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本知識_第1頁
建筑基本知識_第2頁
建筑基本知識_第3頁
建筑基本知識_第4頁
建筑基本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9/21第二章地震基本知識2023/9/22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1地震基本知識2.1.1地球構造

地球是一個橢球體,平均半徑約6400km。根據(jù)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等資料,將地球由地表至地心分為三個不同性質的圈層,即地殼、地幔、地核。2023/9/23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1.2地震類型和成因地震按其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誘發(fā)地震以及構造地震。上述地震中,構造地震破壞作用大,影響范圍廣,是房屋建筑抗震設防研究的主要對象。

2023/9/24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構造地震是地球內(nèi)部構造活動的結果。板塊構造學說可解釋地應力的成因。地球表面的巖石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劃分成若干板塊,即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和南極板塊。板塊之間在地幔物質對流及地球自轉等動力因素作用下,不停地互相插入、摩擦、碰撞、擠壓,從而產(chǎn)生了地應力。全球大部分地震帶都分布在板塊邊界上。

2023/9/25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023/9/26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線極震區(qū)

震源深度在70km以內(nèi)的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以內(nèi)的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km的為深源地震。我國發(fā)生的絕大部分地震都屬于淺源地震。一般地講,震源淺的地震破壞性大,震源深的地震破壞性小。2023/9/27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1.3地震波、震級和地震烈度1.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發(fā)生時所產(chǎn)生的地震振動的傳播形式。它包括在地球內(nèi)部傳播的體波和在地表傳播的面波。2023/9/28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地震震級地震震級是衡量一次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尺度。例如,在距震中100km處,標準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振幅A=100mm=105μm,則該次地震震級為里氏5級。

M=lgA2023/9/29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地震發(fā)生時,觀測站一般不可能正好距離震中100km,且使用的儀器也不盡相同,因此,對實測數(shù)據(jù)應進行修正。震級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有關,兩者的關系如下:

1gE=1.5M十11.8

地震震級相差一級,地面振幅相差約10倍;而地震能量相差約32倍。

2023/9/210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一般認為,震級小于2的地震,人們感覺不到,稱微震;2-4級的地震,人有感覺,稱有感地震;5級以上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壞,統(tǒng)稱破壞性地震;7~8級的地震,稱強烈地震或大地震;8級以上地震,稱特大地震。2023/9/211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3.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對地表和建筑物影響的平均強弱程度。對于一次地震來說,只有一個震級,但不同地點所遭受影響的強弱程度卻不同。一般說,震中距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震中距越大烈度越低;反之則烈度越高。

2023/9/212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4.震中烈度與震級的關系震中烈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地震震級和震源深度。震級大、震源淺,則震中烈度高。M=0.58I0+1.5

二者的大致關系如表。震級23456788以上震中烈度1~234~56~77~89~1011122023/9/213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5.地震烈度表地震烈度表是按照地震時人的感覺、地震所造成的自然環(huán)境變化和工程結構的破壞程度所列成的表格??勺鳛榕袛嗟卣饛娏页潭鹊囊环N宏觀依據(jù)。我國和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采用12等級的地震烈度劃分。

2023/9/214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我國曾先后編制了三代烈度表。(1)我國早期的《新的中國地震烈度表(1957)》。該表以原蘇聯(lián)的烈度表為借鑒,以我國歷史地震的資料和遺跡為依據(jù),分12度。屬于宏觀烈度表。(2)《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該表既有定性的宏觀標志,又有定量的物理標志。其功能有二:一是作為地震發(fā)生后,根據(jù)一個地區(qū)的破壞程度,評定這一地區(qū)發(fā)生多大強烈的地震;二是提供相應于不同地震烈度的地震動物理量指標,作為抗震設計時地震作用的依據(jù)。2023/9/215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3)在《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10多年來在地震現(xiàn)場調查和歷史資料的分析結果,運用《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的經(jīng)驗,以及強震觀測記錄分析和模擬實驗結果,并參考了《歐洲地震烈度表(1992)》,于1999年重新修訂頒布了國家標準《中國地震烈度表》(GB/T17742一1999)。該標準保持了《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的基本內(nèi)容。重大技術內(nèi)容的改變主要有:增補和修改了部分宏觀標志;對表列以外房屋結構的震害與烈度評定在使用說明中作了規(guī)定。2023/9/216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2地震活動性及震害2.2.1世界地震活動性據(jù)統(tǒng)計,全球每年大約要發(fā)生500萬次地震,但絕大多數(shù)是人們感覺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對較少。其中,6級以上強震每年發(fā)生10~200次;7級以上大震平均每年發(fā)生18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發(fā)生1~2次。2023/9/217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小地震幾乎到處都有,但大地震僅局限于某些地區(qū),其震中大部分密集于板塊邊緣。地球上的主要地震帶有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

2023/9/218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世界地震震中分布略圖2023/9/219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2.2我國地震活動性我國地理位置處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根據(jù)我國大區(qū)域地震活動性和地質構造的特點,可分為東北、華北、華南、新疆、青藏高原、臺灣和南海七個地震區(qū)。其中:臺灣地震區(qū)、南海地震區(qū)及華南地震區(qū)中的東南沿海地震活動區(qū),屬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它是由于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接觸引起。其中臺灣及其附近海峽地震活動最強、頻度最高,近年來尤為明顯。如1983年、1990年、1994年臺灣花蓮7級地震;1994年的臺灣宜蘭7級地震;1994年臺灣海峽南部(震中西距廣東汕頭90km,北距廈門70km,東距臺南180km)7.3級地震;1999年臺灣南投7.6級地震等。

2023/9/220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青藏高原地震區(qū)、新疆地震區(qū),其活動與印度板塊由南向北俯沖歐亞板塊的運動有關,屬地震活動性強烈地區(qū)。如1950年西藏墨脫8.6級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7.7級地震;1976年四川松潘7.2級地震;1985年新疆烏恰7.4級地震;1988年云南瀾滄一耿馬7.2級地震等;1996年云南麗江7.0級地震。2023/9/221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華北地震區(qū)屬典型的板塊內(nèi)分布地震區(qū)。該區(qū)地震強度大,頻度較高。如1966年河北邢臺7.2級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7.8級地震等。東北地震區(qū)。該區(qū)地震活動程度相對低于上述區(qū)域,但也曾經(jīng)發(fā)生過破壞性地震,如1975年遼寧海城7.3級地震。2023/9/222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我國境內(nèi)地震分布示意圖我國歷來多發(fā)生地震帶2023/9/223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2.3地震災害地震災害分為:原生災害,即由地震直接產(chǎn)生的災害,它造成房屋、道路、橋梁破壞,人員傷亡;次生災害,即由原生災害導致的災害,它引發(fā)火災、水災、爆炸、溢毒、細菌蔓延和海嘯等。

2023/9/224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地震造成地面及房屋破壞主要有以下現(xiàn)象:1.地表破壞現(xiàn)象(1)地裂縫按成因不同,分為構造性地裂縫和非構造性地裂縫。構造性地裂縫是發(fā)震斷裂帶附近地表的錯動,當斷裂露出地表時即形成地裂縫,它多出現(xiàn)在強震時宏觀震中附近。非構造性地裂縫也稱重力地裂縫,受地形、地貌、土質等條件限制,分布極廣,多發(fā)生在河岸、古河道、道路等地方。2023/9/225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噴砂冒水在地下水位較高、砂層或粉土層較淺的地區(qū),強震使砂土液化,地下水夾帶砂土經(jīng)地面裂縫或土質松軟部位冒出地面,即形成噴砂冒水現(xiàn)象。嚴重時會引起地面不均勻沉陷和開裂,對建筑物造成危害。2023/9/226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3)震陷軟弱土(如淤泥、淤泥質土等)地基或地面,在強震作用下往往會引起下沉或不均勻下沉,即震陷。(4)滑坡在強震作用下,常引起陡坡及河岸滑坡。大面積土體滑坡,會切斷公路、沖毀房屋和橋梁。2023/9/227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房屋結構破壞(1)地基失效引起破壞震害表明,地裂縫、砂土液化、滑坡以及震陷等,將使地基承載力下降、不均勻沉降及開裂,從而導致上部結構構件裂損、房屋整體傾斜甚至倒塌。(2)上部結構受振動破壞強震時,地面運動引起房屋上部結構振動,產(chǎn)生慣性力,使結構內(nèi)力及變形劇增,從而導致上部結構破壞。包括由于構件承載力不足或變形過大的破壞;由于房屋結構布置及構造不合理,各結構構件之間連接不牢靠、結構整體性差而造成破壞。2023/9/228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3建筑抗震設防2.3.1抗震設防依據(jù)

為了減輕和防御地震對房屋建筑的破壞,《抗震規(guī)范》規(guī)定,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地區(qū)的建筑必須進行抗震設計。2023/9/229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抗震設防烈度是一個地區(qū)的建筑抗震設防依據(jù)??拐鹪O防依據(jù)必須按國家規(guī)定的權限審批、頒發(fā)的文件(圖件)確定。一般情況下,抗震設防烈度可采用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的地震基本烈度(或與規(guī)范規(guī)定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對應的烈度值)。對于已編制抗震設防區(qū)劃的城市,可按批準的抗震設防烈度或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進行抗震設防。2023/9/230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3.2抗震設防抗震設防目標:地震作用與一般的荷載(如恒載)不同,它具有隨機性、復雜性、間接性等特點。因此,鑒于現(xiàn)有的技術和經(jīng)濟水平,房屋經(jīng)過抗震設防,一般能減輕地震的損壞和破壞,但尚不能完全避免損壞和破壞。建筑抗震設防目標,是對建筑結構應具有的抗震安全性的要求,我國規(guī)范明確給出了“三水準”的設防目標,即:2023/9/231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1)當遭受低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可繼續(xù)使用。(2)當遭受相當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可能損壞,經(jīng)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3)當遭受高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預估的罕遇地震影響時,不至倒塌或發(fā)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2023/9/232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以上三點可概括為: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F(xiàn)行規(guī)范采用兩階段設計實現(xiàn)上述三個水準的設防目標。

2023/9/233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3.3抗震設防分類及標準1.抗震設防分類1)特殊設防類:指使用上有特殊設施,涉及國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時可能發(fā)生嚴重次生災害等特別重大災害后果,需要進行特殊設防的建筑。簡稱甲類。2)重點設防類:指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生命線相關建筑,以及地震時可能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等重大災害后果,需要提高設防標準的建筑。簡稱乙類。2023/9/234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3)標準設防類: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標準要求進行設防的建筑。簡稱丙類。4)適度設防類:指使用上人員稀少且震損不致產(chǎn)生次生災害,允許在一定條件下適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簡稱丁類。

2023/9/235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抗震設防標準《抗震規(guī)范》規(guī)定:(1)甲類建筑,地震作用應高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其值應按批準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措施,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2023/9/236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乙類建筑,地震作用應符合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況下,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礎的抗震措施應符合有關規(guī)定。2023/9/237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3)丙類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應符合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4)丁類建筑,一般情況下,地震作用仍應符合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應允許比本地區(qū)設防烈度的要求適當降低,但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不應降低。(5)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除本規(guī)范有具體規(guī)定外,對乙、丙、丁類建筑可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

2023/9/238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3.4結構材料與施工(規(guī)范規(guī)定)合理地使用材料,確保施工質量是保證抗震質量的關鍵。設計文件上應注明對材料和施工質量的要求。1.對砌體材料要求:(1)燒結普通粘土磚和燒結多孔粘土磚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l0,磚砌體的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2023/9/239第2章地震基本知識2.對混凝土結構材料要求:(1)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抗震等級為一級的框架梁、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框支梁、框支柱不應低于C30;構造柱、芯柱、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