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白與杜甫的傳統(tǒng)偏見_第1頁
論李白與杜甫的傳統(tǒng)偏見_第2頁
論李白與杜甫的傳統(tǒng)偏見_第3頁
論李白與杜甫的傳統(tǒng)偏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李白與杜甫的傳統(tǒng)偏見

李白和杜甫是唐朝和唐朝最偉大的兩位詩人。在詩歌方面,他們都很擅長詩歌和藝術。很難把它們分為不同的領域。在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領域,可以說他們是獨立的領袖。李白以極端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式被稱為“詩仙”。杜先生將中國現實的詩歌藝術推向頂峰,被稱為“詩仙”。雖然他們在創(chuàng)作風格、思想體系、家庭背景、生活經歷乃至性格氣質上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甚至在年齡上也相差了11歲,但最終兩人卻成了一對惺惺相惜的摯友和忘年之交,他們之間親如兄弟的真摯友誼也被人們傳為千古佳話。對于李白與杜甫的友誼關系,學術界雖少有質疑,然而,歷代研究者在評論李白與杜甫友誼時,卻存在著一些傳統(tǒng)的偏見:一種觀點認為,李白與杜甫的友誼關系是不對等的,李白對杜甫的詩歌才華實際上并不怎么欣賞,或者說,杜甫是李白的崇拜者,而李白對杜甫則不過是把他當作自己的一個“粉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李白與杜甫是惺惺相惜,互相崇拜,不僅杜甫是李白的“粉絲”,實際上李白也是杜甫的“粉絲”,李白與杜甫二人是一種“互粉”的關系;還有觀點認為,雖然杜甫小李白11歲,但在李白面前,杜甫扮演的卻是兄長兼伯樂的角色。他關心李白的處境,贊美李白的才華,大有楊敬之“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贈項斯》)的伯樂之風,尤其是李白晚年因“附逆”罪被流放后,他替李白抱冤屈、鳴不平:“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杜甫《不見》),表現得更像是一位愛憐、回護小弟的兄長而非崇拜者;更有一種觀點認為,李白與杜甫不僅僅是一對摯友的關系,從他們“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的親密行為來看,應該是同性戀關系。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在上述各種觀點中,后兩種觀點贊同的人不多,姑置不論,前兩種觀點在學術界影響很大,因而,有必要對這兩種觀點加以分析辯正,并對李、杜二人的友誼關系做出客觀的評價與定位。一、從初會到主禮的大學期間作為一對終生相互牽掛的摯友,李白與杜甫實際上交往的次數并不多,交往的時間也不長。據考,兩人初次相識應該是在唐玄宗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初夏。當時,李白正因仕途失意,剛剛離開朝廷,取道洛陽回山東;而杜甫則正雄心勃勃,在洛陽上層社交圈中積極活動,欲西入長安求功名。中國歷史上兩位最偉大的詩人就是在這樣一種情形之下于東都洛陽相遇了。聞一多在《杜甫》中說,“我們四千年的歷史里,除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紀念的了”。關于李白與杜甫初次相見的情況,可考的史料記載不多,杜甫有一首《贈李白》詩可以確定與此次會面有關,應是兩人分手時杜甫寫給李白的贈別之作:“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喾Υ笏庂Y,山林跡如掃。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痹娭?杜甫表達了自己對爾虞我詐的世俗社會的反感,羨慕李白可以擺脫名利的羈絆去求仙訪道,雖然詩中并未寫出這次初會的具體情形,但仍可從兩人在分手時對共游梁、宋(今河南山東毗鄰地區(qū))的約定與期待,感受到他們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李白與杜甫的第二次會面是在同一年的秋天,當時李白正在梁、宋一帶尋道訪友,杜甫邀了好友高適同訪李白以踐前約。對于這次相聚,三人都有詩記載其事,如李白《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傾暉速短炬,走海無停川。冀餐圓丘草,欲以還頹年。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煙。駿發(fā)跨名駒,雕弓控鳴弦。鷹豪魯草白,狐兔多肥鮮。邀遮相馳逐,遂出城東田。一掃四野空,喧呼鞍馬前。歸來獻所獲,炮炙宜霜天。出舞兩美人,飄飖若云仙。留歡不知疲,清曉方來旋?!痹娭忻鑼懥怂麄儼滋斓歉呤銘?、騎馬射獵,晚上烤肉飲酒、欣賞歌舞的歡樂情形,可見在這次聚會中大家心情都是非常愉快的,以致杜甫到晚年還曾寫詩回憶這段經歷,有“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寒蕪際碣石,萬里風云來”(《昔游》),“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遣懷》)等詩句,對自己當年與高適、李白的那次壯游頗多懷念。次年秋初,杜甫游魯郡(今山東兗州),不久李白自任城(今山東濟寧)來會,這是兩人的第三次會面。在此次相會的十多天中,他們一起登高懷古,求道訪隱,飲酒賦詩,互相酬唱,關系更加親密。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一詩中記載了這次相會的情形:“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fā),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詩中“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之句,意為晚上喝醉了酒同蓋一床被子睡覺,白天出游時手拉著手一同前行,兩人親如兄弟般的深摯友誼,由此可見一斑。同年秋末,兩人再次分手,李白計劃取道揚州,再游越中求仙訪道,而杜甫則打算取道洛陽,西入長安謀求仕進。臨別時,杜甫寫了《贈李白》一詩送給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李白也寫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一詩贈與杜甫:“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蔽膶W史研究者基本上都認為,李、杜的這次分別是他們的最后一別,從此,兩人天各一方,再沒見面。盡管李白研究專家安旗提出過一種新的說法,認為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李白第三次入長安時,他們又曾經在長安城外的長樂坡見過面,認為李白的《戲贈杜甫》就寫于這一次重逢,但證據略顯單薄,主觀猜測的成分更大,尚難令人信服。二、問題的提出—對李白與杜甫友誼關系的傳統(tǒng)偏見學術界對于李白與杜甫友誼關系的評價,有兩種觀點影響較大:一種觀點認為,李白與杜甫的友誼關系是不對等的,杜甫對李白是無限崇拜,而李白對杜甫卻并不怎么欣賞。持上述觀點的人所提出的依據有兩個:一是李白與杜甫二人所寫的有關對方的詩在數量上不成比例。據統(tǒng)計,在杜甫現存的1440余首詩中,與李白相關的有15首,其中專門寄贈或懷念李白的有十首,詩中提到李白的有五首。比較而言,李白寫杜甫的詩卻不多,在其現存的近千首詩中,與杜甫有關的僅四首。于是,有人便據此推斷,在李白與杜甫友誼關系上是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二是李白與杜甫在詩中相互表露的情感也不對等。杜甫在詩中對李白表現出的多是敬佩與崇拜,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李白的真摯思念和對李白詩歌藝術的熱情贊美。如他到長安不久寫的《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詩中盛贊李白的詩冠絕當代,天下無敵,說他由于詩思瀟灑飄逸,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就象庾信那樣清新,象鮑照那樣俊逸。而反觀李白,在詩中對這位崇拜自己的老弟杜甫卻時有嘲諷,最典型的就是那首《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唐代學者孟棨在《本事詩》中認為李白此詩是譏誚嘲諷杜甫作詩拘束不敏。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也以為李白是在調侃戲謔杜甫作詩缺少靈氣。這種理解對后世影響頗大,如《唐書·文苑傳》說,“天寶末詩人,(杜)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嘲誚”。兩相對比,有人便認為,杜甫對李白實際上是單相思,一頭熱,他狂熱地崇拜李白,但李白對他卻并不那么欣賞。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李白與杜甫對彼此的人格與才華是互相崇拜的,即所謂的“互粉”關系,因此,并不存在情感上李白與杜甫孰薄孰厚的問題,有些專家還針對前一種觀點所依據兩個論據,逐一進行了反駁:首先,關于李、杜二人寫對方的詩歌在數量上不成比例的問題,郭沫若說,“前人愛以現存詩歌的數量來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說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見解”。丁啟陣在《李白杜甫情同戀人》一文中更進一步解釋說,“現存詩歌作品中,杜甫寫到李白的作品比李白寫到杜甫的作品多而且深情,這是事實,不容否認。但是,這不能成為杜甫單相思的證據。因為:首先,李白杜甫都有大量的詩歌在流傳中散失了,現存詩歌遠非全貌。據現存詩歌做出任何斷言,都有可能跟事實不合;其次,我們必須考慮到李、杜二人的性情和詩歌風格的差異,杜甫格外喜歡將跟朋友之間的日?;顒忧樾螌懭朐姼?不光是跟李白的交往,跟鄭虔、蘇源明、嚴武等人的交往,他都在詩中作過描寫。李白似乎不太喜歡描寫日?;顒忧樾?再次是,畢竟李白比杜甫年長,在表達感情的時候,較為內斂、平和一些,也是合乎情理之事”。其次,關于李白在《戲贈杜甫》一詩中輕視嘲諷杜甫的問題,郭沫若認為,“這真是活天冤枉”。他解釋說,“詩的后二句的一問一答,不是李白的獨白,而是李、杜兩人的對話。再說詳細一點,‘別來太瘦生’是李白發(fā)問,‘總為從前作詩苦’是杜甫的回答。這樣很親切的詩,卻完全被專家們講反了”。丁啟陣也認為,“李白《戲贈杜甫》中的‘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兩句,曾經被人說成是李白取笑杜甫詩才遲緩,這是不了解李、杜關系的牽強附會。顯然,詩中的這兩句只是好朋友之間的玩笑話,李白借此表示對杜甫身體的關心。倘若真是取笑的意思,題目也不應該是《戲贈杜甫》,按照李白的語言習慣,得用《嘲杜甫》了”。據此,他認為,“一定要用粉絲、偶像之類的概念去描述他們的關系,那么,應該說,李白杜甫是互粉”。三、李、杜的友誼關系上述兩種觀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未免有些偏頗。筆者以為,僅僅根據李白與杜甫寫對方的詩歌數量或一首開玩笑的詩,就斷定兩人的友誼關系是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這顯然過于牽強。因為情感的薄厚與寫詩的數量未必成正比,何況李白的詩散失較多也是客觀事實,如李陽冰在為李白《草堂集》寫的序中就說,“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八九”。這些散失的作品中難免不會有寫杜甫的詩,另外,在唐代,詩人因“作詩苦”而“太瘦生”也未必是貶義。孟郊“苦吟”,賈島“推敲”皆傳為佳話,杜甫自詡“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即便為此而消瘦了一些,又有何值得嘲笑呢?但若說李、杜的友誼關系是完全平等的,是彼此崇拜的“互粉”關系,恐怕也未免失之武斷。因為李白不僅僅是寫杜甫的詩數量較少,在表達對杜甫的情感上也并未達到像杜甫對他那樣崇拜的程度。筆者認為,評價李白與杜甫的關系,應該從兩人的年齡、經歷、創(chuàng)作成就、詩壇地位和影響以及在詩中表露出的彼此情感等方面入手,進行綜合的分析和考量。據考,李白與杜甫初次相見時,李白44歲,杜甫33歲,李白比杜甫年長了整整11歲。且此前,李白已經寫出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春夜洛城聞笛》《金陵酒肆留別》《蜀道難》等著名詩篇,并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玄宗征召入京授以供奉翰林之職,賀知章與之論詩,驚為謫仙,金龜換酒一時傳為佳話,盡管后來李白遭讒離京,但已是名滿天下。相比之下,杜甫當時雖已寫出《望岳》《房兵曹胡馬》等優(yōu)秀詩篇,在東都洛陽的士大夫階層中嶄露頭角,深得崔尚、魏啟心、李邕等名流的賞識,也有了一定的名聲,但與李白相比還只能算是初出茅廬的后生。不用說,杜甫對李白是仰慕和崇拜的,而李白對杜甫也是相當贊賞的,不然兩人也不可能成為終生牽掛的摯友,這可以從他們相互酬答與思念的詩作中得到印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