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基礎》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_第1頁
《中醫(yī)學基礎》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_第2頁
《中醫(yī)學基礎》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_第3頁
《中醫(yī)學基礎》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_第4頁
《中醫(yī)學基礎》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篇病因病機第十一章病因[目的要求]1.熟悉病因(邪氣)概念及分類。2.掌握六淫、七情、疫癘的概念及其致病規(guī)律。3、熟悉六淫各自致病特點。4、了解中醫(yī)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5、了解勞逸、飲食內傷致病的規(guī)律和特點。6、熟悉痰、飲、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點。一、概念(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指引起人體發(fā)生疾病的原因,亦稱致病因素。(二)病因學說的概念病因學說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質、致病特點和致病規(guī)律的一門學說。

(三)中醫(yī)病因學的沿革1.《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P1162.《金匱要略》將病因入侵概括為三個途徑P1163、宋·陳無擇提出了“三因學說”---即內因、外因、不內外因P1164、現今教材將病因分為外感病因、內傷病因、病理性病因、其他病因四類。二、病因學說的特點

(一)取象比類通過對病癥、體征與自然現象進行聯系比較,來認識和推斷病因。如:游走不定---風重濁趨下---濕(二)辨證求因(審證求因)

以病證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綜合分析疾病的癥狀、體征,推求病因。此為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如: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嘔吐厭食、腹瀉---食積

三、病因分類

(一)外感病因

主要包括外感六淫、疫癘之氣。(二)內傷病因主要包括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過度(三)病理性病因

主要指痰飲、瘀血、結石。(四)其他病因

主要包括蟲獸咬傷、金刃所傷、跌仆努傷以及藥邪、醫(yī)過、胎傳等。

第一節(jié)外感病因

概念:

外感病因,是指來源于自然界,多從口鼻、肌表侵入人體而引發(fā)疾病的一類致病因素。包括:一、六淫二、癘氣(疫癘之氣)。一、六淫(一)六淫的含義1.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使人致病的外感病邪的統(tǒng)稱。

淫——太過之意,引申為異常。2.六氣——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自然氣候變化。3.六氣成為六淫的原因一、六淫(二)六淫的致病特點(致病規(guī)律)

1、外感性2、季節(jié)性3、地區(qū)性4、相兼性與單一性5、轉化性(三)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風風為春季的主氣,但四季皆有,故風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為多,其它季節(jié)亦可發(fā)生。(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

性質:(浮越)

陽邪——風性輕揚、向上、向外。開泄——風性散發(fā)。致病特點:

易襲陽位——頭面、陽經、肌表。皮毛腠理開泄——汗出、惡風。《素問·太陰陽明論》:“傷于風者,上先受之”1、風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2)風性善行、數變(多變)

性質:(多變)善行——風性善動不居,行無定處數變——風性來去迅速,變幻無常致病特點:病位游移不定———行痹發(fā)病快,傳變快——風疹瘙癢1、風(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2)風性善行、數變(3)風為百病之長(多兼其他邪)

性質:

指風邪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寒、濕、燥、熱諸邪多依附于風而侵犯人體。致病特點:致病廣泛,風寒、風熱、風濕、風燥等。

1、風(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2)風性善行、數變(3)風為百病之長(4)風性主動(善動)性質:風具有動搖不定之性。致病特點:病癥表現為動搖、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2、寒外寒侵襲:傷寒——寒傷肌表中寒——寒邪直中臟腑(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涼)

性質:陰邪,“陰盛則寒”致病特點:

損傷陽氣——明顯寒象癥狀:惡寒、肢冷,分泌物、排泄物清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2、寒(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2)寒性凝滯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性質:凝——寒性使萬物凝結滯——寒性使萬物痹阻不通致病特點:經脈氣血凝結、阻滯不通——產生痛的癥狀《素問·痹論》:“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寒(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2)寒性凝滯(3)寒性收引收引,收縮牽引。性質:收引,寒性有收縮牽引之性。致病特點:氣機收斂,腠理閉塞---惡寒發(fā)熱、無汗經絡筋脈收縮攣急——頭身疼痛、脈緊、關節(jié)曲伸不利等。3、暑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所化。暑邪致病,有嚴格的季節(jié)性,純屬外邪。(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炎熱)性質:陽邪——暑為火熱之氣,火熱為陽。炎熱——“陽勝則熱”。致病特點:一派陽熱癥狀:壯熱、面赤、心煩、脈象洪大。

3、暑(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炎熱)(2)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升散)

性質:暑為火熱之氣,主升主散,致病特點:開泄汗孔;上犯頭目;易傷津耗氣見于上部、外部癥狀——汗多、突然昏倒…傷津、耗氣癥狀:乏力氣短,汗多,口渴喜飲、小便短赤,….

3、暑(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2)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3)暑多挾濕(易夾濕)

性質:暑季炎熱,且多雨潮濕,熱蒸濕動,相兼侵犯人體為病。致病特點:暑熱及濕的癥狀夾雜——身熱不揚,四肢困倦、胸悶嘔吐、惡心、大便溏泄而不爽。

4、濕濕邪致病途徑:感受霧露之氣;以水為事;久居濕地;涉水淋雨;4、濕(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性質:陰邪,濕性類水,水屬陰。致病特點:阻遏氣機——氣機升降失?!貝炿淦Α⒋蟊悴凰?.損傷陽氣——常困脾陽,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腹瀉、水腫、腹水、小便不利。4、濕(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2)濕性重濁性質:重濁,即沉重、重著和穢濁不凈重——濕性類水而沉重濁——濕性穢濁不清致病特點:癥狀沉重——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分泌物、排泄物穢濁不清——大便溏泄、下痢粘液、小便混濁、白帶過多、濕疹浸淫流水….4、濕(3)濕性粘滯

性質:粘滯,即粘膩滯著。粘——濕性粘膩不爽滯——濕性滯著不暢致病特點:癥狀粘膩不爽——排泄物、分泌物多滯澀不爽。病程纏綿難愈——病程長、或反復發(fā)作。4、濕(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2)濕性重濁(3)濕性粘滯(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趨下)

性質:趨下,水濕具有向下特性。致病特點:易襲陰位——多見機體下部癥狀:水腫、淋濁、帶下、泄痢….

5、燥

(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干燥、澀滯)性質:干澀——燥性干而澀滯致病特點:易傷津液易傷津液——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膚干澀、皸裂,痰粘滯難出,大便干結等

5、燥(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2)燥易傷肺燥邪傷肺之因:天氣通于肺。肺為嬌臟喜濡潤。致病特點:易傷肺陰、傷肺絡傷及肺陰——干咳少痰、或痰粘難咯…損傷肺絡——咯血、胸痛..

6、火火、熱、溫同性,均表示氣的陽熱特性。區(qū)別:程度差異,溫為熱之漸,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差異:溫熱——多表示邪氣火——可為邪氣,亦可為正氣“少火”--為生理之火,指藏于臟腑之內,具有溫煦、推動、生化作用的陽氣?!吧倩鹕鷼狻?/p>

“壯火”--為病理之火,指陽盛太過,耗傷人體正氣的亢奮之火。

“壯火食氣”6、火①(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燔灼炎上)性質:陽邪——火熱之性為陽炎上——火熱之性具有燔灼、升騰。致病特點:火熱、毒勝,易上攻頭面---頭面熱毒、瘡瘍腫毒6、火①(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②(火)熱易傷津耗氣(燔灼)

致病特點:傷津耗氣傷津——口渴喜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耗氣——輕者氣虛重者氣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壯火食氣”6、火①(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②(火)熱易傷津耗氣③(火)熱易生風動血(燔灼)

致病特點:生風:火熱燔灼肝陰,筋脈失養(yǎng)稱為“熱極生風”——高熱神昏、譫語、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動血:血行加速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發(fā)斑、月經過多、崩漏…

6、火①(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②(火)熱易傷津耗氣③(火)熱易生風動血④(火)熱易致腫瘍(燔灼)

致病特點——易致腫瘍火熱之邪易入營血分,聚于局部,腐蝕血肉發(fā)為癰腫瘡瘍。

6.火①(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②(火)熱易傷津耗氣③(火)熱易生風動血④(火)熱易致腫瘍(燔灼)⑤(火)熱多兼邪致病特點——可與六淫中的風、暑、濕、燥相兼,形成風熱、暑熱、濕熱、燥熱之邪。

二、疫癘(癘氣)

(一)基本概念

癘氣,指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病邪。有“疫氣”、“疫毒”、“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雜氣”等名稱。瘟疫(溫疫)---主要指溫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一類疾病?!端貑枴みz篇·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癥狀相似”。

二、癘氣(疫癘)

(二)致病特點

1、發(fā)病急驟,病情較重,熱毒熾盛,易傷傷津、動血、動風、擾神2、傳染性強,易于流行。3、傳染有病位、病種的特異性,一氣一病。4、癥狀相似,死亡率高。(三)癘氣所致病證

大頭瘟、蝦蟆瘟、疫痢、白喉、爛喉丹痧、天花、霍亂、鼠疫等。

(四)影響發(fā)病與流行的因素1.氣候2.環(huán)境和飲食衛(wèi)生3.預防隔離4.社會因素第二節(jié)內傷病因

一、七情內傷二、飲食失宜三、勞逸失當。

一、七情內傷(一)概念

七情,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情志變化。七情內傷,指可以引發(fā)疾病或加重病情的異常的精神情緒因素。(二)七情致病的特點

1、直接損傷內臟,致氣機紊亂、血行失常、陰陽失調2、情志所傷的病證,以心、肝、脾三臟和氣血失調為多見。3、各種情志刺激都與心有關。4、情志異常波動,可影響疾病預后七情對氣的影響: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憂則氣郁七情對臟腑的影響:怒傷肝、驚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驚恐傷腎。(1)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并走于上。臨床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氛f:“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2)喜則氣緩

a.緩和緊張情緒

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營衛(wèi)通利,心情舒暢。

b.心氣渙散

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癥狀。(3)悲則氣消

是指過度悲憂,可使氣抑郁,意志消沉,肺氣耗損。---聲低息微、音啞、神疲乏力《素問·舉痛論》說:“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4)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以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遺精等癥。是指突然受驚,氣機逆亂,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5)驚則氣亂(6)思則氣結指思慮勞神過度,導致氣機郁結。主要表現為脾氣的郁結——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癥?!端貑枴づe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7)憂則氣郁是指憂愁不解,導致肺氣郁滯不舒。---心情沉重、悶悶不樂、精神不振、胸悶氣短,甚至失眠、食欲不振(影響心脾)二、飲食失宜

(一)饑飽無度1、過饑:指不能按時進食或長期饑餓,攝食不足?!^饑易導致氣血化源不足,造成正氣虛弱,抵抗能力下降。2、過飽:指長期飲食過飽或暴食,攝食過量?!^飽易導致飲食停滯,脾胃損傷。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

日久生濕、生痰、疳積

二、飲食失宜

(一)饑飽無度(二)飲食不潔

指食用了被污染或腐敗變質、有毒的食物。飲食不潔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腹痛、吐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