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具注漏刻標注的百刻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8df742b90602ca0d69c64b7b5d7c544/38df742b90602ca0d69c64b7b5d7c5441.gif)
![敦煌具注漏刻標注的百刻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8df742b90602ca0d69c64b7b5d7c544/38df742b90602ca0d69c64b7b5d7c5442.gif)
![敦煌具注漏刻標注的百刻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8df742b90602ca0d69c64b7b5d7c544/38df742b90602ca0d69c64b7b5d7c5443.gif)
![敦煌具注漏刻標注的百刻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8df742b90602ca0d69c64b7b5d7c544/38df742b90602ca0d69c64b7b5d7c5444.gif)
![敦煌具注漏刻標注的百刻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8df742b90602ca0d69c64b7b5d7c544/38df742b90602ca0d69c64b7b5d7c544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敦煌具注漏刻標注的百刻制
在敦煌文獻中,自北宋初以來,已有50多年的歷史遺跡。自出版以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這些文獻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對記錄、年份和每年解讀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對于具注歷日中標注的晝夜漏刻信息,學者關(guān)注不多。嚴格來說,汪小虎《敦煌具注歷日中的晝夜時刻問題》是真正深入探討漏刻標注的文章,一、《皇極歷》二至“夜漏”中國古代的漏刻計時在很長時間里普遍實行晝夜百刻制,即分一晝夜為100刻。漢唐時期,漏刻制度雖然偶有變革,但總體仍以百刻制占主導地位?!吨芏Y·挈壺氏》鄭司農(nóng)(鄭玄)注云:“分以日夜者,異晝夜漏也。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間有長短焉?!蔽覀冎?一年中的晝夜長短常隨著節(jié)氣和季節(jié)的依次更替而發(fā)生相應(yīng)的變化,這在漏刻制度中也有反映?!端鍟ぬ煳闹尽份d:“昔黃帝創(chuàng)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禮》挈壺氏則其職也。其法,總以百刻,分于晝夜。冬至晝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晝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各五十刻?!┛探噪S氣增損,冬夏二至之間,晝夜長短,凡差二十刻。每差一刻為一箭。冬至互起其首,凡有四十一箭?!薄端逯尽穼β┛讨贫燃皶円归L短變化的描述,在《唐六典》《舊唐書·職官志》中均能看到?!端问贰せ实v漏刻》載:“分百刻于晝夜。冬至晝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晝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晝夜各五十刻。……皆隨氣增損焉。冬至、夏至之間,晝夜長短凡差二十刻。每差一刻,別為一箭,冬至互起其首,凡有四十一箭?!笨计湓?冬至“晝漏40刻”模式其實起源較早,《隋志》就將這種漏刻模式與《周禮》中的“挈壺氏”聯(lián)系起來。據(jù)《周禮》記載,“挈壺氏”是掌管漏刻事務(wù)的官員。東漢經(jīng)學家馬融注曰:“漏凡百刻者,春秋分晝夜各五十刻。冬至晝則四十刻,夜則六十刻。夏至晝六十刻,夜四十刻。”“晝漏40刻”之外,漢唐文獻中還有另一種漏刻模式(“晝漏45刻”)的記載。唐徐堅《初學記》卷二五《漏刻》載:“梁《漏刻經(jīng)》云:至冬至,晝漏四十五刻。冬至之后日長,九日加一刻。以至夏至,晝漏六十五刻。夏至之后日短,九日減一刻?;蚯刂z法,漢代施用。邯鄲《五經(jīng)折疑》曰:漢制,又以先冬至三日晝。冬至后三日,晝漏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先夏至三日晝,夏至后三日,晝漏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東漢《四分歷》。據(jù)《續(xù)漢書·律歷志下》記載,冬至晝漏45刻,夜漏55刻;春分晝漏55刻8分,夜漏44刻2分;夏至晝漏65刻,夜漏35刻;秋分晝漏55刻2分,夜漏44刻8分。2、三國魏楊偉編修《景初歷》。據(jù)《宋書·律歷志中》記載,冬至晝漏45刻,夜漏55刻;春分晝漏55刻8分,夜漏44刻2分;夏至晝漏65刻,夜漏35刻;秋分晝漏55刻2分,夜漏44刻8分。3、南朝劉宋何承天《元嘉歷》。據(jù)《宋書·律歷志下》記載,春分晝漏55刻5分,夜漏44刻5分;夏至晝漏65刻,夜漏35刻;秋分晝漏55刻5分,夜漏44刻5分;冬至晝漏45刻,夜漏55刻。4、南朝劉宋祖沖之《大明歷》。據(jù)《宋書·律歷志下》記載,冬至晝漏45刻,夜漏55刻;春分晝漏55刻5分,夜漏44刻5分;夏至晝漏65刻,夜漏35刻;秋分晝漏55刻5分,夜漏44刻5分。5、隋劉焯《皇極歷》。據(jù)《隋書·律歷志下》記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夜半漏”分別為27刻43分、22刻50分、17刻57分、22刻50分。按照《皇極歷》“倍夜半之漏,得夜漏也。以減百刻,不盡為晝刻。每減晝刻五,以加夜刻,即其晝?yōu)槿找姟⒁篂椴灰娍虜?shù)。刻分以百為母”的基本規(guī)定,夜漏=2ד夜半漏”;晝漏=100-2ד夜半漏”;1刻=100分據(jù)此可推算出《皇極歷》二分二至的晝夜漏刻:即冬至晝漏45刻14分,夜漏54刻86分;春分晝漏55刻,夜漏45刻;夏至晝漏64刻86分,夜漏35刻14分;秋分晝漏55刻,夜漏45刻。值得注意的是,《隋志》所記冬至、夏至漏刻時分別注有“夜五十九刻八十六分”“夜四十刻十四分”,正是晝漏減去五刻,“以加夜刻”后的夜不見刻數(shù)。6、傅仁均《戊寅歷》。據(jù)《舊唐書·歷志一》記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夜漏半”分別為27刻12分、22刻10分、17刻12分、22刻10分。7、李淳風《麟德歷》。據(jù)《舊唐書·歷志二》記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晨前刻”分別為30刻、25刻4分、20刻、25刻。又《戊寅歷》的刻分法為72,8、僧一行《大衍歷》。據(jù)《舊唐書·歷志三》《新唐書·歷志四上》記載,《大衍歷》的“象積”即刻法為480。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漏刻”分別為27刻240分、22刻230分、17刻250分、22刻230分。9、徐昂《宣明歷》。據(jù)《新唐書·歷志六上》記載,宣明歷刻分法為84,即1刻=84分。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夜半定漏”分別為27刻40分、22刻42分、17刻44分、22刻42分以上列舉的漢唐9部歷法中,由于各歷的刻分法不盡相同,因而在“二分二至”的漏刻推算中出現(xiàn)了些許的刻、分差異。但總體來看,諸歷晝夜漏刻的推定常數(shù)基本相同,它們共同遵循著冬至晝漏45刻的規(guī)定,晝漏45刻也成為漢唐歷法推求中占據(jù)主流的漏刻常數(shù)。但實際上,晝漏45刻模式還包括了昏旦漏刻的基本常數(shù)(5刻)?!端螘ぬ煳闹尽份d:“夫天之晝夜,以日出入為分,人之晝夜,以昏明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已入二刻半而昏。故損夜五刻以益晝,是以春秋分之晝漏五十五刻?!敝档米⒁獾氖?隋代張胄玄《大業(yè)歷》雖然沒有收錄二十四節(jié)氣晝夜漏刻的數(shù)據(jù),但卻首次以辰刻計時方法確定二十四節(jié)氣日出日入時刻,這是中國古代歷法中第一份日出日入時刻表?!洞髽I(yè)歷》的刻分法為60,即1刻=60分。二、月日:六月十二日,夜七,夜四十二敦煌具注歷日中的漏刻資料,目前主要見于P.4996+P.3476、S.2404、S.276、P.2591、S.681V+Дх.1454V+Дх.2418V、S.1473+S.11427V、P.3403、S.3985+P.2705、P.3507、S.5919、WA37-9(日本國會圖書館藏)等歷日文獻中。一般情況下,漏刻的標注是作為歷日的附注內(nèi)容加以描述的,就時代而言,現(xiàn)知敦煌歷書中最早保存晝夜漏刻信息的是P.4996+P.3476《唐景福二年癸丑歲(893)具注歷日》。該件首部殘缺,現(xiàn)存漏刻標注24條,均為朱筆,尾部亦有朱筆題記“呂定德寫,忠賢校了”。這里“忠賢”即張忠賢,系為歸義軍張承奉時期的歷日文化學者。P.4640V《布紙破用歷》載:己未年(899)十一月廿七日,“支與押衙張忠賢造歷日細紙叁帖”;十二月廿三日,“支與押衙張忠賢造文細紙壹帖”。S.2404《后唐同光二年甲申歲(924)具注歷日》殘存正月一日至四日歷注信息,其中“二日壬寅金建”,朱筆注有“晝卌五刻,夜五十五刻”。此件首部有“押衙守隨軍參謀翟奉達撰上”題識,S.276《后唐長興四年癸巳歲(933)具注歷日》現(xiàn)存4條漏刻標注,均為朱筆書寫:即三月十五日“晝五十三,夜卌七”,四月十八日“晝五十七,夜卌三”,五月十九日“晝六十刻,夜卌刻”;六月十九日“晝五十八刻,夜四十二”。P.2591《后晉天福九年甲辰歲(944)具注歷日》殘存四月七日至六月二日歷注內(nèi)容,其中漏刻標注僅有2條,分別是四月廿日“晝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和五月廿日“晝六十刻,夜四十刻”,S.681V+Дх.1454V+Дх.2418V《后晉天福十年(945)具注歷日》現(xiàn)存6條漏刻標注,即在正月三日、十一日、十八日、廿七日、二月四日、十一日分別注有“晝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晝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晝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晝五十刻,夜五十刻”“晝五十一刻,夜四十九刻”等信息。該歷二月二日注為“春分二月中,玄鳥至”,S.1473+S.11427V《宋太平興國七年壬午歲(982)具注歷日》存序言及正月一日至五月六日的歷注信息。自正月五日立春正月節(jié)標注漏刻“晝四十三刻,夜五十六刻”,至四月廿七日“晝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共保存漏刻信息15條。該歷二月廿日為春分,二月廿三日“晝五十刻,夜五十刻”,顯然亦是春分前后的漏刻標注??紤]到此歷首題“押衙知節(jié)度參謀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翟文進撰”,P.3403《宋雍熙三年丙戌歲(986)具注歷日》是敦煌歷書中漏刻標注最為完整的一件。此件首尾完整,前有歷序,正文保存了全年12月共計354日的吉兇宜忌內(nèi)容,據(jù)卷首題記可知為“押衙知節(jié)度參謀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安彥存編纂。在朱筆書寫的諸多歷日注記事項中,存有全年相對連續(xù)、完整的晝夜漏刻記錄39條(詳后)。S.3985+P.2705《宋端拱二年己丑歲(989)具注歷日》殘存十月十八日至年末的歷注內(nèi)容,末尾有“勘了劉成子”的朱筆題記。就漏刻標注而言,該歷僅存5條,其中十一月十五日為“冬至十一月中,蚯蚓結(jié)”,十一月十二日注有“晝四十刻,夜六十刻”,WA37-9《后周顯德二年乙卯歲(955)具注歷日》是日本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一件敦煌殘歷書,現(xiàn)存九月歷日及十月九宮、月建信息,另有2條漏刻標注:九月十五日“晝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和九月二十三日“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P.3507《宋淳化四年癸巳歲(993)具注歷日》,這是目前所見最晚記錄漏刻增減變化的敦煌歷書,其文曰:正月六日晝四十四尅,夜五十六尅;十四日晝四十五尅,夜五十五尅;廿三日晝四十六尅,夜五十四尅。二月二日晝四十七尅,夜五十三;十日晝四十八尅,夜五十二尅;十八日晝四十九尅,夜五十一尅;廿四日晝五十尅,夜五十尅。三月二日晝五十一尅,夜四十九尅;十日晝五十二尅,夜四十八尅;十六日晝五十四(三)尅,夜四十六(七)尅。以上10條晝夜漏刻記錄中,二月廿四日晝漏50刻,夜漏50刻,晝夜平分,時刻等長,理應(yīng)為春分節(jié)氣。但據(jù)本歷記載,“廿三日春分中,玄鳥至”,表明二月廿三日為春分。此種現(xiàn)象,鄧文寬認為“歷遲一日,是其不合”值得注意的是,S.5919《年次未詳歷日殘片》亦有2條漏刻標注,即“晝五十刻,夜五十刻”和“晝五十一刻,夜四十九刻”。鄧文寬根據(jù)“人神在踝”和“人神在膝”的信息,推定此處2條漏刻分別注于八月廿日和八月廿七日,應(yīng)是某年八月秋分前后的漏刻記錄。綜合以上有關(guān)敦煌歷書所見漏刻記錄的描述,我們可對敦煌具注歷日中“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漏刻標注略作總結(jié)(表2)。1、春分。這一日白天和黑夜等長,晝夜漏刻各有50刻。此后白晝變長,黑夜變短。敦煌具注歷日中,晝夜平分的漏刻標注往往晚于春分1—3日。如S.681V+Дх.1454V+Дх.2418V《后晉天福十年(945)具注歷日》中,二月二日春分,理論上晝夜平分,各有50刻,但實際上該歷將晝夜平分標注在二月四日,明顯晚了2日;又如S.1473+S.11427V《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具注歷日》中,二月廿日春分,歷注為二月廿三日,“歷遲三日,是其不合”;其他如P.3403中,二月六日春分,歷注為二月八日,亦晚兩日;P.3507中,二月廿三日春分,歷注為二月廿四日,“歷遲一日,是其不合”2、秋分。這一日晝夜亦等長,各有50刻。此后,黑夜變長,白晝漸短。如景福二年(893)歷日(P.4996+P.3476),八月二日秋分,理論上晝夜等長,但該歷八月四日注為“晝五十刻,夜五十刻”;又如雍熙三年(986)歷日(P.3403),八月十日秋分,但晝、夜各五十刻的信息卻標注在八月十三日。鄧文寬指出:“晝夜平分當在秋分日,歷晚三日,是其不合?!?、夏至。這一日白晝最長,晝漏60刻,黑夜最短,夜漏40刻。敦煌具注歷日中,晝漏60刻的標注往往提前3日。如933年歷日(S.276),五月廿二日夏至,但該歷五月十九日注曰:“晝六十刻,夜四十刻”,與夏至相比提前3日;又P.2591《后晉天福九年(944)具注歷日》中,五月廿三日夏至,歷注為五月廿日,亦早3日;還有雍熙三年(986)歷日,五月八日夏至,歷注為五月五日,“歷早三日,是其不合”4、冬至。這一日黑夜最長,夜漏60刻,白晝最短,晝漏40刻。敦煌具注歷日中,晝漏40刻的標注通常提前3—4日。如893年歷日(P.4996+P.3476),十二月二日注為“晝卌刻,夜六十刻”,與冬至節(jié)氣(十二月五日)相較顯然提前了3日;又P.3403《雍熙三年(986)歷日》中,十一月十四日冬至,但該歷十一月十日注曰:“晝四十刻,夜六十刻”,與冬至相比顯然提前4日;又S.3985+P.2705《宋端拱二年(989)具注歷日》中,十一月十五日冬至,歷注為十一月十二日,“歷早三日,是其不合”(2)。不難看出,敦煌具注歷日對“二分二至”晝夜漏刻的標注,與《唐六典》呈現(xiàn)的律令意義上的描述略有差異,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具注歷日對晝漏50刻的標注往往要比春分、秋分節(jié)氣晚1—3日。但另一方面,與夏至、冬至相比,具注歷日對晝漏60刻、晝漏40刻的標注又提前了3—4日。不惟如此,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大唐陰陽書》所見歷日中,八月十六日秋分,晝夜平分的漏刻注于八月十八日,可見歷注遲滯2日;十一月十六日冬至,但晝漏40刻,夜漏60刻注于十一月十三日,說明歷注又提前3日。總體來看,晝夜漏刻的標注盡管有1—4日的誤差,但無論是敦煌歷書,還是《大唐陰陽書》,它們的漏刻標注仍是按照《唐六典》“二分二至”的描述來進行的。若將視野向后延伸,傳世本《大宋寶祐四年丙辰歲(1256)會天萬年具注歷》是南宋理宗時太史局主持修撰的一部官頒歷書。三、月之后月內(nèi)夜間夜長變化以上的論述表明,不論《唐六典》,還是敦煌具注歷日,它們描述的晝漏、夜漏大體都在40—60刻之間移動。但是,隨著一年中二十四節(jié)氣的變化,這種漏刻標注是如何增減變化的?《唐六典》卷一○《挈壺正》載:冬至,夏至,日南為斂;春秋二分,發(fā)斂中;秋分已后,減晝益夜,九日加一刻;春分已后,減夜益晝,九日減一刻;二至前后則加減遲,用日多;二分之間則加減速,用日少。按照《唐六典》的描述,春、秋二分,晝夜等長,各有50刻,此后每隔九日,漏刻增減1刻。比如春分過后,白晝漸趨變長,黑夜相應(yīng)變短,因而每九日晝漏增加1刻,夜漏則相應(yīng)減少1刻。同樣,秋分后的漏刻增減,亦是每九日一次,但因白晝變短,黑夜變長,所以漏刻變化與春分恰好相反。即每九日晝漏遞減1刻,而夜漏相應(yīng)遞增1刻。至于夏至、冬至前后,“加減遲,用日多”,晝夜漏刻增減的時日顯然要更長一些。實際上,《唐六典》有關(guān)“九日增減一刻”的說法,來自于漢代太史局制定的漏刻標準,其核心是度量晝夜長短的漏刻每9日增減一刻,漏箭也相應(yīng)改換一次。《隋書·天文志》(李淳風撰)載:劉向《鴻范傳》記武帝時所用法云:“冬夏二至之間,一百八十余日,晝夜差二十刻。”大率二至之后,九日而增損一刻焉。至哀帝時,又改用晝夜一百二十刻,尋亦寢廢。至王莽竊位,又遵行之。光武之初,亦以百刻九日加減法,編于《甲令》,為《常符漏品》。至和帝永元十四年,霍融上言:“官歷率九日增減一刻,不與天相應(yīng)?;驎r差至二刻半,不如夏歷漏刻,隨日南北為長短。”乃詔用夏歷漏刻。依日行黃道去極,每差二度四分,為增減一刻。據(jù)李淳風的記載,早在西漢武帝時就已采用九日“增損一刻”的方法來確定晝夜時長,不過當時僅限于在夏至、冬至之后施行。東漢光武帝時,明確將“九日增減一刻”編入《常符漏品》中,既然如此,敦煌具注歷日中的漏刻增減,又是如何標注的呢?法國學者華瀾(AlainArrault)曾注意到敦煌歷日中晝夜長短變化的特點。他說,“在986年歷日中,晝夜長短變化的記錄通常是7到9天的間隔,但二至前后的間隔卻要長得多:十二天的晝夜消長比分別為59—41刻和60—40刻,十九天的晝夜消長比分別為60—40刻和59—41刻。十二天為59—41和58—42,十天為58—42和57—43。但是,對于二分和二至來說,這一比差從來都沒有在相應(yīng)的節(jié)氣日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卻出現(xiàn)在節(jié)氣日的前后幾天上?!比绫?所示,以上有關(guān)晝夜長短變化的39條記錄中,漏刻增減周期出現(xiàn)了7日、8日、9日、10日、12日和19日六種情況(第1條漏刻增減日數(shù)不明)。其中7日、9日各有5條漏刻標注,意味著晝夜時長每7日或9日增減1刻,漏箭也相應(yīng)改換1次;與此相應(yīng),八日增減一刻的標注有19條,十日增減一刻的標注有3條,十二日增減一刻的標注有4條。更有甚者,十九日增減一刻的標注也有2條。如果聯(lián)系當年(986)的二十四節(jié)氣,可知七日增減一刻的5條標注中,有4條集中于春分、秋分前后;同樣,九日增減一刻的標注也有5條,大致集中于谷雨、立夏、小雪和大雪前后。相比之下,十二日增減一刻和十九日增減一刻的6條標注,總體出現(xiàn)于冬至、夏至前后。至于其它時日的19條記錄,俱是八日增減一刻,約占全年總記錄的一半,這說明全年的晝夜漏刻變化中,絕大多數(shù)是每8日增減1刻。日本國會圖書館藏《后周顯德二年乙卯歲(955)具注歷日》僅有兩條漏刻記錄,即九月十五日“晝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九月廿三日“晝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紤]到夏至后白天日短,夜晚漸長的情況,此處廿三日的漏刻標注有誤,當改作“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若以春分、秋分的漏刻標注為例,P.4996+P.3476《唐景福二年癸丑歲(893)具注歷日》、S.681V+Дх.1454V+Дх.2418V《后晉天福十年(945)具注歷日》、S.1473+S.11427V《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具注歷日》、P.3403《宋雍熙三年(986)具注歷日》都呈現(xiàn)出7日增減一刻的特征。比如893年歷日中,七月廿七日(晝漏51刻,夜漏49刻)、八月四日(晝漏50刻,夜漏50刻)、八月十一日(晝漏49刻,晝漏51刻)是秋分前后的漏刻記錄,期間晝漏每減1刻,所需時間均為7日。又如945年歷日,從正月二十七日(晝漏49刻,夜漏51刻)到二月四日(晝漏、夜漏各50刻),再到二月十一日(晝漏51刻,夜漏49刻),平均每7日晝漏增加1刻,正是春分前后的漏刻標注。同樣的情況見于982年歷日中,該歷晝漏49刻、50刻、51刻分別標注在二月十六日、二月廿三日和三月一日,說明晝漏每7日增加1刻。再看夏至、冬至的漏刻增減日數(shù)。前舉P.4996+P.3476《唐景福二年癸丑歲(893)具注歷日》中,十月十九日晝漏41刻、十一月二日晝漏40刻、十一月廿日晝漏41刻,這是冬至前后的漏刻記錄。考慮到十月小,共29天的情況,可知冬至前12日晝漏減1刻,冬至后18日則為晝漏增1刻。又P.3403《宋雍熙三年(986)具注歷日》中,四月廿二日晝漏59刻,夜漏41刻;五月五日晝漏60刻,夜漏40刻;五月廿四日晝漏59刻,夜漏41刻;十月廿七日晝漏41刻,夜漏59刻;十一月十日晝漏40刻,夜漏60刻;十一月廿九日晝漏41刻,夜漏59刻??紤]到該歷中五月八日、十一月十四日分別為夏至、冬至,四月、十月為小建,共29天,故可推知夏至前12日晝漏增一刻,夏至后19日晝漏減一刻;冬至前12日晝漏減1刻,冬至后19日晝漏增一刻。又S.3985+P.2705《宋端拱二年(989)具注歷日》中,十月卅日晝漏41刻,夜漏59刻;十一月十二日晝漏40刻,夜漏60刻;十二月一日晝漏41刻,夜漏59刻。又此歷十一月大建,共30天,十一月十五日為冬至,據(jù)此可知該歷冬至前12日晝漏減1刻,冬至后19日晝漏增1刻。值得注意者,S.276《后唐長興四年(933)具注歷日》收有3條漏刻記錄:六月十九日甲子,晝五十八刻,夜卌二[刻]。此歷中五月廿二日為夏至,但晝漏60刻、夜漏40刻的漏刻信息標注于五月十九日,說明歷注提前了3日。又月建四月小(29天),五月大(30天),故自四月十八日至五月十九日共計30天,期間晝漏增加3刻;同樣,自五月十九日至六月十九日也有30天,期間晝漏減少2刻。若以P.3403《具注歷日》為參照,該歷五月八日夏至,但晝漏60刻標注于五月五日,同樣提前了3日。從月建大小來說,由于該歷四月、五月都是小月,各29天,故自四月四日“晝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至五月五日“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共30日,期間晝漏亦增加3刻;而自五月五日至六月七日“晝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共31日,期間晝漏減少2刻。綜合這些細節(jié),不難看出S.276在夏至前后的漏刻標注與P.3403基本相同,這說明夏至前12日晝漏增1刻,夏至后19日晝漏減1刻的準則對于S.276來說同樣適用。因此,從P.4996+P.3476、P.3403、S.3985+P.2705和S.276所見“二至”前后的漏刻標注來看,敦煌具注歷日中,大致夏至前12日晝漏增1刻,夏至后19日晝漏減1刻;冬至前12日晝漏減1刻,冬至后18—19日晝漏增1刻。這種晝夜長短的增減變化,總體比較符合《唐六典》“二至前后則加減遲,用日多”的描述。事實上,“二分二至”前后晝夜漏刻的增減變化,隋代鄜州司馬袁充曾有充分的認識。開皇十四年(594),袁充奏上晷影漏刻,他用“短影平儀,均布十二辰,立表,隨日影所指辰刻,以驗漏水之節(jié)”,其二分二至“用箭辰刻之法”大體如下:冬至:日出辰正,入申正,晝四十刻,夜六十刻。子、丑、亥各二刻,寅、戌各六刻,卯、酉各十三刻,辰、申各十四刻,巳、未各十刻,午八刻。右十四日改箭。春秋二分:日出卯正,入酉正,晝五十刻,夜五十刻。子四刻,丑、亥七刻,寅、戌九刻,卯、酉十四刻,辰、申九刻,巳、未七刻,午四刻。右五日改箭。夏至:日出寅正,入戌正,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子八刻,丑、亥十刻,寅、戌十四刻,卯、酉十三刻,辰、申六刻,巳、未二刻,午二刻。右一十九日,加減一刻,改箭。根據(jù)袁充的設(shè)計,“二分二至”的晝漏、夜漏刻數(shù),正是漢唐之際冬至“晝漏40刻”的基本模式,《唐六典》《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都采納了這套數(shù)據(jù)。但問題是,隨著節(jié)氣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作為度量時間的漏箭究竟何時改換。對此,袁充結(jié)合切身實踐的結(jié)果,提出了自己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初級公司信貸-2019下半年初級銀行從業(yè)資格考試《公司信貸》真題
- 設(shè)計人性化的商場休息區(qū)域
- 2024-2025學年八省聯(lián)考考前適應(yīng)化訓練(一)物理物理試卷(解析版)
- 綠色服務(wù)協(xié)議書
- 2025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英語試題(二)英語試題(解析版)
- 自強自立申請書
- 電子競技行業(yè)的技術(shù)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鏈構(gòu)建
- 外研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2 Period7課件
- 中國批發(fā)和零售業(yè)行業(yè)分析報告
- 藥店醫(yī)保定點申請書
- 輕鋼別墅-建筑流程
- 2023云南公務(wù)員考試《行測》真題(含答案及解析)【可編輯】
- 脾破裂護理查房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課文四字詞語解釋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課件【精品】
- 酒店住宿水單模板1
- 一種仿生蛇形機器人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
- 《世界遺產(chǎn)背景下的影響評估指南和工具包》
- 采購項目需求論證報告模板
- 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表格(尾礦庫洪水計算)
-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英語課件U1-B Let's check Let's wrap it up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