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藝術研究_第1頁
達斡爾族藝術研究_第2頁
達斡爾族藝術研究_第3頁
達斡爾族藝術研究_第4頁
達斡爾族藝術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達斡爾族藝術研究

一、達斡爾族主要的藝術形式

經過歷史歲月長河的洗禮,達斡爾族各種藝術形式在自身不斷發(fā)展的同時,在不同時期又與其他民族的文化藝術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兼收并蓄,形成了以下幾種主要藝術形式:

1?傳統民歌。達斡爾族民歌與其歷史同樣久遠。按照本民族習慣,可分為扎恩達勒、雅德根調等。其內容非常廣泛,有勞動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薩滿歌、祝贊歌、教誨歌、兒歌等類別?!霸鬟_勒可直譯為‘歌’,是類似山歌、小調體裁歌曲的統稱”[2]。通常是達斡爾人在生產生活時所唱。其旋律舒展悠揚、起伏較大;雅德根調即薩滿調。在歷史上,達斡爾族曾信仰薩滿教,達斡爾族稱薩滿為雅德根,雅德根在通過請神附體、為人治病、驅鬼驅邪的同時,一邊擊鼓一邊演唱。其唱詞屬自由體韻文,旋律流暢,具有原始文化的神秘色彩。

2?民間舞蹈。達斡爾族的民間舞蹈頗有特點。常稱做魯日格勒舞,也稱哈肯麥舞,大約產生于狩獵采集為主業(yè)的年代,至今該舞蹈的動作仍保留著那個時代的特征,如許多民間舞蹈中有模仿黑熊搏斗、布谷鳥的鳴叫,以及鹿走、鷹飛、兔跳的動作,有模仿挑水、采野果、梳頭、照鏡子等生產生活的動作等。魯日格勒的表演,以女性集體舞為主。薩滿舞,屬達斡爾族的宗教舞蹈,系雅德根消除災難、祈求豐收、祭神治病時所跳的舞蹈。薩滿舞并不是人們想像的簡單的蹦跳,其舞蹈語匯獨具神秘色彩,反映了達斡爾族舞蹈的原生態(tài)特征。

3?說唱藝術———烏春。烏春為達斡爾族曲種,一般用達斡爾語演唱,是流傳于達斡爾族中的一種傳統說唱形式。流傳于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及黑龍江等省的達斡爾族聚居地。烏春無職業(yè)藝人,多為群眾在農閑或節(jié)日的自娛性演唱。相傳烏春產生于“17世紀達斡爾族社會由原始漁獵生產發(fā)展為從事農業(yè)生產,并且有了定居的村屯以后”[3]?,F發(fā)現最早形成書面文字的烏春是在清咸豐元年。呼倫貝爾八旗佐領阿拉布丹創(chuàng)作的《巡察額爾古納河和格爾必齊河》。烏春曲目豐富,題材廣泛,包括描述勞動生活、愛情婚姻、教誨子女、征戰(zhàn)沙場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烏春分為民間創(chuàng)作和文人創(chuàng)作。烏春的篇幅長短各異。較短的有數十行至百余行,較長的可達數百行至上千行。“烏春的音樂是在古代薩滿教祈禱詞‘烏其勒’的基礎上,吸收達斡爾民歌及歌舞曲發(fā)展而成的。”[4]烏春的演唱民族特色濃郁,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4?民族樂器———木庫連。木庫連是達斡爾族非常喜愛的一種古老原始的口簧樂器,我國北方、西南、中南、西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曾經流行過這種樂器,只是名稱各不相同。在達斡爾族民間,木庫連演奏多用于自娛、男女表達愛情及“斡特西”的祭祀活動。木庫連音域狹窄、音量微弱,一般人可彈奏五度左右,只有高超的藝人才能彈奏到八度以上。據說,“20世紀初,有個名叫博約的達斡爾族老人可以奏到九度和十度以上”[5],而且音色神奇、獨具魅力。

5?造型藝術。達斡爾族造型藝術豐富多彩,包括服飾、繪畫、剪紙、雕刻、刺繡等門類。其風格獨特、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綜觀以上達斡爾族的多種藝術形式,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二是具有傳承性,很多的藝術形式在沒有本民族文字的條件下,以口頭傳承等方式流傳至今。由于達斡爾族聚居地相對偏遠,以及自己獨有的審美定勢,因此許多藝術形式直至今日還保存得相當完好,堪稱藝術形式的“活化石”。如我們在聚會時常常還能看到人們跳著狩獵時代的舞蹈,并隨著舞蹈的節(jié)奏振臂呼號。在達斡爾族民間還能看到廣泛使用的樺樹皮制作的生活用品。三是達斡爾族藝術形式不僅具有多樣性,而且廣泛流傳于民間,滲透到本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四是達斡爾族的多種藝術形式與傳統宗教———薩滿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研究藝術形式不能脫離對薩滿文化的研究。五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在與周邊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達斡爾族的藝術形式也逐漸豐富,逐漸完善。

二、達斡爾族藝術研究的現狀

對于達斡爾族的社會歷史的集中研究開始得較早,上世紀50年代始,經調查、考證,確認達斡爾是單一民族后,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組織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下設達斡爾族調查小組,前后8年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黑龍江省和新疆塔城等地,對包括藝術形式在內的各個方面進行普查,并匯成《達斡爾族社會調查》,為日后開展達斡爾族藝術等多方面的研究,積累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隨后,一大批重要的古籍資料開始出版,滿文手抄本的烏春曲目也出現在民間,莫力達瓦旗文化館和新疆塔城縣阿西爾鄉(xiāng)文化館編印了早期的《達斡爾族民歌選》,《映山紅花滿山坡》《達斡爾族民歌選》《達斡爾族傳統民歌選》等歌曲集也陸續(xù)問世。關于達斡爾族舞蹈研究方面也有為數不多的文章發(fā)表,成為達斡爾藝術研究的重要開篇。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的開展,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田野調查及研究掀開篇章,《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內蒙古卷》收入達斡爾民歌近百首;《中國曲藝志?內蒙古卷》收入廣為傳唱的烏春曲目,對烏春這一藝術形式進行了全面的闡述;《中國民間器樂曲集成?內蒙古卷》收錄了目前極為罕見的本庫連曲目;《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內蒙古卷》收錄最具代表性的達斡爾族民間舞蹈;《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內蒙古卷》著重收入了達斡爾族曲種烏春的音樂。這套巨著從編纂到出版歷經20多年,可謂凝聚了包括達斡爾族、漢族、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在內的眾多藝術工作者及研究人員的心血。近年來,又有其他藝術門類的專著,如《達斡爾族造型藝術》《北方少數民族藝術史》及大量的論文問世,更加系統、更加全面地展示了達斡爾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如繪畫、服飾、建筑與園林、刺繡、剪紙、雕刻等方面的造型藝術。

三、研究力量的整合

自20世紀80年代始,內蒙古自治區(qū)、黑龍江省均成立了達斡爾族歷史語言文學學會,后改稱達斡爾學會。齊齊哈爾市、新疆塔城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達斡爾族缺少研究機構及專業(yè)研究人員的不足、力量分散的局面。在學會帶動下,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開展廣泛的學術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從事藝術研究的人員大多集中在達斡爾族聚居地所在的社會科研機構、藝術研究機構、中央和各省區(qū)的相關院校及藝術表演團體、群眾文化館等。在確定研究方向、配備必要設備、經費來源、成果發(fā)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困難,大部分研究達斡爾族藝術的人員以兼職為主。從事達斡爾族藝術研究的專門人才可謂寥寥無幾,尤其是專業(yè)水準較高的研究人員更是缺乏,研究隊伍年齡結構不盡合理,這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直接影響了研究水平的整體提高。因此,培養(yǎng)一批掌握現代研究手段和方法,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的研究隊伍勢在必行。合理的人力資源的配置使用,也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捷徑。針對缺乏研究人員這一現象,可以采取集中人才、合作研究的辦法,從事研究國家級或世界級的藝術科研項目,如積極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代表作進行高規(guī)格的搶救保護及研究工作,使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