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種質生態(tài)性狀分布特征_第1頁
大豆種質生態(tài)性狀分布特征_第2頁
大豆種質生態(tài)性狀分布特征_第3頁
大豆種質生態(tài)性狀分布特征_第4頁
大豆種質生態(tài)性狀分布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大豆種質資源生態(tài)性狀的地理分布特征國家“九五"科技攻關(96-014)資助項目國家“九五"科技攻關(96-014)資助項目曹永生白建軍張福春曹永生白建軍張福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品種資源研究所,北京100081)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提要:本文分析和揭示了中國大豆品種資源的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生育期、籽粒大小、株高、種皮色、結莢習性、花色和茸毛色等生態(tài)性狀的地理分布規(guī)律和特點。關鍵詞:大豆;種質資源;地理分布;脂肪;蛋白質;生育期;株高;種皮色大豆(GlycinemaxL.Merrill)是我國的主要作物之一,它含有20%左右的脂肪,產量為我國四大油料作物之首,又含40%左右的蛋白質,是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大豆既是油料、副食和糧食,又是重要的牲畜飼料和工業(yè)原料,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資。此外大豆還有用地養(yǎng)地作用。因此大豆在國民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是起源于中國的古老栽培作物之一,在我國已有四、五千年的種植歷史。世界各國的大豆,都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引去的。我國大豆種質資源十分豐富,已收集到的有22637份,其分布如圖1所示.除天津和青海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區(qū),均有大豆種質資源分布,主要集中于以下六地區(qū):即貴州一重慶山區(qū)、山西一河北區(qū)、東北區(qū)、湖北一陜南區(qū)、江蘇一浙北區(qū)、山東一皖北區(qū),這些區(qū)分別占我國大豆種質資源總數(shù)的21%、15.6%、13.0%、12.0%、11.0%和8.0%,合計為80.6%。此外,福建、甘肅、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內蒙古、寧夏和云南等省區(qū)也有分布,新疆和西藏只有零星分布。大豆生態(tài)性狀包括它的化學品質、生育期、籽粒大小、株高、結莢習性、生長習性、花色和茸毛色等。大豆品種資源生態(tài)性狀都有其地理分布規(guī)律性,下面逐項進行分析。1大豆脂肪和蛋白質含量的地理分布規(guī)律大豆含油量和蛋白質含量,均有明顯的地理分布規(guī)律;如圖2、圖3所示,高緯度大豆含油量高,蛋白質含量低;低緯度大豆含油量低,蛋白質含量高,含油量與蛋白質含量呈負相關。我國東北,大豆含油量高,為18-22%,而蛋白質含量低,為42-44%;黃淮海地區(qū)大豆的含油量和蛋白質含量都為中等,分別為17-19%和42-45%;南方大豆的含油量低,僅為16-18%,而蛋白質含量高,一般都在45%以上,高的可達49%。高脂肪(>21%)大豆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是吉林、遼寧、山西、內蒙東部等東北華北各省區(qū),而在廣大的南方只有安徽的淮北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各省和東南沿海,有少量的高脂肪品種分布;高蛋白(>49%)大豆種質資源的分布卻相反,幾乎全在南方,即分布在青藏高原以東的25-35°N的緯度帶內,其中又以四川東部、貴州、湖北、江西、江蘇、安徽、福建等省最為集中,而秦嶺淮河以北各省高蛋白種質資源分布極少,絕大多數(shù)省份為0。圖1中國大豆種質資源地理分布圖圖3大豆種質資源蛋白質含量地理分布圖2大豆生育期日數(shù)的地理分布規(guī)律大豆生育期,實際上是在一定地區(qū),一定播種期條件下的大豆,對當?shù)毓庹臻L短與溫度反應的表現(xiàn)。在美洲,僅根據(jù)大豆品種對日長的反應,將所有大豆品種劃分為13個成熟期組,這種把分類用的所有品種,在一定條件下比較得出的該品種生育期日數(shù),與它在各地種植的實際生育期日數(shù)差異很大,因此這種做法在生產上沒有應用價值,而分析各地大豆的實際生育期日數(shù)則更有意義。在我國影響大豆生育期日數(shù)的因素除日長和溫度外,耕作制度和無霜期長短也很重要。如圖4所示:春大豆區(qū),包括東北、黃土高原和西北三個春大豆亞區(qū),為春種秋收的一年一熟制,其全生育期日數(shù)與當?shù)責o霜期的分布趨勢一致,這也是充分利用當?shù)貧夂蛸Y源的結果。東北地區(qū),無霜期由北向南增加,其大豆全生育期也由北部的95-105d,增至遼寧南部的>135d;黃土高原和西北地區(qū)大豆的生育期都較長,北部在115-135d之間,南部的山西、陜西、寧夏、隴東等地都在135d以上。黃淮夏大豆區(qū),為一年兩熟制,一般麥收后種大豆,秋季收獲,生育期明顯少于它北部的春大豆區(qū),除河北西部在95-105d外,其他地方為105-115d。關中地區(qū)的大豆生育期又長些,大部分地區(qū)在125-135d。長江流域夏大豆區(qū),一般為麥豆兩熟的夏大豆,長江下游其生育期在130d左右,長江中游在115-135d。尤其要提出的是云南、四川夏大豆亞區(qū),大豆生育期在135d以上,是全國大豆生育期最長地區(qū)之一。江西、湖南及以南地區(qū),為秋大豆和四季大豆區(qū),是全國大豆生育期較短地區(qū),生育期一般在115d以下,V95d的地區(qū)也不少。早熟(V90d)大豆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云貴高原除外)、海河流域和黃河中下游。最多的為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四川等省,而湖南、河北、山西、湖北、河南、山東、內蒙等省區(qū),也有少量分布。圖4大豆種質資源生育日數(shù)地理分布圖3大豆籽粒大小生態(tài)型的地理分布籽粒大小受環(huán)境條件影響較小,可代表一個品種固有特征的性狀,但它又是大豆進化程度的一個指標。大豆籽粒大小的分類如下:極大粒種,百粒重>30g;特大粒種,百粒重24.1-30g;大粒種,百粒重18.1-24g;中粒種,百粒重12.1-18g;小粒種,百粒重6.1-12g;極小粒種,百粒重在6g以下。小粒大豆對水肥要求不嚴,耐旱耐瘠,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多分布于干旱少雨或土壤瘠薄地區(qū);大粒大豆多分布于土壤濕潤肥沃地區(qū);中粒大豆介于上兩者之間。就全國來說,我國中粒大豆的比重大,大粒和小粒大豆次之,極小粒和極大粒大豆均極少。從圖5可看出東北地區(qū)主要為中、大粒種大豆,百粒重16-23g;西北及華北多為中小粒大豆,百粒重10-16g,特別是山西、陜西還有百粒重不足10g的小粒種大豆;南方多為中大粒大豆,百粒重12-20g,其中山西、河南、湖南、湖北、貴州等省為一百粒重V14g的相對低值帶,在該低值帶的西北和東南,其百粒重明顯提高,尤其是東南沿海各省,百粒重18-20g及〉20g的網(wǎng)格占有較大比較。極大粒種大豆,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此外四川、遼寧、黑龍江、陜西、山西也有少量的分布。4株高的地理分布特點大豆的株高大致是由北向南降低的,東北、華北、西北的大豆株高較高,一般為70-110cm,其中東北的西部、山西南部、河套附近、甘肅東南部,不少地區(qū)的平均株高都>110cm。株高較低的為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株高多在50cm以下,其他地區(qū)株高一般為50-90cm(圖略)。5種皮色的地理分布規(guī)律種皮色是大豆穩(wěn)定而明顯的性狀,進化程度低的大豆多為黑色或褐色種皮。我國大豆90%為黃色,種皮深色的僅占10%;種皮綠色的青大豆,對生態(tài)條件的要求僅次于黃大豆,因其具有耐濕抗?jié)程攸c,因而多分布在雨量多的地區(qū),如江南地區(qū),山東的膠東,河南的許昌,晉東南地區(qū)及遼寧的丹東地區(qū)等;黑大豆具有抗旱、耐瘠、耐鹽堿干旱等特點,多分布在西北地區(qū),尤其是晉北、陜北等地,幾乎全是黑大豆。此外山東惠民、河北滄州等地區(qū),尤其是晉北、陜北等地,幾乎全是黑大豆。此外山東惠民、河北滄州等地,低洼易澇鹽堿地多,黑豆品種也多。褐大豆和雙色大豆,抗逆性強,也多分布于干旱少雨和土壤貧瘠的鹽堿區(qū)(圖略)。6結莢習性生態(tài)類型的地理分布無限結莢性大豆對水肥條件要求不嚴,適應性強,多分布于干旱少雨、土壤貧瘠、生育期短的地區(qū)。而有限結莢性大豆對水肥條件要求高,多分布在土壤濕潤肥沃、生育期長的地區(qū)。亞有限結莢性大豆介于上兩者之間。我國東北地區(qū)絕大部分為無限結莢性大豆;西北地區(qū)也多為無限結莢性大豆;黃淮平原無限結莢性大豆和有限結莢性大豆兼而有之;南方多為有限結莢性大豆,特別是湖北、福建、貴州等省,概為有限結莢性大豆(圖略)。7茸毛色和花色的生態(tài)類型的地理分布毛茸色和花色是鑒別大豆品種的指標之一,一般說,棕毛、紫花都是大豆的野生原始性狀,對環(huán)境的要求不嚴,適應性強;而灰毛、白花是進化性狀,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高,適應性差。茸毛色和花色,特別是茸毛色,與大豆品質關系密切:棕毛紫花大豆,往往皮色發(fā)暗,臍色多為深色,易生褐斑和黑斑,種子外觀不良;灰毛白花大豆,一般種皮新鮮,臍色多為淡色、種子外觀優(yōu)良。東北地區(qū)多為灰毛白花大豆;西北多為棕毛紫花大豆;黃河流域棕毛、灰毛、紫花、白花大豆兼有;南方各省則以棕毛紫花大豆居多。8結論中國大豆的脂肪含量北方高南方低,而蛋白質含量正相反,北方低南方高,兩者呈負相關。中國大豆的實際生育期日數(shù),除受日長溫度影響外,耕作制度的影響也很大。在同一耕作制度下,緯度高處比緯度低處生育期日數(shù)少。我國的大豆,以中粒種最多,大粒和小粒種次之,極小粒和極大粒的都少。就地區(qū)來說,東北主要為中大粒種,西北和華北多為中小粒種,南方多為中大粒種。極大粒種主要分布在水肥條件好的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大豆的平均株高一般北方高,南方低。參考文獻1王金陵主編,1982,《大豆》,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主編,1985,《中國大豆品種志》,農業(yè)出版社。3中國農業(yè)百科全書編委會,1991,《中國農業(yè)百科全書.作物卷》上、下冊,農業(yè)出版社。DistributionpatternofsoybeangermplasmforecologicalcharactersinChinaCaoYongshengBaiJianjun

(InstituteofCropGermplasmresources,CAASBeijing100081)

ZhangFuchun(InstituteofGeograph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Abstract:Inthispapermitsareanalysesanddiscussedthatdistributio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