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白干詢問與干遇_第1頁
論李白干詢問與干遇_第2頁
論李白干詢問與干遇_第3頁
論李白干詢問與干遇_第4頁
論李白干詢問與干遇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李白干詢問與干遇

眾所周知,“乾信”是中國古代學(xué)者發(fā)送信息、介紹人物、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手段,目的是獲得它的聲譽和聲譽,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但在我國傳統(tǒng)的文人士子看來,“干謁”是一種“多為人所笑弄”的不光彩的行為。因此,在我國古代,很多文人士子是不屑于“干謁”的,正如張衡所說的:“欲巧笑以干媚(“干媚”與“干謁”同義)兮,非余心之所嘗”。雖說“干謁”之舉不是始于唐代,然至盛唐卻大為風行。那時相當一部分詩人都有過這樣的行為和經(jīng)歷,就連大詩人李白亦未能幸免。這自然與當時社會、政治、思想文化政策以及文人士子普遍的求仕心理有很大的關(guān)系。就李白來說,他之所以走上“干謁”之路,除了受當時盛行的“干謁”之風影響外,也與他率性選擇、盲目從俗的求仕心態(tài)有關(guān)。實踐證明,“干謁”并未給李白帶來功名富貴,而只能讓他坐失從政良機。可以說,李白一生的政治悲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率性、盲目的“干謁”活動造成的。本文擬對李白“干謁”活動的分析中,探討造成他一生政治悲劇的主觀原因。一、不識時務(wù),走“干謁”之路李白是一位幼承家學(xué)、天資聰穎且又追求個體獨立、自由人格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jīng)籍書,制作不倦”,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文學(xué)基礎(chǔ),且他又生活在經(jīng)濟繁榮富庶、政治相對開明、思想文化政策和選人用人機制相對健全、開放的盛唐開元、天寶年間。按理,李白生逢其時,他完全可以和同時代大多數(shù)文人士子那樣,走科舉仕進之路,來實現(xiàn)其“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的政治理想和“安社稷”、“濟蒼生”的宏大抱負,然而,李白卻作出了錯誤的選擇,他憑借自己在蜀中時,曾向梓州名士趙蕤學(xué)過“王霸之略”和“縱橫之才”,認為自己不僅已具有王霸之奇術(shù),而且還具有縱橫之口才,完全可以仿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張儀等人的做法,游說人主,遍干諸候,談王說霸,致身卿相,從而“一鳴驚人,一飛沖天”,了卻拜相封候、匡時濟世的宏愿。為此,他不屑于循行常規(guī)的應(yīng)舉進仕之慣例,不識時務(wù)地走了上“干謁”求仕之路。于是,李白忘卻了自己曾說過的“不屈已,不干人”的立身處世準則的狂言,不惜厚著臉皮去曲意逢迎,干謁權(quán)貴。如在岷山,他干渴過廣漢太守;在成都,他干謁過益州長史蘇;在蜀中,他干謁過渝州長史李邕;在安州,他干謁過都督馬正會、長史李京之、裴長史等;在襄陽,他干謁過荊州長史韓朝宗。同時,李白還赴東都洛陽(有人認為李白還去過西京長安)向玄宗進獻《明堂賦》,干謁過玉真公主和秘書監(jiān)賀知章等等,真可謂“遍干諸候”、“歷抵卿相”,足跡遍及達官顯貴的家門。當然,李白這樣做,其目的是幻想通過這些王公巨卿的舉薦、援引而引起玄宗皇帝的重視乃至重用,實現(xiàn)其直取卿相的目標。然而,事與愿違,盡管李白頻頻在王候公卿面前陳述自己超卓的才能和遠大的志向,多次表白自己求仕的心跡,但他那“懷經(jīng)濟之才,抗巢由之節(jié),文可以變風俗,學(xué)可以究天人”的才華并未引起他們的足夠注意和欣賞。雖說通過“干謁”,最后在玉真公主的引薦下,李白被玄宗征召入京,授以供奉翰林的閑職,實現(xiàn)了直步青云的夢想,然好夢不長,因玄宗不欣賞他的“王霸大略”,故不委任他為卿相,只把他當作倡優(yōu)和文學(xué)弄臣來看待。對此,李白大失所望,三年后便憤然辭京還山了。從此,李白一生僅有一次的從政機遇被葬送了。那么,李白選擇的“干謁”之路為何走不通?為何“干謁”斷送了李白的政治前程?筆者以為原因有二:一是李白因恃其蓋世文才和天成傲骨,錯誤地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策士的所作所為作為仿效的揩模,不識時務(wù)地走“干謁”求仕之路,這種簡單而又不理智的仿效必定使其企圖通過“干謁”進入仕途的愿望陷入一個非常難堪的境地,從而葬送了從政的良機。須知,李白生活的盛唐已不是春秋戰(zhàn)國和楚漢爭霸的時代,也不是隋末唐初群雄逐鹿的時代,那種為得天下而爭攬人才的開明時代早已過去,在唐開元后期,就連唐玄宗的勵精圖治的時代已過去。在此種情況下,李白還幻想以蘇秦、張儀等人為榜樣,用“王霸奇術(shù)”和“縱橫之才”來直干人主、遍干諸候,以實現(xiàn)自己的宏偉理想,那是極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合時宜的。因此,李白“干謁”之路之所以走不通,他最終不被玄宗所賞識,而達不到直取公卿的目的,甚至葬送從政的良機,就是因為他對求仕道路、方式作出了率性、錯誤的選擇,盲目地走上“干謁”之路。這是他不識時務(wù)、不諳世事的表現(xiàn)。正如鄧樂群先生說的:“李白求仕方式卻仍停留在蘇秦、張儀式的縱橫家時代,夢想通過‘遍干諸候’、‘游說萬乘’直取卿相,較之同時代的張九齡、高適等封候拜相的務(wù)實文人,其不諳世事可見一斑”。此可謂精辟之論。二是李白不識時務(wù)地汲汲然地從事“干謁”活動,白白地耽誤了從政機會,從而葬送了政治前程。如前所述,李白生活在唐玄宗執(zhí)政較為開明的時期,憑他那蓋世的文才和高度的入仕熱情,完全可以按照他25歲出蜀時所立下的“士生則?;∨钍干淇扑姆健钡膲阎?像高適、張九齡、崔宗之等許多同時代人那樣直奔長安,參加制舉考試,博取功名,趁年輕有為好好地干一番大事業(yè),借以“榮親報國”??墒菑拈_元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在這整整十年時間里,李白卻不善于捕捉人生每一個從政的機遇,及時施展自己的才能,構(gòu)筑自己的千秋偉業(yè),而是要么留戀小家庭生活,與新婚妻子許氏過著“酒隱安陸”的蹉跎生活,要么則忙于奔走朱門,巴結(jié)權(quán)貴,從事干謁,以致坐失從政良機,造成一生的政治悲劇。由此可見,李白仗其超卓的才華和狂傲的處世心態(tài),不屑于走科舉進身之路,而率性、盲目地選擇了“干謁”,這種不識時務(wù)的求仕方式,是造成他一生政治悲劇的主觀原因之一。二、以詩為學(xué),以文為學(xué)李白為了通過“干謁”達到入仕的目的,他不惜低聲下氣(盡管李白曾提出過“出則以平交王候”的處世原則,即以平等的禮節(jié)、人格結(jié)交王候,在王候公卿面前不低三下四、不出賣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但有時候他也和大多數(shù)干謁者一樣低聲下氣、卑躬屈膝的,如在安州李長史面前,他就曲意逢迎、自責自憐,表現(xiàn)出一副搖尾乞憐的可憐相),向被干謁者投送了許多詩文。這些“干謁”詩文,從形式上看,大都是一個固定的“三段式”:開頭先恭維、吹捧對方的門第、才學(xué)和政績,中間是黃婆賣瓜式的夸耀自己的才能與志向,最后才“畫龍點睛”——希望得到對方的垂青、賞識、援引與擢拔;從內(nèi)容上看,除了例行恭維諛詞和表白自己的心跡外,其余在歷數(shù)自己的才能和志向時,大都是一些毫無政治主見的牛皮大話。如開元22年(734),李白在呈送荊州長史韓朝宗的文章中,開頭就自我標榜道:“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shù),遍干諸候;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以氣義……日試萬言,倚馬可待?!边@與其說是表現(xiàn)自己超群的才華,還不如說是夸耀自己行俠仗義、游說口才和下筆為文的高談闊論,其中絲毫看不其有何“安社稷”、“濟蒼生”的政治才能,更看不出其有何成熟、獨到的政治主見。又如在安州時,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這樣自薦其才能德行:“曩昔東游淮楊,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禪服慟哭,若喪天倫……雪泣持刀,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與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昔與逸人東嚴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shù)年,不跡城市。養(yǎng)奇禽千余,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luò)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边@里,李白所標榜的才能德行也無非是仗義行俠,高蹈絕俗、文采斐然一類的東西,其中也看不出李白對社會人生、對國運時局的關(guān)注與了解,更看不出李白拯救時局、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這充分說明李白是一位只有詩才而無政治素質(zhì)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再如在蜀中時,李白干謁渝州長史李邕時,由于李邕不以平等的禮節(jié)相待,甚至看不起他。為此,李白二話不說,拂袖即去,臨別李白呈送一首《上李邕》的詩,詩中這樣寫道:“時人見我恒殊調(diào),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北緛?對李邕怠慢、輕視自己的言行不滿,趁“干謁”機會寫詩委婉地進行指責,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這是維護個體人格、尊嚴的需要。但李白卻不諳當時從政的謀略,不善于適應(yīng)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不會巧妙地應(yīng)付和處理各種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不會運用以退為進、以屈求伸的政治手腕,而是一任自己的傲骨與率真,對李邕口出狂言,并教訓(xùn)他要學(xué)習孔子知道后生的可畏,不要如此看扁年輕人。由此而招致了李白一生中都處于物議和毀謗之中,使他失去了在公眾中的良好形象??梢?李白不僅在政治主見方面嚴重匱乏,而且在政治謀略方面亦幼稚無知。無怪乎天寶三年(744),李白“干謁”失敗后,迫于無奈自請出宮時,唐玄宗也認為他不是“廊廟之器”啊!總之,正因為李白在“干謁”詩文中只是說了一大通毫無政治主見的大話,而沒有表白自己“安社稷”、“濟蒼生”的經(jīng)世之才,因此,他的“干謁”才沒有達到預(yù)期的目的,而落得個“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的可悲結(jié)局。他的“王霸之略”和“縱橫之才”也才最終不能說動人主——唐玄宗,從而導(dǎo)致了“干謁”的徹底失敗,由此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這也是李白一生政治悲劇得以產(chǎn)生的又一個原因。三、反思和追悔“干謁”,啟示現(xiàn)實如前所述,在傳統(tǒng)文人士子看來,“干謁”是一種不光彩的行為。因此,同是盛唐詩人,他們在“干謁”失敗后,總會自覺地對這一段“不光彩”的行為和經(jīng)歷進行真誠反思、追悔乃至自責。并重新調(diào)整自己的處世方略和求仕心態(tài),以昂揚的姿態(tài)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愛人生,以新的思想風貌投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去,終于在取得輝煌藝術(shù)成就的同時,實現(xiàn)了自己從政的愿望。在這方面,杜甫就是突出的例子。杜甫走上“干謁”之路與李白有所不同。天寶五載(746),35歲的杜甫滿懷仕進的信心來到西京長安,參加了次年的制舉考試,指望“金榜題名”,但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野無遺賢”的鬼把戲,終于造成了“無人及弟”的局面,就這樣,杜甫希翼通過科舉入仕的愿望亦隨之落空了。無可奈何之中,急切建立功名的欲望又驅(qū)使杜甫走上了另一條更為便捷的求仕之路——干謁。于是,在十年困守長安時期,他不僅向玄宗進獻《雕賦》和《三大禮賦》(即《朝獻太清賦》、《朝享太廟賦》《有事南郊賦》),而且頻頻投送詩作,干謁朝廷中的達官貴人,諸如汝陽郡王李進、尚書左丞韋濟、河西節(jié)度使、西平郡王使哥舒翰、附馬張、諫議大夫鄭審、京兆尹鮮于仲通、武部尚書韋見素等等,雖最終都沒有達到目的,但難能可貴的是,“干謁”失敗后,杜甫能自覺地對自己有過的“干謁”行為和經(jīng)歷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追悔。如天寶十一載(752),他在《白絲行》一詩中,就以天生素質(zhì)的“白絲”自況,通過“悲”其“隨時染”,深深自責、悔恨自己隨波逐流、從俗“干謁”的行為,并意識到倘繼續(xù)走“干謁”之路,只能是“徒失其身”。其后,在《去矣行》中,杜甫又借鷹來表明自己做人的原則——自由自在地生活,堂堂正正地做人;又用燕來隱喻自己的現(xiàn)狀——附勢從俗,干謁權(quán)貴,并心決要與“干謁”絕緣,跳出與達官貴人打交道的樊籠,回到藍田山過著淳樸、誠摯的民間生活。天寶十四載(756)冬天,當他懷著郁積如山的沉痛心情寫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現(xiàn)實主義佳作時,又對在長安十年由熱衷奔走“干謁”之路到受挫后自己那種迷惘、憤懣、徹悟、覺醒的復(fù)雜感情作了簡潔、準確的概括:“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他還以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在許多詩作里,多次勸誡友人不要“干謁”,不要與政客、軍閥打交道:“胡為飄泊岷漢間,干謁侯王頗歷抵。況萬山高水有波,秋風蕭蕭露泥泥”,“愿子少干謁,蜀都足戎軒。誤失將帥意,不知親故恩”。由于杜甫通過反思,深刻意識到“干謁”之路行不通,于是他自此不再作干謁詩文了,而是從此關(guān)注現(xiàn)實,集中筆力寫下了一批彪炳千古的憂國憂民的優(yōu)秀詩作。也許是杜甫的忠心與執(zhí)著的精神感動了朝廷,至德二載(757)4月,當他冒死投奔鳳翔行在時,被唐肅宗授予左拾遺的官職,從而又揚起了他從政的理想風帆。然而,李白卻不同了。他在被玄宗認為不是“廊廟之器”而將其疏遠乃至賜金放還,宣布“干謁”徹底失敗后,,并不像杜甫那樣自覺地對自己的“干謁”活動進行深刻的反思。通過反躬自省,重新調(diào)整自己的求仕方式,尋求正確的入仕之路,而是要么“沉湎于至尊,嘯傲御座之側(cè)”,沉迷詩酒,不思已過;要么狂態(tài)十足,發(fā)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滿腹牢騷。他將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歸罪于朝廷中佞臣小人的讒毀和排擠;“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浮云蔽云閥,白日難回天”,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一方面宣稱自己從此不再曲意“干謁”,逢迎權(quán)貴:“松柏本孤直,難為挑李顏”、“黃金白壁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候”,也不屑于與俗沉浮:“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另一方面卻不積極地總結(jié)、反思自己從事“干謁”的失誤,找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理由,從而撥正自己人生的航向。由于李白在“干謁”失敗后,只會發(fā)泄自己的滿腹牢騷,而不積極、認真地作反思,因而,從長安出來后,他始終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入仕之路,更不能像杜甫那樣重新?lián)P起從政理想的風帆。他為此再度落魄江湖,成了中國古代詩壇上一個典型的政治悲劇人物。誠然,“干謁”的失敗,也從反面教育了李白,使他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他更加看清了統(tǒng)治集團的黑暗內(nèi)幕和腐朽的本質(zhì),于是,在“十載客梁園”時期里,李白以愛國的赤誠、可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