、犯多大的罪,便應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也應判處其輕重相當的刑罰;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2、基本要求:刑事立法要考察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刑罰裁量要結合整個犯罪事實和犯罪分子個體的各個方面,力求刑罰個別化。3、立法體現:1)嚴密科學的刑罰體系;2)區(qū)別對待的處罰原則;3)輕重不同的量刑幅度。4、司法適用:⑴定罪與量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⑵強化良性公正的執(zhí)法觀念;⑶強調執(zhí)法中的平衡與統一。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 是我國刑法原則之一,即“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任何人犯罪都應該受到法律的追究;2、任何人都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規(guī)定的特權;3、對于一切犯罪行為,應一律平等適用刑法。不得因犯罪人的社會地位,家庭出身,職業(yè)狀況,財產狀況,政治面貌,才能業(yè)績的差異而在適用刑法和定罪量刑上有所區(qū)別;4、任何人的權益受到犯罪侵害都應受到刑法的保護;5、不同被害人的同等權益應受到刑法的同樣的保護。刑法的空間效力刑法對地域和對人的效力,它解決國家刑事管轄權的范圍問題。我國以屬地原則為主,以其 他 原 則 為 補 充 。⑴屬地原則(領土原則):單純以地域為標準,凡是發(fā)生在本國領域內的犯罪都適用本國刑法。反之,發(fā)生在本國領域外的犯罪,均不適用本國刑法。我國刑法采取的是以屬地原則為基礎的結合型刑事管轄權體制 。⑵屬人原則:單純以國籍為標準,要求凡是本國人犯罪都適用本國刑法;⑶保護原則(自衛(wèi)原則):以保護本國利益為標準,要求凡侵害本國國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都適用本國刑法⑷普遍原則(普遍管轄原則,世界原則):以保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為標準,凡侵害由國際公約、條約保

;護的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犯罪,無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無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內還是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其針對對象限于劫持航空器、毒品犯罪、侵害外交人員、滅絕種族等國際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含義⑴我國國境以內的全部空間區(qū)域:A領陸;B領水:內水、領海及其地下層;C領空。⑵我國的船舶、飛機及其他航空器;⑶ 我 國 駐 外 使 館 ;⑷刑法第六條第二款: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fā)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 和 國 領 域 內 犯 罪 。 ”( 隔地 犯 : 犯 罪 行 為地 與 犯 罪 結 果彼 此 脫 離 )A 在 我 國 境 內 實 施 犯 罪 行 為 , 但 犯 罪 結 果 發(fā) 生 在 國 外 ;B 在 國 外 實 施 犯 罪 行 為 , 但 結 果 發(fā) 生 在 我 國 境 內 ;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均發(fā)生在我國境內?!胺捎刑貏e規(guī)定”⑴ “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⑵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變通或補充的規(guī)定。不同于外交特權和豁免權,僅僅排除與少數民族特殊習慣、宗教文化傳統相關的部分法條的適用;免于適用刑法的部分必須有明確的規(guī)定,由自治區(qū)或省的國家權力機關制定變通或補充規(guī)定,并報請全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常 務 委 員 會 批 準 ;變通或補充的規(guī)定不能與刑法的基本原則相沖突。⑶刑法實行后,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特別刑法規(guī)定。⑷特別行政區(qū)的例外規(guī)定。屬人管轄權(我國)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guī)定之罪,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guī)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guī)定之罪的,適用本法。3、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保護管轄權(我國)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guī)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兩個限制:1、這種犯罪按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最低刑須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2、按照犯罪地的法律應受刑罰處罰。普遍管轄權(我國) 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guī)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只有在其他管轄權無法適用時才適用普遍管轄權,只有當犯有國際罪行的罪犯在我國境內時才可能適用普遍管轄權。溯及力刑法生效后,對于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是沒有溯及力。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則:⑴ 從 舊 原 則⑵ 從 新 原 則⑶從新兼從輕原則:新法原則上具有溯及力,但舊法(行為時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的,應按舊法。⑷從舊兼從輕原則:新法原則上不具溯及力,但新法(行為時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的,應按舊法。我國刑法有關溯及力的原則:1)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而1997年刑法典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2)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但1997年刑法典不認為是犯罪的,如果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就應當適 用 1997 年 刑 法 典 ;(3)當時的法律和 1997年刑法典都認為是犯罪,并按照 1997年刑法典總則第四章第八節(jié)的規(guī)定應當追訴的原則上按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如果 1997年刑法典比當時的法律處刑較輕的,則適用 1997年刑法典 ;(4)如果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對行為作出了生效判決,該判決繼續(xù)有效。犯罪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特征:1、嚴重社會危害性: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某種損害。2、刑事違法性:社會危害性的具體體現,以社會危害性為基礎。3、應受刑罰懲罰性:免于刑事處罰不是不應,而是不需要。犯罪構成是依照我國刑法規(guī)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這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特征:⑴犯罪構成是一系列主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⑵犯罪構成要件:從同類案件的事實中經過抽象、概括出來的帶有共性的,對于犯罪性質和危害性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⑶犯罪構成要件具有法定性。犯罪和犯罪構成的關系聯系: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區(qū)別:犯罪概念的功能是從整體上回答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揭示犯罪行為的社會、政治本質,是區(qū)分罪與非罪的總標準。犯罪構成解決的是構成犯罪的具體規(guī)格和標準問題,進一步明確回答構成犯罪的具體要件問題。犯罪客體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構成要件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構成要件。犯罪客體決定犯罪性質。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按照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的范圍,可分為以下三類:1、一般客體: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一切社會關系的整體,揭示一切犯罪的共同屬性和階級本質。2、同類客體: 某一類犯罪行為所共同侵害的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3、直接客體:簡單客體:某一種犯罪只直接侵害一種具體社會關系;復雜客體:犯罪行為直接侵害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具體社會關系;主要客體:復雜客體中受侵害程度較嚴重的,刑法予以重點保護的;次要客體:復雜客體中受侵害程度較輕的,刑法予以一般保護的;隨機客體:某一具體犯罪所侵害的復雜客體中,可能由于某種機遇而出現的客體。又稱隨意客體、選擇客體,一般往往是加重刑事處罰的原因和依據。物質性客體和非物質性客體。犯罪對象犯罪行為所直接作用的具體的人或物?;竞x:1、具體的人或物;2、犯罪行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3、是刑法規(guī)定的人或物。犯罪對象與犯罪客體聯系:犯罪客體是一定的社會關系,作為犯罪對象的人,是社會關系的承擔者;作為犯罪對象的物,是社會關系的物質表現形式。區(qū)別:1、犯罪客體決定犯罪性質,犯罪對象則未必;2、犯罪客體是一切犯罪的必備要件,而犯罪對象未必;3、犯罪客體必受侵害,而犯罪對象未必;4、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犯罪對象不是;5、犯罪對象憑借人的感覺器官可以感知其存在的事物;犯罪客體是憑借人的思維才能認識的觀念的東西。犯罪客觀又稱客觀要件、客觀因素,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構成犯罪的客觀外在表現。特征:1、客觀性;2、具體性;3、多樣性;4、法定性。危害行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即由行為人的意識、意志支配的違反刑法規(guī)定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作。特征:⑴危害行為客觀上是人的身體的動靜;⑵有意性:行為人的意志或者意識支配下的身體的動靜;⑶有害性:對社會有危害的行為;⑷刑事違法性?;拘螒B(tài):1、作為:犯罪人用積極的行為實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作為是危害行為的基本形式之一。特征:a、外在表現是人的身體的積極動作。b、不僅指單個行為,而通常由一系列的積極舉動組成。c、違反刑法禁止性規(guī)定。2、不作為:犯罪人有義務實施且可能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當為而不為”。不作為是危害行為的基本形式之一。條件:(1)以特定義務為前提:、法律明確賦予的義務: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義務,一方面要求其他法律、法規(guī)有規(guī)定,同時要求刑法的認可,若只有其他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而無刑法的認可或要求,行為人即使不履行這種義務,也不成立犯罪的不作為。、職務、業(yè)務要求履行的義務;C、先行行為產生的義務;D、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于危險的狀態(tài)時,行為人負有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結果發(fā)生的特定義務。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性,這是不作為成立的重要條件。3)未履行特定義務,這是不做為成立的管件條件。兩種重要表現形式:1)純正的不作為犯罪:只能以不作為方式來實施的犯罪。2)不純正不作為犯罪:可以以不作為方式來實施,也可以以作為方式來實施。危害結果廣義指危害行為所造成的一切對社會的損害事實,包括直接和間接的,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和非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狹義僅指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通常是對直接客體造成的損害,也并非存在于任何犯罪中,如未遂犯。特征:1、危害結果可以是實際損害,也可以是現實危險狀態(tài);2、產生危害結果的原因只能是危害行為;3、危害結果具有客觀性和法定刑。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1、在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概念中明確規(guī)定危害結果;2、以對直接客體造成某種有形的、物質性的危害結果,作為某些故意犯罪既遂的標準;3、以發(fā)生某種特定的現實危險狀態(tài),作為某些故意犯罪既遂的標準;4、以發(fā)生嚴重的物質性危害結果,作為罪與非罪的標準;5、以發(fā)生某種特定的嚴重危害結果,作為此罪與彼罪的界限;6、以造成物質性危害結果的輕重程度,作為適用輕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的標準。因果關系:犯罪構成客觀方面要件中的危害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以下了解)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2、相對性;3、時間序列性;4、條件性和具體性;5、復雜性;6、必然聯系與偶然聯系;7、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8、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犯罪主體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自然人犯罪主體,是指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并且依法應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單位犯罪主體包括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刑事責任能力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其本質是相對自由意志。內容包括:⑴辨認能力: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意義、性質、后果的分辨、認識能力;⑵控制能力:行為人所具備的決定自己是否實施刑法所禁止的行為的能力;⑶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辨認能力是基礎和前提,控制能力是關鍵,刑事責任能力是二者的統一。 分類:1、完全:年滿 18周歲,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與知識發(fā)展正常的人。2、完全無:沒有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不滿 14周歲,行為時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3、相對無:僅限于刑法所明確限定的某些嚴重犯罪;已滿 14周歲未滿 16周歲的未成年人。4、減輕: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減弱降低,又稱限定、限制刑事責任能力。⑴ 已 滿 14 周 歲 未 滿 18 周 歲 的 未 成 年 人 ;⑵ 又 聾 又 啞 的 人 ;⑶ 盲 人 ;⑷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因素1、刑事責任年齡:法律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年齡階段的劃分:1)不滿14周歲的人,不應當受刑事處罰,這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時期。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對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承擔刑事責任,這是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3)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這是減輕刑事責任時期。4)已滿16周歲的人,對一切犯罪行為都應負刑事責任,這是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⑴從寬處罰:應當從寬或減輕處罰。這是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原則的規(guī)定。這一原則中的應當,應當理解為必須、一律,即凡是未成年人犯罪都必須予以從寬處罰。從寬處罰是相對成年人犯罪而言,即在犯罪性質和其他犯罪情節(jié)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對未成年人犯罪要比照成年人犯罪的處罰予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⑵排除死刑適用:犯罪時不滿 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這里說的不適用,是指不允許判處死刑,不僅僅是說不執(zhí)行死刑,也不是說等滿了18歲再判決、執(zhí)行死刑。這是剛性要求,不允許有任何例外。2、精神障礙:(1)完全無:A、生物學標準:精神病人,要求:精神障礙者;實施特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即犯罪行為;在精神病機理作用下實施行為。、心理學標準:不能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2)完全:、⑴精神正常時期的間歇性精神病人;、大多數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礙人;3)限制:、處于早期或部分緩解期的精神病患者;、某些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礙人。3、生理功能喪失:1)既聾又啞的人和盲人;2)可以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從寬處理)。4、生理醉酒:(1)病理性醉酒:一般不負刑事責任,作為精神病犯罪;(2)生理性醉酒。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刑法所規(guī)定的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有無和大?。┑男袨槿巳松矸矫嫣囟ǖ馁Y格、地位或狀態(tài)。從形成方式加以區(qū)分,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可分為自然身份與法定身份或狀態(tài)。根據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對行為人刑事責任影響性質和方式,可以分為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身份犯以特殊身份作為主體構成要件或者刑罰加減根據的犯罪。身份犯可分為真正身份犯與不真正身份犯。A

真正身份犯:特殊身份的有無影響定罪的犯罪;

B不真正身份犯:不影響定罪但影響量刑的犯罪。分類:1、自然身份:人因自然因素賦予而形成的身份,基于性別、血緣、婚姻;法定身份:人基于法律賦予而形成和身份。2、定罪身份:決定刑事責任存在的身份,又稱犯罪構成要件身份,是犯罪主體的必備要素;量刑身份:影響刑事責任程度的身份,又稱刑罰加減身份,表現為從重、從輕、減輕甚至免除處罰的根據。單位犯罪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特征:⑴主體: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⑵在單位意志支配下,由單位內部成員實施;⑶刑法分則性條文的明確規(guī)定。認定1、單位的性質不影響單位犯罪的成立。2、不以單位犯罪論處的情況:⑴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實施犯罪的⑵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⑶盜用、借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所得或私分。處罰原則:我國以雙罰制為原則,以單罰制為例外;而單罰制又以代罰制為主:如強迫職工勞動罪。單位犯罪的刑罰只有一種:罰金。1、雙罰制⑴單位犯罪刑罰同自然人犯罪⑵單位犯罪刑罰較自然人犯罪輕2、單罰制⑴轉嫁制:只處罰單位⑵代罰制:只處罰直接負責人員犯罪主觀方面犯罪主體對自己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主要是對危害結果的態(tài)度。特征:1、 是行為人的心理態(tài)度,是表現形式;2、 以一定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為內容。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

。犯罪故意行為從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一種主觀心理態(tài)度。包括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1、認識因素: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⑴認識的內容A 對 行 為 本 身 的 認 識 ( 行 為 的 性 質 和 內 容 )對行為結果的認識(法條的明確規(guī)定):結果是對直接客體的危害,這種認識也包括對直接客體的認識對行為結果相聯系的其他構成要件事實的認識:(法定對象;法定手段;特定的時間地點)對違法性的認識問題?、普J識的程度:必然發(fā)生可能發(fā)生2、意志因素:行為人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3、缺一不可:認識因素是構成犯罪故意的基礎和前提;意志因素是認識因素的發(fā)展。類型1、直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⑴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⑵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間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實踐中有三種情況:⑴ 追 求⑵ 追 求

一一

種種

犯 罪 目非 犯 罪 目

的的

而而

放放

任任

另另

一一

個個

危 害 結害 結 果

果的

發(fā)發(fā)

生生

;;⑶在突發(fā)犯罪中,行為人不計后果而放任結果的產生。犯罪過失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特征:實際認識與認識能力不一致;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不一致。類型1、疏忽大意的過失: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了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特征⑴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有預見的義務和預見的能力。⑵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了這種結果;對行為結果無認識。2過于自信的過失: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特征:⑴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⑵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1、相同點:、在認識因素上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均有認識;、在意志因素上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均持非希望態(tài)度。2、不同點:、對危害結果的認識程度不同,前者僅僅預見到危害結果的可能發(fā)生,后者則是明知危害結果的現實可能發(fā)生,認識程度相對較高;、對危害結果發(fā)生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不同,前者輕信能夠避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是違背行為人的本意的,后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不違背本意;C、承擔的刑事責任輕重不同,輕信要有實際根據和實際可能性,處罰較輕;僥幸心理歸為間接故意,處罰較重。意外事件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特征:⑴ 行 為 在 客⑵ 主 觀 上 對 自 己

觀的 行

上為

造造 成

成的

了損 害

損結 果

害沒

結有 過

果錯⑶損害結果的產生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犯罪目的是犯罪人希望通過自己所實施的犯罪行為達到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犯罪目的是選擇性要件。犯罪動機是推動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以達到犯罪目的的內在沖動或者內心起因。二者關系:1、 聯系:⑴都是推動行為實施犯罪行為的主觀心理活動,反映其主觀惡性程度和社會危害程度;⑵犯罪目的以犯罪動機為基礎和前提,前者源于后者,是其延伸發(fā)展,后者促成前者;⑶二者有時表現為直接關系,反映的行為人的需要是一致的。2、 區(qū)別:⑴時間:動機在目的之前;⑵同一種犯罪,目的相同,動機可能不同;⑶犯罪動機相同,可以導致幾種不同的目的;⑷二者在某些情況下反映的需要并不一致;⑸目的偏重于影響定罪,動機偏重于影響量刑。刑法中的認識錯誤(了解): 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意義或者對有關客觀事實存在的不正確認識1無罪——有罪1對法律2有罪——無罪刑事違法性不是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不影響故意犯罪的成立認識錯誤3對定罪量刑的誤認不影響定罪量刑1客體2對事實認識錯誤行為2對象人對于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所產生的不正確認識,3行為若屬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情況,則影響刑事責4因果關任系

⑴甲——>乙 二者體現的合法權益相同故意犯罪既遂⑵甲——>乙 二者體現的合法權益不相同結合主客觀具體情況分析⑶非——>是 故意犯罪未遂⑷是——>非 過失或意外⑴性質:過失或無罪 不定故意犯罪 如假想防衛(wèi)。⑵方法:即行為人對自己所使用的手段是否會發(fā)生損害結果存在不正確認識。誤認不會—— >會過失或無罪誤認會——>不會故意未遂不可能會—— >會無罪⑴因果內容:結果<預想 未遂結果>預想對超出故意范圍的結果要排除故意,只負過失責任⑵因果聯系:如誤認為結果由自己的行為引起,實際上由行為人以外的原因引起未遂。⑶因果進程:行為人對因果內容明白無誤,但對因果關系的進程認識錯誤 無影響排除社會危害性行為 法人和自然人直接針對危害現象或加害人實施的,旨在排除和減少某種危害發(fā)生的積極作為。特征:⑴正當性:法律明文規(guī)定 ;為法律所容許或許可;為執(zhí)行法律和依法執(zhí)行職務之必然結果。⑵善意性:出于排除危害、保護正當利益的善意;⑶私力性:私力救濟;⑷有利性:有利社會;⑸損害性。種類(了解):1、正當防衛(wèi);2、緊急避險;3、執(zhí)行命令行為;4、正當業(yè)務行為:責任由上級負責。條件:必須是上級依照職權和法律發(fā)布的命令;主觀上認為上級的命令是正當的。5、科學研究和自然探險行為: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依照法律和職業(yè)規(guī)范的規(guī)定所實施的行為。條件:行為人必須有從事法定職業(yè)的資格或身份,必須依法實施業(yè)務行為;必須出于合法正當的目的;其造成的損害利益必須小于保護的利益。6、受害人承諾和推定受害人承諾的行為。凱程法碩特錄班與復試特錄班火熱報名中。凱程優(yōu)勢,凱程師資力量強大,北大教授陳永生、陳璐瓊、馬峰、岳教授等大牌老師云集凱程,給你最好的師資力量。最好的環(huán)境,凱程環(huán)境,正規(guī)大學環(huán)境,吃住學一體,歡迎對比考察,凱程官網有詳細真實的圖片,安全放心有保障;最好的效果,凱程學員經驗談視頻在凱程官網有很多,歡迎查看,其他機構一個都沒有。扎扎實實的輔導,才能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成績。有意向法碩的同學,咨詢凱程法碩老師,幫你選擇合適的輔導班。正當防衛(wèi)是法律規(guī)定的一種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行為;沒有明顯超出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要件:1、有實際不法侵害存在(起因和前提條件):不法侵害:違反法律并具有社會危害性;實際存在,否則是假想防衛(wèi)。2、不法侵害正在進行 (時機條件):已經著手實施侵害行為,且尚未結束,但也有例外。3、必須是為了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 (主觀條件)。4、防衛(wèi)行為必須針對不法侵害進行 (對象條件)。5、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失 (限度條件)。防衛(wèi)過當在施行正當防衛(wèi)的過程當中違反正當防衛(wèi)的限定條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給不法侵害者造成重大損害,因而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行為。是防衛(wèi)行為正當性和損害結果非正當性的統一,即防衛(wèi)行為具有前四個要件,但不符合限度條件。一般是間接故意,也可以是過失。按照行為人觸犯的有關條文和罪名酌情減輕或免除處罰。防衛(wèi)挑撥指行為人出于侵害目的,以故意挑釁、引誘等方法促使對方進行不法侵害,爾后借口防衛(wèi)加害對方的行為。無過當防衛(wèi)權又稱特殊防衛(wèi)權,指公民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所實施的正當防衛(wèi)行為,沒有必要限度的限制,對其防衛(wèi)行為的任何后果均不負刑事責任。這些特定情況包括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ハ喽窔ㄒ话銉H限于當時的條件)行為人雙方都有向對方實施不法侵害的意圖和行為的行為。緊急避險是法律規(guī)定的一種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名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的行為。本質是當多種或某種重大合法權益遭遇現實的危險時,在無法全部保全的情況下,通過損害最小的合法權益或一部分合法權益的方法,來最大限度的保護更大的合法權益。 要件:1、必須遭遇現實的危險。2、必須正在發(fā)生的危險:危險迫在眉睫,合法權益處于危險威脅之中,如不實行緊急避險,危險立即會轉化為現實的危害,使有關的合法權益遭受不可挽回的損失。3、必須是不損害某種合法權益就無法避免的危險:在無其他方法可避免危險的情況下,不得已選擇損害合法權益的方法來避免危險,危險的突發(fā)性和緊急性而難以實施其他方法。4、必須出于保護保護合法權益的目的:緊急避險時乘機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是故意犯罪;正在損害他人合法權益而巧遇緊急避險是巧合避險,應追究法律責任。5、必須沒有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⑴必要限度:為有效避免危險而必須損失的合法權益的代價;⑵當整個合法權益遭受危險時,損失大部分權益,保住部分合法權益,屬于緊急避險;當只需要損失微小的合法權益就可避免危險,卻損失了較大利益,盡管仍然小于保護的權益,但不屬于;⑶為避免本人危險,不適用于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這些人負有排除危險的義務。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的關系相同點:1、 都是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排除社會危險性的行為;2、 不僅可以在保護自己利益的場合下實施,而且在保護他人權利和公共利益時也可以進行;3、 都要對他人造成一定的損害。區(qū)別:1、 危險的來源不同:正當防衛(wèi)的來自人的不法侵害;緊急避險的人的不法侵害和自然的力量、動物的侵襲等。2、 損害的對象不同。前者只能損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后者則是損害第三者的合法利益。3、行為實施的條件不同。前者的實行沒有不得已的要求;后者則要求迫不得已,并且關于避免本人危險的規(guī)定,不適用于職務、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4、必要限定的標準不同。5、本質不同。前者是合法權益與不法侵害之間的矛盾,而緊急避險是兩個合法權益之間的沖突。犯罪既遂已經成立直接故意的犯罪,其客觀方面齊備法律規(guī)定的結果或行為的犯罪形態(tài)。類型:1、行為犯:以危害行為的完成,作為犯罪客觀方面要件齊備標準;如果出現了實際的危害結果,則是加重結果、情節(jié)。2、舉動犯:犯罪一經著手實施,其客觀方面的要件即告完整的或齊備的犯罪,無既遂、未遂之分。3、結果犯:由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共同構成犯罪的客觀方面的犯罪,缺少危害結果,客觀方面就不具有完整性或說要件就不齊備。4、危險犯:危害行為和危害行為所造成的危險狀態(tài),共同構成犯罪客觀方面完整性的犯罪。犯罪預備行為人為了實施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但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尚未著手實行的的犯罪形態(tài)。特征:⑴客觀上,實施了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⑵主觀上,是為了實行犯罪:為了自己是實行犯罪(否則共同預謀或幫助犯);必須是為了實施具體的犯罪;既可以是為了實行一罪,也可以是實行數罪;⑶行為人沒有著手實行犯罪;⑷犯罪行為停留在預備階段,是由于行為人不能控制的原因。刑事責任: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1、應當受到處罰;2、比照既遂犯處罰;3、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犯意表示行為人將自己的犯罪意圖流露于外,并為他人所知悉的行為。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 :區(qū)別:1、犯罪預備行為,是為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制造條件的行為,表現為一種客觀上積極的行為;而犯以表示是犯罪意圖的單純流露,是心理狀態(tài)活動;2、犯罪預備的作用在于促成或實現犯罪;而犯意表示不會對犯罪的著手實行起促進作用;3、犯罪預備本身即有獨立的社會危害性,構成現實威脅;犯意表示只能說明行為人犯罪的可能性,不具有實際的社會危害性;4、犯罪預備表明行為人已經開始犯罪;犯意表示只是說明行為人想實施犯罪,而沒有以任何形式開始實施犯罪。聯系:1、行為人預備和實行犯罪,都是將自己的犯罪世界觀表露于外的活動,屬于廣義的犯意表示;2、無論是犯罪預備還是犯意表示,都是犯罪的心理狀態(tài)支配下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都是能被認識的。犯罪未遂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特征:⑴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即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實行行為;⑵犯罪沒有得逞:A、主觀上,犯罪的直接故意內容沒有完全實現。B、客觀上,實施的犯罪行為沒有實施完畢。⑶未得逞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行為人沒有預料到、或不能控制的主客觀原因。類型:1、實行終了的的未遂:行為人已經將犯罪的實行行為實施完畢,但由于行為人以外的原因,犯罪沒有得逞。2、未實行終了的的未遂:行為人在實施實行行為的過程中,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客觀因素介入,導致行為人不敢或不能把行為實行終了,以致犯罪沒有得逞。3、能犯未遂:根據犯罪時主客觀情況,犯罪行為本來有可能得逞,但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因素的介入,使犯罪沒有得逞。4、不能犯未遂:由于犯罪人主觀認識上的原因或行為手段或行為對象等原因,犯罪不具備得逞的客觀可能性。刑事責任: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1、一般情況要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分別處理:產生危害后果的—沒有產生任何危害后果;3、根據犯罪性質輕重,較輕減輕處罰,較重從輕處罰;4、根據不同情節(jié)選擇。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特征:⑴主觀上有中止犯罪的決意:客觀上能夠繼續(xù)犯罪和實現犯罪的結果的情況下,主動作出的不繼續(xù)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結果的選擇。A、認識:必須明確認識到自己能夠繼續(xù)犯罪或實現犯罪的結果,能夠指行為人認為自己能夠,而不是客觀上的。B、意志:中止犯罪時主動作出的。C、中止犯罪必須是完全的、無條件的、徹底的。⑵客觀上實施了中止犯罪的行為:A、中止行為是停止犯罪的行為,是使正在進行的犯罪中斷的行為、消極中止:犯罪行為尚未實施完畢,已經實施的行為尚不能產生犯罪所要求的結果時,以不作為的方式停止繼續(xù)實施犯罪行為。積極中止:犯罪行為已經實施完畢,能夠產生犯罪所要求的結果,必須實施積極的行為,防止結果的發(fā)生C、以不發(fā)生犯罪結果為條件,即行為人⑶犯罪中止必須發(fā)生在犯罪過程中。⑷犯罪中止必須是有效的中止行為犯:行為有效停止;結果犯與危險犯:防止了結果或危險狀態(tài)發(fā)生。類型:1、預備行為的中止:不作為形式的中止;實行行為的中止:不作為或作為。2、實行終了的中止——未實行終了的中止。刑事責任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1、應當負刑事責任;2、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3、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4、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要件:1、主體:必須是二人以上;必須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2、客觀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都必須是犯罪行為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共同的犯罪目標)都與發(fā)生的犯罪結果具有因果關系3、主觀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犯意聯系)認識因素:都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認識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與自己一道共同實施該種犯罪;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共同犯罪行為結合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認識到此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的因果關系。意志因素:經過自己的自由選擇,決意與他人共同實施;對犯罪結果的發(fā)生,都抱有希望或放任的態(tài)度; 共同直接故意,共同間接故意,間接直接相結合。分類:分為任意的共同犯罪(刑法分則規(guī)定可以由一個人單獨實施的犯罪,當由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時)和必要的共同犯罪(刑法分則規(guī)定只能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共同犯罪)。同時犯二人以上在同一或者極為接近的時間、場所,對同一犯罪對象實施同種犯罪,主觀上沒有犯意聯系的情況。犯罪集團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特征:1、 主體數量的特定性;2、 犯罪目的的明確性;3、 犯罪活動的組織性;4、 犯罪成員的穩(wěn)定性。主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種類:⑴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即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必須是犯罪集團中的犯罪分子;必須實施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