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絡欺凌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_第1頁
青少年網絡欺凌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_第2頁
青少年網絡欺凌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_第3頁
青少年網絡欺凌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_第4頁
青少年網絡欺凌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青少年網絡欺凌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

一、青少年網絡欺凌研究的國內外現(xiàn)狀隨著網絡技術、網絡空間和網絡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網絡一代將數字化生存視為根深蒂固的習慣,網絡欺凌悄然出現(xiàn),是校園欺凌的最新形式。所謂網絡欺凌,是指蓄意、惡意并重復采用信息通訊技術(ICT)來中傷、羞辱以及(或者)操縱以及(或者)排斥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本世紀初期,迫于日益惡化的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日本、芬蘭等國的研究者和政府機構,先后開展了較大規(guī)模的問卷調查和心理學臨床研究,取得了許多富于啟示性的研究成果。國內學界開展的同類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數量相對有限,方法相對單一。其中的大部分研究明確提出并重點探討了“網絡欺凌”問題,另有少部分研究則是相對零散地包含于有關網絡社會問題、網絡犯罪、網絡暴力、網絡侵權、網絡隱私權、網絡誹謗、網絡群體性事件、網絡騷擾、網絡行為失范、校園暴力、校園欺凌(校園霸凌)等的討論之中。總體而言,國內外學界針對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內涵、媒介、形式、原因、危害、傳統(tǒng)欺凌與網絡欺凌的關系、網絡欺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基本問題進行探討。例如,Patchin與Hinduja在其早期探索性研究中分析了網絡欺凌的消極影響、性質與范圍等(二)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發(fā)生率,主客體的人口學特征與關系、導致網絡欺凌風險增加的各類因素、網絡欺凌的形式、方式、危害、群體差異等基本事實進行實證調查。例如,發(fā)生率方面,Ybarra與Mitchell所開展的一項早期研究顯示,無論是作為受害者還是施害者,年齡在10-17歲之間的經常上網者中有19%的人經歷過網絡欺凌(三)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規(guī)制策略進行專門討論。例如,Broll基于節(jié)點管理理論,利用針對父母、教育系統(tǒng)及執(zhí)法部門的深度訪談資料,探討了網絡欺凌的應對方式(四)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已有研究進行梳理回顧。如Tokunaga對與青少年網絡欺凌受害相關的定量研究進行了文獻綜述總體來看,國內外已有研究多從心理學、教育學、犯罪學、法學、傳播學、等學科視角介入探討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但較少從失范、越軌、預防和減少犯罪等社會工作學科視角介入開展研究。同時,雖然國內學界也有部分實證研究涉及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基本事實的調查,但在同一樣本中涉及不同年齡層次,且樣本規(guī)模相對較大、調查內容相對全面的綜合性的調查研究仍較鮮見。網絡欺凌是現(xiàn)實中傳統(tǒng)欺凌在網絡空間的延伸與變異,是一類不斷涌現(xiàn)的相對隱秘,貌似溫和,但事實上卻給許多青少年帶來嚴重困擾與傷害的新興網絡社會問題。為了有效化解和預防其所引發(fā)的消極后果,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本研究首先嘗試通過實證研究了解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基本事實,之后嘗試探索社會工作介入的可能路徑。二、問卷調查及回收為了獲得有關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基本事實的客觀認識,2016年10-11月,在編制《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采取整群抽樣方法,對安康市寧陜中學、安康市寧陜縣城關鎮(zhèn)初級中學、安康市高新中學、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學、西安市東元路學校、西安市文景中學這6所中學的初高中一、二、三年級學生,以及西北政法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這2所高校的大學一、二、三年級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受訪者的個人背景資料、網絡使用狀況、實施、遭受與目睹傳統(tǒng)欺凌與網絡欺凌的狀況共4方面的內容。調查以班級為單位,集中填答、當場回收并核查。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800份,回收有效問卷1676份,有效回收率為93.1%。利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參見下表1。三、傳統(tǒng)欺凌與網絡欺凌的基本狀況以下主要從青少年網絡欺凌的發(fā)生率、主客體的群體特征、形式、媒介、誘因、受害者的應對方式、旁觀者的行為模式及傳統(tǒng)欺凌與網絡欺凌的關系入手,呈現(xiàn)基本狀況。(一)基于網絡欺凌的形式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發(fā)生率所進行的數據統(tǒng)計分析顯示,有32.4%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中曾遭受或實施過網絡欺凌。其中,有27.3%的受訪者表示曾遭受過網絡欺凌,有5.1%的受訪者表示曾實施過網絡欺凌;有49.4%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曾目睹過不同形式的網絡欺凌;此外,有4.3%的受訪者承認既遭受到來自他人的網絡欺凌,也實施過針對他人的網絡欺凌(見表2)。對比傳統(tǒng)欺凌與網絡欺凌的發(fā)生率可見,雖然網絡欺凌已成為青少年校園欺凌的最新表現(xiàn)形式,但目前網絡欺凌的發(fā)生率仍低于傳統(tǒng)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率。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由于一方面,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在面對欺凌或攻擊行為時可能存在“沉默文化”,而網絡欺凌的施害者在曝光自己的欺凌或攻擊行為時又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顧忌,另一方面,欺凌的旁觀者因為置身事外的中間群體角色而可能相對無偏、客觀地呈現(xiàn)社會事實,所以對比網絡欺凌的三類相關群體所報告的數據可知,青少年網絡欺凌事實上的發(fā)生率可能比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報告的數據更高一些。(二)特征分類及表現(xiàn)在青少年網絡欺負中,欺負者表現(xiàn)出了以欺負發(fā)泄負面情緒、模仿同輩欺負行為、處理問題極端化、道德與法律觀念淡薄等特征;被欺負者則常常以現(xiàn)實中的被欺負者、同輩交往中的邊緣者、網絡使用中的輕信者、權利維護中的沉默者等特征出現(xiàn);責任旁寄與責任解構是置身事外旁觀者重要的心理活動特點(三)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具體形式傳統(tǒng)校園欺凌的形式多樣,既有生理欺凌,也有心理欺凌。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之中,由于行動者身體的缺場,導致基于生理的直接欺凌難以出現(xiàn),從而使得心理欺凌成為青少年網絡欺凌的主要形式。具體形式方面,NancyWillard認為包括情緒失控、網絡騷擾、網絡盯梢、網絡詆毀、網絡偽裝、披露隱私、在線孤立7類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實施者與目睹者所遭遇、實施及目睹的網絡欺凌的具體形式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見(參見表4):其一,網絡辱罵是網絡欺凌的三類相關群體一致認同的相對常見的欺凌形式;其二,網絡辱罵、網絡騷擾與披露隱私是網絡欺凌的受害者與目睹者一致認可的最為常見的三類欺凌形式;其三,與網絡欺凌的受害者與目睹者相比,實施者在網絡欺凌的形式選擇方面相對離散和多樣??傮w來看,在網絡辱罵之外,在線孤立、網絡騷擾、網絡追蹤、網絡論戰(zhàn)、披露隱私及網絡偽裝等選項被選擇的次數均占到了總選擇次數的9.0%左右。這一方面說明網絡欺凌的實施者可能采取多種方式同時或交叉欺凌受害者,另一方面也說明較之于網絡欺凌的受害者,欺凌實施者可能掌握更多、更好的信息通訊技術。(四)青少年網絡欺凌者對網絡媒介的使用青少年網絡欺凌的開展依托形式多樣的網絡媒介。表5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網絡欺凌的媒介方面,被欺凌者與欺凌者一致指出,即時通訊工具(如QQ、MSN、微信等)、手機、微博是青少年較為常用的網絡欺凌媒介,而電子郵件、網絡論壇貼吧、個人博客等網絡媒介使用的頻率則相對有限。此外,有27.6%的被欺凌者表示曾遭受過2種以上的網絡媒介的同時或交叉欺凌,使用2種以上的網絡媒介開展同時或交叉欺凌的欺凌者報告的比例與之接近,為31.2%。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于2016年8月發(fā)布的《2015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規(guī)模達到2.87億,占中國青少年人口總體的85.3%;其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0%;青少年網民即時通信、微博、論壇/BBS、電子郵件的使用率分別為92.4%、37.6%和18%、34.5%(五)絡欺凌的共同誘因對435位被欺凌者所報告的遭受網絡欺凌的原因與80位欺凌者所報告的實施網絡欺凌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可見:1、“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沒什么特別原因、認為實施網絡攻擊不會被抓住或很好玩、嫉妒或討厭”是青少年遭受或實施網絡欺凌的共同誘因??傮w來看,青少年網絡欺凌的誘因呈現(xiàn)模糊化、游戲化和瑣事化,這表明在強調自由、平等、匿名、互動與參與特征的網絡空間中,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的發(fā)生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娛樂性和普遍性;2、被欺凌者與欺凌者所報告的誘因的不同之處在于,被欺凌者認為“與欺凌者之間的親密關系破裂或拒絕了欺凌者發(fā)展親密關系的要求”是引發(fā)網絡欺凌的另一類重要原因,而欺凌者則額外強調了“迫于被欺凌者的攻擊或詆毀行為而開展網絡報復”這一理由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同輩關系、親密關系的破裂可能導致網絡欺凌行為的出現(xiàn),而這類誘因在某些特殊的網絡空間中可能表現(xiàn)的尤為多見。例如有研究指出,基于社交網站(SNS)的網上社交關系的破壞往往是很多網絡欺負發(fā)生的直接原因(六)網絡欺凌對被調查者的影響受害者是網絡欺凌的關鍵因素,他們的反抗策略和應對方式對網絡欺凌的發(fā)展方向和結果均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數據分析顯示,有60.8%的被調查者在遭受網絡欺凌后出現(xiàn)了積極的求助行為。這與江文、吳思儀等人對大學生網絡欺凌應對方式所做的調查發(fā)現(xiàn)基本一致(七)旁觀者更容易形成干預行為旁觀者是指某起事件的知情者、目睹者及干預者表8.2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問及“作為旁觀者,未來在何種情況下會采取行動阻止網絡欺凌事件的發(fā)生”這個問題時,作答的1534位受訪者總計給出了4181次選擇。其中,“我有能力阻止校園欺凌行為發(fā)生、我明確知道通過哪些機構、程序、措施可以提供幫助、我采取行動不會對我自己造成傷害、我與施暴者或受害者認識、有其他旁觀者在場且有人施助”這幾類情況下,旁觀者更容易出現(xiàn)干預行為。由此可見,在面對網絡欺凌行為時,對自身干預能力的判斷、學校等機構是否存在明確的反欺凌政策、程序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對干預風險的認知、旁觀者與欺凌與被欺凌者之間是否存在關系,以及是否感到安全和獲得支持等因素,也即:能力感、控制感、安全感、關系感以及支持感的獲得,均會對旁觀者是否采取積極行動應對網絡欺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較之于傳統(tǒng)校園欺凌的數量有限的旁觀者,網絡欺凌擁有無限多的觀眾。數量龐大的旁觀者的行為選擇既會影響網絡欺凌行為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也會影響青少年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特質,因此,應努力從上述幾方面入手嘗試構建促進旁觀者干預行為產生的網絡與社會環(huán)境,以便有效地發(fā)揮其在抑制網絡欺凌行為方面可能發(fā)揮的積極作用。(見表8.2)(八)用戶同時實施傳統(tǒng)欺凌和網絡欺凌青少年網絡欺凌與傳統(tǒng)欺凌的關系問題是研究者在開展網絡欺凌或校園欺凌研究時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個基礎議題。綜合分析青少年傳統(tǒng)欺凌與網絡欺凌部分的調查數據可以發(fā)現(xiàn),在過去的一年中,有13.9%的受訪者曾同時遭受過傳統(tǒng)欺凌和網絡欺凌,有2.5%的受訪者曾同時實施過傳統(tǒng)欺凌和網絡欺凌,有34.0%的受訪者曾同時目睹過傳統(tǒng)欺凌和網絡欺凌,另有極少量(0.4%)的受訪者表示,既遭受與實施過傳統(tǒng)欺凌,又遭受與實施過網絡欺凌。同時,對網絡欺凌的受害者與施害者所進行的進一步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有30.1%的受害者表示同時遭受過來自施害者的網絡欺凌和傳統(tǒng)欺凌,有45.5%的施害者表示同時實施過針對受害者的網絡欺凌和傳統(tǒng)欺凌??傮w來看,傳統(tǒng)欺凌與網絡欺凌的同時發(fā)生或曰“復合欺凌”的悄然出現(xiàn),一方面表明青少年校園欺凌問題的日益惡化以及復雜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傳統(tǒng)欺凌與網絡欺凌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雖然網絡欺凌是網絡時代的網民利用互聯(lián)網等新型電子交流工具實施的一種特殊的攻擊行為,但它既可能是更為廣泛的現(xiàn)實中傳統(tǒng)式欺凌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后者在網絡空間的延伸與變異。(見表9)四、社區(qū)社會正義制度社會工作是一項助人自助的職業(yè),其本質是對兒童、青少年、老年人、女性、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等弱勢群體提供的助人活動。它是現(xiàn)代社區(qū)和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其在解決與預防社會問題、激發(fā)個人或制度的潛能、促進個人或群體的成長,維護社會公平與公正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功能。因此,以下嘗試從社會工作的學科視角出發(fā),探討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的可能路徑。(一)開發(fā)青少年網絡欺凌的預防課程和方案在開展社會工作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1、協(xié)助教育主管部門編寫統(tǒng)一的《青少年反網絡欺凌手冊》和《青少年網絡欺凌事例集》,下發(fā)到各級學校并進行廣泛宣傳和專題培訓;2、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或在青春驛站、基層組織、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設置社會工作崗位,聘請司法社會工作者或青少年社會工作者開展反網絡欺凌工作;3、以社會工作者為主導,針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基本知識,如定義、特點、方式、形式、原因、后果、應對策略,及遭遇網絡欺凌后的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系修復與技能培訓等內容,開發(fā)類似于加拿大“網絡欺凌,鼓勵道德的在線行為”課程、美國“網絡欺凌:一門預防課程”、“棍棒與石頭:網絡欺凌”之類的預防及干預課程或計劃;4、通過制定校園網絡安全運行規(guī)范管理辦法、加強網絡欺凌預防教育、建立發(fā)現(xiàn)預警機制、制定應急處理預案、強化與校外機構(如心理咨詢機構、專業(yè)社工機構、青少年管教機構等)的合作等措施,切實提升各級學校治理網絡欺凌的能力;5、通過對網絡欺凌受害者和施害者家庭進行調查、登記、建檔、對家長履行監(jiān)護職責或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情況進行監(jiān)督、報告和處理、對國家有關支持、服務家庭教育的意見進行落實、對現(xiàn)有家庭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對已開展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公益講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及“家長學?!钡慕涷炦M行總結和推廣,從而在完善家庭功能、調整親子關系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消解家庭對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二)提供心理援助服務以社會工作者為主體,聯(lián)合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家長及志愿者等人員成立青少年網絡欺凌危機干預小組。該小組的具體職責包括:1、制定專門的網絡欺凌干預計劃,建立系統(tǒng)化的工作方法,干預并提供跟蹤服務;2、對正在發(fā)生中的青少年網絡欺凌事件,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加以阻止,以防止其不斷惡化升級;3、通過開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等,為卷入網絡欺凌事件的被欺凌者及旁觀者提供事中及事后的心理輔導與行動建議,并對其進行賦權增能,提升其社交技能,使其掌握處理問題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緩解欺凌事件帶來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對欺凌情節(jié)較輕者進行教育、引導及懲處,使其充分認識到網絡欺凌的嚴重后果并能采取積極行動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對網絡欺凌情節(jié)嚴重且屢教不改者,按強制或自愿入學的相關程序進行轉介,并在優(yōu)勢視角和系統(tǒng)理論的框架下,采取行為修正、心理社會治療等模式為其提供后續(xù)的矯治服務;4、鼓勵、支持建立網絡欺凌援助機構,利用好熱心公益、關心教育的律師、法律志愿者和社會組織的力量,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為家長、學校處理網絡欺凌事件提供服務。(三)司法社會工作的介入方法對網絡欺凌情節(jié)惡劣、后果嚴重因而必須交由警方或青少年機構處理的涉罪欺凌者,司法社會工作者可根據刑事案件的審理程序,在多個節(jié)點進行司法社會工作介入。第一,擔任合適成年人。在青少年網絡欺凌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如果涉罪青少年的法定代理人無法到場,可由司法社會工作者以合適成年人身份擔任臨時代理人,全程參與預審、起訴、庭審等階段,為服務對象提供心理調適、情緒疏導以及權益保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