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東北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試高中物理_第1頁
學年度東北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試高中物理_第2頁
學年度東北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試高中物理_第3頁
學年度東北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試高中物理_第4頁
學年度東北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試高中物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2008-2009學年度東北師大附中高三“三年磨一劍”第二次摸底考試物理試卷考試時間:100分鐘總分:100分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和答題紙.第Ⅰ卷(選擇題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的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有的有多個選項正確,全部選對的得4分,選對但選不全的得2分,有選錯的得0分.)1.關于力和運動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做直線運動的物體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B.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受到恒力的作用 C.物體受到的外力越大,其運動的速度越大 D.物體受到的外力越大,其運動的速度變化越快2.自地面將一物體豎直上拋,初速度為20m/s.當它的位移為15m時,經(jīng)歷的時間和運動速度分別為(g取10m/s2,不計空氣阻力,選取豎直向上為正方向) () A.1s,10m/s B.2s,15m/s C.3s,-10m/s D.4s,-15m/s3.質點僅在恒力F的作用下,由O點運動到A點的軌跡如圖所示,在A點時速度的方向與x軸平行,則恒力F的方向可能沿() A.x軸正方向 B.x軸負方向 C.y軸正方向 D.y軸負方向4.一列橫波在x軸上傳播,在x=0與x=1cm的兩點的振動圖線分別如圖中實線與虛線所示.由此可以得出() A.波長一定是4cmB.波的周期一定是4sC.波的振幅一定是2cmD.波的傳播速度一定是1cm/s5.某重為700N的消防隊員從一平臺上跳下,下落2m后雙腳觸地,接著他雙腿彎曲使重心又下降了0.5m,則 () A.整個過程中消防隊員的重力做功為1400J B.整個過程中消防隊員的重力做功為1750J C.在著地過程中地面對消防隊員做功為350JD.在著地過程中地面對消防隊員做功為1750J6.為了模擬宇宙大爆炸的情境,科學家使兩個帶正電的被加速的重離子,沿同一條直線相向運動而發(fā)生猛烈碰撞.若要碰撞前的動能盡可能多地轉化為內能,應設法使這兩個重離子在碰撞前的瞬間具有 () A.相同大小的動量B.相同大小的速度 C.相同的動能D.相同的質量7.如圖所示,沿x軸正方向傳播的一列簡諧波在某時刻的波形圖為一正弦曲線,其波速為200m/s,則可推出() A.圖中質點b的加速度正在減小,b比c先回到平衡位置 B.圖示時刻開始,經(jīng)過0.01s,質點a通過的路程為4m,位移為零 C.若發(fā)生明顯的衍射現(xiàn)象,該波所遇到的障礙物的尺寸一般不小于20m D.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發(fā)生穩(wěn)定的干涉現(xiàn)象,則該波所遇到的波的頻率為50HzFF8.如圖所示,水平地面上有P、Q兩點,A點和B點分別在P點和Q點的正上方,距離地面高度分別為h1和h2.某時刻從A點以速度v1水平拋出一個小球,經(jīng)過時間t后,又從B點以速度v2水平拋出另一球,結果兩球同時落在P、Q連線的中點,則有()A.B.C. D.9.某電梯的額定功率為3.0×104W,其中10%的功率消耗在克服摩擦上,電梯的自重為6.0×103N,設每位乘客平均體重為700N,電梯以2m/s的速度勻速上升,那么此電梯最多能載 () A.6名乘客 B.8名乘客 C.10名乘客 D.12名乘客10.兩傾斜的滑桿上分別套有A、B兩個圓環(huán),兩環(huán)上分別用細線懸吊著兩物體,如圖所示.當它們都沿滑桿向下滑動時,A的懸線與桿垂直,B的懸線豎直向下,則() A.A環(huán)與桿無摩擦力 B.B環(huán)與桿無摩擦力C.A環(huán)做的是勻速運動D.B環(huán)做的是勻速運動11.如圖所示,物體A和物體B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兩物體的質量分別為2m和m,A、B之間栓接一個輕彈簧,彈簧處于原長,現(xiàn)使物體A以某一速度v0沿水平方向向右運動,通過彈簧與物體B發(fā)生作用 A.物體A和物體B相對靜止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 B.彈簧壓縮最短時,物體B的速度最大 C.物體A的速度為零時,物體B的速度為2v0 D.彈簧再一次處于原長時,物體A與物體B的速度之比為1:412.滑塊以速率v1靠慣性沿固定斜面由底端向上運動,當它回到出發(fā)點時速率為v2,且v2<v1,若滑塊向上運動的位移中點為A,取斜面底端重力勢能為零,則() A.上升時機械能減小,下降時機械能增大 B.上升時機械能減小,下降時機械能也減小 C.上升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相等的位置在A點上方 D.下降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相等的位置在A點下方第Ⅱ卷(非選擇題52分)13.(3分)圖中螺旋測微器的讀數(shù)為__________mm.14.(9分)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所用的電源為學生電源,輸出電壓為6V的交流電和直流電兩種.重錘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重錘上拖著的紙帶打出一系列的點,對紙帶上的點痕進行測量,即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1)(3分)下面列舉了該實驗的幾個操作步驟:A.按照圖示的裝置安裝器件;B.將打點計時器接到電源的“直流輸出”上;C.用天平測出重錘的質量;D.釋放懸掛紙帶的夾子,同時接通電源開關打出一條紙帶;E.測量紙帶上某些點間的距離;F.根據(jù)測量的結果計算重錘下落過程中減少的重力勢能是否等于增加的動能.其中沒有必要進行的或者操作不當?shù)牟襟E是.(將其選項對應的字母填在橫線處)(2)(2分)利用這個裝置也可以測量重錘下落的加速度a的數(shù)值.如圖所示,根據(jù)打出的紙帶,選取紙帶上的連續(xù)的五個點A、B、C、D、E,測出A距起始點O的距離為s0,點AC間的距離為s1,點CE間的距離為s2,使用交流電的頻率為f,根據(jù)這些條件計算重錘下落的加速度a=_________.(3)(4分)在上述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發(fā)現(xiàn),重錘減小的重力勢能總是大于重錘動能的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重錘下落的過程中存在阻力作用,可以通過該實驗裝置測阻力的大小.若已知當?shù)刂亓铀俣裙J的較準確的值為g,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試用這些物理量和上圖紙帶上的數(shù)據(jù)符號表示出重錘在下落的過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F=.15.(6分)某校課外活動小組,自制一枚土火箭,設火箭點火后豎直向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已知火箭點火后,經(jīng)t=4s到達離地面高h=40m處燃料恰好用完,若空氣阻力和燃料質量均可忽略不計,g取10m/s2.求:(1)火箭所受到的平均推力F與重力G的比值.(2)火箭能到達的離地面的最大高度H.16.(8分)已知地球半徑R,地球的自轉周期T1,近地衛(wèi)星繞地球的運轉周期T2,根據(jù)已知條件求:(1)同步衛(wèi)星距地面的高度h.(2)地球表面處的重力加速度g.17.(10分)如圖,有一固定長度的木板C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上面放置可視為質點的木塊A、B,A、B、C的質量均相等.木塊A、B相距0.2m,放在木板上適當?shù)奈恢?,它們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均為μ=0.2,兩物塊均在同一直線上,開始時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某時刻同時使物體A、B分別以速度v01=3m/s、v02=1m/s向相反方向運動,g取10m/s2,如圖所示.問:(1)在A、B同時運動的過程中,木板C的運動狀態(tài)應該怎樣?請說明理由.(2)若要使A、B最終不滑離木板,木板C的長度至少為多少?18.(16分)一輕質細繩一端系一質量為m=0.05kg的小球A,另一端掛在光滑水平軸O上,O到小球的距離為L=0.1m,小球跟水平面接觸,但無相互作用,在球的兩側等距離處分別固定一個光滑的斜面和一個擋板,如圖所示,水平距離s=2m,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25.現(xiàn)有一滑塊B,質量也為m,從斜面上滑下,與小球發(fā)生彈性正碰,與擋板碰撞時不損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