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qū)古代民居的初步研究_第1頁
潮汕地區(qū)古代民居的初步研究_第2頁
潮汕地區(qū)古代民居的初步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潮汕地區(qū)古代民居的初步研究

家具的方向潮汕住房建設的現代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潮汕傳統(tǒng)住宅已經消失,越來越遠離現代人的住宅。走馬潮汕看民居,真切感受到潮汕地區(qū)傳統(tǒng)建筑積淀著潮汕歷史文化的精華,綜合反映出潮汕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軌跡和地方特色,折射潮汕民俗文化,體現了潮汕文化的人文精神。潮汕地區(qū)建筑的形成和發(fā)展遠古時代已有人類生活在潮汕臨海的小土崗上,以采集、漁獵為生,并學會了燒制灰陶。潮安陳橋和梅林湖、潮陽左恭山、揭陽地都蜈蚣山都發(fā)現距今5000年前的陶紡輪,是潮汕先民定居生活的佐證。從其生活環(huán)境推測,早期只能是巢居、地穴居或半地穴居,后期有可能居住在干欄式建筑,以適應南方潮濕多雨的環(huán)境。普寧虎頭埔發(fā)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窯址,有圓形、方形的地穴式窯,也有結構比較復雜的橫穴式8字形窯。這是粵東最早的建筑遺址,說明潮汕先民的土建技術已經歷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發(fā)展。秦統(tǒng)一嶺南,掀開了潮汕地區(qū)文化新的一頁,土建筑方面也有新的發(fā)展。潮汕方言中稱碎瓦塊為“瓦甓”(俗稱“瓦餅”)并保存至今,正是中原移民將瓦屋引進潮汕地區(qū)而積淀下來的“語言化石”。先秦時代“瓦甓”釋為碎瓦片,漢代起漸被換釋為“磚”。潮汕地區(qū)秦漢時期的重要建筑遺址位于澄海上華鎮(zhèn),在韓江出??诘闹聘唿c龜山上,占地約2萬平方米,是一處利用地形高低有序的大型建筑群。遺址出土的鋪地磚、瓦是粵東地區(qū)已知最早的磚、瓦實物,并有柱基石、夯土墻。這些都是中原建筑文化(包括建筑工藝和建筑材料)向粵東傳播的實證。兩晉南朝,北方戰(zhàn)亂頻仍,南方比較安定,是北方移民進入潮汕地區(qū)的一個高峰期。這時期的居住遺址是在揭陽新亨鎮(zhèn)九肚山發(fā)現的晉代全木結構房屋,坐北朝南,平面方形,室內長、寬各7.5米,高3.5米,豎木為墻,至頂覆木板,再覆以粘土。墻內壁有壁櫥、欞窗、壁龕、甬道。這是已知的潮汕地區(qū)最早的木屋遺址。這時期在潮安、潮陽、揭陽、普寧等地均有墓葬,多位券頂磚室墓,也有雙室頂磚墓和三室磚墓。墓內有柱、臺階、欞窗、壁龕,甬道拱頂以白瓷土粘合磚縫,墓磚多為網格紋,還有十字紋、蕉葉紋、連環(huán)紋、蓮花紋、金錢紋等。南朝墓葬規(guī)模之大為嶺南地區(qū)所罕見,反映了這一時期建筑用料及工藝的進步,不亞于同時期嶺北文化較先進的地區(qū),從中不難想象地面建筑也有相當規(guī)模。這是潮汕建筑的萌芽時期。潮汕建筑的發(fā)展時期是進入唐代以后,隨著各地加快開發(fā),建筑技術迅速提高,建筑業(yè)有很大進步。主要表現在磚瓦窯、陶瓷窯成片興筑,集中生產高檔建筑陶瓷,至宋代已大量采用磚瓦,反映了這一時期潮汕地區(qū)建筑發(fā)展的需要。揭陽新亨鎮(zhèn)落水金鐘山麓發(fā)現的唐代大型磚瓦房遺址,是使用磚瓦為輔助材料的木構建筑的實例。房屋為7間并列懸山式瓦屋,屋前有人工開辟的坪場,旁邊尚留未燒過的磚瓦胚,應是磚瓦作坊。從唐代開始,潮汕加快引進中原先進的建筑技術,尤其宋代以后更多地受到由福建傳入的建筑技術的影響,石構建筑取得很高的成就,潮汕建筑的風格逐步形成,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貝灰沙開始廣泛應用。明清兩個朝代是潮汕建筑走向成熟的時期,現存古建筑基本上是這一時期的遺存。明中葉以后潮州民系臻于成熟,形成一定的文化素質、審美觀點、生活習俗、經濟活動特征,并在建筑上得到體現,在建筑風格上形成穩(wěn)定的地方特色,取得較高的建筑成就。建筑墻體工程古代潮汕的建筑物絕大多數是低矮的平房,到了清代才開始在縣治所在地和集鎮(zhèn)興建一些小型樓房,均屬土木結構、磚木結構或竹木結構,去取表土、回填沙土,經平整夯實后即進行地面建筑施工。淺基基礎工程歷史悠久,應用廣泛,成為傳統(tǒng)施工工藝,延續(xù)至今,在一般民房建筑尤其是農村中仍普遍使用。清末,汕頭地區(qū)已開始鋼筋混凝土建造樓房。至20世紀30年代汕頭市區(qū)已有一小批3至8層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物。新中國成立后多層樓房和大型、重型建筑物逐漸增多,深基基礎工程也日益廣泛應用,發(fā)展成為條形基礎、獨立基礎、柱下梁式基礎、箱型基礎和片筏基礎等多種類型,施工工藝和施工技術也隨之多樣化、現代化,機械化程度大為提高。深基工程采用打樁、灌注樁和人工挖孔樁3種方法。此后,勞動密集型的工序逐步為半機械化、機械化流水作業(yè)所代替,有的實行立體交叉平行流水作業(yè),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與立體工程施工更加緊密聯結。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出現之前,房屋的墻體是主要的承重物件。墻體工程是建筑物主體工程的主要部分,其施工工藝有夯筑和砌筑兩類,基本上靠手工操作,形成潮汕建筑業(yè)傳統(tǒng)施工工藝。古代以夯筑為多,近代大量發(fā)展砌筑。至上世紀80年代,城鎮(zhèn)建房的墻體施工夯筑已極少見。夯筑分為沙土墻和貝灰沙三合土墻兩種。沙土墻就是用粗沙摻和粘性大的黃山土(紅涂)夯筑。貝灰沙三合土則是經過灰窯燒制的貝殼灰(蜊灰)或石灰與黃山土、粗沙加適量水摻和,以捏之成團、擲地則散為宜。這種墻體造價較高,但強度大、經久不壞,有歷百余、二百年,特殊加工可達數百年。夯墻工藝俗稱“夾板筑墻法”,簡稱“板筑”,即用兩木板相夾,中間裝入拌好的沙土或貝灰沙三合土,由人工執(zhí)杵筑實成為墻體,需2人以上共同操作,密切配合,有時還用唱號來協調動作,鼓動情緒。潮汕地區(qū)貝灰等材料豐富,就地取材,造價低廉,歷來廣用此法。笨重的體力勞動十分辛苦,效率又低。1960年前后黃華庭等研制成功電動夯墻機,實現夯墻機械化,提高工效20倍,在城鄉(xiāng)廣為應用。由夯墻到砌墻是材料、工具和建筑結構形式的發(fā)展,也是建筑業(yè)生產工廠化的進步。使用預制材料,減輕一次性勞動強度,墻體的整體性、牢固程度以及勞動力投放、材料用量、工程造價等都有較科學的計算。砌筑墻體的材料主要有片石、規(guī)格石、土磚、貝灰沙磚(俗稱灰涂角)、石灰沙磚、水泥沙漿磚、用粘土燒制的紅磚以及煤渣磚等。古時多用土磚或片石砌筑墻體,特別是在農村和山區(qū)。使用三合土以后,山區(qū)多用石灰沙磚,平原與沿海則以使用貝灰沙磚為主。無論是夯筑法還是砌筑法都穿插著門、窗裝置工序。杉木是潮汕制作門、窗的傳統(tǒng)材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fā)展預制水泥門、窗框,80年代以后使用鐵和鋁合金材料,施工工藝也進入發(fā)展新時期。墻體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批檔。上世紀70年代以前外墻批檔大都用貝灰沙三合土再加灰漿粉刷表層;以后相繼采用水泥水刷石,噴飾彩色涂料,貼上馬賽克、瓷磚等,呈現多樣化和現代化。屋面工程歷史悠久,廣泛應用的是木架瓦屋面、雙瀉水坡形,俗稱金字頂。近代樓房建筑應用較多的是混合結構、杉木鋪設樓板、四方形紅磚蓋面的天臺屋面。上世紀7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澆筑樓板的天臺屋面。天臺屋面均有隔熱裝置。公共建筑如廠房、市場、倉庫等大跨度屋面自上世紀50年代起即采用豪氏屋架,慣稱三角屋架,從木屋架發(fā)展為鋼筋混凝土屋架、鋼筋混凝土預應力屋架和鋼屋架,瓦面也有改用預制水泥瓦、石棉瓦、瓦楞鐵或構件自防水屋面等,多屬組裝工藝。解放前潮汕的高層建筑少之又少,汕頭市區(qū)僅有南生公司、永平酒家、大中華等幾幢七、八層樓房,潮陽一座8層教堂。解放后至70年代各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