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3-2024學年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大學區(qū)聯考高二(上)月考政治試卷(10月份)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共50.0分)1.天地觀念一直是中國古人探求的話題:
“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王陽明《傳習錄》“從蒙昧混沌到天地形成,皆為元氣之作用,故元氣才是宇宙之本原?!薄谠短鞂Α饭湃藢μ斓卦掝}的探討()
①涉及到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
②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的思考
③表明了天地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④回答了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客觀存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這一重要論斷的依據是()
①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哲學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結合
②馬克思主義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③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具體方案
④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最近,一個令科學界振奮的消息傳來:當地時間12月13日,美國能源部正式宣布了一項核聚變的歷史性突破。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下稱LLNL)的科學家于12月5日首次成功在核聚變反應中實現“凈能量增益(NetEnergyGain)”,即受控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超過驅動反應發(fā)生的激光能量,人類朝“人造太陽”的目標,又近了一步。這表明()
①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②人們可以制造出自然界沒有的東西
③世界的物質性決定于人的主觀能動性
④人們可以通過意識活動改變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蘊含的哲理是()A.復雜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B.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要注重量的積累
C.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
D.為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得中”而處之5.2022年以來,山東省各級各部門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深入實施營商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提升行動,持續(xù)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優(yōu)良的營商環(huán)境,加快壯大發(fā)展新動能。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山東全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385.43萬戶,同比增長10.58%。這表明()
①辦事情要集中力量解決事物發(fā)展的主要矛盾
②上層建筑的變革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進步
③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④我國的地方政府是推動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昔有懇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娠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恩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下列選項與上述故事蘊含的哲理相符的是()A.哀樂中節(jié) B.謹小慎微 C.舍本求末 D.樂極哀生7.“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唐朝詩人李嬌和朋友游瀘峰山,看到山上景色秀美、茂林修竹、古木參天、清風徐來時隨口吟出的《風》,除了詩名,全詩看不見“風”字,但每一句都寫出了風的力量,成為寫“風”的千古名詩。詩人李嬌寫“風”的成功()
①源于在發(fā)揮能動性的基礎上,深刻把握風與葉、花、浪、竹的內在規(guī)定性
②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巧妙地找出了風與葉、花、浪、竹的關聯
③注重了寫“風”思路的多向性,從葉、花、浪、竹的意象中把握風的特質
④充分運用了矛盾分析的方法,把風的個性寓于葉、花、浪、竹的共性之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同疾病較量,人類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zhàn)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fā)展和技術創(chuàng)新。作為一種新型病毒傳染病,新冠疫情還沒有特效藥,疫苗才是人類應對傳染病的終極武器。不過,疫苗研發(fā)卻是一項耗時久、高風險、高投入的工作,需經歷前期設計、動物實驗和總計三期臨床試驗,一般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才能上市。由此可見()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②科學實驗與對疫苗的認識應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③只有做好量的積累才能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
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9.一些西方國家經常就人權說人權,但在中國看來,人權事業(yè)是國家發(fā)展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民主,法治、發(fā)展是觀察人權發(fā)展道路的三個基本因素。三者不能單兵突進,合力方能構成國家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的全貌。由此可見,中國的人權觀()
①立足事物整體,在國家發(fā)展全局中把握人權發(fā)展
②堅持辯證思維,克服了西方人權觀的形而上學性
③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量變超過限度改變事物性質
④著眼長遠利益,以犧牲當前利益換取未來的幸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有人為電話詐騙總結了一律:接電話,不管他是誰,只要一談到銀行卡,一律掛掉;只要一談到中獎了,一律掛掉;所有短信微信,但凡讓我點擊鏈接的,一律刪掉。但也有人擔心,做到這幾個疑慮會使我們失去很多機會。對這種“一律化”的做法認識正確的是()
①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唯物辯證法的精髓
②沒有抓住解決矛盾的關鍵
③不符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要求
④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①②11.2022年10月12日,“天宮課堂”太空授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演示了微重力環(huán)境下毛細效應、水球變“懶”、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實驗,并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還邀請學生在地面同步開展相關實驗,讓學生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秘、體驗探索的樂趣。“天宮課堂”太空授課表明()
①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能夠把主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
②實踐能夠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人的認識器官
③實踐的發(fā)展水平取決于人們對客觀事物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程度
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對于奧密克戎病毒,有人認為該病毒的傳播性強、危害大,當前的防疫政策應該緊抓不懈;也有人認為該病毒的重癥率和致死率已經大大降低,現在可以“躺平”了。人們對病毒的認識不同,其原因是()
①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受到主觀因素影響
②不同認識主體對復雜事物的認識是不同的
③客觀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④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13.傳播學里有個概念叫“沉默螺旋”,是指當人們發(fā)現自己的觀點處于少數或者容易被批判時,會選擇沉默來防止被孤立。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有學者提出了“反沉默螺旋”:曾經的“一己之見”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條件下,反而比以往更容易傳播。以下對上述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①真理和謬誤是相互滲透的
②客觀因素會影響人的認識
③認識不斷推翻自身而發(fā)展
④認識是具體歷史的發(fā)展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4.歷經準備、申報、專家評審、談判和公布結果5個階段,2021年國家醫(yī)保藥品目錄調整結果于2021年12月3日正式出爐。本次調整擴大了受益人群,大幅提升藥品可及性和用藥公平性。從患者負擔情況來看,與原市場價格相比,通過談判降價和醫(yī)保報銷,本次談判預計2022年可累計為患者減負超過300億元。國家組織醫(yī)保談判()
①調整了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
②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立場上的體現
③是基于正確價值判斷作出的正確價值選擇
④表明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因時而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由于新冠變異毒株“奧密克戎”的出現,使全球本就嚴峻的疫情更具多變性和復雜性。針對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毒株具有更強的傳染力這一特點,科研人員已經在原有的基礎上展開了針對奧密克戎毒株的疫苗研發(fā)工作。這說明()
①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使得原有的認識不斷被推翻
②新冠病毒的多變性決定了對其認識的不確定性
③新冠病毒本質的暴露和展現必定要有一個過程
④對新冠變異新毒株的研究產生于抗疫實踐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某鎮(zhèn)依托紅色資源、大力實施“產業(yè)振興、紅色旅游”主題鄉(xiāng)村游,打造特色小鎮(zhèn),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讓紅色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由此可見()
①文化和經濟相互交融、二者相得益彰
②文化事關民族凝聚力,能助力經濟發(fā)展
③先進、健康的文化可以促進社會發(fā)展
④要提高文化軟實力,提高鄉(xiāng)村的競爭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大眾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一出版就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它敏銳捕捉到時代的脈搏,指出哲學中國化現實化的核心在于從現實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來發(fā)展哲學,進而以發(fā)展的哲學反過來指導實踐。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之先河。這個觀點表明()
①哲學源于生活實踐,又高于生活實踐
②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③哲學是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④哲學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8.“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边@是唐朝詩人杜甫在《旅夜書懷》中描寫自己內心世界的佳作,詩人以樂景寫衷情的手法,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漂泊無依的感傷。對此詩理解正確的有()
①抒懷主體能根據實踐需要自覺選擇意識反映的對象
②詩人藝術上的創(chuàng)作能超越現實實現主觀與客觀統(tǒng)一
③詩人通過寓情于景,體現了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④內心漂泊的感傷源于詩人獨特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中國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寶。明代許次紓嗜花之品鑒,深諳茶理,他在《茶疏》中寫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這茶理體現了()
①聯系是普遍的,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并實現事物結構與功能的優(yōu)化
②聯系具有多樣性,不同的聯系構成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
③整體的功能等同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④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青綠千里人畫,山河無垠新卷。在新時代技術和新時代業(yè)績賦能下,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穿越時光與你我相遇。袁隆平院士、張桂梅校長、湘西十八洞村、中國天眼、G20舉辦地西子湖畔、冬奧會滑雪場、三艘航空母艦……共同匯聚在新時代的大寫意中。在這美輪美奐又氣壯山河的《新千里江山圖》里,每一位奮斗者都是執(zhí)筆人。這表明()
①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起新的具體的聯系
②發(fā)展是肯定后否定,否定后肯定,遵循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③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④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精神財富的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1.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這個新的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馬克思主義“行”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什么說“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
①是凌駕于一切具體科學之上的“科學之科學”
②提供了解決無產階級革命的具體問題的科學方法
③是能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和發(fā)展的理論
④是真理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在基諾族口耳相傳的神話中,創(chuàng)世女神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了人類后,便將一把茶籽撒在基諾山上,讓他們以種茶為生,從此,基諾人開始了栽培種植茶葉的歷史,這表明()
①生產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
②神話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③古代基諾人正確回答了世界本原問題
④先進的社會意識會推動社會發(fā)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2022年4月,結合之前多輪篩查情況,上海繼續(xù)開展全員核酸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分析研判,實施分區(qū)分級差異化防控,依據風險程度的大小,按照封控區(qū)、管控區(qū)、防范區(qū)“三區(qū)劃分”原則,進行階梯式管理。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有()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
②實踐的廣度和深度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高低
③實踐具有能動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④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4.巧妙蘊含中華文化的冬奧場館,活潑敦厚的“冰墩墩”,喜慶祥和的“雪容融”,撲面而來的中國年味兒,“冬奧夢”和“中國夢”精彩交織。飽含圓融和合等中國理念的冬奧開閉幕式,構思獨到,匠心獨運,二十四節(jié)氣、黃河之水、中國結,這些意蘊雋永的場面在人們心中留下了美輪美奐、直擊人心的深刻印象。材料表明()A.吸收外來文化優(yōu)秀成果有利豐富自身文化
B.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促進世界文化繁榮
C.創(chuàng)新而恰當的傳播形式有利增強文化魅力
D.文化交流增進了各國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25.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多次圓滿完成科考任務,為我國的科考研究作出巨大貢獻?!昂Q罅枴贝ǎ?/p>
①是人類掌握和利用規(guī)律造福自身的產物
②搭建了人類認識與海洋生態(tài)之間的橋梁
③是人類征服自然活動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④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提高了認識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二、材料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0.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鶎狱h組織是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是黨執(zhí)政大廈的地基。走村入戶了解抓黨建促鄉(xiāng)村振興情況,深入社區(qū)就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聽取意見、給予指導,對加強黨建工作、促進企業(yè)健康發(fā)展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每到一個地方考察調研,都要深入基層一線,對發(fā)揮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做好群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方位,統(tǒng)籌謀劃,加強頂層設計,更加注重黨的組織體系建設,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
結合材料,從“尋覓社會的真諦”的角度,分析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合理性。27.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魯迅出生、成長在近代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歷史階段,但他勇敢站到新文化運動最前沿,以巨大的勇氣和強健的筆力發(fā)出吶喊,啟迪國民心智,提振民族精神。在他那里,桎梏人們精神的封建綱常倫理同燦若星河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不能混為一談;在他那里,一以貫之的是著眼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間的調適和兼容,以及在此之上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在他那里,把“立人”和國民性改造、新文化建設聯系起來,促使人發(fā)揮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性和自信力,去創(chuàng)造一種屬于新時代和新世紀的中國文化。魯迅走過的路,是文化自信之路,也是文化自新之路。
運用“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知識,簡述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路徑。28.閱讀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根據全球疫情形勢和病毒變異新特點,結合我國疫情防控實踐經驗和相關評估數據,經過反復研判、科學論證,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對疫情防控措施進行了調整,公布《關于進一步優(yōu)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簡稱“新十條”)。此措施進一步提高了防控的科學性和精準性,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材料二中國疫情防控始終滲透著中國人所特有的舍小家為大家、先國家后個人的家國情懷,這從來都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把中華兒女團結在一起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文化中還有著“天下大同”的崇高追求,從過去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到現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反映著“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文化傳統(tǒng)。正因如此,中國毫無保留地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積極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1)結合材料一,運用“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的相關知識,論證優(yōu)化調整防控措施的合理性。(2)結合材料二,運用“繼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闡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疫情防控中彰顯的當代價值。29.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完成下列要求。
“以節(jié)日之名,探尋文化基因;借文物之形,叩問精神密碼?!?022年,央視推出大型創(chuàng)新文化系列節(jié)目——《古韻新聲》,在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元宵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播出,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口碑反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輪明月,承載了華夏民族數不盡的文化與感情;中秋佳節(jié),凝結著人們對豐收的喜悅、對親人的思念、對團圓的渴望?!豆彭嵭侣暋分星锕?jié)目采取“文物展演+文化訪談+古風樂舞”的形式,以二十余件與中秋相關的珍貴歷史文物為線索,帶領觀眾深入探尋中秋節(jié)俗的前世今生。通過專家解讀、古風樂舞等表現手法,將珍貴文物鑲嵌進歷史場景又契合了時代語境,將歷史源流、傳統(tǒng)文化、時代風貌、藝術情感等巧妙地融合起來。譬如,歌曲《千燈愿》帶領觀眾走進中秋燈會,營造出溫馨浪漫的節(jié)日氛圍;歌曲《彩云追月》帶來一種在花好月圓的閑適意境中與親朋歡慶的愜意感;戲曲舞蹈《嫦峨奔月》將京劇與舞蹈結合,再現古人對月亮的浪漫想象等等。觀眾在一舞一曲的視聽盛宴中,與古人跨時空交流,閑逸暢聊古今之文化底蘊,叩問千百年來傳承積淀的文化魅力。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知識,說明《古韻新聲》系列節(jié)目的文化意義。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①②正確,王陽明認為天地萬物的本源發(fā)自于人心,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柳宗元認為宇宙之本源是氣,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二者都涉及到世界本原的討論,也表明古人對天地話題的探討是人們對宇宙的思考;
③錯誤,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④不合題意,材料展示的是世界的本原問題,沒有涉及世界是否可知。
故選:A。
本題考查:哲學基本問題;哲學的起源
1、哲學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2、哲學的起源
(1)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根本的)
(2)哲學源于人們在實踐中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3)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2.【答案】C【解析】①錯誤,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結合;
②④符合題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馬克思主義能夠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
③錯誤,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能提供具體方案。
故選:C。
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
(2)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tǒng)一。
(3)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
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3.【答案】A【解析】①②正確,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在核聚變反應中實現“凈能量增益(elEnergyGain)”,人類朝“人造太陽”的目標,又近了一步,這表明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人們可以制造出自然界沒有的東西;
③錯誤,世界的物質性是客觀存在的,“決定于人的主觀能動性”觀點錯誤;
④錯誤,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改變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
故選:A。
本題考查:實踐的含義和特征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
注意: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而不是改造主觀世界的認識活動。
(2)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本題考查學生提取信息、調動所學知識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闡明的主旨,并和所學知識對應起來,另一方面運用排除法去除錯誤的選項。4.【答案】D【解析】A不合題意,這句話未體現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B不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要堅持適度原則,未體現要注重量的積累;
C不合題意,該句話未強調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
D符合題意,“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是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魯,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這句話強調為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得中”而處之。
故選:D。
本題考查: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原理
1.量變和質變的含義
(1)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2)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2.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1)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3)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
3.方法論要求
(1)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
(2)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
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5.【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①正確,山東省各級各部門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深入實施營商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提升行動,體現了辦事情要集中力量解決事物發(fā)展的主要矛盾;②錯誤,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其變革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進步;③正確,山東省各級各部門持續(xù)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優(yōu)良的營商環(huán)境,加快壯大發(fā)展新動能,體現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④錯誤,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故選B。6.【答案】A【解析】A正確,題干中的故事蘊含的哲理是堅持適度原則,“哀樂中節(jié)”是指哀傷和歡樂都適度,抒發(fā)感情不過分,體現堅持適度原則;
B不合題意,“謹小慎微”體現重視量的積累,防微杜漸;
C不合題意,“舍本求末”違背了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
D不合題意,“樂極哀生”體現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故選:A。
本題考查:掌握適度原則
(1)原因: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guī)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fā)生變化,質與量的統(tǒng)一就會破裂。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
(2)要求: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fā)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
本題難度適中,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7.【答案】C【解析】①錯誤,詩人李嬌寫“風”的成功源于實踐;
②③符合題意,“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边@是唐朝詩人李嬌和朋友游瀘峰山時隨口吟出的《風》,詩人李嬌寫“風”的成功在于注重了寫“風”思路的多向性,從葉、花、浪、竹的意象中把握風的特質,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巧妙地找出了風與葉、花、浪、竹的關聯;
④錯誤,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是把風的共性寓于葉、花、浪、竹的個性之中的。
故選:C。
本題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①兩者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求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遵循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認識秩序。即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去研究特殊性。
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8.【答案】C【解析】①符合題意,疫苗研發(fā)卻是一項耗時久、高風險、高投入的工作,經歷較長時間后才能研發(fā)成功并且上市。由此可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②錯誤,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③符合題意,疫苗研發(fā)需經歷前期設計、動物實驗和總計三期臨床試驗,一般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才能上市。這說明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做好量的積累才能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
④錯誤,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故選:C。
本題考查: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chuàng)造性;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
1、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chuàng)造性
(1)意識活動的主動創(chuàng)造性是指:人們可以根據對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預見到在哪些情況和條件下,應該出現哪些現象,人類就可以預先提出計劃和方案,采取措施,防范不良情況,利用有利情況,造福自身。這些都體現了認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2)意識活動具有自覺的選擇性是指:我們所認識的反映的世界,其實只是反映出我們所愿意承認的那一部分,而絕非全部。認識外境的意識活動是種自我主觀的行為,我們的一切認知行為其實都是自我意識的選擇性反映,談不上真和偽,一切見解都不是真實的對外界的反映,只是在反映我們自己對外界的認識程度而已。
2、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
(1)量變和質變的含義
①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②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2)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①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②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③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
(3)方法論要求
①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
②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
注意:事物的發(fā)展最終要通過質變來實現,但并不意味著質變比量變更重要,也不意味著任何質變都是發(fā)展。
本題以同疾病較量,人類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為背景,考查學生讀取材料信息、綜合分析、調用知識的能力,解答此題需要識記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chuàng)造性、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的相關知識,運用排除法去除說法錯誤的項,最后選擇符合題意的項。9.【答案】A【解析】①②符合題意,一些西方國家經常就人權說人權,但在中國看來,人權事業(yè)是國家發(fā)展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民主,法治、發(fā)展是觀察人權發(fā)展道路的三個基本因素。三者不能單兵突進,合力方能構成國家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的全貌。由此可見,中國的人權觀立足事物整體,在國家發(fā)展全局中把握人權發(fā)展,堅持辯證思維,克服了西方人權觀的形而上學性;
③不合題意,材料未涉及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量變超過限度改變事物性質;
④錯誤,不能以犧牲當前利益換取未來的幸福。
故選:A。
本題考查:辯證思維的含義及特征;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
1、辯證思維的含義及特征
(1)所謂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與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法,從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中把握事物。
(2)辯證思維的重要特征
①整體性是辯證思維的重要特征。任何認識對象都是從它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②動態(tài)性是辯證思維的又一重要特征??陀^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人們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事物的實際存在過程,就必須以動態(tài)的方式去思考認識對象。用動態(tài)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就是用變化、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它要求我們不僅要考察事物的現狀和歷史,還要想到事物的未來,把認識對象看成不斷變化著的開放系統(tǒng)。
2、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
(1)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fā)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發(fā)展的各個階段。
(2)地位:整體在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tǒng)率著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3)聯系: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整體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也離不開整體,整體的功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
(4)方法論:首先,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tǒng)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yōu)目標;其次,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fā)展推動整體的發(fā)展。
本題難度適中,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10.【答案】A【解析】①錯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
②③正確,“一律化”的做法沒有抓住解決矛盾的關鍵,不符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要求;
④不合題意,“一律化”的做法沒有做到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
故選:A。
本題考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含義: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2)為什么:
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
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11.【答案】D【解析】①錯誤,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②正確,依據題意,“天宮課堂”是實踐為認識提供的認識工具;
③錯誤,“實踐的發(fā)展水平取決于人們對客觀事物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程度”顛倒了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④正確,讓學生在地面同步開展相關實驗,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秘,表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故選:D。
本題考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②認識的發(fā)生: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
注意: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
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即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②實踐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
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本題考查學生提取信息、調動所學知識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與主旨一致的表述。選項與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選擇題的根本原則。12.【答案】A【解析】①③正確,對于奧密克戎病毒,人們對待它的態(tài)度和看法不同,這是因為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受到主觀因素影響,客觀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②錯誤,不同的認識主體對復雜事物的認識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④錯誤,“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該觀點正確,但這并不是人們對病毒產生不同認識的原因。
故選:A。
本題考查:影響認識的因素;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1、影響認識的因素
(1)受客觀因素制約。受到客觀事物本身,實踐水平能力的制約。最根本的是受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2)受主觀因素的制約。立場不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都會導致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不同。
2、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1)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fā)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4)方法論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本題考查學生提取信息、調動所學知識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闡明的主旨,并和所學知識對應起來,另一方面運用排除法去除錯誤的選項。13.【答案】D【解析】①錯誤,真理和謬誤總是相伴而行,但兩者有明確的界限,不是相互滲透的;
②符合題意,依據題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有學者提出了“反沉默螺旋”,說明人的認識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③錯誤,認識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向前發(fā)展的過程,并不是推翻自身的過程,真理性的認識并沒有被推翻;
④符合題意,依據題意,曾經的“一己之見”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條件下,反而比以往更容易傳播,說明認識是具體的、歷史的發(fā)展的。
故選:D。
本題考查: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1)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fā)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4)方法論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一般。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正確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及善于運用知識對選項進行辨析排除。14.【答案】C【解析】①④不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上層建筑的調整,也沒有體現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因時而變;
②③符合題意,國家組織醫(yī)保談判,最大限度降低了百姓的用藥負擔,這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基于正確價值判斷作出的正確價值選擇。
故選:C。
本題考查: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
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就是價值判斷。人們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就是價值選擇。
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點
(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2)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具有主體差異性。
4.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
(1)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所站的立場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不同。
(2)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yè)、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本題難度適中,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15.【答案】D【解析】①錯誤,真理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而不是不斷被推翻;
②錯誤,新冠病毒的多變性決定了對其認識的反復性;
③④符合題意,針對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毒株具有更強的傳染力這一特點,科研人員已經在原有的基礎上展開了針對奧密克戎毒株的疫苗研發(fā)工作。這說明新冠病毒本質的暴露和展現必定要有一個過程,對新冠變異新毒株的研究產生于抗疫實踐需要。
故選:D。
本題考查: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1)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fā)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4)方法論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題關鍵在于明確設問指向,準確把握材料中心和教材基礎知識,圍繞材料中主旨選擇,可用排除法作答。16.【答案】A【解析】①正確,依據題意,某鎮(zhèn)大力實施“產業(yè)振興、紅色旅游”主題鄉(xiāng)村游,推動了鄉(xiāng)村振興,讓紅色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可見文化和經濟相互交融、二者相得益彰;
②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文化事關民族凝聚力,而且是優(yōu)秀文化助力經濟發(fā)展;
③正確,某鎮(zhèn)傳承紅色文化,打造特色小鎮(zhèn),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可見先進、健康的文化可以促進社會發(fā)展;
④不合題意,材料強調文化的作用,與提高鄉(xiāng)村的競爭力無關。
故選:A。
本題考查:文化的功能;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文化的功能
(1)實質: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2)社會作用: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fā)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2)不同的文化,對政治、經濟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fā)展。
本題考查學生提取信息、調動所學知識的能力,難度一般,解答時要仔細審讀材料,運用已有的知識,對題干提供的材料、信息進行分析、甄別、遴選。17.【答案】A【解析】①②符合題意,材料指出哲學中國化現實化的核心在于從現實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來發(fā)展哲學,進而以發(fā)展的哲學反過來指導實踐,表明哲學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在實踐中促進哲學的發(fā)展,同時以發(fā)展哲學指導人們更好的進行實踐,表明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③說法錯誤,哲學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質力量;
④說法錯誤,哲學有正誤之分,正確的哲學才會正確指導人們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反之錯誤的哲學反而會阻礙人們去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故選:A。
本題考查:哲學的起源;哲學的功能和任務
1、哲學的起源
(1)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根本的)
(2)哲學源于人們在實踐中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3)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2、哲學的功能和任務
(1)哲學的功能:
①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
②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認識社會,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
③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對待人生,正確對待社會進步和個人發(fā)展,正確對待生與死、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
(2)哲學的任務:
就是尋找光明,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題考查學生提取信息、調動所學知識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時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闡明的主旨,并和所學知識對應起來,另一方面運用對基礎知識的準確把握去除觀點本身錯誤的選項。18.【答案】B【解析】①③正確,詩人以樂景寫衷情的手法,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漂泊無依的感傷。詩人通過寓情于景,體現了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也表明抒懷主體能根據實踐需要自覺選擇意識反映的對象;
②錯誤,物質決定意識,詩人藝術上的創(chuàng)作作為意識活動是不能超越現實的;
④錯誤,內心漂泊的感傷源于詩人的實踐,而不是源于詩人獨特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
故選:B。
本題考查:意識的能動作用
(1)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
②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chuàng)造性。
(2)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①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②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一般,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正確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及善于運用知識對選項進行辨析排除。19.【答案】A【解析】①②符合題意,“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說明聯系是普遍的,要從整體上把握物并實現事物結構與功能的優(yōu)化,說明聯系具有多樣性,不同的聯系構成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
③說法錯誤,材料強調聯系的普遍性和多樣性,而沒有涉及整體對部分的影響,而且整體的功能一般不能機械地等同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④不合題意,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但材料沒有涉及真理與謬誤的關系。
故選:A。
本題考查:聯系的多樣性條件性;聯系的普遍性
1、聯系的多樣性條件性
(1)原理: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
(2)方法論: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2、聯系的普遍性
(1)原理: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論: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本題難度適中,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20.【答案】B【解析】①符合題意,利用新時代技術將新時代的偉大成就與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融合重構為《新千里江山圖》,說明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起新的具體的聯系;
②說法錯誤,發(fā)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辯證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而不是先肯定后否定;
③符合題意,袁隆平院士、張桂梅校長……每一位奮斗者都是執(zhí)筆人,說明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④說法錯誤,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精神財富的源泉。
故選:B。
本題考查:實現人生價值;聯系的客觀性
1、實現人生價值
(1)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勞動,在勞動與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2)把人生價值根植于實現國家富強、社會發(fā)展之中,把個人夢想融入實現中國夢中,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價值。
(3)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發(fā)揚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堅定理想信念,在砥礪自我中實現人生價值。
2、聯系的客觀性
(1)原理:聯系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方法論: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本題難度適中,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21.【答案】D【解析】①錯誤,馬克思主義以具體科學為基礎,“科學之科學”是夸大哲學作用的取代論的錯誤觀點;
②錯誤,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但不能提供解決無產階級革命的具體問題的科學方法;
③④正確,為什么說“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能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和發(fā)展的理論,是真理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
故選:D。
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
(2)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tǒng)一。
(3)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解答時要注意,明確設問指向,從題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與教材知識相結合,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22.【答案】A【解析】①②正確,基諾族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表明神話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而生產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
③錯誤,古代基諾人的神話傳說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是對世界本原問題的錯誤回答;
④不合題意,材料不涉及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故選:A。
本題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首先,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與其相適應。其次,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社會意識也會發(fā)生或早或遲、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變化。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fā)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fā)展。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fā)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一般,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正確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及善于運用知識對選項進行辨析排除。23.【答案】D【解析】①不合題意,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觀點正確,但材料沒有涉及認識的曲折性;
②錯誤,實踐決定認識,實踐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人類認識能力的高低,
③④正確,結合之前多輪篩查情況,上海繼續(xù)開展全員核酸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分析研判,實施分區(qū)分級差異化防控,依據風險程度的大小,按照封控區(qū)、管控區(qū)、防范區(qū)“三區(qū)劃分”原則,進行階梯式管理,這說明實踐具有能動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
故選:D。
本題考查:實踐的含義和特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的含義和特征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
注意: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而不是改造主觀世界的認識活動。
(2)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②認識的發(fā)生: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
注意: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
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即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②實踐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
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①實踐處于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
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
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
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注意:認識的根本任務≠認識的根本目的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改造客觀物質世界。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解答時要注意,明確設問指向,從題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與課本知識相結合,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24.【答案】C【解析】AB不合題意,飽含圓融和合等中國理念的冬奧開閉幕式,構思獨到,匠心獨運,二十四節(jié)氣、黃河之水、中國結,這些意蘊雋永的場面在人們心中留下了美輪美奐、直擊人心的深刻印象。這是強調對外宣傳中華優(yōu)秀文化,不是吸收外來文化優(yōu)秀成果,也沒有體現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促進世界文化繁榮;
C正確,北京冬奧會通過獨特形式展示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給人們留下了美好印象,這說明創(chuàng)新而恰當的傳播形式有利增強文化魅力;
D錯誤,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各國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說法錯誤。
故選:C。
本題考查:文化交流的意義與途徑
(1)意義:
①從“走出去”角度講,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②從“引進來”角度講,有利于學習與借鑒其他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促進中華文化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促進本民族文化發(fā)展,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文化創(chuàng)新,需要博采眾長)
③有利于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2)途徑
①商業(yè)貿易、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②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③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標與要求之一,我們應學會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對其進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確的答案。25.【答案】C【解析】①④正確,“海洋六號”船多次圓滿完成科考任務,為我國的科考研究作出巨大貢獻,說明“海洋六號”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提高了認識能力,是人類掌握和利用規(guī)律造福自身的產物;
②錯誤,社會實踐搭建了人類認識與海洋生態(tài)之間的橋梁;
③錯誤,自然規(guī)律是客觀的,人類能夠認識自然,但不能征服自然。
故選:C。
本題考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②認識的發(fā)生: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
注意: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
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即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②實踐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
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①實踐處于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
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
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
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本題難度適中,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于此類型題目,學生需要首先明確題干的中心思想,將題干主旨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圍繞題干主旨進行選擇即可。26.【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fā)展,針對十九大以來新的社會實際情況,黨中央加強頂層設計,推動黨的組織建設工作,有利于我們黨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有利于發(fā)揮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
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有利于增強黨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窘馕觥勘绢}設問要求結合材料,從“尋覓社會的真諦”的角度,分析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合理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方位,統(tǒng)籌謀劃,加強頂層設計”,可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白⒅攸h的組織體系建設,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可知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皥猿忠匀嗣駷橹行牡陌l(fā)展思想、做好群眾工作”,可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回答分析說明類問題,首選要精析材料,把握主題,然后圍繞主題,回歸教材。以試題反映出的問題為中心與教材聯系,在回答過程中要,緊扣題意,合理作答。對于此類題目我們通常是要將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與材料一一對應,用理論分析材料即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計算機離港系統(tǒng)》課件
- 《數字社區(qū)整體方案》課件
- 《撰寫專利》課件
- 《講課體內受精和早期胚胎發(fā)育》課件
- 孕期胰腺炎的健康宣教
- 產后睡眠淺的健康宣教
- 孕期關節(jié)響的健康宣教
- 懸雍垂過長癥的健康宣教
- 《機械設計基礎》課件-第7章
- 八年級英語Blindmanandeyesinfiredrama課件
- 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履職情況報告三篇
- 《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word版
- 大體積混凝土模板和支架承載力、剛度和整體穩(wěn)固性計算
- DB11∕318-2022 在用汽油車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遙感檢測法)
- PPT模板中華餐飲美食烤魚宣傳PPT課件
- 含氮有機化合物-胺、酰胺、尿素、丙二酰脲、胍、磺胺、吡咯、吡啶和嘧啶的結構及化學性質熟悉
- PN結特性和玻爾茲曼常數測定
- 工廠電氣試卷及答案
- 國家開放大學金融本科《成本管理》章節(jié)測試參考答案
- JJF 1175-2021 試驗篩校準規(guī)范_(高清-最新版)
- 人工鼻應用及護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