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三篇)_第1頁
簡述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三篇)_第2頁
簡述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三篇)_第3頁
簡述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三篇)_第4頁
簡述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三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簡述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三篇)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應當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jié)方法。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zhì)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簡述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篇一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fā)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需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么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好多項選擇擇,在沒有考慮明白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fā)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假使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細心考慮,可能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老子在其次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guī)律,處理事情是要去違背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zhì)樸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從這里可以結(jié)合我們公司的發(fā)展狀況,有好多時候,公司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遇到的困難是確定有的,我們能怎么做呢?假使急功近利,反而會適得其反。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湊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指導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聯(lián)系到我們公司的狀況,在本來優(yōu)越的工作狀況下,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個公司。在公司處于危難之時,我們從來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都想將公司做起來。我們正是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所以我們信邦在一步步的發(fā)展,壯大。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公司,公司壯大了,我們個人的資產(chǎn)也會增加,這不正是“以其無私成其私〞嗎?

簡述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篇二

接著,確定"道"的存在,并且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之后,人生應當何去何從?這是不易回復的新問題。老子《道德經(jīng)》用"德"字來說明,"德"是萬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萬物各依其德而運作,原本應當保持和諧的生態(tài)平衡,但是人間常有窘境,亂象層出不窮,又是怎么回事?對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說明天下大亂是如何來自人的認知與欲望,然后提出針對的解決方法。

對此,老子最大的手筆與最多的篇幅,是虛擬一個"圣人"作為悟道的統(tǒng)治者,從根本上撥亂反正,要人回歸原始的純樸心境與類似嬰兒的單純狀態(tài)。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會轉(zhuǎn)移時空,不必想去統(tǒng)治別人,而須學習成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萬物有其來源與歸宿,人又何嘗例外?明白了這個要點,就會像嬰兒般依靠在母親懷抱中,然后表現(xiàn)別致的人生觀:少私寡欲、以德報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勝頑強、不爭而善勝等等。這樣的人生只有"平安喜樂"四字可以描寫。

我有機遇在喜馬拉雅陳述老子《道德經(jīng)》,希望藉此共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責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悅的。

簡述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篇三

近期一直在讀《道德經(jīng)》,把它作為自己的枕邊書,每天兩三章,反復讀反復學,經(jīng)歷了一個從晦澀難懂到探知皮毛的過程。

《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他對自然萬物、人生、社會等各個方面進行觀測后所做的哲學思考。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jīng)》37章,下篇《德經(jīng)》44章,內(nèi)容博大精深、寬容萬物。

站在今天的價值立場回望《道德經(jīng)》,大致可以從兩條脈絡探究,或者說主要回復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統(tǒng)治階級應當如何治國〞,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另一個是“個人應當建立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才能夠獲得心靈的冷靜寧靜,獲得聰慧和幸福。

兩條脈絡的思想原點,就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進而達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的境界。

意思是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圣人從來都是以順應自然的心態(tài)處理世事,讓事物依照自己的規(guī)律生長,任其自由發(fā)展而不強加干擾,生養(yǎng)了萬物卻不占有,培育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但不自居有功,從而達到了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表達了順應自然、順道而為的思想。

沿著心中對“道〞的不解,在原書中尋覓到了多處對“道〞本質(zhì)地闡釋和解讀,雖不全面,但也可以窺得一二。

道,畢竟是什么?“道可道,十分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1章)能用語言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它存在于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無〞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萬物。它是宇宙天地萬物微妙的總門,換句話說,道就是對天地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認識,即自然大道。

世間萬物,都有自身運行的“道〞,大到宇宙,小到微粒,無不如此。前段時間讀的一篇關于宇宙起源的學說,看到了如下一組好玩兒的數(shù)據(jù):在宇宙起源萬億分之一秒的時候,每10億對夸克和反夸克湮滅,會留下一個正夸克作為幸存者,幸存率是十億分之一;到達百萬分之一秒的時候,正物質(zhì)的質(zhì)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到達一秒的時候,電子和反電子之間也在不停湮滅,最終剩下電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而這3個十億分之一,不能夠有絲毫偏差,否則,如今的.宇宙或許就不會存在了。如此確切,就像事前設定好了一樣,這也是宇宙運行的“道〞。

還不止于此。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億分之一的幸存者,由于精子和卵子結(jié)合,最終,1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能夠最終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這場競爭中,每個人都擊敗了99999999個精子。然而,每個人的身體、你周邊的每一個原子,每一個原子身上的每一個質(zhì)子、中子、電子,都是正反物質(zhì)湮滅中十億分之一的幸存者。

這樣算來,每個人存在的概率幾乎為“零〞,或者說你我存在純屬巧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5章)這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道〞,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是客觀,一切都是順自然大道發(fā)展的結(jié)局,不會因一時一事的得失而發(fā)生改變。

我們作為幸存者活在世上,應當感到萬分的幸運,應當感恩,應當知足,應當活在當下,應當順應自然大道作為,或許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

道,有何特征?“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見,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第14章)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來,綿延不絕,不斷變化,不可名狀,所以終歸為虛無之態(tài),于是叫它“惚恍〞??梢?,“道〞無法用感官感知,必需認真去體悟,才能在虛無縹緲和若隱若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道〞,最終捉摸到“道〞。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14章)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探知遠古,這就是“道〞所彰顯的規(guī)律。從古到今,聰明人和普通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區(qū)別畢竟在哪?老子給出了答案,在于聰明人擅長利用已經(jīng)存在的“道〞,順勢而為,抓住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辦事,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道,有何作用?“執(zhí)大象,天下往。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第35章)“道〞的作用外化,使得縱心歸附,國泰民安,一派祥和,順耳的音樂和迷人的美食,讓路人不禁駐足。然而,“道〞本身平淡無味、無形無聲,卻又作用無窮。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李世民和他的叔父李神通之間的一段故事。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帝位。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作為肱骨之臣都受到重用。李世民大封天下,深得人心,卻引起了他的舊部,特別是叔父李神通的不滿。

李神通說:“我在關西起兵,是最先愛戴高祖李淵的人,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功勞卻在我之上,我感到難以心服。況且,我還是李世明的長輩。〞他的話影響很大,由于他的履歷和地位,好多原來李世明秦王府的舊部都與之應和,怨氣連天。

李世明得知后,心平氣和地對叔父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脫災禍。等到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余部,叔父丟兵棄甲,望風脫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XX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朕對您確實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

李神通聽后啞口無言,羞愧難當。大家紛紛表態(tài),“陛下如此大公無私,對至親的叔父和都沒一點私心,我們還憂慮什么呢?此后唯有為國家效力,效忠陛下了。〞

李世民順道而行,大公無私,所以能悅服群臣,上下齊心,百姓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

道,有何規(guī)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2章)世間萬事萬物沒有絕對,只有相對。事物間總是相輔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惡,有生就有死,有樂就有悲,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面走到終點,就轉(zhuǎn)化為另一面。

著名經(jīng)濟學家周其仁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非洲好多國家的農(nóng)民吃不上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國家大筆的糧食援助。為什么大批的援助卻成為農(nóng)民受苦的禍根?

原因在于,援助糧食要靠非洲當?shù)氐恼M行發(fā)放,不可能直接進入當?shù)厝说腻伬?。在這過程中,援助的糧食就被當?shù)毓賳T層層瓜分,中飽私囊。

而后,他們轉(zhuǎn)手將糧食以極低的價格在市場上甩賣,套取現(xiàn)金。那些依靠辛勤勞作種植糧食、賣糧食為生的本地農(nóng)民,如何競爭得過那些白來的糧食。本來還能活下去的農(nóng)民,現(xiàn)在也活不下去了,淪為赤貧。

說白了,這些援助無法穿越社會管道直接到達窮人那里,援助的善行卻最終導致激增無數(shù)的赤貧農(nóng)民。你認為好的事,未見得真的好;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未見得真的有意義。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是如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第9章)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且此兩面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