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6441-1986-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_第1頁
GB-6441-1986-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_第2頁
GB-6441-1986-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_第3頁
GB-6441-1986-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_第4頁
GB-6441-1986-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GB-6441-1986-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

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86)是勞動安全管理的基礎標準,適用于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統(tǒng)計工作。本標準定義了傷亡事故、損失工作日、暫時性失能傷害、永久性部分失能傷害和永久性全失能傷害等術語。事故類別包括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火藥爆炸、瓦斯爆炸、鍋爐爆炸、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傷害。傷害分析包括受傷部位、受傷性質、起因物、致害物、傷害方式、不安全狀態(tài)和不安全行為等方面。受傷部位和受傷性質的確定應以受傷當時的身體情況為主,結合愈后可能產生的后遺障礙全面分析確定。多處受傷的情況下,按最嚴重的傷害分類,當無法確定時,應鑒定為“多傷害”。傷害程度分類包括輕傷、重傷和死亡。輕傷指損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傷害,重傷指相當于表定損失工作日等于和超過105日的失能傷害。事故嚴重程度分類包括輕傷事故、重傷事故和死亡事故。重大傷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特大傷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死亡人數(shù)超過3人(包括3人)。傷亡事故的計算方法包括千人死亡率、千人重傷率、傷害頻率、傷害嚴重率和傷害平均嚴重率等。千人死亡率表示某一時期內,平均每千名職工中因傷亡事故死亡的人數(shù),其計算公式為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數(shù)÷平均職工人數(shù)×10^3.千人重傷率表示某一時期內,平均每千名職工因工傷事故造成的重傷人數(shù),其計算公式為千人重傷率=重傷人數(shù)÷平均職工人數(shù)×10^3.傷害頻率表示某一時期內,每百萬工時的事故造成傷害的人數(shù),其計算公式為百萬工時傷害率A=傷害人數(shù)÷實際總工時×10^6.傷害嚴重率表示某一時期內,每百萬工時事故造成的損失工作日數(shù),其計算公式為傷害嚴重率B=總損失工作日÷實際總工時×10^6.傷害平均嚴重率表示每人次受傷害的平均損失工作日,其計算公式為N=總損失工作日÷傷害人數(shù)。此外,還有按產品產量計算的死亡率等計算方法。不安全行為分類號包括操作錯誤、忽視安全和警告、造成安全裝置失效和使用不安全設備等。其中,操作錯誤包括未經許可開動、關停、移動機器、開關未鎖緊、忘記關閉設備、忽視警告標志和信號、操作錯誤等。造成安全裝置失效包括拆除安全裝置、安全裝置堵塞失效、調整錯誤造成安全裝置失效等。使用不安全設備則是指使用不符合安全標準的設備。7.03不安全設施和裝置的使用7.03.1使用不牢固的臨時設施;7.03.2使用未配備安全裝置的設備;7.03.3其他不安全設施和裝置的使用。7.04手代替工具操作7.04.1使用手代替手動工具;7.04.2用手清除切屑;7.04.3不使用夾具固定,用手拿工件進行機加工。7.05物品顧放不當7.05.1物品顧放不穩(wěn)定;7.05.2物品顧放位置不當;7.05.3物品顧放不整齊。7.06冒險行為7.06.1冒險進入涵沿;7.06.2接近漏料處(無安全設施);7.06.3采伐、集材、運材、裝車時,未離危險區(qū);7.06.4未經安全監(jiān)察人員允許進入油罐或井中;7.06.5未“敲幫問頂”開始作業(yè);7.06.6冒進信號;7.06.7調車場超速上下車;7.06.8明火在易燃易爆場合;7.06.9私自搭乘礦車;7.06.10在絞車道行走;7.06.11未及時望。7.07攀、坐不安全位置7.07.1攀、坐沒有護欄的增臺;7.07.2攀、坐汽車擋板;7.07.3攀、坐吊車吊鉤。7.08在起吊物下作業(yè)、停留。7.09機器運轉時的操作7.09.1加油、修理、檢查、調整、焊掃、清掃等工作。7.10分散注意力行為。7.11個人防護用品用具的使用7.11.1未戴護目鏡或面罩;7.11.2未戴防護手套;7.11.3未穿安全鞋;7.11.4未戴安全帽;7.11.5未佩戴呼吸護具;7.11.6未佩戴安全帶;7.11.7未戴工作帽;7.11.8其他不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用具的行為。7.12不安全裝束7.12.1在設備旁穿過肥大服裝;7.12.2操縱帶有旋轉零部件的設備時戴手套;7.12.3其他不安全裝束的行為。7.13對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處理錯誤。附錄B?lián)p失工作日計算表(補充件)1.死亡或永久性全失能傷害定為6000天。2.永久性部分失能傷害按表1、表2、表3計算。3.表中未規(guī)定數(shù)值的暫時失能傷害按歇工天數(shù)計算。4.對于永久性失能傷害,不管其歇工天數(shù)多少,損失工作日均按表定數(shù)值計算。5.各傷害部位累計數(shù)值超過6000天者,仍按6000天計算。表1.截肢或完全失去機能部位損失工作日換算表(略)。表2.骨折損失工作換算表(略)。表3.功能損傷損失工作日換算表(略)。續(xù)表(略)。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編制說明GB6441-86本標準是由XXX提出,并于1981年12月委托我們制定。在XXX領導同志的直接指導下,經過兩次全國性征求意見活動,我們得到了從事勞動保護工作的同志的熱情支持,特別是XXX、XXX、XXX等單位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在此感謝XXXXXX教授、XXXXXX教授等專家在我們工作中給予的熱情鼓勵和關鍵性修改。我國勞動保護工作始于建國初期,傷亡事故統(tǒng)計制度已建立三十余年。但要整理出一個科學的管理方法,使傷亡事故統(tǒng)計工作達到科學化、標準化,并適合我國勞動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在調研中,我們很少遇到有關事故分類的國內資料,這使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為了深刻了解“分類”的規(guī)律和重要性,我們從剖析本省事故資料做起,查閱了全省歷年傷亡事故案例。為了掌握南方省份傷亡事故的特點,我們選定了四川省,查閱了近連續(xù)三年的傷亡事故檔案。從調研中,我們更加明確了制定標準的現(xiàn)實意義。在查閱案卷中,我們體驗到了現(xiàn)行統(tǒng)計方法的弊病,從一樁樁慘痛事故的重復出現(xiàn)中,我們意識到現(xiàn)行統(tǒng)計方法的局限性。結合我國事故調查分析規(guī)律,參照了美、英、日、蘇等國的資料,我們編制了《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F(xiàn)在,我們就主要問題進行說明:1.現(xiàn)行統(tǒng)計制度存在的問題以《規(guī)程》為依據(jù)的現(xiàn)行統(tǒng)計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1調查方法不夠完善、不夠科學。對事故原因分析缺少科學的方法,一般只用領導是否重視、規(guī)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工人是否違犯操作規(guī)程這三條尺子去衡量千變萬化的傷亡事故。雖然這三方面的內容很重要,但是這種只通過行政管理手段,很少與專業(yè)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在復雜的事故面前越來越暴露出缺點。1.在企業(yè)中,大多數(shù)人都忙于事故常規(guī)處理,只有少數(shù)人負責資料統(tǒng)計。然而,對于年積月累成堆的事故報告,他們除了能從中摘錄備用數(shù)字外,分析工作很難進行。這是因為現(xiàn)行制度對報告材料的管理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使用這些材料進行綜合分析費時甚多,收效很少。因此,目前《規(guī)程》的貫徹,一般僅能完成單純的報表,不能發(fā)揮資料的應有作用。2.現(xiàn)行的統(tǒng)計方法在安全工作中曾經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長期使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基本概念不統(tǒng)一,事故分析方法陳舊,資料積累沒有標準,報告形式紛雜,隨之帶來了統(tǒng)計工作不及時、不準確、不可比、不完善等問題。經逐級上報后,只有死亡數(shù)字還較為可靠,很多對分析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都被遺漏。因此,我們需要改變事故統(tǒng)計分析工作的落后狀況,用科學技術指導勞動保護工作,建立一個完整的事故分析標準,以保障《規(guī)程》的貫徹執(zhí)行。3.過去我們在計算損失工作日時,只關注缺勤天數(shù),記錄病休的實際天數(shù)或歇工天數(shù)。然而,這種統(tǒng)計方法并沒有明確損失工作日的意義和作用,也忽略了勞動能力喪失的損失。我們認為,勞動力的損失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治療、休養(yǎng)期間損失工作日數(shù);二是雖然治愈因身體致殘勞動能力喪失,再不能完成原有工作量,勞動力的損失表現(xiàn)在愈后到退休的漫長時期。因此,本標準提供了與喪失勞動能力相一致的“損失工作日”的概念,使傷害程度數(shù)值化。這樣,損失工作日數(shù)值也可作為傷害程度劃分的依據(jù),給安全工作評價帶來了方便。4.事實上,安全工作的成效是緊密與企業(yè)經濟效益連在一起的。嚴重事故會給企業(yè)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損失工作日”概念的確立,將全面評價事故以及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計算帶來可能與方便。這為“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tǒng)計標準”的制定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損失工作日”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其關鍵在于如何區(qū)分重傷和輕傷。目前研究尚未成熟,但可以參考各省勞動部門的規(guī)定、民政部門的殘廢等級檢評、公安部門法醫(yī)對損傷程度分類以及國外的殘廢賠款值,來大致確定界限。只要傷害程度明確,統(tǒng)計損失工作日就相對簡單了。暫時性失能傷害按歇工天數(shù)計算,永久性傷害則按規(guī)定的損失工作日數(shù)計算,從而有效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確定“損失工作日”數(shù)值應與國家安全工作的實際情況相符。例如,死亡損失工作日數(shù)的確定公式為:N=P(L退-L亡),其中N為損失工作日數(shù),P為年工作日數(shù)(取300),L退為平均退休年齡(取55),L亡為死亡于傷亡事故人平均年齡。日本取7500日,美國取6000日,我國資料不完整,只能臨時統(tǒng)計,按三單位的情況,定為6000日。身體各部位傷害的“損失工作日”數(shù)值,也可以按此方法統(tǒng)計,也可按6000日百分比折算。由于勞動部門過去沒有傷害程度的積累材料,目前只能按各種傷害的臨床經驗數(shù)據(jù)確定。一旦某種傷害的損失工作日數(shù)確定,就成為標準值,與傷害者的實際休息日無關。根據(jù)煤炭部、四川省、黑龍江省的統(tǒng)計,可以得出更具體的數(shù)據(jù)。關于輕傷和重傷的劃分,必須符合處理傷亡事故的需要。為了保證事故報告不跨月,傷害必須在事故現(xiàn)場、搶救過程和醫(yī)療初診時確定,但少數(shù)傷害可根據(jù)病情可能導致的結果來確定。輕傷和重傷的界限因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差異很大,很難找到一個令人信服的客觀界限作為分類標準。因此,輕、重傷的劃分要依據(jù)國家制定的有關政策,并需要醫(yī)學界經驗豐富的同志的密切配合。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輕傷在事故分析中的重要性。事故發(fā)生包含著偶然性,事故發(fā)生可能造成輕傷也可能造成重傷或死亡。從預防傷亡事故的意義來說,輕傷事故在傷亡事故中所占比例很大,應得到足夠的重視。輕傷的標準如何選擇也是重要的課題。本標準按我國慣例定損失工作日一天以上為輕傷。根據(jù)勞動部試行的《關于重傷事故范圍的意見》(60)中勞動久字第56號文件規(guī)定的重傷最輕一級:“腳部受害:①腳趾軋斷三只以上的”傷害,以及表中詳列的超過105日的各種傷害,我們以105日作為重傷起點。因此,損失工作日1日≤輕傷<損失工作日105日,損失工作日105日≤重傷≤損失工作日6000日,死亡=損失工作日6000日。事故嚴重程度分類應以國務院頒發(fā)的新《規(guī)程》為準。由于新《規(guī)程》尚在討論中,因此我們提出了以下臨時分類。雖然這種分類是為安全管理部門制定的,是人為的分類,但只要方法能夠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就證明此種分類是適用的。該分類的作用應該是為了在事故處理過程中,便于事故之間嚴重程度的區(qū)別、記錄和匯報的方便,每個事故應有個名稱,且名稱的本身應能描述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嚴重程度,并適應安全管理機構、監(jiān)察機關的管理權限。因此,我們建議將事故嚴重程度分為三類:輕傷事故、重傷事故、死亡事故:重大傷亡事故;特大傷亡事故。這種方法輕傷、重傷、死亡事故界限分明,符合各省的慣作法。事故是意外事件,包含著偶然性。為了把傷害限制在最小限度內,人們越來越注重事故的原因研究和預防措施的制定。這些工作都是以事后調查、追憶分析為依據(jù)的。因此,傷害分析分類的由來和作用是為了更好地研究事故致因,制定更有效的預防措施。使用方法是通過事后調查和追憶分析來確定事故的原因和傷害分類。傷害分析分類標準是一種對事故進行分類的方法。美國在1920年就開始試行,經過多次修訂后,于1937年正式被XXX批準,并題名為《搜集編制工業(yè)事故原因的標準方法》。該標準的基本體系被我們借鑒,結合日本和中國國情,制定了傷害分析分類。我們擴充了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條件的內容,并剔除了原標準類別范圍寬而籠統(tǒng)的缺點。傷害分析分類是建立在事故存在之上的,它能夠記錄事故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高度概括事故全過程,并給予統(tǒng)一、簡明的表達形式,為事故統(tǒng)計分析創(chuàng)造了方便條件。它有利于資料積累,提高資料的利用率,為企業(yè)安全管理提供方向,明確安全工作的重點,為國家制定安全法規(guī)提供科學依據(jù)。傷害分析分類共分為七類,每類都有子分類和細目,并給出了分類編號。編號可用于編制程序,也便于制表。為保證內容的可比性,類別不允許修改,但為增加實用性,滿足各行業(yè)的需要,分類細目可做適當增減。各類以及分類、細目之間都有內在的聯(lián)系,建議可根據(jù)使用目的,并聯(lián)使用會收到顯著效果。例如,受傷部位和受傷性質兩類并聯(lián)制表,可以得出某種個人防護用具、防護用品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安裝某種安全裝置的重要性。受傷性質、致害物和受傷部位三類聯(lián)用,可確定導致事故發(fā)生的危險物質或物體,為使用個人防護用具提供依據(jù),也可以為安全措施實施效果作出鑒定。如果根據(jù)事故報告進行分類編碼,可以從一篇復雜的事故報告中,無誤地擬定出七大類制成表格。具體而言,可以從報告中找出以下答案,再歸納成七大類:1)受何種傷害?對應受傷性質;2)身體何處受到“1)”的傷害?對應受傷部位;3)什么物體或物質導致了“1)”的傷害?對應致害物;4)受傷者與致害物是如何發(fā)生接觸的?對應傷害方式;5)哪些有害物質條件或有害環(huán)境導致傷害“4)”的發(fā)生?對應不安全狀態(tài);6)哪些物體或物質作為有害物質或有害環(huán)境,引起不安全狀態(tài)發(fā)生?對應起因物;7)什么行為導致了傷害方式“4)”的發(fā)生?對應不安全行為??傊?,傷害分析分類是一種重要的事故分類方法,可以為企業(yè)安全管理提供方向,明確安全工作的重點,為國家制定安全法規(guī)提供科學依據(jù)。傷害頻率=(事故人次÷工作總時數(shù))×1,000,0007.2傷害嚴重率是表示一定時期內,每一百萬工時中所發(fā)生的死亡、重傷、輕傷事故的嚴重程度總和。傷害嚴重率可以反映企業(yè)中發(fā)生事故的嚴重程度,對于事故的管理和預防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它同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它只是對事故嚴重程度的簡單加總,無法反映不同類型事故的影響程度。比如:一起輕傷事故和一起重傷事故對企業(yè)的影響程度顯然不同,但在傷害嚴重率的計算中卻被視為同等重要。因此,在使用傷害嚴重率時也應該兼顧其它因素。計算方法:傷害嚴重率=(死亡人數(shù)×1000+重傷人數(shù)×100+輕傷人數(shù))÷工作總時數(shù)×1,000,0007.3傷害平均嚴重率是表示一定時期內,每一百萬工時中所發(fā)生的死亡、重傷、輕傷事故的平均嚴重程度。傷害平均嚴重率是對傷害嚴重率的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它可以更準確地反映企業(yè)中發(fā)生事故的嚴重程度。因為它不僅考慮了事故的嚴重程度,還考慮了不同類型事故的影響程度。比如:一起輕傷事故和一起重傷事故對企業(yè)的影響程度不同,在傷害平均嚴重率的計算中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傷害平均嚴重率是一個比較全面的參數(shù),可以更準確地評價企業(yè)的安全狀況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計算方法:傷害平均嚴重率=(死亡人數(shù)×1000+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