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學解剖_第1頁
耳鼻喉科學解剖_第2頁
耳鼻喉科學解剖_第3頁
耳鼻喉科學解剖_第4頁
耳鼻喉科學解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耳鼻喉科學解剖第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教學目的與要求一、教學目的學習并掌握鼻科臨床應用解剖及生理功能。二、教學要求1、掌握外鼻、鼻腔及鼻竇的解剖2、掌握外鼻靜脈血循環(huán)的特點3、熟悉鼻腔、鼻竇與眼眶、顱底、口腔的關系4、了解鼻腔粘膜的分區(qū)及功能,鼻腔血供和神經(jīng)分布及鼻腔鼻竇的生理功能第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鼻的應用解剖鼻的構成:

外鼻、鼻腔、鼻竇第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外鼻

外鼻的表面標志外鼻的支架外鼻的皮膚外鼻的靜脈回流第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外鼻的表面標志鼻根

鼻梁

鼻尖

鼻背

鼻翼

鼻底

鼻小柱

前鼻孔

鼻唇溝

第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外鼻的支架骨性支架的構成額骨鼻突鼻骨(左右各一)上頜骨額突腭突第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軟骨支架的構成鼻外側軟骨鼻中隔軟骨大翼軟骨鼻翼軟骨小翼軟骨籽狀軟骨第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外鼻的皮膚軟骨部皮膚較厚,與皮下組織粘連較緊,附有毛囊,皮脂腺,汗腺,易發(fā)生痤瘡。骨部皮膚薄而松弛第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外鼻的靜脈外鼻靜脈回流:外鼻V內眥V面V頸內V

眼上V翼V叢海綿竇眼下V外鼻靜脈的特點:無靜脈瓣

第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鼻腔Nasalcavity鼻腔為一前后相通的狹長腔隙,由鼻中隔分為左右兩鼻腔,經(jīng)后鼻孔與鼻咽部相通。每側鼻腔可分為兩部分:鼻前庭nasalvestibule固有鼻腔nasalfossaproper第1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鼻前庭兩側鼻翼所包繞的內側部分,覆有皮膚,長有鼻毛,有毛囊,皮脂腺,汗腺,感染時易產(chǎn)生癤腫。前界:前鼻孔后界:鼻內孔—又稱為鼻閾(鼻翼內側弧行的隆起。第1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固有鼻腔Nasalfossaproper前界:鼻內孔(鼻閾)后界:后鼻孔有內、外、頂、底四個壁覆蓋粘膜第1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內側壁—鼻中隔Nasalseptum鼻中隔軟骨構成篩骨垂直板犁骨第1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Little’area(利特爾區(qū))在鼻中隔最前下方的粘摸下血管密集,分別由頸內、外動脈系統(tǒng)的分支匯聚成動脈叢,是鼻出血的好發(fā)部位,故又稱“易出血區(qū)”。第1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外側壁骨性構成上頜骨淚骨下鼻甲骨篩骨蝶骨翼突腭骨垂直板第1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鼻甲與鼻道鼻腔外側壁鼻甲—從下而上有三個階梯狀排列的長條骨片為下、中、上鼻甲,其大小依次縮小約1/3,前端位置依次后移約1/3。鼻道—每一個鼻甲的外下方與鼻腔外側壁形成的間隙稱為下、中、上鼻道。第1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下鼻甲與下鼻道下鼻甲(inferiorturbinate)

為一單獨呈水平卷曲的薄骨,附著于鼻腔外側壁的下方,其后端距離咽鼓管咽口僅1.0-1.5厘米。當下鼻甲腫脹、肥大可直接影響咽鼓管的功能,導致耳鳴、聽力下降等。下鼻道(inferiormeatus)

下鼻甲與鼻腔外側壁之間的間隙。下鼻道外側壁前段近下鼻甲附著處,骨質較薄是上頜竇的穿刺部位。鼻淚管的開口也在下鼻道。第2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2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2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鼻甲與中鼻道中鼻甲(middleturbinate)—是篩竇內側壁的標志,也是手術的重要標志,分前后兩部分:

前端(垂直部)—附著于篩竇頂壁和篩骨水平板的交界處的前顱底骨。后端(水平部)—向后延伸,轉向外側,附著在鼻腔外側壁的后部。

中鼻甲基板—中鼻甲的后附著部從前上向后下傾斜的冠狀位,將篩竇分為前后兩組。第2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鼻甲常見的變異

中鼻甲氣化中鼻甲反向彎曲嗅溝(嗅裂)olfactorysulcus

—中鼻甲游離緣與鼻中隔之間的間隙??偙堑纁ommonmeatus

中鼻甲游離緣以下的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間隙。第2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2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中鼻道—外側壁有兩個隆起前下—鉤突(弧行嵴狀隆起)后上—篩泡(篩竇的一部分)半月裂孔—為鉤突和篩泡兩者之間的半月形裂隙。篩漏斗—半月裂孔向外上及前下擴大形成。鼻道竇口復合體(ostiomeatalcomplex,OMC)

—以篩漏斗為中心的附近區(qū)域,包括中鼻甲、鉤突、篩泡、半月裂孔、篩漏斗,以及額竇、前組篩竇和上頜竇的自然開口。如果此區(qū)域發(fā)生解剖變異和病理改變,將直接影響鼻竇的通氣引流,導致鼻竇炎。第2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2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上鼻甲和上鼻道上鼻甲(superiorturbinate)

—最小的(有時存在最上鼻甲)

蝶篩隱窩—位于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是蝶竇開口所在。

上鼻道(superiormeatus)

—位于上鼻甲的外上方,有后組篩竇的開口。第2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頂壁—狹長,呈穹隆狀前段—傾斜上升,由鼻骨和額骨鼻突構成中段—水平,由篩骨水平板構成,薄且脆后段—傾斜向下,蝶竇的前壁底壁—鼻底,即硬腭的鼻腔面第2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3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后鼻孔Posteriornare由蝶骨體(上部)蝶骨翼突內側板(外)腭骨水平部后緣(底)犁骨后緣(內,——左右后鼻孔分界)后鼻孔與鼻咽部相通第3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3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鼻腔粘膜嗅區(qū)粘膜—分布在成人上鼻甲和相對應的鼻中隔以上的粘膜區(qū)域。含有嗅腺和嗅細胞。呼吸區(qū)粘膜—大部分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粘膜表面有微絨毛及纖毛,粘膜下富含粘液腺、漿液腺,粘膜表面的粘液形成粘液毯隨纖毛向鼻腔后方移動。鼻腔粘膜下有豐富的靜脈構成海綿狀組織,如有病理改變,粘膜可較正常增厚4~6倍。粘膜下還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第3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3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Little’area動脈叢篩前動脈—中隔支篩后動脈—中隔支蝶腭動脈—中隔支上唇動脈—中隔支腭大動脈第3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三、鼻竇Accessorynasalsinuses為鼻腔周圍骨內的含氣空腔,鼻竇左右對稱,共4對,各竇有自然開口與鼻腔相通。根據(jù)各竇的位置、竇口引流的位置和方向:額竇上頜竇前組鼻竇開口中鼻道篩竇—前組篩竇后組篩竇蝶竇后組鼻竇開口上鼻道第3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各組鼻竇的解剖部位第3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上頜竇Maxillarysinus上頜竇居于上頜骨體內,是鼻竇中最大的一對,容積2~30ml左右,平均13ml,有5個壁。前壁—薄且凹陷,稱尖牙窩,上方有眶下孔。后外壁—與翼腭窩、顳下窩相鄰。內側壁—鼻腔外側壁的下方,開口中鼻道。上壁——眶底。底壁——牙槽突,與第2雙尖牙、第1、2磨牙關系密切。第3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3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4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篩竇Ethmoidsinus位于鼻腔外上方的篩骨內,呈蜂房狀。在四組鼻竇中解剖關系最復雜,變異最多,與毗鄰關系最密切。依其竇口所在部位,由中鼻甲基板將篩竇分為前組和后組。氣房4~30個不等。前組開口于中鼻道后組開口于上鼻道篩竇的體表投影位于雙眼內眥部位。第4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外側壁—大部分為眼眶內側壁(紙樣板)很薄,約0.2mm,可有先天缺損或裂隙。內側壁—鼻腔外側壁的上部,附有中、上鼻甲。頂壁——以一薄骨板(篩骨水平板)與顱前窩相隔。下壁——中鼻道外側壁結構,如鉤突、篩泡等。前壁——額竇篩切跡、鼻骨嵴和額骨鼻突與額隱窩相接。后壁——蝶篩板與蝶竇毗鄰。第4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4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4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額竇Frontalsinus位于額骨的內外板之間,左右各一,開口于中鼻道。前外壁—額骨的外骨板,堅厚,含骨髓。后內壁—額骨的內骨板,較薄,顱前窩前壁的一部分,可變異存在裂隙。額竇粘摸上的V常穿過此壁通硬腦膜下腔。底壁——眼眶頂壁(外3/4)和前組篩竇的頂壁。相當于眶頂?shù)膬壬辖?,甚薄。內側壁—兩側額竇的中隔。第4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蝶竇Sphenoidsinus位于鼻腔后上方的蝶骨體內,左右兩個竇腔可因蝶竇中隔的位置不同及蝶竇自身發(fā)育的差異,其大小及形態(tài)多不對稱。第4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外側壁—與顱內窩、海綿竇、頸內動脈、視神經(jīng)管毗鄰,此壁菲薄或缺如,手術不慎可引起大出血、失明、死亡。頂壁——蝶鞍底部,之上為腦垂體。前壁——參與構成鼻腔頂?shù)暮蠖魏秃Y竇的后壁。前壁上方近鼻中隔處為蝶竇自然開口。后壁——較厚,毗鄰顱后窩的枕骨斜坡。下壁——后鼻孔上緣和鼻咽頂部。第4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4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4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二節(jié)鼻的生理學一、鼻腔生理學二、鼻竇生理學第5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鼻腔的功能通氣功能清潔作用—鼻毛、鼻粘膜纖毛、粘液毯溫度調節(jié)—鼻甲粘膜下有海綿狀血竇。濕度調節(jié)—鼻粘膜富于腺體,分泌大量液體。嗅覺功能—嗅區(qū)粘膜的嗅細胞。共鳴功能—使聲音變得洪亮、動聽。反射機能—鼻肺反射、噴嚏反射等。免疫功能—鼻粘膜分泌多種細胞因子,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第5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鼻竇生理學鼻竇粘膜與鼻腔粘膜相延續(xù),因此鼻竇也具有鼻腔的某些功能,如分泌功能、共鳴等,此外鼻竇的存在有助于減輕頭顱重量,維持平衡。第5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二篇咽科學第一章咽的應用解剖學及生理學第一節(jié)咽的應用解剖學第二節(jié)咽的生理學第5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一節(jié)咽的應用解剖學咽為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位于頸椎前方,上起顱底,下止于食道入口,相當于第六頸椎平面,為上寬下窄,長約12cm的略呈漏斗型的肌膜管,前方與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后壁與椎前筋膜相鄰,兩側與大血管和神經(jīng)相毗鄰。第5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咽的分部(一)鼻咽部—(上咽部)(二)口咽部—(中咽部)(三)喉咽部—(下咽部)第5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咽的分部第5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鼻咽部—nasopharynx位于鼻腔的后方,軟硬腭水平之上的腔隙。頂壁—蝶骨體和枕骨底部構成,穹隆狀。7-10歲以前,腺樣體/增殖體/咽扁桃體,桔瓣狀。7-10歲以后,腺樣體逐漸萎縮。如果腺樣體肥大阻塞咽鼓管咽口聽力下降,鼾癥,缺氧。前方—正中鼻中隔后緣后鼻孔與鼻腔相通后方—第1~2頸椎。下方—與口咽部相通。第5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兩側—咽鼓管咽口三角形或喇叭型

咽鼓管園枕咽口上方的隆起部分

咽鼓管扁桃體咽口周圍散在的淋巴組織

咽隱窩園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區(qū),是鼻咽癌的好發(fā)部位,其上方離顱底破裂孔較近。第5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5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口咽部oropharynx是口腔向后的延續(xù),與口腔是不同的解剖概念。上界—軟腭水平以下下至—會厭軟骨游離緣以上前方—口腔后方—平第2~3頸椎第6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口咽部的標志:軟腭—中央為懸雍垂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體—位于兩弓之間的扁桃體窩內咽側索——兩側腭咽弓后方有縱形條狀淋巴組織咽峽的構成上:軟腭游離緣懸雍垂下:舌背兩側:腭舌弓腭咽弓第6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6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喉咽部laryngopharynx上界—會厭軟骨游離緣以下下界—環(huán)狀軟骨下緣平面,連接食道入口前方—通喉腔后方—平第3~6頸椎兩側—梨狀窩(喉上神經(jīng)內支經(jīng)此窩入喉)會厭谷—舌會厭正中襞與左右舌會厭外側襞之間有兩個淺凹,異物常嵌頓于此。環(huán)后隙—兩側梨狀窩之間,環(huán)狀軟骨板的后方,其下方為食道入口。第6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喉咽部第6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咽壁的構造及其筋膜間隙(一)咽壁的構造咽壁得分層,從內到外有4層粘膜層—與咽鼓管、鼻腔、口腔和喉的粘膜延續(xù),粘膜下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纖維層—與粘膜緊密附著,在后壁正中線上形成咽縫,是咽縮肌的附著處。肌肉層—咽縮肌組咽提肌組腭帆肌組外膜層—筋膜層,覆蓋咽縮肌外,由結締組織組成上薄下厚。第6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筋膜間隙在咽的后方及兩側,有頸部筋膜構成的潛在的蜂窩組織間隙,有利于咽腔吞咽時的運動,協(xié)調頸部的自由活動。咽后隙(retropharyngealspace)咽旁隙(parapharyngealspace)第6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1、咽后隙上界—顱底下界—第1~2胸椎平面兩側—以薄層筋膜與咽旁隙相隔中間—有咽縫將其分為左右兩個間隙位置—椎前筋膜與頰咽粘膜之間間隙內—有疏松結締組織和淋巴組織嬰幼兒:淋巴組織多兒童:淋巴組織漸萎縮成人:極少扁桃體、口腔、鼻腔后段、鼻咽、咽鼓管、鼓室等處的淋巴引流于此,這些部位的炎癥可引起咽后淋巴結感染,形成咽后間隙膿腫,常偏一側,嬰幼兒多見。第6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咽旁隙/咽側間隙/咽上頜間隙位置—位于咽后隙的兩側,左右各一,形如錐體。上界—錐底向上至顱底。下界—錐尖向下至舌骨。內側—以頰咽筋膜、咽縮肌與扁桃體相毗鄰。外側—下頜骨升支、腮腺深面、翼內肌。后界—頸椎前筋膜咽旁隙向前下與下頜下隙相通向內后與咽后隙相通向外與咬肌隙相通感染可擴散至這些間隙第6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6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莖突及其附著的肌肉將咽旁隙分為:咽旁前間隙容積:小內容:頸外動脈、靜脈叢通過內側:毗鄰扁桃體

扁桃體炎擴散至此咽峽向中線移位牙關緊閉,張口困難。第7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咽旁后間隙容積:較大內容:頸內動、靜脈,舌咽神經(jīng)、迷走神經(jīng)、舌下神經(jīng)、副神經(jīng)、交感神經(jīng)干等通過。頸深淋巴結上群位于此隙咽部感染擴散至此引起咽側壁、腭咽弓腫脹,不出現(xiàn)牙關緊閉。

咽旁前、后兩隙感染均可引起腮腺明顯腫脹、外移。

第7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咽的淋巴組織咽淋巴環(huán)——咽粘膜下淋巴組織豐富,較大的淋巴組織團塊呈環(huán)狀排列,形成淋巴內環(huán)和外環(huán),并在粘膜下相互溝通,組成咽淋巴環(huán)。內環(huán)—由腺樣體、咽鼓管扁桃體、腭扁桃體、咽側索、咽后壁淋巴濾泡及舌扁桃體構成。外環(huán)—頸部淋巴組織相互溝通構成。(下頜角、頜下、頦下淋巴結等)第7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7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扁桃體—咽部最主要的淋巴組織內側面—游離面,突出于口咽部,表面有6~11個深淺不一的盲管為扁桃體隱窩。外側面—深面,由結締組織形成的被膜包繞,與咽筋膜和咽上縮肌相鄰。被膜與咽筋膜之間的間隙為—扁桃體周圍隙。扁桃體炎可引起此間隙感染,形成膿腫。第7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二節(jié)咽的生理學咽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具有下列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對吸人氣體有調溫、加濕、清潔作用。語言形成:發(fā)音時,咽腔、口腔變形,產(chǎn)生共鳴。吞咽功能:食物經(jīng)咽部作用進入食道。防御功能:吞咽反射、吐出有害分泌物。調節(jié)氣壓:吞咽使咽鼓管開放、閉合,保持中耳內外壓力平衡,保持正常聽力。扁桃體的免疫功能:扁桃體為活躍的免疫器官,特別是3~5歲時,扁桃體顯著增大,屬生理性。青春期后,免疫活動下降,扁桃體縮小。扁桃體既具有細胞免疫功能,又具有體液免疫功能。第7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三篇喉科學第一章喉的應用解剖學及生理學第一節(jié)喉的應用解剖學第二節(jié)喉的生理學第7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一節(jié)喉的應用解剖學喉(larynx)是呼吸的重要通道,上通喉咽,下通氣管,位于頸前正中,舌骨之下,成人相當于第3~5頸椎平面。喉前方—皮膚、皮下組織、筋膜及肌肉。兩側—甲狀腺上端、胸鎖乳突肌及頸部重要的血管和神經(jīng)。后方—有喉咽與頸椎相隔。第7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Larynx第7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喉軟骨共九塊,構成喉支架。

三塊單一軟骨會厭軟骨甲狀軟骨喉支架環(huán)狀軟骨

三塊成對軟骨杓狀軟骨小角軟骨楔狀軟骨第7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1、三塊單一軟骨會厭軟骨(epiglotticcartilage)

位于喉的上部,形似樹葉狀,稍卷曲,上端游離,下端附著在甲狀軟骨切跡后下方。會厭分為舌面和喉面。舌面組織疏松,炎癥時腫脹明顯。會厭兩側為會厭谷。小兒會厭呈Ω形狀。第8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甲狀軟骨(thyroidcartilage)是喉部最大的一塊軟骨,由左右兩塊對稱的四邊形軟骨板在前方正中融合而成。男性的甲狀軟骨板前緣為銳角,稱為喉結。女性為鈍角。甲狀軟骨上緣正中處有一個V字形切跡,在臨床上是識別頸正中線的標志。甲狀軟骨上下均各有兩個上下角。第8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環(huán)狀軟骨(cricoidcartilage)位于甲狀軟骨之下,第一軟骨環(huán)之上,形如指環(huán),是喉部唯一的完整的軟骨環(huán),對保持呼吸道通暢甚為重要。如果環(huán)狀軟骨受外傷或病損,可造成喉狹窄,從而導致呼吸困難。第8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8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8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8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三塊成對喉軟骨杓狀軟骨—三角錐體形,左右各一,騎在環(huán)狀軟骨的關節(jié)面上。環(huán)杓關節(jié)的滑動、旋轉,帶動聲帶內收和外展。小角軟骨—左右各一,位于杓狀軟骨的頂部。楔狀軟骨—左右各一,臨床意義不大。第8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8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喉肌喉內肌——主要與聲帶運動有關的肌肉。喉外肌——位于喉的外部,是喉與周圍結構相連的肌肉,與喉的上下運動及固定有關。(頸部肌肉群)第8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喉內肌—按其功能分為5組聲帶外展肌—環(huán)杓后肌。該肌肉收縮,使聲帶外展。聲帶內收肌—環(huán)杓側肌杓肌杓橫肌杓斜肌這些肌肉收縮,聲帶內收。聲帶緊張肌—環(huán)甲肌。

第8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聲帶松弛肌—甲杓肌。收縮時,使聲帶松弛,同時兼有聲帶內收和關閉聲門的功能。會厭活動肌—杓會厭肌—收縮—喉入口關閉。甲狀會厭肌—收縮—喉入口開放。第9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喉腔以聲帶為界分為:聲門上區(qū)(supraglotticportion)聲門區(qū)(glotticportion)聲門下區(qū)(infraglotticportion)第9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1、聲門上區(qū)(supraglotticportion)聲門以上,會厭游離緣以下的區(qū)域。上界—喉入口1)杓區(qū)2)杓會厭襞3)會厭游離緣標志1)喉前庭—喉入口與室?guī)еg2)室?guī)А俾晭?,位于聲帶上方,與聲帶平行,左右各一,粉紅色。3)喉室——位于室?guī)c聲帶之間的間隙。第9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聲門區(qū)(glotticportion)兩側聲帶之間的區(qū)域。標志1)兩側聲帶—由粘膜、聲韌帶和肌肉組成。2)聲門裂——兩側聲帶外展時呈現(xiàn)的等腰三角形裂隙。3)前聯(lián)合——聲門裂的前端。4)后聯(lián)合——聲門裂的后端。第9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9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9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3、聲門下區(qū)(infraglotticportion)上界——聲門以下的喉腔部分。下界——環(huán)狀軟骨下緣以上的部分。其與氣管相連。第9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9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四、喉的血管動脈甲狀腺上動脈的分支喉上動脈—喉的上部環(huán)甲動脈—環(huán)甲膜甲狀腺下動脈的分支喉下動脈—喉的下部靜脈與動脈伴行——最終匯入頸內靜脈。第9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五、喉的神經(jīng)喉的神經(jīng)為迷走神經(jīng)的分支喉上神經(jīng)內支—主司感覺外支—主司運動(環(huán)甲?。┦孤晭Ьo張喉返神經(jīng)—運動神經(jīng),支配除環(huán)甲肌之外的喉內肌的運動。第9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六、喉的淋巴聲門上區(qū)淋巴管—頸深上淋巴結(大部分)頸深下淋巴結或副神經(jīng)鏈淋巴結(少部分)聲門區(qū)——聲帶組織中淋巴管很少。聲門下淋巴管較少—喉前淋巴結頸深下淋氣管前淋巴結巴結氣管旁淋巴結第10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七、小兒喉部的解剖特點小兒喉的位置較成人高。小兒喉軟骨尚未鈣化,故較成人軟。小兒喉粘膜下組織疏松,炎癥時易腫脹。小兒喉腔、聲門較成人狹小。小兒喉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敏感,受刺激易痙攣。小兒聲帶短、薄,發(fā)聲為高音。第10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0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二節(jié)喉的生理學喉既是發(fā)聲器官,又是呼吸道的門戶。呼吸功能—呼吸的必經(jīng)之路。發(fā)聲功能—發(fā)聲的主要部位是聲帶。保護功能—保護下呼吸道,吞咽使關閉喉入口。屏氣功能—如咳嗽、分娩、舉重物等。第10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五篇耳科學第一節(jié)耳的應用解剖學第二節(jié)耳的生理學第10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一節(jié)耳的應用解剖學耳部除了耳廓和軟骨性外耳道之外,其余均包埋在顳骨內。外耳耳廓外耳道

鼓室鼓竇耳中耳乳突

咽鼓管內耳骨迷路膜迷路第10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0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外耳(一)耳廓(auricle)

左右各一,附著于頭部兩側,除耳垂為脂肪組織及結締組織所構成外,其余由軟骨構成。由于耳廓皮膚較薄與軟骨粘連較緊,并與外耳道皮膚相延續(xù),且皮下組織少,血管表淺,故易發(fā)生凍瘡,當外耳道炎或癤腫時,疼痛較劇,軟骨感染后易發(fā)生壞死,愈后畸形。第10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耳廓(auricle)第10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外耳道

1、起自耳甲腔底,即外耳道口,全長2.5~3.5cm

是一個略呈“S”形彎曲的管道。組成—軟骨部(外1/3)骨部(內2/3)兩個狹窄1)軟骨部與骨部交界處2)骨部距鼓膜約0.5cm處(外耳道峽)

檢查外耳道時,應將外耳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線,才易窺及。但1歲以下的嬰幼兒外耳道幾乎為軟骨所組成。第10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外耳道皮膚的特點:1)軟骨部皮膚較厚,有毛囊、皮脂腺、耵聹腺能分泌耵聹。2)骨部皮膚較薄,毛囊及耵聹腺較少。3、外耳道的神經(jīng)1)下頜神經(jīng)的耳顳支—分布外耳道前壁,牙痛引起反射性耳痛。2)迷走神經(jīng)的耳支—分布外耳道后壁,刺激外耳道后壁引起反射性咳嗽。第11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中耳(middleear)組成鼓室(tympaniccavity)鼓竇(tympanicantrum)乳突(mastoidprocess)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tube)第11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一)鼓室tympaniccavity1、位置:位于鼓膜與內耳之間的顳骨之內的不規(guī)則的含氣空腔。其前方—經(jīng)咽鼓管—與鼻咽相通。其后方—經(jīng)鼓竇入口—與鼓竇及乳突氣房相通。2、分部:以鼓膜緊張部上、下緣為界。(1)上鼓室/鼓室上隱窩—位于鼓膜緊張部上緣以上的鼓室腔。(2)中鼓室—位于鼓膜緊張部上下緣平面之間。(3)下鼓室—位于鼓膜緊張部下緣平面以下,達鼓室底部。第11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3、結構:鼓室近似于一個長方形的六面體,有上、下、內、外、前、后六個壁。1)上壁:鼓室蓋(tegmentympanic)/腦板此壁將鼓室與顱中窩分開。

嬰幼兒時的鼓室蓋有巖鱗裂,且常未閉合,硬腦膜的細小血管經(jīng)此裂與鼓室相通,可成為中耳感染向顱內擴散的一個途徑。第11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下壁:

為一狹小的薄骨板,將鼓室與頸靜脈球分隔。此壁也可出現(xiàn)先天性缺損,致使頸靜脈球突入下鼓室,鼓膜可呈藍色。下壁內側有一小孔,為舌咽神經(jīng)鼓室支通過。3)前壁:分兩部分(1)上部—兩開口上—鼓膜張肌半管的開口下—咽鼓管的鼓室口(2)下部—極薄的骨板與頸內動脈相隔第11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1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4)后壁:乳突壁面神經(jīng)垂直段通過此壁的內側。上部—有鼓竇入口,與鼓竇相通。其底為面神經(jīng)水平段與垂直段交界處,后為砧骨窩。下內—錐隆起,其外側有鼓索小管的鼓室口,鼓索神經(jīng)由此進入鼓室。第11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5)內壁:

內耳的外側壁,有多個突起和小凹。中部有一個較大的隆起—鼓岬(promontory),為耳蝸底周所在處,表面有鼓室神經(jīng)叢。(1)鼓岬的后上方——有一小凹為前庭窗龕,其底部為前庭窗/卵圓窗。面積約3.2mm2,由鐙骨足板及其周圍的環(huán)韌帶所封閉。通入內耳的前庭。(2)鼓岬的后下方——有一小凹為圓窗龕,其底偏上為圓窗/蝸窗,由圓窗膜所封閉,又稱第二鼓膜,面積約2mm2,內通耳蝸的鼓階。第11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前庭窗的外上方有面神經(jīng)管突(內為面神經(jīng))其上后方外半規(guī)管突是迷路瘺管的好發(fā)部位。

前庭窗的前稍上方匙突是鼓膜張肌半管的鼓室端彎曲向外形成。第11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1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6)外壁:由骨部——較小,是鼓膜以上的上鼓室外側壁。膜部——較大,是鼓膜。(1)鼓膜(tympanicmembrane)

介于鼓室與外耳道之間。為半透明的、珍珠灰白色的橢圓形(小兒為圓形),有光澤的薄膜。寬X高X厚約為8X9X0.1mm3。其與外耳道底部約成45°~50°角,故鼓膜平面是傾斜的,外耳道的前下壁較后上壁為長。新生兒其角度為35°角。第12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鼓膜的結構:外層—上皮層—復層鱗狀上皮

分三層—中層—纖維組織層外層—粘膜層—與鼓室粘膜相延續(xù)第12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3)正常鼓膜的標志1)鼓膜臍部—鼓膜中心最凹點,相當于錘骨柄尖端2)錘骨短突—鼓膜的前上方有一個灰白色小突起3)錘紋——在臍與錘骨短突之間,有一白色條紋,為錘骨柄通過鼓膜表面的映影4)光錐——自臍部向前下達鼓膜邊緣有一個三角形反光區(qū),屬鼓膜凹面反射外來光線5)錘骨前襞—自錘骨短突向前達鼓膜邊緣錘骨后襞—自錘骨短突向后達鼓膜邊緣6)鼓膜緊張部——錘骨前后襞以上的鼓膜鼓膜松弛部——錘骨前后襞以下的鼓膜

第12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2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2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2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2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

(4)鼓室內容第12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聽骨鏈(ossiculachain)第12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2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二)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tube1、咽鼓管—由鼓室的前壁向內、前、下方,通向鼻咽側壁的咽口,是溝通鼓室與鼻咽部的管道,是中耳通氣引流的唯一通道,也是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徑。成人咽鼓管全長約35mm,與水平面成45°角,鼻咽端底,鼓室端高。小兒咽鼓管較成人短、平、寬,近似水平,當咽部感染時易經(jīng)此管侵入鼓室。第130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31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2、咽鼓管分為兩部分骨性(外1/3)———開放性管腔軟骨性(內2/3)——靜止時閉合為一裂隙咽鼓管咽口隨張口、吞咽、呵欠、唱歌而開放,以調節(jié)鼓室氣壓,保持鼓室內外壓力平衡。第132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鼓竇tympanicantrum鼓竇為鼓室后上方的含氣腔。向前———經(jīng)鼓竇入口與上鼓室相通向后下——通乳突氣房分界上壁—鼓室蓋,與顱中窩相隔后壁—乳突氣房、乙狀竇骨板,與顱中窩相隔外壁—乳突皮層,相當于外耳道上三角成人鼓竇變異明顯第133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四)乳突mastoidprocess乳突—出生時尚未發(fā)育,2歲后發(fā)育,為致密骨質的外層所圍成的許多大小不等的,形態(tài)不一,相互溝通的小房。根據(jù)氣房發(fā)育程度,乳突可分為4種類型:(1)氣化型—氣房發(fā)育很好,最常見占80%(2)板障型—氣化不良,氣房小而多(3)硬化型—乳突未氣化,骨質致密(4)混合型—兩型以上同時存在第134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35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36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三、內耳innerear又稱迷路(labyrinth),深藏于顳骨巖部。1、按解剖和功能分為前庭半規(guī)管耳蝸2、從組織學上分為骨迷路前庭(中)膜迷路半規(guī)管(后)耳蝸(前)第137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第138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外有骨殼的稱為—骨迷路。骨迷路中包含有形狀相似的膜性組織稱為—膜迷路。膜迷路含有內淋巴(endolymph)膜迷路與骨迷路之間為外淋巴(perilymph)內外淋巴液互不相通。第139頁,課件共155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1)前庭vestibule位于迷路中部,即耳蝸與半規(guī)管之間,前通耳蝸,后接半規(guī)管。1)骨性前庭:略呈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