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事責任能力_第1頁
論刑事責任能力_第2頁
論刑事責任能力_第3頁
論刑事責任能力_第4頁
論刑事責任能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刑事責任能力是一個繁雜疑難的問題。對刑事責任能力的定義,國內外司法界有著不同的理解。本文探討了刑事責任能力的定義。本文認為責任能力就是一個人對自身違法行為承擔后果或強制性義務的行為。在學術界的有些理論中,將行為能力和刑事責任能力混為一談。一般意義上的行為能力即包括主觀的識別控制能力能力和客觀的體力。刑法意義上的行為能力指識別控制能力。刑事責任能力指人正確理解和承受刑法的能力。把識別控制能力認為是刑事責任能力是不正確的。識別控制能力是犯罪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幅度的統(tǒng)一,這種觀點也是不正確的。我國國內出現(xiàn)的這兩種錯誤觀點,很可能是受了外國大陸法系觀點的影響。本文還探討了刑事責任能力的幅度與程度問題,并且對刑事責任能力的界定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簡要地探討了解決途徑。關鍵詞:刑事責任能力;行為能力;識別控制能力;刑事責任;刑法論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能力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國內外法學界之間,甚至國內法學界中,都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爭論。由于歷史上對刑事責任能力的區(qū)分有著不同的學派,對某些專有名詞的使用并不統(tǒng)一,對刑事責任能力的研究也非常繁雜和困難。本文將對刑事責任能力的內涵分析進行一定的梳理,探討我國司法實踐中刑事責任能力的現(xiàn)狀,分析刑事責任能力界定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一、刑事責任能力的含義一)責任能力的含義通常對責任的定義有兩種:一是指應該做的事,如盡責任、崗位責任等。二指應該做的事沒有做好,因此應當承擔的后果或強制性義務。對刑事責任能力的解釋,自然應當采用第二種。而責任能力的含義,就是一個人對自身違法行為承擔后果或強制性義務的能力。二)行為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的關系行為學對行為的定義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在外面的活動。能力的定義是:人們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擁有的身體條件。能力是人們的個體特征之一,是行為順利完成的必要條件,并且對活動效率有充分的影響。綜合兩者的定義可得,一個人順利實行某種行為所必須的具備的身體條件就是行為能力。主觀能力和客觀能力是行為能力的兩個組成部分。一個人區(qū)分善惡、好壞,并根據這種區(qū)分而行動的能力,就是主觀能力。主觀能力在我國法律中的解釋就是《刑法》第18條第2款規(guī)定的“識別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行為人能夠認識自己特定行為的性質、作用、后果以及它的意義的能力,稱作識別能力。這其中又包括了識別、理解、判斷的能力。行為人支配自己實施或不實施特定行為的能力稱為控制能力。它又包括了決定自己行為的方向、方法、時間、地點和行為力度的能力。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控制能力的存在需要以識別能力為前提和基礎。當識別能力喪失的時候,控制能力也隨之喪失。不存在識別能力喪失,控制能力仍然保留的情況。但筆者認為,控制能力仍然是有可能脫離于識別能力而存在的。例如,一個母親在精神疾病發(fā)作時,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妖怪,把孩子掐死了。該母親在精神疾病發(fā)作時,認為孩子是妖怪,這是失去了識別能力;把孩子掐死了,未必沒有控制能力,完全可能是具有正常的控制能力時發(fā)生的。所以不能否認有控制能力而無識別能力的情況存在。而躁狂癥、人身受到外力控制等就是有識別能力,而無控制能力的情況。躁狂癥患者由于精神疾病的原因,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喪失了控制能力;但他仍然可以對事物進行準確的辨識,所以仍有識別能力。而人身受到外力控制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火車道的扳道工被人用繩子綁起來了,他無法掙脫繩子,從而無法進行工作,造成不作為而引發(fā)的事故。在這個事件中,他明知道不進行自己的工作會釀成事故,他是有辨識能力的;但他無法掙脫繩子去履行職責,人身受到了外力控制,所以沒有控制能力。行為能力中的客觀能力一般認為一個人的體力就是客觀能力。人體活動時所需要的能量就是體力。身體強壯的人,體力就強;身體虛弱的人,體力就弱,所以體力也有強弱之分。當某個人的身體因疾病等原因非常虛弱,體力就幾乎完全喪失。刑法中的行為能力一般來說,人一定要有主觀能力和客觀能力,才能實施一種行為,缺少其中的一種行為都是不行的。從刑法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主觀能力,即識別和控制能力,就是行為能力。因為在刑法中,行為能力就是犯罪能力,即實施犯罪所需要的能力。而某人被認為實施了犯罪所需要的,就是識別和控制能力。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一是,一個識別、控制能力喪失的精神病人,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后果,也不能以犯罪論處。而他此時是很可能具有充分的體力的。這說明僅有體力,而沒有識別、控制能力,不具有犯罪能力。二是,一個高位截癱,但神志清醒、精神正常的病人,教唆自己的兒子殺死自己的仇人,顯然這構成了故意殺人罪。雖然他沒有任何的體力,即沒有日常意義中行為能力的客觀能力,但他仍然有控制識別能力。所以,只要他有完整的控制、識別能力,就具有刑法意義上的行為能力,即犯罪能力。由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主觀能力,即識別、控制能力,即刑法意義上的行為能力。行為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的關系〔1〕行為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的聯(lián)系行為能力和刑事責任能力兩者具有不同的性質,但兩者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一個具有識別、控制能力的人,可以同時具有實施行為的能力和承受刑罰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一個身體健康的成年人,可同時具有行為能力和刑事責任能力。在特殊情況下,一個具有行為能力的人,即具有識別、控制能力的人,也可能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比方,一個身體癱瘓但頭腦清醒的人,就具有犯罪的行為能力,但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2)行為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的區(qū)別其實,行為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的區(qū)別要比聯(lián)系要多,所以兩者的聯(lián)系是次要的,區(qū)別是主要的。兩者的區(qū)別有以下幾點:一、行為能力是識別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也就是實施犯罪行為的能力;刑事責任能力是受刑能力,即理解和承受刑罰的能力。二、行為能力只包括主觀能力,刑事責任能力既包括主觀能力,也包括客觀能力,即既包括主觀上的識別、控制能力,也包括客觀上的體力。三、行為能力是構成犯罪的一個必備要素,也是犯罪主體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刑事責任能力是承擔刑罰的一個必要條件。即使被告人因犯罪而被判刑,倘假設他沒有刑事責任能力,也不應當執(zhí)行監(jiān)獄內的刑罰。四、被告人必須在行為實行階段具有行為能力,司法人員才能認定被告人構成犯罪;被告人必須在刑罰執(zhí)行階段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司法人員才能對犯罪人執(zhí)行刑罰。五、在刑罰執(zhí)行階段,犯罪人喪失了行為能力,那么他也喪失了刑事責任能力。因為犯罪人喪失了行為能力,就是喪失了識別、控制能力,也就是喪失了理解刑罰的能力。(三)刑事責任能力的含義人正確理解和承受刑罰的能力,就是刑事責任能力。因為刑事責任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領受刑罰,刑法的目的就是預防犯罪。被改造人必須能夠理解刑法的意義,并能承受和罪行相當的刑罰。這種理解和承受能力,就是刑事責任能力。對刑罰的理解能力,是指受刑人能夠明白自己受到刑事處罰的原因是犯罪,并明白自己遭受刑事處罰的目的和意義是改造、教育自己不再犯罪,并警告社會上的其他人不像自己這樣實施犯罪。人的識別、控制能力與這種理解能力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刑法學意義上在實施行為時的行為能力,和在刑罰執(zhí)行階段的刑事責任能力,都包括了識別、控制能力。倘假設犯罪人因喪失了識別和控制能力,不能理解自己被關押在監(jiān)獄里的原因,不能理解自己關押在監(jiān)獄里的意義,那就是喪失了刑事責任能力。監(jiān)獄法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監(jiān)獄應該根據改造罪犯的需要,組織受刑人在服刑期間從事生產勞動。只要受刑人能適應監(jiān)獄里的生活,即使他不能從事生產勞動,也認為他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倘假設罪犯身體虛弱,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無法適應監(jiān)獄的生活,更別說從事生產勞動,那說明他沒有承受刑罰的能力,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在刑罰執(zhí)行階段,犯罪人無論是喪失了對刑罰的理解能力,還是喪失了承受刑罰的能力,都屬于喪失了刑事責任能力。對于喪失了刑事責任能力的罪犯,不應當讓他繼續(xù)承擔刑事責任。二、司法實踐中刑事責任能力的現(xiàn)狀(一)我國司法實踐中刑事責任能力的現(xiàn)狀1.刑事責任能力的幅度哪些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哪些人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這是刑事責任能力的幅度問題。然而,我國法學界對于刑事責任能力仍然存在爭論,所以,刑事責任能力的幅度問題也存在著許多爭論。第一種觀點是,刑事責任能力就是識別控制能力。這種觀點在我國司法界占了通說地位。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刑事責任能力,是指一個人識別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亦即識別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后果,并且自覺地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然而,稍加分析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理論上把刑事責任能力界定為識別控制能力,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第一,這與刑事責任的本質相矛盾。一般認為,行為人觸犯了刑法,實施了刑法禁止的行為后所應承擔的一定的法律后果,就是刑事責任。犯罪人所應承受的刑罰或其他處分,就是一定的法律后果。由此可見,刑事責任能力不是識別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是犯罪人承受刑罰的能力。第二,與識別控制能力所處的地位相矛盾。識別控制能力在刑法學中,是放在犯罪構成中的犯罪主體一章的。它的地位是犯罪構成的一個要素,是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個條件。學界普遍認為,沒有識別控制能力的行為人實施的行為不是犯罪。如果把刑事責任能力界定為識別控制能力,識別控制能力就不是構成犯罪的條件了,而是確立刑事責任的條件了。第三,與確立刑事責任的時間相矛盾。在司法程序中,必然是判斷某一個人的行為構成了犯罪,才能確立這個人的刑事責任;在確立了這個人的刑事責任之后,才進一步判斷這個人有沒有相應的承受刑罰的能力。簡單來講,有沒有刑事責任能力,是在判定某人有罪,判處了某人刑罰之后才應當考察的內容。但在判斷某人是否有罪之前,他的識別、控制能力就應該被查明。把刑事責任能力認為是識別控制能力,就等于在給行為人定罪的同時已經在考慮刑事責任能力。這違背了司法程序的先后順序。第四,不符合邏輯學上概念與定義的關系。形式邏輯學,要求定義必須準確地表述概念的內涵。換言之,概念的本質必須在定義中表現(xiàn)出來。但在我國刑法學的通說中,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與定義在本質上不一致,或者說定義沒能揭示出概念的內涵。具體來說,就是概念說的是刑事責任,定義揭示的內涵卻是行為能力的。這違背了下定義的邏輯規(guī)則??傊?,刑法學通說把刑事責任能力定義為識別控制能力是不正確的。在我國刑法學界,關于刑事責任能力的幅度問題還有第二種觀點。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識別控制能力是犯罪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幅度的統(tǒng)一。即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作用和后果,并能依據這種意識有意識地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對自己所實施的違背刑法的行為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認為犯罪能力與刑罰適應能力的統(tǒng)一就是識別控制能力,會遇到以下一些問題。第一,沒有識別控制能力的人,他的行為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后果,這是不構成了犯罪呢?還是構成了犯罪而不應受刑事處罰呢?第二,這種觀點意味著,行為實行階段同時決定了行為人是否有罪和刑罰是否執(zhí)行兩個問題。把犯罪能力定義為識別控制能力,是因為沒有這種能力,人就不構成犯罪。但把刑罰適應能力同時定義為識別控制能力,意味著在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同時,同步解決被告人是否應受刑事責任問題。這顯然違背了司法程序的先后順序。確認刑事責任的多少,應該放在判定出了被告人確實有罪之后進行;審查被告人是否能夠承受與罪行相適應的刑事責任,應該放在確認了刑事責任的多少之后進行。換句話說,在實施行為的時候具有識別控制能力,只對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有條件意義,對行為人是否能夠承受刑事責任,不具有條件意義。所以,在行為時具有識別控制能力,當然也就說明行為人能夠承受刑事責任,這個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第三,錯誤地把有識別控制能力,但無體力的人列入了能承受相應的刑事責任的人的行列。如頭腦清醒但癱瘓在床的病人,仍然可以教唆他人犯罪,從而成為間接正犯。然而癱瘓在床的人,并沒有體力承受相應的刑罰。所以,認為這種人也有刑罰適應能力是不正確的。第四,錯誤地認為行為之后,或者判刑之后喪失了識別控制能力的人仍然能承受相應的刑事責任能力。在司法實踐中,行為后或被判刑后喪失識別控制能力的人并不少見。在審判階段,這種人并不具有應訴能力;在刑罰執(zhí)行階段,他們也無法理解刑罰的意義。認為他們沒有刑罰適應能力,才是符合實際的。無論把刑事責任能力認為是識別控制能力,還是把識別控制能力認為是犯罪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幅度的統(tǒng)一,這兩者面臨的最大的共同問題就是,不顧犯罪人在刑罰執(zhí)行階段有沒有刑罰適應能力,而把行為實施時具有的識別控制能力錯誤地當成刑事責任能力。按照這兩者的觀點,只要行為人在行為實施時具有識別控制能力,那他就理所應當地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即使犯罪人在刑罰執(zhí)行時喪失了識別控制能力,或因患有嚴重疾病喪失了體力,也因為他在實施行為時具有識別控制能力而具有刑罰適應能力。這顯然是錯誤的。這種不正確的理論,顯然是現(xiàn)在各地監(jiān)獄里仍然關押著精神病人和患有嚴重疾病的犯罪人的理論依據。2.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從程度上來說,刑事責任能力可分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因疾病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因年齡而限制刑事責任能力。(1)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它是指在犯罪時已滿十八周歲,精神和身體健康的成年人對所犯罪行應當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而不得減輕的情況。(2)因疾病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它是指在執(zhí)行刑罰時,犯罪人因患有精神疾病,失去了識別控制能力,而限制了刑事責任能力的情況,以及犯罪人因身體上的嚴重疾病沒有體力承受相應刑罰的情況?!?〕因年齡而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它是指未滿18周歲的人根據刑法減輕相應的刑罰的情況。對于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考慮從輕處罰;對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罪,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犯罪,考慮減輕處罰。(二)外國司法實踐中刑事責任能力的現(xiàn)狀可能是在大陸法系國家刑罰學的影響之下,因此我國刑法學界把識別控制能力界定為刑事責任能力或刑罰適應能力。在大陸法系國家的刑法學里,兩種觀點都是確實存在的。舊派將犯罪能力定義為識別控制能力。因此,沒有識別控制能力的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就不是犯罪。新派認為識別控制能力是刑罰適應能力。所以,沒有識別控制能力的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仍然是犯罪,只是因為他沒有刑罰適應能力,所以不予處罰。然而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種觀點都是存在問題的。古典學派,即大陸法系中的舊派,認為意思是非決定論的,堅持道義責任論和報應刑論的立場。古典學派認為,人都是有意志自由的。這種自由的意志,使得人能夠認識和控制自己的行為,正確認識自己行為的后果、意義和性質,并決定自己做出什么樣的行為。當一個人做出犯罪行為時,他清楚自己的行為會對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他有義務,也有自由意志去控制自己不去實施這樣的行為。但他卻去做了這樣的行為,選擇去違反法律,那他就應當為自己的這種行為負刑事責任。從這樣的基礎出發(fā),古典學派認為,只有在自由意志支配下實施的行為才有可能是犯罪行為,犯罪人必須具有自由意志。而識別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就是自由意志的表現(xiàn)。如果行為人不具有這種能力,那么他就不能成為責任主體,不能構成犯罪。應當看到的是,古典學派正確地將識別控制能力理解為犯罪能力。但他們不是直接把犯罪能力稱為識別控制能力,而是把識別控制能力解釋為刑事責任能力。稱刑事責任能力就是人對自己行為的識別控制能力。這樣的表述就與他們學派前面的描述自相矛盾了。如本文的前文所述,刑事責任能力和犯罪能力是不相同的。大陸法系的學者也承認,犯罪人應負的責任,就是法律對他的譴責,譴責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刑罰。那么,責任能力自然就是承受刑罰的能力,行為能力才是識別控制能力。但大陸法系的學者卻認為識別控制能力是責任能力,這是不合邏輯的。只有說識別控制能力是人的行為能力,或者把行為能力解釋為識別控制能力,才是在邏輯上站得住腳的。社會學派,即大陸法系中的新派,雖然認為刑罰適應能力就是刑事責任能力,但是他們所說的刑罰適應能力和我們說的刑罰適應能力是不同的,因為他們與我們的基本立場不同。社會學派認為人是不自由的,并不具有自由意志,堅持社會責任論和教育刑論。他們認為,個人的人身危險性和社會環(huán)境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會犯罪。因此,通過某人的性格或其他方式判定他具有犯罪的危險性后,據此為原因,為了實現(xiàn)社會防衛(wèi),有必要對他加以制裁。但如果不具有刑罰適應能力,就不予處罰。這里的刑罰適應能力,指的是識別控制能力。從這樣的理論出發(fā),新派認為,無識別控制能力的人實施的行為也可以被認定為犯罪,只是由于他們沒有刑罰適應能力才不予處罰??梢?,筆者所說的在刑罰執(zhí)行時具有的受刑能力,即刑罰適應能力,與新派所指的刑罰適應能力是不一樣的。新派所指的是人們通常所具有的識別控制能力。所以,新派關于刑事責任能力的理解,也是不正確的。三、刑事責任能力的界定問題與解決方案〔一〕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界定我國現(xiàn)行的刑法中,第十八條規(guī)定,尚未完全喪失識別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當然,這一條文中“精神病人”的定義具有不明確性,以及生物學上精神障礙的復雜性,使得刑法學上乃至司法實踐中對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的界定都存在著許多爭議。目前,我國普遍采取的是“以病定責”的原則。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機構。這類機構應該秉持公正的原則,科學,客觀,公正地進行鑒定,就專業(yè)性問題提供意見。如果行為人在刑罰執(zhí)行時被認定識別、控制能力的喪失,應該取消對他刑罰的執(zhí)行,并及時視情況轉而實行強制醫(yī)療等手段。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84條規(guī)定了強制醫(yī)療的四個條件:一是強制醫(yī)療的對象必須有暴力行為;二是行為必須危害公共安全或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三是必須經過法定鑒定程序鑒定;四是存在繼續(xù)危害社會的可能性。必須同時滿足這四個條件,才能對精神病人適用強制醫(yī)療。但我國強制醫(yī)療程序的適用對象僅限于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即在犯罪行為發(fā)生時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然而在通常情況下,實施犯罪行為的精神病人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實施犯罪行為時患有精神病的人;二是在實施犯罪行為以后患有精神病的人。第一種情況,法律已經規(guī)定了可以適用強制醫(yī)療程序。但對第二種情況,是否應該適用強制醫(yī)療?筆者認為應該適用。因為在第二種情況下適用強制醫(yī)療,不僅僅能夠預防精神病人再犯,還有一個暫停刑事審判、保留進一步予以刑事審判、執(zhí)行刑罰的權利的目的。如果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后,被宣判獲刑之前出現(xiàn)了精神疾病,采用強制醫(yī)療程序,當行為人恢復精神健康并有受審能力的時候,再繼續(xù)進行案件的審判。這樣可以增大行為人獲得訟訴權的可能性,減小行為人因出現(xiàn)精神疾病訴訟能力受阻、被迫失去訴訟權的可能性。同時,擴大了這種適用強制醫(yī)療的對象,有利于防范不法分子假借精神病來逃避刑罰。如果行為人在被宣判獲刑之后,才出現(xiàn)了精神疾病,采用強制醫(yī)療程序,可以作為刑罰執(zhí)行的一種替代措施,既可以起到懲罰犯罪的作用,又可以保護社會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安全。(二)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在立法過程中,由于人權保護、人道主義等原因,立法者往往會設立一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行為人如果在刑事責任年齡以下的,他的行為就不認為是犯罪。但我國刑事責任年齡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