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西周工藝美術_第1頁
第二章-夏、商、西周工藝美術_第2頁
第二章-夏、商、西周工藝美術_第3頁
第二章-夏、商、西周工藝美術_第4頁
第二章-夏、商、西周工藝美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夏、商、西周工藝美術第一頁,共97頁。以工具論,人類社會發(fā)展進化的一般規(guī)律是由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再進入鐵器時代。如果從文化學的角度來說,在中國還有一個玉器時代――橫亙在銅器與鐵器時代中間。夏商西周是青銅時代。此間漢字已經(jīng)形成,禮儀制度已經(jīng)完備,為禮儀制度服務的青銅禮器、玉器日臻完美。鑄器、刻字、雕花工藝嚴肅認真,視同神圣。可謂時代精神的集體中體現(xiàn)。

歷史證明,每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傾心貫注的文化領域,商周青銅工藝成為后世難以企及的典范。以奴隸社會而論,埃及在金字塔,希臘在雕刻,中國則在青銅工藝。第一頁第二頁,共97頁。一、青銅工藝

青銅:指在紅銅中加錫、鉛等冶煉成一種合金。天然銅色紅,加入錫、鉛以后,顏色灰青,故名青銅。第二頁第三頁,共97頁。一、青銅工藝青銅性能:1、熔點降低,容易掌握鑄造過程。2、硬度增高,鑄造堅硬的制品,如武器或工具。3、熔鑄時減少汽孔,使裝飾花紋清晰。4、增加光澤度。青銅器的制作,需要經(jīng)過制范、熔鑄、裝飾等過程。第三頁第四頁,共97頁。一、青銅工藝青銅器的品種:1、祭祀禮器,如鳥獸尊、鐘、鼎、彝。2、烹飪器,有鼎、甗、鬲等。3、食器,有簋、豆、簠、盨等。4、酒器,有爵、斝、角、觚、觶、壺、卣、罍、觥、盉、尊、彝等。其中有飲酒、溫酒、盛酒器,也有兼幾種功能的。第四頁第五頁,共97頁。一、青銅工藝5、水器,有鑒、盤等。6、雜器,有禁、俎等。7、樂器,有鉦、鐃、鐘、鼓等。8、兵器,有戈、矛、戟、劍等。還有燈、爐、鏡、鉤、洗、壺等,流行在商周以后。第五頁第六頁,共97頁。一、青銅工藝鼎:煮肉用,一般為圓體三足,也有方體,較少。著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鼎。甗:兩用,上蒸下煮,類似現(xiàn)今的蒸鍋。鬲:是煮粥用的。簋:類似現(xiàn)今的碗,用以盛黍稷等食物。早期有圈足,以后發(fā)展有蓋附耳。豆:粗柄淺盤,如現(xiàn)今的高腳盤。第六頁第七頁,共97頁。一、青銅工藝簠:稻梁器。周代新增品種。盨:造型方形而圓角。周代新增品種。彝:通常作成象生形,如牛、羊、鳥等。盤:可容水、盛水、沐浴、照面等。禁:銅臺,用以盛放酒器或食器。俎:俎如小凳,用以切肉,面有小孔,以漏湯汁,這是我國最早的銅制家具。第七頁第八頁,共97頁。束腰爵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爵是古代的飲酒器,相當于現(xiàn)代的酒杯。這件3800年以前的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銅器之一。它有一個較闊的鋬和狹長的流口,雖然它的形制還比較簡單,但整個造型趨于規(guī)整,表明鑄造技術已達到了初步熟練的程度。第八頁第九頁,共97頁。鑲嵌十字紋方鉞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鉞是古代用于殺戮的刑具。此器方形平刃,闌旁有兩方孔,似用于皮條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圓孔,其周圍用綠松石鑲嵌十字紋六組,紋飾較為特殊。此方鉞大而重,使用不便,且有綠松石作鑲嵌,當是儀仗用具。

第九頁第十頁,共97頁。獸面紋斝

商代中期(公元前16-前14世紀)第十頁第十一頁,共97頁。獸面紋斝

斝是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祼器,是中國最早的禮器之一。此器敞口高頸,前有雙柱作帽形,下有三錐足,足部與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為了在溫酒時擴大受火面積,所以有溫酒的作用。器物的頸、腹部各飾獸面紋。腹部獸面紋,雙目突出,帶有神秘感。此器形體高大,器壁勻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邊,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銅器的鑄造特色。第十一頁第十二頁,共97頁。銅方斝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廢墟婦好墓出土

通高67厘米,足高25厘米,重18.45千克

婦好墓同出3件大方斝,形制、花紋基本相同,底里中部均有“婦好”2字銘文。商代早期口外侈,頸和腹多為分段式,兩柱較短小,平底,錐足中空外撇。商代后期則雙柱明顯加高,還流行腹部不分檔和突底,三足也有所提高,除錐足外還有“丁”字形足。開始有獸頭裝飾。并出現(xiàn)方斝。商周之際多為獸蹄足,體低而龐大。西周以后漸漸消失。第十二頁第十三頁,共97頁。黃觚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觚是飲酒器。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間細腰可以把手。口部和頸部飾三角形變形獸紋,中腹部飾兩組對稱的龍紋。尤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龍紋采用透雕的樣式,裝飾性極強,同時也顯示出極為高超的鑄造技術。第十三頁第十四頁,共97頁。青銅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這是一件器形和紋飾都很別致的盛酒器。觥蓋前端為一昂首而出的獸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為一小龍,前端獸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體飾鳳紋,主鳳特大,長尾逶迤,形態(tài)優(yōu)雅。整器裝飾手法純熟靈巧,是商代晚期中較為獨特的作品。

第十四頁第十五頁,共97頁。青銅方罍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整器自上而下裝飾了六段花紋,以腹部為主干紋樣,分三段:上段作鳥紋;中部為一銳牙裂口,形狀猛烈的巨大獸面紋;下段也作獸面紋,唯形象與中部不同。全器紋飾以云雷紋為地,主干紋樣粗壯突出,極有氣勢。器的每面中線及四角均出棱脊,使器物更為穩(wěn)重莊嚴。第十五頁第十六頁,共97頁。龍紋扁足鼎食器

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紀)

第十六頁第十七頁,共97頁。龍紋扁足鼎鼎是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在古代社會里曾被用來“明尊卑,別上下”,是統(tǒng)治階級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志。鼎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扁足鼎,傳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淺腹、圓底,下置三個龍形的扁足。每一個扁足既薄又寬,且兩面都有繁密而遒勁的龍紋,龍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撐點,使整個鼎有穩(wěn)定感,從而增強了造型的氣勢。鼎的腹部飾長鼻獸紋,圖案結構別致協(xié)調(diào)。這件鼎從整體到局部的設計都很和諧,沒有其它不必要的裝飾堆砌,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第十七頁第十八頁,共97頁。四羊首瓿

商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紀)

瓿是一種盛酒器。此瓿大口,短頸,廣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間隔一鳥。腹部飾乳釘紋。圈足飾獸面紋,并有三方孔。整器體積宏偉,頗為壯觀。

第十八頁第十九頁,共97頁。乳釘紋方鼎

商朝時期1974年河南省鄭州市出土高100厘米、重82.55千克器呈方斗形,腹部飾有饕餮紋和乳釘紋,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商代早期的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第十九頁第二十頁,共97頁。銅鼎商代早期的銅鼎,有圓鼎和方鼎,器壁較薄,圓鼎為錐足,方鼎為柱足,足中空,與腹腔相通。商代晚期,方鼎的鼎腹發(fā)展為長方形,口沿上耳有立耳,柱足。圓鼎的錐足變成圓柱形足,三足與兩耳對稱,器身多有富麗繁縟的紋飾。西周早期的方鼎基本沿襲商鼎形式,到西周中期以后被淘汰。西周的圓鼎,其柱足向蹄足演變,器體加寬,最大腹徑由中部逐漸下移,并多見長篇記事銘文。第二十頁第二十一頁,共97頁。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68厘米、長103.7厘米、重138.2千克

三聯(lián)甗

第二十一頁第二十二頁,共97頁。三聯(lián)甗

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用以盛物,下部為鬲,用以盛水,中間有箅以通蒸汽。商甗多為甑鬲合鑄,連為一體,甑上多立耳,甑體較深。還有上下兩體分鑄可以分合的甗,一般為一甑一鬲。晚商出現(xiàn)了一鬲三甑甗,3件甗聯(lián)為一體,故名“三聯(lián)甗”。這件三聯(lián)甗,鬲身長如方案,面上有3個高出平面的圈口,體腔中空,平底下有六足。甑敞口收腹,底有3孔以為箅。全器花紋精美,上有夔紋、三角紋、云雷紋等。這樣的甗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為后代的一灶數(shù)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礎。第二十二頁第二十三頁,共97頁。銅爵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37.3厘米、重4.4千克

此銅爵為寬長流,尖尾,傘形頂立柱,深腹卵形底,獸首,三棱形錐尖足,如此厚重并且制作精美的大型銅爵士極為少見的。第二十三頁第二十四頁,共97頁。鸮尊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45.9厘米、重16.7千克第二十四頁第二十五頁,共97頁。鸮尊銅尊最早見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圓尊、方尊和異型鳥獸尊等。鳥獸尊種類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豕尊等。鸮尊在婦好墓中同出2件,整體作站立鸮形,雙足與尾構成了3個支撐點,頭后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是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第二十五頁第二十六頁,共97頁。銅盂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43.9厘米、口徑54.5厘米、重32.9千克

盂一般作圓形,侈口深腹,有獸首耳或附耳。銅盂最早見于商代晚期。商和西周初大多為中型,西周中晚期多為大型、春秋時已極少見。第二十六頁第二十七頁,共97頁。銅鏡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直徑11.8厘米、邊厚0.2厘米

銅鏡一般作圓形,照面的一面磨光發(fā)亮,背面鑄以花紋。殷墟婦好墓出土兩面葉脈紋鏡,兩面多圈凸弦紋鏡,還有一面是平行線紋鏡。這種銅鏡已有了凸面鏡,這就把凸面鏡出現(xiàn)的歷史提前了1千年。第二十七頁第二十八頁,共97頁。銅觥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36厘米、長36.5厘米、重8.5千克

銅觥最早見于商代,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形制可以分為四足獸形銅觥、圈足觥、方觥等。這件銅觥器體扁長,底中部微外鼓,前兩足呈獸蹄形,后兩足如鳥爪,器身飾夔紋、器底中部和蓋里均有“司母辛”銘文。司(后)母辛是婦好死后的廟號。第二十八頁第二十九頁,共97頁。獸面鉞

商朝時期長25厘米、寬17厘米

這件獸面鉞雖然體型較小,制作卻異常精美,形狀如斧,肩部有兩個長方形穿孔,束腰、弧刃,上嵌綠松石組成的獸面紋飾。一般為實用武器。第二十九頁第三十頁,共97頁。卣

卣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卣的基本形制為扁園、短頸、帶蓋、鼓腹、圈足,有提梁。還有少數(shù)為直筒形、方形和圓形,還有動物形狀的鳥獸卣。商代銅卣多為扁圓體,蓋較高,上有鈕,提梁多橫跨兩面,腹最大頸在中部或略下,圈足較高。

第三十頁第三十一頁,共97頁。卣器飾饕餮紋、云雷紋和聯(lián)珠紋。筒形卣主要出現(xiàn)在晚商、早周,數(shù)量不多。方卣也在晚商時期出現(xiàn),器形呈圓口方腹、長束頸、方圈足、大提梁,器上花紋為浮雕式。器物端莊渾厚,在商器中屬精品。晚商還出現(xiàn)動物形卣,形象主要有鴨、豕、虎、鳥等。這些卣身上還鑄有銘文,為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第三十一頁第三十二頁,共97頁。乍父辛卣

商朝時期高31厘米、口徑15厘米第三十二頁第三十三頁,共97頁。銅鉞

商朝時期1965年山東省益都市蘇埠屯出土

長31.7厘米、寬35.8厘米、重4.9千克 這件銅鉞形體巨大,兩面均透雕著張口怒目的人面形,眉、目、耳、鼻、口均突起。微呈弧形刃,雙穿,兩側有扉。兩耳下各鑄銘文“亞醜”,右為正寫,左為反書。第三十三頁第三十四頁,共97頁。司母戊鼎

商朝時期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

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第三十四頁第三十五頁,共97頁。司母戊鼎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是中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鑄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后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jīng)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yè)的生產(chǎn)規(guī)模和技術水平。第三十五頁第三十六頁,共97頁。偶方彝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60厘米、口長69.2厘米、口寬17.5厘米、重7l千克 第三十六頁第三十七頁,共97頁。偶方彝銅方彝始見于商代,器形為四方直壁,也有長方形的,下部有方圈足,上部有屋頂形蓋,蓋上有鈕,器體有直腹、曲腹、腹旁帶耳的。個別器物形似兩彝聯(lián)成一體,口呈長方形,稱“偶方彝”。這件偶方彝的器蓋似屋頂,兩端有對稱的短柱鈕,長邊各有7個方形蓋和7個尖形蓋,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蓋與器身裝飾饕餮紋、夔紋、鳥紋、三角形紋等,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方彝的形制有所變化,淺縮頸,腹微鼓。有的器物上還鑄有銘文。第三十七頁第三十八頁,共97頁。青銅方尊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

尊也是一種盛酒器,一般為圓形。這件尊為圓口方體。器上的裝飾以獸面紋為主,肩部四周各飾有立體的大象,象鼻高高翹起,莊嚴中略帶詼諧。尊的四角有鏤雕棱脊,雕工精細。此器形體雖不大,而其氣度則深厚雄健,仿佛大器。第三十八頁第三十九頁,共97頁。鄂叔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簋是一種盛放飯食的器具,方座簋是西周初期開始出現(xiàn)的新形式。鄂叔簋方座下有一個小鈴,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動即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音。方座表面飾鳥紋,極工整。第三十九頁第四十頁,共97頁。師遽方彝

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紀中葉)

彝為容酒器。此方彝兩側置有上卷的象鼻形雙耳,較為少見。蓋及器體飾變形獸面紋,口沿下及圈足飾獸體變形紋飾。蓋器,各鑄銘文六十六字,大意記載師遽因答謝周王的賞賜以作器。第四十頁第四十一頁,共97頁。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紀末)第四十一頁第四十二頁,共97頁。大克鼎

大克鼎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清光緒年間出土于陜西扶風法門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屬于一個名叫克的貴族。大克鼎形體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nèi)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范。銘文內(nèi)容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jīng)濟制度的重要史料。第四十二頁第四十三頁,共97頁。天亡簋

西周時期傳陜西省岐山縣出土高24.2厘米

這種四耳方座青銅簋,是西周初期獨有的樣式,簋身和方座裝飾兩兩相對的夔紋,夔體卷曲,狀如蝸牛,這種體態(tài)的夔紋也是周初特征。簋內(nèi)底有78字銘文,記述周武王滅商后在“天室”舉行祭祀大典。第四十三頁第四十四頁,共97頁。利簋

西周時期陜西省臨潼縣出土高28厘米利簋為圓形雙耳方座,這是西周出現(xiàn)的新式樣。簋內(nèi)底有32字銘文,記載周武王征商,在甲子日上午擊敗商王軍隊的史實。利簋是目前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第四十四頁第四十五頁,共97頁。宜侯矢簋

西周時期江蘇省丹徒縣出土高15.7厘米

簋內(nèi)底有銘文120余字,宜侯矢簋銘文是關于西周實行分封的重要史料。第四十五頁第四十六頁,共97頁。匽侯盂

西周時期遼寧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出土高24厘米

內(nèi)壁有5字銘文,表明這件器物是匽侯制作的用來盛飯食的青銅盂。匽就是“燕”字,燕國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國。第四十六頁第四十七頁,共97頁。禽簋

西周時期高13.7厘米

禽簋內(nèi)銘文23字,記載周成王征伐蓋侯的史事。第四十七頁第四十八頁,共97頁。頌壺

西周時期高51厘米

頌壺是一件扁方壺,有獸形耳,腹部飾有一頭雙身的蛟龍,壺頸內(nèi)壁鑄銘文152字。頌壺銘文是關于西周冊命儀式較完整的一篇記錄,同時也是關于西周商賈的重要史料。第四十八頁第四十九頁,共97頁。長囟編鐘

西周時期陜西省長安縣普渡村出土

鐘是西周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多是雙音鐘,分正鼓音與側鼓音,凡敲擊鐘的鼓部(鐘體下部),其中央部位與側部能發(fā)出不同的兩種音。鐘常常數(shù)件組成一套,形狀相同,大小相次,稱為編鐘。

第四十九頁第五十頁,共97頁。口簋

西周時期高17厘米口簋是“昭王南征”的文物實證。第五十頁第五十一頁,共97頁。無口簋

西周時期口徑23厘米

器內(nèi)鑄銘文58字,記述十三年正月壬寅日,周王征伐南夷,賞賜給無口4匹馬,無口制作這件簋用來祭祀先祖。南夷是周朝時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第五十一頁第五十二頁,共97頁。大盂鼎

西周時期陜西省郿縣出土

高1O1.9厘米、口徑77.8厘米

重153.5千克

鼎內(nèi)壁銘文19行291字,記載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貴族盂的史實。第五十二頁第五十三頁,共97頁。南宮柳鼎

西周時期傳陜西省寶雞市出土高38.8厘米

鼎腹內(nèi)壁鑄有79字銘文,大意是作器者南宮柳接受周王任命,管理“六□牧陽”和“羲陽”的田賦,并得到命服等賞賜物。第五十三頁第五十四頁,共97頁。禹鼎

西周時期傳陜西省岐山縣出土高54.6厘米

禹鼎銘文是記錄周王朝與南淮夷、東夷之間的關系以及西周軍制的重要資料。第五十四頁第五十五頁,共97頁。虢季子白盤

西周時期陜西省寶雞市出土

虢季子白盤是商周時代青銅器中最大的銅盤,周身飾環(huán)帶紋,是周代典型的青銅裝飾花紋。西周著名的重器,銘文通篇用韻,是一篇很好的韻文。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重215.3千克 第五十五頁第五十六頁,共97頁。銅鏟、銅斧

西周時期農(nóng)業(yè)是主要的生產(chǎn)活動,常用的農(nóng)具是斤、斧、鏟、耜等。斤、斧用于砍伐林木,以便開墾土地;鏟、耜是起土耕作的農(nóng)具。當時農(nóng)具多以木石等材料制成,青銅性脆,多用來鑄造武器和貴族的生活用具,所以青銅農(nóng)具流傳下來的很少。第五十六頁第五十七頁,共97頁。召卣

西周時期高9.5厘米

作器者名召,器內(nèi)銘文44字。記述周王將位于畢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賞賜給召。以方里作為計算土地的單位,是研究井田制的重要材料。第五十七頁第五十八頁,共97頁。格伯簋

西周時期高31厘米

簋內(nèi)鑄有銘文82字,記述格伯用4匹好馬與倗生交換土地30田,雙方剖券為憑,并實地勘定田界,具結交換事宜。這篇銘文反映了西周時期的土地交換情況。第五十八頁第五十九頁,共97頁。琱生簋

西周時期高22.2厘米,口徑21.9厘米,足徑18厘米

這是貴族琱生為其祖先制作的宗廟祭祀時使用的青銅器。器內(nèi)鑄有104字銘文,記述琱生在一次關于田地的獄訟中,得到本宗族宗主的庇護,達到了多占田地的目的。第五十九頁第六十頁,共97頁。師酉簋

西周時期通高22.5厘米,口徑19.1厘米,足徑20厘米

器及蓋內(nèi)壁各有106字銘文,記載了周懿王命令師酉繼承祖先的官職,管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及部分種族奴隸。第六十頁第六十一頁,共97頁。方彝

西周時期陜西省郿縣出土高22.8厘米 第六十一頁第六十二頁,共97頁。方彝

這件方彝形體長方,帶蓋,有圈足。蓋呈四坡屋頂形,有一正脊和四條斜脊,正脊中間立一屋頂形鈕,是當時四面坡、重屋式建筑物的一種反映。方彝左右有象鼻形雙耳,耳及器、蓋四角均有扉棱。全器通體滿飾花紋,以夔紋為主題紋飾。這是一件精美的青銅藝術品,其內(nèi)壁鑄出的長篇銘文,反映了西周的軍事制度。第六十二頁第六十三頁,共97頁。駒尊

西周時期陜西省郿縣出土

高32.4厘米、長34厘米、重5.68千克

這件銅尊做成昂首站立的小馬駒形象,腹空,口開于背,上有獸鈕蓋。駒體胸前銘文94字,記述周王舉行執(zhí)駒典禮,賞賜給貴族口馬駒兩匹。執(zhí)駒典禮是幼馬升為役馬的儀式,此時,小駒長成,牽離母馬,教其駕車服役。第六十三頁第六十四頁,共97頁。齊侯匜

匜為盥洗器。此器平蓋,龍首鋬,四獸形足。通體飾較密的橫條溝脊紋。腹內(nèi)底有銘文四行二十二字,記齊侯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為齊侯夫人。在青銅匜中,以此形制為最大、最重。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前771年)第六十四頁第六十五頁,共97頁。龜紋銅盂

口沿外卷,腹部最大徑位于肩部,肩有四耳,圈足,腹部飾云雷紋和C形紋。器內(nèi)底飾龜紋。西周

通高:9.9厘米口徑18.1厘米第六十五頁第六十六頁,共97頁。人面紋銅盉

美國福瑞爾美術蔵館第六十六頁第六十七頁,共97頁。二、青銅器的裝飾商代:主要采用饕餮紋,即獸面紋。其他還有夔紋、鳥紋、魚紋、蟬紋、蠶紋等。一般運用主紋和地紋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主次效果。圖案組織多用單獨紋樣,并用對稱式,顯出威嚴工整的藝術氣氛。第六十七頁第六十八頁,共97頁。二、青銅器的裝飾周代:饕餮紋居次要地位,多用竊曲紋、環(huán)帶紋、重環(huán)紋等,組成二方連續(xù)式,地紋減少或無地紋。具有質(zhì)樸和韻律美。

商代的青銅器多用作祭祀或酒具,而周代則用作禮器,或作為紀念性用品,故多出現(xiàn)長篇銘文。第六十八頁第六十九頁,共97頁。三、玉器

玉石器主要用于裝飾和祭祖活動,完全從實用器中脫離出來,服從于審美的需要。玉器以其質(zhì)地之美和佩帶者的不同身份,被賦予許多倫理內(nèi)涵,象征君子之德。因為玉有溫潤、含蓄、質(zhì)樸、自然等外表特征。兵器形玉器:玉戈、玉鉞、玉刀、玉矛、玉圭等。祭祀禮儀:玉簋、玉盤、玉豆、玉琮、玉璧、

玉圭、玉環(huán)、玉瑗、玉玦等。第六十九頁第七十頁,共97頁。玉蠶

中國至遲在距今4000-5000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養(yǎng)蠶,到商代,養(yǎng)蠶技術已完全成熟。甲骨文中已有蠶、桑、絲、帛的記載。在出土的商代器物中,有不少是由絲織品包裹著的,比如與玉蠶同一遺址出土的商代銅片上,就留有絲織品的痕跡。商朝時期l953年河南省安陽市大司空村出土長3.1厘米 第七十頁第七十一頁,共97頁。玉戈

商朝時期

1974年湖北省黃陂縣盤龍城出土

約長62厘米、援長48.8厘米、胡長10.1厘米

這件玉戈形體巨大,制作精良,并非實用器,屬于禮器。1952年在湖北黃陂盤龍城發(fā)現(xiàn)了商代早期遺址。第七十一頁第七十二頁,共97頁。玉援銅內(nèi)戈

玉援呈灰黃色,長條三角形,有上、下刃和中脊,前鋒尖銳,末端插入銅內(nèi)中。銅內(nèi)有上、下闌,闌后有柲槽,上有朽木跡。玉援薄而脆,顯然不是實用品,可能用作儀仗。婦好墓中還出土銅鉞、銅戈、銅鏃,這些兵器標志著墓主的軍事權力和地位外,也可能曾用于實戰(zhàn)。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長27.8厘米

第七十二頁第七十三頁,共97頁。玉人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高7厘米 第七十三頁第七十四頁,共97頁。玉人

玉人呈黃褐色,圓雕。跪坐,腰左側插一寬柄器。同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頭像共10余件。通過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飾,一種為交領,窄口長袖,衣下緣至踝,腰束寬帶,衣上有云紋。另一種為后領較高,長袖窄口,衣下緣至臀部,衣上有云紋。蔽厀多為長條形,有的中腰較窄,有的上窄下寬,都系于腹上,下緣垂至于膝。冠有圓箍狀、圓箍前加一卷狀飾,以及高冠或稍低的冠等多種形式。從中可以了解殷人的衣、冠和殷代不同階層的人物形象。第七十四頁第七十五頁,共97頁。青玉簋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12.5厘米、口徑20.5厘米、壁厚1-1.6厘米

第七十五頁第七十六頁,共97頁。青玉簋

此簋為綠色,平口方唇,腹部微鼓,圈足略外撇。同出土的還有一件白玉簋,侈口圓唇,下腹微鼓,圈足直矮。二件玉簋與琮、圭、璧、環(huán)、瑗、玦、盤等禮器共出175件,以璜為數(shù)最多,共73件,環(huán)次之,共24件。這與《考工記》中記載的玉禮器基本相符,除璋外,已基本齊全。“禮玉”專指璧、琮、圭、璋、璜、琥這6種玉器,也可稱為“六瑞”。婦好墓出土玉禮器,對研究周代玉禮器的淵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第七十六頁第七十七頁,共97頁。陰陽玉人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人為淡灰色,裸體,作站立狀,一面為男性,一面為女性。這是一件浮雕式的人像,大概是表現(xiàn)出某種神像。

高12.5厘米、肩寬4.4厘米、厚1厘米第七十七頁第七十八頁,共97頁。玉鳳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長13.6厘米、厚0.7厘米玉鳳呈黃褐色,浮雕成側身回首狀。喙、冠如雞,圓眼,短翅,長尾,尾翎分開,翅上雕琢出陽線翎紋。胸前有兩孔,腰間有一突起的圓鈕,上有小孔,可佩帶。第七十八頁第七十九頁,共97頁。玉雕技術商代玉雕花紋一般是先雕出極淺的“毛邊”陰線,再沿淺線反復雕琢,直到線條流暢為止。在玉器上雕琢陽紋,特別是淺浮雕,難度較大,從這件玉人上看出,商后期的玉雕藝人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鳳身上的小孔反映出了商代已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鏤空、鉆孔、拋光技術。鏤空有“全封閉式”和“半封閉式”兩種。鉆孔方法一為管鉆,多用于璧、環(huán)和鐲的中心部位;二是桯鉆,多用于為佩帶而設的小穿孔。玉器之所以有晶瑩的光澤,大概是用獸皮或絲織品蘸水加細砂對玉面進行了拋光。第七十九頁第八十頁,共97頁。玉龍

商朝時期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這件玉龍呈墨綠色,一面微呈褐色,圓雕。龍身蟠卷右側,尾尖內(nèi)卷。兩短足向前屈,各有四爪。張口露齒,兩鈍角后伏。同出的玉龍多作蟠曲狀。浮雕的龍多頭尾銜接,脊背無扉棱,一角一足,或無足。圓雕的龍有雙角和兩足。長8.1厘米、高5.6厘米第八十頁第八十一頁,共97頁。雙龍首人面紋玉璜

商代晚期

此器半環(huán)形,青色,玉質(zhì)滋潤。在玉璜兩端和中間兩面采用剔地陽紋技法琢成龍首和人面紋,所琢蘑菇形角,臣字形眼睛,蒜頭鼻都是商代晚期動物和人面紋玉器上典型的紋飾。第八十一頁第八十二頁,共97頁。鳳龍紋玉飾

西周中期

這件長條形扁平玉飾,兩面紋飾相同,采用西周中期一條細陰線和斜切線相配的典型琢玉技法琢成鳳龍卷曲圖案。紋樣多姿,雕琢極精,琢磨光潔,是西周中期同類玉飾中佳品之一。第八十二頁第八十三頁,共97頁。原始瓷尊

中國目前可以確定最早的原始瓷器為商代早期的,其成份是高嶺土,釉色施在器表和部分口沿內(nèi),呈玻璃質(zhì)面,以青綠色釉為主,少數(shù)呈褐色和黃綠色。胎骨細膩,以灰白色居多,燒成溫度約在1200℃左右,質(zhì)地硬,沒有顯著的吸水性,已具有瓷器的特征了。此尊的形態(tài)和紋飾,頗具南方原始瓷器的特點。第八十三頁第八十四頁,共97頁。原始瓷尊

商朝時期1953年河南省鄭州市出土

高11.5厘米、口徑18.3厘米第八十四頁第八十五頁,共97頁。原始瓷豆

西周時期陜西省長安縣出土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