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渾水縣二十三墩西漢墓發(fā)掘簡報_第1頁
江蘇渾水縣二十三墩西漢墓發(fā)掘簡報_第2頁
江蘇渾水縣二十三墩西漢墓發(fā)掘簡報_第3頁
江蘇渾水縣二十三墩西漢墓發(fā)掘簡報_第4頁
江蘇渾水縣二十三墩西漢墓發(fā)掘簡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江蘇渾水縣二十三墩西漢墓發(fā)掘簡報

1965年2月,江蘇省漣水縣三石子墩發(fā)現(xiàn)了一座西漢墓。掘開了墓室南部一小部分,挖出了一些銅器等隨葬遺物。我院聞訊后,即派人調(diào)查并清理了殘墓。一、第三,中國的東南角、大墩、啟動、訴訟前的期1957年7月20日三里墩位于漣水城北12.5公里,淺集之南約1.5公里,東臨鹽河,屬河網(wǎng)公社劉橋大隊(圖一)。這里地處黃河故道北岸。由于歷史上舊黃河屢次泛濫,這一帶地表一般均覆蓋有厚2—3米的黃沙土層。三里墩原來是一個高7—8米,南北長約40、東西寬約20米的大黑土墩。1959年以來,由于歷年挖取黑土,此墩已逐漸被挖成深達(dá)4米多的一個大水塘。其間曾挖出過不少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和與此次清理的墓葬大約同時期的銅器、陶器等遺物。從實地調(diào)查可以看出墩下原有一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到了西漢時期,這里又成為葬地。我們實地觀察時在“大塘”的斷面上還可以看到很清晰的夯土層,每層厚8—10厘米,有清楚的夯窩,夯窩圓形平底,直徑約5厘米。因此,三里墩實際上是一個大封土堆。1965年2月中旬,當(dāng)社員在此黑土塘的北部(已越出三里墩的北緣)擴大挖掘面積時,發(fā)現(xiàn)此墓。二、內(nèi)墓3座圖7根據(jù)已暴露的部分墓室的墓壁走向,劃定范圍,去掉上面堆積的2.2米厚的黃沙土,其下即為黑土層。在黑土層的表面發(fā)現(xiàn)有明代青花瓷片等遺物。從黑土層再向下挖約20厘米,即顯出墓口。墓內(nèi)填土為黑泥。墓室系長方形土坑豎穴,方向95°。東西長8.1、南北寬6.1米。墓口到墓底深1.3米,墓壁基本垂直。壙內(nèi)積石為槨,系用不規(guī)則的大石塊壘成,高低參差不一,最高處為1.3米,與墓口平齊。積石與壙壁間的距離約為0.8—0.91米。在距墓口深約0.8米的墓室內(nèi),有一層南北向橫鋪的木條;在深1.2米處又有類似的一層木條。木條多已朽爛。上層木條可能為槨蓋;下層的可能為槨底。在下層木條上分布有赭色漆皮,繪有紅色圓點、方格、卷云形等花紋,可能是棺木上的漆皮。棺木和骨殖均已朽爛不辨。從隨葬品的放置看,死者頭應(yīng)向東。三、石棺、罐、板溪件隨葬器物是分先后兩次出土的。其中一部分是群眾挖黑土?xí)r取出來的;另一部分是我們發(fā)掘清理出來的。兩次出土的隨葬器物較完整的和可以復(fù)原的有79件,銅器碎片和雜件14件,共93件;另有刀)幣和五銖錢若干。隨葬品一般均放在石槨以內(nèi)。其分布情況大致是:較大件的銅制器皿如壺、鼎、犧尊、罐、盤、耳杯、架、小刀幣等基本上都放在墓室南側(cè)(群眾即是在這一側(cè)挖黑土把這些器物取出來的。根據(jù)他們的回憶,我們補繪了其中一部分遺物的分布示意圖);陶罐、甕等則放置在墓室的北側(cè)和西端;分布在東端的有銅鹿、銅馬、銅鏡、金帶勾、鷹座玉琮等;其他如玉璧、玉瑗、玉鐲、石圭、銅車、銅俑、五銖錢等,則多分布在墓室中部(圖二)。現(xiàn)將出土隨葬器物分述如下:(一)承獨人雙雙雙側(cè)雙側(cè)板銅帶盤蛇骨盤車箱圖2鼎2件。其一(85號)子母口,鼓腹,矮蹄足,上有方形附耳。有蓋,蓋上有三個對稱的臥獸形鈕。蓋、腹均飾以錯金銀紋飾。腹部紋飾可分為兩組,中有凸稜一周,凸稜以上包括附耳飾以錯銀云紋和三角云紋;凸稜以下有六組錯銀垂花卷云紋。蓋飾錯銀的有鱗甲的盤龍紋,在每兩獸形鈕之間有兩龍之軀體交纏,共六龍,首尾相銜,形象生動;蓋中心為一錯金旋渦紋。通高15.5厘米(圖版拾,2;圖三,1)。出土?xí)r甚完整,鼎腹底部殘留有香瓜子二粒。另一件(80號)形制與前件基本相同,惟為素面,器壁很薄,殘損銹蝕較嚴(yán)重。壺2件。分二式:I式1件(82號)。通高73厘米,敞口、斂頸、扁鼓腹、圈足,圈足下另有三鳥形足。鳥作展翅昂首張口狀,頭頂及翅端均托住圈足的邊緣。壺肩兩耳垂環(huán),環(huán)耳上附有獸面。有蓋,蓋邊亦立三鳥。蓋心有洞,另有浮蓋蓋其上。浮蓋中心有一五瓣花形鈕,鈕上立一狀若展翅飛翔的大雁。該器通體飾以繁復(fù)的花紋,有錯銀的蝠紋,斜方和三角云紋以及綠松石組成的粗大的鋸齒紋和斜方格紋等,并雜以鎏銀的圓泡。該器出土?xí)r,腹下部有多處殘損,經(jīng)修復(fù)如現(xiàn)狀(圖版玖,1)。Ⅱ式1件(51號)。通高33厘米,頸部較短,矮圈足。肩部有兩個獸面銜接。蓋面微鼓,子口,蓋邊有四個S形鈕,無紋飾。犧尊1件(84號)。立獸形,昂首、豎耳、瞪眼、口微張。軀體肥胖,短肢,蹄足,尾細(xì)長。背有帶鈕蓋,可以啟合。通體飾以錯金銀的卷云紋等紋飾,并嵌有綠松石。頸部鑄出項圈,項圈上飾鎏金鼓泡(圖版拾,1)。罐1件(81號)。高20.1厘米。小口,卷緣,折肩,鼓腹,圜底。無紋飾。耳杯8件(52—59號)。出土?xí)r放在一起。形制大小均相同。都為圓耳平底型。盤14件??煞譃槎?I式5件(75—79號),大小基本相同??趶?1.7厘米,薄壁,厚僅1毫米。侈口,平緣,折腹,平底。Ⅱ式大小共9件(60—68號)。出土?xí)r都緊密扣套在一起,最大者徑20、最小者徑12厘米。寬直緣,下斜收為平底。銅架1件(83號)。高38厘米,圓筩形。下部為透雕盤蛇紋圈足,圈足邊緣還凸出三個矮足。上部是比圈足略細(xì)的圓筩,可分為三層。下層浮雕盤蛇紋,中、上兩層為銅圈、銅條組成的支架。在一、二層間有一對銅環(huán)。該器雕紋十分精美,但其用途不明(圖版玖,2)。鏡2件。其中一件(23號)是鏡背、鏡面分制然后合為一鏡的。鏡背為透雕的蟠螭紋,其間雜有鎏銀凸泡(鎏銀已剝落)。邊緣有三銅環(huán),其中一個環(huán)上還綴連著兩個橢圓形的小玉璧,形制頗別致。直徑29厘米(圖版拾貳,1);另一件(46號)是素面鏡,已破碎。戈1件(50號)。已銹蝕殘破,經(jīng)粘對,形仍可辨。長胡殘留波狀小子刺三,“內(nèi)”部窄長,“援”中部稍細(xì),并略向上昂。秘上有錯銀鳥形鑰,頭部已殘(圖四,1)。鐏1件(29號),已殘為兩段。全鐏造型頗奇特。全形為一鳥頭、鳥爪、人身、馬蹄、臀后拖長尾的怪獸,作直立兩爪抱頭形象。上銎為卵形。全身有錯金銀和綠松石的紋飾。殘高14.1厘米(圖四,2)。鐓1件(5號)。圓柱形,圓形銎。下端分出三個尖岔。內(nèi)殘留少許朽木,應(yīng)為殘秘(圖四,4)。尖狀器3件(33—35號)。扁長條形,一面凸起,一面凹進(jìn),形若竹片。端有尖鋒,末梢似有窄柄(已殘斷)。表面有三道細(xì)直稜。其中一件稍大,長17、寬2.1厘米;另兩件稍小,長14、寬1.7厘米。用途不明(圖四,3)。車1件(32號)。為銅鑄的車模型,發(fā)現(xiàn)時已殘斷成許多小碎塊,經(jīng)拚湊大致可以復(fù)原。車箱平面近橢圓形,長19、寬15厘米(圖五;圖六,2)。周圍有欄桿,后面有缺口。欄桿25柱,四層。車箱底呈斜方格網(wǎng)狀。車箱前部有軾。車輪有24根輻條。轅、衡、軸等沒有發(fā)現(xiàn),可能原來是木質(zhì)的,都已腐爛。軸頭1件(24號)。分軎、轄兩部分。軎的兩端相通,卷邊,中部有一周凸稜。有穿,貫以轄。轄端為獸面形,柄扁長(圖六,1)。筩形器1件(31號)。圓筩形,上緣薄、下緣厚,有一個小凸突。表面鑲嵌一些三角形的鎏銀純銅片(圖四,6)。該器用途不明,可能為衡飾。俑1件(42號)。作微蹲坐形,足部已斷失。偏髻,五官均清晰可辨。兩臂前伸,平握雙拳,拳中空,似原握有他物。殘高7.5厘米(圖版拾壹,3)。我們懷疑該俑系附在前述銅車上的御者。戲俑1件(86號)。系三裸體人象環(huán)抱,一男二女。高5厘米(圖版拾壹,2)。鹿1件(39號)。出土?xí)r已壓碎。鹿作伏臥狀,頭頸直立,堅耳瞪目,犄角槎枒,形象畢肖。脊、臀、脛、耳等部分鑲有綠松石。通角高52、身長26厘米(圖版拾壹,1)。該銅鹿與透雕蟠螭紋銅鏡在一處出土,可能作鏡架用。馬2件(20、21號)。均為直立形,軀體肥胖,短頸矮足,尾端挽結(jié),線條簡練,造型穩(wěn)重。一件稍大,高15.5厘米(圖版拾壹,4);一件略小,高13.4厘米。銅馬和銅車出土距離不遠(yuǎn),因此銅馬有可能是用以駕車的。小銅獸2件(40、41號),形相同而頭向相反。長6.6厘米。形似虎,前肢匍匐,后肢挺立,尾卷曲,表面刻有卷云紋。腦后凸起,有斷痕??赡苁歉皆谀炽~器上的飾件。此外,還有小刀幣、五銖錢以及獸面銜環(huán)等用途不明的殘破銅器飾件。小刀幣(93號)的數(shù)量很多,集中在墓室西南角出土,共重五斤,多已破碎不堪,總數(shù)在三百個左右?;”嘲既?刀柄有兩道豎稜,柄端有環(huán)。長13.5、中寬1.2厘米。邊緣參差不齊,鑄出后未加銼磨,可能尚未使用過(圖八)。五銖錢計22枚(4號)。出土于墓室中偏南部,深度距墓口0.8米。大部已銹壞,少數(shù)去銹后可辨出字跡(圖七)。(二)iii形銅帶鉤金帶鉤2件。分二式:I式1件(11號)。含金量約80%,重56克。鉤身扁圓,有繁復(fù)的浮雕和鏤刻的花紋。鉤端作獸頭形,鉤身分布四爪;反觀鉤身下部呈一大獸面形,眼眶內(nèi)嵌黑料珠。鉤身兩側(cè)各盤繞一條夔龍(圖版拾貳,2;圖四,5)。II式1件(12號)。含金量約94—95%,重257克。全身作琵琶形,浮雕出極精美的花紋。鉤端向上則為一坐獸形象,鉤端為獸頭,鉤身具四肢及爪;反置則鉤身呈一長耳雙角的獸頭形,瞋目露牙,相貌猙獰,兩側(cè)還各蟠繞一條小蛇。構(gòu)思和制作都很精巧(圖版拾貳,3;圖四,7)。銀匜2件(6、7號)。形制相同,均已殘破。橢圓形口,淺腹、凹底。流細(xì)窄如柄。器壁甚薄??趶?.1厘米(圖四,8)。金片2片(38、87號)。均為長方形薄片。長6.9、寬2.7厘米。在兩寬邊和一窄邊的邊沿有整齊的一排小針孔??赡茉悼p綴在衣物上的裝飾品。(三)玉件銅帶鷹座玉琮1件(8號)。為白玉制成,通高8.4厘米。較為別致的是,上面扣有鎏金的銀蓋,蓋面還嵌有水晶泡一粒;下面套有鎏金的銀底座并連著圈足,另有四個展翅的銀鷹托住圈足。鷹的造型精細(xì)而逼真(圖三,2)。玉璧4件(9、26、27、37號),大小不等。最大的一件(37號),直徑8、孔徑4、厚0.35厘米;另一件(26號)直徑3.8、孔徑1.6、厚0.5厘米。系用白玉或青斑玉制成。兩面均鐫刻谷紋。石璧2件(25、45號)。用灰黑色細(xì)質(zhì)石料制成。兩面有陰刻渦紋。其一(25號)直徑9.3、孔徑5、厚0.35厘米。玉鐲1件(28號)。白玉,有大塊青斑。剖面長方形,正面刻有谷紋。出土?xí)r已殘缺。玉泡1件(10號)。白玉制成。凸面刻有谷紋。底面有三個凹窩,當(dāng)中的凹窩較大,橢圓形,中有小孔透頂;兩側(cè)的凹窩較小,圓形,均有向內(nèi)斜穿與中窩相通之小孔??赡芟悼p綴在衣物上的飾件。石圭1件(43號)。黑色板巖制成。尖首,下部略殘缺,剖面長方形?,F(xiàn)長24.5、寬5.9厘米。另有殘方形石片1件,中有孔,未知原為何物。(四)底、尾、底、盤罐4件(1、2、13、14號)。形制基本相同。泥質(zhì)灰陶。短直緣,扁鼓腹,凹底。其中一件最大徑在肩部,其余最大徑在腹中部。腹下部至底有交錯的粗繩紋(圖九,2、4)。甕8件(3、15—19號)。形制基本相同。泥質(zhì)灰陶。小口,短直厚緣,廣圓肩,鼓腹,底近平??诩绮克孛?肩以下至底部滿布繩紋。敦2件(69、70號)。都只剩下下半個。泥質(zhì)灰陶,半球形,子口,有三個環(huán)形鈕。(圖九,1)。釉陶罐1件(72號)。高17.6厘米。小口,短侈緣,圓肩,收腹,小平底。肩部有兩個獸面飾,鼻有孔而無環(huán)??诩绮坑袦\黃褐色釉(圖九,5)。四、(一)錯銀銅器鐵證金器清理過程中,在墓室內(nèi)發(fā)現(xiàn)一疊五銖錢,計22枚。從字跡可辨的數(shù)枚看,字形上可分兩類:一類五字中間兩筆較直,朱頭方折;另一類五字中間兩筆稍彎曲,朱頭亦方折。這些五銖錢約是西漢武帝——宣帝時鑄造1。此外,灰陶罐、甕、釉陶罐等隨葬品,也都具有漢代陶器特征。如小口圜底繩紋罐,也有人叫釜或鬴,在洛陽西郊2和長沙沙湖橋3的西漢墓即出過同類器形;雙鼻黃褐釉陶罐也曾見于長沙沙湖橋西漢墓。有些薄胎銅器如銅鼎(80號)、銅壺(51號)以及銅耳杯等,亦皆具西漢時期作風(fēng)。因此,這座墓葬是西漢時期的墓葬。但此墓中還出土了一批紋飾纖細(xì)華麗的錯金銀、鑲嵌綠松石的銅鼎、銅壺、銅犧尊、銅鏡,以及銅馬、金帶鉤等隨葬品。它們卻又與洛陽金村、渾源李峪村等地被認(rèn)為是“戰(zhàn)國墓”所出的同類器形相同或在形象及風(fēng)格上有相似之處4。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們的看法是,在戰(zhàn)國時期發(fā)展起來的錯金銀、鑲嵌的技術(shù),到了西漢時期仍然流行。洛陽金村遺物,是由八個墓葬出土的。郭沫若同志定為周安王22年(公元前380年)的“氏編鐘”出自金村第七號墓。但是金村出土的一件銀套架底部,鐫刻有“三十七年工右舍□□重八兩朱□□”字樣,有人解釋這年號指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的最末年。因此,洛陽金村古墓中,至少有的時代下限已達(dá)秦漢之交,甚至有的可能已到了西漢。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兩墓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錯金銀銅器,說明直到西漢中葉仍盛行這種制作工藝。以上情況,可以作為這座墓葬的“戰(zhàn)國式”器物,實際上就是西漢時期制作的佐證。當(dāng)然,也不排斥另一種可能性,這些錯金銀銅器中,有一部分,原為戰(zhàn)國器物,后被西漢貴族攫為己有,死后又作為隨葬器。西漢墓中隨葬具有戰(zhàn)國作風(fēng)的銅器,在河南陜縣后川的西漢墓中亦常有發(fā)現(xiàn)5。(二)第三,恢復(fù)期,武帝時期至西漢的時間這座墓規(guī)模較大,結(jié)構(gòu)及建筑方法也較特殊,積石為槨的結(jié)構(gòu),同戰(zhàn)國晚期封建貴族的“積石積炭”墓相近6,出土遺物又十分精美貴重,因此,墓主人應(yīng)是西漢時期的封建貴族。關(guān)于墓主人的身份,我們初步推測可能與鳣侯應(yīng)或其家族成員有關(guān)。據(jù)《漢書·王子侯表》:鳣侯應(yīng),城陽頃王延子,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于襄賁,五年坐酎金免。襄賁,即今漣水境7。這座墓葬從地理位置和時代來看,與鳣侯應(yīng)封地和分封時間基本一致。墓內(nèi)隨葬品中有五銖錢和刀幣。刀幣形制較小,重量較輕,刀面、刀背都沒有文字。就形制和尺寸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