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基礎知識脾胃病演示文稿當前第1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優(yōu)選中醫(yī)基礎知識脾胃病當前第2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
脾病一、中醫(yī)臟腑干與脾的關系
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藏血,脾生血統(tǒng)血。因此,肝與脾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疏泄與運化、藏血與統(tǒng)血之間的相互關系。當前第3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一)、肝與脾關系的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1、消化方面2、血液方面3、消化吸收方面當前第4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1.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膽汁,輸人腸道,幫助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所以,脾得肝之疏泄,則升降協(xié)調,運化功能健旺。所以說:“木能疏土而脾滯以行”(《醫(yī)碥·五臟生克說》)?!捌⒅髦醒霛裢?,其體淖澤……其性鎮(zhèn)靜是土之正氣也。靜則易郁,必借木氣以疏之。土為萬物所歸,四氣具備,而求助于水和木者尤亟?!势⒅弥饔趧?,是木氣也”(《讀醫(yī)隨筆·升降出入論》)。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斷地輸送和滋養(yǎng)于肝,肝才能得以發(fā)揮正常的作用??傊沃栊构δ苷?,則脾胃升降適度,脾之運化也就正常了。所謂“土得木而達”,“木賴土以培之”。所以說:“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澳倦m生于水,然江河湖海無土之處,則無木生。是故樹木之枝葉萎悴,必由土氣之衰,一培其土,則根本堅固,津液上升,布達周流,木欣欣向榮矣”(《程杏軒醫(yī)案輯錄》)。當前第5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肝與脾關系的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1、消化方面2、血液方面3、消化吸收方面當前第6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2.血液方面:血液的循行,雖由心所主持,但與肝、脾有密切的關系。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統(tǒng)血。脾之運化,賴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賴脾之化生。脾氣健運,血液的化源充足,則生血統(tǒng)血機能旺盛。脾能生血統(tǒng)血,則肝有所藏,肝血充足,方能根據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來調節(jié)血液。此外,肝血充足,則疏泄正常,氣機調暢,使氣血運行無阻。所以肝脾相互協(xié)作,共同維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當前第7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黃土壅木郁: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外濕浸漬,困遏脾陽;濕郁蘊熱。濕熱郁蒸,致使肝膽疏泄不利,膽汁外溢,發(fā)為黃疸,出現(xiàn)身黃、目黃、小便等。此外,脾氣虛弱可致肝失疏泄,甚則動風,稱之為脾虛生風。如脾虛久瀉的患兒,可發(fā)展成“慢脾風”,臨床上以四肢抽搐為特征。此為脾虛肝乘,與肝木乘脾的發(fā)病機制不同。所以在治療上,前者當疏肝理脾,土中達木;后者應補脾舒肝,培土抑木,②血液方面: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化源不足,或脾不統(tǒng)血,失血過多,均可累及于肝,使肝血不足,而出現(xiàn)食少、消瘦、眩暈、視物模糊、肢麻、月經澀少或閉經等。當前第8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肝與脾關系的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1、消化方面2、血液方面3、消化吸收方面當前第9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3、消化吸收方面:肝脾關系失調表現(xiàn)在消化吸收方面有木旺乘土和土壅木郁兩種不同的病理表現(xiàn)。木旺乘土:木旺乘土包括肝脾不調和肝胃不和。脾胃之消化吸收,賴肝之疏泄調暢。肝失疏泄,橫逆犯脾,導致脾氣虛弱,運化功能失調,謂之肝脾不調。臨床上,既有胸脅脹滿、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等肝失條達的表現(xiàn),又有納呆、腹脹、便溏等脾失健運之癥狀。肝失疏泄,橫逆克胃,導致胃失和降,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氣機上逆,稱之為肝胃不和,臨床上除肝失疏泄的表現(xiàn)外,又有胃脘脹痛、呃逆噯氣等癥狀。當前第10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這種關系往往通過肝與脾之間的病理傳變反映出來?;驗楦尾〖捌?,肝木乘脾(又名木郁乘土)而肝脾不調,肝胃不和;或為脾病傳肝,土反侮木,而土壅木郁。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統(tǒng)血而司運化,肝與脾之間主要是疏泄與運化的關系,病理上主要表現(xiàn)為消化吸收障礙和血液功能失調。主要表現(xiàn)在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方面。(二)、肝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當前第11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二)、臨床表現(xiàn)便血、尿血、崩漏,或月經量多,或皮下出血。伴見納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弱。
(三)、機制分析
本證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fā)展而成,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上生土而致。脾陽虛衰,運化失權,故納少腹脹,大便稀溏;陽虛陰盛,寒從內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若脾陽虛,水濕不運,泛溢肌膚,則見肢體水;水濕下注,損傷帶脈,帶脈失約,則見女子白帶清稀量多。陽虛溫煦失職,故形寒肢冷,面白無華或虛浮。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均為陽虛,水寒之氣內盛之證。
當前第12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一)、含義
脾不統(tǒng)血證是指脾氣不足,統(tǒng)血無權,血溢出脈外所表現(xiàn)的證候。常由久病或勞倦傷脾所引起。
二、辨脾不統(tǒng)血證當前第13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四)、辨證要點
本證以脾氣不足,統(tǒng)血無權為主要病機以出血和脾氣虛癥狀并見為辨證依據。
有納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弱等脾氣虛的定位癥狀以出血為主癥,有血色淡、病程長、病勢緩的特點當前第14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在消化機能失調和水液代謝紊亂兩個方面:消化機能失調:由于脾腎陽虛,脾失健運,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水谷不化,而生泄瀉。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陰寒極盛,發(fā)為五更泄瀉。
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使脾陽不振,或脾陽久虛,而損及腎陽,引起腎陽亦虛,二者最終均可導致脾腎陽虛。
故曰:”腎泄者,五更泄也。其原為腎陽虛虧,既不能溫養(yǎng)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陽生之時,其氣不振,陰寒反勝,則腹鳴奔響作脹,瀉去一、二行乃安。此病藏于腎,宜治于下而不宜治中”(《華佗神醫(yī)秘傳》)。當前第15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水液代謝紊亂:脾虛不能制水,水濕壅盛,必損其陽,故脾虛及腎,腎陽亦衰。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土,脾陽益虛。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水無所主而妄行,則水液潴留,泛濫為患,出現(xiàn)水腫、小便不利等。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在消化機能失調和水液代謝紊亂兩個方面:當前第16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1)、脾氣虛弱(脾失健運,中氣不足):多因素體虛弱或病后調養(yǎng)不當,脾胃氣虛,運化功能障礙所致。證候可有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食后胃腹脹悶、腹?jié)M腸鳴、大便稀薄、形體消瘦、四肢無力,精神困倦、舌淡苔白、脈虛細緩;如更有少氣懶言、脘腹重墜、久痢、脫肛、臟器下垂(如子宮下垂、胃下垂、腎下垂等),勞累后即有氣墜感,則為脾氣下陷的征象。脾氣虛常見于潰瘍病、慢性腸炎、慢性胃炎、神經官能癥及消化不良等病時。
(2)、脾陽虛衰(脾胃虛寒):多因飲食不節(jié),久病脾虛,脾陽不振,運化不力所致。病情較脾氣虛弱重,證候可見有胃腹脹痛,喜熱敷、喜按壓、食欲不好,腸鳴醫(yī)學教育網原創(chuàng)噯氣,大便稀薄,小便清長,或浮腫尿短;有的可面色蒼白無光澤、形體消瘦、少氣懶言、四肢不溫、口流清水、舌淡苔白、脈沉濡弱。此類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導致營養(yǎng)不良的虛弱證候,可見于潰瘍病,慢性腸胃炎、腸胃功能紊亂、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某些水腫等病時。當前第17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3)脾不統(tǒng)血:多為久病脾虛,不能統(tǒng)攝血液循其常道運行的某些出血證??捎斜阊ù蟊阆卵⑾缺愫笱?,血色紫暗)、尿血(無痛尿血)以及月經過多、崩(陰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長期陰道少量流血、淋漓難盡)不止。伴有腹部隱痛、食欲減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懶言、面色萎黃,口不渴、尿清長,有的還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質淡、脈細弱等證候。本證可見于潰瘍病出血、月經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或腎結核等病。(4)寒濕困脾:多因脾氣素虛,或飲食生冷,或淋雨、久臥濕地、濕困脾陽,不能運化水濕所致。證候多有飲食減少、胃腹?jié)M悶、惡心欲嘔、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飲、頭身困重、腹瀉肢腫,或皮膚暗晦而黃、白帶多、苔白厚膩、脈濡遲或緩。本證可見于慢性胃腸炎、慢性肝炎、某些水腫病脾居中焦,屬土,與胃相連,并與之相表里,喜濕惡燥,能消化飲食,并運送水谷之精微以養(yǎng)五臟,還能統(tǒng)血主肌肉。其為病也,有寒有熱,有虛有實,也有脾病為主而涉及它臟者。治法各別,貪涼飲冷,或過食生冷瓜果,致寒濕滯脾,其證臨床常見腹脹腹痛,納少便溏,口淡不渴,面色萎黃,舌淡而胖,苔白膩,脈濡緩等。應溫化寒濕。用理中湯(黨參、白術、干姜、炙甘草)合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加藿香、茯苓、白蔻治之,甚驗。
當前第18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
寒濕滯脾,久而不解,化生濕熱,或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酒酪,恣心濕熱,蘊結于脾,即成脾臟濕熱之候。其證常見大便溏而不爽,或下痢赤白,小便短黃,口苦心煩,口渴飲少,甚則身熱起伏,不為汗解,或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身目發(fā)黃,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當清利濕熱。大便溏而不爽者,用平胃散加葛根、黃連;下痢赤白者,用白頭翁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加木香、枳殼、白芍;身目發(fā)黃者,用茵陳蒿湯(茵陳、大黃、梔子)化裁治之,均可收到滿意之效
脾失健運,水谷不化,反而成濕,濕聚成痰犯肺,則成痰濕阻肺。痰濕阻肺,其證常見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易于咳出,胸悶,或氣喘痰鳴,苔白膩,脈弦滑或濡緩等。應燥濕化痰。筆者治此病,常用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合三子養(yǎng)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加白術、厚樸、杏仁作為基礎方,再隨癥加減,每獲良效。
當前第19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勞倦太過,或吐下后,傷及脾氣,即成脾氣虛弱之證。此證在臨床上,每見飲食減少,食后腹脹,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緩無力等。宜補益脾氣。用六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炙甘草)化裁治之,數(shù)劑即效。上證若失治、誤治,就會導致病情加重而出現(xiàn)脘腹重墜,便意頻頻,或久瀉、脫肛,或子宮脫垂等中氣下陷之證。其治當補中益氣,升舉陽氣。用補中益氣丸常服之可效。
脾氣虛弱,統(tǒng)攝無權,血液不能循經而行,溢于脈管之外,即可發(fā)生各種出血現(xiàn)象,如皮下出血、大便下血、月經過多、崩漏等。此乃脾氣虛弱之重證,應益氣攝血。宜隨證選用歸脾湯(黃芪、黨參、白術、當歸、酸棗仁、茯神、遠志、木香、桂圓肉、大棗、炙甘草)或參芪湯(人參、黃芪)加減以治。
當前第20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飲食不調,或憂思太過,就會損傷脾氣。脾氣不足,化生血液減少,則心血必虧,并成心脾氣血虧損證。此證臨床常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應補益心脾,宜歸脾湯化裁。
脾陽虛弱多由脾氣虛弱發(fā)展而來,也可因過食生冷或誤用攻下所致。臨床表現(xiàn)除脾氣虛弱,運化無權,納減腹脹,大便稀溏外,由于陽虛則生內寒,故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溫,脘腹冷痛,喜按喜暖,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沉弱等。當溫補脾陽。用理中湯(黨參、白術、干姜、炙甘草)加木香、砂仁治之,收效甚捷。
脾病
無論何種原因損傷脾氣,致脾氣不能輸精于肺,即可造成脾虛及肺證。此證臨床常見少氣乏力,納少便溏,咳嗽多痰,甚至出現(xiàn)面足浮腫,苔白脈濡弱等。此乃脾肺氣虛之候。當補脾肺之氣。治此病,筆用常用五味異功散(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炙甘草)加黃芪、山藥、五味子、桔梗,或更加薏苡仁、車前子治之,其效頗佳。
當前第21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上證久而不解
進而可傷及腎陽,并形成脾腎陽虛之證。此病之特點是除見上述脾陽虛弱之證外,尚有腰膝冷痛,或五更泄瀉,或浮腫而小便不利等腎陽虛弱之候。應溫補脾腎。泄瀉為主者,用附子理中湯;水腫為主者,治以真武湯化裁,均驗。
上證久而不解會怎樣?該怎么辦?當前第22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
熱在氣分已解而證見口干咽燥,不饑不食,或大便微結,舌紅苔少,脈虛細者,為脾之津液虧損。應甘寒生津,用益胃湯(沙參、冰糖、麥冬、生地、玉竹)加元參、石斛治之,于證甚切。
患者素體陰虛,并已累及脾,脾陰虧損,脾陽亢進,就會出現(xiàn)大便干結,腹無所苦,唇燥口干,脈緩弱等。脾陰虛弱引起的大便干結,最好不要使用下法,應補益脾陰。筆者治此病,常用增液湯,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緩緩圖之,屢用屢效。
當前第23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胃病一、胃病是三分治療七分養(yǎng),慢性胃腸疾病尤如是。
天氣涼,喝點生姜紅糖茶;人較瘦,胃張力低,胃排空差,屬脾虛,要健脾,煮點八寶粥喝,把黃芪、砂仁、神曲與烏雞煮湯飲用,西醫(yī)叫“優(yōu)質蛋白易消化”。當前第24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
產后大便艱難,多由脾之血津虧損,不能濡潤腸道使然。其證除大便干結難解外,往往伴有唇舌淡白,頭暈目花,脈細弱等。當養(yǎng)血潤腸。筆者治此病,喜用四物湯(生地、當歸、白芍、川芎)加火麻仁、柏子仁、首烏、枸杞,并堅持守方治之,多收效。
總之,脾病多,治脾病之治法與方藥亦多。關鍵是認病識證要準,不然,治法與方藥亦無用。
瘧疾引起的脾腫大,中醫(yī)稱為“瘧母”,并認為此病乃由瘧邪假血依痰結為癥瘕范疇。其治均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用鱉甲煎丸治之,有較好療效。
當前第25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
中醫(yī)理論,聽起來古奧,其實很多都與現(xiàn)代醫(yī)學相通。如董建華教授是中醫(yī)界第一批院士,他講脾胃通降理論,認為胃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這跟胃腸動力學的胃腸道移行性復合運動是一個道理。中醫(yī)理論
當前第26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世界衛(wèi)生組織倡導的健康四大基石:
戒咽戒酒
合理飲食
適度運動
心理平衡
當前第27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實際上,在養(yǎng)生方面,中醫(yī)學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
《黃帝內經》講“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運動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以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當前第28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中醫(yī)的養(yǎng)生之道,歸納為四句話:順其自然形神兼養(yǎng)
動靜結合
審因施養(yǎng)
當前第29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
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有很多,如神養(yǎng)、行養(yǎng)(打太極拳等)、氣養(yǎng)(健身氣功)、形養(yǎng);食養(yǎng)、藥養(yǎng)、術養(yǎng)等。養(yǎng)生還要因人而異,補藥不能亂用,不是張三吃紅參你就吃,李四吃蟲草你也吃,而要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類型調補。中醫(yī)進補,類似木桶原理,一塊板低了,水面就低了,桶里的水就少了。所以,進補不應什么都補,而是缺什么補什么。
當前第30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不要輕易進補,中老年后由于身體不合適,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補。養(yǎng)生首先重休閑、鍛煉。中藥進補要緩補,一般都以丸藥或膏滋方緩慢進步。要按季節(jié)補,因人而異,冬令主收藏,緩補之后,來年春夏能有一個很好的機體功能;不要隨便大劑量進補,以免化火、傷陰等,導致副作用。
為官、為商者的養(yǎng)生,重在修心,要點是一個“靜”字,沉下心來。人到中年,見聞廣博,閱歷漸豐,欲望也多,所以修心養(yǎng)德、心境平和、心理平衡很重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世事是身心健康之本。當前第31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中醫(yī)治療慢性病就是一個狀態(tài)的把握與調整,即辨證論治,各種癥狀組合到一塊就是證候,判斷為某種狀態(tài)就是辨證,有單純的證也有復合的證。如,某甲說我經常餐前胃痛,容易餓,嘴里特別苦,中醫(yī)診斷是胃熱;某乙說胃脹、噯氣,認為是氣滯;還有人表現(xiàn)為手腳涼,腹部受涼就痛,虛寒。中醫(yī)就是針對不同的狀況采用對應的中成藥或湯藥治療,強調個體化。養(yǎng)生也如是。總結:當前第32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脾胃病中醫(yī)基礎知識—總結一、脾胃生理特點在于升與降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于升與降。脾主運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主降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脾不健運,則清氣不升;胃不和降,則濁氣不降,反升為逆。脾為陰臟,胃為陽腑,互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著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關乎整個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之升降,所以為人體升降之樞紐。脾胃之升降,又互為因果,胃失和降,則脾氣不升;脾升失常,則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說:“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而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于大小腸從便溺而消”。脾清陽上升,胃濁陰下降,則氣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運不升則生化無端,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疾。
當前第33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二、脾胃病證突出表現(xiàn)為濕與滯
脾胃病證雖多,然濕留氣滯是病機中共同之處。脾胃為倉廩之官,水谷之海,無物不受,邪氣易襲而盤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氣機壅塞,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阻、食積、痰結、氣滯、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雜,氣道閉塞,郁于中焦,此乃屬實滯。若脾胃虧虛,運化失司,升降失調,清濁相干,濕、滯又可從中而生,所謂因虛致實,虛中挾滯?!端貑枴ふ{經論》所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庇捎跐瘛椴C之要,故在治療脾胃病時,或溫,或清,或補,或瀉,總以行其滯,利其濕,復其升降為其總旨
當前第34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三、脾胃病重在調理,兼以宣通肺氣
脾胃病變多濕多滯,其中脾病多濕,易被濕困;胃病多熱,易為熱壅,總為氣機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變不宜大補大泄,而貴在調理,探本求源,明氣機失調之因,審因論治,復脾胃升降之常,使?jié)駵岛?,諸癥可除。調理脾胃
兼以宣通肺氣
原因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xié)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狈沃餍l(fā)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jié)褡璧眠\,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當前第35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四、脾與胃相表里,病理上相互影響,表現(xiàn)為納運失調、升降失常、燥濕不濟等
。納運失調
胃主納,脾主運,一納一運,密切配合,則消化功能正常。胃不能受納腐熟水谷,則食欲減退,或嘈雜易饑。脾失健運,則現(xiàn)消化不良、食后飽脹、大便溏泄。胃主受納,脾主消化。食而不化,責在脾;不能食,責在胃。但是,由于脾與胃在病理狀態(tài)下互相影響,故脾胃納運失調的癥狀,往往同時并見,其治亦須調脾理胃,兩者兼顧。
當前第36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燥濕不濟
脾主升清,若脾氣不升,甚至中氣下陷,就會出現(xiàn)泄瀉、脫肛、內臟下垂等。胃主降濁,胃氣不降而反上逆,就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呃逆、噯氣,以及大便不通等,因為脾升胃降是相互為用的,所以清氣不升,必致濁氣不降,濁氣不降,也必致清氣不升。燥濕不濟
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燥濕適度,水谷乃化。若濕邪困脾,脾陽受困,水濕停滯為患;脾失健運,水不化津,也易生濕。故脾病多寒多濕,藥宜溫燥。熱邪易于傷津,灼傷胃津而化燥;胃氣上逆,頻繁嘔吐,胃津耗損,也會出現(xiàn)燥象。故胃病多熱多燥,藥宜涼潤。
當前第37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五、相同癥
食后尤甚
腹脹納少
便溏肢倦
少氣懶言
面色萎黃
當前第38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①脾氣虛:形體或浮腫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緩弱。②脾陽虛:腹痛喜溫喜按,肢冷尿少,或肢體困重,或浮腫,或帶下清稀。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脈象:沉遲無力。
當前第39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③中氣下陷:脘腹墜脹,或便意頻數(shù),肛門墜重;或久痢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渾濁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弱。
④脾不統(tǒng)血: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細弱。
當前第40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六、臨床以脾胃、脾肺、脾腎、心脾、肝脾等病變相互影響為多見
脾與胃以膜相連,脾為胃行其津液,脾病可影響及胃,使胃氣呆滯,進而宿食、水濕內聚,而見納化、呆滯、脘悶,或食后腹脹等癥。
脾病則后天水谷精微轉輸不足,氣血生化無源,氣虛血虧,久必導致腎虛,可見精神困倦,少氣懶言,腰膝痠痛,便溏泄瀉等癥。脾腎陽虛,蒸騰氣化無力,運化水濕功能職,則水濕不化,泛溢于肌腠,而為水腫。脾病,水濕運化失職,水濕凝聚而成痰飲,痰濁上犯阻肺,肺失宣肅,則可見咳嗽痰多、脘腹脹悶。脾虛及肺,脾肺兩虛,則可見氣短、喘促、倦怠乏力、納呆食少、便溏等癥。脾病則中焦失運,肝氣疏泄受礙,肝脾不和,則可見脅脹脘悶、腹脹納呆。中焦?jié)駸巅帐?,阻遏膽汁排泄,膽液逆流入血,泛于肌膚,則可發(fā)為黃疸。
心脾血虛,見前。
當前第41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七、治療經驗
1、脾濕外感:風為百病之長,常挾諸邪襲人。風邪挾濕之外感,癥見發(fā)熱惡寒,脘腹痞滿,惡心嘔吐,頭暈頭脹,頭重如裹,項背拘急不適,可用平胃散加杏仁、葛根、藿香、桂枝、羌活、防風等辛散祛風和胃之品,既祛表之風邪,又散胃中之濕濁,適用于胃腸型感冒。
2、寒濕困脾:寒濕同屬陰邪,易困脾陽,阻遏氣機,癥見背寒怕冷、脘腹?jié)M悶、納呆便溏、惡心欲吐等諸癥,可用五苓散和平胃散、杏仁、麻黃、藿香、草蔻仁、生姜,既增強除濕之力,亦能助脾之功。若寒重于濕者,草蔻仁改為砂仁,加桂枝、高良姜等溫胃散寒之品;濕重于寒者,加用蒼術。當前第42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總之,脾與胃,納運協(xié)調,升降相因,燥濕相濟,以維持飲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輸布的功能活動。如果脾胃納運失調,升降失常,燥濕不濟,也會相互影響,導致消化譏能失常,產生各種病變。
當前第43頁\共有47頁\編于星期三\19點3、脾胃濕熱:脾胃濕熱見癥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干不欲飲,饑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對此癥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jié)耢顭崆澹⑽赴埠?。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xiàn)黃疸之癥,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4、肝郁脾濕:脾胃之升降與肝氣的疏泄關系密切。若情志抑郁,肝氣郁結,不得疏泄,則橫犯脾胃,使脾胃升降運化失常,濕從內生,阻滯中焦而出現(xiàn)脘腹脹滿,兩脅脹疼,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溏泄,不思飲食,四肢困重,每遇情志不舒而加重等癥狀。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燥濕。偏于胃氣不降者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偏于脾虛者多用逍遙散與平胃散合方;對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保險銷售流程培訓
- 小學禁毒安全教育主題班會記錄
- 職業(yè)病診斷講解
- 集團安全培訓課件
- 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工程申請報告
- 2025年扎口機項目建議書
- 五年級上冊珍珠鳥教學設計
- 五年級家鄉(xiāng)的美景500字作文
- 《GBT3367.2-2018內燃機車詞匯第2部分:柴油機》深度解析
-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實施方案中的水環(huán)境治理工程招投標研究報告
- JGJ106-2014 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
- 2023年中國石化河北石家莊石油分公司社會招聘20人筆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設計
- 醫(yī)務科崗前培訓
- 共青團團課主題班會課件PPT模板PPT
- GB/T 8685-2008紡織品維護標簽規(guī)范符號法
- 合成氨行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分析
- 2022年徐聞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網電部管理重點(中)
- 新生兒復蘇解析課件
- ABI7500熒光定量PCR儀標準操作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