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平均數》教學反思(15篇)《平均數》教學反思1
教學片段:
師:你有什么方法求出這四位同學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自身試一試,并在四人小組中溝通一下。
〔師出示要求:獨立試一試,再在小組里溝通,說說自身這種方法的過程,并比較自身與同組同學方法之間的不同之處。〕
〔同學獨立考慮,進行溝通后反饋?!?/p>
生1:我們以前學過求“2+3+4+5+6+7+8〞這樣的加法,就是把大與小分一分,使每個數一樣多,所以,我就想到把這些數分一分,多的給少的幾個,把小紅的1個給小蘭,小明給小亮2個,他們四人就一樣多了,都是13個。
師:你們覺得有道理嗎?
生:有道理。
師:剛剛小A說得特別好,還聯系了我們以前學過的求幾個數和的簡便方法,真不錯!他的方法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移多補少〔電腦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誰來解釋一下,移多補少這個詞的意思?
生2:把多的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大家一樣多。
師:解釋得真好!求平均數還有跟剛剛這個同學不一樣的方法?
生3:我把他們四人收集的個數都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四份。〔14+12+11+15〕÷4=13〔個〕
師:〔板書:〔14+12+11+15〕÷4=13〔個〕〕哪些同學也是這樣算的?你能再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生4:要使每個人一樣多,只要平均分就可以了,所以我先把四個人收集的合在一起,再除以4。
師:這樣的方法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先合再分。“先合〞就是剛剛兩位同學說的:把四人收集的合在一起,求四人總數;“再分〞就是再平均分。這樣也能使四人一樣多。
生5:我還有一種方法:因為四個人收集的都在10瓶以上,我就把10先不看,多出來的局部:4+2+1+5=12〔個〕,再把多的平均分成四份:12÷4=3〔個〕所以平均每人就是:10+3=13〔個〕。
師:哦。老師還是不怎么明白。誰能再說一遍?
生6:就是找一個數10,四個人收集的數都減去這個數,多出來數平均分,再加原來這個數,這樣計算的話,數字比較,計算的時候比較方便。他取的是10,我也可以取11,算出來是一樣的。
師:解釋得真不錯!這種方法我們也給他取個名:找基準數。找到一個基準數,大家都以這個數為規(guī)范,多出來的局部平均分,再加上基準數。就象小B說的,基準數可以是多個的,但一般我們取整十整百……數時計算會更簡便一些。
生7:我算過了,取了12,算出來結果也是13個,而且比我剛剛用的先合后分的方法更簡潔。
師:我們有這么多求出平均數的方法。你覺得哪一種你比較喜愛?
生8:我覺得都好的。但是,移多補少的方法會看不出來要移多少個。
生9:我覺得計算大數的平均數時,找基數的方法會簡潔一點,但是不要忘了加到基準數上去。
師:老師也同意這些同學的說法。移多補少的方法與找基準數的方法是相通的,找好一個基準數后,就是把多的局部拿出來補給少的,兩種方法是相輔相成的。在運用時,你可以選擇合適的方法。
〔練習:基礎練習與拓展?!?/p>
〔其中的一道拓展題:三〔5〕班圖書角有書86本,三〔6〕班圖書角有書104本,如今學校要將50本新書分給這兩個班,怎樣分能使兩個班的圖書一樣多?〕
生1:我把全部的書都加起來,再平均分給兩個班?!?6+104+50〕÷2=120〔本〕。這樣,五班就分到了:120-86=34〔本〕,六班就得到了:120-104=16〔本〕。
生2:我把〔6〕班比〔5〕班多的書與50本合在一起,再平均分給兩個班。
〔104-86+50〕÷2=34〔本〕,因此,六班就分得34本,而五班事實上只分得了:34-18=16〔本〕。
生3:我想:六班比五班多18本,先從50本中拿出18本給了五班,再把剩下的平均分。104-86=18〔本〕,〔50-18〕÷2=16〔本〕,所以,五班實際得到了16+18=34〔本〕。
生4:我把六班比五班多18本先平均分成2份,把其中一份給五班,使兩班同樣多。再把50本平均分,這樣,六得到:25-9=16〔本〕,五班得到:25+9=34〔本〕。
生5:我跟生3差不多,先把50本給少的五班,這時五班比六班多:86+50-104=32〔本〕,再把多的平均分成2份,每班一份,六班就只得了:32÷2=16〔本〕,五班得了:50-16=34〔本〕。
生6:我先把五班和六班原有的書平均分:〔104+86〕÷2=95〔本〕,再把50本平均分:50÷2=25〔本〕,95+25=120〔本〕,120-104=16〔本〕就是六班分得的書的數量。
師:〔方法一到方法六板書。〕這六位同學說的方法都很不錯,都有自身不同的見解。如今我們來看看這五種方法,哪幾種是同類型的?
生1:我覺得第一種方法與其它方法不是很一樣,他是先合再分的。
生2:我也覺得,方法一是先合再分,而其它好象是移多補少。
生3:我覺得第六種方法與第一種方法是差不多的,先合起來求平均數,再平均分。
師:方法一與方法六有相通之處,先合在一起,再求平均數。方法二到方法五,其實都找了一個基數,再移多補少。如:方法二〔畫線段圖〕,把六班看得和五班一樣多,即找了基準數86,再把多的平均分,就是把多的移給少的`。同樣道理,方法三……
反思:
在做這道拓展題之前,我有點擔憂同學會遇到困難,想提示同學怎么來考慮這個問題,轉念一想,我應當充足信任同學的能力,同學可能會有比我更好的方法,讓他們自身去嘗試一下也未必不行,于是就出現了上面這些解法。假如在解題前我作一些提示,或許方法會少一些,先不管這些方法的優(yōu)與劣,同學的思維是發(fā)散的、主動的。在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時,充足暴露同學的思維,讓同學在獨立考慮后溝通商量自身的思路,并比較不同。同學理解了求平均不同方法的內涵與算理,在解決這個問題時能有如此多的想法。因此,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同學的認知進展水平和已有的學問閱歷基礎之上是必要的。教師應激發(fā)同學的學習主動性,向同學提供充足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協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溝通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數學學問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讓同學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平均數》教學反思2
本課時學習目標:
1.通過操作和思索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潔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學問解釋簡潔的生活現象,解決簡潔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進展統(tǒng)計觀念。
3.進一步增添與同伴溝通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學問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念。
本課時重點難點:平均數的意義及求平均數的方法。
學習過程
自學預備與學問導學:
1、預習課本92-93頁的內容,不明白的地方標出來。
2、通過預習,我認為男生與女生相比,套得準,因為小組內溝通預習狀況
學習溝通與問題研討:
1、要推斷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為什么要分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2、出示學習菜單:
〔1〕書中有幾種方法求男生平均成果的?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
〔2〕認真看統(tǒng)計圖的改變過程,思索是如何分的?
〔3〕怎樣列算式計算?
歸納總結:要求平均數,可以先求出〔〕數,再〔〕。
3、討論平均數的意義。
〔1〕這個7分就是男生每人實際得分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2〕請你認真觀看平均數與原來的這一組數,你發(fā)覺了什么?
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計得準不準呢?用什么方法驗證一下?
〔3〕說說你的驗證方法。
〔4〕為什么要除以5?
小組商量菜單中的問題
點撥: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
點撥:這種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組溝通,教師巡察,給予指導。
練習檢測與問題延長: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
〔1〕怎樣移動筆筒里的鉛筆?
〔2〕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3〕假如從第一個筆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個筆筒,再從第二個筆筒里拿出5枝放入第三個筆筒,平均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
〔4〕假如從第三個筆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個筆筒,再從第一個筆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個筆筒,平均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
〔5〕關于筆筒的三個平均數,有改變嗎?為什么?
2、“想想做做〞第二題
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3、小林參與了三場套圈競賽,下面是小林套中個數的統(tǒng)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果
小林
12
11
10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個數是多少呢?
4、教材第97頁的“你知道嗎?〞
5、檢測:想想做做第3、4題
小組溝通、匯報
依據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明確指導。
學生獨立完成檢測,教師巡察,給予差生適當的幫助。
課后反思或閱歷總結:
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特別抽象。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谶@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結合實際問題〔男女生套圈競賽〕哪個隊會獲勝?要推斷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為什么要分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引導學生展開溝通、思索。在學生的活動商量中,認識到平均數能代表他們的整體狀況,因此產生了“平均數〞,感受平均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產生了學習“平均數〞的需求。教學只有組織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tǒng)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另外,我采納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究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一種是移多補少,一種是求和均分。然后引導學生感受到這兩種方法的本質都是讓原來不相同的數變的相同,從而引出平均數的概念。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狀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平均數》教學反思3
《平均數》是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與條形統(tǒng)計圖》的第一課時。在學生已經具備肯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fā),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把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平均數的學問解釋簡潔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tǒng)計學問解決問題的樂趣。
本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把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相對于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更為關鍵。
《平均數》這一堂課,我磨課過好幾次,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推敲、摸索,都有數次的提高,但是由于自身的水平較低,再加上對學生把握不夠,而且,平均數是個抽象的概念,怎么使抽象的概念讓學生去理解、接受,這是需要不斷思索的。
教完這堂課后,覺得有以下收獲與困惑:
收獲一:情境的勝利運用。整節(jié)課我以閱讀貫穿,以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入。學生留意力特殊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拋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想評選優(yōu)勝組,是第一組還是第二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第一組,有的認為第二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后進行全班溝通: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舞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辯,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哪組獲勝必需先求出“每組平均讀了幾本〞后,我并沒有急著讓學生商量或者講解“平均每人讀了幾本〞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收獲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學問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表格呈現數據到變成一幅圖,并利用圖中書本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再將表格呈現為條形統(tǒng)計圖,更加直觀,更加明了。整節(jié)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楚,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狀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收獲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fā)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學問。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第一道題目,學校里捐書活動對算法的穩(wěn)固,以及在過程中的算法優(yōu)化;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進一步理解。冬冬去河里游泳是不是有危急,依據平均數的意義來解決。第三題是班級閱讀量引導整個溫州市、全國的閱讀量,從小到大的延長。這個過程中對班級閱讀量那么大的鼓舞,對我們處在閱讀危機中該做什么給予建議。這幾道穩(wěn)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真真實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到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也存在許多問題,通過聽取多位前輩的評價和建議后,對平均數這一堂課感悟更深?,F總結如下:
〔一〕平均數的理解不夠。
這是一堂概念性的課,而這一個概念又是抽象的,如何讓學生在抽象中把握概念呢?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平均數方法的計算,而忽視了或者說少重視了對于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悟的時間不夠。
在第三環(huán)節(jié)的第2題的練習中,讓學生思索冬冬是不是有危急的題目中,讓學生說的不透徹,而且沒有深入說說平均數的意義。認真考慮,終其緣由是對“平均數意義〞的不理解,平均數代表的是整體水平,而不是每個人的實際水平。
〔三〕語言過于抽象。
平均數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教師抽象的語言去描述抽象,那學生如何理解?是的,在本堂課中,教師的語言應當反復琢磨,使學生有易于接受理解。
〔四〕課堂內容不扎實。
這一節(jié)課,上下來的總體感覺是太過于粗糙,走馬光花,該深入時沒有透。還需要提高自身素養(yǎng)和吃透教材。
一堂好的課必需反復磨練,只有多思索,才能不斷進步。在一次公開課上,一位記者問一位數學老師,您的課為什么上得這么杰出。這位數學老師只是淺淺地回答,我用一生都在備這堂課。是啊!每一堂課,都是一場演出,臺下多少工夫都是進步,臺上的表演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演繹。
《平均數》教學反思4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我常常實行的方法就是在學生出現錯誤時,實行馬上制止或馬上糾正的方法,今日我才意識到這樣做忽視了錯誤的價值。假如有意識地針對學生已有的學問與新學問之間的困惑點,把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敏捷處理,奇妙設計,將錯誤轉化成有助于課堂教學的素材,能使課堂變得更精彩。
今日課堂上做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某工廠第一季度賣出20臺機器,第一季度賣出20臺機器,第二季度賣出28臺機器,第三季度賣出32臺機器,第四季度賣出16臺機器,算出一年中平均每月賣出多少臺。學生出現了24和8兩種結果。我讓同學板書出這兩種狀況,學生紛紛要求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緊接著,我把兩種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兩種,商量出向對方提的問題,并進行辯論。另一組同學漸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我認為,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我們應當以主動主動應付的理念和策略,將學生的錯誤轉化成一種可以開發(fā)的重要課程資源,通過細心設計、誘導,促使學生在合作溝通中得到進一步進展。
《平均數》教學反思5
《統(tǒng)計:平均數》是在學生已經具備肯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fā),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把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平均數的學問解釋簡潔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tǒng)計學問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完這堂課后,覺得有以下收獲與困惑:
收獲一:情境的勝利運用。課一開始,我創(chuàng)設環(huán)保小分隊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學生一目了然的看出不一樣,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為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學生留意力特殊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拋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各自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后進行全班溝通:各種不同的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時候鼓舞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辯,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
收獲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學問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由條形統(tǒng)計圖呈現數據,并利用條形圖中涂色方塊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后,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jié)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楚,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狀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收獲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fā)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學問。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穩(wěn)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真真實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到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此外,在平均水深110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沒有危急?這個商量中,讓學生受到了安全教育。在小剛的一家三口用水狀況以及面對嚴重缺水地區(qū)的用水狀況比較中,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受到了要節(jié)省用水的意識,許多學生都明白了要節(jié)省用水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商量、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于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優(yōu)化及發(fā)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平均數》教學反思6
平均數是統(tǒng)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這是一堂求算術平均數的課,從基礎學問來看,一是“平均數〞的概念;二是求平均數的方法。前者屬于數學思想,后者屬于數學方法。求算術平均數的基本思想是將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通過移多補少使它們都相等,而求得的這個相等的數,就是原來各個數的平均數。數學方法是先求大小不等各數的和,再進行等分,于是概括成:“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這一組數量關系式。在這組數量關系式中,重要的是確定總份數,也就是按什么平均安排的,它是安排的標準。
在引入課題時,設計甲、乙兩個小隊進行拍球競賽,由于人數不相等,不能用總的拍球數作比較,啟發(fā)學生想到各組平均每人拍球數作比較,從而引出平均數。不僅引出新課題,更重要的是滲透了數學源于生活實際需要的思想。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來自我們四周的生活,而人們的生活也離不開數學。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還是很難想到用求平均每人拍球的個數來定輸贏這一方法。因為學生對于平均數這一概念來說還是全新的,我在設計時沒有很好的考慮到學生的狀況,而想當然的認為學生能想到求在人數不等的狀況下能夠想到通過求平均每人拍球數這一方法來定勝負。今后在設計教案時應更多的考慮學生的狀況及學生在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法。
對于求平均數的方法,我放手讓學生商量,是想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夠產生多種想法,從而到達學生的互補。但是商量結果卻只有一種方法,商量時間只給了3分鐘好像也不夠,使人有走過場之感。雖然我最終以合身份提出了移多補少的方法,但學生并沒有真正的理解。而我卻因為怕教學內容完不成而縮減了這部分的'時間,導致教學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這再讓我一次思索教改下的教學是否就肯定得按預先的教學設計完成,能否進行調整?
對于習題的設計,我的目的性十分明確,緊緊圍繞求平均數的基礎學問,由典型題〔求平均每天售出的門票數〕到變式題,通過選擇題〔求小剛家平均每月節(jié)水的噸數〕,強化“總份數〞的重要,防止學生產生一種錯誤的思維定勢,即看到幾個數相加就除以幾,最終到開放題,讓學生預報老師家六月的用電量。老師給的是三月、四月、五月的用電狀況統(tǒng)計表,并沒有考慮到六月可能因天熱用到空調用電量會大增這一實際狀況,如能給學生連續(xù)幾年老師家六月用電狀況統(tǒng)計表的話,預報可能會更接近生活實際??梢娊處煂θ魏我坏懒曨}的設計都應當深思熟慮。
《平均數》教學反思7
《平均數》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屬于統(tǒng)計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并能依據統(tǒng)計圖表進行簡潔的數據分析之后進行教學的,《平均數》教學反思。在統(tǒng)計中,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tǒng)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狀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異,可見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習平均數的學問,不僅是為了把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更顯重要。
一、預學-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課的開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試藍鑫小組和長敏小組的成果來做比較,看哪個小組的成果好一些,引發(fā)學生思索,如何做最公平。學生在沒有平均數的概念下,會說求兩個小組的共分數,我有意找的兩個小組人數不是一樣多,所以這個時候學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果,因此引發(fā)出課題--平均數。后面我又以即將到來的世界衛(wèi)生日作為背景,學校環(huán)保小隊為了清掃衛(wèi)生,利用節(jié)假日的時間收集了許多的廢舊塑料瓶為題,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與數學相關,并且蘊含了德育的.思想,教學反思《《平均數》教學反思》。但是這一環(huán)節(jié),可能進入主題太快,讓學生還沒有概念,就突然進入了課題,或者讓學生復習二年級的平均分學問后再進行教學。
二、互學--小組溝通,展示點撥
此環(huán)節(jié)我用了小組合作的模式來教學,我在課件中自學提示中出示環(huán)保小組收集廢舊塑料瓶,讓學生找出平均數,學生會移動多的塑料瓶補給收集少的學生這種方法和二年級所學的平均分的方法來做,因為平均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此時我就引發(fā)出疑問,為什么要講多的移給少的人?他們就得出結論:因為這樣他們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樣多。接著我又將整個移多補少的過程展示給學生們看,讓他們心里更加明確這種方法的意義。后自學提示中這些平均數是實際數量嗎,讓學生區(qū)分平均數與實際數的區(qū)分,但是學生仍舊還不知道平均數處于一組數字的什么水平之中,這時我就利用超鏈接轉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題型來引導學生,雖然水深是110cm,但是事實上水最深的地方到達200cm,平均數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處于中間的一個水平。這樣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我們要討論平均數這一概念。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覺得可能我的講解過于太多,關注學生太少,我想讓學生答到我心中所想的答案后才會予以確定的表揚,其實學生的回答中充滿著閃光點,我應多關注,把整個課堂的主角交給學生。
三、評學-拓展延長
在此環(huán)節(jié),我用了課本上的做一做、一組口算成果成果表來作為提升題,口算成果表比較哪一小組的成果好,這樣學生一目了然就知道我們要求的是平均數,最終,我穿插了一些課外小學問,一些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的平均數的小學問點,讓學生感受到,其實我們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數學。
《平均數》教學反思8
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組數據的總體狀況,代表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很廣泛的,例如,跟學生息息相關的一項就是平均分問題。而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很多機會接觸到數與計算,統(tǒng)計初步學問,應用問題等較為豐富的數學內容,已經具備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閱歷與能力。因此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主動參加中學會數學思索,在獲取基本數學學問與技能的同時,在情感看法,價值觀及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得到充分進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四〔1〕班有30人,數學月測試總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數學月測試總分2687。問通過以上信息哪個班成果好?為什么?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情境,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發(fā)覺、經受、感悟到了求平均數的重要性,在溝通、合作中認識到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這一點我深感欣慰,孩子們在自學的應用數學解決問題。比起以前單純地教給孩子們解題方法,更讓孩子們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
其次,這節(jié)課與以往教學平均數的呈現方式不同。在這節(jié)課上我注重了讓孩子們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首先讓孩子們產生對平均數的劇烈需求,在經受了平均數產生的過程之中,
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后再去解決問題。
再次,關注了培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改提出:“數學要表達生活性〞“學有用的數學〞。本節(jié)課我在設計練習時設計了“小河游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會不會有危急?使孩子們在商量中加深了對“平均水深〞的理解,從中體會到了應用數學學問要敏捷。
本節(jié)課的遺憾:課堂上未能對每個學生舉出的平均數實例進行探究、拓展應用,課結束時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只是泛談體會和收獲。
學有價值的數學,培育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會更深入地投入,因為: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本節(jié)課的遺憾:課堂上未能對每個學生舉出的平均數實例進行探究、拓展應用,課結束時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只是泛談體會和收獲。
學有價值的數學,培育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會更深入地投入,因為: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其次,這節(jié)課與以往教學平均數的呈現方式不同。在這節(jié)課上我注重了讓孩子們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首先讓孩子們產生對平均數的劇烈需求,在經受了平均數產生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后再去解決問題。
再次,關注了培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改提出:“數學要表達生活性〞“學有用的數學〞。本節(jié)課我在設計練習時設計了“小河游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會不會有危急?使孩子們在商量中加深了對“平均水深〞的理解,從中體會到了應用數學學問要敏捷。
本節(jié)課的遺憾:課堂上未能對每個學生舉出的平均數實例進行探究、拓展應用,課結束時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只是泛談體會和收獲。
學有價值的數學,培育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會更深入地投入,因為: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平均數》教學反思9
《平均數》這節(jié)課我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由于學生已經具備平均數的基礎學問,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簡單列出算式進行計算。我出示課件學生們收集舊塑料瓶的圖畫和統(tǒng)計表,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發(fā)覺的一些信息〔對應圖畫〕,孩子們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操作。我來到學生中間,叫起一名同學和他比身高,問到假如求我們兩人的平均身高用這個方法行嗎?學生們在一片哄笑聲中說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嗎?迫使學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還能用計算的方法。學生采納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此步可實行同學之間互相商量、相互幫助獲得答案,因為對于個別同學而言還是有肯定困難,集體訂正時讓學生明確先算出總個數,再平均分,這種方法稱為先合后分,最終囑咐學生列綜合算式時必需加上括號并寫答語〕。在同學們把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后,隨之我又引導學生平均數不是一個真實的數在引導,在一組數據中發(fā)覺平均數在哪些數據范圍之內,以及平均數的'意義。最終我引導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的平均數,我出示了鐵道部限高的圖片以及干旱地區(qū)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的圖片與我們正常用水圖片的比較,教育學生要節(jié)省用水,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在國家制定政策方面的作用。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依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做了許多的預設??紤]不同的學生有著哪些不同的思索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商量、評價,學生在生成學問的同時,生成學習閱歷、情感體驗,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平均數》教學反思10
培育學生多角度地思索問題,培育學生遷移類推能力。我在教學中,很留意學生在什么學問點上會產生思維障礙,就在這個地方解決,為了弄清例2怎樣計算,讓學生運用例1探究的方法,類推遷移,嘗試做,增添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后類推到“做一做〞練習之中。
主動引探,發(fā)揮兩主作用。課標指出:“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動性。教學時,教師通過主動的“引〞,來激發(fā)學生主動地“探〞,使教與學產生共振,和諧進展。如出示例2時,問與例1相對有什么不同?啟發(fā)學生主動思維;讓學生主動探究出:求平均數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時留意培育學生的歸納思維能力。
細心設計練習。大綱指出:“練習是使學生把握學問,形成技能,進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練習要有層次,有針對性,講究方式,使全班學生都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等。〞我在課堂練習中,除基本訓練打基礎外,還出示了“嘗試題〞,誘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邊算邊商量,勝利地解答嘗試題后。我還依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專項練習:1.基本訓練。2.變式練習。3.游戲練習。為學生設計多層次的嘗試思維情景,讓學生看有所思,練有所想。
加強了信息溝通,促進嘗試勝利。嘗試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學生商量,是在學生獲得自己的努力結果之后進行的生動活潑、獨具一格的“語言和思維訓練〞,這種商量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情感上得到溝通和滿足,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進展學生思維,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三次學生商量,然后依據學生輸送的`信息,針對學習新學問的缺陷,作畫龍點睛式的講解,確保學生系統(tǒng)地把握學問。與此同時,我也參加商量,準時了解狀況,并依據學生輸來的信息,準時進行針對性的講解,以“教〞促“學〞,“學〞中有“教〞,親密了教與學的關系,保證了嘗試勝利。
《平均數》教學反思11
《平均數》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肯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fā),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把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平均數的學問解釋簡潔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tǒng)計學問解決問題的樂趣。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中我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什么是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tǒng)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看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征,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它的價值。對于這節(jié)課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注重從學生喜愛的故事引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從而激發(fā)了什么是平均數即怎樣求平均數的需求,使學生對所學的學問保持深厚的興趣,感悟到數學源于生活,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親密聯系。
2、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在查找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時,給學生留出了充分的探究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和溝通,教學時,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礦泉水的情境,提出問題,雖然每個同學收集的瓶子數不一樣,但假如假設每個同學都收集了同樣多個,該怎么辦?學生主動探究,想出了精彩的解決方法,“移多補少法〞和計算等數學思維方法,接著,我又創(chuàng)設了比較兩隊踢毽子的情境,該怎樣比較兩隊的成果?讓學生猜測,出現不同意見,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在小組再溝通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終探究出用平均數來比較。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參加到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的理解。教學中既重視“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更重視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jié)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楚,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狀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4、存在問題:
〔1〕學生在計算總數量時,由于數據較多,學生計算常常求和出錯,應當指導這個易錯點。
〔2〕學生對于平均數的應用把握的不好學生對平均數是反應一組數據的平均值或總體水平,理解的不夠深。
〔3〕移多補少法和計算法如何選擇使用講得不夠透徹。學生不能依據數據的集中程度敏捷選用做題方法。
總之,在以后的備課中,我將認真的討論教材,選擇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
《平均數》教學反思12
1.“根本就沒算〞——搶答中體會移多補少的價值
第一次求平均數時,筆筒里分別有6枝,7枝,5枝鉛筆,由于數據特別接近,學生用移多補少法求平均數就比較簡潔,很真實地體會了移多補少這一方法的價值,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2.“用計算的方法〞——計算中體會求和平均分的普遍價值
第二次平均枝數時,我有意出示1枝,2枝,15枝鉛筆,使三筒鉛筆的枝數相差較大,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我還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嗎?怎么移?似乎比較難。〞學生打破上題的思維定勢后,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教師無痕的操作,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到了當數據“相差較大〞時,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更合理優(yōu)化了求平均數的算法,理解了求和平均分的'普遍價值。這樣小小的改動,明顯不滿足于建立起兩種求平均數方法的聯系,而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依據數據的特征,敏捷選擇算法的意義,培育了學生敏捷解題的意識。
3.“根本不用算〞——對比中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我再次移動筆筒里的鉛筆,讓學生求平均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鉛筆。這條看似“重復勞動〞.“沒有什么價值〞的改動,卻大大提高了此題的思維含量,引發(fā)了學生的數學思索。一位學生用計算的方法,另以為學生很快發(fā)覺了規(guī)律:總數不變,平均分的份數不變,平均數當然不變,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理解得更加深刻。
《平均數》教學反思13
首先是對舊知進行復習,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導入新課時,聯系生活,先利用教材創(chuàng)設了“上海兩大機場〞的黃金周期間和春運進出港航班架次的情境,從學生熟識的情景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設計一個基本問題,問:上海兩機場20xx年“十一〞黃金周忙還是20xx年春運繁忙?讓學生通過溝通比較,學生嘗試解答初步建立求平均數的簡潔統(tǒng)計思想。
然后學生小組商量怎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房產代理轉讓合同范例
- 買菜貸款合同范例
- 農村水缸售賣合同模板
- 和保潔單位合同范例
- 恒溫庫施工合同范例
- 銀行法治宣傳年度總結(3篇)
- 多人合作分紅合同范例
- 拉煤運輸合同模板
- 2024年寧夏客運車從業(yè)資格證考試內容是什么
- 2024年武漢客運從業(yè)資格證試題下載
- 詢價單模板模板
- GB/T 19630.2-2005有機產品第2部分:加工
- GB/T 14074-2017木材工業(yè)用膠粘劑及其樹脂檢驗方法
-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部編版課件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配套課件)
- HPE 3PAR8400、HPE 3000B SAN Switch安裝及維護手冊
- 鋼棧橋工程安全檢查和驗收
- FDS軟件介紹及實例應用
- 無配重懸挑裝置吊籃施工方案
- (完整版)計算方法練習題與答案
- 強基計劃解讀系列課件
-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南市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 Word版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