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課件_第1頁
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課件_第2頁
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課件_第3頁
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課件_第4頁
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第一節(jié)土壤礦物質與巖石風化1.主要成土礦物和巖石主要成土礦物:P10表2-1成土的主要巖石:P11表2-2巖漿巖:由巖漿冷凝而成。沉積巖:由各種先成巖經(jīng)風化、搬運、沉積、重新固結而成或由生物遺體堆積而成的巖石。變質巖:高溫高壓下巖石中礦物重新結晶或結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巖石。2.巖石的風化物理風化:在外力作用下巖石發(fā)生崩解破碎,但不改變其組成和結構的過程。化學風化: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巖石、礦物發(fā)生化學變化而產(chǎn)生新物質的過程。生物風化:巖石礦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機質分解產(chǎn)物的作用下,進行機械破碎和化學分解的過程。3.母質的類型及其分布規(guī)律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湖積物沖積物海積物風積物黃土紅土

4.土壤礦物組成和化學組成土壤礦物原生礦物:次生礦物:土壤礦物質的化學組成:P13表2-35.土壤的機械組成土壤粒級:P14-15,表2-4、2-5、2-6土粒分級標準土壤質地:P16-17,表2-7、2-8質地分類標準土壤質地與肥力的關系

第二節(jié)土壤生物與土壤有機質1.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土壤動物:蚯蚓線蟲螨類螞蟻蝸牛嚙齒類動物其它昆蟲:蠐螬、叩頭蟲、金針蟲、地老虎、螻蛄等。2.土壤有機質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及存在形態(tài):新鮮有機質半分解有機質腐殖質土壤有機質的組成和性質:糖類化合物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木質素含氮化合物脂肪、樹脂、蠟質和單寧土壤有機質的轉化過程有機質的礦化過程:糖類化合物的轉化含氮化合物的轉化含磷、含硫化合物的轉化土壤有機質的腐殖化過程:基本成分形成縮合腐殖質的組成和性質腐殖質的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土壤中腐殖質存在形態(tài):游離態(tài)鹽基結合態(tài)二三氧化物結合態(tài)粘粒結合態(tài)腐殖質分子結構:芳香族化合物的核,含氮有機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官能團:羧基(-COOH)酚羥基醇羥基(-OH)甲氧基(-OCH3)甲基(-CH3)醌基腐殖質的帶電性:腐殖質的吸水性:腐殖質的穩(wěn)定性:影響土壤有機質轉化的因素有機質的碳氮比和物理狀態(tài):土壤水熱狀況:土壤通氣狀況:土壤酸堿性:土壤有機質對土壤肥力的作用土壤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保肥性:促進作物生長發(fā)育: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

第二節(jié)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類型和性質吸濕水:膜狀水:毛管水:重力水:新鮮土、風干土、烘干土、凋萎系數(shù)、田間持水量、土壤氧化還原性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質量含水量:容積含水量:相對含水量:水層厚度:土壤水分能態(tài)土水勢:基質勢:壓力勢:重力勢: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線:土壤水分狀況與作物生長:P39表2-16

第四節(jié)土壤空氣土壤空氣組成:P40表2-17土壤通氣性擴散:交換:土壤通氣狀況與作物生長種子萌發(fā):根系生長:水肥吸收:

第五節(jié)土壤熱量土壤熱量來源與平衡太陽輻射能:生物熱:地熱:土壤熱量平衡:

Q=E-Q1-Q2-Q3土壤熱特性熱容量:導熱率:導溫率:及土壤導熱系數(shù)或熱擴散率。土壤溫度與作物生長種子萌發(fā):根系生長: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養(yǎng)分轉化與吸收:第六節(jié)土壤水、氣、熱調節(jié)與氧化還原性土壤水、氣、熱調節(jié)水分調節(jié):空氣調節(jié):溫度調節(jié):土壤氧化還原性質土壤氧化還原體系:土壤氧化還原電位: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質第一節(jié)土壤的孔性、結構性和耕性土壤孔性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1—容重/相對密度)×100%土壤相對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比土壤孔隙類型當量孔徑:與一定土壤水吸力相當?shù)目讖剑c孔隙的形狀及其均勻性無關。

d=3/T非活性孔:毛管孔隙:通氣孔隙:土壤孔隙狀況與土壤肥力、作物生長關系土壤肥力:作物生長:土壤結構性塊狀結構:核狀結構:柱狀結構:片狀結構:團粒結構:團粒結構與土壤肥力團粒結構的特點:團粒結構對土壤肥力的作用:土壤結構的形成1.土粒的粘聚膠體的凝聚作用:水膜的粘結作用:膠結作用:簡單無機膠體、粘粒、有機物質2.結構成型生物作用、干濕交替作用、凍融交替作用、土壤耕作促進團粒結構形成農(nóng)業(yè)措施:正確的土壤耕作:合理的輪作制度:調節(jié)土壤陽離子組成:合理灌溉、曬垡和凍垡:土壤結構改良劑的應用:土壤耕性含義:耕作難易程度、耕作質量好壞、宜耕期長短土壤物理機械性:粘結性和粘著性:可塑性:脹縮性:土壤耕性的實際注意事項:防止土壤板結:注意宜耕狀態(tài)和宜耕期:改良土壤耕性:

第二節(jié)

土壤膠體與土壤吸收性能土壤膠體概念:土壤中具有膠體性質的最細微顆粒。無機膠體:含水氧化硅膠體:含水氧化鐵、鋁膠體:層狀硅酸鹽礦物:硅氧片和硅氧四面體:鋁氧片和鋁氧八面體:有機膠體:有機無機復合體:土壤膠體的構造:微核粒雙電層決定電位離子層:補償離子層:非活性補償離子層擴散層土壤膠體的特性:比表面和表面能:電荷:永久電荷、可變電荷凝聚性和分散性:土壤吸收性能機械吸收性:物理吸收性:化學吸收性:物理化學吸收性:生物吸收性:物理化學吸收性土壤陽離子交換作用:特點:可逆反應、反應迅速、等量交換陽離子交換能力:Fe3+>Al3+

>H+

>Ca2+>Mg2+

>NH4

+

>K+

>Na+影響因素:電荷數(shù)量、離子半徑和水化半徑、離子濃度土壤陽離子交換量(CEC):一定pH條件下,每千克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換性陽離子的厘摩爾數(shù)。(cmol/kg)影響因素:膠體數(shù)量、膠體類型、土壤pH值土壤鹽基飽和度:土壤交換性鹽基離子總量(cmol/kg)占陽離子交換量(cmol/kg)的百分數(shù)。鹽基飽和度=(交換性鹽基總量/陽離子交換量)

×100%

影響交換性陽離子有效度的因素:交換性陽離子的飽和度:陪補離子效應:陽離子的非交換吸收:土壤陰離子吸附陰離子吸附類型:易被土壤吸附的陰離子:磷酸根、硅酸根及某些有機酸陰離子很少或根本不被吸附的陰離子:Cl-、NO3-、NO2-介于兩者間的陰離子:SO42-、CO32-、HCO3-及某些有機酸陰離子影響土壤對陰離子吸收的因素:電價:Cl-、NO3-<SO42-<PO43-

<OH-膠體組成成分:土壤pH值:

第三節(jié)土壤的酸堿性土壤的酸堿性是指土壤溶液的反應。它是土壤重要的化學性質,是成土條件、理化性質、肥力特征的綜合反映。土壤酸性土壤酸性一方面與溶液中H+濃度相關,另方面更多與土壤膠體上吸附致酸離子密切有關?;钚运岫龋和寥廊芤褐杏坞xH+直接顯示的酸度。用pH值表示。土壤酸堿性分級:p82表3-9潛性酸度:土壤膠體上吸附的氫、鋁離子引起的酸度。通常用每千克烘干土中氫離子的厘摩爾數(shù)表示。交換性酸度:p82水解性酸度:p82土壤堿性主要來源于土壤中交換性鈉水解產(chǎn)生的OH-以及弱酸強堿鹽類的水解。決定于土壤膠體上交換性鈉離子的相對數(shù)量。通常把鈉飽和度叫做土壤堿化度。堿化度=(交換性鈉/陽離子交換量)×100%土壤緩沖性土壤溶液抵抗酸堿度變化的能力,叫土壤緩沖性。土壤緩沖作用的機制:交換性陽離子: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鹽類:土壤中的兩性物質:酸性土壤中鋁離子的緩沖作用:土壤緩沖性的重要性:緩沖性和適宜的植物生長環(huán)境:緩沖性和酸堿度改良:土壤酸堿反應與植物生長影響土壤養(yǎng)分的轉化和供應:p86表3-8影響土壤微生物活性影響?zhàn)B分固定、釋放和淋失影響粘土礦物的形成:影響土壤理化性質:影響作物生長:

第四章我國主要土壤類型及其分布第一節(jié)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土壤圈的概念與功能概念:土壤圈是覆蓋于地球表面和淺水域底部的土壤構成的一種連續(xù)體或覆蓋層,是地圈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的交接界面,既是這些圈層的支撐者,又是它們長期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功能:對生物圈:提供植物生長的養(yǎng)分、水分與適宜的物理條件,決定自然植被的分布與演替。對氣圈:影響大氣圈的化學組成,水分與熱量平衡;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氫、氧化亞氮等,對全球大氣變化有明顯影響。對水圈:影響降水在陸地和水體的重新分配,影響元素的表面地球化學行為、水分平衡、分異、轉化及水圈的化學組成。對巖石圈: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減少其遭受各種外營力破壞;與巖石圈進行互為交換與地質循環(huán)。土壤形成因素氣候:影響成土過程的氣象因素主要是水、熱。與巖石風化、植被類型、有機質轉化、土壤物質淋淀、土壤發(fā)育等相關。母質:直接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質。生物:在成土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地形:使水、熱及母質在地表再分配。時間:各因素產(chǎn)生影響的條件。自然成土過程中的發(fā)生學層次和診斷層土壤發(fā)生學層:成土過程中,母質物質發(fā)生分解、遷移、淀積等,原不分層的母質逐漸在形態(tài)上分化為不同的層次,即發(fā)生學層。自然土壤發(fā)生學層:p91農(nóng)業(yè)土壤剖面層次:p91土壤剖面:自地表向下挖掘暴露出的土壤垂直切面,使土壤內(nèi)在性質的外在表現(xiàn)。土壤剖面觀察:剖面點選擇、剖面挖掘、剖面修整、剖面觀察記錄、樣品采集、回填診斷層:用于土壤分類,在性質上有一系列定量說明的土層。診斷特征:用于土壤分類,有一系列定量說明的土壤性質。土壤分類:根據(jù)土壤層次的異同,把具有相同層次的土壤劃為一類,稱為土壤分類。發(fā)生學分類:以地理發(fā)生為基礎、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土壤屬性為依據(jù)進行土壤分類。診斷分類:以診斷層、診斷特性為基礎的系統(tǒng)化、定量化的分類方法。也稱系統(tǒng)分類。土壤的分布規(guī)律地表接受的熱量從赤道到兩極規(guī)律性減弱,形成了自然氣候的水平地帶,或緯度帶,即赤道、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不同氣候帶,相應出現(xiàn)不同植物帶和土壤帶。水平地帶性或緯度地帶性:經(jīng)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顯育土:隱育土:泛育土:

第二節(jié)我國的自然條件與土壤分布規(guī)律我國位于歐亞大陸東南,在世界最大大陸和最大海洋交界處,北起黑龍江省(北緯53°左右),南到南沙群島(北緯4°附近),東起東經(jīng)135°,西達東經(jīng)73°。北、西、南三面為大陸包圍,西北深入大陸腹地,東南面臨海洋,構成了我國季風氣候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典型的季風性氣候:冬季盛行西北大陸性冷氣團,寒冷而干燥;夏季盛行東南和西南海洋性熱氣團,炎熱而多雨。東南季風:不但影響東南沿海,而且可升入內(nèi)陸。西南季風:受青藏高原阻礙,對內(nèi)陸影響大減,但也可延伸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降水量分布:南部沿海地帶約1500-2000㎜,長江流域1000㎜,淮河-秦嶺一線約750㎜,黃河上游、甘肅南部、華北平原約500-900㎜西北內(nèi)陸250㎜以下。山地多于平原,迎風坡面多于背風坡面。熱量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南亞熱帶、熱帶。干燥度東南沿海濕潤區(qū):半濕潤區(qū):從伏牛山、太行山、燕山、至大興安嶺一線兩側。半干旱區(qū):青、甘、寧、內(nèi)蒙一帶。干旱區(qū):半干旱區(qū)西北部。植被類型:我國陸地植被大體可分為森林、灌叢、草甸、沼澤、草原、荒漠等類型。森林:廣泛分布于東部濕潤區(qū)、半濕潤區(qū)的丘陵和山地。自北而南森林類型為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如、常綠闊葉混交林,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亞熱帶和熱帶為季風雨林和雨林。草原:廣泛分布于大興安林以西、內(nèi)蒙和黃土高原北部以及青藏高原,半干旱區(qū)優(yōu)勢植被,多為生長期短的草本植物。土壤形成深厚有機質層,鹽基飽和度高,自然肥力較高?;哪脖唬悍植加诿?、新、甘、寧、青、藏等處干旱區(qū),多為深根性抗蒸騰草本灌叢植被,覆蓋度不到一半。草甸植被:分布于東北平原、各大河谷平原及濕潤區(qū)高原,即地形低平、低洼、土體常年濕潤處的草本植被。不受水分短缺限制,生長期長,有機質積累大于分解,形成有機質含量高的草甸土。母質類型碎屑型母質:多見于青藏高原和高山地區(qū)。碳酸鹽型母質: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區(qū)和碳酸鹽基巖區(qū)。含鹽型母質:多出現(xiàn)于極干旱的內(nèi)陸盆地中部或鹽漬性基巖區(qū)以及濱海地區(qū)。硅鋁型母質:分布于溫帶的濕潤區(qū)和半濕潤區(qū)。鋁硅酸鹽只有中等蝕變。富鋁型母質: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地區(qū),母質中有明顯的脫硅富鋁化作用。還原型母質:分布于低洼地形,受漬水影響。我國土壤分布規(guī)律東部大陸,由北而南:漂灰土-暗棕壤-棕壤、褐土-黃棕壤-黃壤、紅壤-赤紅壤-磚紅壤。北部溫帶,由東向西:暗棕壤-黑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灰漠土-漠境土壤。第三節(jié)我國主要土壤類型概述富鐵土與鐵鋁土土綱富鐵土和鐵鋁土分布在我國華南地區(qū),是在南方濕熱條件下,經(jīng)脫硅富鋁化過程形成的土壤。磚紅壤:分布于雷州半島、海南島、云南南部及臺灣南部熱帶地區(qū)丘陵臺地,自然植被為熱帶雨林和季雨林,母質為富鋁風化殼。硅鋁率1.5-1.9,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伴生三水鋁石和赤鐵礦,鹽基高度不飽和,強酸性反應,pH4.3-5.5。是我國重要的熱帶經(jīng)濟作物基地。

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1992)土綱亞綱土類亞類鐵鋁土

濕熱鐵鋁土磚紅壤磚紅壤,黃色磚紅壤赤紅壤赤紅壤,黃色赤紅壤,赤紅壤性土紅壤紅壤,黃紅壤,棕紅壤,山原紅壤,紅壤性土暖濕鐵鋁土黃壤黃壤,漂洗黃壤,表潛黃壤,黃壤性土淋溶土

濕暖淋溶土黃棕壤黃棕壤,暗黃棕壤,黃棕壤性土黃褐土黃褐土,粘盤黃褐土,白漿化黃褐土,黃褐土性土濕暖溫淋溶土棕壤棕壤,白漿化棕壤,潮棕壤,棕壤性土

土綱亞綱土類亞類暗棕壤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漿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潛育暗棕壤,暗棕壤性土白漿土白漿土,草甸白漿土,潛育白漿土濕寒溫淋溶土棕色針葉林土棕色針葉林土,灰化棕色針葉林土,白漿化棕色針葉林土,表潛棕色針葉林土漂灰土漂灰土,暗漂灰土灰化土灰化土半淋溶土半濕熱半淋溶土燥紅土燥紅土,淋溶燥紅土,褐紅土半濕暖溫半淋溶土褐土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塿土,燥褐土,褐土性土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半濕溫半淋溶土灰褐土灰褐土,暗灰褐土,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灰褐土性土黑土黑土,草甸黑土,白漿化黑土,表潛黑土灰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鈣層土半濕溫鈣層土黑鈣土黑鈣土,淋溶黑鈣土,石灰性黑鈣土,淡黑鈣土,草甸黑鈣土,鹽化黑鈣土,堿化黑鈣土半干溫鈣層土栗鈣土栗鈣土,暗栗鈣土,淡栗鈣土,草甸栗鈣土,鹽化栗鈣土,堿化栗鈣土,栗鈣土性土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半干暖溫鈣層土栗褐土栗褐土,淡栗褐土,潮栗褐土干旱土干溫干旱土棕鈣土棕鈣土,淡棕鈣土,草甸棕鈣土,鹽化棕鈣土,堿化棕鈣土,棕鈣土性土干暖溫干旱土灰鈣土灰鈣土,淡灰鈣土,草甸灰鈣土,鹽化灰鈣土漠土干溫漠土灰漠土灰漠土,鈣質灰漠土,草甸灰漠土,鹽化灰漠土,堿化灰漠土,灌耕灰漠土灰棕漠土灰棕漠土,草甸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石膏鹽盤灰棕漠土,灌耕灰棕漠土土綱亞綱土類亞類棕漠土棕漠土,草甸棕漠土,鹽化棕漠土,石膏棕漠土,石膏鹽盤棕漠土,灌耕棕漠土初育土土質初育土黃綿土黃綿土紅粘土紅粘土,積鈣紅粘土,復鹽基紅粘土新積土新積土,沖積土,珊瑚砂土龜裂土龜裂土風沙土荒漠風沙土,草原風沙土,草甸風沙土,濱海風沙土粗骨土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鈣質粗骨土,硅質粗骨土

土綱亞綱土類亞類石質初育土石灰(巖)土紅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黃色石灰土火山灰土火山灰土,暗火山灰土,基性巖火山灰土紫色土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磷質石灰土磷質石灰土,硬盤磷質石灰土,鹽漬磷質石灰土石質土酸性石質土,中性石質土,鈣質石質土,含鹽石質土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草甸土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白漿化草甸土,潛育化草甸土,鹽化草甸土,堿化草甸土淡半水成土潮土潮土,灰潮土,脫潮土,濕潮土,鹽化潮土,堿化潮土,灌淤潮土砂姜黑土砂姜黑土,石灰性砂姜黑土,鹽化砂姜黑土,堿性砂姜黑土,黑粘土林灌草甸土林灌草甸土,鹽化林灌草甸土,堿化林灌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山地灌叢草甸土土綱亞綱土類亞類水成土礦質水成土沼澤土沼澤土,腐泥沼澤土,泥炭沼澤土,草甸沼澤土,鹽化沼澤土,堿化沼澤土有機水成土泥炭土低位泥炭土,中位泥炭土,高位泥炭土鹽堿土鹽土草甸鹽土草甸鹽土,結殼鹽土,沼澤鹽土,堿化鹽土濱海鹽土濱海鹽土,濱海沼澤鹽土,濱海潮灘鹽土酸性硫酸鹽土酸性硫酸鹽土,含鹽酸性硫酸鹽土漠境鹽土漠境鹽土,干旱鹽土,殘余鹽土寒原鹽土寒原鹽土,寒原草甸鹽土,寒原硼酸鹽土,寒原堿化鹽土堿土堿土草甸堿土,草原堿土,龜裂堿土,鹽化堿土,荒漠堿土土綱亞綱土類亞類人為土人為水成土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滲育水稻土,潛育水稻土,脫潛水稻土,漂洗水稻土,鹽漬水稻土,咸酸水稻土灌耕土灌淤土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銹灌淤土,鹽化灌淤土高山土

濕寒高山土草氈土草氈土(高山草甸土),薄草氈土(高山草原草甸土),棕草氈土(高山灌叢草甸土),草氈土(高山濕草甸土)

黑氈土黑氈土(亞高山草甸土),薄黑氈土(亞高山草原草甸土),棕黑氈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濕黑氈土(亞高山濕草甸土)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半濕寒高山土寒鈣土寒鈣土(高山草原土),暗寒鈣土

(高山草甸草原土),淡寒鈣土(高山荒漠草原土),鹽化寒鈣土(亞高山鹽漬草原土)

冷鈣土冷鈣土(亞高山草原土),暗冷鈣土(亞高山草甸草原土),淡冷鈣土(亞高山荒漠草原土),鹽化冷鈣土(亞高山鹽漬草原土)

冷棕鈣土冷棕鈣土(山地灌叢草原土),淋淀冷棕鈣土(山地淋溶灌叢草原土)

干寒高山土寒漠土寒漠土(高山漠土)

冷漠土冷漠土(亞高山漠土)

寒凍高山土寒凍土寒凍土(高山寒漠土)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表(修訂方案1995)土綱亞綱土類有機土永凍有機土落葉永凍有機土,纖維永凍有機土,半腐永凍有機土正常有機土落葉正常有機土,纖維正常有機土,半腐正常有機土,高腐正常有機土人為土水耕人為土潛育水耕人為土,鐵滲水耕人為土,鐵聚水耕人為土,簡育水耕人為土旱耕人為土肥熟旱耕人為土,灌淤旱耕人為土,泥墊旱耕人為土,土墊旱耕人為土灰土腐殖灰土簡育腐殖灰土正?;彝梁営;彝粱鹕交彝?/p>

寒凍火山灰簡育土寒凍火山灰土玻璃火山灰土干潤玻璃火山灰土,濕潤玻璃火山灰土濕潤火山灰土濕腐殖潤火山灰土,濕潤火山灰土土綱亞綱土類鐵鋁土濕潤鐵鋁土暗紅濕潤鐵鋁土,簡育濕潤鐵鋁土變性土潮濕變性土鹽積潮濕變性土,鈉質潮濕變性土,鈣質潮濕變性土,簡育潮濕變性土干潤變性土腐殖干潤變性土,鈣積干潤變性土,簡育干潤變性土濕潤變性土腐殖濕潤變性土,鈣積濕潤變性土,簡育濕潤變性土干旱土寒性干旱土鈣積寒性干旱土,石膏寒性干旱土,粘化寒性干旱土,簡育寒性干旱土正常干旱土鈣積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鹽積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簡育正常干旱土鹽成土堿積鹽成龜裂土堿積鹽成土,潮濕堿積鹽成土,簡育堿積鹽成土正常鹽成土干旱正常鹽成土,潮濕正常鹽成土土綱亞綱土類潛育土寒凍潛育土有機寒凍潛育土,簡育寒凍潛育土滯水潛育土有機滯水潛育土,簡育滯水潛育土正常潛育土含硫正常潛育土,有機正常潛育土,表銹正常潛育土,暗沃正常潛育土,簡育正常潛育土均腐土巖性均腐土富磷巖性均腐土,黑色巖性均腐土干潤均腐土寒性干潤均腐土,粘化干潤均腐土,鈣積干潤均腐土,簡育干潤均腐土濕潤均腐土滯水濕潤均腐土,粘化濕潤均腐土,簡育濕潤均腐土富鐵土干潤富鐵土鈣質干潤富鐵土,粘化干潤富鐵土,簡育干潤富鐵土常濕富鐵土富鋁常濕富鐵土,粘化常濕富鐵土,簡育常濕富鐵土

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12土綱:

鐵鋁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鈣層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鹽堿土,人為土,高山土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14土綱:有機土,人為土,灰土,火山灰土,鐵鋁土,變性土,干旱土,鹽成土,潛育土,均腐土,富鐵土,淋溶土,雛形土,新成土赤紅壤:分布于南嶺以南、雷州半島以北的東西狹長地帶,包括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省南部及云南中南部的南亞熱帶地區(qū),具有高溫多雨的特點。自然植被為季雨林和常綠闊葉林。酸性結晶巖風化物發(fā)育土壤,質地稍輕,低丘崗地紅色粘土發(fā)育土壤,質地粘重。土壤酸性反應,pH值5.0左右,硅鋁率1.7-2.0,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并有蛭石和赤鐵礦。侵蝕嚴重的玄武巖臺地,常有鐵盤或鐵殼出露。紅壤:長江以南至赤紅壤帶以北地區(qū)廣泛分布,包括江西、湖南、浙江三省大部分,云南、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省的北部,貴州、四川、安徽、江蘇等省的南部。我國中亞熱帶濕潤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殼斗科拷屬、石櫟樹和岡櫟屬占優(yōu)勢。土壤全剖面酸性反應,pH5.0-6.0。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并伴有三水鋁石和水云母,硅鋁率2.0-2.5,鐵活化度大于10%。黃壤:是我國南方山區(qū)主要土壤類型之一,廣泛分布于亞熱帶和熱帶山地上,以四川、貴州兩省為主,云南、廣西、廣東、海南、臺灣、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諸省區(qū)也有相當面積,與紅壤屬同一緯度帶,水濕條件較紅壤高,熱量則稍低,,云霧多,日照少,濕度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季節(jié)不明顯。剖面中黃色非常鮮明,是由于氧化鐵水化而成,鹽基高度不飽和,酸性反應,pH4.5-5.5,硅鋁率2.5左右,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淋溶土土綱淋溶土是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形成的,診斷層為明顯的粘化層或粘盤層,土壤結構面上覆有淀積粘粒的膠膜。淋溶土綱相當于部分黃棕壤、黃褐土、棕壤、褐土、暗棕壤、白漿土等土類。黃棕壤:我國北亞熱帶地區(qū)的土壤,包括陜西南部、河南西南部、江蘇、安徽長江兩側及浙江北部的山地丘陵。自然植被為落葉闊葉和常綠闊葉混交林。土壤剖面常呈黃棕色,既有粘化過程,又有弱富鋁化過程,B層為棱柱狀結構,結構面上有粘粒膠膜,有的還有鐵錳結核。硅鋁率2.4-3.0,酸性至微酸性反應,pH5.0-6.5。是我國發(fā)展用材林和經(jīng)濟林的重要基地。黃褐土: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兩省中部,江西、浙江、湖北及河南南部的低丘崗地。母質主要為晚更新世黃土狀沉積物,土層深厚。B層多形成堅實的粘盤層,C層中有灰、白相間的樹枝狀網(wǎng)紋,有的含石灰結核。比之黃棕壤,鹽基飽和度高而酸性弱,pH5.5-7.5規(guī)律率.6-3.3。土質偏粘,中下層有粘盤,雨季易形成上層滯水,旱作爛根。保水力差,有機質含量低,氮磷缺少。棕壤:主要分布于暖溫帶濕潤的低山丘陵區(qū),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河北東部較為集中。現(xiàn)大部分墾為農(nóng)用或栽果木。土壤有明顯的粘化層,全剖面無石灰反應,pH5.0-7.0,硅鋁率2.9-3.4。褐土:主要分布于陜西關中、山西東南部、河北東北部、山東泰山、沂山西北部山前地區(qū)、河南西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區(qū)。自然植被為旱生森林,如榆樹白薯等,母質為各種含碳酸鹽物質,石灰反應。低山丘陵地形。剖面構型為腐殖質層-殘積和淀積粘化層-鈣積層-母質層。中性至微堿性反應,pH6.5-8.0。林業(yè)用地為主,農(nóng)田比例少。雛形土綱土壤剖面分化不明顯,僅B層有土壤結構發(fā)育。相當于部分潮土、砂姜黑土、水成土、灌淤土、紫色土等土類。潮土:大面積分布于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也有分布。直接發(fā)育于河流沖積物上、受地下水影響、經(jīng)耕種而成的旱耕土壤,自然植被為草甸草本植物,因耕作頻繁,有機質強烈分解,養(yǎng)分含量不高。剖面中有明顯沉積母質質地層次,棱塊狀結構,有銹斑紋,有的全剖面有石灰反應,中性至堿性反應,pH7.0-8.5。多為當?shù)丶Z、棉、油的重要生產(chǎn)基地。均腐土綱有結構良好的暗色腐殖質表層,相當于部分黑土、黑鈣土、栗鈣土等。黑土:集中分布于東北黑龍江、吉林兩省中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屬溫帶溫涼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凍層1.5-2m,波狀起伏的漫川漫崗上,生長著瑰麗的物化草甸,是黃土性母質積累了大量的腐殖質,成為深厚肥沃的黑土。有明顯的淋溶過程和腐殖質積累過程,黑土層可達1.5m全剖面無石灰反應,土壤微酸性,pH5.5-6.5,鹽基飽和度高,質地粘重,養(yǎng)分儲量豐富。黑鈣土: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兩省西部,并延伸到河北鹽山北麓,在內(nèi)蒙古陰山垂直帶上也有分布,屬半濕潤、半干旱溫帶大陸性氣候。自然植被為雜草類草甸草原。具有腐殖質積累過程和碳酸鹽的淋溶聚集過程,剖面上不形成深厚黑色土層。與黑土不同:該區(qū)降水少,碳酸鹽淋溶到中下部,心土層中形成明顯鈣積層,土壤有明顯石灰反應,中性至堿性反應,pH6.5-8.5。人為土土綱自然因素影響下,主要是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相當于部分水稻土、肥熟土、塿土、灌淤土、堆墊土等。水稻土:全國廣泛分布,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廣大平原及山丘溝谷地區(qū)。其發(fā)生層有耕作層、犁底層、滲育層、潴育層、潛育層、漂洗層、脫潛層、母質層等。有淹育型、滲育型、潴育型、脫潛型、漂洗型、潛育型等不同亞類。鹽成土綱診斷層為鹽積層和堿積層。鹽積層為在冷水中的溶解度大于石膏的易溶鹽富集的土層,土層厚度至少15cm,含鹽量10-20g/kg。堿積層為交換性鈉飽和度(ESP)>30%的特殊粘化淀積層,其pH>9.0,表層土壤含鹽量<5g/kg。鹽土:零星分布于黃淮海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內(nèi)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沿海諸省的濱海地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植被覆蓋度很小。常與鹽化、堿化草甸土或潮土以及堿土成復區(qū)分布。據(jù)鹽分種類不同鹽土可分為結皮鹽土(氯化物為主),蓬松鹽土(硫酸鈉為主),潮濕鹽土(氯化鈣、鎂為主),蘇打鹽土(碳酸鈉、碳酸氫鈉為主)堿土:主要分布于東北松遼平原、內(nèi)蒙東部、甘肅、寧夏和新疆境內(nèi)。地形特點與鹽土相似。堿土剖面均有脫鹽的表土層,含鹽量不超過5g/kg,心土層為高度堿化的堿化層,呈明顯圓柱狀結構,物理性質不良,堅硬且通透性差,堿化層下為鹽分聚積層。

第六章植物營養(yǎng)與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一節(jié)植物營養(yǎng)必需元素高等植物必需營養(yǎng)元素判斷的三條標準:1.如缺少某種營養(yǎng)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2.如缺少某種營養(yǎng)元素,植物表現(xiàn)出專一的缺素癥狀,其它元素不能代替它的功能,只有補充它后癥狀才能減輕或消失;3.在植物營養(yǎng)上直接參與植物代謝作用,并非由于它改善了植物生活條件所產(chǎn)生的間接作用。某一元素符合這三條標準的,則稱為必需營養(yǎng)元素。現(xiàn)已確定17種高等植物必需營養(yǎng)元素:N、P、K、Ca、Mg、S、Fe、Mn、Zn、Cu、Mo、B、Cl、C、H、O、Ni。肥料三要素:N、P、K

第二節(jié)植物對養(yǎng)分的吸收根系對養(yǎng)分的吸收根吸收養(yǎng)分的部位:根尖以上分生組織區(qū),根毛;施肥根可吸收的養(yǎng)分形態(tài):氣態(tài):CO2、O2、SO2離子態(tài):NH4

+

、K+、Ca2+、Mg2+、Fe2+、Mn2+、Cu2+、Zn2+等;NO3-、H2PO4-、HPO42-、SO42-、H2BO32-、B4O72-、MoO42-、Cl-等。分子態(tài):小分子有機物土壤養(yǎng)分向根部遷移的方式:截獲、擴散、質流根部對無機養(yǎng)分的吸收:被動吸收:順電化學勢梯度,不消耗能量。擴散、質流,離子交換。主動吸收:逆電化學勢梯度,消耗能量,先擇性。載體學說、離子泵學說,拮抗現(xiàn)象。根部對有機養(yǎng)分的吸收:分子量小,結構簡單。特異性透過酶,主動吸收。胞飲根外器官對養(yǎng)分的吸收根外營養(yǎng)機理:角質層裂縫,外質連絲。根外營養(yǎng)特點:直接供給植物養(yǎng)分;養(yǎng)分轉化比根部快;促進根部營養(yǎng);節(jié)省肥料。影響根外營養(yǎng)效果的因素:溶液的組成;溶液的濃度及反應;濕潤葉片的時間;葉片與養(yǎng)分吸收;噴施次數(shù)及部位。養(yǎng)分在植物體內(nèi)的運轉和利用運輸距離、運輸方向:短距離運輸,長距離運輸。水、無機養(yǎng)分(木質部、韌皮部),有機養(yǎng)分(韌皮部)木質部運輸機理:導管、管胞;質流蒸騰,離子交換(細胞壁果膠,負電)韌皮部運輸機理:篩管。壓力流動學說、質子-蔗糖共運學說。養(yǎng)分在植物體內(nèi)的再分配和再利用:生長中心轉移,養(yǎng)分再分配和再利用。再利用程度。四個步驟(激活,共質體運輸,到韌皮部,韌皮部中運輸、分配)

第三節(jié)影響植物吸收養(yǎng)分的條件植物吸收養(yǎng)分的基因型差異一個品種的適應性廣,往往需肥量低,產(chǎn)量低;反之,適應性差,對養(yǎng)分供應要求嚴格,往往產(chǎn)量較高。這些都是由植物營養(yǎng)基因的不同所決定的。一個基因控制某種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的研究已被植物營養(yǎng)學者和植物遺傳學者所關注,成為世界研究熱點。植物形態(tài)特征對吸收養(yǎng)分的影響:根:根的長度、側根數(shù)量、根毛多少、根尖數(shù)。缺氮、鎂和錳時,根系細而長。缺鉀時根系不發(fā)育。良好氮磷營養(yǎng),植物根冠比相對較小。鈣和硼對植物根系的生長有直接影響,整個根系中,一部分根若缺鈣,則這部分根就死亡;缺硼時,根雖不遭致死亡,但停止生長。葉和莖:葉、莖光和能力的不同造成可供吸收養(yǎng)分縮小和能量也不同,從而影響根系對養(yǎng)分吸收能力。植物生理生化特性對吸收養(yǎng)分的影響:根系離子交換量:根系的離子交換點位于質外體上。根系陽離子交換70-90%由細胞壁上的自由羧基引起,其余部分是蛋白質或許還有細胞原生質產(chǎn)生。這些都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品種基因不同則陽離子交換量也就不同。交換點與質外體中溶液的離子濃度保持平衡,因而這些交換點可影響離子通過質外體向質膜的運動。故根系離子交換量與植物吸收養(yǎng)分有關,Ca2+和Mg2+隨根系陽離子交換量的增大,植物吸收也增加。酶活性:植物吸收養(yǎng)分是能動過程,是根據(jù)體內(nèi)代謝活動的需要而進行的先擇性吸收,因而與植物體內(nèi)的酶活性有一定的相關性。植物激素和植物毒素:植物激素和植物毒素含量雖少,對代謝作用起重要作用,調節(jié)養(yǎng)分吸收和運輸,其活性受控于相應基因。植物生育特點對吸收養(yǎng)分的影響不同植物種類對元素吸收的選擇性:植物不同生育階段對元素吸收的選擇性:營養(yǎng)臨界期,最大效率期,周期性變化,內(nèi)在基因的外在表現(xiàn)植物不同生長速率對元素吸收的選擇性:環(huán)境因素對植物吸收養(yǎng)分的影響光照:光照是植物養(yǎng)分吸收和同化的原動力。溫度:低溫,呼吸減弱,養(yǎng)分吸收少;高溫,根系迅速老化,酶變性,吸收養(yǎng)分趨于停止,養(yǎng)分常有外滲現(xiàn)象。越冬植物多施磷、鉀肥。通氣:大多數(shù)植物吸收養(yǎng)分是一個好氧過程。酸堿度:土壤溶液的酸堿度常影響植物對養(yǎng)分不同離子形態(tài)的吸收和土壤養(yǎng)分的有效性。酸性反應,吸收陰離子多于陽離子,堿性反應則相反。水分:土壤中養(yǎng)分的釋放、遷移和植物吸收養(yǎng)分等都和土壤水分有密切關系。離子間的相互作用:離子拮抗、離子協(xié)同

第四節(jié)施肥的基本原理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逐漸揭示并集成了一系列植物營養(yǎng)與合理施肥方面的規(guī)律性材料。如養(yǎng)分歸還學說、最小養(yǎng)分律、限制因子律、最適因子律和報酬遞減律等。這些學說和規(guī)律,反映了施肥實踐中存在的客觀事實,至今仍有指導意義。養(yǎng)分歸還學說:為恢復地力和提高植物單產(chǎn),通過施肥把植物從土壤中攝取并隨收獲物而移走的那些養(yǎng)分歸還給土壤。低度歸還:氮、磷、鉀中度歸還:鈣、鎂、硫、硅等高度歸還:鐵、鋁、錳等最小養(yǎng)分律:田間作物產(chǎn)量決定于土壤中最低的養(yǎng)分,只有補充了土壤中的最低養(yǎng)分才能發(fā)揮土壤中其它養(yǎng)分的作用。報酬遞減律:從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報酬隨著向該土地投入的勞動和資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隨投入單位勞動和資本量的增加,到一個拐點時,投入量再增加,則肥料的報酬卻在逐漸減少。

第五節(jié)施肥技術合理施肥技術包括施肥量、施肥時期、施肥方法和肥料中養(yǎng)分配比的確定等內(nèi)容,確定經(jīng)濟合理施肥量是合理施肥的中心問題。施肥量的確定施肥量確定的依據(jù):植物計劃產(chǎn)量的養(yǎng)分需求總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確定施肥量的方法:計劃施肥量=(計劃產(chǎn)量所需養(yǎng)分總量-土壤供肥量)/(肥料的養(yǎng)分含量×肥料的利用率)植物營養(yǎng)期與施肥了解植物不同生育期對營養(yǎng)條件的需求特征,才能根據(jù)不同植物及其不同的時期,有效運用施肥手段調節(jié)營養(yǎng)條件,達到提高產(chǎn)量、改善品質、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植物的營養(yǎng)期:植物從環(huán)境中吸收養(yǎng)分的整個時期。植物的階段營養(yǎng)期:植物不同生育階段從環(huán)境中吸收營養(yǎng)元素的種類、數(shù)量和比例等都有不同要求的時期。施肥時期(種類)與方法的確定施肥時期(種類):多數(shù)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來說,施肥應包括基肥、種肥和追肥三個時期(或種類)。每個時期(或種類)都起著不同的作用。基肥:播種(或定植)前結合耕作施入的肥料?;示哂信喾屎透牧纪寥?,供給植物全生育期所需的養(yǎng)分兩重作用。多用有機肥料,配合一部分化學肥料作基肥。應按肥土、肥苗、土肥相融的原則施用。種肥:播種(或定植)時施在種子附近或與種子混播的肥料。種肥的作用是給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營養(yǎng)條件和環(huán)境條件。多用腐熟的有機肥、速效化學肥料及微生物制劑等。濃度過大、過酸或過堿、吸濕性強、溶解時產(chǎn)生高溫及含有毒性成分的肥料不宜作種肥。追肥:植物生長發(fā)育期間施入的肥料。其作用是及時補充植物在生育過程中所需的養(yǎng)分。一般用速效性化學肥料。施肥方法撒施:基肥、追肥施用的一種方法,肥料均勻撒于地表,然后翻入土中。用于施肥量大、密植植物封壟后追肥、根系廣布植物。條施:也用于基肥、追肥,開溝條施肥料后覆土。用于肥料少、玉米、棉花及壟栽紅薯等。穴施:播種前肥料施在播種穴中,覆土播種。果樹、林木多用。施肥集中,用肥量少,增產(chǎn)效果好。分層施肥:肥料按不同比例施入土壤不同層次內(nèi)。隨水澆施:灌溉(尤其噴灌)時將肥料溶于灌溉水而施入土中。多用于追肥。根外追肥:肥料配成一定濃度溶液,噴灑在葉面供植物吸收。省肥、效果好,是一種輔助性追肥措施。環(huán)狀和放射狀施肥:環(huán)狀施肥常用于果園施肥,在樹冠外圍垂直地面上,挖一環(huán)狀溝施肥后覆土踏實。放射狀施肥時在距樹木一定距離處,以樹干為中心,向樹冠外圍挖放射狀直溝,肥料施于溝中。其它施肥方法拌種法、醮秧根、浸種法、蓋種法

第七章土壤與植物氮素營養(yǎng)及化學氮肥第一節(jié)土壤氮素營養(yǎng)土壤氮素含量與形態(tài)含量:一般農(nóng)業(yè)土壤耕層氮素含量在0.5-3.0g/kg間。形態(tài):無機態(tài)氮、有機態(tài)氮無機態(tài)氮:占全氮1-10%。其中固定態(tài)銨是數(shù)量最大的一部分。交換性NH4+、溶液中NH4+、NO3-最易被植物吸收,具有重要農(nóng)學意義。不施肥情況下,作物生長期間表土中交換性NH4+、水溶性NH4+和NO3-含量,一般變動在十幾mgN/kg之間。不種植作物情況下,耕地中交換性NH4+、水溶性NH4+和NO3-含量因季節(jié)而異。土壤有機態(tài)氮:氨基酸、氨基糖、嘌呤、嘧啶、葉綠素及其衍生物、磷脂、各種胺、維生素等。酸水解氮占全氮65-92%,水解性銨態(tài)氮占水解性全氮15-51%,氨基糖態(tài)氮1.1-15%,氨基酸態(tài)氮19-45%,酸解性未知態(tài)氮6-26%。表土層與以下土層相比,酸解性氨基糖態(tài)氮和氨基酸態(tài)氮的相對含量較多,酸解性銨態(tài)氮和非酸解性但較少。土壤有機態(tài)氮中的大部分較難分解。作物生長過程中,有機氮礦化釋放出來的氮是作物重要的氮素來源。土壤氮素轉化及其有效性氮素礦化-生物固持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銨的粘土礦物固定-釋放作用、銨的吸附-解吸作用、銨-氨平衡以及氨揮發(fā)等過程。氮素礦化-生物固持作用:氮素的礦化作用是土壤有機態(tài)氮在微生物參與下形成銨或氨的作用。氮素生物固持作用是土壤微生物同化無機態(tài)氮并將其轉化成細胞體中有機態(tài)氮的作用。氮素礦化-生物固持作用的相對強弱,受能源物質種類和數(shù)量以及水、熱條件等強烈影響。銨的粘土礦固定與釋放:銨被粘土礦物所吸持呈非交換性銨的過程為固定;土壤粘土礦物吸收的非交換性銨向交換性甚至水溶性銨轉化的過程為釋放。蛭石固銨能力最強,蒙脫石次之,伊利石固銨能力取決于其風化度或鉀飽和度。硝化作用:土壤中的銨或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為硝酸鹽的過程。NH4++OH-+O2→NO2-+H2O+3H+NO2-+H2O→NO3-+2H++2e-2H++2e-+1/2O2→H2O反硝化作用:硝酸鹽或亞硝酸鹽還原為氣態(tài)氮(分子氮或氮氧化物)的作用過程。微生物反硝化

NO3-

NO2-→

NO→

NO2→

N2化學反硝化NO3-

N2、NO銨的吸附與解吸:銨的吸附是土壤液相中的銨被土壤顆粒表面所吸附的過程。銨的解吸則是指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銨(土壤交換性銨)自土壤固相表面進入液相的過程。銨-氨平衡及氨揮發(fā):銨-氨平衡是發(fā)生在土壤液相中的一種化學平衡,它直接制約氨揮發(fā)損失。

NH4+?NH3+H+氨揮發(fā)損失是氨自土表或水面(水田)逸散到大氣造成氮素損失的過程。NH4+(固相)?NH4+(液相)?NH3(液相)?NH3(氣相)?

NH3(大氣)

第二節(jié)作物的氮素營養(yǎng)作物體內(nèi)氮的含量和分布含量:0.3-5%分布:氮在作物體內(nèi)具有較大的移動性,其在作物體內(nèi)的分布情況,隨作物不同生育期及體內(nèi)碳、氮代謝而有規(guī)律變化。氮的生理功能氮是蛋白質的重要組成(16-18%)氮是核酸和核蛋白的成分氮是葉綠素的組成成分:葉綠素a(C55H72O5N4Mg)葉綠素b(C55H70O6N4Mg)氮是作物體內(nèi)許多酶的成分氮是作物體內(nèi)多種維生素的成分氮也是一些植物激素的成分氮還是ATP、NAD、NADP、FAD、磷脂和各種生物堿等重要化合物的組成成分氮的吸收與利用銨態(tài)氮的吸收與同化:NH4+進入體內(nèi)后,與谷氨酸或酮酸結合形成酰胺或氨基酸,其同化過程主要在根部進行,也可以呈蘋果酸銨鹽形態(tài)轉移到地上部后被同化。作物吸收較多銨時,與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合成酰胺,不僅作為作物體內(nèi)銨貯存的一種重要形式,還可消除作物體內(nèi)高含量銨可能引起的游離氨積累過多的毒害作用。硝酸態(tài)氮的吸收與同化:硝態(tài)氮由植物主動吸收進入根部細胞后,或就在根部還原,或以NO3-形態(tài)通過木質部長距離運輸至莖和葉片中被還原。

NO3-+8H++8e-→NH3+2H2O+OH-

作物氮素營養(yǎng)失調的形態(tài)表現(xiàn)

第三節(jié)常用化學氮肥的種類、性質和施用

N2+3H2?2NH3銨(氨)態(tài)氮肥碳酸氫銨:NH4HCO3→H2O+NH3↑+CO2↑硫酸銨:含氮20-21%生理酸性肥料:肥料中離子態(tài)養(yǎng)分經(jīng)植物吸收后,其殘留部分導致介質酸度提高的肥料。氯化銨:NaCl+NH4HCO3→NaHCO3+NH4Cl含氮24-25%,生理酸性,不宜作種肥氨水:含氮12-16%不離土,不離水液氨:含氮高達82%,只宜作基肥,并提早施用。硝態(tài)氮肥與硝銨態(tài)氮肥易溶于水,速效,吸濕性強,易結塊,助燃、易燃、易爆。硝酸銨:含氮33-35%,生理中性,宜作旱地追肥、少量多次施用。硝酸鈉:又名智利硝石,含氮15-16%。生理堿性肥料:肥料中離子態(tài)養(yǎng)分經(jīng)植物吸收后,殘留部分導致介質酸度降低而趨于堿性的肥料。硝酸鈣:含氮13-15%酰胺態(tài)氮肥尿素:CO(NH2)2,是我國氮肥生產(chǎn)中最重要的氮肥品種之一。含氮45-46%,易吸濕,避免盛夏潮濕氣候下敞開存放。為中性有機分子,水解轉化前不帶電荷,易隨水移動和流失。農(nóng)化性狀與碳銨相似。CO(NH2)2+2H2O→(NH4)2CO3(NH4)2CO3→2NH3↑+H2O+CO2可作基肥、追肥,尤其適于作根外追肥。氰氨化鈣:CaCN2,俗稱石灰氮,含氮20-22%。2CaCN2+2H2O→Ca(HCN2)2+Ca(OH)2

↓2H2O(H2CN2)2←H2CN2

↓H2OCO(NH2)2緩釋氮肥由化學和物理法制成能延緩養(yǎng)分釋放速率,供植物持續(xù)利用的氮肥。優(yōu)點:降低土壤溶液中氮濃度,減少氮的揮發(fā)、淋失及反硝化損失;肥效緩慢,一次施用一定程度上滿足作物全生育期個階段對氮素的需要;可減少施肥次數(shù),且一次大量施用不致出現(xiàn)燒苗現(xiàn)象,減少了部分密植作物后期田間追肥的麻煩。合成有機長效氮肥:主要包括尿素甲醛縮合物、尿素乙醛縮合物以及少數(shù)酰胺類化合物。脲甲醛:代號UF,是以尿素為基體加入一定量甲醛經(jīng)催化劑化合成的一系列直鏈化合物。反應如下:H2NCONH2+HCHO→H2NCONHCH2OH(一甲撐胺)H2NCONH2+

H2NCONHCH2OH→H2NCONHCH2NHCONH2+H2O(一甲撐二胺)H2NCONHCH2NHCONH2+H2NCONHCH2OH→H2NCONHCH2NHCONHCH2NHCONH2+H2O(二甲撐三胺)

脲甲醛施入土壤后,主要依靠微生物分解釋放,不宜淋溶損失。H2NCO(CH2NHCONH)n+H2O→H2NCO(CH2NHCONH)n-1+

H2NCONH2+HCHO…………H2NCONH2+2H2O→(NH4)2CO3(NH4)2CO3

→2NH3↑+CO2↑+

H2O

脲甲醛施入土壤后礦化速率與尿素和甲醛的摩爾比(U/F)、活度指數(shù)、土壤溫度、土壤pH以及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的其他條件有關。U/F<1,脲甲醛在土壤中幾乎不發(fā)生分解;U/F1.2-1.5逐步礦化;U/F1.6-3.0礦化較快,但過多尿素投料,使產(chǎn)品損失去長效性特征,還會造成產(chǎn)品易吸濕、結塊。脲乙醛:代號CDU,又名丁烯叉二脲,由乙醛縮合為丁烯叉醛,在酸性條件下再與尿素結合而成。為白色粉狀物,含氮28-32%。其在土壤中的溶解與溫度及酸度密切相關,分解最終產(chǎn)物是尿素和β-羥基丁醛,β-羥基丁醛可被土壤微生物氧化分解為CO2和水,無殘毒。脲異丁醛:代號IBDU,又名異丁叉二脲,是尿素與異丁醛縮合的產(chǎn)物,白色顆粒狀或粉狀,含氮31%左右。草酰胺:代號OA,含氮31%左右。包膜緩釋氮肥以降低氮肥溶解性能和控制養(yǎng)分釋放速率為主要目的,在其顆粒表面包上一層或數(shù)層半透性或難溶性的其他薄層材料而制成的肥料。包膜肥料主要通過模孔擴散、包膜逐漸分解以及水分透過包膜進入包膜內(nèi)膨脹是包膜破裂等過程釋放養(yǎng)分。硫磺包膜尿素:代號SCU,簡稱硫包尿素,包膜主要成分除硫磺外,還有膠結劑和殺菌劑,含氮10-37%。

2S+3O2+2H2O→2H2SO4塑料薄膜氮肥:主要有尿素、硝銨和硫銨等。塑料薄膜氮肥不會結塊也不會散開,可與種子同時進入土壤,節(jié)省勞力。長效碳銨:碳銨粒肥表面包上一層鈣鎂磷肥。氮肥的合理分配與施用氮肥的合理分配:依據(jù)土壤條件、作物氮素營養(yǎng)特性和氮肥本身的特性確定。氮肥施用量確定:

第八章土壤與植物磷、鉀素營養(yǎng)及磷、鉀肥第一節(jié)土壤、植物磷素營養(yǎng)及化學磷肥土壤磷素營養(yǎng)土壤中磷的形態(tài)與含量:土壤全磷:其量主要取決于母質、風化程度、耕作及施肥。我國土壤全磷含量大部分變動在200-1100mg/kg間。(參見p201表8-1)。土壤全磷含量與土壤有效磷供應間無良好相關性。土壤溶液磷:主要以HPO42-,H2PO4-形態(tài)存在(p203、204圖8-1、表8-3)。土壤無機磷:無機磷是土壤磷的主體,以各種含磷礦物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如磷灰石、磷鋇鋁礦、磷鋁鈰礦、纖磷鈣鋁石、水磷鋁鉛石、藍鐵礦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