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明清云南名宦祠建置考述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一種傳統(tǒng)和習(xí)慣來祭祀著名官員?!蹲髠鳌氛f:“國家最重要的事件是崇拜和軍事。”所謂“名宦”,指的是仕官于當(dāng)?shù)夭⒒轁捎诿竦墓倮?。將名宦入?即能體現(xiàn)國家對廉潔有為官員的褒揚,亦可彰顯國家要求地方官員勤政愛民的教化訴求。自明代以來,云南地區(qū)各府州縣中均修建許多名宦祠。清代又在明代的基礎(chǔ)上將名宦之祀全面制度化和普遍化,這一行為事實上是“用夏變夷”思想的一種重要體現(xiàn)。當(dāng)中原文化傳播至邊疆地區(qū),文廟的大量修建,使得儒學(xué)在當(dāng)?shù)氐靡詷O大推廣,這本身也是邊疆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歷史進(jìn)程。在明清時期,文廟與學(xué)宮是“二位一體”。同為一組建筑,不僅是祭祀先圣孔子的場所,而且也是官學(xué)教育的場所,發(fā)揮著宗教和教育的雙重職能。稱其為“文廟”,是偏重于宗教意義上的功能,而稱其為“學(xué)宮”則是突出其教育上的職能,二者名曰雖異,實則體統(tǒng)不殊。規(guī)制完整的文廟學(xué)宮,基本都要建有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尊經(jīng)閣、明倫堂、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忠孝節(jié)義祠、兩廡等。宋元以來,鄉(xiāng)賢、名宦、孝義的祠祀逐漸轉(zhuǎn)入文廟學(xué)宮中。至清代,云南“通省府屬各州、縣,皆與府同”。本文主要依據(jù)民國時期編纂的《新纂云南通志》,參以各府州縣志,對有清一代云南各地修建的名宦祠,包括獨立祠堂的建置和興廢作一簡要考述,以此體現(xiàn)明清時期中原文化在云南地區(qū)的傳播及其產(chǎn)生的影響。一、云南村1.云南地區(qū)和昆明縣(1)齊、張、張?zhí)?、陳道云南府與昆明縣同治。名宦祠建于云南府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康熙)云南府志》卷十一《官師》載,云南府入祀者有漢人文齊、張翕、張湍、王阜、張喬、楊竦、李颙、龐芝、景毅、蜀漢人李恢、明人鮑堯天、郭鎮(zhèn)、張?zhí)埂㈥悧?、高朗、董?fù)、趙渾、張鳳、葉元、劉光、吳便、余承荼、黃原道、李藎、張祥鳶、陳道東、孫衣、洪邦光、清人魯期昌等二十九人。云南府文廟位于昆明縣五華山麓,由元朝首任云南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至十三年(1274-1276)建成。(2)清-民國時期中的景文入祀者為康熙七年至十一年(1668-1672)云貴總督甘文焜,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甘文焜,《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二有傳。因甘文焜在吳三桂反清時拒不從叛,后自殺,追贈謚號“忠果”,建祠祭祀?!缎伦朐颇贤ㄖ尽れ綮肟肌份d:“(甘忠果公祠)在城內(nèi)。清康熙五十五年建,祀總督甘文焜。御書‘勁節(jié)’匾額?!?3)遠(yuǎn)將軍蔡《祠》入祀者為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682-1686)云貴總督、綏遠(yuǎn)將軍蔡毓榮,修建時間不詳,毀于咸豐七年(1857)。蔡毓榮,《清史稿》卷二百五十六有傳?!缎伦朐颇贤ㄖ尽れ綮肟肌份d:“(蔡公祠)在三忠祠旁,祀綏遠(yuǎn)將軍蔡毓榮,春、秋二仲月致祭。清咸豐七年毀?!?4)潘忠愷五華書院入祀者初為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云貴總督潘鐸。潘鐸,《清史稿》三百九十六有傳。同治五年(1866)始建于五華山南麓的五華書院,十二年(1873)遷至五華山腰的武侯祠東側(cè)。因潘鐸在同治二年(1863)為馬榮所害,設(shè)祠祭祀。同治十二年,又袱祀與潘鐸同時被難的云南知府黃培林、署昆明知縣翟怡曾、麗江府學(xué)訓(xùn)導(dǎo)華嶸、千總鄭秉忠、沈國標(biāo)、兵丁周杰、柳應(yīng)瑞等?!缎伦朐颇贤ㄖ尽れ綮肟肌份d:“同治二年正月十五日,……(潘鐸)遂被害于五華書院。事聞,天子震悼,贈太子少保銜,謚忠毅,入祀忠昭祠。五年九月,總督辛階勞公允紳民等之請,奏建專祠,詔可。(5)清孔大力傳,清史稿《清志稿》卷三十三傳入祀者為同治二年至六年(1863-1867)云貴總督勞崇光,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勞崇光,《清史稿》卷三百九十三有傳。《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載:“(勞文毅公祠)在五華山潘忠毅公祠左,祀總督勞崇光,清同治十二年敕建?!?6)潘忠素祠后殿入祀者為咸豐間云貴總督恒春及其夫人博禹特氏,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在潘忠毅公祠后殿?!缎伦朐颇贤ㄖ尽れ綮肟肌份d:(恒公祠)即潘忠毅公祠后殿,祀總督恒春及其夫人博禹特氏。清同治十二年建。(7)馬克思恩格斯,清咸同時間入祀者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847-1849)云貴總督林則徐,建祠時間無考,似應(yīng)建于咸同時間(1852-1874)。林則徐,《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九有傳?!缎伦朐颇贤ㄖ尽れ綮肟肌份d:林文忠公祠“在北城內(nèi),祀云貴總督林則徐?!?8)岑襄青公廟入祀者為同治七年至光緒十五年(1868-1889)云南巡撫、云貴總督岑毓英,建成于光緒十九年(1893)。(9).渝光緒十二年入祀者為光緒二年至九年(1876-1883)云貴總督劉長佑,建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劉長佑,謚武慎,《清史稿》卷四百十九有傳。《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載:“(劉武慎公祠)在南城埂,祀云貴總督劉長佑,清光緒二十一年建。”(10)云南巡撫方入祀者為光緒十二年至二十年(1886-1894)云南巡撫譚鈞培,建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缎伦朐颇贤ㄖ尽れ綮肟肌份d:“譚公祠在城內(nèi)西倉坡,祀云南巡撫譚鈞培,清光緒二十六年建?!?.富民縣(1)富民縣學(xué)宮在臥云山在富民縣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康熙)云南府志》載,入祀者有明人何詵、高公韶、錢貴、韓位甫、王孫齊、清人曹晶,共計六人。富民文廟曾有多次遷移,順治十八年(1661)建于縣治內(nèi)西北,康熙二十一年(1682)遷于察院之廢署,康熙四十七年(1708)遷于縣中臥云山,四十九年建成。咸豐九年(1859)焚毀?!蹲朐颇贤ㄖ尽W(xué)制考》載:“(富民縣學(xué)宮)在臥云山麓……清順治十八年,知縣李展翮于縣治內(nèi)西北建廟并啟圣祠??滴醵荒?諸生楊繩祖等呈請遷于察院之廢署,殿廡、門坊一新。四十七年,知縣謝天麟復(fù)詳請改建今地?!特S九年,因亂焚毀,尚未修建。”(2)知縣及相關(guān)事事事務(wù)入祀者初為康熙年間富民知縣彭兆逵,后增祀雍正年間知縣楊體乾、乾隆年間知縣李登瀛,故改名“三公祠”。修建時間不詳。彭兆逵,贛州人,丁丑進(jìn)士,康熙五十年任知縣,卒于官。曾擔(dān)任《(康熙)富民縣志》總裁,該志成書于康熙五十一年。繼任者柯鉅,康熙五十七年任??芍碚族幼淠暝谖迨荒曛廖迨吣觊g,而建祠時間應(yīng)在康熙五十一年之后。楊體乾,雍正九年知富民縣;李登瀛,乾隆三十八年署富民縣事。二人入祀時間不詳。三人事跡見于《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二《名宦傳五》。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載:遺愛祠“在忠孝祠內(nèi),祀康熙間知縣彭兆逵。后增祀知縣楊體乾、李登瀛,改名曰‘三公祠’?!?.范承梁等參將人宜良縣名宦祠設(shè)于縣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民國)宜良縣志》載,入祀者有明人潘潤民、清人甘文焜、李興元、趙良棟、蔡毓榮、范承勛、許弘勳、謝于道、石文晟、劉蔭樞、郭瑮、魏方泰、鄂爾泰、陳宏謀、屠述濂、林則徐、汪汝洋、顧莼,共計十八人。宜良縣文廟在明正德四年(1509)始建于城西教場之東,萬歷六年(1578),遷至城東北。自天啟四年(1624)遷城南雉山,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凡五次擴建、重建。乾隆五十年(1785)十月,再遷于城西北原雉山書院舊址。4.圣化寺左祠祀前令馬光等四公祿位.羅次縣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光緒)羅次縣志·祠祀》載,入祀者有張維、趙廷臣、甘文焜、趙良棟、范承勛、郭瑮、李興元、許弘勳、謝于道等九人。又載:“圣化寺左祠祀前令馬光、夏玘、梁衍祚、謝曾祚四公祿位。”羅次縣文廟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清康熙六年(1667)由城西北遷至城東,九年(1670)遷明將軍府第,三十二年(1693)遷至城東北,咸同間(1851-1874)被毀,光緒七年(1881)重建。5.周孝宗等從簡、秦采所晉寧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康熙)晉寧州志》記載,入祀者有元人阿羅哥里室、王□、明人尹葆、蕭奇、楊茂、沙彥良、陳轂、馮茂、丁貴、胡尚安、邵昱、胡任本、簡沛、蔣彝、朱吉、鄭愷、蔡和、周儉、郝本高、熊弘、楊緒、喻敬、王寶、曹祥、黃宏、劉儲、燕邦臣、孫哲、宋述祖、鄭復(fù)卿、王心存、周懋烈、伍魁、許伯衡、清人謝禎、譚從簡、秦采。晉寧州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原在城北之陽城堡,正統(tǒng)元年(1436)遷于城南,弘治年間(1488-1505)被毀,清康熙六年(1667)重建,五十二年(1713)始建名宦祠于廟中,咸豐八年(1858)再度被毀,光緒年間(1875-1908)復(fù)建。6.明洪武安德縣封建二十二歲時期呈貢縣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光緒)呈貢縣志》載:入祀者有明人趙干、陳表、張澤、夏可漁、劉大縉、田一井、王信、清人李日章、王士星、劉世呈貢縣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弘治五年(1492)由伽宗城遷北山之西,萬歷七年(1579)遷至城內(nèi),后毀于兵。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經(jīng)多次重修。咸豐七年(1857)再度被毀,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光緒元年(1875)建成。7.安寧市二十七日或十年1333年為多民族政權(quán),廢置石文安寧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雍正)安寧州志》記載,入祀者有明人李著、毛思義、伍佐、王瓊、徐守、孫原祥、顧標(biāo)、劉珣、劉光大、喻應(yīng)豸、方沅、鐘萬璋、清人洪承疇、李天浴、甘文焜、李興元、趙良棟、蔡毓榮、范承勳、許弘勳、謝于道、石文晟、劉蔭樞。安寧文廟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后經(jīng)多次重修。另,安寧另有八街文廟,位于安寧市八街鎮(zhèn),修建時間約在清代,原建筑不詳。2005年經(jīng)大規(guī)模修復(fù),現(xiàn)存慶云樓、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以及仿古建筑若干。未見名宦祠。8.明清入祀人員祿豐縣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康熙)祿豐縣志》記載,入祀者有明人鄧思謙、石泉、盧鏜、蔡金、李必昂、艾龍、蘇■晹、向兆麟、羅英、清人許弘勳、丁宗閔。祿豐縣文廟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在縣治東。9.《陳金》、陳升等3個案昆陽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道光)昆陽縣志》記載,入祀者有唐人王仁求、王善寶、元人賽音諤德齊、張立道、明人陳金、張升、陳晹、潘維岳、潘思聰、潘潤民、黃宏、王樸、夏可漁、方良曙、鄧思成、李綬、譚讓、張綺、尹鴻漸、陳允問、趙元會、冷陽春、江清、清人趙廷臣、李天浴、甘文焜、趙良棟、陳必成、李興元、蔡毓榮、范承勳、許弘勳、謝于道、石文晟、劉蔭樞、郭瑮、魏方泰、李苾、郝士錞、楊名時、鄂爾泰、陳宏謀、徐嘉賓、屠述濂、初彭齡、伯麟等。10.易門縣民事訴訟易門縣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康熙)易門縣志》記載,入祀者為明人王新民。易門縣文廟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后多次重修。清嘉慶四年(1799)重建后,又于咸豐年間(1851-1861)為兵燹所毀,光緒三年(1877)復(fù)建。11.元順帝和宣帝時期州國狄應(yīng)期嵩明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康熙)嵩明州志》載,康熙末年入祀者有元人阿羅哥室里蕩、明人張觀、趙干、廉旻、邢簡、龐珣、郭治、吳世珣、黃潛、翟唐、樂頌、鄭邦福、龍旌、韋宗孝、萬汝霖、狄應(yīng)期、陳序、李寵、陳道淳、蕭菖、董瑤、唐階、俞化龍、王育德、湯鳳、呂嗣綽、鈕國蕃、龍納箴、宋采、楊于陛、詹士會、黃炱、清人甘文焜、李興元、謝于道、李子實、馬絳遠(yuǎn)、高敷政等三十八人。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嵩明同知阿羅哥室里蕩始于城西建文廟。明洪武十九年(1386),又增其舊制。宣德七年(1432),改建于州治后。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州狄應(yīng)期遷至城北黃龍山西,“規(guī)制宏麗”;萬歷三十五年(1607),毀于土酋之亂,遷于宗鏡寺;四十一年(1613)改建于宗鏡寺前,明末又毀,遷于鳳溪寺。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于黃龍山東,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已建成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啟圣宮、尊經(jīng)閣、魁星閣、明倫堂、名宦祠、鄉(xiāng)賢祠等。二、大理州1.大理州和太和縣(1)明、清“府學(xué)”大理府與太和縣同治。太和縣文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873),位于城東,同治十二年(1873)并入府學(xué)?!缎伦朐颇贤ㄖ尽W(xué)制考》載:太和縣學(xué)宮“在縣治東,明洪武二十七年建?!问?巡撫岑毓英籌款與府學(xué)合建一廟?!痹h學(xué)改為敷文書院。大理府學(xué)宮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位于城南。明正德九年(1514)毀于地震,十四年(1519)重建。咸豐六年(1856),杜文秀攻占大理,建立政權(quán),改文廟為清真寺。杜文秀敗亡時,由于原文廟被毀,便將報國寺改建為文廟,縣學(xué)與府學(xué)合并。原名宦祠“在學(xué)宮左”,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同知高鏞建成。報國寺改建文廟后,名宦祠“移建新學(xué)宮內(nèi)”。據(jù)李元陽《大理名宦祠記》記載,大理府名宦入祀者有漢代三人、蜀漢三人、晉隋三人、唐代七人、元代六人、明使臣十一人及守令師儒等官。大理府文廟學(xué)宮位于今大理古城復(fù)興路,2014年前僅存大成門,其余建筑均毀。2014年重建,現(xiàn)有大成門、大成殿、泮池、明倫堂、東西兩廡等建筑,名宦祠未重建。(2)楊玉科后在關(guān)抗法入祀者為同光時期援越抗法將領(lǐng)楊玉科,建于光緒十三年(1887)。楊玉科,《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六有傳。楊玉科曾平杜文秀起義,后在鎮(zhèn)南關(guān)抗法時陣亡,追謚“武憫”。該祠位于今大理古城衛(wèi)門口街,一進(jìn)兩院,大體保存完好,惟門樓、牌樓已毀。(3)蔣宗漢致清史稿稿入祀者為同光時期騰越總兵、貴州提督蔣宗漢,建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蔣宗漢,《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九有傳。楊玉科曾平杜文秀起義,后參與援越抗法,謚“壯勤”。該祠位于今大理古城四牌坊下街,一進(jìn)兩院,有門樓、過廳、正殿、廂房等,保存完好。2.明清共建名人趙州名宦祠設(shè)于趙州文廟學(xué)宮中??煽贾腱胝哂袧h人杜軫、呂凱、明人林俊、蘇守政、王禮、韓思賢、王誎、盧鼎、金正、祝玠、蕭澄、沈珂、鄭貴濂、王惠、潘嗣冕、桂轂、潘大武、莊誠、解立敬、馬蔚、楊大賓、劉如性、鄭祗、李珪、周濟、梁能、楊淵、汝舟、張譽、張?zhí)熘?、徐允德、張名式、周成、尹□、程逵、胡鑑、黃華、金本榮、周武卿、先岳、李晟、路宏、胡崇、馬霑、清人李興元、謝于道、范承勛、趙良棟、甘文焜、石文晟、蔡毓榮、劉蔭樞、鄂爾泰、初彭齡、陳宏謀、莊□、夏開寅、史光□、程鼎、張遴豸、張倫至、程近仁、劉思誠、李鵠、□著、王□文、李北有、楊寶樹、司鈞、洪梓方、易枚、沙以仁、諸葛伯恒、邵明瑜、趙本漢、刀玉成、方孟承等人,另有明人佚名者一人,清人佚名者兩人。趙州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州治南。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清康熙九年(1670)遷至州治西之鳳山麓。3.云南6所云南縣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光緒)云南縣志》記載,入祀者有明人林俊、姜龍、鄒應(yīng)龍、朱奎、沈橋、馬鳴鑾、李先著、熊鳴歧、周鳳、劉讓、湯仰、何閎中、賴鎮(zhèn)、趙簡、陳輔、周永南、宋希文、劉仁、龍一蘭、清人范承勳、甘文焜、趙良棟、蔡毓榮、石文晟、劉蔭樞、謝于道、魏方泰、楊名時、鄂爾泰、陳宏謀、初彭齡、林則徐等人。云南縣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縣之南郭,成化五年(1469)遷入縣城內(nèi)洱海衛(wèi)左,曾多次重修。485名宦祠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清光緒二年(1876)重修?!缎伦朐颇贤ㄖ尽れ綮肟肌份d:名宦祠“在學(xué)宮內(nèi)。明弘治壬子,僉憲周鳴岐、劉讓檄,指揮周壁、縣令陳輔建。清光緒二年,知縣鳴泰、教諭李漋,訓(xùn)導(dǎo)姚士玉率紳重修。”4.鄧川州等州的遷徙鄧川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入祀者僅知有明人祁倫,余皆不詳。鄧川州文廟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十七年(1384),遷至玉泉鄉(xiāng),成化十四年毀(1478),二十二年(1486)遷象山之麓,崇禎二年(1629),遷頂圣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遷于鄧川州城南門內(nèi),乾隆十六年(1751)遷建于州治后朱鳳岡之坳,道光三年(1823)遷回鄧川州城南門內(nèi)。5.明清入祀者浪穹縣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光緒)浪穹縣志略》記載,入祀者有明人金文舉、何宗魯、雷杲、杜翱、劉宣。浪穹縣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縣城西山之麓,經(jīng)多次重修,清末尚存。6.明清入祀者賓川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雍正)賓川州志》載,入祀者有明人鄒應(yīng)龍、胡伯定、吳光祿、吳仲善、蔣英、唐佐、朱官、李承宜、蕭縉、胡嵩等十人。賓川州文廟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在州治西,嘉靖、康熙、雍正時重修、擴建。7.周章、趙策、微人云龍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雍正)云龍州志》記載,入祀者有明人沈敬炌、彭自新、熊鳴歧、周憲章、趙策、清人謝于道、范承勛、趙良棟、甘文焜、郭瑮、石文晟、蔡毓榮等人。云龍州文廟始建于明天啟四年(1624),位于州治(今云龍舊州),崇禎二年(1629)遷至新州治雒馬井(今云龍寶豐),清康熙三年(1664),遷至雒馬井西北德龍山之左。三、臨安別墅1.安府安府香港特區(qū)主事家庭臨安府與建水縣同治。臨安府名宦祠設(shè)于建水縣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嘉慶)臨安府志》記載,入祀者有岑毓英等220人,因人數(shù)較多,姓名不做臚列。臨安府文廟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清兩代有五十余次擴建和重修。名宦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光緒五年(1879)重修。2.朱繼控制、李拉克氏石屏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中。據(jù)《(乾隆)石屏州志》記載,入祀者有明人王驥、任彬、楊明哲、余秉清、洪恩、甘珂、何文俸、曾所能、蕭廷對、尹東周、朱繼夔、李猶龍、朱統(tǒng)燧、顧慶恩、清人鄭相、王光鼎、劉維世、郎嘉卿等人。石屏州文廟始建于元順帝至正末年(1361-1368),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嘉靖二年(1523)、天啟五年(1625)修葺并擴建,清順治、乾隆間亦有修葺。名宦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雍正年間(1722-1735)重建?!缎伦朐颇贤ㄖ尽れ綮肟肌份d: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并在學(xué)宮中。清康熙四十五年,知州劉承啟改建。雍正年間重建?!?.小龍?zhí)恶R街村阿迷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入祀者僅知有郭雄賢、王來寶二人,余皆不詳。阿迷州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在城東門外,嘉靖三十一年(1552)遷建。清康熙六年(1667)重建,雍正三年(1725),遷至州治東北。阿迷州另有小龍?zhí)段膹R,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光緒年間(1875-1908)重建。位于今開遠(yuǎn)市小龍?zhí)舵?zhèn)馬街村,現(xiàn)存大門、泮池、六角亭、中殿、正殿(大成殿)。是否曾建有名宦祠不詳。4.李興元、趙良棧、蔡元斌、陳元清、趙廷書、陳慶元寧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入祀者有明人王昊、康夢相、程楷、王執(zhí)、王聘、許起鳳、清人洪承疇、甘文焜、李天浴、李興元、趙良棟、蔡毓榮、范承勛、許弘勳、謝于道、石文晟、劉蔭樞、趙廷臣、伊辟、郭瑮、趙廷標(biāo)、魏方泰等二十二人。寧州文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歷經(jīng)多次重修。名宦祠始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清乾隆五十五年重修。《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載: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并在學(xué)宮內(nèi)。明萬歷六年,同知楊浚修。清乾隆五十五年重修?!?.翹校、陳體系通??h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入祀者有明人任暹、季本、王朝祿、余人俊、楊翹瀛、陳三才、單國祚。通??h文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康熙、雍正年間重建、擴建。名宦祠于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載: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并在學(xué)宮內(nèi)。清雍正十年,知縣丁沄重修?!?.周莫儀、周莫儀、周莫儀、張繼孟、羅升、李興元、張象對接,魏方泰河西縣名宦祠設(shè)于學(xué)宮中。據(jù)《(乾隆)河西縣志》記載,入祀者有元人阿喇帖木兒蒙古右旃、明人蔡侃、姜思睿、周莫儀、張繼孟、羅晟、傅厚、蔣良、朱光正、文羽麟、趙德、周之相、詹英、繆良金、鄧映、朱玘、王宗敭、呂文政、衛(wèi)綱、清人李興元、謝于道、張象賁、蔡醻、甘文焜、郭瑮、石文晟、魏方泰。河西縣文廟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在縣治東,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重建,7.陵茅區(qū)(1)明黃德等三縣時期在嶍峨縣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康熙)嶍峨縣志》記載,入祀者有明人黃德、蔣恒益、張一愷、繆白、陸紹閎,清人李興元、趙廷臣等,另有明人佚名者二人。嶍峨縣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在城東門內(nèi);天啟七年(1627),遷至縣城北,后又有多次重修。(2)彭公祠祠公祠入祀者為清同治年間知縣彭,光緒三年(1877)建祠?!缎伦朐颇贤ㄖ尽れ綮肟肌份d:“彭公祠,在城東門外,祀知縣彭。清同治元年(1862),土匪作亂,保護縣城陣亡,奉旨建立專祠,春、秋二仲月致祭。光緒三年,知縣陳宗海建。”8.明代入祀者蒙自縣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乾隆)蒙自縣志》記載,入祀者有明人陳瀾、周世用、李時用。蒙自縣文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縣治東,時有修整。四、楚雄村1.清康德人入祀者楚雄府與楚雄縣同治。楚雄縣學(xué)宮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其時未建名宦祠??h學(xué)宮于明末被毀,附于府學(xué)。楚雄府名宦祠在楚雄府文廟學(xué)宮中。據(jù)《(康熙)楚雄府志》記載,入祀者有元人董文彥、明人袁義、朱守仁、邵敏、董樸、祝宏舒、戚慎、顧為學(xué)、陳以躍、傅昂、羅廷璠、楊畏知、清人甘文焜、李興元、謝于道、趙良棟、范承勛、曾大升、張道祥。楚雄府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位于府治東,后多次毀于兵禍及地震,成化五年(1469)、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乾隆四年(1739)、四十一年(1776)、道光十八年(1838)重建。2.明清入祀人員鎮(zhèn)南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內(nèi)。據(jù)《(康熙)鎮(zhèn)南州志》載,入祀者有明人鄒慶、李純、黃袍、周國庠、尹為憲、何居谷、盧伯寀、清人李興元、謝于道、曾大升等十人。鎮(zhèn)南州文廟始建于明永樂七年(1409),位于州治南,后多次重修。3.嘉縣是否廢之明南安州名宦祠設(shè)于學(xué)宮中。據(jù)《(康熙)楚雄府志》記載,入祀者有明人茍詵、何應(yīng)和、李翹、溫可貞、殷輅、清人周爰訪。堮嘉縣于康熙八年并入南安州,似曾建有文廟。據(jù)《(康熙)楚雄府志》記載,該縣名宦有明人王章、虎臣、談玨。南安州文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州治東,明末毀于兵;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時有修整。咸豐年間(1851-1861)毀于兵,光緒年間(1875-1908)再次重建。4.清康王元宗省府5所姚州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中。據(jù)《(光緒)姚州志》記載,入祀者有漢人韓說、諸葛亮、唐人梁積壽、裴懷古、元人楊寶、高明、高均明、明人戴都、岑斌、陳本立、高惠、高壽保、吳潤、馬自然、高宗壽、高賢、劉昂、蘇章、張贊、任宏、王嘉慶、丁銳、黃澍、杜萱、鄒應(yīng)龍、高鳳、趙良華、王鼎、陳祥麟、何勖、王德純、趙澍、高貴、趙恒、莫相、楊日贊、李自蕃、胡僖、李贄、吳崇德、周良士、楊之彬、張喬松、李忠臣、周希尹、童述先、高金宸、鄧子龍、孔元德、黃復(fù)生、清人倪巽生、林則徐。姚州文廟始建于明永樂元年(1403),舊無學(xué),附于姚安府文廟,其間多次重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姚安府裁撤,即以府學(xué)為州學(xué)。咸豐六年(1856)毀,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5.改定名僚祠,格于例能否理等大姚縣名宦祠設(shè)于學(xué)宮中。據(jù)《(道光)大姚縣志》記載:“年幾五百載,宰斯邑者不知凡幾,可考者僅百三十余人。而此百三十余人中為士民所愛列入名宦,祠于生祠者正復(fù)無幾?!庇州d:“自明至康熙間宦績可紀(jì)者,舊志所載僅十三人……又百余年……當(dāng)時邑人請題入祀名宦,格于例不行……”大姚縣文廟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多次遷建,清康熙五十年(1711),遷至城內(nèi)東北隅。今大姚縣石羊鎮(zhèn)文廟,系白鹽井直隸提舉司文廟,詳見下文。6.廣通縣民事訴訟廣通縣名宦祠設(shè)于文廟學(xué)宮中。據(jù)《(康熙)楚雄府志》記載,入祀者有明人鄒傑、蔣哲、吳習(xí)。廣通縣文廟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歷經(jīng)多次重建。咸豐十年(1860)毀于兵,同治年間(1862-1874)重建。7.明和清源社鄉(xiāng)立法定遠(yuǎn)縣名宦祠設(shè)文廟學(xué)宮中。據(jù)《(康熙)楚雄府志》記載,入祀者有明人董萊、劉名弼、越民表、鮮順祖、張應(yīng)臺。定遠(yuǎn)縣文廟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歷經(jīng)多次重建。咸豐七年(1857)毀于兵,光緒年間(1875-1908)重建。五、三江縣1.江府社會主義資本實驗室澂江府與河陽縣同治。河陽縣文廟始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其時未單獨設(shè)學(xué),與府學(xué)同??滴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eren借款合同范本
- 企業(yè)品牌策劃設(shè)計合同范本
- 產(chǎn)品維修授權(quán)合同范本
- 償還貨款合同范本
- 割松油合同范例
- 勞務(wù)分包合同范本2003
- 公司購銷合同范本正規(guī)
- 男友出租合同范本
- 撰稿勞務(wù)合同范本
- 華能電廠采購合同范例
- 《智慧旅游認(rèn)知與實踐》課件-第九章 智慧旅行社
- 馬工程《刑法學(xué)(下冊)》教學(xué)課件 第16章 刑法各論概述
- 英國簽證戶口本翻譯模板(共4頁)
- 現(xiàn)金調(diào)撥業(yè)務(wù)
- 空白個人簡歷表格1
- 廣東省中小學(xué)生休學(xué)、復(fù)學(xué)申請表
- GPIB控制VP-8194D收音信號發(fā)生器指令
- 建立良好師生關(guān)系
- 鋼管、扣件、絲杠租賃明細(xì)表
- 施工現(xiàn)場臨電臨水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