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中醫(yī)藥知識培訓課件2_第1頁
護理中醫(yī)藥知識培訓課件2_第2頁
護理中醫(yī)藥知識培訓課件2_第3頁
護理中醫(yī)藥知識培訓課件2_第4頁
護理中醫(yī)藥知識培訓課件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護理中醫(yī)藥知識培訓課件演示文稿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優(yōu)選)護理中醫(yī)藥知識培訓課件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病因

病因

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學說研究概念、形成、性質(zhì)、致病特點、病癥表現(xiàn)的理論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中醫(yī)病因學的特點

整體觀辨證求因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病因分類內(nèi)經(jīng)時代

陰邪.陽邪漢代張仲景客氣邪風.臟腑經(jīng)絡分內(nèi)外宋.陳無擇“三因學說”現(xiàn)代

外感性病因.內(nèi)傷性病因病理產(chǎn)物形成的病因其它病因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來自外部環(huán)境中,從肌膚或口、鼻而入,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其致病具有發(fā)病較急的特點,大致可分為“六淫”和“癘氣”兩類。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第一節(jié)外感病因六淫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點(一)六淫的基本概念(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外感病邪的統(tǒng)稱。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熱)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氣候變化及類型,其變化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當其在正常范圍內(nèi)的更替或重復變化時,被稱作“六氣”。六氣沒有致病性。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六氣變?yōu)榱臈l件(“六淫”的相對性)

變化驟劇氣候異常變化非其時而有其氣時、氣失序有其時而非其氣

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機體反應性發(fā)病氣候并非異常變化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下降個體正氣不足不能適應氣候變化疾病“六淫”的概念具有相對性,這是因為“六氣”為天人相應,而“六淫”為是天人失應,而界定“六氣”與“六淫”的關鍵在于機體是否發(fā)病。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1、外感性2、季節(jié)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轉化性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

1、外感性:邪氣來源于外界

1)途徑:邪從肌表、口鼻而入

2)癥狀特點——淺在、肌表癥狀:惡寒發(fā)熱,鼻塞,咽痛

2、季節(jié)性:邪氣與季節(jié)有關:春天——風邪;冬天——寒邪;夏天——()邪;長夏——濕邪;冬天——()邪

3、地域性:與居住地區(qū)和環(huán)境有關西北高原——寒邪致病東南沿?!獫駸嵝皻庵虏【镁映睗瘛獫裥爸虏?/p>

4、相兼性:常兩種或兩種以上邪氣同時侵犯人體。

5、轉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條件下,其證候可發(fā)生轉化。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二、六淫各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一)風邪凡致病具有善動不居、輕揚開泄等特性的外邪稱風邪。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風邪的性質(zhì)及致病特點(1)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2)風善行而數(shù)變(3)風性主動⑷風為百病之長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1)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

其質(zhì)輕陽邪浮而上揚主動腠理疏松惡風其性開泄汗孔開張汗液外泄頭面:頭痛陽位項背:項背強肌膚:惡風肺:咳嗽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薄皞陲L者,上先受之。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2)風善行而數(shù)變“善行”,指風邪具有善動不居、行無定處的特點。致病特點:病位游移,行無定處典型病證:風癮疹/“痹證”(“行痹”、“風痹”)?!皵?shù)變”,指風邪致病具有發(fā)病迅速、變幻無常及傳變較快的特性。如風癮疹之突發(fā);風中頭面部之突發(fā)口眼喎斜等。發(fā)病急、變化快破傷風——發(fā)病急;皮疹——此起彼伏(變化快);《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shù)變。”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3)風性主動自然界的風為大氣流動所致,具在極強流動性,常致物體動搖。動搖之狀:眩暈、抽搐上視風動項強物移之狀口眼喎斜角弓反張“風性主動”,“諸暴強直,皆屬于風”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⑷風為百病之長長,始也。風邪為先導,諸邪易乘虛而入風邪致病的多發(fā)性和廣泛性故風邪被稱為“百病之長”。甚至古人以風邪來統(tǒng)稱外感病邪。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二)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結、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稱寒邪。

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2、寒邪的性質(zhì)及致病特點:(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2)寒性凝滯⑶寒性收引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1)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為陰氣盛的表現(xiàn),故其性屬陰,故為陰邪。正常狀態(tài)時:陽氣制約陰氣異常狀態(tài)時:不足以驅除寒邪寒象陰寒偏盛機體的陽氣遏制或耗傷機能溫煦氣化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寒傷陽氣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傷寒:肌表,衛(wèi)陽被遏:惡寒寒脾胃:脾陽受損: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直中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惡寒蜷臥,手足厥冷;

下利清谷,小便清長,

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癥。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凝,指凝結;滯,指阻滯不通。寒能致物凝結,寒邪犯人,則致人體氣血津液凝滯而運行不暢,甚或不通,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表現(xiàn)。寒性凝滯致血脈不通與寒性傷陽密切相關。(2)寒性凝滯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⑶寒性收引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收引”,有收縮牽引之意。氣機收斂:氣滯腠理汗孔縮閉,衛(wèi)陽被郁:惡寒發(fā)熱、無汗寒邪經(jīng)絡、關節(jié)、筋脈緊縮:肢體攣急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氣血凝滯血脈頭身疼痛,脈緊血脈攣縮

《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三)濕邪凡致病具有重濁、粘滯、趨下等特性的外邪,稱濕邪。

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

濕為長夏主氣。長夏為夏歷六月,或夏至到立秋這一段時間。但由于地區(qū)的差異,故起止時間及持續(xù)日數(shù)則因地而異。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2、濕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1)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2)濕性重濁⑶濕性粘滯⑷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1)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濕與水同類,由水所化,故為陰邪。臟腑聚濕邪(有形)經(jīng)絡氣機阻滯痰關節(jié)血瘀胸膈脾胃下焦關節(jié)胸悶嘔吐,脘腹痞脹小便短澀關節(jié)腫脹不利便溏下利不爽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損(遏)傷陽氣

濕為陰邪,陰盛則陽病,所以濕邪侵犯機體,最易傷陽,但其傷陽,以困遏損傷為主,特別容易遏傷脾陽。其一,脾濕同類,均屬土,同類易相招;其二,脾性惡濕而喜燥,濕易犯所惡之臟;其三,脾主運化水濕,得陽始運。因此,濕邪外感,最易犯脾,遏傷脾陽,導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發(fā)為腹瀉、水腫、腹部脹滿而不思飲食等。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2)濕性重濁“重”,有沉重、重著之意。濕:有形質(zhì)重頭昏沉重如裹布帛,癥狀沉重感體四肢困重如負重物陽氣困遏清陽不展病位重著不移關節(jié)疼痛重著固定不移

(“濕痹”、“著痹”)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濁”,有穢濁、污濁之意。濕邪穢濁,其為病,常致分泌物、排泄物穢濁不潔或出現(xiàn)各種穢濁癥狀,面垢眵多,苔膩。濕疹浸淫,破潰流水。大便溏泄或下痢粘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量多等。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⑶濕性粘滯一是指癥狀的粘滯性二是病理過程的粘滯性祛濕棘手,難以速去,有望緩圖。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⑷濕性趨下,易襲陰位“陰位”,指腰以下的部位。濕性類水,水質(zhì)沉趨下,故濕邪為病,或起于下部,或以下部癥狀突出。如婦女帶下、小便混濁、泄瀉下痢、陰部濕疹,水腫以下肢為顯等。故《問·太陰陽明論》說:“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北疚臋n共78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四)燥邪凡致病有干燥、收斂等特性的外邪,稱燥邪。

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燥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⑵燥易傷肺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1)

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性干體表:皮膚、毛發(fā):皮膚干燥吸水甚或開裂頭面官竅: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兩目干澀臟腑:小便短少大便干結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⑵燥易傷肺

口鼻(鼻為肺竅)燥邪肺皮毛(肺之外合)耗傷宣發(fā)肅降失清潤肺津干咳少痰,痰液膠粘難咳大腸津傷痰中帶血,喘息胸痛大便干結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五)火(熱)邪凡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的外邪,稱火邪。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

火、熱、溫火有內(nèi)外之別:

君火人身之陽氣。少火內(nèi)火相火“少火生氣”壯火:病理之火?!皦鸦鹗硽狻被鹜饣穑杭赐飧袩嵝?。

熱可由外來,也可內(nèi)生,?;馃岵⒎Q。

溫只講外感。

熱勢程度為:“溫為熱之漸,火為熱之極”“六氣皆從火化”(化熱化火),溫無此說法?;鹨话阒妇植繜崾?,熱多指全身有熱。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火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⑴火熱為陽邪,其性趨(炎)上⑵火易擾亂心神⑶火易傷津耗氣⑷火易生風動血⑸火易致瘡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3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⑴火熱為陽邪,其性趨(炎)上

燔灼亢奮火熱之邪躁動陽邪口舌生瘡升騰牙齦腫痛上炎:頭面部的火熱癥狀突出目赤腫痛高熱咽喉腫痛陽偏盛產(chǎn)熱增加:火熱征象惡熱面紅

“陽勝則熱”肌膚灼熱小便短赤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4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⑵易擾亂心神

火熱通于心躁動心神失寧

輕:心煩、失眠??裨曛兀荷窕枳d語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5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⑶火易傷津耗氣火為陽邪,具有燒灼蒸迫之性。燒灼津液火邪傷津蒸迫津液汗出陽氣機能亢奮口渴喜飲、咽干舌燥、產(chǎn)熱過多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耗氣:少氣懶言、疲乏無力陽虛、亡陽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6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⑷火易生風動血火熱可引起如風之“動癥”,故謂之“生風”。

火熱躁擾肝肝陽亢逆變動

燔灼劫傷肝經(jīng)之陰津

風目睛上視筋脈失濡“熱極生風”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7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

脈道擴張火性急迫血流迫疾

出血灼傷脈絡

發(fā)病急傳變速

故“生風”及“動血”都很急速。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8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⑸火易致瘡瘍

入于火熱血分結聚局部氣血壅聚不散敗血腐肉灼肉壞血癰腫瘡瘍紅腫熱痛局部化膿潰爛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49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暑邪暑為夏季的主氣,乃火熱所化。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主要發(fā)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純屬外邪,無內(nèi)暑之說。《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0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暑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的特點(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2)暑性升散,擾神傷津耗氣(3)暑多挾濕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1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暑與火熱傷津耗氣比較暑邪較之火熱之邪,均易傷津耗氣,但機理不盡相同。邪氣火熱暑傷津方式灼傷津液汗泄傷津汗泄為主耗氣方式陽氣亢奮氣隨津泄氣隨津泄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2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3)暑多挾濕暑天既熱且濕,熱蒸濕動,濕熱彌漫于空間,故暑邪致病,常易兼挾濕邪為患。其臨床表現(xiàn)除發(fā)熱、煩渴等外,還可見四肢困倦、胸悶嘔惡、不思飲食、大便溏泄不爽等濕阻癥狀。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3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癘氣癘氣以其“為病頗重”、“如有鬼厲之氣”而名。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4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一、癘氣的基本概念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耙叨尽?、“疫氣”、“毒氣”、“乖戾之氣”、“戾氣”、“時行疫氣”、“雜氣”等名稱。由癘氣所致的疾病稱為“疫癘”、“瘟病”、“瘟疫”、“疫病”。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5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癘氣與六淫的異同這一類致病因素由于是從口鼻或肌膚侵入人體,故與六淫均屬外感病因。但其性質(zhì)和特點又與六淫明顯不同,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一、癘氣的孽生及存在與季節(jié)氣候無確定的對應關系,不同于六淫可以直接感受或觀測到,住住來而不知,感而不覺;二、其致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三、病變的發(fā)生及傳變與機體正氣強弱無關;四、病邪所致病理變化不會發(fā)生相互轉化;五、發(fā)病驟急且病勢險惡。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6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癘氣與現(xiàn)代傳染病的關系癘氣所致疾病包括大頭瘟(腺鼠疫)、蝦蟆瘟、疫痢、爛喉痧、天花、霍亂等,實際上包括了現(xiàn)代許多傳染病和烈性傳染病。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7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二、癘氣的致病的特點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8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1)發(fā)病急驟,病情危篤癘氣臟腑氣血高熱多屬熱毒生風動血擾神劇烈吐瀉傷津耗氣耗血發(fā)病急驟來勢兇猛驟然變化多端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59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2)

傳染性強,易于流行癘氣臟腑氣血發(fā)病空氣食物其他傳染小范圍散發(fā)大面積流行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0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3)一氣一病,病狀相似某種癘氣臟腑經(jīng)絡特異性致病特點病變規(guī)律臨床特征年齡性別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1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一)流行的原因

癘氣肆虐而致疫癘流行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2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流行的原因⑴氣候因素久旱、酷熱、洪澇、濕霧、瘴氣等⑵環(huán)境及飲食因素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毒氣外泄空氣、水源及食物蚊蟲叮咬疫?、歉綦x防疫措施⑷社會因素政府對衛(wèi)生工作的態(tài)度社會醫(yī)療保障制度及醫(yī)療條件民族素質(zhì)及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社會變故所致戰(zhàn)亂、災荒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3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第二節(jié)內(nèi)傷病因七情飲食失宜勞逸失當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4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七情七情的概念:喜怒思憂悲恐驚七種情志的正常變化,是人體正常的情神狀態(tài)表現(xiàn)?!皟?nèi)傷七情”的概念突然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人體生理活動的調(diào)節(jié)范圍,引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此時的七情,稱為內(nèi)傷七情。包括喜、怒、悲、思、憂、恐、驚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5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七情的致病特點1、直接傷及內(nèi)臟七情皆從心發(fā)(心藏神)七情變化——心——影響相應的五臟(1)七情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是五臟的精氣血;(2)七情與五臟具有相互對應關系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喜,腎在志為恐,肺在志為憂。(3)正常的七情變化,有助于臟腑功能活動和氣血調(diào)暢(4)異常的七情則損傷相應的臟腑,并引起氣血逆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憂傷肺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6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2、影響臟腑氣機——氣機紊亂

(1)怒則氣上——肝氣上逆——頭脹而痛,面紅目赤(2)喜則氣緩——心氣緩散——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亂(3)悲則氣消——肺氣耗傷——氣短、神疲、咳嗽(4)驚則氣亂——心氣紊亂——心悸、驚恐不安(5)恐則氣下——腎氣不固——二便失禁(6)思則氣結——脾氣郁結——納呆、脘腹脹滿3、影響病情

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7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

過飽脾胃損傷過饑氣血兩虛飲食不潔:生熟不分、不良衛(wèi)生習慣寒:月經(jīng)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

飲食偏嗜

熱:痔瘡、出血飲食失宜飲食不節(jié)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8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飲食偏嗜

1、五味偏嗜五味偏嗜日久傷及相應的五臟,過食甘傷脾,過食咸傷腎,過食酸傷肝,過食苦傷心,過食辛傷肺。

2、寒熱偏嗜(1)過食寒涼之品——脾胃陽氣損傷,寒濕內(nèi)生——腹部冷痛,泄瀉,肛門無灼熱感。(2)過食辛溫燥熱之品——胃腸積熱——口臭,腹?jié)M脹痛,便秘,或痔瘡下血。

3、偏嗜飲酒飲酒過量——濕熱內(nèi)生,損傷脾胃——脘腹脹滿,口苦口膩。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69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勞逸

勞力:耗傷機體之氣——氣虛

過勞勞神:心脾損傷房勞:腎的精氣損傷過逸:氣血流通不暢肥胖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減退——心脾肺功能低下為主——心悸、納少、氣短、動則氣短汗出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70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第三節(jié)其他病因一、外傷病因二、繼發(fā)病因本文檔共78頁;當前第71頁;編輯于星期六\6點9分可致病的病理產(chǎn)物1、病理產(chǎn)物的概念人體在發(fā)病過程中,因為臟腑功能的失調(diào),而又產(chǎn)生的一些不利于臟腑氣血活動的有害物質(zhì)。2、病理產(chǎn)物病因的概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