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詩與畫的關系_第1頁
淺析中國詩與畫的關系_第2頁
淺析中國詩與畫的關系_第3頁
淺析中國詩與畫的關系_第4頁
淺析中國詩與畫的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中國詩與畫的關系

摘要:中國詩歌與中國畫雖然是藝術的兩個分支,但兩種藝術之間又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存在著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時二者又存在著一些不能忽視的差異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種藝術形式。從詩歌的角度,分析了詩和畫之間的聯(lián)系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和詩畫一體。也分析了二者之間的區(qū)別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差別、間接藝術和直觀造型藝術的差別以及"說得出,畫不就"的情況。

關鍵詞:詩;畫;同一性;區(qū)別。

在中國藝術史上,詩歌和繪畫均占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們彼此之間密切相關,攜手并肩地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國藝術的輝煌。詩歌與繪畫之間雖然存在著聯(lián)系,但畢竟是兩種藝術手段,它們之間必然又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本文主要是從詩歌的角度,簡要的分析詩歌和繪畫之間的關系。

1、詩歌和繪畫的同一性

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一說法不僅說明了王維詩畫創(chuàng)作的特點,也開創(chuàng)了詩歌與繪畫討論的新領域,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詩歌和繪畫是彼此聯(lián)系的,在藝術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補的。不論是"詩"也好,"畫"也好,都是要在一定的感情的指引下,才能夠彼此相融,彼此滲透。本文將"詩"、"畫"與"情"相聯(lián)系,分析兩者間的相通之處。

詩中有畫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它的意境是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語言的表達。我們對詩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是通過我們自己的頭腦加工加以完成的,我們通過聯(lián)想、想象等手段,根據(jù)詩的描述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一幅畫面,來加深我們對詩的理解。所謂"詩中有畫"就是詩歌突破了語言的界限,而充分發(fā)揮出了它啟示作用,在讀者的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圖畫。這樣的創(chuàng)作更有利于讀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詩歌的傳播。唐代的很多山水詩都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點,而且有些敘事詩同樣也能看到"詩中有畫"的影子。

山水詩中的"詩中有畫"

"詩中有畫"就是蘇軾評論王維的詩歌的,所以王維的詩可以說是其最明顯的代表。"王維善于從紛繁變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它們的主要特征,攝取最鮮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勝的一剎那,加以突出的表現(xiàn),他描寫景物時,既不堆砌詞藻,也不作瑣細的形容,總是給讀者留下充分的馀地,供他們自己去聯(lián)想、想象,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王維的詩最有寫意畫的效果,略加渲染,就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魅力。"[1]如他的《過香積寺》一詩:"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按禪制毒龍。"寺廟、云峰、古木、小徑、泉水、青松等景物,按照各自的空間方位排列在"畫"中,我們仿佛可以聽到樹木的被風吹出的唰唰聲、深山寺廟中的低沉的鐘聲、巨石下泉水的幽微,一幅深山古寺風景圖躍然眼前。

《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香菱評王維的一段話更真切的說明了王詩中的畫情:

我看他《塞上》一首,內(nèi)一聯(lián)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詩句僅用十個字就勾勒出祖國邊疆的雄渾、壯麗、開闊而又微帶荒涼的畫面。同時,這十個字用的恰到好處,就如香菱所說的"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這正是詩與畫的結(jié)合,同時也是詩與情的結(jié)合,從而呈現(xiàn)出了這樣一幅繪景繪情的邊疆風景圖。

再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人從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中,選取了明月,青松,清泉,竹,蓮等景物,又選取了一些富有靈動生活氣息的片段,不假雕繪,不加藻飾,用了幾近素描的手法勾勒出來一幅山村生活圖。沒有進行細節(jié)描寫,但讀者在閱讀之后會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畫面。

此外很多詩作中的意象是有色彩的,詩中畫的效果會更清晰。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湛藍的天空下,兩只黃鸝在青翠的柳樹上吱吱喳喳的唱著,一行白鷺在藍天的映襯下自由的飛翔著,到處生機盎然,生機勃勃,多么令人心曠神怡又具有現(xiàn)實生活色彩的寫意的畫面。

敘事詩中的"詩中有畫"

寫景的詩易于"詩中有畫",對景物的描寫很容易就讓我們聯(lián)想到畫面,而敘事詩更多的是記敘事件的,很難產(chǎn)生這種藝術感覺的,但在很多的敘事詩中,我們也可以想象出畫面來。如張藉的《夜到漁家》一詩,就是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出濃濃的畫意來的。"漁家在江口,潮水人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猶未歸。竹深村路遠,月出釣船稀。遙見尋沙岸,春風動草衣。""前四句敘事,平淡無奇。接下來說,近處密竹叢生,村陸延伸遠去?!鲁觥?,見出時間之晚,回應題目‘夜到‘。‘釣船稀‘,見出投宿不易,暗示投宿人的急切心情。恰在此刻,遠遠地看見有人在尋找沙岸泊船,還看見春風吹動他的草衣。這位‘欲投宿‘的‘行客‘的內(nèi)心歡快,未著一字;‘漁家‘的情狀,似隱似現(xiàn),未睹其貌;而所見者,唯有‘草衣‘飄蕩于春風中耳!末句神韻悠悠,情思縷縷,飄蕩江畔。"[2]

由此可見,不論是山水詩還是敘事詩,都是與畫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詩都是有畫意的,不光要有畫面的描寫,同時還要有著濃烈的感情在其中,不然,只會是很空洞的畫面,而不會引起讀者的共鳴,也就達不到很好的藝術欣賞效果,將直接影響到文學的交流活動,影響詩歌的傳播。

畫中有詩

詩和畫是相通的,又是互補的,既然詩中可以有畫,畫中自然就會有詩的存在,下面我們將簡單討論下畫中有詩的情況。

"畫中有詩"的"詩"主要體現(xiàn)在題畫詩上,題畫詩是指以書法為媒介題于畫上的詩,這就更明顯的體現(xiàn)了詩和畫是具有同一性的,他們之間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的。"題畫詩又可以分為‘以詩為畫‘、‘以畫為詩‘和‘詩畫一體‘三種情況。"[3]

"以詩為畫"

"以詩為畫"就是說先有了詩的存在,再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作畫,這種情況一般是后人為前人的詩進行配畫的。以詩為畫在歷代層出不窮。如東晉顧愷之根據(jù)三國時代詩人曹植《洛神賦》而作的《洛神賦圖》,在造型藝術上巧妙地把幻想加以形象化。"《洛神賦圖》是一幅長卷,連續(xù)性的畫面依《洛神賦》情節(jié)而展開,生動地描繪出曹植對洛神癡心眷念的神態(tài),又襯出洛神孤高靜潔的格調(diào),表現(xiàn)了想象的境界。"[4]如"著名山水畫家陸儼少作《李白詩意圖》,傅抱石、關山月依據(jù)毛澤東《沁園春·雪》詞意而作山水畫,齊白石曾受老舍之托以清人查白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作畫等等。"[5]又如"衛(wèi)協(xié)和晉明帝司馬紹都畫有《詩經(jīng)》畫,史道碩畫有《嵇中散詩圖》,戴逵畫有《嵇阮十九首詩圖》等,顧愷之也畫有嵇康、曹植的詩圖,還有根據(jù)張華《女史箴》詩而作的《女史箴圖》,詩歌抄錄于圖,圖文并茂。"[6]這些畫作的出現(xiàn)都是根據(jù)前人的詩歌內(nèi)容的,但又不是簡單的對詩進行描繪,而是融入了畫者的感情,又有畫者的藝術再創(chuàng)作,也就是說詩意融合了畫意,因詩意的感染加深了對畫意的感受,只有這樣,詩意才能更好的在畫中體現(xiàn)出來,畫也才能成為一幅好畫。

"以畫為詩"

"以畫為詩"是根據(jù)畫的內(nèi)容作詩,與"以詩為畫"的時間順序整好相反,是先有畫后有詩的,且很多題畫詩的作者并非畫家本人。迄今看到的最早的詠畫詩是南朝宋宗明皇帝劉彧贊美先帝的四言詩《帝國頌》,所謂《帝國》是一幅帝王肖像畫。詩如下:"帝國凝遠,瑞美昭宣,濟流月鏡,鹿毳霜鮮,甘霜降和,花雪表年,孝德載衍,芳風永傳。"這首詩的風格,明顯是《詩經(jīng)·頌》的延續(xù),也就明顯地說明很多題畫詩的作者并非畫家本人。"山水詩開創(chuàng)者謝靈運把繪畫的色彩、光線、遠近、構(gòu)圖都運用到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野曠沙岸靜,天高秋月明‘,都是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畫。"[7]

"詩畫一體"

這種藝術現(xiàn)象自唐代以后就很多見了,很多詩畫一體的作品出現(xiàn)了。很多大家也都選擇了在自己的畫作上題上詩。如唐伯虎的《騎驢歸思圖》,泉水、危巖、喬木的山中,畫著一個騎著驢帶著笠的書生在山路上前進著。左上角題詩:"祈求無得束書歸,依舊騎驢向翠微。滿面風霜塵土氣,山妻相對有牛衣。"詩和畫就得到了很好的結(jié)合,詩意與畫意的表達相一致。又如宋徽宗的《臘梅山禽圖》,整幅圖的主干就是一株從右向左傾的臘梅花,花上棲息著兩只鳥。簡單的構(gòu)圖,但在畫的左下角題著首詩:"山禽矜逸態(tài),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也就使得整幅畫充滿了詩意,很好的體現(xiàn)了"詩畫一體"的藝術審美境界。

詩中有畫和畫中有詩都是詩和畫的聯(lián)系的表現(xiàn),二者相互補充相互融合,形成了"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等藝術境界。詩和畫的有機融合共同促進了中國藝術水平的發(fā)展與提高。

2、詩與畫的差異性

詩歌和繪畫畢竟是兩門不同的藝術形式,它們之間固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但更多的還是兩種藝術形式的不同之處,這兩種藝術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所以差異性也是詩歌和繪畫之間的明顯特征。不能一味地說明詩歌與繪畫之間的聯(lián)系,也要重視它們之間的差異性,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這兩種藝術的發(fā)展。

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區(qū)別

詩歌是一種時間藝術,它的描寫不必拘束于某一時間,而是可以超越時間界限的。雖然詩歌在一定程度上也兼有空間藝術的特點,但從根本上說,詩歌還是一種時間藝術。18世紀德國啟蒙主義者萊辛在《拉奧孔---論畫和詩的界限》一文中就指出了繪畫憑借線條和顏色,描繪那些同時并列的物體,詩通過語言聲音,敘述那些持續(xù)于時間的事物,即畫寫定型,詩寫變化。"詩歌是借助于語言文字這一傳達工具,表現(xiàn)空間境界在時間流程中的延展,也表現(xiàn)不相連屬的空間境界,在對空間境界、方位、角度、距離的選擇和變換方面,有著繪畫無法比擬的自由度,還可以表現(xiàn)聲音、觸覺、嗅覺、感覺等無法憑空間境界直接展示的內(nèi)容,并且對外物與內(nèi)心的碰撞、交叉以至融合、滲透,或相離、相反等情況,可以因意而施,運轉(zhuǎn)自如,等等。"[8]

繪畫是一種空間藝術,它只能表現(xiàn)最小限度的時間,只能表現(xiàn)一剎那間的物態(tài)和景象,是時間的一個點,所以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邵雍說畫只善于表現(xiàn)物的靜態(tài),而不善于表現(xiàn)物的動態(tài)。這些都說明了畫只是表現(xiàn)一個瞬間的物象的,跟詩歌的時間藝術是不同的。

間接藝術和直觀造型藝術的區(qū)別

詩歌和繪畫在藝術種類上還有間接藝術和直觀造型藝術的差別。

詩歌是間接藝術是說所謂的詩中有畫的情況,不是詩直接表現(xiàn)出來的,詩中的畫都是通過語言描述,在讀者頭腦中形成一種自己的理解,再加上讀者自己的經(jīng)驗、想象、聯(lián)想,才在讀者頭腦中形成了一幅虛擬的畫卷。所以說,詩歌的藝術效果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要是沒有語言的魅力,也就不會有詩的意境,也就不會有如此具有審美意義的詩歌的存在,語言就是詩歌的一個載體,也是"畫"的一個載體,詩歌是間接的讓讀者感受到了畫意。

而繪畫則與詩歌是不同的。繪畫是一種直觀造型藝術。繪畫想要表現(xiàn)什么,是直接在畫中畫出來的。它沒有另外的可以令人想象的載體,而是通過線條、色彩等繪畫要素把想要表達的東西都給直接展示出來,在受眾面前呈現(xiàn)的是一幅清晰的圖景,受眾不用再進行什么想象就可以直接感受到最直觀的景象。當然了,畫有的時候也蘊含著深層次的東西,需要受眾進行深入分析與理解才能感知到,這是深層的,一般說來,畫還是可以讓人直接感受到物象的。所以說繪畫是一種直觀造型藝術。

"說的出,畫不就"

這一論題是明代董其昌所說的,他說:"‘水作羅浮磬,山鳴于闐鐘?!颂自?何必右丞詩中畫也。畫中欲收鐘磬不可得!"程正揆轉(zhuǎn)述為:"‘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A亭愛誦此語,曰:‘說得出,畫不就?!?[9]這是說詩和畫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通的,他們各自有自己的表現(xiàn)領域。詩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意境,可以有很深的程度,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帶給我們很濃重的情感。但繪畫有的時候則表現(xiàn)不出這些情感,也表現(xiàn)不出一些意境。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前兩句是很明顯的"詩中有畫",可以用畫表現(xiàn)出來,但后兩句卻很難用畫表現(xiàn)出來,"思故鄉(xiāng)"怎樣畫出來呢?像這種語句就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是不能用簡單的畫表現(xiàn)出這么深的意境的。又如王維的《山路》:"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這種意境我們可以理解:路邊的植物充滿了生機,樹葉等青翠欲滴,像是能濕了過路人的衣服似的。這種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的畫面,怎樣用畫來描繪呢?即使是再高明的畫家應該也畫不出這"濕人衣"的感覺吧。這都是很明顯的"說的出,畫不就"的現(xiàn)象,也就說明詩和畫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

總的說來,詩和畫是藝術的兩個分支,他們之間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也有著清晰的界限。但不論是聯(lián)系還是界限,都可以體現(xiàn)出二者的藝術性,都可以體現(xiàn)出二者在內(nèi)在審美性上的相通。

"詩中有畫,而不全是畫;畫中有詩,而不全是詩"[10]--這應該是詩與畫關系的最好寫照吧。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常存文.論中國古代詩畫關系[J].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5,34:111。

[4]盧新顏:詩與畫的融合[J].金華: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