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仁”與“孝”——思孟學派的一個詮釋向度(上)
在宋儒構(gòu)造的“道統(tǒng)”譜系中,曾子、子思、孟子前后相續(xù),一脈相傳。但歷史地看,一個學派或思想家的影響往往并非單向的,而是存在向不同方向發(fā)展的可能。據(jù)《韓非子·顯學》,儒家分化的八派中,有樂正氏之儒而無曾氏之儒。樂正氏即曾子弟子樂正子春,這說明曾子之后又有樂正子春一派興起,其影響甚至壓倒曾子。這樣,曾子在先秦儒學中便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不僅影響了后來的思孟學派,同時還發(fā)展出了一個樂正子春學派,以上兩派雖然代表了先秦儒學兩個不同的發(fā)展方向,但都與曾子思想存在淵源關(guān)系。本文擬結(jié)合《大戴禮記·曾子》及《孝經(jīng)》等文獻,勾勒出從曾子到樂正氏之儒思想的發(fā)展演變,同時說明思孟在“道統(tǒng)”選擇上的艱難探索過程。一、上博簡《內(nèi)禮》與《曾子》
今人討論曾子的思想,往往僅根據(jù)《論語》中的材料,然而據(jù)記載,歷史上還曾有《曾子》一書。如《漢書·藝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隋書·經(jīng)籍志》有“《曾子》二卷,《目》一卷,魯國曾參撰”,《舊唐書·經(jīng)籍志》、《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也著錄“《曾子》二卷”。按照古書體例,這部名為《曾子》的著作,應(yīng)該是曾子及其門人言論的記錄,它同樣是了解曾子思想的重要文獻。但據(jù)學者考證,十八篇的《曾子》唐代時可能已散佚、失傳,后來流傳的二卷本《曾子》似另有來源。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說:“今此書亦二卷,凡十篇,蓋唐本也。視漢亡八篇,視隋亡目一篇??计鋾岩娪凇洞蟠鞫Y》?!笨梢婈耸纤姟对印芬咽嵌硎J為“蓋唐本也”,說明唐代情況亦是如此。今本《大戴禮記》中有篇名標有“曾子”的文章十篇,分別為《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中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圓》,所以唐宋以來流傳的十篇本《曾子》可能即是從《大戴禮記》中輯出的。鐘肇鵬先生曾檢索歷史上引用“曾子”的情況,發(fā)現(xiàn)唐代以前所引,或見于這十篇之中,或不見于十篇,前者如董仲舒引用曾子二則,分見于《曾子制言》和《曾子疾病》;后者如漢劉向《說苑》引曾子數(shù)則,徐干《中論》引曾子二則,晉張華《博物志·雜說上》引曾子二則,南朝梁蕭繹《金樓子·立言》引曾子一則,卻不見于這十篇,而唐代書籍《群書治要》及馬總《意林》所引,均見于此十篇之中。[①]這說明《曾子》一書經(jīng)歷了散佚、失傳和重新輯佚的過程,今天所見《曾子》主要是依靠《大戴禮記》保存下來的。
由于《曾子》一書的復(fù)雜性,宋代以來,不斷有學者對其提出質(zhì)疑。如,宋朱熹說:“世傳《曾子》書者,乃獨取《大戴禮記》之十篇以充之,其言語氣象,視《論》、《孟》、《檀弓》等篇所載相去遠甚?!秉S震也說:“《曾子》之書,不知誰所依仿而為之?”并提出非曾子所作的四點證據(jù):一是皆世俗委曲之言;二是若樂正子下堂傷足之事;三是所言“良賈深藏如虛”,近于老子之學,不類曾子弘毅氣象;四是特以天圓地方之說為非。明方孝孺說:“意者出于門人弟子所傳聞而成于漢儒之手者也,故其說間有不純?!苯簡⒊舱J為:“《大戴》所載十篇,文字淺薄,不似春秋末的曾子所作,反似漢初諸篇?!盵②]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曾子》一書不偽,它形成于戰(zhàn)國中期以前,反映的是曾子學派的思想。[③]那么,《曾子》一書的情況究竟如何?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說明:一,《大戴禮記》中的“曾子”十篇是否即來自《藝文志》中的《曾子》十八篇?二,《曾子》是否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其中,前一點又涉及到《禮記》的成書問題。
我們知道,大小戴《禮記》是西漢前期收集和發(fā)現(xiàn)的儒家著作的匯編,據(jù)《禮記正義》引鄭玄《六藝論》:“漢興,高堂生得《禮》十七篇;后得孔氏壁中、河間獻王古文《禮》五十六篇、《記》百三十一篇。”“傳《禮》者十三家,惟高堂生及五傳弟子戴德、戴圣名在也。戴德傳《記》八十五篇,戴圣傳《記》四十九篇?!笨芍抖Y記》往往又稱《記》,《漢書·藝文志》就有“《記》百三十一篇”,它主要來自孔壁所出和河間獻王所得,而大戴、小戴則是對其傳人的稱呼。又,漢人所說《禮記》,內(nèi)涵實較駁雜,有些本來是經(jīng)不是記,如《小戴禮記》的《奔喪》、《投壺》等,有一些則是將子書的單篇收入其中,如,小戴中的《緇衣》、《表記》、《坊記》、《中庸》四篇出自《子思子》,《月令》出自《呂氏春秋》,《樂記》出自《藝文志》的《樂記》二十三篇,《三年問》出自《荀子·禮論篇》等等?!洞蟠鞫Y記》的情況亦是如此,沈欽韓《漢書疏證》說:“今《大戴禮》有《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周兵》、《少閑》七篇。劉向《別錄》曰:‘孔子三見哀公,作《三朝記》七篇?!裨凇洞蟠饔洝肥且病!边@是大戴抄入它書的明確記載,此外如《禮三本篇》出《荀子·禮論篇》;《勸學篇》取《荀子》首篇,同時附以《宥坐篇》末“見大水”一則;《哀公問五義》即《荀子·哀公篇》的首段;《禮察》、《保傅》出自賈誼《新書》等等,所以大戴收入《曾子》十篇是完全可能的。至于為何出現(xiàn)這種情況,李學勤先生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簡帛流傳不易,書籍常以單篇行世,不管是孔壁所出,還是河間獻王所得,必有許多書的單篇,都被二戴分別編入《禮記》。”[④]近些年出土的簡帛中,也多見子書的單篇,一般是持有者根據(jù)需要選擇抄寫,而較少將整書抄入的,這在郭店簡中尤為明顯,李先生所論可謂有見。同時由于當時流行的書籍單篇多是闡發(fā)儒家理論尤其是禮的思想,與禮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故往往被編入《禮記》,并被歸于其中的“通論”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阮元說:“《大戴》十篇皆冠以‘曾子’者,戴氏取《曾子》之書入于雜記之中,識之以別于他篇也?!比钤J為十篇中的“曾子”是保留了原來的書名,而非篇名,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古書體例,篇名往往取篇中文字或根據(jù)文意而定,而很少再加以人名的,所以《曾子立事》的篇名應(yīng)該是“立事”,取文中多談為人處事之意;《曾子本孝》的篇名應(yīng)該是“本孝”,源于文中“忠者,其孝之本與”一句;《曾子立孝》的篇名應(yīng)該是“立孝”,取文中首句“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的“立孝”二字。用標點符號表示,應(yīng)是《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等等。這也說明,《曾子立事》等十篇確實是來自《曾子》一書。
最近公布的《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中,有《內(nèi)禮》一篇,其內(nèi)容多與《曾子立孝》等篇有關(guān),為我們利用“二重證據(jù)法”探討《曾子》的成書提供了更為直接的材料。其首段說
君子之立孝,愛是用,禮是貴。故為人君者,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不與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故為人臣者,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不與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故為人父者,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不與言人之子之不孝者;故為人子者,言人之子之不孝者,不與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故為人兄者,言人之兄之不能慈弟者,不與言人之弟之不能承兄者;故為人弟者,言人之弟之不能承兄者,不與言人之兄之不能慈弟者。故曰: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使君。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慈弟;與弟言,言承兄。反此亂也。
此段又見于《曾子立孝》而文詞略有異,除了第一句《曾子立孝》作“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愛”寫作“忠”;[⑤]及最后一句作“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多出“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幾字外,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是,《曾子立孝》略去了“故為人君者……”、“故為人父者……”、“故為人兄者……”等內(nèi)容。竹簡整理者李朝遠先生說:《曾子立孝》“僅記‘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者,簡文中的‘為人君’、‘為人父’、‘為人兄’句,文獻失載,且君臣、父子、兄弟的順序也不同于現(xiàn)存文獻。簡文更體現(xiàn)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兄兄、弟弟’的思想。”[⑥]廖名春認為,“簡文‘為人君者’與‘為人臣者’、‘為人父者’與‘為人子者’、‘為人兄者’與‘為人弟者’是相對待的關(guān)系:講‘為人君者’沒有離開‘為人臣者’,講‘為人臣者’也沒有離開‘為人君者’;……它講‘君子之立孝,愛是用,禮是貴’,既要求‘為人君者’,又要求‘為人臣者’;……說明這里的‘愛’就不是下對上單向的,而是下與上雙向的、相對待的互‘愛’;這里的‘禮’也不是下對上單向的,而是下與上雙向的、相對待的互‘禮’?!盵⑦]《曾子立孝》略去有關(guān)君、父、兄的內(nèi)容,實際是將竹簡中君臣、父子、兄弟間雙向的、相互對待的“愛”和義務(wù)關(guān)系,轉(zhuǎn)變?yōu)槌肌⒆?、弟下對上片面的職責,“頗有‘為尊者諱’的意涵?!辈贿^,由于《曾子立孝》保留了“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兄言,言順弟;……與君言,言使臣……”一段文字,仍依稀可以看到前面曾有討論君、父、兄職責和義務(wù)的內(nèi)容。所以《曾子立孝》“為人君”、“為人父”、“為人兄”三句應(yīng)是在后來流傳中被刪除了,而被刪除的原因可能與后來儒家君臣父子關(guān)系被絕對化,竹簡要求君臣父子互“愛”、互“禮”的觀點顯得大逆不道、難以被接受有關(guān)?!秲?nèi)禮》下文又說
君子事父母,亡私樂,亡私憂。父母所樂樂之,父母所憂憂之。善則從之,不善則止之;止之而不可,隱而任之,如從己起。君子曰:孝子,父母有疾,冠不力,行不頌,不卒立,不庶語。[⑧]
這段文字則多與《曾子事父母》有關(guān)。其中,竹簡“君子事父母”一段也見于《曾子事父母》,作“孝子無私樂,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少“無私憂”三字,以前清代學者曾懷疑這三字為闕文,惜無直接的證據(jù),現(xiàn)在有了竹簡,這一問題便清楚了。[⑨]竹簡主張對父母“善則從之,不善則止之”,《曾子事父母》則說:“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二者內(nèi)容基本是一致的。不過從《內(nèi)禮》與《曾子》的相關(guān)文字看,它們之間并不是一種直接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而更像是對某種相同觀念和思想的記錄和敘述。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早期儒家學者沒有著書立說的習慣,其言論往往由弟子記錄、流傳下來,所以一開始并沒有固定的傳本,《內(nèi)禮》與《曾子》是當時流傳的不同傳本。或者當時雖已有固定傳本,但儒家學者仍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摘錄,《內(nèi)禮》是其摘錄本,其中也包括了《曾子》的言論。但不論是那種情況,《內(nèi)禮》與《曾子》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則是可以肯定的。
據(jù)整理者的介紹,該篇“第一簡背有篇題‘內(nèi)豊’?!畠?nèi)禮’一詞,文獻中未見?!抖Y記》中有《內(nèi)則》,篇題鄭玄注云:‘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內(nèi)禮》或與《內(nèi)則》有關(guān)”[⑩]。不過,從《內(nèi)則》的內(nèi)容來看,《內(nèi)則》的“內(nèi)”應(yīng)是“門內(nèi)之治”的“內(nèi)”,指家族之內(nèi),“內(nèi)則”即“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而“內(nèi)禮”的“內(nèi)”則似是指內(nèi)心而言?!对邮赂改浮氛f:“兄之行若中道,則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則養(yǎng)之;養(yǎng)之內(nèi),不養(yǎng)于外,則是越之也;養(yǎng)之外,不養(yǎng)于內(nèi),則是疏之也;是故君子內(nèi)外養(yǎng)之也。”王聘珍注:“‘養(yǎng)’讀若‘中心養(yǎng)養(yǎng)’,憂念也。內(nèi)謂心,外謂貌?!瓋?nèi)外養(yǎng)之,謂憂誠于中,形于外,冀感悟之也?!惫省梆B(yǎng)之內(nèi)”,是指從內(nèi)心憂念之,而“養(yǎng)之外”,則是從容貌禮節(jié)上憂念之?!对邮赂改浮分鲝垺熬觾?nèi)外養(yǎng)之也”,實際也是“內(nèi)禮”一詞所要表達的含義。故“內(nèi)禮”是說,孝既要有內(nèi)心的忠愛之情,也要有外在的禮節(jié)形式,它實際是對該篇首句“君子之立孝,愛是用,禮是貴”的概括和總結(jié)。
隨著《內(nèi)禮》的發(fā)現(xiàn),前人關(guān)于《曾子》的種種懷疑已不能成立,《曾子》至少在戰(zhàn)國時已經(jīng)成書。至于其年代,已有學者指出,子思、孟子、荀子等都曾引用其言論,其中有些是明引,有些是暗引,這說明《曾子》當成書于《子思子》、《孟子》之前。此外,《曾子》為記言體,體例類似《論語》,文字質(zhì)樸簡短,一些概念如“忠”是指人內(nèi)心的真誠狀態(tài),[?]而不僅僅指忠君,這些都是其成書較早的證據(jù)。鐘肇鵬先生說:“曾子卒后,他的第二、三代弟子結(jié)集《曾子》書,亦如孔子卒后,其二、三傳弟子結(jié)集《論語》?!对印返慕Y(jié)集,蓋略晚于《論語》,其時代當在戰(zhàn)國早期。”王鐵先生具體推定為公元前400年前后的數(shù)十年間。[?]由于《曾子》中載有樂正子春與弟子的問答,故《曾子》的結(jié)集可能完成于樂正子春弟子之手。
附錄:先秦典籍引用《曾子》表
《曾子》篇目原文征引文獻引文《曾子立事》“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無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貴其能讓也;君子之學,致此五者而已矣?!薄吨杏埂贰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薄对颖拘ⅰ贰肮市⒆又掠H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行以徼幸?!薄吨杏埂贰肮示泳右滓再姑∪诵须U以徼幸?!薄对恿⑹隆贰叭诵牌溲?,從之以行,人信其行,從之以復(fù);復(fù)宜其類,類宜其年,亦可謂外內(nèi)合矣?!薄毒l衣》“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薄对恿⑹隆贰熬踊茧y除之,財色遠之,流言滅之……君子不唱流言?!薄毒l衣》“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薄对哟笮ⅰ贰案改笎壑?,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歿,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謂禮終矣?!薄睹献印とf章上》“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天。何為其號也?’孟子曰:‘怨慕也?!f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曾子大孝》“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薄睹献印とf章上》“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曾子制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薄盾髯印そ獗巍贰芭钌橹?,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曾子立事》“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薄盾髯印ぞ馈贰熬庸Ф混?,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并遇變態(tài)而不窮,審之以禮也。”《曾子立事》“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兩問則不行其難者?!嘀鵁o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弗與也。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多言而慎焉?!渖俨恢S誦,其壯不論議,其老不教誨,亦可謂無業(yè)之人矣?!薄盾髯印ご舐浴贰熬右蓜t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少不諷誦,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薄对恿⑹隆贰盁o益而食厚祿,竊也;好道煩言,亂也;殺人而不戚焉,賊也?!薄盾髯印ご舐浴贰盁o益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薄对恿⑹隆贰百n與其宮室,亦猶慶賞于國也;忿怒其臣妾,亦猶用刑罰于萬民也?!又谧右?,愛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導(dǎo)之以道而勿強也?!薄盾髯印ご舐浴贰百n予其宮室,猶用慶賞于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用刑罰于萬民也?!又谧樱瑦壑鹈?,使之而勿視,道之以道而勿強?!薄对颖拘ⅰ贰靶⒆訍貉运姥?,流言止焉,美言興焉,故惡言不出于口,煩言不及于己。”《荀子·大略》“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薄对又蒲灾小贰霸釉唬壕舆M則能達,退則能靜……故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得志,不安貴位,不懷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則君子之義也,有知之,則愿也;莫之知,茍無自知也?!薄盾髯印ご舐浴贰熬舆M則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益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曾子疾病》“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微乎!吾無夫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然而君子之務(wù),盡有之矣;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鷹鶽以山為卑,而曾巢其上,魚、鱉、黿、鼉以淵為淺,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是故君子茍無以利害義,則辱何由至哉?”《荀子·法行》“曾子病,曾元持足,曾子曰:‘元!志之!吾語汝。夫魚鱉黿鼉猶以淵為淺而堀其中,鷹鳶猶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餌。故君子能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曾子大孝》“曾子曰……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zāi)及乎身,敢不敬乎?”《呂氏春秋·孝行覽》“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災(zāi)及乎親,敢不敬乎?”《曾子大孝》“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傷瘳,數(shù)月不出,……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憂色?!秴问洗呵铩ば⑿杏[》“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瘳而數(shù)月不出,……余忘孝道,是以憂?!薄对哟笮ⅰ贰懊裰窘淘恍ⅲ湫兄火B(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薄秴问洗呵铩ば⑿杏[》“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歿,敬行其身,無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薄对哟笮ⅰ贰胺蛐?,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薄痘茨献印ぴ烙?xùn)》“夫道者,植之而塞于天地,橫之而彌于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薄对犹靾A》“曾子曰……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nèi)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nèi)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薄痘茨献印ぬ煳挠?xùn)》“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圓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曰內(nèi)景。吐氣者施,含氣者化,是故陽施陰化?!薄对又蒲陨稀贰案灰云?,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薄洞呵锓甭丁ぶ窳帧贰霸釉唬喝枞艨杀?,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視死如歸?!薄熬由匀?,不如死以榮,正是之謂也?!薄对蛹膊 贰熬幼鹌渌?,則高明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高明廣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薄稘h書·董仲舒?zhèn)鳌份d《對策》引“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p>
二、《孝經(jīng)》的成書與作者
根據(jù)漢人的記述,與曾子有關(guān)的還有《孝經(jīng)》一書。司馬遷說:“曾參……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班固說:“《孝經(jīng)》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卑凑者@種說法,《孝經(jīng)》是曾子對孔子“孝道”思想的記錄和發(fā)揮。但據(jù)研究,《孝經(jīng)》與孔子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后世學者對此多持懷疑態(tài)度,又提出了曾子弟子說、子思說、孟子門人說、漢儒雜湊說等等。認為《孝經(jīng)》作于子思,見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引馮椅說,近年雖然有學者繼續(xù)申論此說,[?]但證據(jù)不足,只能算是個推論而已。清人陳澧曾說:“《孟子》七篇中,與《孝經(jīng)》相發(fā)明者甚多?!蓖跽哼M一步提出,《孝經(jīng)》思想有些與孟子相同,不過是文字略有變化而已,由此認為,《孝經(jīng)》大概是孟子門人所作。[?]不難看出,此說同樣缺乏足夠的證據(jù)。因為即使孟子與《孝經(jīng)》思想具有某些相同之處,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甚至可能是孟子曾受到過《孝經(jīng)》思想的影響,若由此推斷作《孝經(jīng)》的是孟子門人,則顯然難以成立。另外,由于《孝經(jīng)》中的文字已被《呂氏春秋》引用,認為《孝經(jīng)》成書于漢代同樣證據(jù)不足。[?]
這樣看來,關(guān)于《孝經(jīng)》的作者,真正值得重視的應(yīng)該是曾子弟子說。認為《孝經(jīng)》作于曾子弟子,至少有以下根據(jù):《孝經(jīng)》一文為“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且稱曾參為曾子,如果它不是實錄,而是假托的話,那么,假托者應(yīng)該就是曾子弟子。晁公武說:“今首章云‘仲尼居’,則非孔子所著矣。當是曾子弟子所為書?!痹右灾匦⒅缎⒔?jīng)》闡發(fā)孝的思想,后者應(yīng)是在前者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是曾子弟子論述孝的作品?!缎⒔?jīng)》與前面提到的《曾子》十篇在文句、思想上多有相近之處,是在后者基礎(chǔ)上的進一步發(fā)展。如《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而《曾子大孝》說:“民之本教曰孝”,二者極其相似?!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薄对哟笮ⅰ穭t說:“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孝經(jīng)·三才章》說:“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而《曾子大孝》說:“夫孝者,天下之大經(jīng)也。”《孝經(jīng)·圣治章》說:“子曰:天地之性,惟人為貴?!薄对哟笮ⅰ氛f:“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人為大矣。”這些都是二者思想相同的例證,所以不少學者認為,《孝經(jīng)》應(yīng)為曾子弟子的作品?!缎⒔?jīng)》常引用《左傳》中的文句,似對其內(nèi)容較為熟悉。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薄缎⒔?jīng)·三才章》引用此段,僅將“禮”字改為“孝”字。又《左傳·宣公十三年》“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孝經(jīng)·事君章》照抄。又《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等語,《孝經(jīng)·圣治章》改為“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蹲髠鳌の墓四辍贰安欢扔谏?,而皆在于兇德”,《孝經(jīng)·圣治章》僅改“度”為“在”。據(jù)劉向《別錄》記敘《左傳》的傳授,是左丘明傳曾子之子曾申,曾申傳吳起??梢?,曾子一派曾參與了《左傳》的傳授,所以在創(chuàng)作《孝經(jīng)》時常常將其文字引用其中,這同時也說明,《孝經(jīng)》確實完成于曾子弟子之手。
曾子弟子眾多,《孝經(jīng)》反映的是哪些弟子的思想呢?不少學者認為應(yīng)是樂正子春一派。[?]前面說過,樂正子春曾獨立創(chuàng)派,影響巨大,該派有自己的著作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豆騻鳌ふ压拍辍泛涡葑ⅲ骸皹氛哟?,曾子弟子,以孝著名?!睋?jù)《曾子大孝》及《禮記·祭義》、《呂氏春秋·孝行篇》記載,樂正子春下堂傷足,傷好之后,仍有憂郁之色,數(shù)月不出門,認為損傷了身體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而《孝經(jīng)》首章《開宗明義章》講“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與其思想是一致的。至于《孝經(jīng)》成書的時間,可能比《曾子》略晚,但也應(yīng)完成于樂正子春弟子和再傳弟子之手,反映了樂正子春一派對曾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三、孝的起源發(fā)展及孔子的仁、孝觀
仁與孝是儒學思想中兩個互為關(guān)聯(lián)的基本概念,徐復(fù)觀先生說:“以儒家為正統(tǒng)的中國文化,其最高的理念是仁,而最有社會實踐意義的卻是孝?!盵?]這實際也是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學思想的基本方向。孔子在創(chuàng)立儒學時,一方面通過對仁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使其成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將孝作為切實入手處,確立了“行仁自孝悌始”的思想方法,突破了西周以來以宗法孝悌為核心的文化傳統(tǒng),奠定了中國文化未來的走向。但是在儒學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仁與孝的關(guān)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起伏變化,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儒學思想發(fā)展的復(fù)雜性和曲折性。就被后人看作是孔子“嫡傳”的思孟學派而言,其內(nèi)部對仁與孝關(guān)系的看法也并非鐵板一塊,而是存在著分歧和對立。根據(jù)《曾子》、《孝經(jīng)》等文獻,曾子后學中曾出現(xiàn)過一個“重孝派”,他們將孝置于仁之上,使孝取代仁成為其思想的最高概念,改變了孔子以來對于仁與孝關(guān)系的理解和看法,使儒學理論出現(xiàn)重大曲折。從子思到孟子,是經(jīng)過艱難的選擇、探索乃至是斗爭過程,才重新確立、發(fā)展了孔子以仁為中心的思想方向。所以在討論《曾子》、《孝經(jīng)》的思想前,首先要對孝的發(fā)展演變以及孔子的仁、孝觀做出分析和說明。
如學者指出的,孝是“以父權(quán)為中心所漸漸形成的鞏固家庭組織、秩序的道德觀念”[?]。所以孝作為一種事實出現(xiàn)應(yīng)當較早,但它反映在觀念形態(tài)中,并見諸文字記載,則是周代以后的事情?!墩f文》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爾雅·釋訓(xùn)》說:“善父母為孝?!钡珦?jù)學者研究,孝最初的對象并非健在的父母,而是神祖考妣,其內(nèi)容為尊祖。[?]所以孝一開始并非是倫理的,而是宗教的,是祖先崇拜宗教觀念的產(chǎn)物,而崇拜、祭祀祖先的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神靈的庇護,同時也是對祖先功德的歌頌和贊美。金文和《詩》、《書》中常見“享孝”、“用享用孝”的用法,正是這種觀念的反映。如《詩·小雅·天保》:“是用孝享。”享有獻物祭祀之義,是祭祀神靈、奉獻供品的宗教儀式。周人將享、孝連文對舉,說明當時孝的觀念是以禘祖的宗教形式存在的。此外,還有“追孝”,如《尚書·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薄秱慰讉鳌分^:“繼先祖之志為孝?!笨梢姡白沸ⅰ本褪抢^承先祖遺志,完成其未完成的事業(yè),這也是西周孝道的一個基本內(nèi)容。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周人孝的觀念才有所變化,增加了善事父母等倫理性內(nèi)容。如,“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yǎng)厥父母。”“元惡大敦,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贝送猓际戮L亦被看作是孝。《尚書·酒誥》:“奔走事厥考厥長?!贝司渲械摹伴L”含有長輩與君長的雙重含義,說明周人認為對君長恭敬從命,勤于政事、努力奔走也是一種孝。因此,誠如王慎行先生所言,“西周的孝道觀包含著后世所謂‘忠君’的概念。”另據(jù)金文,妻子侍奉丈夫,丈夫死后妻子祭享不忘亦稱孝。[?]
周人的孝道觀雖經(jīng)歷一些發(fā)展變化,但總體而言,它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孝具有宗教性,是周人敬天法祖宗教信仰的產(chǎn)物。周人信奉上帝與先祖二元神,與之相應(yīng),周人將德、孝并稱,“德以對天,孝以對祖?!盵21]故一般而言,德是周人最高的道德律,但德與孝又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德的實質(zhì)仍然是孝,它包含著孝的內(nèi)容?!盵22]周人所謂德除了指尊崇天命,畏懼天威外,還包括敬奉先祖彝訓(xùn),團結(jié)宗子宗親等等,其目的在于鞏固宗法秩序,培養(yǎng)宗族內(nèi)的生活規(guī)范,強化宗族內(nèi)的凝聚力,這些其實也是屬于孝的內(nèi)容?!兑葜軙ぶu法》說:“秉德不回曰孝?!薄犊硕Α氛f:“天子明德,顯孝于神?!笨梢?,德與孝往往是相通的,并不能截然分開。
其次,孝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是維護宗法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在西周宗法制下,“君統(tǒng)”與“宗統(tǒng)”合一,“尊尊”與“親親”合一,其內(nèi)部統(tǒng)治主要是通過“尊祖”、“敬宗”來實現(xiàn)的?!抖Y記·大傳》說:“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敝苋送ㄟ^一次次享祭祖考的宗教活動,強化了同出一祖的認同意識,形成心理的共同體。祭祀時,只有宗族中的宗子即嫡長子有資格廟祭先祖,其他小宗即庶子只有貢納祭品的義務(wù),沒有廟祭先祖的權(quán)利。那些不具備祭祀先祖的小宗,只有崇敬能祭祀先祖的宗子。這樣,由“尊祖”而“敬宗”,由“敬宗”而“收族”,達到宗族集團內(nèi)部以及大宗與小宗之間的牢固團結(jié),而“尊祖”、“敬宗”在當時也就是孝。
還有,周人孝的對象十分廣泛,具有“泛孝論”的特點。周人孝的對象,除了祖考、父母外,還包括兄弟、婚媾、朋友、諸老、大宗、族人、君長等,孝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社會關(guān)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宗族,而不是個體家庭,周人的孝是建立在宗族組織的基礎(chǔ)之上,是服務(wù)于宗族組織需要的?!抖Y記·大傳》說:“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于祖。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于禰?!编嵭ⅲ骸坝枚鲃t父母重而祖輕;用義則祖重而父母輕?!本褪钦f,站在親情的角度,是父母重而祖輕;站在宗族利益的角度,則是祖重而父母輕。周人走的是“自義率祖”的途徑,故是以祖為重而以父母為輕。有學者認為,周人的孝“是君德、宗德”,“有敬宗抑父的作用”,[23]是符合當時實際的。
春秋以降,由于鐵器、牛耕的廣泛應(yīng)用,生產(chǎn)力大大提高,人們利用先進的生產(chǎn)工具,大量開墾荒地,占為己有,個體家庭開始從宗族組織中獨立出來。家庭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導(dǎo)致人們身份地位的變化,一些大宗嫡子沒落了,而一些小宗庶子卻“田連阡陌”、“富甲王侯”,周禮所規(guī)定的宗法制度已難以維繼。周天子作為天下的大宗,已經(jīng)喪失了昔日的威嚴,“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zhí)國命”成為普遍的現(xiàn)實,“君統(tǒng)”與“宗統(tǒng)”發(fā)生分離。與春秋的社會變革相適應(yīng),孝的觀念也發(fā)生一系列變化。首先,孝從“禘祖”的宗教形式中獨立出來,不再具有“尊祖”、“敬宗”的政治功能。其次,孝的范圍大大縮小,其內(nèi)容主要指奉養(yǎng)父母,如,“守情說父,孝也?!痹瓉碇苋说男⑹且劳杏谧嫦壬耢`的,而西周末年的“疑天”、“怨天”思潮,使先祖的能力也受到懷疑?!叭汗日瑒t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寧忍予?!薄八脑戮S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寧忍予?!弊嫔褚坏┦ъ`,依托于祖神的孝觀念勢必也會發(fā)生動搖。與之相對,感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思想?yún)s得到強化,“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痹凇稏|山》、《杕杜》等詩篇里,出門在外的征夫魂牽夢繞的是家中的妻子、父母、兄弟,而對祖先、宗族卻未置一詞,可見家庭已成為人們情感凝聚的中心。報養(yǎng)父母本是人類一種自然樸素的情感,由于周人血緣關(guān)系明確,家庭內(nèi)部的血緣親情也隨之產(chǎn)生。但在周人“自義率祖”的途徑下,這種情感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隨著春秋時期宗族組織的逐漸瓦解,報養(yǎng)父母才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中心,孝開始由“自義率祖”向“自仁率親”轉(zhuǎn)化。
作為儒學的創(chuàng)始者,孔子對于孝給予極大關(guān)注,使孝成為其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孔子雖主張“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但他談?wù)撔⒉皇浅欣^周人的舊傳統(tǒng),而是延續(xù)春秋的新思想。他將孝還原為人的真實情感,為孝找到了人性的根據(jù)。在回答宰我問“三年之喪”時,孔子指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這是從“報”的角度對“三年之喪”的合理性做出說明,我們生下來三年,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難道在父母去世時,不應(yīng)該守喪三年作為回報嗎?可見,“三年之喪”并不神秘,它不過是人們真實情感的形式化表達而已。春秋時期,由于個體家庭相對獨立,養(yǎng)親成為孝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鬃觿t提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可見,孝不僅僅是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wù),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種誠敬之情,后者才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根本所在。所以,孔子論孝,多側(cè)重于內(nèi)在的真實情感。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薄懊衔洳畣栃?。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痹诳鬃幽抢铮⒁褟淖诜ㄕ蔚慕y(tǒng)治秩序中獨立出來,轉(zhuǎn)化為根源于血緣關(guān)系的自然親情,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實現(xiàn)完成的基本德行。誠如徐復(fù)觀先生所言:“孔子最大貢獻之一,在于把周初以宗法為骨干的封建統(tǒng)治中的孝悌觀念擴大于一般平民,使孝悌得以成為中國人民的基本原理,以形成中國社會的基礎(chǔ),歷史的支柱?!盵24]
不過,作為對人類文化有重大貢獻的思想家,孔子之為孔子,決不僅僅是在“禮崩樂壞”的時代關(guān)注了孝的問題,更主要的在于他倡導(dǎo)仁、復(fù)興禮,以仁、禮為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手段,確立起人生的意義和終極信仰。在孔子那里,仁與孝的地位是不同的:孝是人區(qū)別于禽獸之所在,而仁是“人之為人”的最終實現(xiàn),故孝是仁之始,仁是德之終;孝的對象僅僅是父母,而仁關(guān)注的是天下百姓,故孝僅僅是家庭倫理,仁則具有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安康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牛肉供貨商協(xié)議范本3篇
- 2025年石家莊貨運從業(yè)資格考試題目大全及答案
- 2025年赤峰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度文化娛樂項目擔保終止協(xié)議模板下載3篇
- 2024年度新能源車輛產(chǎn)業(yè)授信合同擔保與綠色出行3篇
- 四川省南充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一診考試 政治 含答案
- 2025年房地產(chǎn)合同協(xié)議書范本
- 2024年獨立合同工服務(wù)合同版B版
- 2024年塔吊租賃合同及設(shè)備檢測與維修服務(wù)3篇
-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 2024-2030年中國pcba板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fā)展研究報告
- 2023年檢測站站長工作總結(jié)報告
- 排球競賽規(guī)則
- 2024版藥品管理法
- 中印戰(zhàn)爭完整版本
- 公路工程資料整理-課件
- 招投標-招投標管理
- 口腔醫(yī)院器械培訓(xùn)課件
- 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培訓(xùn)模板
- 《月亮和六便士》名著導(dǎo)讀讀書分享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