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部分地區(qū) 高三上學(xué)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山東省部分地區(qū) 高三上學(xué)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山東省部分地區(qū) 高三上學(xué)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山東省部分地區(qū) 高三上學(xué)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山東省部分地區(qū) 高三上學(xué)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山東省山大附中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9月第一次階段性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晉文公將與楚人戰(zhàn),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zhàn),彼眾我寡,為之奈何?”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忠信;戰(zhàn)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文公辭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將與楚人戰(zhàn),彼眾我寡,為之奈何?”雍季對曰:“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后必?zé)o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后必?zé)o復(fù)。”文公曰:“善?!鞭o雍季,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zhàn)以敗之。歸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謀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若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時之也;雍季言,萬世之利也。”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quán),又知萬世之利?!被蛟唬河杭局畬?,不當文公之問。凡對問者,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所問高大,而對以卑狹,則明主弗受也。今文公問“以少遇眾”,而對曰“后必?zé)o復(fù)”,此非所以應(yīng)也。且文公不知一時之權(quán),又不知萬世之利。戰(zhàn)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而威立,雖有后復(fù),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戰(zhàn)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暇待萬世之利?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今日之勝,在詐于敵;詐敵,萬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謂“不厭詐偽”者,不謂詐其民,謂詐其敵也。敵者,所伐之國也,后雖無復(fù),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則所以勝楚破軍者,舅犯之謀也。以其善言耶?則雍季乃其“后之無復(fù)”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則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禮君子,不厭忠信”者:忠,所以愛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詐偽”者,軍旅之計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戰(zhàn)勝,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論,雍季無一焉而先賞?!拔墓?,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賞也。(選自《韓非子·難一》,有刪改)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戰(zhàn)而不勝A則國亡B兵弱C身死D名E息F安G暇待H萬世之利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厭,指滿足,與“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中“厭”字的意思相同。B.“一時之權(quán)也”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權(quán)”字的意思相同。C.何傷,指損害了什么,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何操表示拿了什么,兩者結(jié)構(gòu)相同。D.道,指說、講,與“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種樹郭橐駝傳》)中“道”字的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文公將與楚國人打仗,為楚國人多而自己國家人少而犯難,于是先后召來舅犯和雍季商議,雍季對舅犯的做法表示反對。B.晉文公雖然對雍季的回答表示肯定,卻采用舅犯的計謀和楚國人作戰(zhàn),并且打敗了楚國,回朝后對舅犯和雍季都進行了封賞。C.有人認為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晉文公的詢問,韓非子對此進行了駁斥,認為是晉文公所問的問題過于宏大。D.韓非子認為晉文公沒有理解舅犯的話,舅犯所說的“不厭詐偽是在打仗時用來對待敵軍的計謀,是非常有用的話。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后必?zé)o獸。(4(2)雖有后復(fù),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414.孔子(仲尼)和韓非子對晉文公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有何不同看法請簡要說明。(3分)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開學(xué)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6小題,2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題。廉頗者,趙之良將也。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候。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遂行,藺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蓖踉S之。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相如聞,不肯與會。于是舍人相與諫曰:“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碧A相如固止之,曰:“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绷H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趙括代廉頗,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伴數(shù)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燕舉兵擊趙,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趙封廉顏為信平君,為假相國。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遂奔魏之大梁。趙以數(shù)困于秦兵,趙王思復(fù)得廉頗,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壁w王以為老,遂不召。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绷H卒死于壽春。(節(jié)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位在廉頗之右右:朝見時以右為尊。B.且相如素賤人素:素來,向來C.臣等不肖不肖:沒有才德。D.獨畏廉將軍哉?獨:只有。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伴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B.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伴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C.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伴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D.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伴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上卿,戰(zhàn)國時最高的官階。卿分上中下三級,一般授予勞苦功高的大臣或貴族。B.太子,古代君王繼任者的稱謂,一般是嫡長子繼承制,常住東宮,可輔政監(jiān)國。C.刎頸之交,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莫逆之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大的朋友。D.大梁,在今河南開封,是戰(zhàn)國時魏國都城,魏國又稱梁國;宋代稱東京、汴梁。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廉頗具有謀略,勇武聞于諸候。秦趙澠池之會前,他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秦國奢望;燕國攻打趙國時,他擊敗燕國進犯,被封為信平君,并代理相國。B.廉頗居功自傲,也能坦誠改錯。他認為藺相如地位卑賤,不滿其憑口舌之勞位居己上;當他得知藺相如為國家不計私怨,便負荊請罪,與藺相如交好。C.廉頗事趙三代,卻兩次被取代。他歷經(jīng)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三代;孝成王讓趙括取代他,導(dǎo)致長平之??;悼襄王讓樂乘取代他,致使他出走魏國。D.廉頗盼回趙國,最終未能如愿。趙王希望再任用他,仇人郭開暗中賄賂使者,他吃一斗米、十斤肉的行為被使者和趙王誤以為是年老,就沒有召用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2)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14.廉頗“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可是他最后卻沒有被趙王召用,原因是什么?(3分)山東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團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入學(xué)聯(lián)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文本一:優(yōu)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yōu)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本訑?shù)年,其子窮困負薪,見優(yōu)孟。優(yōu)孟曰:“若無遠有所之?!奔礊閷O叔敖衣冠,抵掌談?wù)Z。歲馀,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莊王置酒,優(yōu)孟前為壽。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fù)生也。欲以為相。優(yōu)孟日:“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鼻f王許之。三日后,優(yōu)孟復(fù)來。王日:“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币蚋柙唬骸捌鸲鵀槔簦碡澅烧哜咆?,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于是莊王謝優(yōu)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絕。此知可以言時矣。(選自《史記·滑稽列傳》,有刪減)文本二: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有厚祿,三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莊王既勝晉于河、雍之間,歸而封孫叔敖,而辭不受。病疽將死,謂其子曰:“吾則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讓肥饒之地,而受沙石之間。有寢丘者,其地確石①之名丑。荊人鬼,越人禨??②,人莫之利也?!睂O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饒之地其子辭而不受請有寢之丘。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祿,唯孫叔敖獨存。此所謂損之而益也。(選自《淮南子·人間訓(xùn)》,有刪減)【注】①確石:堅硬的石頭。②荊人鬼,越人禨:指荊國人和楚國人迷信鬼神的活動。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黑色筆在答題卡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上打“√”。(3分)孫叔敖A死B王C果D封E其F子G以H肥I饒J之K地L其M子N辭O而P不Q受R請S有T寢U之V丘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居,意為“居住”,與“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中“居”的意思相同。B.無為,意為“不要做”,與“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老子〉四章》)中“無為”意思不同。C.知,通“智”,與“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中最后一個“知”字意思相同。D.讓,意為“辭讓、謙讓”,與“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論語·先進》)中“讓”字的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楚相孫叔敖早就知道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優(yōu)待優(yōu)孟的初衷不一定為此。B.優(yōu)孟與孫叔敖的兒子見面后,與他交談相處,并把他裝扮成其父孫叔敖的樣子。C.優(yōu)孟假借婦的口吻推辭楚相之位,這種表達技巧類似《赤壁賦》的“主客問答”。D.孫叔敖讓兒子拒絕受封肥饒之地的客觀原因是寢丘貧瘠,楚、越民眾不中意此地。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2)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何以知其然也?14.孫叔敖才智過人,從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試做簡要分析。(3分)山東省淄博五中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開學(xué)語文試卷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5小題,共20.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學(xué)黃老之術(shù),家業(yè)千金,厚自奉養(yǎng)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其子欲默而不從,重廢父命;欲從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祁侯與王孫書曰:“王孫苦疾,仆迫從上祠雍,未得詣前。愿存精神,省思慮,進醫(yī)藥,厚自持。竊聞王孫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則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將裸見先人,竊為王孫不取也。且《孝經(jīng)》曰:“為之棺槨衣衾”,是亦圣人之遺制,何必區(qū)區(qū)獨守所聞?愿王孫察焉?!蓖鯇O報曰:“蓋聞古之圣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為制禮,今則越之,吾是以裸葬,將以矯世也。夫厚葬誠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財單幣,腐之地下?;蚰私袢杖攵魅瞻l(fā),此真與暴骸于中野何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聲,乃合道情。夫飾外以華眾,厚葬以隔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其尸塊然獨處,豈有知哉?裹以幣帛,隔以棺槨,支體絡(luò)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千載之后,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堯之葬也,窾木為櫝,葛藟為緘,其穿下不亂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損財于亡謂,今費財厚葬,留歸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謂重惑,于戲!吾不為也?!逼詈钤唬骸吧啤!彼炻阍?。

(節(jié)選自《漢書?卷六十七?楊王孫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B.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C.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D.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黃老,即黃帝和老子,黃老學(xué)以道家為核心并采納陰陽、儒、法、墨等學(xué)派的觀點。

B.《孝經(jīng)》,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書中有著名的“二十四孝圖”。

C.棺槨,“棺”指裝殮尸體的器具,“槨”是套在棺外的外棺,即棺外面套的大棺材。

D.幣帛,古代用于祭祀、進貢、饋贈的禮物,文中指的是給亡人穿戴絲綢一類的壽衣。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楊王孫家境優(yōu)渥,重視養(yǎng)生。他家中的產(chǎn)業(yè)上千,在生活上用于供養(yǎng)自己的物質(zhì)非常豐厚,保養(yǎng)身體可謂無所不至,這與他學(xué)習(xí)黃老有關(guān)。

B.楊王孫信奉黃老,主張裸葬。他認為死是歸真,生病將死之際,向兒子表達死后裸葬的愿望,兒子請父親友人祁侯勸他,他反而說服了友人。

C.楊王孫理性清醒,思想超前。他選擇裸葬超越世俗禮制,認為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棺槨布帛之類只能讓死者久客在外,不得歸土而安于真宅。

D.楊王孫心懷善意,主張節(jié)用。他選擇裸葬主要是希望糾正世俗,因為世俗厚葬攀比成風(fēng),浪費錢財,不如節(jié)省費用,勸人不要在無用處犯糊涂。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是亦圣人之遺制,何必區(qū)區(qū)獨守所聞?愿王孫察焉。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14.楊王孫對友人祁侯的勸說,做了哪些有針對性的反駁?山東省濰坊第七中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新高三上學(xué)期開學(xué)摸底考試語文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題。鐘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也。舉孝廉,除尚書郎、陽陵令,以疾去。辟三府,為廷尉正、黃門侍郎。是時,漢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亂長安中,與關(guān)東斷絕。太祖領(lǐng)兗州牧,始遣使上書。傕、汜等以為“關(guān)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繇說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寶,兩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眰唷岬扔敏硌?,厚加答報,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數(shù)聽荀彧之稱繇,又聞其說傕、祀,益虛心。后傕脅天子,繇與尚書郎韓斌同策謀。天子得出長安,繇有力焉。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仆射,并錄前功封東武亭侯。初,太祖下令,使平議死刑可宮割者。繇以為“古之肉刑,更歷圣人,宜復(fù)施行,以代死刑?!弊h者以為非悅民之道,遂寢。及文帝臨饗群臣,詔謂“大理欲復(fù)肉刑,此誠圣王之法。公卿當善共議。”議未定,會有軍事,復(fù)寢。太和中,繇上疏曰:“大魏受命,繼蹤虞、夏。孝文革法,不合古道。先帝圣德,固天所縱,墳典之業(yè),一以貫之。是以繼世,仍發(fā)明詔,思復(fù)古刑,為一代法。連有軍事,遂未施行。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出本當右趾而人大辟者,復(fù)行此刑。使如孝景之令,其當棄市,欲斬右趾者許之。其黥、劓、左趾、宮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能有奸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雖斬其足,猶任生育。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下計所全,歲三千人。張蒼除肉刑,所殺歲以萬計。臣欲復(fù)肉刑,歲三千人。子貢問能濟民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又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嗾\行之,斯民永濟?!睍?,詔曰:“太傅學(xué)優(yōu)才高,留心政事,又于刑理深遠。此大事,公卿群僚善共平議?!弊h者百余人,帝以吳、蜀未平,且寢。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臨吊,謚曰成侯。(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鐘繇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B.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C.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D.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西京,古都名,指長安,西漢都長安,東漢遷都洛陽,以長安在西,稱西京。B.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仆射。C.墳典,《三墳》《五典》的簡稱,泛指古代的典籍,這里指古代的典章制度。D.謚,即謚號,古代王侯將相、官吏百姓死后,朝廷給予褒貶善惡的一種稱號。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鐘繇深明大義。李傕、郭汜在長安城中叛亂,并想扣留太祖派的使者,鐘繇曉以大義,勸說李傕、郭汜接待使者,并給太祖以優(yōu)厚的答復(fù)回報。B.鐘繇力救天子,李傕在長安城中扶持天子,鐘繇與韓斌暗地策劃營救天子離開長安,出了很大的力,并因為先前的功勞被封為東武亭候。C.鐘繇提出施行肉刑。鐘繇認為古代的肉刑,經(jīng)歷了圣人的設(shè)置,應(yīng)該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太祖聽從他的建議,下令將死刑可以改為宮刑。D.鐘繇改革刑法制度。鐘繇在奏折中引用孔子的話說明將死刑改為肉刑不只是仁改,還是圣德,如果能夠?qū)嵭校傩諘肋h得到好處。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太祖既數(shù)聽荀彧之稱繇,又聞其說傕、汜,益虛心。(2)及文帝臨饗群臣,詔謂:“大理欲復(fù)肉刑,此誠圣王之法。公卿當善共議?!?4.魏曾有三帝主張讓群臣討論關(guān)于死刑可以改為肉刑的設(shè)想,但都沒有結(jié)果,請分別簡要說明未實行的原因。(3分)文言文閱讀山東省山大附中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9月第一次階段性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晉文公將與楚人戰(zhàn),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zhàn),彼眾我寡,為之奈何?”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忠信;戰(zhàn)陣之間,不厭詐偽?!湓p之而已矣。”文公辭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將與楚人戰(zhàn),彼眾我寡,為之奈何?”雍季對曰:“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后必?zé)o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后必?zé)o復(fù)?!蔽墓唬骸吧啤!鞭o雍季,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zhàn)以敗之。歸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謀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若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時之也;雍季言,萬世之利也。”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quán),又知萬世之利。”或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凡對問者,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所問高大,而對以卑狹,則明主弗受也。今文公問“以少遇眾”,而對曰“后必?zé)o復(fù)”,此非所以應(yīng)也。且文公不知一時之權(quán),又不知萬世之利。戰(zhàn)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而威立,雖有后復(fù),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戰(zhàn)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暇待萬世之利?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今日之勝,在詐于敵;詐敵,萬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謂“不厭詐偽”者,不謂詐其民,謂詐其敵也。敵者,所伐之國也,后雖無復(fù),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則所以勝楚破軍者,舅犯之謀也。以其善言耶?則雍季乃其“后之無復(fù)”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則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禮君子,不厭忠信”者:忠,所以愛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詐偽”者,軍旅之計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戰(zhàn)勝,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論,雍季無一焉而先賞?!拔墓?,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賞也。(選自《韓非子·難一》,有刪改)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戰(zhàn)而不勝A則國亡B兵弱C身死D名E息F安G暇待H萬世之利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厭,指滿足,與“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中“厭”字的意思相同。B.“一時之權(quán)也”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權(quán)”字的意思相同。C.何傷,指損害了什么,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何操表示拿了什么,兩者結(jié)構(gòu)相同。D.道,指說、講,與“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種樹郭橐駝傳》)中“道”字的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文公將與楚國人打仗,為楚國人多而自己國家人少而犯難,于是先后召來舅犯和雍季商議,雍季對舅犯的做法表示反對。B.晉文公雖然對雍季的回答表示肯定,卻采用舅犯的計謀和楚國人作戰(zhàn),并且打敗了楚國,回朝后對舅犯和雍季都進行了封賞。C.有人認為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晉文公的詢問,韓非子對此進行了駁斥,認為是晉文公所問的問題過于宏大。D.韓非子認為晉文公沒有理解舅犯的話,舅犯所說的“不厭詐偽是在打仗時用來對待敵軍的計謀,是非常有用的話。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后必?zé)o獸。(4(2)雖有后復(fù),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414.孔子(仲尼)和韓非子對晉文公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有何不同看法請簡要說明。(3分)10.ACF【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原文標點:戰(zhàn)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暇待萬世之利?11.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文言知識的能力。權(quán),前者指權(quán)宜的計策,后者指稱量。12.【解析】C.“韓非子對此進行了駁斥,認為是晉文公所問的問題過于宏大”錯,原文“今文公問‘以少遇眾’,而對曰‘后必?zé)o復(fù)’,此非所以應(yīng)也”,可見韓非子也認為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晉文公的詢問。13.(1)放火來焚燒山林,盡管暫時能打獲到很多野獸,但是最終會到無獸可獵的地步。(“田”,通“畋”,打獵;“偷取”,暫時獲取。各1分,句意2分)(2)即使以后再有用這種方法來獲利的情況,也沒有會比這次戰(zhàn)勝敵人的利益更大的了,還憂慮什么流傳千古的利益不能到來呢?(“雖”,即使;“莫”,沒有;“患”,憂慮。各1分,句意1分)14.①孔子認為晉文公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是對的,說明晉文公既懂得暫時的變通,又懂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②韓非子認為晉文公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是錯誤的,應(yīng)該先獎賞舅犯。(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得3分,大意相同即可)【解析】本題考查梳理概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能力。概括相關(guān)內(nèi)容要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本題的主要信息在“既知一時之權(quán),又知萬世之利”與“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論,雍季無一焉而先賞”兩處?!緟⒖甲g文】晉文公將與楚國人打仗,召舅犯來咨詢這件事,說:“我將要和楚國人打仗,他們?nèi)硕喽覀內(nèi)松?,對此該怎么辦?”舅犯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多禮的君子,不滿足地追求忠誠老實;作戰(zhàn)的時候,卻不厭煩欺騙詭詐?!陀闷垓_他們的手段好了。”文公辭退了舅犯,便召雍季來咨詢這件事,說:“我將要和楚國人打仗,他們?nèi)硕喽覀內(nèi)松?,對此該怎么辦?”雍季回答說:“焚燒樹林來打獵,暫且獲得了較多的野獸,但以后在這里就肯定打不到野獸了;用欺詐的手段來對待民眾,且取得了暫時的利益,但以后肯定不能再用這種辦法來獲利了?!蔽墓f:“好?!鞭o退了雍季后,文公用舅犯的計謀和楚國人作戰(zhàn)而把他們打敗了?;貋硪院螵勝p爵祿,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大臣們說:“城濮的戰(zhàn)事,是靠了舅犯的計謀。采用了他的建議而獎賞時卻把他排在后面,合適嗎?”文公說:“這不是你們所能懂得的。舅犯的話,是暫時的變通;雍季的話,才關(guān)系到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啊。”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晉文公稱霸天下,是理所當然的?。∷榷脮簳r的變通,又懂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庇腥苏f: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文公的詢問。凡是回答問題,關(guān)鍵在于根據(jù)所問問題的大小緩急來回答。如果所問的問題高尚宏大,而臣下用低下狹隘的話來回答,那么英明的君主是不會接受的。現(xiàn)在文公問“如何用人少來對付人多”,而雍季卻回答說“以后肯定不能再用這種辦法來獲利了”,這并不是用來回答問題的話。而且,文公既不懂得暫時的變通,又不懂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打仗打贏了,那么國家安全而君主本身的地位也穩(wěn)定了,兵力強大而君主的威望也樹立起來了,即使以后再有用這種方法來獲利的情況,也沒有會比這次戰(zhàn)勝敵人的利益更大的了,還憂慮什么流傳千古的利益不能到來呢?如果這次戰(zhàn)爭沒打贏,那么國家就會滅亡而兵力就會衰弱,君主就會身死名滅,哪有空閑去等待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呢?希望獲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關(guān)鍵就在于今日的勝利;而要取得今日的勝利,就在于欺騙敵人;所以欺騙敵人,也就成全了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所以說: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文公的詢問。再說,文公也沒有懂得舅犯的話。舅犯所謂“不厭煩欺騙詭詐”,并不是說要欺騙自己的民眾,而是說去欺騙自己的敵人。敵人,是自己所要討伐的國家,以后即使不能再用這樣的辦法去獲利,又損害了什么呢?之所以文公先賞雍季,是因為雍季有功勞嗎?但是用來戰(zhàn)勝楚國打敗楚軍的,是舅犯的計謀啊。是因為他說了有用的好話嗎?但雍季就說了那一句“以后肯定不能再用這種辦法來獲利了”,他這個人并沒有說什么有用的好話啊。舅犯倒已經(jīng)兼有了功勞和很好的言論。舅犯所說的“多禮的君子,不滿足地追求忠誠老實”:這忠誠,是用來愛護自己的部下的;這老實,是用來不欺騙自己的民眾的。已經(jīng)愛護部下而不欺騙民眾了,還有什么言論比這更好的呢?但他一定要說“戰(zhàn)勝楚軍的辦法來自欺騙詭詐”,那是軍隊打仗的計謀啊。舅犯在戰(zhàn)前講了有用的好話,在后來又有了使戰(zhàn)爭獲勝的實績,所以舅犯有了兩樣功勞卻被放在后面加以評定獎賞,雍季在言論和實績方面一樣功勞都沒有卻先了獎賞。孔子還說什么“文公稱霸天下,不也是應(yīng)該的嗎?”孔子實在不懂得什么是正確的獎賞啊。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開學(xué)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6小題,2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題。廉頗者,趙之良將也。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候。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遂行,藺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相如聞,不肯與會。于是舍人相與諫曰:“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绷H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趙括代廉頗,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伴數(shù)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燕舉兵擊趙,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趙封廉顏為信平君,為假相國。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遂奔魏之大梁。趙以數(shù)困于秦兵,趙王思復(fù)得廉頗,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壁w王以為老,遂不召。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绷H卒死于壽春。(節(jié)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位在廉頗之右右:朝見時以右為尊。B.且相如素賤人素:素來,向來C.臣等不肖不肖:沒有才德。D.獨畏廉將軍哉?獨:只有。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伴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B.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伴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C.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伴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D.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伴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上卿,戰(zhàn)國時最高的官階。卿分上中下三級,一般授予勞苦功高的大臣或貴族。B.太子,古代君王繼任者的稱謂,一般是嫡長子繼承制,常住東宮,可輔政監(jiān)國。C.刎頸之交,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莫逆之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大的朋友。D.大梁,在今河南開封,是戰(zhàn)國時魏國都城,魏國又稱梁國;宋代稱東京、汴梁。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廉頗具有謀略,勇武聞于諸候。秦趙澠池之會前,他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秦國奢望;燕國攻打趙國時,他擊敗燕國進犯,被封為信平君,并代理相國。B.廉頗居功自傲,也能坦誠改錯。他認為藺相如地位卑賤,不滿其憑口舌之勞位居己上;當他得知藺相如為國家不計私怨,便負荊請罪,與藺相如交好。C.廉頗事趙三代,卻兩次被取代。他歷經(jīng)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三代;孝成王讓趙括取代他,導(dǎo)致長平之??;悼襄王讓樂乘取代他,致使他出走魏國。D.廉頗盼回趙國,最終未能如愿。趙王希望再任用他,仇人郭開暗中賄賂使者,他吃一斗米、十斤肉的行為被使者和趙王誤以為是年老,就沒有召用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2)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14.廉頗“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可是他最后卻沒有被趙王召用,原因是什么?(3分)9.D【解析】獨:難道。10.B11.C【解析】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的朋友?!拜叿植煌挲g相差大的朋友”是指“忘年之交”。12.D13.(1)只不過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只是因為我們兩人在呀。(2)經(jīng)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說:“我是個淺陋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寬容到這種地步?。ㄊ侨绱说膶捄癜。 ?4.使者接受廉頗的仇人郭開的賄賂,向趙王謊報了廉頗的真實情況?!緟⒖甲g文】廉頗是趙國優(yōu)秀的將領(lǐng)。晉升為上卿,從此他以英勇善戰(zhàn)聞名于諸侯各國。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趙王于是前去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說:“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的妄想?!壁w王答應(yīng)了。澠池會結(jié)束,回到趙國,由于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作為趙國的將軍,我有攻戰(zhàn)城池作戰(zhàn)曠野的大功勞,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藺相如本來就出身卑賤,我感到羞恥,無法容忍在他的下面?!碧A相如聽到這話后,不愿意和廉頗相會。于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向藺相如抗議說:“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頗傳出壞話,而您卻害怕躲避著他,膽怯得也太過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有出息,請讓我們辭去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我們倆相斗,就如同兩猛虎爭斗一般,勢必不能同時生存。我之所以這樣忍讓,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后面罷了!”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鞭,由賓客引領(lǐng),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這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的胸懷如此寬大啊!”二人終于相互交歡和好,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友。趙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秦國大將白起得到情報,運用奇兵巧計,假裝戰(zhàn)敗退走,卻由背后偷襲趙軍的輜重及補給路線,把趙國的軍隊截斷為兩部分,趙軍軍心浮動。經(jīng)過四十幾天后,趙軍饑餓難忍,趙括就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硬拼,秦軍射死趙括。幾十萬大軍投降了秦軍,秦軍把他們?nèi)炕盥窳恕Q嗤醣惆l(fā)兵攻趙,趙王派廉頗領(lǐng)兵反擊,大敗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又讓他代行相國的職權(quán)。太子悼襄王即位,派樂乘接替廉頗。廉頗于是也逃奔魏國的大梁。趙國屢次被秦兵圍困,趙王就想重新用廉頗為將,趙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頗,看看他還能不能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用重金賄賂使者,讓他回來后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臣見到廉頗之后,廉頗當他的面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被任用。趙國使者回去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已老,飯量還很不錯,可是陪我坐著時,一會兒就上了三次廁所?!壁w王認為廉頗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頗雖做了楚國的將軍,并沒有戰(zhàn)功。他說“我想指揮趙國的士兵啊!”廉頗最終死在壽春。山東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團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入學(xué)聯(lián)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文本一:優(yōu)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yōu)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居數(shù)年,其子窮困負薪,見優(yōu)孟。優(yōu)孟曰:“若無遠有所之?!奔礊閷O叔敖衣冠,抵掌談?wù)Z。歲馀,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莊王置酒,優(yōu)孟前為壽。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fù)生也。欲以為相。優(yōu)孟日:“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鼻f王許之。三日后,優(yōu)孟復(fù)來。王日:“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币蚋柙唬骸捌鸲鵀槔?,身貪鄙者馀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賕枉法,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于是莊王謝優(yōu)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絕。此知可以言時矣。(選自《史記·滑稽列傳》,有刪減)文本二: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有厚祿,三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莊王既勝晉于河、雍之間,歸而封孫叔敖,而辭不受。病疽將死,謂其子曰:“吾則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讓肥饒之地,而受沙石之間。有寢丘者,其地確石①之名丑。荊人鬼,越人禨??②,人莫之利也?!睂O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饒之地其子辭而不受請有寢之丘。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祿,唯孫叔敖獨存。此所謂損之而益也。(選自《淮南子·人間訓(xùn)》,有刪減)【注】①確石:堅硬的石頭。②荊人鬼,越人禨:指荊國人和楚國人迷信鬼神的活動。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黑色筆在答題卡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上打“√”。(3分)孫叔敖A死B王C果D封E其F子G以H肥I饒J之K地L其M子N辭O而P不Q受R請S有T寢U之V丘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居,意為“居住”,與“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中“居”的意思相同。B.無為,意為“不要做”,與“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老子〉四章》)中“無為”意思不同。C.知,通“智”,與“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中最后一個“知”字意思相同。D.讓,意為“辭讓、謙讓”,與“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論語·先進》)中“讓”字的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楚相孫叔敖早就知道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優(yōu)待優(yōu)孟的初衷不一定為此。B.優(yōu)孟與孫叔敖的兒子見面后,與他交談相處,并把他裝扮成其父孫叔敖的樣子。C.優(yōu)孟假借婦的口吻推辭楚相之位,這種表達技巧類似《赤壁賦》的“主客問答”。D.孫叔敖讓兒子拒絕受封肥饒之地的客觀原因是寢丘貧瘠,楚、越民眾不中意此地。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2)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何以知其然也?14.孫叔敖才智過人,從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試做簡要分析。(3分)10.BLR(句意:孫叔敖死后,國君果然把肥饒之地封給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堅辭不受,請求允許賜給他寢丘之地?!皩O叔敖死”為主謂結(jié)構(gòu),主語是“孫叔敖”;“王果封其子……”,“王”是主語。所以應(yīng)在B處斷句?!稗o而不受”的主語是“其子”,而前一句的主語是“王”,主語不同要斷開,所以應(yīng)在L處斷句?!稗o而不受”和“請有寢之丘”為“其子”的并列謂語,所以應(yīng)在R處斷句。)11.A(A項“意思相同”錯誤。文中“居”的意思是指“經(jīng)過的時間”,可譯為“過了”;后句中“居”指“居住”,意思不同;句意:過了幾年/沛公在崤山以東的時候,對錢財貨物貪戀,喜愛美女。B項文中“無為”的意思是“不要去當楚相”,《〈老子〉四章》中“無為”指道家的“順應(yīng)自然,不要有所作為”,因而意思不同。句意:妻子說千萬別做楚相/所以圣人不枉為,因此不失敗。C項兩個“知”的意思均為“智慧”;句意:優(yōu)孟的這種智慧,可以說是正得其宜,抓住了發(fā)揮的時機/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D項兩句中“讓”的意思都是“辭讓、謙讓”;句意:你必須讓出肥美之地/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故選A。)12.B(B項“并把他裝扮成其父孫叔放的樣子”錯誤。文中是優(yōu)孟自己裝扮成孫叔敖的模樣)13.(1)現(xiàn)在他(孫叔敖)死了,他的兒子沒有立錐之地,貧困到要靠砍柴謀生?!敖袼馈?,補充主語;“負薪”,砍柴、打柴、賣柴;“自飲食”,謀生、憑……生活。(2)因此事物中有的損減了卻反而使它增加(得益),有的增加了卻反而使它減少(受損)根據(jù)什么知道是這樣的呢?第一個“損”,減損、減少;第二個“益”,增加;“而”,卻、反而;“何以”,以何,根據(jù)什么。14.①善識人,早年能發(fā)現(xiàn)樂人優(yōu)孟的賢能并善待他;②善治國,輔佐楚王稱霸;③有遠見(知韜晦、謙讓),囑咐兒子請求貧瘠的封地,以保有長久的蔭蔽。【解析】依據(jù)文本一“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可概括為:善識人,早年能發(fā)現(xiàn)樂人優(yōu)孟的賢能并善待他;依據(jù)“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可概括為:善治國,輔佐楚王稱霸。依據(jù)“吾則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讓肥饒之地,而受沙石之間。有寢丘者,其地確石之名丑。荊人鬼,越人??,人莫之利也?!笨筛爬椋河羞h見(知韜晦、謙讓),囑咐兒子請求貧瘠的封地,以保有長久的蔭蔽。參考譯文:文本一優(yōu)孟原是楚國的歌舞藝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辯才,時常用說笑方式勸誡(楚王)。楚國宰相孫叔敖知道優(yōu)孟是位賢人,待他很好。(孫叔敖)患病臨終前,叮囑他的兒子說:“我死后,你生活一定很貧困。那時,你就去拜見優(yōu)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過了幾年,孫叔的兒子(果然)十分貧困,靠賣柴為生,后來見到優(yōu)孟。優(yōu)孟說:“你不要到遠處去?!庇谑?,他就立即縫制了孫叔敖(往日穿戴)的衣服帽子穿戴起來,模仿孫叔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過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孫叔敖,連楚莊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來。楚莊王設(shè)置酒宴,優(yōu)孟上前為莊王敬酒祝福。莊王大吃一驚,以為孫叔敖又復(fù)活了,想要讓他做楚相。優(yōu)孟說:“請允許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來就任楚相?!鼻f王答應(yīng)了他。三日后,優(yōu)孟又來見莊王。莊王問:“你妻子怎么說的?”優(yōu)孟說:“妻子說千萬別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孫叔敖那樣地做楚相,忠正廉潔地治理楚國,楚王才得以稱霸。如今死了,他的兒子竟無立錐之地,貧困到要靠打柴謀生。如果要像孫叔敖那樣做楚相,還不如自殺?!苯又溃骸俺鐾庾龉?,自身貪贓卑鄙的,積有余財,不顧廉恥。自己死后家室雖然富足,但又恐懼貪贓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殺,家室也遭誅滅。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個清官,遵紀守法,忠于職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孫叔敖,一生堅持廉潔的操守,現(xiàn)在妻兒老小卻貧困到靠打柴為生。清官實在不值得做啊!”于是,莊王向優(yōu)孟表示了歉意,當即召見孫叔敖的兒子,把寢丘這個四百戶之邑封給他,以供祭祀孫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世沒有斷絕。優(yōu)孟的這種智慧,可以說是正得其宜,抓住了發(fā)揮的時機。文本二天下有三件危險的事情:缺少德性而多寵愛,一危;才能低下而官位高,二危;身無大功而俸祿豐厚,三危。因此事物中有的損減了卻反而使它增加,有的增加了卻反而使它減少,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楚莊王已經(jīng)在河、雍之間戰(zhàn)勝了晉國,回國以后準備封賞孫叔敖,他推辭而不愿接受。孫叔敖得了惡瘡,將要死去,對他的兒子說:“我就要死了,國君必然要封你。你必須讓出肥美之地,而接受沙丘亂石那樣的荒地。(楚、越之間)有個叫寢丘的,那里石硬地瘠,而且名聲不好。楚國人信鬼,越國人信吉祥,兩國沒有人認為這個地方對他們有利?!睂O叔敖死后,國君果然把肥饒之地封給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堅辭不受,請求允許賜給他寢丘之地。楚國的習(xí)俗,功臣兩代之后便要收回爵祿,只有孫叔敖的封地獨存。這就是所說的減損了而反使它增加。山東省淄博五中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開學(xué)語文試卷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5小題,共20.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學(xué)黃老之術(shù),家業(yè)千金,厚自奉養(yǎng)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其子欲默而不從,重廢父命;欲從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祁侯與王孫書曰:“王孫苦疾,仆迫從上祠雍,未得詣前。愿存精神,省思慮,進醫(yī)藥,厚自持。竊聞王孫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則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將裸見先人,竊為王孫不取也。且《孝經(jīng)》曰:“為之棺槨衣衾”,是亦圣人之遺制,何必區(qū)區(qū)獨守所聞?愿王孫察焉。”王孫報曰:“蓋聞古之圣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為制禮,今則越之,吾是以裸葬,將以矯世也。夫厚葬誠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財單幣,腐之地下?;蚰私袢杖攵魅瞻l(fā),此真與暴骸于中野何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聲,乃合道情。夫飾外以華眾,厚葬以隔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其尸塊然獨處,豈有知哉?裹以幣帛,隔以棺槨,支體絡(luò)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千載之后,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堯之葬也,窾木為櫝,葛藟為緘,其穿下不亂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損財于亡謂,今費財厚葬,留歸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謂重惑,于戲!吾不為也?!逼詈钤唬骸吧啤!彼炻阍?。

(節(jié)選自《漢書?卷六十七?楊王孫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B.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C.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D.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黃老,即黃帝和老子,黃老學(xué)以道家為核心并采納陰陽、儒、法、墨等學(xué)派的觀點。

B.《孝經(jīng)》,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書中有著名的“二十四孝圖”。

C.棺槨,“棺”指裝殮尸體的器具,“槨”是套在棺外的外棺,即棺外面套的大棺材。

D.幣帛,古代用于祭祀、進貢、饋贈的禮物,文中指的是給亡人穿戴絲綢一類的壽衣。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楊王孫家境優(yōu)渥,重視養(yǎng)生。他家中的產(chǎn)業(yè)上千,在生活上用于供養(yǎng)自己的物質(zhì)非常豐厚,保養(yǎng)身體可謂無所不至,這與他學(xué)習(xí)黃老有關(guān)。

B.楊王孫信奉黃老,主張裸葬。他認為死是歸真,生病將死之際,向兒子表達死后裸葬的愿望,兒子請父親友人祁侯勸他,他反而說服了友人。

C.楊王孫理性清醒,思想超前。他選擇裸葬超越世俗禮制,認為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棺槨布帛之類只能讓死者久客在外,不得歸土而安于真宅。

D.楊王孫心懷善意,主張節(jié)用。他選擇裸葬主要是希望糾正世俗,因為世俗厚葬攀比成風(fēng),浪費錢財,不如節(jié)省費用,勸人不要在無用處犯糊涂。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是亦圣人之遺制,何必區(qū)區(qū)獨守所聞?愿王孫察焉。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14.楊王孫對友人祁侯的勸說,做了哪些有針對性的反駁?10~14.【答案】B、B、D、、【解析】(1)“及病且終”要連在一起,意思是“等到生病臨終時”,排除C?!耙苑次嵴妗币馑际恰皝矸祷匚业谋举|(zhì)”,句意完整,其后要斷句,排除D?!捌叱摺毙揎椀氖恰叭氲亍?,要連在一起,排除A。譯文:等到生病臨終時,先給兒子留下遺言,說:“我想死后裸身入葬,來返回我的本質(zhì),一定不要改變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個布袋盛我的身體,葬到離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體下葬后,從腳下扯下那布袋,使身體貼近土地。”

故選:B。

(2)B.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后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不是《孝經(jīng)》中的內(nèi)容。

故選:B。

(3)D.“主要是希望糾正世俗”錯,他的主要目的還是希望早日“就其真宅”,何況從其養(yǎng)生看,也未必是節(jié)用之人,只是主張葬時節(jié)用。

故選:D。

(4)①“遺”,遺留;“察”,考慮。譯文:這也是圣人留下來的規(guī)矩,何必要拘泥而獨自堅守所聽聞的做法呢?希望王孫仔細考慮這件事。

②“意”,意氣;“述”,追述;“來者”,將來。譯文:這些人都是意氣有所郁結(jié),沒有地方可以發(fā)泄,這才追述往事,思念將來。

(5)原文說到“其尸塊然獨處,豈有知哉”,他認為尸體塊然獨處而無知,不存在“裸見先人”的問題。原文說到“昔帝堯之葬也,窾木為櫝,葛藟為緘,其穿下不亂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損財于亡謂,今費財厚葬,留歸隔至”,他認為圣人遺制本是源于親人不忍心的人情考慮,但今人的厚葬之風(fēng)已超越了圣人遺制。

答案:

(1)B

(2)B

(3)D

(4)①這也是圣人留下來的規(guī)矩,何必要拘泥而獨自堅守所聽聞的做法呢?希望王孫仔細考慮這件事。

②這些人都是意氣有所郁結(jié),沒有地方可以發(fā)泄,這才追述往事,思念將來。

(5)①尸體塊然獨處而無知,不存在“裸見先人”的問題。②圣人遺制本是源于親人不忍心的人情考慮,但今人的厚葬之風(fēng)已超越了圣人遺制。

參考譯文:

楊王孫是武帝時期的人。學(xué)習(xí)黃(帝)、老(子)“無為而治”的理論主張。家中產(chǎn)業(yè)上千,生活上供養(yǎng)自己非常豐厚,保養(yǎng)身體無所不至。等到生病臨終時,先給兒子留下遺言,說:“我想死后裸身入葬,來返回我的本質(zhì),一定不要改變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個布袋盛我的身體,葬到離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體下葬后,從腳下扯下那布袋,使身體貼近土地?!彼膬鹤酉肽灰缽?,但父命難違;想按照父親的意思辦,又不忍心,就去見楊王孫的友人祁侯。祁侯給楊王孫寫了封信說:“獲悉王孫被疾病折磨,我因急著要跟從皇帝到雍地祭祀,不能前去看望你。希望你能振作精神,不要過多地憂慮,好好看病吃藥,堅持愛惜自己的生命。我聽說王孫提前立言要裸體入葬。假如死人沒有知覺也就罷了,如果有知覺,像你說的那樣陳尸地下,裸體去見先人,我認為你不應(yīng)該那么做。況且《孝經(jīng)》上說:‘死者是要裝內(nèi)外棺材,穿衣服,蓋被子的?!@也是圣人留下來的規(guī)矩,何必要拘泥而獨自堅守所聽聞的做法呢?希望王孫仔細考慮這件事?!睏钔鯇O回信說:“我聽說古代的圣王,由于人之常情不忍心看著他們的親人死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禮儀制度,現(xiàn)在卻超過了那些禮儀制度的規(guī)定,所以我準備裸體埋葬,想要以此矯正世俗的厚葬風(fēng)氣。厚葬實在對死者沒有好處,可是世俗之人卻爭著相互攀比,費盡錢財,使它們腐爛在地下。有的甚至今天才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來,這究竟和暴露尸骨在田野中有什么兩樣?況且人的死,是生命結(jié)束時的轉(zhuǎn)化,像物體的回歸自然一樣?;貧w的能夠得其所,轉(zhuǎn)化的能夠順其變,這是事物各自復(fù)歸于它的本質(zhì)。返回本真就是進入一種玄遠的境界,無形無聲,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裝飾外表來向眾人夸耀華貴,用厚葬來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該回歸的不能得其所歸,該轉(zhuǎn)化的不能順其變。這是使萬物失去他們各自的歸宿呀。況且我聽說,人的精神是天賦予的,形骸是地賦予的。精神離開形骸,各自回到它的本質(zhì),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說的就是‘歸’。死者的尸體孤獨地停在那里,怎么會有知覺?用絲織品包裹尸體,裝進棺槨與土地隔絕,肢體被捆束,口里含著玉石,尸體不能腐化,千年以后,棺槨腐朽,才能歸土,到達它真正的去處。由此而言,一個人死了何必用那么長時間去做土地的客人,而不返回真宅呢!從前帝堯安葬時,用掏空的木料做小棺材,用藤蔓當繩索捆綁棺材。他的墓穴往下不隔絕泉水,往上不排出臭氣。所以說圣王在世的時候,對他的奉養(yǎng)容易滿足,死了容易安葬。這是不在無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沒道理的地方花錢財。如今浪費錢財實施厚葬,阻留死者不得‘歸’,設(shè)置障礙不得‘至’,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著的人什么也得不到,這叫做雙重的糊涂。唉!我決不這樣做。”祁侯說:“說得好!”于是(按楊王孫的遺愿)裸葬了。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

(2)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jié)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

(5)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結(jié)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

文言翻譯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jié)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相應(yīng)的古代詞匯。

5.調(diào):調(diào)整倒裝句句序,按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句式將其調(diào)整過來。山東省濰坊第七中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新高三上學(xué)期開學(xué)摸底考試語文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題。鐘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也。舉孝廉,除尚書郎、陽陵令,以疾去。辟三府,為廷尉正、黃門侍郎。是時,漢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亂長安中,與關(guān)東斷絕。太祖領(lǐng)兗州牧,始遣使上書。傕、汜等以為“關(guān)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繇說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寶,兩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眰?、汜等用繇言,厚加答報,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數(shù)聽荀彧之稱繇,又聞其說傕、祀,益虛心。后傕脅天子,繇與尚書郎韓斌同策謀。天子得出長安,繇有力焉。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仆射,并錄前功封東武亭侯。初,太祖下令,使平議死刑可宮割者。繇以為“古之肉刑,更歷圣人,宜復(fù)施行,以代死刑?!弊h者以為非悅民之道,遂寢。及文帝臨饗群臣,詔謂“大理欲復(fù)肉刑,此誠圣王之法。公卿當善共議。”議未定,會有軍事,復(fù)寢。太和中,繇上疏曰:“大魏受命,繼蹤虞、夏。孝文革法,不合古道。先帝圣德,固天所縱,墳典之業(yè),一以貫之。是以繼世,仍發(fā)明詔,思復(fù)古刑,為一代法。連有軍事,遂未施行。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出本當右趾而人大辟者,復(fù)行此刑。使如孝景之令,其當棄市,欲斬右趾者許之。其黥、劓、左趾、宮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能有奸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雖斬其足,猶任生育。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下計所全,歲三千人。張蒼除肉刑,所殺歲以萬計。臣欲復(fù)肉刑,歲三千人。子貢問能濟民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又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嗾\行之,斯民永濟?!睍啵t曰:“太傅學(xué)優(yōu)才高,留心政事,又于刑理深遠。此大事,公卿群僚善共平議?!弊h者百余人,帝以吳、蜀未平,且寢。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臨吊,謚曰成侯。(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鐘繇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B.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C.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D.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西京,古都名,指長安,西漢都長安,東漢遷都洛陽,以長安在西,稱西京。B.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仆射。C.墳典,《三墳》《五典》的簡稱,泛指古代的典籍,這里指古代的典章制度。D.謚,即謚號,古代王侯將相、官吏百姓死后,朝廷給予褒貶善惡的一種稱號。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鐘繇深明大義。李傕、郭汜在長安城中叛亂,并想扣留太祖派的使者,鐘繇曉以大義,勸說李傕、郭汜接待使者,并給太祖以優(yōu)厚的答復(fù)回報。B.鐘繇力救天子,李傕在長安城中扶持天子,鐘繇與韓斌暗地策劃營救天子離開長安,出了很大的力,并因為先前的功勞被封為東武亭候。C.鐘繇提出施行肉刑。鐘繇認為古代的肉刑,經(jīng)歷了圣人的設(shè)置,應(yīng)該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太祖聽從他的建議,下令將死刑可以改為宮刑。D.鐘繇改革刑法制度。鐘繇在奏折中引用孔子的話說明將死刑改為肉刑不只是仁改,還是圣德,如果能夠?qū)嵭校傩諘肋h得到好處。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太祖既數(shù)聽荀彧之稱繇,又聞其說傕、汜,益虛心。(2)及文帝臨饗群臣,詔謂:“大理欲復(fù)肉刑,此誠圣王之法。公卿當善共議?!?4.魏曾有三帝主張讓群臣討論關(guān)于死刑可以改為肉刑的設(shè)想,但都沒有結(jié)果,請分別簡要說明未實行的原因。(3分)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B.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C.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D.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xí)律令/與群臣共議【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斷句的前提是歸語段,結(jié)合語境理解句子的意思,粗通大意,然后再尋找斷句的標志,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jié)構(gòu)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跋А鼻懊媸÷缘闹髡Z是陛下,該詞前面要斷開,因此排除BD項。“使明習(xí)律令”前面省略的主語也是陛下,因此“使”前面也要斷開,排除C項。所以選A項。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西京,古都名,指長安,西漢都長安,東漢遷都洛陽,以長安在西,稱西京。B.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仆射。C.墳典,《三墳》《五典》的簡稱,泛指古代的典籍,這里指古代的典章制度。D.謚,即謚號,古代王侯將相、官吏百姓死后,朝廷給予褒貶善惡的一種稱號?!敬鸢浮緿【解析】該題考查學(xué)生識記文學(xué)常識的能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面廣量大,涉及的點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時做個有心人,隨時看到隨時積累,并能舉一反三進行記憶。D項。,“官吏百姓”陳述有錯,應(yīng)為“高級官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