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鶴山地區(qū)出土的巴蜀圖語銅印_第1頁
四川鶴山地區(qū)出土的巴蜀圖語銅印_第2頁
四川鶴山地區(qū)出土的巴蜀圖語銅印_第3頁
四川鶴山地區(qū)出土的巴蜀圖語銅印_第4頁
四川鶴山地區(qū)出土的巴蜀圖語銅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四川鶴山地區(qū)出土的巴蜀圖語銅印

1998年1月5日,在蒲江縣以東1公里的鶴山市飛龍村的6棟建筑中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的船棺。船棺中發(fā)現(xiàn)了一枚巴圖什銅印章。到目前為止,該村已發(fā)現(xiàn)5個船只和2個巴蜀圖什銅印章。新出土的銅印,形制奇特,為魚形印,張開的魚嘴,肥碩的魚身,燕尾似的尾鰭向上翹,形似鱖魚(蒲江俗稱巨婆魚),背面橋形紐(圖一)。這種魚在四川河中是常見的品種,也是蒲江河溪水域中的常產(chǎn)。過去出土的巴蜀圖語印章,形制上有正方形、長方形、八角形、圓形、橢圓形、半圓形(或稱山字形)。魚形印在四川是首次發(fā)現(xiàn)。魚形印長3厘米,最寬處1.9厘米,厚0.2厘米,印面有十字界格,把陰刻的圖語劃分為4組(圖二)。今對魚形印及有關(guān)問題,試作探索,以供討論。一、少數(shù)民族所封禁所印印主使用船棺為葬具,陪葬巴蜀圖語魚形印、橋形印、刻有虎紋的銅矛,此印主當為蜀人,系古蜀國開明王朝貴族,而并非秦國官吏、將士或秦之移民。圖語反映的是古代蜀人的崇拜和信仰。印作魚形,表明古蜀國貴族認為祖先源出于彤魚氏。彤魚氏,遠古時代與黃帝(軒轅氏)聯(lián)姻:“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1?!包S帝次妃彤魚氏,生夷鼓,己姓”2。禹的父親鯀,又作魚玄,應(yīng)是屬于彤魚氏的。圖語右上方是1條蠕動曲身,正在吐絲的蠶。表示的是蜀的先王蠶叢氏,“蠶叢氏自立王蜀,教人蠶?!?。古蜀人將蠶作為自己氏族的圖騰,作為祖先的保護神和標記,古代魚龍并稱,魚可化為龍,而“蠶為龍精”4。蠶叢氏是從彤魚氏中分化出的一支善于蠶桑的氏族。蠶吐絲圖語的上方有1條魚,這是魚鳧氏的圖騰。魚鳧或作魚易、魚婦、魚涪,但魚字是沒有變更的。學者認為“實際上應(yīng)是以魚為始祖神祟拜的民族和以鳧為始祖神崇拜的民族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钡@個聯(lián)盟,是以魚部落為主的聯(lián)盟。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刻有3組圖案,上方為兩背相對的魚、中為兩背相對的鳥,下為兩個前后對稱的人頭。魚在鳥之上。印面的右下方的火焰,見于昭化寶輪院、滎經(jīng)烈太鄉(xiāng)、蘆山清仁、犍為金井、巴縣冬筍壩等地出土的巴蜀圖語印章。馮廣宏先生說:“在巴蜀印章文中,有一火焰狀的文字較為常見,……而且此字常與‘王’字并存?!瓕φ占坠俏摹稹?與之結(jié)構(gòu)一致,故此字當為火?;鹣笳鞴饷?色赤。王家礻右先生論開明蜀王之名鱉靈,與火神炳靈公為一人。且往往在民間有金花帝之稱。因此這些印文似為緬懷先祖之意。《華陽國志》稱開明王立宗廟時,以色為謚列,且蜀人尚赤,可以為證。”火焰系開明氏的圖騰5?;鹧嫦掠幸蛔?明顯是王字的缺筆。董仲舒:“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贝俗质侵虚g一豎未將天、地兩橫連接,表明印主并非蜀王,不是天子,沒有代天立言、代天行政的神圣權(quán)力。最下橫,未向左延伸,表明印主管理人口有限,沒有王的權(quán)勢。此印完好,沒有傷損、銹蝕,字是鑄印時有意為之,此字當為蜀人創(chuàng)造。蜀人從武王伐紂,作為周的盟國,深受周制的影響?!靶Q叢氏初為蜀侯,后稱蜀王,”開明氏初稱帝,“開明帝下至五代有開明尚,始去帝號,復(fù)稱王也”6。開明王朝仿周制,《華陽國志》說:“蜀王別封弟葭萌于漢中,號苴侯?!鼻販缡?擒其王、侯。但“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可知蜀王之下,分封侯、伯。圖語缺兩筆的字,當系蜀王所封伯爵之印。圖語左上方的豎立的梯形,分析當是表示這位伯爵封疆的山川形勝平面示意圖。短的一豎,表示蒲江河西岸的淺山(丘陵)五面山,長的一豎,表示蒲江河東的高山長秋山。梯形的兩腰斜線,表示蒲江河谷的兩端,梯形是表示蒲江河谷,系該伯爵的封地。梯形下方有1個三蒂紋。1982年該處出土的1枚巴蜀圖語銅印,無十字界格,印面由鐸、、矢、璧、四蒂紋5種圖語組成,時代在戰(zhàn)國中期。當系此次出土三蒂紋銅印印主之先輩,三蒂紋印面列古蜀國重器ue337、璧,地位次于四蒂紋印。三蒂紋印,表示為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級伯爵之印。四蒂紋印,表示為第二等級侯爵之印。左下方圖語,是1件倒立的鐸。陳顯丹認為類似圖形是“牙璋”7。李天勇、謝丹說這類“牙璋”應(yīng)叫“刀形端刃器”8。但“牙璋”或“刀形端刃器”是長條形玉器?!把馈?突起的齒)在柄部,上端雖是凹刃、雙岐,但無舌。蒲江魚形印上圖像,“牙’在頂端,不在柄部。柄為曲柄。有舌,舌特別大。因此,此圖像是鐸,不是牙璋,也不是刀形端刃器?!把馈碑斒潜硎捐I的表面上鑄造的突起的圖案花紋。鐸倒立,表示正用手舉起鐸搖動,在“振鐸”發(fā)號施令。倒立的鐸,新都馬家鄉(xiāng)出土的方印上有2只倒立的鐸。什邡、滎經(jīng)出土的印章上各有1只倒立的鐸。巴縣冬筍壩出土的矩形印上,有1只倒立的鐸,鐸內(nèi)的舌,清晰可見。犍為金井出土的圓印上,有2只倒立的鐸,有舌,曲柄。蘆山清仁出土的圓印上,有1只曲柄的鐸,有舌。蒲江魚形印上的鐸與蘆山、犍為印章上的鐸形象一致,都是曲柄,有舌,倒立。古代“武事奮金鐸,”鐸象征著軍隊指揮權(quán)。蒲江魚形印圖語寓意,試釋如下:“彤魚氏蠶叢王、魚鳧王、開明王天潢貴胄,蜀王陛下欽賜伯爵,受封于淺山(五面山)與大山(長秋山)之間的蒲江河谷,第三等爵位。有號令指揮駐軍隊之權(quán)力,爾等宜服從命令,凜遵毋違!”印主頭部左上方及肩部附近,陳放秦半兩50余枚,右腿邊有古蜀國橋形幣2枚。表明這位古蜀貴族,在公元前316年秦滅蜀時,他沒有因抗拒秦軍而被誅,也沒有從蜀王子南走,而是投降了秦國,秦王仍然認可他的“戎伯”地位。仍保留了舊貴族爵位、封地和武裝。因為投誠,得到秦國大量錢幣的賞賜。但秦國對這位“戎伯”并不放心,所以在蒲江河谷東口設(shè)置蒲陽縣(今邛峽市新場),在五面山北筑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而置觀樓射蘭”,徙上郡民實之。對蒲江河谷的“戎伯”嚴密監(jiān)視。二、、蜀人的圖騰—從蜀人文物看四川上古史“魚”、“鳥”斗爭秦滅蜀,古蜀國、古蜀人的記載被毀,蕩然無存。唐代李白已感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連續(xù)出土的巴蜀青銅器、圖語印,是古代蜀人鑄造的文物,研究這些古蜀文物,可以揭示神秘的古蜀歷史。出土文物揭示蠶叢氏在巴蜀發(fā)展蠶桑,以蠶為圖騰,是史實,不能否定。歷代封建皇帝將一切創(chuàng)造發(fā)明歸屬于軒轅黃帝,蠶桑絲綢業(yè)也說成是黃帝首創(chuàng),每年遣官“以一太牢祠先蠶皇帝軒轅氏”,或者歸功于黃帝之妃嫘祖:“黃帝元妃嫘祖……首創(chuàng)種桑養(yǎng)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shù)”。蠶叢氏在巴蜀發(fā)展蠶桑一事,目前受到一些中外學者的懷疑。童恩正先生《古代的巴蜀》,斷言蠶叢氏“和養(yǎng)蠶實際上是沒有關(guān)系的?!崩罱鹨拖壬断惹貢r代的成都》一文也說:“蠶叢,舊談?wù)J為與發(fā)展蠶桑有關(guān),……出于附會。”美國學者史蒂文F·塞奇認為:“因為蠶字是因為古蜀王蠶叢而得名,此種解釋類似史實,某些史學家據(jù)此認為蠶乃蜀人神話之源,且為后來蜀人之圖騰。這種觀點在成都出土的青銅戈上有蠶狀裝飾圖案這一點上,一些微小的證明,但是蠶為蜀地圖騰標志,要接受這種觀點需得有一種信念上的飛躍”9。相繼出土的古代蜀人鑄造的青銅兵器、禮器、工具、印章上的蠶桑圖像是很多的,有力地證明了古代巴蜀確實把蠶當作自己的先王、祖宗崇拜,當作自己國家和氏族的圖騰。1954年,新津出土鑄有虎紋、王字的古代巴蜀銅鐘,鐘面鑄有兩條正在吐絲的蠶。1954年,巴縣冬筍壩出土的1件古代巴蜀銅戈上,鑄有1條正在吐絲的蠶,其左面有1絲織品的圖形。1958年,奉節(jié)瞿塘峽盔甲洞取下的棺木中,發(fā)現(xiàn)1件銅劍,柄部鑄1條吐絲蠶。1959年,彭縣竹瓦街出土古蜀國銅ue337的蓋上,鑄有曲身的蠶。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學出土1件古蜀國錯銀銅壺,壺上鑄有采桑圖。在茂密的桑樹林里,一群婦女采桑,有的提籃、有的持鉤、有的攀到樹上采摘桑葉、有的在樹下歌舞。1976年,成都市交通巷出土1件古蜀國銅戈,后部鑄有1條蠶的圖像。1985年,大邑縣五龍鄉(xiāng)木槨墓出土1件古蜀國銅斤,其腰部刻1條蠶正在吐絲。1998年,蒲江縣鶴山鎮(zhèn)船棺中出土1方古代巴蜀圖語印章,右上方陰刻一條肥壯的蠶,曲身蠕動,正在吐絲。另據(jù)巴家云同志《試論成都平原早蜀文化的社會經(jīng)濟》一文說:“據(jù)參加三星堆遺址發(fā)掘工作的陳顯丹同志稱,該遺址的銅器紋飾中,有蠶的形象出現(xiàn)。”一系列出土文物上的蠶圖像,證明蠶確是古蜀人的圖騰,蠶叢氏教民蠶桑,是史實而非傳聞。任乃強先生《四川上古史新探》,認為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shè)置的蠶陵縣為蜀王蠶叢氏死葬于此,故以蠶陵名之”。說蠶叢氏起源于蠶陵(疊溪),活動于茂汶,其“南界當至綿(舊汶川縣治)與草坡而止”。根本沒有進入成都平原。到了魚鳧氏才“從汶川翻越九頂山脊進入(彭州市)海窩子的”。按《漢書·地理志》、《后漢書·郡國志》、《益州記》、《水經(jīng)注》皆無蠶陵縣即蠶叢氏陵墓之說。陵,本為高山之意,《尚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說蠶陵縣曾設(shè)于蠶崖關(guān):“其處江山險絕,鑿崖通道,有如蠶食,故名,漢於此置縣,后廢?!蹦纤吻懒?1170年)羅泌撰《路史》,才說“蠶,蠶叢氏國。今彭之導(dǎo)江有蠶崖。而漢之蠶陵縣,在翼(州)之翼水縣,西南有蠶陵山?!绷_泌自我作古,并無依據(jù)?!端膸烊珪喢髂夸洝吩u論說:“皇古之事,本為茫昧,泌多采緯書,已不足據(jù)?!泵鞑軐W亻全《蜀中名勝記》蠶崖關(guān)引《志》云:“石路如簇蠶,困名?!毙Q陵縣、蠶崖關(guān)得名與蠶叢氏無關(guān)。清代乾隆時,湖北京山縣舉人李元在四川作地方官,著《蜀水經(jīng)》,說:“蠶陵山,故蠶陵縣,以山名也,古蠶叢氏之國。”有一批現(xiàn)代學者更說:“蜀王蠶叢死葬于此,故以蠶陵名之。”皆無文獻依據(jù)、文物佐證,純屬“想當然耳?!睗h代在今北朝鮮設(shè)有蠶臺縣,照望文生義,也可稱為什么“蠶叢氏之臺”了。河北灤縣有蠶沙口,又名蠶叢口,照此,不也成了蠶叢氏故居了嗎?宋人章樵注揚雄《蜀都賦》引《先蜀記》:“蠶叢氏居岷山石室中,”被作為蠶叢氏在疊溪、茂汶石碉房生活的依據(jù)。按古代所說岷山實指成都平原周圍高山,如《漢書·揚雄傳》:“溯江處岷山之陽曰郫?!笔也⒎侵复ㄎ鞅蹦欠N“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為邛籠”的石碉房。而是指漢代崖墓,如江北縣龍王洞鄉(xiāng)崖墓題刻:“陽嘉四年三月造作延年石室”10。所說岷山石室,乃指今都江堰市白沙鄉(xiāng)的大型崖墓——玉女房。梁李膺《益州記》:“鑿山為穴,深數(shù)十丈,中有廊廡堂室,蓋房乃古雷槌廟,即青衣神祠,班固稱廟在離堆下,玉女房是也”,乃是紀念蠶叢氏(青衣神)的神祠所在。地處成都平原邊緣,不在疊溪、茂汶。更重要的是疊溪、茂汶所在的汶山郡,地處高寒山區(qū),從古到今不是生產(chǎn)和發(fā)展蠶桑絲綢之地。《華陽國志》:“汶山郡……土地剛鹵,不宜五谷,惟種麥,而多冰寒,盛夏凝凍不釋?!薄逗鬂h書》:“汶山郡……土氣多寒,在盛夏冰猶不釋……又土地剛鹵,不生谷、粟、麻、菽,唯以麥為資,而宜畜牧?!边h古到南北朝,疊溪、茂汶一帶無蠶桑絲綢業(yè),連麻也沒有種,唐代才開始種麻織布。過去只生產(chǎn)用牦牛毛、羊毛為原料的毛織品。迄今疊溪、茂汶并未出土過古代蜀國時期有關(guān)蠶桑絲綢的文物。因此將蠶叢氏起源、立國、死葬定在疊溪、茂汶,是不符合史實的,是牽強附會之說。蠶叢氏立國何處?《方輿勝覽》:“成都,古蠶叢氏之國。”“蠶叢祠,蜀蠶叢氏祠也。今呼為青衣神,在圣壽寺?!鼻寮螒c《四川通志》卷44陵墓:“古蠶叢氏墓,在(成都)縣西南隅,圣壽寺側(cè),金花橋東。”明曹學亻全《蜀中廣記》卷49:“齊永明二年(484年),肖鑒剌益,治園江南,鑿得石冢,有槨而無棺,貝寧銅器數(shù)十種,玉塵三斗,金蠶蟲數(shù)萬,朱砂為阜,水銀為池,珍玩多所不識,有篆文:‘蠶叢氏之墓?!b責功曹何亻寧墳之,一無所犯,于上立神,衣青衣,即今成都青衣神也?!薄赌鲜贰肪?3肖鑒傳:“于州園故地得古冢,無復(fù)棺,但有石槨,銅器十余種,并古形。玉璧三枚,珍寶甚多,皆不識。金銀為蠶、蛇形者數(shù)斗,又以朱砂為阜,水銀為池,遣功曹何亻寧為之起冢,諸寶物,一無所犯?!贝斯拍?有青銅器、金蠶、銀蠶、石槨。《華陽國志》:“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石棺葬應(yīng)是自蠶叢氏始,古蜀人遺風,保持到漢代,都江堰市、郫縣、大邑、新津、彭山、金堂、簡陽、蘆山、滎經(jīng)、樂山、宜賓、長寧、內(nèi)江、永川、富順、滬州、合江、南溪、江安、重慶等地都出土漢代石棺。明天啟《成都府志》:“蠶叢祠。府治西南,蠶叢氏初為蜀侯,后稱蜀王,教民蠶桑,俗呼青衣神?!背啥夹Q市,據(jù)費著《歲華紀麗譜》:“(正)月五日,五門蠶市,蓋蠶叢氏始為之,俗往往呼為蠶叢?!碧K轍詩:“蠶叢在時已如此,古人雖沒誰敢更?”蠶市源遠流長,唐宋時極盛。宋羅泌《路史·前紀》卷4:“蜀山氏,其始祖蠶叢,縱目,王瞿上?!逼渥恿_蘋注:“瞿上城在今雙流縣南十八里?!泵鳌兑唤y(tǒng)志》:“瞿上城在雙流縣東十八里,蠶叢氏所都?!鼻孱欁嬗怼蹲x史方輿紀要》與此相同。民國《雙流縣志》:“瞿上城在治南十八里,蠶叢縱目,王瞿上城”,“蠶叢故宮在治南十八里宜城山上?!彼d《蠶叢王祝文》:“維王蜀山肇績,瞿上設(shè)都,原陌桑柔,井絡(luò)起絲衣之頌,川崖黍茂,華陽開粒食之風,農(nóng)桑始盛于邊陲,貢賦遂通于上國,際隆圣代,春祈分蠶之辰,廟饗故都,歲礻巳采蘩之月?!鄙鲜鲇嘘P(guān)蠶叢氏祠墓等古跡皆在成都及成都平原,不在疊溪、茂汶。尤其重要的是,在成都出土古蜀國有蠶紋的銅戈,有采桑圖案的銅壺,成都平原上新津、蒲江、大邑、彭縣、廣漢三星堆等處出土有蠶紋的銅鐘、銅印、銅斤、銅ue337等古蜀文物,證明蠶叢氏立國于氣候溫暖,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以蠶為圖騰,而不是立國于茂汶、疊溪高寒山區(qū)。孫華先生《巴蜀文物雜識》說:“過去研究巴蜀歷史的學者大多數(shù)認為蜀人起源于四川西北部,是由川西北高原逐步進入成都平原的,這種看法與考古學和文獻資料均不相符”11。蠶叢氏來自何方?孫華先生《蜀人淵源考》提出:“蜀人無疑應(yīng)與東方有密切的關(guān)系,統(tǒng)治過四川地區(qū)的蜀蠶叢族、柏灌族以及魚鳧氏……都應(yīng)來自東方”12??夹Q桑絲綢業(yè)起自長江中下游農(nóng)業(yè)區(qū),而不是起自北方高寒的甘青畜牧區(qū)。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已出土陶蠶、陶魚、圓雕木魚、木雕魚形器柄等文物。五千年前的浙江吳興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出土我國年代最早的絲織品,江蘇吳江縣梅堰發(fā)現(xiàn)黑陶上有淺刻的蠶紋。蠶桑絲綢業(yè)溯長江由吳越西傳江漢平原,湖北江陵等地出土周代大量的絲織品,在陜鄂川交界地區(qū)居住的魚人即彤魚氏,彤在今陜西華縣,魚國在陜西安康、川東奉節(jié)一帶。《路史·國名紀己》引《通典》:“夔州,春秋魚國也,故城在(金)州西十五(里),沔河東十五(里)”。魚人的一支學會了養(yǎng)蠶織絲先進技術(shù),組成以蠶為圖騰的蠶叢氏,在奉節(jié)盔甲洞留有蠶紋銅劍,溯長江經(jīng)重慶(巴縣遺留有蠶絲銅戈)、宜賓(有“故蜀王兵蘭”),溯岷江到樂山。范成大《吳船錄》:“泊嘉州,渡江游凌云,在城對岸,山不甚高,綿延有九山頭,故又名九項,舊名青衣山。青衣,蠶叢氏之神也?!薄稑飞綒v史》:“吾邑有蠶叢之礻巳久矣,早有青衣神廟,在今烏尤山上?!绷捍诖肆⑶嘀?隋代曾改縣為青衣縣。蠶叢氏由此再溯江至青神,明余承勛《青神考》:“《一統(tǒng)志》:蠶叢氏著青衣,勸課農(nóng)桑,土人思而礻巳之,號青衣神,邑因名焉?!嘁轮?蠶叢嘗主之,土人名其邑以寓思焉。”西魏置青神縣“本治思氵蒙水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4)李嚴開鑿天社山(新津?qū)氋Y山)“循江通車道”以前,橫亙于青衣江北岸、岷江西岸的長秋山脈,是成都平原與川南眉嘉平原的天然屏障。未鑿天社山以前,古代通道,系從思氵蒙水口(青神縣治)溯思氵蒙水,經(jīng)眉山思氵蒙、修文、東館、萬勝、盤敖魚敖魚、晉鳳、登上平緩的長秋山南坡,下關(guān)子門,就到達蒲江河谷,直達成都平原,建立古蜀國,大力發(fā)展蠶桑絲綢業(yè)的。蠶叢氏后被柏灌氏所代,《史記·三代世表》《正義》引《譜記》:“周衰,先稱王者蠶叢,國破,子孫居姚等處。”孫華先生《蜀人淵源考》:“柏灌族,其名稱無疑也與鳥有關(guān)。柏灌,古籍中或作“柏”、“柏雍”,但無論是寫作“灌”還是寫作“”、“雍”三字,都從“佳”,以佳為義者,顯而易見。“柏灌族應(yīng)是一個以鳥為族名的古族”12。按《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或作,佩之不惑?!鼻嗲鹪谏綎|廣饒縣北?!赌绿熳觽鳌纷?“古伯字多從木?!卑丶窗?。原為山東東夷鳥圖騰部族的一支。后遷居山西。《墨子》:“舜漁于澤。”《水經(jīng)注》:“澤水,在陽城西南,源出臨澗里,東流至縣東南入沁水?!薄吨駮o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泫氏、澤?!痹龠w陜西潼關(guān)附近水、灌水?!段魃浇?jīng)》:“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水出焉,北流注于渭?!薄端?jīng)注》卷4河水,“(黃)河在(潼)關(guān)內(nèi)南流,潼激關(guān)山,因謂之潼關(guān),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徑通谷水,世亦謂之通谷水,東北注于河,《述征記》所謂潼谷水也,或說因水以名地也?!本?8渭水:“小赤水,即《山海經(jīng)》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經(jīng)蕭加谷,……北注于渭?!辈逵申兾饔诌M入川北閬中?!端?jīng)注》卷20:“漢水(嘉陵江)又東,與溪水合,水出獠中,世亦謂之為清水也,東南流,注漢水。”伯族入蜀,驅(qū)逐蠶叢氏,取得蜀國統(tǒng)治地位。溫江縣壽安鄉(xiāng)清村有柏王墓,墓長13米,寬30米,高3.7米。柏灌氏后為魚鳧氏所代。王家礻右、李復(fù)華、鄧廷良等先生早就指出魚鳧氏來自東方,經(jīng)長江——岷江水道西遷而王蜀的。奉節(jié)古為魚復(fù)縣,南溪有魚鳧津,眉山有魚魚耶江,魚魚耶鎮(zhèn),彭山有魚涪津,溫江有魚鳧王墓,彭州“古蜀王祠,蓋即陽平化,祀蜀王魚鳧也。”巴縣冬筍壩船棺出土銅鉞有魚圖騰,成都羊子山出土銅ue337王字左右各有1條魚,下為水波紋。省博物館、川聯(lián)大博物館收藏钅享于上有魚圖騰,秀山、梁平、萬縣、奉節(jié)出土钅享于都有魚紋,滎經(jīng)烈太鄉(xiāng)出土圓形銅牌飾上有5條魚,同心村出土銅矛、銅劍上有魚、水波紋,蒲江魚形印上有1條魚、廣漢三星堆金枚上為兩條背相向的魚、再下為兩只鳧,綿竹船棺出土的銅鉞、銅戈、銅斧上有魚、鳧圖騰??梢婔~鳧氏是以魚人為主,聯(lián)合鳧人組成的氏族聯(lián)盟,從川東溯江入蜀,不是從茂汶山區(qū)進入彭縣海窩子立國的。后來以杜鵑為圖騰的杜宇氏從南方云貴高原的朱提(云南昭通)北上,岷江,據(jù)南安,宋祁詩“嘉月嘉州路,峨接畫船,山圍杜宇國,江入夜郎天?!毖厮笺呙伤?越長秋山,先占有蒲江河畔濮(蒲江,漢代叫濮千水,晉代上游叫布濮水)人的蒲邑,再進入成都平原,占據(jù)卑(郫邑),毀滅了魚鳧氏在廣漢三星堆建立的政權(quán)?!白苑Q望帝,更名為蒲卑?!逼驯爸Q,猶如堯“初居陶,后徙唐,”故號陶唐一樣,為先據(jù)蒲,后徙卑之稱。有的學者認為蒲卑之蒲指都江堰市之蒲陽河。按蒲陽河乃漢文帝末年文翁為蜀守“穿湔江口”形成的引水渠,向東流經(jīng)彭縣九隴、崇寧、蒙陽而至廣漢之名隹水?!端问贰ず忧尽贩Q為“三石洞河”。清同治七年(1868年)水利同知曾寅亮《四川成都府水利全圖說》才出現(xiàn)“內(nèi)江之蒲陽河”的稱呼。遠古尚無蒲陽河,也無蒲陽河的名稱。蒲江,又名蒲水,早見于《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蒲薨鳥之水出焉,東流注城(岷)江?!逼艳傍B之水的薨鳥字,只此一見,《康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