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工程論城市記憶工程對我國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推進_第1頁
城市記憶工程論城市記憶工程對我國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推進_第2頁
城市記憶工程論城市記憶工程對我國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推進_第3頁
城市記憶工程論城市記憶工程對我國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推進_第4頁
城市記憶工程論城市記憶工程對我國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推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市記憶工程論城市記憶工程對我國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推進

“城市記憶工程”深化了“記憶”在文件工作中的影響和作用,構建了文件工作的舊基礎。它不僅促進了文件工作和社會的融合,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文件資源體系的建設。一、改革和建設“兩個體系”的需要檔案資源建設是指檔案部門對本區(qū)域、本部門的檔案信息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分工協(xié)調,形成檔案信息資源庫而開展的一系列創(chuàng)造性工作,它是檔案工作永恒的主題,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實施的系統(tǒng)工程。我國檔案資源建設大致經(jīng)歷了豐富館藏、優(yōu)化館藏、檔案信息資源整合與檔案資源體系建設這四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檔案事業(yè)處于全面啟動時期,大部分檔案散存在各機關,上世紀50年代后期,隨著檔案館的建立和發(fā)展,檔案收集和接收工作得到了加強。十年動亂期間,館藏檔案經(jīng)歷了一場浩劫,館藏建設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檔案部門提出了大力豐富館藏,全面建設檔案館的任務后,各級檔案館普遍加強了檔案的收集和接收工作。隨著館藏的建設和豐富,檔案界認識到若沒有質量優(yōu)化的館藏,無論館藏數(shù)量多么“巨大”,也談不上館藏檔案的內容豐富。因此,優(yōu)化館藏伴隨著豐富館藏的推進,共同促成建設內容豐富、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具有較強地方特色的館藏體系。20世紀末,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對檔案資源的集成化需求不斷增強,打破原有的條塊分割和體制約束,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必要的整合被提上日程,檔案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隨著民生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發(fā)展,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在2008年檔案工作者年會上的講話提出:建立覆蓋人民群眾的檔案資源體系和方便人民群眾的檔案利用體系,是以人為本思想對檔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對我國檔案工作實踐新趨勢的新總結,各級檔案部門要把建設“兩個體系”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抓手,全方位推進。建設“兩個體系”的要求,是時代對國家檔案資源建設的新要求,也是國家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更加強調“親民”和“服務”戰(zhàn)略的體現(xiàn),國家檔案資源建設由此進入資源體系建設階段?!皟蓚€體系”的提出讓人們更加關注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方向性和側重點,這一政策的提出結合國家檔案局提出的建設“五位一體”公共檔案館的發(fā)展目標,以及“服務先行”、“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發(fā)展理念,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檔案資源建設的發(fā)展宏圖。所以說,資源體系建設是時代對檔案事業(yè)發(fā)展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我們有理由期待檔案的民生效益和服務效益能夠沖淡檔案界多年來“政治掛帥”的局面,能夠增強中國檔案事業(yè)的“人本”氣息,能夠促進檔案部門服務理念的增強和服務模式的拓展。二、有效緩解檔案資源建設的矛盾在利用需求和主體多元化的新形勢下,館藏內容和結構無法滿足社會利用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開展“城市記憶工程”,對緩解這一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記憶工程”最初啟動時是作為檔案資源建設的一個手段,以達到改變檔案館館藏內容單一、歷史檔案匱乏的狀況,避免給后人認識城市歷史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完整記錄城市發(fā)展的歷史軌跡,為塑造城市文化和精神提供服務。為此,檔案部門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一)主動記錄城市面貌“城市記憶工程”是從關注“普通人”、“記錄歷史”開始的。“城市記憶工程”緣起于20世紀90年代當代著名作家和畫家馮驥才為“搶救天津老街”而發(fā)起的歷史文化考察與保護活動??梢哉f是社會“普通人”主動參與“記錄歷史”的行為啟發(fā)了檔案工作者新的思維。長期以來,檔案館檔案資源來源途徑比較單一,主要靠接收進館檔案和征集社會散存檔案兩個途徑?!俺鞘杏洃浌こ獭笔箼n案館開始大規(guī)模地主動“攝錄”當代城市發(fā)展。山東省青島市檔案館自2002年開始實施“城市記憶工程”,到2006年通過拍攝影像和文字記錄,共形成青島市城市發(fā)展面貌檔案1752個條目,2萬余條分鐘錄像,照片2萬張。濟南市檔案館自啟動“城市記憶工程”來共拍攝照片1000余幅、錄像90分鐘,集中展示了城市發(fā)展的歷史原貌。這些實踐活動不僅為檔案館深化主動記錄工作提供了新鮮經(jīng)驗,也為社會各界理解和支持檔案館工作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主動記錄城市面貌,是檔案館打破傳統(tǒng)工作理念,變革工作思路的重大轉變,對檔案館檔案資源建設和開發(fā)利用具有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主動記錄形成的文字和聲像畫面與傳統(tǒng)檔案館保存的文字載體檔案相結合,能夠更加全面、豐富、生動地對城市形成、演變軌跡進行再現(xiàn)和詮釋。因此,主動記錄與接收、征集并列為檔案資源建設的重要渠道?!俺鞘杏洃浌こ獭笔菣n案部門對社會“普通人”主動參與“記錄歷史”的肯定與回應,也是檔案部門轉換角色——以一名社會“普通的歷史記錄者”的角色來開展工作的起點。檔案部門改變了以往簡單的“拿來主義”(被動的檔案征集工作),而以自己的行動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用自身的行動向社會公眾宣傳了檔案館的“人文形象”,讓社會公眾了解到檔案館是“歷史記憶”最好的藏身之地。(二)加強重大活動檔案的管理和收集工作國家檔案資源建設一直都比較重視對突發(fā)事件、重大事件、重大活動等城市發(fā)展中的重大事項檔案的征集,但往往是處于被動的征集或接收狀態(tài),從而使得這一部分檔案資源在國家檔案資源體系中比較薄弱。加強對重大項目檔案的管理離不開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在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下,檔案部門才能更好地對城市建設中的重大項目檔案進行有效地監(jiān)管和收集。2004年修訂后的《山東省檔案條例》對重大活動檔案的歸屬和流向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從而為山東省各級檔案部門征集重大活動檔案提供了法律依據(jù)。濟南市檔案館先后接收進館“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第二屆中國(濟南)信息博覽會”、“亞洲杯濟南賽區(qū)賽事”、“中超聯(lián)賽開幕式”等檔案資料3000余件。同時,檔案部門自己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類事件檔案資料的記錄中去。如天津市圍繞海河綜合開發(fā)改造工程,及時實施加強海河綜合開發(fā)改造檔案管理工作,深入現(xiàn)場搶拍照片5000余張,以圖像的形式全面留存了開發(fā)改造前的海河風貌。突發(fā)事件、重大事件、重要活動是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亮點,檔案部門為這類活動建立完整齊全的檔案,就是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三)與社會的關系“城市記憶工程”在檔案資源建設由主要源于機關服務社會到源于社會服務社會的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加強對民間文書、口述檔案的征集。北京市檔案館開展城市記憶工程的設想是,運用檔案館資源與社會合作,從胡同入手,去挖掘和搶救潛藏在民間的原始資料;通過舉辦胡同展,北京市檔案館在開門征集之外,還能夠深入民間去采訪,用服務社會取得回報的方式,開辟檔案源于社會的渠道。上海市黃浦區(qū)則以世博會園區(qū)建設為契機,積極搶救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道路、街區(qū)、住宅、人物等各種檔案資料,完整記錄黃埔變遷軌跡,并對文化遺存的歷史淵源、沿革管理、逸聞趣事等進行考證,并與館藏相關的文字、照片、錄像等檔案相結合,建立全面反映城區(qū)風貌的“城區(qū)記憶”專門數(shù)據(jù)庫。同時,檔案部門還呼吁有心的市民共同幫助找尋城市變化腳步,全面記錄上海發(fā)展的點滴,譬如普陀區(qū)對“三灣一宅”市政動遷的跟蹤記錄,就為檔案館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資料。廣東省則是向市民征集反映各個歷史時期城市變遷、生活的實物、資料。(四)加強檔案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城市數(shù)字記憶工程”在網(wǎng)絡檔案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積極舉措。如重慶市檔案局在2008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全面啟動“重慶市城市數(shù)字記憶”工程,形成以“重慶檔案信息網(wǎng)”為主體的開放檔案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建成以市檔案館館藏為核心,以各區(qū)縣檔案館館藏為骨干,以各專門檔案館、部門檔案館館藏為補充,連接全市各機關檔案室的市、區(qū)(縣)和條塊結合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體系。上海市檔案局則依托政務網(wǎng)把政府公開信息和檔案信息的查詢服務逐步向社區(qū)延伸,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上海檔案信息門戶網(wǎng)站,大力推進分布式開放檔案目錄、數(shù)據(jù)庫一門式查詢服務系統(tǒng)建設,逐步形成了具有上海特點的全市檔案服務網(wǎng)站群,為社會公眾提供便捷的檔案信息資源網(wǎng)絡化服務。同時,網(wǎng)絡檔案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不僅為人們的現(xiàn)實活動提供了各種方便的服務,還通過挖掘檔案資源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讓人們緬懷過去,增強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體記憶。目前,青島市、上海市、深圳市、南京市等地檔案信息網(wǎng)站都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以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為背景,將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印跡加以記錄和傳播,既有反映城市變化發(fā)展的城市面貌檔案,又有反映針對時事挖掘檔案中蘊含的歷史記憶的報導與活動,既有圖片、圖像等視覺、聽覺豐富的多媒體資料,還配以簡明扼要的文字解釋,既吸引了人們關注的目光,又讓人們在娛樂的同時了解了歷史,增加了知識。三、“城市記憶工程”對文件資源體系的構建的思考(一)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分化城市記憶讓我們從社會記憶的視角去重新剖析檔案館所應保存國家“歷史記憶”的層次和結構。我們通常會把記憶當成一個整體,但在現(xiàn)實中,記憶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治的取向。根據(jù)權力賦予公民社會身份的差別,我們可以將城市記憶分為三個樣態(tài),即由掌握權力的政治主體主控的記憶;由掌握知識的精英主導的記憶;由來自草根社會地方的主體記憶。這樣的差別會導致他們在記憶歷史時會采取不同的資源組合方法來進行分層性的歷史建構。這種社會記憶分層性的歷史建構具體體現(xiàn)就是檔案館檔案資源的內容、結構、數(shù)量、特點等,即檔案資源體系建設,而這種分層次性的社會記憶建構主體的分析方法為我們認識“體制內”與“體制外”的檔案資源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對于檔案資源建設的“體制”而言這主要是指我國檔案資源的歸檔范圍?!俺鞘杏洃浌こ獭弊屛覀儗⒛抗飧嗟丶械搅松鐣n案資源需求集中而目前又是檔案資源建設中的盲點上,如在檔案接收范圍和門類上,青島市檔案館實現(xiàn)了由市直機關單一文書檔案到企業(yè)、基層單位專門、音像、照片、實物等多門類和載體檔案,將公民出生檔案、破產(chǎn)企業(yè)檔案等市民密切相關的對國家、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接收進館,進一步突出了館藏親民特色。對于檔案資源體系來說,歸檔范圍是第一道關,它把許多文件材料排斥在機關檔案資源體系之外,而進館范圍則是第二道關,它把許多機關檔案排斥在檔案館之外,也就是排斥在國家永久性檔案資源體系之外。因此,在檔案資源建設中,我們要避免有價值的檔案資源遺漏在國家檔案資源體系之外,有必要關注除國家政治性記憶主體之外的社會力量形成的歷史記錄,尤其是社會精英們的記憶主體和來自草根社會的普通民眾的記憶主體形成的歷史記錄。通過這種“體制內”與“體制外”檔案資源的平衡,最終達到國家檔案資源建設的平衡?!绑w制內”與“體制外”檔案資源整合將是我國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新的增長點和理論觀察點。(二)檔案部門是城市記憶的保護主體借助城市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各種影像、物件、建筑、歷史文化等可感知的載體,城市記憶傳遞的是城市活動主體所形成的“歷史記錄”,承載的是一個城市在一定時期內的歷史文化和城市文脈、城市精神?!俺鞘杏洃浌こ獭币該尵瘸鞘械臍v史、保護城市文脈為目的,具有較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認同和支持。不過,回顧城市記憶工程的開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檔案部門雖然不是首先進入這個領域的主體,也不是唯一的主體,城市文化部門、文物保護部門、歷史研究機構、電臺電視臺、街道社區(qū)等各種活動主體和社會組織都是城市記憶的保護和傳承者,但目前能有組織、有計劃、有規(guī)模自覺開展城市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的只有檔案部門。檔案部門開展城市記憶檔案資源的征集、宣傳、開發(fā)利用,是主動介入、主動擔當社會記憶守護者的“補位”之舉。檔案部門開展的城市記憶工程,有效整合城市記憶檔案資源,為社會提供開放式、網(wǎng)絡化、便捷的城市記憶檔案資源信息服務,傳承城市文脈,意義自不待言,如何補位并與社會形成合力,有待深化。(三)整合社會資源,構建民生檔案資源共享體系。在社會“兩個體系”的實施離不開“服務先行”的戰(zhàn)略,其最終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五位一體”公共檔案館的建設目標。隨著檔案事業(yè)“為民”政策的提出,整合檔案資源、提高檔案館社會服務能力成為不少地方檔案館工作的重點。檔案部門要建立覆蓋人民群眾需要、方便人民群眾利用的檔案信息資源體系,就要著力整合社會需要的各類憑證性和文化性檔案信息,如政府信息;民生檔案,如信用檔案、醫(yī)療衛(wèi)生檔案、學籍檔案、婚姻檔案等;城市記憶檔案資源,如反映城市原貌、工程建設、名勝古跡、突發(fā)事件、重大活動等情況的文字、照片、音像資料等材料。這些檔案資源形成主體多元、來源分散、種類和形式多樣,需要通過系統(tǒng)、集中管理,通過數(shù)字化處理,才能更加高效快捷地服務社會。通過整合體制內與體制外的檔案資源,打破檔案資源整合的體制和制度局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