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_第1頁
接受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_第2頁
接受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_第3頁
接受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_第4頁
接受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接受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第一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Content·接受美學的興起和發(fā)展·接受理論內容及其代表人物·讀者反應批評及其代表人物·讀者反應批評的意義和局限第二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接受美學接受美學(ReceptionalAesthetic)又稱接受理論、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學研究中一種新興的方法論。因為它產生于聯(lián)邦德國南部康斯坦茨,又稱康斯坦茨學派。康斯坦茨學派:1960年代,5位德國學者聚集在德國南部新建的康斯坦茨大學提出了接受美學。代表人物:

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RobertJauss)、

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Iser)。第三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接受美學是以現(xiàn)象學和闡釋學為理論基礎的。接受美學與闡釋學不同的是,它不再只是關注對過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讀者在整個文學接受活動中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個全新的發(fā)展”。

------馬新國

※接受美學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興起于聯(lián)邦德國的一個美學學派,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邮苊缹W的核心是從受眾出發(fā),從接受出發(fā)。強調讀者或者閱讀行為在闡釋文本問題上的作用,認為在文學闡釋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文本,而是讀者。※這種批評理論尋求閱讀文學活動的理論化,探討其動力機制,界定閱讀文學活動的因素,分析針對具體文本的閱讀活動的機理。第四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主要內容接受美學研究者注意到了過去的文學理論所忽視的一個基本事實,即文學作品是為讀者閱讀而創(chuàng)作的,它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表現(xiàn)出來。研究讀者在接受過程中的作用。他們不是被動的反應,而是主動的、具有推動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的功能。因此,不能把文學過程簡單地設想成作家為讀者創(chuàng)作作品,作品對讀者發(fā)生影響。接受美學研究者認為,文學閱讀是人類各種活動中的一種,象其他活動一樣,閱讀活動就其結構來說,首先是由它的對象,即文學作品決定的,文學作品作為審美對象,賦予閱讀活動以特殊性。研究讀者對文學作品個人接受活動的各種因素。社會接受是作品到達讀者手中的必經途徑。個人的處境也影響讀者閱讀的過程和結果。總之,讀者作為生物的和社會的本質,在意識和下意識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會影響到他對文學的接受活動。第五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文學文本和文學作品文本是指作家創(chuàng)造的同讀者發(fā)生關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狀態(tài);作品是指與讀者構成對象性關系的東西,它已經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會了讀者即審美主體的經驗、情感和藝術趣味的審美對象。文本是以文字符號的形式儲存著多種多樣審美信息的硬載體;作品則是在具有鑒賞力讀者的閱讀中,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審美信息的軟載體。文本是一種永久性的存在,它獨立于接受主體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賴于接受主體的審美經驗,其結構形態(tài)也不會因事而發(fā)生變化;作品則依賴接受主體的積極介入,它只存在于讀者的審美觀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體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結構的左右支配,是一種相對的具體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轉變,是審美感知的結果。也就是說,作品是被審美主體感知、規(guī)定和創(chuàng)造的文本。第六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接受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漢斯·羅伯特·姚斯,“反應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沃爾夫岡·伊瑟爾。姚斯和伊瑟爾雖然都是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但是兩人的研究領域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別。他們代表了接受美學內部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向。姚斯關注的是“接受研究”,即對文學接受現(xiàn)象的歷史演變的考察;而伊瑟爾則把文學文本視為一種“召喚結構”、“啟示結構”,這種結構誘發(fā)了讀者反應的潛能。調動讀者與文本進行交流,做出具有個性的闡釋。接受研究強調的是社會學-歷史學的方法,而反應研究采用的是現(xiàn)象學的文本分析方法。

接受美學的兩大方向:

“接受研究”與“反應研究”第七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其主要文論著作有:《文本的召喚結構》(1970)《隱在的讀者》(TheImpliedReader,1972)《閱讀行為》(TheActofReading,1976)《閱讀活動的現(xiàn)象學研究》(1977)伊瑟爾是從研究“新批評”和敘事理論走向文學接受理論的,他的理論興趣主要在個別文本與讀者的關系,注重對文本接受過程中讀者能動作用的細致考察,因而他的理論也被稱為微觀接受理論。他將自己的接受美學研究稱作作用美學或效應美學。

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Iser)2代表人物德國美學家、文學批評家,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與主要代表之一??凳刻勾拇髮W英文系教授。第八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召喚結構”(TheAppealStructure),即由意義的不確定性與藝術空白構成的文本結構,對讀者的參與再創(chuàng)造,具有一種刺激與召喚作用,令人震驚,令人百讀不厭、常讀常新、回味無窮。什么是“召喚結構”?伊瑟爾接受了英伽登①的作品存在理論和伽達默爾②的視野融合理論,加以改造和綜合形成了“文本的召喚結構”這一術語。召喚性是文學文本最根本的結構特征。伊瑟爾強調“空白”是文本召喚讀者閱讀的結構機制,具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伊瑟爾認為文本的“否定性”也是一種召喚讀者閱讀的結構性機制,它喚起讀者熟悉的主題和形式并對之加以否定?!翱瞻住?、“空缺”和“否定”構成文本的“否定性”,聯(lián)結作者創(chuàng)作意識和讀者接受意識,促使讀者在閱讀中賦予不確定以確定的含義。注:①羅曼·英伽登RomanIngarden波蘭哲學家、文藝美學家《文學的藝術作品》②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Gadamer德國哲學家《真理與方法》第九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接受理論研究的三個領域:處于潛勢的文本閱讀中的文本(即文本與讀者的交流過程)文本的傳達結構(即文本與讀者發(fā)生相互作用的條件)這三個方面的研究統(tǒng)一于作品與讀者雙向作用的考察,從而形成一個整體。文本是一個充滿各種潛在因素因而有待讀者在閱讀活動中加以具體化的結構。伊瑟爾在描述這種文本特點時引進了“隱在的讀者”的概念。揭示出讀者內在與文本的特征。第十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隱在的讀者所謂“隱在讀者”包括作為文本結構的讀者和作為構造活動的讀者兩個角色。前者從文本給定的視野觀察文本世界,進行陌生文本的具體化;后者在閱讀過程中形成一個心理意象系列,與文本的視野相遇并被吸引到文本的世界中。這兩個讀者角色共同構成一個由文本引起、讀者響應的結構組成的網絡,這也表明文學是文本預設、讀者能動完成的交流活動。它既指“文本的結構”(texturalstructure),也指“結構的活動”(structuredact)“文本的隱在讀者”是完全按照“文本的召喚結構”的召喚去閱讀的讀者。因此,這是一種“超驗讀者”、“理想讀者”或“現(xiàn)象學讀者”,他意味著文本之中潛在的一切閱讀的可能性,然而實際讀者的閱讀只是相當于隱在讀者的“實現(xiàn)”。第十一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伊瑟爾對文本以及讀者閱讀行為的研究始終體現(xiàn)著現(xiàn)象學的基本方法和精神,他關注的是超驗的、內在于文本之中的閱讀條件,他的閱讀理論在本質上是一種現(xiàn)象學的文本理論。他和姚斯在各自接受美學的獨特維度上做出了各自重要的學術貢獻。伊瑟爾極力避免的就是外在于作品的任何一個固定的視點,這樣只會造成對作品的歪曲。閱讀視點是內在的、從作品的內部產生的。任何閱讀都離不開時間,離不開歷史與未來之間的調節(jié),離不開視野的改變和對文學事件的重新解釋。閱讀經驗是一種形象創(chuàng)造活動,不同讀者的閱讀,同一讀者不同時間的閱讀,創(chuàng)造出的形象也是不同的,無所謂準確或誤差。

——周寧,金元浦文本是無法被讀者一次性感知的。第十二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讀者反應批評理論

Reader-ResponseCriticism第十三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讀者反應批評”這一術語出于美國文學批評,通常指所有以讀者為中心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它包括60年代以來的現(xiàn)象學意識批評、闡釋學批評、精神分析學的自我心理學派、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和接受理論。讀者反應批評也被用來專指受德國接受理論影響的英美讀者反應批評。但與德國及歐洲范圍內的文學接受理論相比,更加強調讀者作用,注重對與讀者閱讀活動的考察,倡導以分析讀者閱讀過程的感受和反應為主的批評方法,被認為是文學接受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第十四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以讀者為中心,“回歸讀者”。讀者反應批評強調讀者反應,注重對于讀者閱讀活動的考察,倡導以分析讀者閱讀過程的感受和反應為主的批評方法。從本質上講,讀者反應批評理論屬于批判領域的范疇。是建立在美學、解構主義和精神分析學等相關領域或學基礎之上的,是對文本意義的一種新的詮釋,同時也是文本意義詮釋的一次歷史性變革。從多種理論出發(fā)來研究文學作品的閱讀活動。由于它強調閱讀過程的能動反應,所以它打破了對作品社會效果的傳統(tǒng)看法,不再承認作品的社會效果是作品本身的作用。英美讀者反應批評成員很多,并無嚴密的組織,觀點也不盡一致,其中觀點比較系統(tǒng)、影響也較大的是美國批評家費什和卡勒。讀者反應批評試圖回答以下問題:“Whydowereadandwhatarethedeepestsourcesofourengagementofliterature?Whatdoesreadinghavetodowiththelifeofpsyche,ortheimagination,orourdiscursivepractice?Whathappens-consciouslyorunconsciously,cognitivelyorpsychologically–duringthereadingprocess?”(Freund,5-6.)第十五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誰是讀者?讀書的人就是讀者。敘述的對象假想的讀者現(xiàn)實的讀者“敘述者”和“敘述對象”;敘述者可以根據各種情況來規(guī)定敘述對象;實際的讀者與敘述對象不可能完全一致。由于研究重心和方法不同,文論學家提出的讀者定義也不盡相同。包括:伊瑟爾的“隱在的讀者”、費什的“有知識的讀者”、卡特的“有能力的讀者”等。教材中涉及“虛擬的讀者”、“理想的讀者”,作者或者出版商假定的可以讀到文本的社會群體,即假想的讀者。第十六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虛擬的讀者”:指的是作者心目中的讀者。寫作時,作者會想象什么樣的人讀他的作品,并根據這種想象來展開敘述、調整語言?!袄硐氲淖x者”:指有洞察力的讀者。這與卡特的“有能力的讀者”具有一致性,卡勒提出讀者具備一定文學性。這類讀者可以理解作者的每一個意圖,每一個含義或者說達到對作品全面徹底的理解。必須把“敘述對象”與現(xiàn)實的讀者區(qū)分開;必須把“假想的讀者”與現(xiàn)實的讀者區(qū)分開。現(xiàn)實的讀者:指那些生活在一定的時代、環(huán)境中的實實在在的人,他們以多種方式閱讀文學作品,并從中獲得不同的感受。

兩個特征:其一,他們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其二,在每一歷史時刻他們也絕不是同樣的。第十七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

斯坦利·費什(StanleyFish)4代表人物美國著名批評家、文學理論家和法律學者,當代讀者反應批評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論著:《罪惡令人震驚:“失樂園里的讀者”》(SurprisedbySin:TheReaderin"ParardiseLost",1967)《這門課里有沒有文本?介紹團體的權威》(IsThereaTextiinThisClass?TheAuthorityofInterpretiveCommunities,1980)《順其自然:變化、修辭以及文學和法學研究中的理論實踐》(DoingWhatComesNaturally:Change,Rhetoric,andthePracticeofTheoryinLiteraryandLegalStudies,1989)《原則的麻煩》(TheTroublewithPrinciple,1999)第十八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意義即事件”:讀者反應批評對文本意義的認識費什的批評理論又稱“感受文體學”。他首先由《文學在讀者中:感受文體學》一文提出“意義即事件”的重要論點,認為文學只存在讀者心中,即閱讀是一個讀者做的事,而意義或者理解則是閱讀“事件”的結果。“事件”,即讀者文本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反應本身。意義來自于讀者的接受過程,來自于讀者對文本的感知?!耙粋€讀者參與、發(fā)生在讀者身上的事情”“一種發(fā)生在詞與詞之間、發(fā)生在讀者頭腦中的事件”“一個文本事實就是一個反應事實”----《文學在讀者中:感受文體學》第十九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①讀者反應批評的目的,不在于探尋文本意義,而是要求盡可能準確地描述、分析讀者閱讀過程按時間順序不斷做出的對文本的反應,記錄下讀者的閱讀經驗。費什認為,只有從讀者活動的角度去分析讀者感受才是“真正客觀的,因為它認識到意義經驗的流動性、‘運動性’,因為它引向行為發(fā)生的地方,即讀者積極活躍的意識”。

讀者反應的描述與分析:讀者反應批評的目的與方法②讀者反應批評的實際操作方式是描述與分析。費什強調,這種分析是對讀者閱讀過程中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反應進行的分析,而不是只想文本本身的分析,這種分析在內容上包括讀者由一連串的詞引發(fā)的所有活動。讀者反應是時間性的,是隨讀者閱讀時間的流動從一個點到下一個點做出的一種連續(xù)反應,因此,這種方法要求記錄下載閱讀的每一個點上發(fā)生在讀者反應中的“事件”。第二十頁,共二十二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日費什認為批評的限制來自一個大家共有的語言規(guī)則系統(tǒng)和“有知識的讀者”(informedreaders)。他應用了戴維·布萊奇(DavidBleich)提出的“闡釋群體”(interpretivecommunity)的觀念。費什認為決定闡釋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