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構造地貌的形成第2課時課件 高二地理同步備課系列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地理】構造地貌的形成第2課時課件 高二地理同步備課系列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地理】構造地貌的形成第2課時課件 高二地理同步備課系列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地理】構造地貌的形成第2課時課件 高二地理同步備課系列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地理】構造地貌的形成第2課時課件 高二地理同步備課系列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構造地貌的形成(第2課時)學習目標1.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2.認識褶皺和斷層構造的形成過程,及其基本形態(tài)特征。3.了解板塊運動對全球地貌的影響。4.舉例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憽G榫硨肷钋榫常菏罴?,學校的幾位地理老師和同學,開啟籌備已久的構造地貌無人機航拍之旅。我們一起起程,去看看什么是構造地貌。1.地質(zhì)構造與地貌contents目錄2.板塊運動與地貌3.山地對交通的影響PART2板塊運動與地貌情景創(chuàng)設:喜馬拉雅山站無人機飛到青藏高原南側(cè)上空拍攝,巍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映入眼簾,與南邊平均海拔僅270米的恒河平原形成巨大的落差。【問題】1.如此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是如何形成的?2.板塊運動還會形成哪些地貌?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剛性的,破碎成為多個不規(guī)則的塊體,即板塊這些板塊上覆于熔融的軟流圈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運動之中軟流圈1.板塊構造學說基本原理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地球表面覆蓋著內(nèi)部相對穩(wěn)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2.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來源理論證據(jù)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輪廓拼合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生物相似性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層生物的相似性大陸漂移學說概況理論證據(jù)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輪廓拼合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生物相似性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層生物的相似性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極洲澳大利亞大陸漂移學說概況因軟流圈內(nèi)的物質(zhì)上涌、侵入和噴出而形成新的洋殼隨著這個作用不斷進行,沿大洋中部穿透巖石圈的裂縫或裂谷向兩側(cè)擴展并導致新生洋殼,致使洋底不斷新生和更新海底擴張學說概況板塊構造學說科普宣傳片全球六大板塊與板塊運動全球六大板塊與板塊運動板塊間的相互運動主要有相向、相離等形式,并因此產(chǎn)生不同的地貌形態(tài)消亡邊界生長邊界如果板塊發(fā)生背離運動,地殼就會張裂形成裂谷或發(fā)育為海洋如果板塊發(fā)生相對運動,就會相互碰撞、褶皺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板塊運動與構造地貌的形成板塊運動與構造地貌的形成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碰撞,形成海溝、海岸山脈或島弧東亞島弧板塊運動與構造地貌的形成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褶皺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亞洲喜馬拉雅山系情景探究一: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情景探究: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背運動非洲大陸上形成大裂谷,東非大裂谷,裂谷積水成湖,形成斷裂構造湖,如維多利亞湖,坦葛尼喀湖,馬拉維湖紅海海域板塊張裂,面積增加阿拉伯板塊非洲板塊紅海東非大裂谷印度洋維多利亞湖坦葛尼喀湖馬拉維湖情景探究二:東非大裂谷和紅海變遷(板塊相背運動)紅海的形成及擴張紅海是非洲東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域。早在2000萬年前,阿拉伯半島整體還與非洲大陸連在一起,紅海自然也不存在。之后,阿拉伯半島從非洲板塊中分裂出來,它們之間形成裂谷帶。大陸繼續(xù)開裂,裂谷變長變深,成為帶有通向大洋出口的海峽。紅海還在不斷擴張,有人預測幾千萬年后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根據(jù)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阿拉伯半島屬于什么板塊?(2)與阿拉伯半島相鄰的非洲板塊朝什么方向運動?(3)紅海是怎樣形成的?印度洋板塊朝西南,遠離紅海的方向運動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分離而成紅海的形成及擴張東非大裂谷的地貌和景觀GL-oftheGreatRiftValleyinEastAfrica東非大裂谷美洲板塊與非洲、亞歐板塊相背運動地殼張裂發(fā)育為海洋,形成海洋山脊海嶺,大西洋中脊海嶺堆積物沒出海面形成島嶼,冰島領土陸地由大西洋中脊裂谷溢出的巖漿堆積而成,屬于火山島海嶺美洲板塊情景探究三:海嶺和大洋中脊的形成(板塊相背運動)美洲板塊與非洲、亞歐板塊相背運動地殼張裂發(fā)育為海洋,形成海洋山脊海嶺,大西洋中脊海嶺堆積物沒出海面形成島嶼,冰島領土陸地由大西洋中脊裂谷溢出的巖漿堆積而成,屬于火山島海嶺美洲板塊情景探究三:海嶺和大洋中脊的形成(板塊相背運動)PART3山地對交通的影響情景創(chuàng)設:昆侖庫地達坂站隊伍返回到在昆侖山附近,一條條蜿蜒的“銀絲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再靠近,原來是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締栴}】1.昆侖山附近的公路為什要建盤山公路?2.昆侖山交通線路布局應遵循什么原則?3.昆侖山庫地達坂公路中有些地段為什么要架橋梁?平原公路山區(qū)公路二者在形態(tài)上有何不同?①修建交通運輸線路成本高、難度大②對交通運輸設施和人員安全構成威脅①相對高度大、坡度大②地質(zhì)構造復雜,坡地穩(wěn)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影響原因1.不同地形對交通建設的影響問題:相比平原,山地對交通運輸影響大的原因1山區(qū)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2.山地對交通布局的影響2影響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山區(qū)交通運輸線路優(yōu)先選擇地形相對和緩的山麓、山間盆地、河谷地帶瑞士阿爾卑斯山區(qū)公路塔吉克斯坦噴赤河谷帕米爾高速公路貴州山麓公路2.山地對交通布局的影響3影響交通運輸線路延伸的方向③有效防范自然災害,減少對耕、林地的占用④橋(梁)隧(道)相結合①呈“之”形彎曲②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3.山地對交通布局的影響情景探究:昆侖庫地達坂站【問題】1.昆侖山附近的公路為什要建盤山公路?2.昆侖山交通線路布局應遵循什么原則?3.昆侖山庫地達坂公路中有些地段為什么要架橋梁?參考答案:1.昆侖山相對高度大、坡度大,采用盤山公路降低坡度,降低施工難度,同時也可以控制建造成本。2.呈“之”形彎曲,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3.河谷地區(qū)不便通行,架設橋梁可以縮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減少通行時間,也可以避免自然災害威脅。1.公路選線時考慮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處理與這些自然因素的關系的?2.山區(qū)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個地形單元中,與公路線的選擇是否有關?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公路線的選擇還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教材探究:了解影響山區(qū)公路選線的因素。避免占用耕地連接居民點,方便人們出行跨過河流時修建橋梁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在陡坡上成“之”字型應避開沼澤地教材探究:了解影響山區(qū)公路選線的因素。2.山區(qū)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個地形單元中,與公路線的選擇是否有關?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公路線的選擇還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山區(qū)人口主要集中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公路在選線時要盡可能多地聯(lián)系居民點,方便人們出行。這說明人口與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選線時要考慮的。教材探究:了解影響山區(qū)公路選線的因素。構造地貌的形成地質(zhì)構造板塊運動褶皺斷層背斜向斜山地谷地水平垂直地壘地塹消亡邊界生長邊界山脈、海溝、島弧等裂谷、海洋等山地谷地內(nèi)力作用內(nèi)力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山地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懡煌ㄟ\輸方式交通運輸線路知識小結課時作業(yè)…….下圖為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局部)。1.圖中①所在板塊為(

)太平洋板塊B.亞歐板塊

C.大西洋板塊D.美洲板塊D2.依據(jù)板塊構造學說,圖中②處可能形成(

)A.海溝B.海洋C.平原D.高原B下圖為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局部)。3.圖中③處板塊相互碰撞形成了(

)喜馬拉雅山脈B.阿爾卑斯山脈

C.安第斯山脈D.落基山脈A下圖為地球巖石圈板塊示意圖(局部)。讀圖及下列材料完成小題。臺灣島多火山、地震。島上的河流雖短,但水流湍急,水能蘊藏量大。臺灣的東部是高大的臺灣山脈,最高峰玉山的海拔高達3997米。4.臺灣島多火山、地震,其最主要的成因是()A.內(nèi)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內(nèi)外力作用D.無法判斷A讀圖及下列材料完成小題。臺灣島多火山、地震。島上的河流雖短,但水流湍急,水能蘊藏量大。臺灣的東部是高大的臺灣山脈,最高峰玉山的海拔高達3997米。5.臺灣島修建的鐵路是環(huán)狀的環(huán)島鐵路,沒有直接聯(lián)系東西部的橫向鐵路,據(jù)圖思考,這樣選擇線路主要是考慮了哪種因素對鐵路建設的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