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研究生類研究生入學考試專業(yè)課外國教育史歷年高頻考題帶答案難題附詳解(圖片大小可自由調整)第1卷一.歷年考點試題黑鉆版(共50題)1.簡述氏族公社時期教育的特點。2.古羅馬教育的主要類型是什么?其具體內容和過程如何?3.簡述斯巴達教育的特點。4.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的教育變革有何特點?5.公學6.史前教育的基本特點是什么?7.關于教育起源的觀點主要有哪些?8.論終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對學習型社會的意義。9.《普通教育學》10.試評拜占庭的教育及其影響。11.人文主義教育12.西塞羅和昆體良教育思想之間的異同是什么?13.簡述弗吉里奧的教育貢獻。14.簡述莫爾的教育思想。15.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戰(zhàn)后教育重建中的主要貢獻是什么?16.試比較分析18~19世紀,歐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教育發(fā)展的歷程及其特征。17.中世紀大學在教育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是什么?18.試述西歐中世紀早期教育的基本特點及其產生的原因。19.試析亞非文明古國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如何理解“光明來自東方”這一論斷?20.試闡述17~18世紀歐美主要國家高等教育革新的主要特征。21.在城市化進程中,歐美國家的教育發(fā)生了哪些方面的轉變?22.簡評永恒主義教育。23.巴黎大學24.分析環(huán)境教育思潮興起的原因,并述評它所引起的國際行動和教育改革。25.赫爾巴特心理學與其教育思想的關系是什么?26.西歐中世紀大學27.評述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課程改革。28.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29.試述柏林大學的理念及其對歐美高等教育的影響。30.試析文明的進程與學校興起之間的關系。31.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么?32.論述德國納粹教育的蛻化過程、方式,分析其主要危害。33.工業(yè)革命出現(xiàn)的哪些變化預示著教育變革時代的來臨?34.雅典教育與斯巴達教育的異同是什么?35.古羅馬教育的發(fā)展分為幾個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6.希臘化時期學校教育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37.宗教改革運動對西方教育的發(fā)展有何影響?38.結合三個國家特殊時期的教育實踐,批判性地思考教育與政治關系的限度和教育獨立性問題,得出自己的看法。39.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提出的“全人”有何特征?40.20世紀前期,各國教育主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什么?哪些因素影響了各國教育改革的進程?41.試評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蘇聯(lián)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成就及其影響。42.《林哈德與葛篤德》43.分析總結一下二戰(zhàn)后歐洲教育改革的基本趨勢。44.比較分析英、法、德、美公立教育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45.歸納出新傳統(tǒng)教育思潮的主要流派,并論述其主要觀點。46.“幼兒之家”47.杜威學校48.《理想國》49.《教育漫話》50.試分析雅典教育特點形成的原因。第1卷參考答案一.歷年考點試題黑鉆版1.參考答案:氏族公社階段教育的特點如下: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權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公社成員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和集體生產勞動的需要,為了身心發(fā)展的需要而接受教育訓練,集體的社會性的教育活動是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氏族成員,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
(2)以生活經驗為教育內容,包含多種方面。原始社會所積累的經驗知識雖有限,但所學習的知識經驗還是多方面的,不僅要學習制造生產工具的經驗,還要學習公共生活的規(guī)范,接受原始的藝術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這些是參加氏族社會生活所不可少的。
(3)教育活動在生產生活中進行。教育活動與社會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為一體,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生活教育。教育是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進行,直接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傳身教。有聲語言作為氏族成員之間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為進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凡是生產、生活經驗的傳授,公共生活規(guī)范的培養(yǎng),都是利用口耳相傳,并結合實際動作的示范和模仿,當時還沒有比言傳身教更為有效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有區(qū)別,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男女生理、體質的差異,故有男女分工,所從事的社會勞動有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區(qū)別。男的勞動側重于狩獵、農耕、放牧;女的勞動側重于采集、種植、家務、紡織。男女分別勞動,為適應這種需要,也分別進行教育。
(6)教育還沒有專門的場所和專職人員。由于教育還沒有從生產和生活中分化出來,多數(shù)的教育活動是分散進行的,隨時隨地開展教育性活動。負責教育的是有生產生活經驗的長者,長者為師,對年青人進行知識經驗的傳授,但他們還不是從事教育的專職人員。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會條件的變化,教育也發(fā)生重要的變化,出現(xiàn)了學校萌芽,舊的特點趨于消失,新的特點正在產生,原始社會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向階級社會的階級性教育方向轉變。2.參考答案:(1)普通學校教育
①小學
a.具體內容
出現(xiàn)于公元前3世紀末,以7~12歲的兒童為教育對象,教授讀、寫、算,道德格言和“十二銅表法”。
b.發(fā)展進程
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并沒有明顯改善,教學條件改變不大,教學對象仍主要針對平民子女,貴族及富豪子女依然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
②文法學校
a.具體內容
拉丁語取代了希臘語成為文法學校主要的教學語言,拉丁文學作品則成為了主要的教學內容。教育對象為富豪子弟。
b.發(fā)展進程
在帝國的文化高壓政策下,文法學校的教學逐漸地走向形式主義,逐漸脫離生活。
③修辭學校
a.具體內容
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雄辯家、律師和政治家等,教授修辭學、法律、天文學、數(shù)學、幾何、倫理等。
b.發(fā)展進程
拉丁修辭學校成為了主要的高等教育機構,但文化高壓政策擠壓了演說的空間與可能,雄辯術逐漸淪為了法庭辯護,因而雄辯術教育也走向了遠離生活的形式主義,成為了貴族青年進入政界的敲門磚。
(2)帝國時期的其他類型教育
①醫(yī)學教育
羅馬最著名的醫(yī)學家蓋倫創(chuàng)作了《論身體各部器官功能》,是當時醫(yī)學校的標準教科書,這一時期的醫(yī)學教育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了中世紀,奠定了薩拉諾大學的基礎。
②建筑學教育
著名羅馬建筑師維特魯維烏斯創(chuàng)作了《論建筑》,他在書中提出建筑家首先應該受到廣泛的、自由的基礎教育;其次應該多在實踐中學習和鍛煉,而非進行純理論的學習。羅馬時期的建筑學教育為基督教教堂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建筑師,同時也奠定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學教育的理論基礎。
③法律教育
帝國時期的法律教學一般采用講座的形式,教師評注教材,學生記憶,并到法庭旁聽。當時通行的法律教材有《查斯丁尼法典》《法學總論》《學術匯編》《法典》和《新律》。羅馬的法律教學傳統(tǒng)為中世紀波隆那大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3.參考答案:斯巴達教育是古希臘奴隸制國家斯巴達對公民子女所實施的教育,斯巴達教育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具有階級性,完全被國家控制并被視為國家的事業(yè)
斯巴達以農立國,實行貴族奴隸主寡頭專制政體,并實行全民皆兵,以尚武為國家的靈魂。其教育目的是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把斯巴達子弟培養(yǎng)成國家需要的武士。也就是對奴隸殘酷暴虐,對氏族貴族服帖恭順,能死心塌地為維護軍事農業(yè)貴族的利益而效力的人。作為一個武士,首要條件是身強力壯。斯巴達的兒童一出世,就受到嚴格挑選,只有被認為體質合乎健壯標準的,才準許留下來,身體虛弱的,便棄之荒野,任其死去。斯巴達的兒童屬于整個國家,母親只對七歲前的孩子有養(yǎng)育的職責。
(2)以軍事體育訓練和道德教育為主,對文化知識不重視
不同的年齡階段教育內容不同。教育內容包括忍耐勞苦訓練、軍事體育訓練、道德教育等。
①7歲以前的兒童以養(yǎng)護身體為主,稍懂事即講授英雄故事、希臘神話以培養(yǎng)其愛國敬神思想。
②男孩滿7歲進入兵營式的國立教育場接受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教育。教育場生活艱苦,訓練嚴格,絕少文字教育,但重視政治道德的灌輸。
③年滿18歲經拷打而不哭叫者可升入埃弗比接受2年正規(guī)軍事訓練,參加軍事演習,學習戰(zhàn)術和使用武器,還要參加“秘密服役”。
④年滿20歲駐扎邊境,開始實戰(zhàn)訓練。
⑤到30歲才獲得公民身份,成為現(xiàn)役軍人。
斯巴達教育只重視軍事體育訓練,輕視知識學術,鄙視思考和言辭,生活方式狹隘,除了軍事作戰(zhàn),不知其他。這種片面的以國家目的為教育目的的教育實踐嚴重阻礙了斯巴達人的才能發(fā)展。
(3)重視女子教育
斯巴達的婦女也要接受軍事訓練,這是由于當男子外出征戰(zhàn)時,婦女具有防守城池的責任。婦女在家庭中接受與男青年大致相同的教育,亦學五項競技、跳舞、唱歌。斯巴達人認為,只有健壯的婦女才能在男子遠征時守衛(wèi)國土,生育健壯的嬰兒。4.參考答案:(1)普及七年制義務教育
為了提高蘇聯(lián)民眾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受教育水平,1949年俄羅斯聯(lián)邦做出了普及七年制義務教育的決定,到1952年,在全蘇聯(lián)基本完成了普及七年制義務教育的任務。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1958年12月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為解決中學生升學與就業(yè)的矛盾提出了《關于加強學校同生活的聯(lián)系和進一步發(fā)展蘇聯(lián)國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以下簡稱《法律》)?!斗伞访鞔_要求“所有青年從15~16歲起,必須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并且必須使他們的全部后續(xù)教學同國民經濟部門的生產勞動結合起來”。
(3)提高教育質量、提高人民文化知識和技術知識水平
1966年11月,蘇共中央和蘇聯(lián)部長會議做出《關于進一步改進中等普通教育學校工作的措施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稕Q議》規(guī)定教學內容要符合科學、技術和文化發(fā)展的要求,有一定數(shù)量的學?;虬嗉壒?~10(11)年級學生加深學習數(shù)學、計算機技術、物理和無線電電子學、化學和化學工藝學、生物和農藝學、人文學科等,以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4)重視職業(yè)教育
1977年12月做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普通教育學校學生的教學、教育和勞動訓練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決議》中指出,中學生除了要學習深厚的科學基礎知識外,還要學習國民經濟部門工作的勞動技能,認真掌握一定的職業(yè)知識,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勞動訓練,以便使學生做好擇業(yè)的準備,加強教學的綜合技術方向性和實踐方向性;向青年普及職業(yè)教育。5.參考答案:公學是英國專為貴族、教士和資產階級子女設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學為宗旨的中等學校。學校自成系統(tǒng),管理權為貴族和教會掌握,不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撥款,學費昂貴。主要招收經過嚴格的選擇性考試的預備學校畢業(yè)生,修業(yè)5年。以培養(yǎng)升入著名大學的高材生,造就未來的領袖人物和學術人才為主要目標,有大學預科性質。學校規(guī)模不大,多實行男女分校,課程注重人文學科,側重古典語和外語。都設有古典語、現(xiàn)代語和數(shù)理三科,重視公民責任、嚴格紀律的訓練,宗教教育也是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6.參考答案: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的第一種形態(tài)。在原始社會里,教育活動一般是與生產活動、家庭生活、宗教儀式,以及禁忌活動等融合在一起的。從總體情況來看,這一時期的教育活動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它是與原始社會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是與人的生存密切聯(lián)系的。其基本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史前人類的教育是與社會生活分不開的,模仿成為教育的主要學習方式;
(2)教育的內容日益多樣和復雜;
(3)兒童作為社會的成員逐步受到重視,兒童公有公育成為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特點;
(4)與性別有關的男女兒童的教育,特別是男孩的教育成為教育者關注的問題。7.參考答案:目前,關于教育起源問題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三種。
(1)教育的本能起源說
教育的本能起源說是從生物學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利托爾諾在《各人種的教育演化》一書中提出證據(jù)證明,教育是超出人類社會范圍以外、在人出現(xiàn)之前產生的。他根據(jù)對動物生活的觀察得出結論,認為動物界早就已經存在教育活動。生存競爭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礎。
(2)教育的模仿起源說
教育的模仿起源說是從心理學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教育史學家孟祿。孟祿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書》中,認為史前社會的教育是從無意識的模仿開始的,當模仿的過程變成了有意識的過程時,教育就真正出現(xiàn)了。
(3)教育的勞動起源說
①教育的勞動起源說是從哲學和社會學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蘇聯(lián)的教育學者。他們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和《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為基礎,批判了前兩種主張,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勞動的觀點。
②教育的勞動起源說的支持者認為,只有當人認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間需要勞動工具和勞動手段時,只有當人學會使用它們時,只有當人面臨著制作勞動工具和選擇勞動手段的任務時,才會在人類社會中產生老一輩向晚一輩傳授勞動經驗、知識和技巧的需要。8.參考答案:終身教育思想是始于20世紀20年代,流行于60年代的一種國際教育思潮,其主張教育應該貫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個年齡階段,而不只是在兒童和青少年時代。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是學習型社會的基石,從某種意義上說,終身教育是手段,倡導終身學習是目的;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協(xié)調配合,才能真正建立起學習型社會。其實際意義包括:
(1)終身教育對于實現(xiàn)教育機會均等和建立學習型社會具有積極意義,終身教育模式的確立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社會應該對每一個人受教育的權利提供終身保障,沒有終身教育,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民主化,終身教育的發(fā)展預示著社會結構將朝著有利于個性發(fā)展的方向變化。
終身教育模式的確立也有助于沖破傳統(tǒng)學校的僵化體制,從而采取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學校將成為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與現(xiàn)實生活隔絕、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閉區(qū)域??傊?,按照“終身教育”的設想,從學校畢業(yè)將不再被看作教育的終結,而是新教育的開始,終身教育已經成為建立一個學習型社會的象征。旨在“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的終身教育理論和模式必將會改變世界教育的面貌。
(2)終身教育思想指引著學習型社會逐步從理想走向現(xiàn)實,終身教育思想的終身性強調使每個人所受的教育都不會終止于學校教育階段,而是使其一生受到連續(xù)的教育,直至生命的終結。
終身教育強調全面性和自由性,教育和學習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人的身心所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不再是從外部的強迫灌輸?shù)模亲杂傻?、根?jù)個人需要和興趣的。有機聯(lián)系的、協(xié)調性的學習型社會,教育的場所、機構和組織不僅僅是學校,而是全社會構成一個教育和學習的整體,構成學習型社會或教育化社會,整個社會是一個協(xié)調性的互相聯(lián)系的整體。其中所有部門、機構、企業(yè)、公司、學校等共同承擔教育責任,教育的人力資源也不僅僅是教師,而是全社會的人,也包括教師、家長、醫(yī)生、工程師、經理等等都是教育工作者。在終身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在學習型社會里,每個人享有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由地取得學習、訓練和培養(yǎng)自己的各種手段。
(3)實踐終身教育的理想,實際上是要從創(chuàng)建學習型個人做起,到創(chuàng)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組織,進而把整個社會建設成為學習型社會。
終身教育強調從每個個體做起,努力增強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的能力,最終實現(xiàn)成為學習型個人的目標。終身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社會成員學會學習、不斷學習,而這也正是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會的根本要求。
終身教育強調終身學習,認為學習應該成為人們乃至整個社會的基本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正體現(xiàn)了學習型社會的精神。在終身教育思想的引導下,人們對待學習已經從無意到有意,從被動到主動,從狹隘的、短期的行為轉變?yōu)閷で笾R、探索生命的自覺行為,并進而落實到每個人一生的自覺學習行動之中。教育已經從一種社會義務轉變?yōu)槿巳藨撓硎艿臋嗬?,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在創(chuàng)造條件為學習者提供便利,社會的所有教育資源都向所有學習者開放。社會實行鼓勵學習的政策,不僅重視學歷文憑,更重視真才實學。學習活動已經從個體擴大到群體,社會的每個家庭和社會的各種組織都成為學習型家庭和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的理想逐步實現(xiàn)。9.參考答案:《普通教育學》是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的重要著作,1806年出版,全書分別就兒童的管理、教學和訓育三方面進行論述,體現(xiàn)了作者試圖以心理學的觀點闡明教育過程和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主要思想。書中闡明:①管理不是直接的教育,只是使學生形成遵守秩序的精神,為教學和訓育的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條件;②教學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強調必須引起兒童對教學的興趣,培養(yǎng)兒童的多方面興趣,并根據(jù)統(tǒng)覺學說,提出形式教學階段論,將教學過程分為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和方法四個順序階段,建議教師可循教學進程交替使用陳述式、分析式和綜合式的教學方法;③訓育和教育兩個概念的主要含義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激起學生感情的變化,以實現(xiàn)從思想團到形成性格的過渡。10.參考答案:公元395年,統(tǒng)一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獨立國家。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這就是歷史上的東羅馬帝國,史稱拜占庭帝國。西羅馬于476年滅亡后,西歐的古典文化遭到了嚴重破壞,惟有拜占庭依然保存了古典文化,并傳播到東歐和西歐各國。
(1)拜占庭的教育概況
①世俗教育。由于一直有著強大的世俗政權以及繼承了希臘的古典文化遺產,拜占庭的世俗教育比較發(fā)達。在拜占庭,希臘語是教學的通用語言。古希臘著名思想家和哲學家的著作是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拜占庭允許私人講學,初等學校保持著希臘化時代的傳統(tǒng),中等學校主要是文法學校,學習的基本內容是文法和古典作品。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尤其顯著。除了從古羅馬和希臘化時期繼承下來的雅典大學、亞歷山大里亞的醫(yī)學和哲學學校、貝魯特的法律學校和各地的修辭學校外,最有影響的高等學校是創(chuàng)辦于425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學。宮廷教育與府邸教育極受重視。
②教會教育。拜占庭的世俗政權與教會勢力一直此消彼漲,但帝國皇帝始終控制著教會。隨著基督教勢力的發(fā)展,拜占庭的整個文化教育也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拜占庭的教會教育主要通過教會學校實施,即隱修院(修道院)和座堂學校。
隱修院(修道院)通常遠離城市,以祈禱、讀經、行善和生產勞動為主。學習主張苦思、默想。隱修院廣泛收集經卷、書籍,并組織抄寫,所設的圖書館收藏著大量的經書和手稿,成為當時的文獻資料中心。座堂學校是培養(yǎng)神職人員的學校,教學內容主要是神學。拜占庭最高級的教會學校是君士坦丁堡大座堂學校,教師的錄用都必須經過嚴格考試,因此神學權威云集。
(2)拜占庭教育的特點
①直接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教育遺產;
②存在著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發(fā)展的世俗教育體系;
③教會的文化教育體系與世俗的文化教育體系長期并存;
④拜占庭教育起了保存和傳播古希臘羅馬文化的作用,直接影響到東西歐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教育。
(3)拜占庭教育的影響
①拜占庭教育對東歐的重大影響: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對東歐產生了重大影響,拜占廷對東斯拉夫人來說,是偉大的教育者、偉大的引導者、宗教和文明的源泉。斯拉夫民族文化、學校、經濟的發(fā)展,對東正教的信仰,無一不受到拜占廷文化的影響,斯拉夫民族后來之所以超越奴隸制社會而進入封建社會,拜占廷的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②拜占庭教育對西歐的重大影響:11世紀前,拜占廷的文化教育水平不但高于東歐各國,而且也處于西歐各國之上。到君士坦丁堡來求學的不只是拜占廷各地的青年和屬于阿拉伯語地區(qū)的青年,還有意大利等西歐國家的青年。拜占廷文明對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為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正是從拜占廷的學者那里學習了希臘語和希臘作家的某些著作的。此外,十字軍東征掠奪走了大批拜占廷帝國保存的文化典籍,這使失蹤千年之久的希臘、羅馬古代世俗文化在西歐又得以重見天日。11.參考答案:人文主義教育是指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出現(xiàn)的不同于中世紀教育思想體系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它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以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為核心,提倡以“人”為中心,歌頌“人”的價值和力量。其基本特征是:人本主義、古典主義、世俗性、宗教性和貴族型,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奧、維多利諾、莫爾、蒙田等。人文主義教育的發(fā)展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所體現(xiàn)的人文主義精神比較狹窄,后期所體現(xiàn)的人文主義精神則比較寬泛。人文主義教育促進了教育的革新,對西方近代科學的誕生產生了決定性影響。12.參考答案:(1)西塞羅是羅馬共和后期重要的歷史人物、政治家、文學家和教育思想家。
①西塞羅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yǎng)具備雄辯能力的優(yōu)秀政治家,對雄辯家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教育。
②雄辯家的培養(yǎng)應彰顯人的本性和特點,待人禮讓,同時培養(yǎng)廣博的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
③雄辯家的培養(yǎng)有四大要素,其中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是雄辯家教育的首要任務,知識文化素養(yǎng)其次,良好地表達能力(即修辭)是演說的必要能力,優(yōu)雅的舉止風度也十分重要。
(2)昆體良是古羅馬帝國著名的雄辯家、教育家。
①昆體良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善良的、精于雄辯的人”,即道德高尚的、具有完美雄辯術技巧的雄辯家。
②雄辯家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應通曉希臘文和拉丁文,對辯證法、幾何、天文學、哲學、音樂、法律等都有所了解,對優(yōu)秀雄辯家的作品保有崇敬,具有非凡的文化修養(yǎng)。
③昆體良駁斥了“受教育是一種少數(shù)人具有的天賦”的思想,認為教育缺少的不是天賦而是學習,教育必須與天賦相結合,才能培養(yǎng)出理想的雄辯家。因此,教育者必須了解兒童的天賦和特點,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因材施教。
④昆體良劃分了教育階段:7歲前接受家庭教育,7歲以后進入初級學校,畢業(yè)后進入文法學校,有初步基礎后進入雄辯術學校。
⑤昆體良極力主張實行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他主張把學生分成班組,由教師面對全體學生進行教學。
(3)相同點
二人對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相同,即教育都是為了培養(yǎng)雄辯家。西塞羅認為,教育應該培養(yǎng)具備雄辯能力的優(yōu)秀政治家,對雄辯家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教育。昆體良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善良的、精于雄辯的人”,即道德高尚的、具有完美雄辯術技巧的雄辯家。
(4)不同點
①教學方式不同
西塞羅認為,培養(yǎng)雄辯家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實地訓練,而昆體良極力主張實行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他主張把學生分成班組,由教師面對全體學生進行教學。這是二者在培養(yǎng)雄辯家方面最大的不同。
②對雄辯家的所應具備的素質要求不同
西塞羅認為雄辯家的培養(yǎng)有四大要素,其中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是雄辯家教育的首要任務,知識文化素養(yǎng)其次,良好地表達能力(即修辭)是演說的必要能力,優(yōu)雅的舉止風度也十分重要。而昆體良則強調雄辯家要具有非凡的文化修養(yǎng)。
③對教育階段的劃分不同
由于西塞羅注重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雄辯能力,因此,他不太注重學校教育,也就沒有固定的教育階段。而昆體良非常重視學校教育的作用,他將教育階段劃分為家庭教育、觸及學校、文法學校和雄辯術學校四個階段,并明確規(guī)定了各個階段的教學內容。13.參考答案:弗吉里奧是第一個表達文藝復興教育思想的人。他是拜占庭學者克里索羅拉的學生,曾在巴維亞、威尼斯、米蘭、帕多瓦和羅馬等地從事教育活動,他在兩個方面對當時的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1)《雄辯術原理》的注釋
在西方教育史上,弗吉里奧對昆體良《雄辯術原理》的注釋,引起了文藝復興時期西歐教育界和學術界對昆體良教育思想的普遍重視和廣泛熱情,從而間接地推動了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發(fā)展。弗吉里奧全面、系統(tǒng)地概括了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則和目的,為人文主義教育的具體實踐指出了方向,從而直接地促進了文藝復興時期西歐教育的發(fā)展。
(2)《論紳士風度與自由學科》的專題論文
弗吉里寫了一篇題為《論紳士風度與自由學科》的專題論文,認為人文主義教育的目的在于對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養(yǎng)身心全面發(fā)展的人。在教育方法上,弗吉里奧認為必須使所教內容適合學生的個人愛好和年齡特征。在教育內容方面,弗吉里奧最推崇的三門科目是歷史、倫理學(道德哲學)和雄辯術。弗吉里奧的《論紳士風度與自由學科》問世后,即產生了廣泛的反響。該書第一次系統(tǒng)、全面地闡述了人文主義教育的理想、內容、方法,為人文主義教育的興起、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它對于反對中世紀教會教育、宗教教育,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這些新思想對以后幾個世紀的歐美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4.參考答案:莫爾是16世紀英國的人文主義者,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莫爾的教育思想有著明顯的社會主義性質,是當時最先進的教育思想。其主要內容有以下三點:
(1)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
莫爾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居民,絕不能再像舊社會的人們那樣粗野無文,而應是“有文化、有教養(yǎng)的”具有高尚精神的人,因而必須實行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他認為凡是兒童都要學習,由教士教育兒童青年,注意他們的讀書求知,也同樣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品德。此外,國家還要舉辦各種公共講演會,讓成年男女工作之余接受文化科學知識和道德教育。
(2)實行多方面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莫爾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教育應是多方面的,其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在他看來,道德教育應居首位;智育的目的在于獲取廣博知識和增長才智,除學習讀、寫、算外,還要攻讀數(shù)學、幾何學、天文學、音樂、邏輯、哲學以及希臘文、拉丁文等科目;體育是多方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身體健壯才能享受人生的快樂。莫爾還重視勞動教育,他從烏托邦島國中人人平等勞動的制度出發(fā),要求青年一代必須接受有關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知識和技能的教育。
莫爾認為,通過上述各方面教育可以把青年一代培養(yǎng)成具有高尚道德、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既能從事體力勞動,又能從事腦力勞動的全面發(fā)展的人。
(3)重視直觀教學,注重發(fā)展理性
莫爾反對經院主義教育那種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和喪失理性的盲目信仰,積極提倡直觀,要求發(fā)展理性。他高度贊賞烏托邦人在教授天文學時“機巧地發(fā)明各種儀器,十分準確地測出地球月球以及在他們的地平線上所見到的列列星辰的運行及部位”的方法,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對事物有較為確切的了解。莫爾還堅信人有理智能力,它可使人辨別是非,認識真理,應通過勤奮地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使之發(fā)展。為了發(fā)展理性,他提倡自由討論,在討論中通過獨立思考得出科學結論。
莫爾的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反映了資本主義初興時期剛剛誕生的無產階級對教育的一種幼稚的幻想,它雖然不可能實現(xiàn),但在當時有巨大的進步意義,對后世也有較大影響。15.參考答案:(1)教科文組織的成立及其組織結構
①成立
1946年11月在巴黎召開了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第一次大會,該組織正式成立,簡稱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②宗旨
教科文組織是聯(lián)合國的專門機構,其宗旨是通過教育、科學和文化的交流促進各國間的合作,從而對和平、安全、正義與人類進步作出貢獻。
③組織結構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設在法國巴黎,主要機構有大會、執(zhí)行局和秘書處。大會為該組織最高權力機構,每兩年開會一次,決定該組織的政策、計劃和預算。執(zhí)行局為大會閉幕期間的管理和監(jiān)督機構,由總于事領導的秘書處負責執(zhí)行日常工作。
(2)教科文組織的活動及貢獻
①教科文組織成立初期,其活動領域主要集中在歐洲,為戰(zhàn)后重建歐洲的文化教育提供服務。
②大批新獨立的國家紛紛加入該組織,使它進入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歷史新階段。其活動自然也就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增加了諸如掃盲計劃、反對種族主義和種族隔離等方面的內容。
③教科文組織與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世界銀行和兒童基金會等合作,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實施了一批教育、科學和文化方面的重要項目。
④教科文組織的突出優(yōu)勢就在于它具有進行廣泛的智力合作的能力,它是一個“知識性組織”,擁有智力資源的優(yōu)勢,在巴黎總部匯集著多方面的一流專家,并與各成員國家的優(yōu)秀學者聯(lián)系密切。16.參考答案:(1)法國教育發(fā)展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以三個法案的頒布為標準的。分別是塔列蘭法案、孔多塞法案和雷佩爾提法案。這些法案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精神,其特征主要是:
①教育是國家的事務,必須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監(jiān)督,學校教育必須與國家要求保持一致;
②學校教育應世俗化,取消宗教課程;
③要建立起一個相互銜接的國民教育系統(tǒng);
④學校教育要以培養(yǎng)國家公民為己任;
⑤教育機會人人均等;
⑥學校應該提供免費、普及的教育。
(2)英國國民教育體制的發(fā)展
從18世紀后期開始,英國的初等教育開始發(fā)展起來,主要表現(xiàn)為:
①星期日學校的廣泛開設
a.星期日學校是傳教士羅伯特·雷克斯首創(chuàng)的一種在星期日傳授宗教知識的班級,主要招收貧兒,尤其是童工,學習宗教教義,也兼學一些粗淺的讀寫知識。
b.1803年英國成立了“星期日學校協(xié)會”,要求每個教區(qū)都至少開設一所星期日學校。
②私立初等學校的出現(xiàn)
a.私立初等學校主要包括主婦學校和普通私立學校兩種類型。
b.主要由私人開辦,教授讀寫算、文法知識、歷史、地理等知識,也教授女子縫紉等家庭工作。
③慈善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a.受法國盧梭民主教育思潮的影響,以及德國教育改革家巴西多“泛愛主義教育運動”的影響,在英國國內也出現(xiàn)了將泛愛主義和原有的慈善教育相結合的運動。
b.“導生制學?!笔怯商m卡斯特和貝爾創(chuàng)辦的。在這類學校中,實行“導生制”教學,即由教師先對學生中年齡較大、成績好的學生施教,然后再由他們轉教給其他學生,代替教師的職責。這類學校主要的教學內容是閱讀、教義問答、書寫和計算等初步知識。而且這類學校節(jié)省師資、花費少、能夠滿足當時對兒童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英國迅速發(fā)展起來。
c.“幼兒學校”基本上是由工業(yè)資本家之中的慈善人士開辦的,不受教會的控制,其中以歐文創(chuàng)辦的“幼兒學校”最為著名。幼兒學校為兒童學習創(chuàng)設了理想的環(huán)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贏得了社會的贊譽,一時間在英國掀起了“幼兒學校運動”。
(3)德國公立初等教育的發(fā)展
1763年,由腓特烈二世頒布的《初等學校及教師通則》是當時普魯士強迫義務教育法案的典型代表,它為德國公立初等教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①教育目的
學校教育是要培養(yǎng)出有智慧、有德行的臣民,教育要為國家富強和各階層人民的真正福利作貢獻。
②教育對象
凡5~13歲的男女兒童都應上學,適齡兒童的家長要保障兒童能入學,否則將被處罰。
③教學內容
宗教教育是主要的教學內容,同時兼有讀寫算的訓練?!妒ソ洝贰栋亓制醋x課本》等為主要的教材。學校必須保證每個學生有相同的教材,教材由教堂和社區(qū)出資解決,是學校的財產,學生不得私自帶回家。
④學費方面
《通則》詳細規(guī)定了不同年級各學期的資費標準。
⑤學時方面
在冬季,兒童每周必須上課六天;在夏季,每日上午上課,下午放假。上學期間,學生不得無故缺勤。
⑥教師方面
《通則》規(guī)定,貴族、士紳擁有選拔教師的權力,但是凡擔任教師的人都必須領取教師資格證,在取得教師資格證之前,不得就職。
⑦學校方面
《通則》規(guī)定,學校必須詳細登記學生的一切學習情況,并且這些登記表每年都必須接受學員的檢查。
(4)美國公共教育制度的探索
1779年,杰斐遜向立法機關遞交了一份詳細的關于完善州學校體制的計劃——《進一步普及知識的法案》。
①內容
a.初等教育為期三年,實行免費教育。
b.中等教育主要由文法學校組成,為期六年。
c.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是威廉—瑪麗學院,為期三年。
②影響
雖然《進一步普及知識的法案》最終沒有得以實施,但是它代表了美國建國初期的開國元勛們對美國公共教育制度的探索。除此之外,在《獨立宣言》《西北土地法》《人權法案》中也多多少少涉及公共教育體制的構想。17.參考答案:中世紀大學發(fā)端于11世紀,按其形成方式可劃分為自然形成的大學、遷校而成的大學以及由教會或封建領主創(chuàng)辦的大學。
(1)中世紀大學最初具有行會的性質,是一種自治性質的教授和學習,由一名(或數(shù)名)有聲望的學者和他的追隨者進行組織,進行職業(yè)訓練。分為“學生大學”和“先生大學”兩種形式。
(2)西歐最早產生的大學如意大利的薩萊諾大學、波隆那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大學,它們有“母大學”之稱,是后來大學的樣板。
(3)中世紀大學打破了教會壟斷高等教育的局面,利用教會與世俗政權之間的矛盾,爭得了一些特權,有一定民主和自由,有利于科學研究和學術的繁榮,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學家和思想家。
(4)中世紀大學成為近現(xiàn)代大學的直接起源,是西歐中世紀教育的重大成就。
(5)中世紀大學也有局限性,由于當時教會勢力強,中世紀大學并沒有擺脫宗教的束縛,教會勢力很快就滲進了大學,宗教色彩濃厚,大學教學受經院哲學影響很深,存在著煩瑣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弊端。18.參考答案:(1)西歐中世紀早期教育的基本特點
西歐中世紀早期的教育是指5世紀末至11世紀的教育。這一時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
①等級性。等級性表現(xiàn)在無論是教會學校還是騎士教育都是等級森嚴。在教會教育方面,僧院學校和大主教學校是僧俗貴族子弟的獨享品,而平民兒女只能進教區(qū)學校;在騎士教育方面,世俗封建主的男孩,7~8歲后只能按照自己出身的等級依次到高一級封建主的官邸中去接受教育。
②宗教性。宗教性表現(xiàn)為無論騎士教育或教會學校都特別重視宗教教育,尤其是教會學校,宗教神學是整個教育的核心,是一切學科的王冠。
(2)中世紀教育特點產生的原因
①封建等級制度造成中世紀教育具有等級性。西歐的封建統(tǒng)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礎上形成的嚴格等級制度,封建等級制的特征是封主與附庸的臣屬之間的關系。國王在形式上是國家的首腦,也是全體封建主的最高“封主”;公爵和伯爵是國王的附庸,同時又是男爵和子爵的封主;男爵和子爵是公爵和子爵的附庸,同時又是騎士的封主,騎士有侍從,以后侍從也逐漸變成低級騎士。
公元8~11世紀期間,教會也仿照世俗封建主的等級制度,在教會內建立教階結構,形成一個以教皇為最高首領,下面有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長和神甫、修士(修女)的嚴格封建等級。這樣,所有這些封建主階層形成了整個特權等級,而封建等級全部的沉重負擔都壓到勞動人民,特別是農民身上。西歐封建社會的這種等級森嚴的特點,使它的教育也具有明顯的等級性。
②宗教教會在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地位使中世紀教育帶有濃厚的宗教性。在西歐封建社會里,經濟上、政治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教會,在思想領域也占居統(tǒng)治地位,文化教育滲透著神學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說,中世紀“它從沒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來的惟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殘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結果正如一切原始發(fā)展階段中的情形一樣,僧侶們獲得了知識教育壟斷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滲透了宗教性質?!?9.參考答案:(1)亞非文明古國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
亞非文明古國是指巴比倫、埃及、印度和中國,號稱四大文明古國,是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地區(qū),產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學知識及學校的萌芽。
①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出現(xiàn)在亞非文明古國。學校的產生無疑是一種進步現(xiàn)象,它對于傳播科學文化、發(fā)展社會生產起了極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為了保存日益增多的知識,單靠口耳相傳是遠遠不夠的,于是便創(chuàng)造了文字,出現(xiàn)了教學的場所和專門的人來進行教學工作,學校教育由此產生了。
②亞非文明古國的教育對其他各國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影響。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出現(xiàn)在亞非文明古國,而且其教育內容較豐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教育機構種類繁多,教育方法上不乏創(chuàng)新之舉,被譽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后來各國紛紛前來學習,從而對其他各國甚至是世界教育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可以說,亞非文明古國的教育是世界教育的發(fā)端,并且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2)對“光明來自東方”的理解
人類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始自東方,正如一些不懷偏見的西方學者所肯定的:“光明來自東方”“歷史從東方開始”。尤其是象征人類走向文明的教育的發(fā)達亦以東方為先,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作為世界文化的搖籃,東方產生了最早的科學知識、文字以及學校教育。
②各國的教育及不同時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相適應。
③教育內容較豐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也反映了社會進步及人類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
④與教育內容繁復相應,教育機構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殊,有助于滿足不同統(tǒng)治階層的需要,既具有森嚴等級性,也具有強大適應力。
⑤各國通過豐富的教育實踐,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創(chuàng)新之舉。
⑥知識常常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專利,故教師的地位較高。
單從教育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光明來自東方”,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20.參考答案:17~18世紀歐美主要國家高等教育受宗教改革的影響,大學產生了自有研究的學術風氣萌芽。隨著啟蒙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啟蒙精神中的自由、民主以及對理性、對真理的追求也深入高等教育機構,大學由單純的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轉變。其主要特征:
(1)課程的科學化傾向
宗教改革并未使歐洲大學的專業(yè)和課程設置模式發(fā)生任何具有斷裂意義的變化。神學依然占據(jù)支配性地位,但是不同宗教教派控制的大學往往形成不同的神學研究興趣。雖然法學和醫(yī)學的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其與實際生活需要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其教學和研究實際上并沒有受到削弱。至于文科教育,受文藝復興的影響則得到了普遍加強。同時部分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悄悄進入大學。
(2)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轉變
傳統(tǒng)大學是以教學職能為主的,但隨著近代科學進入大學、課程設置方面的變化、近代民族國家建立之后國家之間競爭的需要,以及宗教改革之后教派斗爭的需要,使得大學在研究方面得到了相當?shù)陌l(fā)展。大學開始從傳統(tǒng)的教學型向教學—科研結合型轉變?,F(xiàn)代大學的主要職能之一——科學研究,就是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逐漸得到確立的。
(3)大學管理體制的變化
最早的大學大多是自發(fā)形成的,但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被教會、王權和城市認識到它的價值,因此開始加入到對大學管理權的爭奪中。在此過程中,大學逐漸形成了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傳統(tǒng),強化了其獨立的地位,但與此同時也在大學管理上通過博弈妥協(xié),發(fā)展出一些適應社會進步、民族國家發(fā)展的體制和機制。在這方面比較有影響的有法國中央集權式的帝國大學與大學區(qū)制、美國大學為主的大學董事會制度以及具有各國不同特色的教授治校制度。這些管理體制正是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和發(fā)展完善的,并為現(xiàn)代大學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了保障和基礎。
(4)學術自由風氣的萌動
宗教改革打破了羅馬教會對整個歐洲思想界的牽制,使得歐洲向事實上的宗教寬容邁出了一大步。大學在此過程中雖然沒有完全擺脫宗教勢力的控制與干預,但正是在不同宗教教派乃至世俗政治勢力爭相控制的間隙,大學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教學與研究空間。由于新教大學普遍對自然科學研究抱有較為開放的態(tài)度,所以使得自然科學研究在此期間得到了較為自由的發(fā)展。這對于學術自由精神的形成、保障大學進行知識的探索有著重要的意義。21.參考答案:在城市化進程中,歐美國家的教育發(fā)生的變化有:
(1)教育世俗化運動
19世紀,教育作為公民權的觀念已成為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的共識。這一時期教育逐步世俗化并從宗教與慈善團體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國家開始對教育承擔更大的責任。
①英國的教育世俗化
1870年英國頒布了《初等教育法》,標志著英國公立教育制度正式得到了確立。但該法案實質上沒有觸動原有的私人辦學體制,使英國的初等教育形成了公立體制和私立體制并存的格局。
②美國的教育世俗化
美國以法律形式確立了教育與宗教分離的原則,使教學內容逐漸脫離教會控制,進一步走向世俗化。
③法國的教育世俗化
《費里法案》確立了國民教育義務、免費和世俗化三原則,為后來法國初等教育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④德國的教育世俗化
19世紀初,洪堡對普魯士教育進行了改革。
(2)實科中學的快速發(fā)展
實科中學是近代歐美國家實施實科教育的一種中等學校類型。18世紀以前,西方中等教育基本上是古典文科中學占據(jù)主導地位。但隨著近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實用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實科教育在歐美發(fā)達國家日漸受到廣泛重視。
(3)女子教育的興起
婦女受教育權問題,最初是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天賦人權”的一個組成部分提出來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孔多塞第一次提出了“給婦女以全部公民權的主張”。工業(yè)革命的歷史性要求成為婦女參與教育的重要前提,使婦女尤其是勞動人民家庭的婦女走出家庭,投身社會勞動,并使其在社會化勞動中,在經濟上獲取一定的獨立地位,從而爭取婦女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上的權利。
(4)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發(fā)展
19世紀70年代,在工業(yè)革命的背景下,以傳授生產科學技術原理為主要特征的職業(yè)技術學校應運而生,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都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辦了職業(yè)技術學校。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社會對勞動力文化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相適應,各國也日益重視發(fā)展職業(yè)技術教育。22.參考答案:永恒主義教育是新傳統(tǒng)教育流派中的一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赫欽斯、法國的阿蘭等人。
(1)永恒主義教育的主要觀點
①強調人的永恒本質和教育的永恒性質不變。永恒主義教育家基于古典實在論的哲學觀點,認為宇宙中存在一種永恒的、絕對的、同一的實在,事物的變化被一種永恒的普遍法則所支配。他們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而理性乃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變的特性,因此他們認為建立在永恒不變的人性基礎上并為表現(xiàn)和發(fā)展這種人性的教育,在本質上也是不變的。他們認為每個時代、每個地方、對每個人的教育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②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引出人類天性中共同的要素。永恒主義教育家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引出人類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要對人施以“人性的教育”,以達到人性的“自我實現(xiàn)”,人的進步和完善。因此教育就是理性的培養(yǎng),理性的培養(yǎng)對一切社會的一切人都同樣是適用的。他們認為教育應該以發(fā)展人的理性和智慧為目標,把學生培養(yǎng)為有理性和負責精神的公民,而不能只為了適應現(xiàn)在的生活。
③提倡古典學科應在學校課程中占有中心地位。他們提倡由“永恒學科”組成的“永恒課程”?!坝篮銓W科”實際上就是歷代偉大思想家的偉大著作,尤其是經歷許多世紀的古代名著,他們主張大學生必須閱讀古代作家的名著,從中吸取永恒有用的東西,主張開設古典語言課程。
④提倡通過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永恒主義教育家認為應該通過教師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理智訓練。特別是在學習古典名著時,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總結閱讀和討論,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名著的內容,并認定一些偉大的思想家作為自己的榜樣,像他們那樣思考。
(2)永恒主義教育的評析
永恒主義教育對進步教育的批評比要素主義更加激進,但從整體上看,它并未提出什么新的價值判斷標準。永恒主義教育和要素主義教育都傾向于傳統(tǒng)教育,但雙方也有分歧,特別是在如何對待西方古典名著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問題上存有異議。
作為一種教育哲學思想的永恒主義教育在教育理論上有一定影響,但在教育實踐中的影響范圍不大,主要局限于大學和上層知識界中的少數(shù)人。特別是永恒主義教育的復古態(tài)度,把學生的學習限于古典著作,因此遭到了許多人的批判,他們的思想和做法脫離了現(xiàn)實社會。23.參考答案:巴黎大學是法國公立大學,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位于巴黎。它是在西歐中世紀成立的較早的大學之一,最初是在主教學校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以神學著稱的大學,以后又增加了醫(yī)學和法學,再加上以傳授“七藝”為主的文科,共計四科。巴黎大學的校務是受校長和教授們決定的,因而有“先生大學”之稱。其最盛時,學生達5萬人,其設立四大學科的模式,成為當時西歐大學的典范。24.參考答案:(1)環(huán)境教育思潮興起的原因
①環(huán)境教育的產生與演化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早在1767年,盧梭在《愛彌兒》中就提出了用鄉(xiāng)村環(huán)境作為教育方法的主張,此后,“鄉(xiāng)村學習”得到不斷的發(fā)展。
②環(huán)境教育也深受進步主義教育觀念的影響,將兒童的需要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兒童為中心,將教育看作是幫助兒童自己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主張用積極的方式去幫助兒童擺脫消極的角色,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人。
③1976年美國環(huán)境史學家羅德里克·納什對“環(huán)境教育”的起源進行考察后認為,自然研究、戶外教育和保護教育都是環(huán)境教育的前身與基礎。
④20世紀30年代,工業(yè)化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使“保護教育”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產生和發(fā)展起來?!氨Wo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醒民眾環(huán)境問題的存在,告誡人們對各種自然資源進行保護是必要和重要的。
(2)“環(huán)境教育”的國際行動
①第一次環(huán)境保護運動
a.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問世,敲響了人類面臨嚴重環(huán)境災難的警鐘。
b.第一次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
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huán)境宣言》和“人類環(huán)境行動計劃”,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著名口號,正式將“環(huán)境教育”的名稱肯定下來,明確了環(huán)境教育的性質、對象和意義。這次大會標志著環(huán)境教育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
c.貝爾格萊德會議
1975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教育規(guī)劃署和國際環(huán)境教育計劃署成立,并在貝爾格萊德召開國際環(huán)境教育研討會。會議發(fā)表的《貝爾格萊德憲章——環(huán)境教育的全球框架》,是第一個聯(lián)合國框架下關于環(huán)境教育的國際宣言,標志著環(huán)境教育的正式確立。
②第二次環(huán)境保護運動
1987年,世界環(huán)境與發(fā)展委員會發(fā)表了著名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提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標志著第二次環(huán)境保護運動的興起。
(3)伴隨著兩次環(huán)境保護運動的開展,現(xiàn)代環(huán)境教育經歷了從萌芽、發(fā)展到成熟的過程,并形成了被國際組織、各國(地區(qū))政府、團體和公眾廣泛接受的發(fā)展軌跡,在世界范圍內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潮。作為一種教育思潮,環(huán)境科學、教育科學等都從不同的視角對環(huán)境教育進行了研究,如環(huán)境教育的定義、目的、目標、性質、內容、方法、評價等,從而使環(huán)境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fā)展。25.參考答案:赫爾巴特心理學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二者密切聯(lián)系。其實質關系表現(xiàn)在:
(1)教育學以心理學為基礎
①赫爾巴特心理學一開始就與教育和教學問題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心理學是一種教育化了的心理學。所以,赫爾巴特通常還被認為是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如果脫離了他的心理學,我們就不可能正確理解他的教育思想。赫爾巴特認為,心理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科學心理學應以經驗、形而上學和數(shù)學為基礎。通過經驗,心理學得到它的材料,但心理學的任務不僅僅是收集這些材料,而應使內心成為可以理解的,這就需要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心靈活動的法則。
②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基于心理學思想的,他最初也是從研究心理學入手,在心理學上有很高的造就。他的心理學又稱觀念心理學,主要觀點包括觀念、意識閾和統(tǒng)覺,在觀念上,他認為人的一切心理機能只是觀念的活動,心理學就是研究觀念活動的科學,觀念的相互聯(lián)合與斗爭是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在意識閾上,一個觀念若要由一個完全被抑制的狀態(tài)進入一個現(xiàn)實觀念的狀態(tài),必須跨過一道界限,這個界限便為意識閾。在統(tǒng)覺上,他認為統(tǒng)覺的過程就是把一些分散的感覺刺激納入意識,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組成“觀念團”。赫爾巴特把這種觀念及其統(tǒng)覺論應用于教育中,就是要說明教育是如何通過感覺經驗的作用使學生不斷掌握新知識的。
(2)教育理論是對心理學理論的應用和發(fā)展
赫爾巴特在其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論,教育理論中很多都涉及到心理學的知識,并且將其靈活運用。赫爾巴特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教學過程主要有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四個階段,四個階段是依次進行的,每一個階段代表一個心理的過程,這是對統(tǒng)覺理論的應用。人的統(tǒng)覺團的形成要經歷一系列的過程,而對這個過程的反應就是教學的四個階段。這剛好反映赫爾巴特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結合的特點。這樣的例子在他的教育理論中還有很多,其教育理論更進一步發(fā)展了心理學。26.參考答案:西歐中世紀大學是西歐中世紀以傳授專業(yè)教育為主的高等教育機構。西歐中世紀社會生產發(fā)展推動城市出現(xiàn)、十字軍東征促進地區(qū)間文化的交流以及新興市民階層的新的文化要求催生了中世紀大學的產生發(fā)展。從組織上看,大學最初是由進行知識交易的人自行組合而成的團體,它從最初形成時已表現(xiàn)出自治的特點,即學校的事務基本由學校自行管理。它分為“學生大學”和“先生大學”兩種領導體制,大學課程主要有文科、法學、神學和醫(yī)學等,并已初步形成了學位制度。中世紀大學是西歐社會開始走向文化繁榮的初步體現(xiàn),大大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27.參考答案: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一是中小學的課程改革;二是繼續(xù)改善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三是發(fā)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1)中小學的課程改革
①內容
1959年9月,美國科學院邀請35位科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匯集到一起,討論中小學課程改革問題。心理學家布魯納作了以《教育過程》為名的總結報告,報告以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觀為主導,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a.強調早期教育,發(fā)掘兒童智力潛力。
b.逐級下放科學技術課程,縮短高級知識與初級知識的距離。
c.用結構主義教育思想作指導,編制結構課程,并使之與教學過程結構和兒童的智力發(fā)展結構相適應,成為兒童可掌握的內容。
d.鼓勵學生用探索的發(fā)現(xiàn)式方法學習。
②評價
這次會議為60年代美國中小學校課程改革指出了方向,掀起了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運動,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學的教育質量。但會后由科學家和部分教師編制的新教材難度太大,又缺少教學法經驗,脫離了中小學實際,大多數(shù)教師不能使用,學生也不感興趣,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繼續(xù)解決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
①內容
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中小學教育法》。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開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學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對處境不利的兒童的教育措施:
a.制定出中小學教育目標:小學目標是加強普通文化科學知識的教育,為將來接受專業(yè)教育打好基礎;中學目標是為培養(yǎng)未來的學者、專家打下基礎,為高等學校輸送合格生源做準備。
b.要求政府撥巨款獎勵推動黑人、白人學生合校的工作。規(guī)定建立處境不利兒童教育全國顧問委員會,全國殘疾兒童咨詢委員會和殘疾兒童訓練局等。
②評價
從1957年至1965年的這些教改措施對促進美國現(xiàn)代教育與科技發(fā)展有重要影響?!爸行W教育法的指導思想仍是強調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明確指出中學應為向高校輸送人才作準備,這一指導思想是與戰(zhàn)前由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基礎的指導思想迥然不同的。
(3)發(fā)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①內容
60年代美國頒布了高等教育法案,法案強調大力培養(yǎng)科技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增加對高等院校撥款,提高教學質量。
②評價
高等教育法對美國戰(zhàn)后職業(yè)教育的新發(fā)展和戰(zhàn)后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制定了具體的法律依據(jù)。
總之,這些改革極大地增強了美國的綜合國力及其在世界上稱霸的實力。同時,美國的高等教育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以大學本科生教育為高等教育主體的格局開始發(fā)生動搖,二年制初級學院發(fā)展較快,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28.參考答案:“教育性教學”是德國近代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育教學原則??梢詮囊韵聨讉€方面來理解:
(1)“教育性教學”的主要內容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以道德的養(yǎng)成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須形成學生一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使之成為“完善”的人,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還是教學。要進行道德教育,就必須進行教學,不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就無從實施道德品格的教育。知識和道德具有內在的直接的聯(lián)系,基于這種思考他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
他指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過,而且只有通過教學才能真正產生實際的作用,教學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即“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他不承認有“無教學的教育”,同樣也反對“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學”的實施
要通過教學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要求教學的目的與整個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爾巴特認為教學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養(yǎng)成德行。但他又認為,為了實現(xiàn)這個最終目的,教學還必須為自己設立一個近期的、較為直接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多方面的興趣”。
學校教育一方面是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一方面是通過知識傳授進行智慧的啟發(fā),但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密切相關地體現(xiàn)在形成學生觀念體系的整個過程之中。赫爾巴特把學校的全部工作都歸結為“教育性教學”,把自己的全部教育學說也概括為“教育不能離開教學”。
(3)“教育性教學”的意義
在赫爾巴特以前,教育學家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規(guī)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務和目的。赫爾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從而深刻地闡明了教學的定義,論述了教學與教育的關系。他提出了革新的教育學,使教育與教學二者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從而在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方面樹立了一個全新的范例。
他的突出貢獻就在于運用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具體闡明了教育與教學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聯(lián)系,使道德教育獲得了堅實的基礎。他揭示了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規(guī)律,并且強調了在教學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這在當時和今天都是正確的。
但在另一方面,赫爾巴特把教學完全從屬于教育,把教學當作實施德育的惟一途徑(有時說是最重要的途徑),視知識的增長和品德的提高是無條件的同步運動。他沒有認識到德育和智育是各有相對獨立性的,他毫無根據(jù)地以教學來取代復雜的教育過程,而且沒有考慮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情緒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具有機械論的傾向。29.參考答案:柏林大學是德國大學新精神的代表,它建立開創(chuàng)了高等教育的新時代,對歐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柏林大學主要體現(xiàn)了洪堡的大學理念。
(1)柏林大學的辦學理念
①提倡純科學研究,排斥職業(yè)性和功利性學科
柏林大學不重視實驗科學,因為他們認為實驗科學只是一種“工藝學”,而不是純粹的科學,因此只重視哲學、人文科學。直到20世紀初,柏林大學幾乎所有的系都沒有開設有關技術或實用科學方面的課程。
②鼓勵學習自由和教學自由
柏林大學繼承并改造了中世紀大學以來的學者自治、學術自由的傳統(tǒng)?!皩W習自由”,即學生在學習內容和大學生活方面的自由選擇;“教學自由”,即教師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活動不受干涉,能自由地傳授和研究知識,探索真理。洪堡“學術自由”思想的提出及其在柏林大學的實踐,代表了當時進步勢力的要求,體現(xiàn)了德意志民族特殊的文化精神,同時也孕育了現(xiàn)代大學的精神,拉開了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的帷幕。
③教學與研究相結合
為落實這種理念,柏林大學借鑒了哥廷根大學的哲學“習明納”這種師生共同參與、融教學與研究活動為一體的組織形式,并建立了眾多研究所。
(2)影響
作為現(xiàn)代大學的發(fā)源地,柏林大學的辦學原則、學校組織形式對歐美大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①對美國大學的影響
從1814年第一批四名美國學生赴德國大學學習,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約有一萬名美國青年和學者到德國大學學習。這些人回國后,大多成為美國高等學校教學和科研的骨干,成為傳播德國大學思想的主要力量。
②對英國大學的影響
英國科學家赫胥黎十分推崇德國的大學,他呼吁英國的大學要學習德國大學的經驗。19世紀后期,科學研究之風已盛行于英國的大學。
③對法國大學的影響
許多訪問過德國大學的專家學者強烈要求按照德國大學的模式改造法國的大學。經過多年努力,至1896年,法國在以前專業(yè)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17所大學,科學研究在大學獲得了重要地位。30.參考答案:(1)文明古國的進程
①古埃及的文明進程
古埃及的居民主要是由非洲北部遷至尼羅河流域的土著構成,他們創(chuàng)造了銅石并用的文化。
a.古埃及文字
經過長期演變,古埃及形成了一套由表形、表意、表音和部首符號組成的文字系統(tǒng)。
b.古埃及文學
文字的創(chuàng)造奠定了古埃及文學繁榮的基礎,古埃及的文學作品內容和題材都十分豐富,全面反映了當時的宗教、軍事和社會世俗生活的狀況。
c.古埃及宗教
宗教在古埃及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宗教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d.古埃及文明在天象、數(shù)學、水利、生物和建筑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②西亞古國的文明進程
古代西亞的地理位置東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東岸,地域面積廣大,包括了伊朗高原、兩河流域、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
a.西亞古國的文字
西亞古國的文字包括楔形文字和腓尼基人字母。楔形文字是古代兩河流域最輝煌的文化成就之一,腓尼基人字母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b.西亞古國的文學作品
西亞古國留下的文學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此外,還有一些反映尖銳的階級矛盾和貧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如《主人與奴隸的對話》《詠受難的誠實人的詩》等。
c.西亞古國的法典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葉,兩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居民蘇美爾人就已制定出了成文法典。兩河流域出現(xiàn)的法典主要有《烏爾納姆法典》《蘇美爾法典》《俾拉拉馬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亞述法典》等,其中影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漢謨拉比法典》。
d.西亞古國的宗教
兩河流域形成的關于世界的起源、諾亞方舟等傳說成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經典《圣經》的來源。古代希伯來人形成的猶太教及其經典《圣經》對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e.西亞古國還在天象、數(shù)學、農業(yè)生產、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③古印度的文明進程
a.古印度文字
印章文字主要是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銅制成的印章和護符上,雖然至今仍不能完全解讀這些字,但它是古代東方最早的文字之一。
b.古印度文學作品
古印度的文學作品包括宗教詩集《吠陀》、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小說等。另外,古代印度在語言學、語法學等方面也取得了成就。
c.古印度宗教
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雅利安人創(chuàng)立的吠陀教,后演變?yōu)槠帕_門教,影響了印度的種姓制度。
佛教。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印度出現(xiàn)了列國林立的局面,一些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不滿,出現(xiàn)了各種思潮,佛教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了。
d.古印度文明在天象、數(shù)學、醫(yī)學、農學、建筑藝術方面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2)學校的興起
①學校產生的原因
學校的產生與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關系。
a.生產力的發(fā)展
當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產品,才使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發(fā)生分離,一部分人可以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教育活動;同時,社會產品更加豐富,為學校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設施和條件。
b.奴隸制國家的出現(xiàn)
第一,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的運作并確保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需要一部分掌握了政治、文化、宗教等諸方面知識的人來參與奴隸制國家的管理,這就要依靠專門的組織機構來教會他們這些知識和技能。
第二,組織領導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也是國家的基本社會職能之一,只有行使好這些職能,國家政權才能得到鞏固和強大。
c.文字的出現(xiàn)以及科學知識的豐富
第一,文字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只能通過耳傳口授傳遞信息,文字產生后才有可能記錄更多更廣的知識經驗,并把它們傳授給其他人。
第二,文字使知識的繼承和傳遞更加可靠和規(guī)范,為學校教育的產生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第三,學校教育內容是源自人們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科學知識。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都更加豐富。
②學校產生的意義
學校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人類社會的教育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教育逐漸開始從人類社會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在專門的地點和場所進行的、運用特定手段并為了實現(xiàn)某些特殊目的的特殊活動。人類教育的歷史方向也由此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3)兩者的關系
①學校的產生主要是依靠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文明進程的推進使人類社會得到了進步和發(fā)展,推動了學校的產生和壯大。
②學校起到了傳播文明和生產勞動知識的功能,人們接受教育后可以更好的在社會生存并進一步推動社會的文明進程。31.參考答案:(1)蘇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①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發(fā)展人的才能、使人道德高尚的重要活動,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膰夜賳T的必要途徑,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道德高尚、才能卓越的治國人才。
②教育任務
教育的首要任務是道德培養(yǎng)。蘇格拉底認為只有經過教育才能使公民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行為,并提出“智慧(知識)即道德”。這種觀點為道德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對后世德育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影響。
③教育內容
蘇格拉底認為教育內容應該廣博,只有知識淵博的人才能得到人們的尊敬和贊揚,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在其教育實踐中,蘇格拉底還第一次將幾何、天文、算術列為必學科目。
④“自知其無知”
在教育上,蘇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樣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識和智慧的關系問題。蘇格拉底得出結論,認為那些所謂有智慧的人其實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無知”。
⑤“德即知識”
“德即知識”的思想,也是蘇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在他看來,知識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種關于善的知識。道德的行為之所以發(fā)生,首先是因為行為的發(fā)生者具有關于道德的知識。蘇格拉底高度評價“德即知識”在教育上的意義。在他看來,因為德即知識,而美德的獲得與教育有重要的聯(lián)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過教育獲得的。
⑥蘇格拉底教學法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蘇格拉底形成了以問答、詰難、誘導為特征的談話式教育方法,后人稱之為“蘇格拉底教學法”,又稱“產婆術”。這一方法由譏諷、助產、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
a.譏諷是就對方的發(fā)言不斷提出追問,迫使對方無詞以對,承認自己的無知。
b.助產即幫助對方自己得到問題的答案。
c.歸納即從繁雜的現(xiàn)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質,通過具體事物的比較尋找一般規(guī)律。
d.定義是把個別事物歸入一般概念,得到關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柏拉圖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①理念論與“回憶說”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他的哲學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學說的理論基礎。柏拉圖認為,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個別的可感覺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所謂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每一個理念統(tǒng)攝著與他同名的眾多的個體事物,每一類眾多的個別事物都有一個相應的理念。這個相應的理念就是眾多個體普遍的東西,是他們的本質,是他們的源泉。
②靈魂說與“哲學王”
a.柏拉圖認為,靈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靈魂和肉體結合后的產物。
b.靈魂的這三種功能表現(xiàn)在教育方面,強調理性知識的重要性,貶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識的作用;教育在于發(fā)展人的理性、節(jié)制人的欲望。
c.依據(jù)他的靈魂說,柏拉圖提出了“哲學王”的培養(yǎng)目標。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構想一個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家庭寄宿協(xié)議書范本
- 養(yǎng)殖小區(qū)施工協(xié)議書
- 學校暑期安全協(xié)議書
- 協(xié)商還款債務協(xié)議書
- 土方運輸安全協(xié)議書
- 牌匾懸掛鄰里協(xié)議書
- 企業(yè)授信協(xié)議書范本
- 土地代收協(xié)議書范本
- 水箱泵房移交協(xié)議書
- 農用跑道租賃協(xié)議書
- 第四課 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課件-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統(tǒng)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 2025年鄭州黃河護理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考試題庫帶答案
- 旋流風口RA-N3選型計算表格
- 2024年10月自考01685動漫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含評分參考
- 2024年全國統(tǒng)一高考英語試卷(新課標Ⅰ卷)含答案
- Unit7ArtLesson3AMusicalGenius(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高中英語北師大版
- 2020年民辦中學小升初提前招生考試語文數(shù)學整套試卷及答案
- 原子物理學:第6章 第5節(jié) 塞曼效應
- 景觀人行吊橋(懸索橋)施工組織設計
- 八大特殊作業(yè)試題及答案
- 二氧化碳爆破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