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_第1頁
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_第2頁
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_第3頁
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_第4頁
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1主要內(nèi)容概述■流行病學特征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預防與治療診療專家組主要內(nèi)容2概述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乙類傳染病;■臨床特征:起病急,高熱,全身肌肉、骨骼及關節(jié)痛,極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傾向、腹痛、嘔吐、束臂試驗陽性等;概述3概述■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fā)現(xiàn),并據(jù)癥狀命名為關節(jié)熱和骨痛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nèi)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fā)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shù)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n我國于1978年在廣東省佛山市首次流行,并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概述4WHO公布的主要流行區(qū)2,體我國的廣東、云南、浙江等地是登革熱流行區(qū)粉紅色示登革熱流行區(qū),紅色示合并有登革出血熱的流行區(qū)WHO公布的主要流行區(qū)5流行特征■季節(jié)性:登革熱主要發(fā)生于夏秋雨季,廣東為5~11月周期性:在地方性流行區(qū)有隔年發(fā)病率升高的趨勢,近年來流行周期表現(xiàn)不規(guī)則性;地理分布:登革熱廣泛流行于全球熱帶和亞熱帶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我國登革熱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以輸入性病例為主。流行特征6廣東省今年流行狀況2019年7月以來,我省中山、廣州、佛山等多個地市先后發(fā)生登革熱傳染病疫情;截至今年10月21日,全省共報告1568例,比去年同期上升697%,重癥病例4例,無死亡病例;截至今年11月27日,全省共報告2779例;11月份新增1211例;■7~11月是蚊蟲的活躍期,故當前是登革熱發(fā)生的高風險月。廣東省今年流行狀況7病原學登革病毒屬B組蟲媒病毒,屬黃病毒科。病毒顆粒呈啞鈴狀、棒狀或球形。為單股直鏈RNA;登革病毒可分為4個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對寒冷的抵抗力強,在人血清中貯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傳染性數(shù)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熱,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滅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線或0.05%福爾馬林可以滅活。病原學8病原學聚家物登革病毒模型病原學9傳染源登革熱患者、隱性感染者是登革熱的主要傳染源;■帶病毒動物、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宿主患者在發(fā)病前1天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癥,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shù)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傳染源10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11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12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13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14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15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16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17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18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19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20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21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22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23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24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25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26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27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28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29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30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31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32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33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34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35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36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37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38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39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40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41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42登革熱臨床診斷及其防治課件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