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錢學森_第1頁
李政道、錢學森_第2頁
李政道、錢學森_第3頁
李政道、錢學森_第4頁
李政道、錢學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原文閱讀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jīng)存在地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公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年后,蘇軾(公元1037-1101年)作了《水調(diào)歌頭》,他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詠誦這些詩的時候,它們的相似之點和不同之處同樣感動著讀者。盡管李白、蘇軾生活的時代和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了,但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fā)強烈的感情共鳴。同樣,我們現(xiàn)在閱讀莎士比亞的著作,或者觀賞莎士比亞的戲劇,不論是原文或譯文,也有著和幾百年前英國的讀者和觀眾相似的情感共鳴。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茖W,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對自然界的現(xiàn)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這種抽象通常被稱為自然定律。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盡管自然現(xiàn)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和總結實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是一樣的。在科學中,人們研究物質的結構,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合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由夸克組成等等。人們認識了物質的基本結構,進而去認識世界和宇宙??茖W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科學上有兩個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它們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一個時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另一個時普朗克在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前者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實驗依據(jù),后者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矗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fā)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式也越多樣化。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現(xiàn)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于所有的自然現(xiàn)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lián)。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lián)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后的感受升華語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和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chuàng)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意境嗎?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xiàn)。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河富有意義。自1987年以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每年舉辦國際科學學術會議,不但由世界一流的中外科學家和中國青年學者參加,而且每次會議都邀請畫家根據(jù)會議的科學主題發(fā)揮作畫。作者中有已故的藝術大師李可染、吳作人、黃胄先生,有華君武、吳冠中、常沙娜、袁運甫等接觸藝術家,也有劉巨德、魯曉波、陳雅丹等中青年畫家。這絕非僅為追求一種用繪畫手段描繪科學特定領域的表面形式,而是探求在一個更深奧地意境中進行科學和藝術間的對話。這些作品閃耀著藝術家的思想火花,又給予科學家藝術欣賞。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還在1993年和1995年分別與炎黃藝術館、《科技日報》社合作舉辦了“科學與藝術”研討會。藝術家和科學家共聚一堂,對藝術和科學之關系各抒己見、相互啟發(fā),有的藝術家當場潑墨揮毫,有的高歌一曲,十分活躍。這些都受到了國內(nèi)外科學界、藝術節(jié)和新聞界的廣泛贊賞,促進了藝術家和科學家更緊密的合作??茖W與藝術的結合:一位科學家的獨特見解

涂元季(科學家錢學森的學術助手)

科技工作者要有文藝素養(yǎng),因為創(chuàng)新往往源自猜想錢老認為,科學技術工作者要有一點兒文學藝術素養(yǎng);而文學藝術家要懂一點兒科學知識。為什么要這樣?錢老說,從人的思維方法來看,科學研究總是用嚴密的邏輯思維,但科學工作往往是從一個猜想開始的,然后才是科學論證。也就是說科學創(chuàng)新的思想火花是從不同事物的大跨度聯(lián)想激活開始的。而這正是藝術家的思維方法,即形象思維。接下來的工作是進行嚴密的數(shù)學推導計算和嚴謹?shù)目茖W實驗驗證,這就是科學家的邏輯思維了。換言之,科學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維,而終于邏輯思維。也可以簡單地說,科學工作是先藝術而后科學的。他舉例說,大科學家都是有文學藝術修養(yǎng)的,愛因斯坦喜歡藝術,小提琴拉得很好。對我國原子彈氫彈作出重大貢獻的汪德熙教授,不僅是一位鋼琴家,有很高的音樂水平,他還會調(diào)鋼琴。汪德熙的哥哥汪德昭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水聲學家,對音樂也有很高的修養(yǎng)。同濟大學的老教授、著名建筑學家陳從周詩寫得非常好,他的詩集《?青集》錢老十分欣賞,曾反復念誦。他認為,這些科學家都做到了“文理相通”。更不用說錢老在書信中多次提到鼎鼎有名的大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對科學和藝術都有深刻的見解,并在近年發(fā)表過不少這方面的文章和講話了。為了推動我國科技藝術的研究,他曾給北京工學院(現(xiàn)為北京理工大學)校長朱鶴孫寫信,支持他在北工建工業(yè)設計學院,創(chuàng)辦《設計》雜志和創(chuàng)建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文學藝術家不能是“科盲”,這樣才會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另一方面,錢老認為,文學藝術家要懂一點科學技術,不能是“科盲”。這主要不在于科學方法,而在于世界觀。他說,要成為文學藝術大家,不懂一點科學不行。因為科學技術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文明高度發(fā)達的國家無處不存在科學,無處不存在文學藝術。文學藝術家只有懂一點科學,才會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才會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后你才能創(chuàng)作出既符合時代精神又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學藝術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藝術工作是先科學而后藝術的。他舉例說,魯迅和郭沫若早年都是學醫(yī)的。郭老后來還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他對科學有深刻的理解,與科學家們有共同語言。他特別強調(diào),到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科學有了許多新發(fā)展,新技術也層出不窮。文藝人如果不懂一點科學,那會落后于時代。他從閱讀《文藝研究》和《文藝理論與批評》等雜志感到,我國文藝人發(fā)牢騷的多,論中國古代文藝輝煌的多,就是缺乏對新文藝形式的探討,缺乏研究科學技術發(fā)展所能提供的新的文藝手段。他說,回顧本世紀的歷史可以看到,這是我國文藝人和文藝理論工作者的老毛病。電影出現(xiàn)了,是自生地發(fā)展;電視出現(xiàn)了,也是自生地發(fā)展。錄音伴奏(卡拉OK)出現(xiàn)了,文藝人、文藝理論工作者驚惶失措。這么被動怎么能行?他認為,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文藝人、文藝理論工作者應該以敏銳的眼光,發(fā)現(xiàn)一切可以為文藝活動服務的高新技術,并研究如何利用它們來發(fā)展社會主義中國的文藝,繁榮新中國的文化。為此,他曾給杭州《藝術科技》編輯部寫信,支持他們搞藝術科學和舞臺美術等研究,并建議他們和北京工業(yè)協(xié)會加強聯(lián)系,交流學術,互相促進。以上這些都是錢老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說的老話。今天我國電影藝術的大制作和舞臺藝術的豪華設計真可謂大手筆。但是,在這輝煌的“大手筆”后面,少數(shù)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缺少藝術的靈魂。他認為這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并不可取??茖W與藝術的結合不是簡單的結合,而是文理相通、辯證統(tǒng)一錢老對科學和藝術都有深刻的理解,他說的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是簡單的結合,而是文理相通、辯證統(tǒng)一。也正由于錢老對科學和藝術兩個方面的深刻理解,他在反復強調(diào)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同時,也指出:并不是每一件具體事都要有一樣的文藝和科技內(nèi)涵,那就成了“泛技術藝術論”了。他認為,文藝理論與科學技術關系的輕重因部類而別:技術藝術理論同科學技術的關系最深,戲劇、電影等藝術理論次之,到詩詞藝術理論、文學藝術理論同科學技術的關系就更少一些。而在科學方面,與藝術關系最密切的是建筑。他認為建筑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一幢好的建筑不僅符合力學原理,還是一個藝術杰作,是永恒的。對錢老這種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思想,許多人表示不能理解。在我國科學界,專家多,而統(tǒng)領科學技術全面發(fā)展的科學家少;而在文學藝術界,不懂科學照樣可以搞文藝創(chuàng)作,但真正成為傳世佳作的少。錢老曾感嘆說,兩者若不結合,終不能成大器。199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曾出版錢學森著《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一書,但反應平平??上驳氖?,從近年新聞媒體的報道中看到,不論在科學界還是在文藝界,贊成錢老這一觀點的人越來越多。但他也注意到,他的知音者中,老科學家和老藝術家多,年輕人則少有所聞,這又令他憂心。書畫和其他藝術一樣,是美的創(chuàng)造,因為審美是一切的出發(fā)點錢老之所以能對科學和藝術,以及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提出深刻見解,與他兩方面的素養(yǎng)都有關系。這里只講講錢老在文學藝術方面的素養(yǎng)。從錢學森在《書信》的自述中我們了解到,他打小就喜歡文學藝術。他在北京師大附中念高中時讀的是理科,但他學過水彩畫,老師是后來著名的畫家高希舜;他拉過小提琴,寫過小品。讀大學期間,他參加過交通大學的管樂隊,吹小號。大學畢業(yè)前夕,即1935年(民國24年)2月,他在《浙江青年》雜志上發(fā)表《音樂和音樂的內(nèi)容》一文,講的是如何欣賞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期間,他還參加過美國藝術與科學協(xié)會。錢老曾經(jīng)對我說,他參加美國藝術與科學協(xié)會,是他的同窗好友、馮?卡門的另一位高徒F■馬林納介紹的,馬林納除了研究航空和火箭,還是一位畫家。他說:“在這個協(xié)會里既有西服革履的科學家,又有留著長發(fā)、衣著不整的藝術家。我們當時搞火箭時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藝術家們交談時產(chǎn)生的?!卞X學森的第一大業(yè)余愛好是書畫。在我擔任秘書期間,他常去中國美術館和榮寶齋參觀書畫展,并對國畫藝術有自己的見解。他在《書信》中與畫家們探討國畫發(fā)展的新路,說“吳昌碩、齊白石的路子已走到盡頭,張大千和劉海粟的發(fā)展實始于20年代的徐悲鴻,但前途如何?國畫也要開創(chuàng)一個新時代”。他認為工筆畫因有技術要求,放開寫意比所謂寫意畫更難些,所以歷來工筆畫家在這方面比不上寫意畫家??吹健缎氯A文摘》上講“三怪”王學仲的文章后,他立即寫信給天津大學的王學仲教授敬求墨寶,說“我連您?潤筆只要紙'的紙也沒有,實感唐突,請恕我無禮”。王教授接錢老親筆書信,十分激動,立即揮毫作長卷《狂草賦》,并贈《夜泊畫集》。接王教授墨寶,錢老十分高興,在1992年10月1日立即回書:“今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43周年,我凝視畫集第一幅《懷思》,心情激動,牌刻上的人物又現(xiàn)眼前……讀先生《狂草賦》,使我神思飛揚,如火箭升空,巡天遙看一千河'矣……先生所贈書畫將是我余生中的精神糧食,受用不盡”。對于書法,錢老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在1993年致《文藝研究》編輯部的信中說,看了朱以撒等四位同志關于書法藝術的文章,“深感書法誠為我國對世界藝術的一大貢獻,是人類文化的光輝篇章”,并提出“看來書法藝術要從傳統(tǒng)的毛筆書法、簽名、碑帖和篆刻印章擴展,加上今天實際上流行的硬筆書法、少數(shù)民族文字書法、簽名,以及漢字與各民族文字之間的合璧書法。就這樣擴展也沒有到頭,為什么不能把西方文字的書法及簽名也納入書法藝術?我每見馬克思或恩格斯的手跡就深有啟示”。當然,錢老認為,“書畫和其他藝術一樣,是美的創(chuàng)造,因為審美是一切的出發(fā)點。我們的審美觀點認為莊嚴、慈祥、神不外露是美;而另外有些人卻認為'神氣'是美,那就說不到一處了”。想想錢老那慈祥而又莊重的面容,不就正是他外表和內(nèi)心世界美的辯證統(tǒng)一嗎?錢老的第二大業(yè)余愛好是文學作品。在《書信》中反映最多的是我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乃至對聯(lián)。他在《書信》中引用古詩佳句真是捻手即來。1996年春節(jié)給一位朋友寫信,這年春節(jié)恰逢“雨水”節(jié)氣,于是他在信的末尾說,前人把春節(jié)正逢“立春”說是“百年難遇歲朝春”,今年卻是“百年難遇歲朝雨了”,也是個巧合。談到對近年來許多宣傳宮廷宴的文字十分反感時,他說,對清貧的知識分子來說,“寒夜客來茶當酒”不也很美嗎?將文學藝術與科學結合起來,探索思維科學新路他在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汝為談思維科學研究時說:“既然文學創(chuàng)作中要運用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感)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那我國幾千年古老的文學作品不就是三種思維的結晶嗎?我們?yōu)槭裁床粡闹袊馁x、詩、詞、曲及雜文小品中學習探討思維學呢?”他還說:“最容易的是對聯(lián),這在舊中國是文人思維的基本功?!彼e了三副對聯(lián),一個比一個難,一個比一個思維跨度大。最簡單的是:“五月黃梅天,三星白蘭地”。復雜一點兒的是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對聯(lián)。毛澤東的上聯(lián)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周恩來的下聯(lián)是: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思維跨度最大的是相傳清代名儒紀曉嵐與江船武夫的對聯(lián)。武夫上聯(lián):“兩舟并行,櫓速不如帆快”。這是拿古人魯肅和樊檜的諧音說文不如武。紀曉嵐的下聯(lián)是:“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這是拿古人狄青與蕭何的諧音說武不如文。錢老指出,對聯(lián)與形象思維研究的關系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給出結構,要下聯(lián)補上內(nèi)涵;而我們今天形象思維研究的難題是,手頭有一堆事實(即內(nèi)涵),但不知其結構,即形象。我們的任務是發(fā)現(xiàn)其結構,也就是悟出其道理。這也是錢老將文學藝術與科學結合起來,探索思維科學研究的新路。戴汝為院士根據(jù)錢老的指導,經(jīng)過幾年研究,寫出了《漢語語義的多層次集成研究及春聯(lián)藝術系統(tǒng)》的學術專著。錢老在指導另一位研究人員研究形象思維時,引入中國文學藝術的“意境”。他說:“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韋應物的“野渡無人舟自橫”;這都是意境。意境的創(chuàng)造,不論在作者還是讀者,都不是靠的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文學藝術的最高臺階是表達哲理,陳述世界觀錢學森對音樂也有很高的鑒賞修養(yǎng)。這與他有一個音樂家夫人一一蔣英教授有關。他不僅喜歡貝多芬和莫扎特的交響樂,也喜歡中國古代音樂,包括佛教儀式和宮廷禮儀音樂,認為它們都是珍寶,是中國古老的交響樂。他認為,音樂欣賞是意識活動,不同生活的人自然欣賞不同,所以我們既要陽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他認為,樂譜、舞譜不可能把譜者的全部思維記錄下來,所以,藝術家每次演出都是一次再創(chuàng)造。錄音帶、錄像帶只是地地道道的記錄,每用一次都一模一樣,也就沒有演出的創(chuàng)造了。他自己的深刻理解是,文學藝術的最高臺階是表達哲理,陳述世界。他以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最后一首長詩《下途歸石門舊居》為例,認為它是講人生哲理和世界觀的,因為詩里有“如今了然識所在”。詩人認識的“所在”是指他的人生、社會位置,從前沒有識破,現(xiàn)在識破了這是他對人生的最后總結。那首長詩的最后一句“向暮春風楊柳絲”,寄托了詩人的感情,所以它是一種哲理。宋朝女詩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他十分欣賞,常常吟誦,認為這首詩是表達她那寬闊而又恢宏的人生觀、宇宙觀的。錢老80多歲還能“順背如流”云南昆明大觀樓的長聯(lián),認為其下聯(lián)不是簡單的感情抒發(fā),而是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的表達。值得一提的是,錢學森有時候也表現(xiàn)出文人的思想感情。看了電影《城南舊事》,聽到其中的主題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他落淚了,“這首歌,結合劇情,道出中國人民的偉大,我為此淚如泉涌。還有一個原因是劇中的小學,即我曾經(jīng)就讀的北京師大附小。我的老師有級主任于士儉先生和在校任教但未教我們班的鄧穎超同志,我想念他們”。誰說科學家都是理性的?科學家也有豐富的情感。沒有這種情感,會激勵出對藝術的熱愛和向往嗎?沒有這種藝術的激情,會在科學上有重大創(chuàng)新嗎?沒有創(chuàng)新的親身體驗,能提出科學與藝術結合這樣的深刻道理嗎?科學與藝術的緊密結合/view)近些年來,關于科學與藝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許多作家、科普作家、新聞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不僅積極參與討論,而且熱情投身于創(chuàng)作實踐,寫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科學文藝作品,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這是很可喜的。毫無疑問,這種探索與實踐,對推動科學與藝術的進一步親密結合,使近大眾,走進生活,將產(chǎn)生重要而積極的影響。這里,我想就科學與藝術怎樣融合,如何推動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問題,談一點粗淺看法,供討論時參考。一、科學與藝術有著共同的追求??茖W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和智慧結晶。通過對這些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以新的認識和抽象,尋求客觀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學追求的目標;藝術是反映人類現(xiàn)實生活和表現(xiàn)人類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通過對自然與社會中人類活動的認識和表現(xiàn),尋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藝術追求的目標。由些可見,科學與藝術在反映的客觀對象上雖然并不相同,但是,它們的追求目標在很多方面卻是相同的。它們都屬于人類文明的結晶和認知思維,屬于人類文明的精華組成部分??茖W追求真,藝術追求美。真和美是辯證統(tǒng)一、密不可分的。沒有真實,就沒有科學,同樣,也沒有藝術。只有真實的,才是美的,只有真實地反映和表現(xiàn)生活,文學藝術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同樣,科學創(chuàng)造也是美麗的,科學探索客觀真理,也在創(chuàng)造美,只有真實地總結、抽象自然現(xiàn)象,科學的原理和定理才帶有普遍性。因此,真和美是科學和藝術的靈魂,是科學和藝術的共同追求??茖W和藝術的相互愛慕、聯(lián)姻結合,創(chuàng)造和營造了五彩繽紛的世界。許多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從科學發(fā)現(xiàn)中找到靈感,許多科學發(fā)現(xiàn)和科學創(chuàng)造都是從文學藝術中得到啟示,它們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已經(jīng)成為科學與藝術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科學和藝術大師,無不在科學與藝術方面都有著深厚的修養(yǎng)。達?芬奇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畫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建筑學、機械學科學家。歌德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地質學、植物學家。愛因斯坦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在構思相對論的時候:從自己優(yōu)美的小提琴旋律中獲得靈感。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學家,自然界的“對稱”使他獲得美的靈感,他和楊振宇在對稱與不對稱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了基本粒子弱互相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恒定律,做出了科學的證明,從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我國的一些著名科學家,有許多人同時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如郭沫若、華羅庚、蘇步青、茅以升等,這的確是一種很有趣卻又很合乎規(guī)律的現(xiàn)象。難怪一些年來,李政道、楊振寧,在向青年人傳授科學思想時,總會不厭其煩地講到文學、講到藝術。李政道先生更是不遺余力地以極大熱情推動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二、科學與藝術都鐘情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是科學藝術的靈魂。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連結它們的是創(chuàng)造性。”這既是科學定理,又是藝術規(guī)律。因循守舊,人云亦云,墨守成規(guī),照抄照搬;是科學藝術發(fā)展的絆腳石。相反,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異想天開,敢于超越,敢為天下先,不斷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科學藝術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動力。的確,科學與藝術之間存在著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主要表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說過:“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合?!辈粩嗟貏?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是它們殊途同歸,最終走到了一起。三、科學與藝術都需要想像,需要靈感。科學需要幻想,需要靈感,藝術同樣需要幻想,需要靈感?;孟肱c靈感是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的發(fā)動機?!皦衾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講的就是靈感。牛頓在看到蘋果落地的時候,突然爆發(fā)了靈感,于是引發(fā)了關于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著名畫家吳作人的那幅《太極圖》就是從正電或負電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獲得靈感,完成了寓意深刻的杰作。如今已成了北京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標志。盡管每一位科學家、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他們探索和表現(xiàn)的對象不同,感受不同,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靈感和想像。四、科學與藝術的發(fā)展都植根于時代的人文精神。人類科學文化與文明進步的歷史,以無可辯駁的事實一再證明,科學與藝術的發(fā)展除了自身的內(nèi)在規(guī)律外,與它所處的時代精神、人文精神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這種時代精神、人文精神制約和推動著科學與藝術的發(fā)展。僅以意大利的文藝復興為例,當時的“人文主義”思潮,肯定了人在創(chuàng)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文學藝術表現(xiàn)人的精神和個性,要求科學要滿足人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從而帶來社會人文思想的解放,對推動當時的科學與藝術的發(fā)展乃至社會進步起了巨大作用。正是在這樣的“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文藝得以復興,科學得以發(fā)展,出現(xiàn)了科學與藝術創(chuàng)造上的巨大成就。弘揚和倡導代表先進文化發(fā)展方向的時代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推動科學與藝術更緊密結合并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茖W與藝術的發(fā)展都需要摒棄固步自封,需要超越自我的科學精神和獻身精神。五、科學的發(fā)展為文學藝術提供了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人類前進的腳步,已經(jīng)從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工業(yè)經(jīng)濟,進入了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