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兒脾胃病的推拿治療課件_第1頁
2019年小兒脾胃病的推拿治療課件_第2頁
2019年小兒脾胃病的推拿治療課件_第3頁
2019年小兒脾胃病的推拿治療課件_第4頁
2019年小兒脾胃病的推拿治療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兒脾胃病的推拿治療小兒脾胃病的推拿治療1小兒脾胃病的推拿治療臨證主張顧護脾胃善于運用逆向思維,診治疑難病證治療脾胃病重視濕邪、瘀血、二便及脾胃病和其它臟腑的關系從舌苔及癥狀上能較準確地判斷入手施治。小兒脾胃病的推拿治療臨證主張顧護脾胃2常見小兒脾胃病厭食食積疳證小兒泄瀉感染后脾虛綜合癥等常見小兒脾胃病3常見小兒脾胃病小兒時期,生長發(fā)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求量大。生理上又表現(xiàn)為脾胃功能薄弱消化能力差若家長喂養(yǎng)不當先天稟賦不足環(huán)境氣候的突然改變等導致脾胃功能失調(diào),而發(fā)生各種脾胃病如泄瀉、鵝口瘡、積滯、咳嗽等。常見小兒脾胃病小兒時期,生長發(fā)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求量大。4脾的生理、病理1、脾主運化,主升清2、脾主統(tǒng)血3、主肌肉四肢4、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

脾與胃病辨證

脾的生理、病理脾與胃病辨證5虛證實證脾病證候:脾氣虛證脾陽虛證脾氣下陷證脾不統(tǒng)血證

脾與胃病辨證

寒濕困脾證濕熱蘊脾證虛證實證脾病證候:脾氣虛證脾與胃病辨證寒濕困脾證濕熱蘊6

脾與胃病辨證

胃病證候:胃氣虛證胃陽虛證胃陰虛證虛證寒滯胃腸證胃腸氣滯證胃熱熾盛證飲留胃腸證食滯胃脘證實證脾與胃病辨證胃病證候:胃氣虛證虛證寒滯胃腸證胃腸氣7(一)脾氣虛證【基本概念】

脾氣不足,運化失職所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拘纬稍颉?/p>

飲食不節(jié)稟賦不足思慮勞神太過病后失調(diào)(一)脾氣虛證【基本概念】飲食不節(jié)8食少腹脹,大便稀溏——脾氣虛弱,健運失職。肢體倦怠,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脾虛化源不足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脾氣虛,臟腑功能衰退。形體肥胖,或肢體浮腫—脾虛不運,水濕泛溢肌膚舌淡苔白,脈緩或弱——脾氣虛弱之征(一)脾氣虛證【表現(xiàn),分析】

【辨證要點】

食少、腹脹、便溏+氣虛證食少腹脹,大便稀溏——脾氣虛弱,健運失職。(一)脾氣虛證【表9(二)脾陽虛證【基本概念】

脾陽虛衰,失于溫運,陰寒內(nèi)生所表現(xiàn)的虛寒證候,又稱“脾虛寒證”。【形成原因】

脾氣虛進一步發(fā)展而成

過食生冷,或過用苦寒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二)脾陽虛證【基本概念】10(三)濕熱蘊脾證【基本概念】

濕熱內(nèi)蘊中焦,脾胃納運功能失職所表現(xiàn)的濕熱證候,又稱“脾胃濕熱證”。

【形成原因】

感受濕熱之邪

嗜食肥甘厚膩,飲酒無度(三)濕熱蘊脾證【基本概念】11【表現(xiàn),分析】脘腹脹滿,納呆食少,惡心嘔吐——濕熱中阻,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口中黏膩,渴不多飲—濕熱蘊脾,上泛于口便溏而不爽——濕滯大腸。肢體困重,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皮膚瘙癢——濕熱泛溢肌膚。小便短黃——濕熱下注。身目發(fā)黃色鮮明——濕熱熏蒸,膽汁外溢。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濕熱內(nèi)蘊之征。(四)濕熱蘊脾證【表現(xiàn),分析】(四)濕熱蘊脾證12(五)寒濕困脾證【基本概念】

寒濕內(nèi)盛,困阻脾陽,脾失溫運等表現(xiàn)的寒濕證候,又稱“寒濕中阻證”?!拘纬稍颉?/p>

淋雨涉水,居處潮濕

飲食失節(jié),過食生冷

嗜食肥甘,濕濁內(nèi)生(五)寒濕困脾證【基本概念】13(六)胃氣虛證【基本概念】

胃氣不足,受納、腐熟水谷功能減弱,導致胃失和降所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拘纬稍颉?/p>

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常

勞倦過度,久病失養(yǎng)

其他臟腑病變影響(六)胃氣虛證【基本概念】14(七)胃氣虛證【辨證要點】

胃脘痞滿、隱痛喜按、食少+氣虛證(七)胃氣虛證【辨證要點】15(八)胃陽虛證【辨證要點】

胃脘冷痛、喜溫喜按+陽虛證(八)胃陽虛證【辨證要點】16(八)胃陽虛證【辨證要點】

胃脘冷痛、喜溫喜按+陽虛證(八)胃陽虛證【辨證要點】17(九)食滯胃脘證【基本概念】

飲食停積胃腸所表現(xiàn)的食積證候?!拘纬稍颉?/p>

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食積不化素體胃氣虛弱,飲食停滯難化(九)食滯胃脘證【基本概念】18【辨證要點】

傷食病史,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嘔瀉酸餿腐臭(十)食滯胃脘證【辨證要點】(十)食滯胃脘證1920小兒推拿小兒推拿時要配合適當介質(zhì),以適應小兒肌膚柔弱。滑石粉、麻油、冬青油——四時皆可取用20小兒推拿小兒推拿時要配合適當介質(zhì),以適應21常用手法

(一)推法以拇指橈側(cè)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分直推、旋推、分推。

21常用手法小兒推拿基本手法【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1.直推法以拇指端外側(cè)緣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線向前推動。

2.分推法用雙姆指指面,自穴位向兩旁分向推動。3.旋推法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頻頻旋轉(zhuǎn)推動。小兒推拿基本手法【推法】(直推;分推;旋推)1.直推法以2223常用手法(二)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魚際,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揉動。分魚際揉、掌根揉、指揉。23常用手法小兒推拿基本手法【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魚際揉法)

1.指揉法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無名指端著力,緊緊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環(huán)揉動,稱指揉法。

2.掌揉法

用掌根大、小魚際部著力在穴位上回環(huán)旋轉(zhuǎn)揉動,稱掌揉法。3.魚際揉法

僅用大魚際部著力,在其穴位上回環(huán)頻頻揉動,稱魚際揉法。小兒推拿基本手法【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魚際揉法)

12425(三)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無名指指面附著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關節(jié)連同前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huán)形移動摩擦。25小兒推拿基本手法【摩法】

1.指摩法

用食、中、無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連續(xù)的回旋撫摩。2.掌摩法

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撫摩。

3.旋摩法

用雙手全掌指面著力,自患兒下腹部開始沿升結(jié)腸、橫結(jié)腸、降結(jié)腸的解剖方向,兩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轉(zhuǎn)運摩。小兒推拿基本手法【摩法】

1.指摩法

2627(五)捏法1.三指捏:用拇指橈側(cè)緣頂住皮膚,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2.二指捏:食指屈曲,用食指中節(jié)橈側(cè)頂住皮膚,拇指前按,兩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27(五)捏法小兒推拿基本手法【捏法】

1.捏脊法

用雙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狀手形,自腰骶開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膚;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無名指端沿著脊柱兩側(cè)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隨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時,所提皮膚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適當,而且要直線向前,不可歪斜。

捏法正位手勢2.

擠捏法

用雙手拇指與食、中、無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圍向中央用力擠捏,使局部皮膚紅潤和充血為止。小兒推拿基本手法【捏法】

1.捏脊法

捏法正位手勢2.28小兒推拿基本手法【擦法】

用拇指外側(cè)緣或用食、中、無名指面在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來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魚際擦三種。小兒推拿基本手法【擦法】

用拇指外側(cè)緣或用食、中、無2930一.上肢部穴位

常用穴位30一.上肢部穴位常用穴位31(一)脾經(jīng)定位:拇指橈側(cè)面。操作:補脾經(jīng),拇指橈側(cè)緣向掌根推;反之為清(瀉)脾經(jīng)。補、清均為100—500次。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31(一)脾經(jīng)32脾經(jīng)32脾333334(二)胃經(jīng)定位:位于掌面,拇指第1指節(jié)橈側(cè)緣;亦有拇指第1掌骨橈側(cè)緣。操作:于第一掌骨橈側(cè)緣從指根到指尖方向推,為清胃經(jīng)。均為100—500次。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34(二)胃經(jīng)(二)胃經(jīng)位于掌面,拇指第1指節(jié)橈側(cè)緣亦有拇指第1掌骨橈側(cè)緣(二)胃經(jīng)位于掌面,拇指第1指節(jié)橈側(cè)緣亦有拇指第1掌骨橈側(cè)緣3536(三)大腸定位:食指橈側(cè)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操作:補大腸,從食指尖直推至虎口;清大腸,從虎口直推至食指尖。補清均為100—300次。主治:補大腸主治腹瀉、脫肛;清大腸主治便秘、食積、身熱下痢。36(三)大腸37大腸37大383839(四)板門:定位:手掌大魚際平面。操作:揉板門(運板門),用拇指端揉之,揉100—300次;板門推向橫紋,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反方向為橫紋推向板門主治:腹脹、食積、嘔吐、腹瀉、噯氣、疳積等。板門推向橫紋可止瀉,橫紋推向板門可止嘔吐。39(四)板門:40板門40板414142(五)六腑

定位:前臂尺側(cè),陰池至肘成一直線。操作:退(推)六腑,用食、中二指或拇指指面自肘部推向腕,退100—300次。主治:一切實熱病證,如高熱、驚風、煩渴、鵝口瘡、重舌木舌、腮腺炎、咽痛、大便秘結(jié)等。42(五)六腑定位:前臂尺側(cè),陰池至肘成一直線。43六腑43六444445二、下肢部穴位

足三里定位: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操作:按揉足三里,用拇指端按揉,按揉50—100次。主治:功能健脾和胃、行氣導滯,主治腹痛腹脹、嘔吐泄瀉、下肢痿軟等。45二、下肢部穴位

足三里464647三.胸腹部穴位

常用穴位47三.胸腹部穴位常用穴位48腹:定位:腹部。(面狀)

操作:摩腹,用全掌或四指輕摩之;

分推腹陰陽,用兩拇指沿肋弓邊緣或自中脘至臍部向兩旁分推。摩5分鐘,分推100—200次。主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惡心嘔吐。48腹:49腹49腹505051二.腰背部穴位

常用穴位51二.腰背部穴位常用穴位52(一)脊柱:定位: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操作:捏脊,用三指捏或二指捏,自下而上,捏3—5遍。主治:感冒、腹痛、腹瀉、便秘、發(fā)熱、嘔吐、疳積、厭食等

52(一)脊柱:53脊柱53脊(二)脾腧:

定位:脾腧穴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中的穴位,位于人體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

操作:揉三點一

主治:外散脾臟濕熱之氣(二)脾腧:

定位:脾腧穴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中的穴位,位于人體的54(二)胃腧:定位:脾腧穴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中的穴位,位于人體的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

操作:揉三點一

主治: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等胃疾。(二)胃腧:定位:脾腧穴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中的穴位,位于人體的背5556(二)七節(jié)骨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線。操作:推上七節(jié)骨,用食中二指或拇指橈側(cè)面由下向上直推;推下七節(jié)骨,自上向上直推。推100—300次。主治:推上七節(jié)骨能溫陽止瀉,主治泄瀉;推下七節(jié)骨能瀉熱通便,主治腸熱便秘。56(二)七節(jié)骨57七節(jié)骨57七585859(三)龜尾定位:尾椎骨端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