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愛與規(guī)則同——小朋友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大家好,今天我與大家聊的主題是“愛與規(guī)則同在——小朋友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長久以來,我國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都非常重視對孩子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但是其中也有需要完善和提高的部分。在這次疫情期間,有些地方出現(xiàn)了一部分人不恪守規(guī)則、不顧別人安全的現(xiàn)象。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成年人在恪守規(guī)則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都與其成長過程當中接受的教育、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有直接關系。因此今天我就跟各位家長聊一下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一、什么是規(guī)則意識規(guī)則意識是指發(fā)自內(nèi)心地以規(guī)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包含三個層次:第一種層次是對規(guī)則的認知和理解,第二個層次是樂意恪守規(guī)則的愿望和習慣,第三個層次是讓恪守規(guī)則成為自己內(nèi)在的需要,三個層次層層加深。認識規(guī)則對于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在兒時養(yǎng)成了恪守規(guī)則的良好意識,孩子在學校就會尊重老師、恪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在公司就會尊重領導、恪守公司規(guī)章制度,在社會上就會恪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而不至于出現(xiàn)過激行為。例如,疫情期間不按照規(guī)定居家隔離、外出不佩戴口罩等行為背后,就是規(guī)則意識的缺少。規(guī)則意識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方面。出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種人道德上的成熟重要體現(xiàn)在尊重準則和社會公正感這兩個方面。皮亞杰的這個認知對社會的影響非常深遠。皮亞杰還認為,孩子的自我約束、自我學習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涉及他律階段、自律階段。他律是指孩子做與不做某件事受本身以外的價值原則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斷含有客觀性;而自律則指的是孩子從價值觀角度、從內(nèi)心懂得了為什么不能這樣做、為什么能夠那么做,是從主觀認知方面開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這個飛躍就是人在規(guī)則認知方面的成長。二、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但愿通過今天的學習,讓各位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方面有切實的收獲。因此,在授課的過程當中,我會結(jié)合本身在與小朋友交流、互動過程中的實例以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為大家解說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一)小朋友規(guī)則意識建立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對于不同年紀階段的孩子,在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方面要采用的辦法是不同的。0歲到4歲的孩子處在愉快探索期,沒有任何自律,也沒有任何自我約束感。這個時期的孩子覺得什么都較好玩,甚至可能會用腳去踩大小便。因此各位家長應當懂得,0歲到4歲的孩子還不懂得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4歲到8歲的孩子認知逐步清晰。3歲后來,孩子的語言得到了充足發(fā)展,也能夠充足體現(xiàn)自己的情緒和愿望,這時候是家長與孩子進行交流、培養(yǎng)孩子規(guī)則意識的重要階段。因此,家長應當抓住這個機會,協(xié)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8歲到10歲是青春期之前的階段,孩子開始有自主的道德認知。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懂得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做了父親媽媽會愉快、什么事情做了父親媽媽會不愉快,也會有羞怯感。此時,孩子已經(jīng)與同齡人有了諸多的交流,例如有與幼兒園同伴、小學同伴的交流經(jīng)驗,有了較多的經(jīng)歷、感受之后,孩子開始有一定評判事物的原則,這時候也是建立規(guī)則的較好階段。10歲是小朋友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zhuǎn)化的分水嶺。10歲之前,孩子對一件事情該做與不該做,關注的是成果的好與壞;10歲之后,孩子對一件事情的判斷開始有道德評判原則。10歲后來的孩子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已經(jīng)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內(nèi)在原則了,也就是他如何看待一件事,是內(nèi)在價值觀在起作用。有關10歲這個分水嶺,皮亞杰有一種非常出名的實驗,叫做“對偶實驗”。實驗是這樣的:一種孩子進入一種房間,但在門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種放著15個杯子的托盤。這個孩子并不懂得門背后有這些東西。他推門進去,門撞倒了托盤,成果15個杯子都撞碎了。另外一種孩子,在母親外出的時候,想從碗櫥里拿出某些果醬。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夠不著。在試圖取果醬時,他碰倒了一種杯子,成果杯子倒下來打碎了。那么,這兩個小孩誰的過失大,為什么?實驗結(jié)論是:10歲以前的孩子會認為第一種孩子的過失大,由于他打碎了15個杯子;而10歲后來的孩子則認為第二個孩子的過失大,由于他是貪吃爬上去,不小心打碎了杯子。10歲到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的道德觀念開始傾向于公平和公正,不再刻板地按照固定的規(guī)則去判斷事物。他們會考慮到某些具體的狀況,也會從關心、同情的角度出發(fā)去判斷問題。公平、公正是一種更高級的平等關系,而這種道德觀念在10到12歲的時候,已經(jīng)能夠從內(nèi)部對孩子的道德評判起到作用。理解了孩子有關規(guī)則意識建立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我們才干夠根據(jù)不同階段的特點,采用不同方式協(xié)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下面給大家解說一下弗洛伊德有關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基本理論。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首先存在著一種本我,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是最原始的內(nèi)心沖動。本我遵照愉快原則。超我是由社會規(guī)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nèi)化而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遵照道德原則。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某些人在解決本我和超我的過程當中會很痛苦,會因過多地暴露本我的規(guī)定,卻被道德規(guī)則所不容而受到打壓;或者因太過于堅持道德規(guī)則,其內(nèi)心的愉快沒方法被激發(fā)出來。因此,諸多人獲得愉快是由于他們在本我和超我之間發(fā)展出了一種功效——自我。自我是適度地體現(xiàn)內(nèi)心追求愉快、舒適的本我,同時又考慮到超我的社會價值觀規(guī)定,并對自己進行適宜的約束。這就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的關系,同樣,每一種孩子的成長都是遵照著這些規(guī)律的。(二)傾聽與共情遵照以上規(guī)律,有哪些協(xié)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的具體做法?首先,為什么有些4歲到8歲的孩子會出現(xiàn)不恪守規(guī)則的現(xiàn)象?他們會聽誰的話?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家長與否有必要去聽聽孩子的話?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用手抓飯吃,家長應當怎么辦?第一種家長說,不許用手抓著吃。第二種家長說,你再用手抓著吃,媽媽(父親)就不愛你了。第三種家長說,你不能用手抓著吃,這樣會把細菌吃下去,會生病的。第四種家長說,好孩子不用手抓著吃東西。第五種家長說,你用手抓著吃飯真惡心。第六種家長說,你怎么能這樣吃飯呢?你看王阿姨家的孩子就不這樣吃。第七種家長說,你這樣吃飯是不是存心氣媽媽?尚有的家長會說,你這樣吃飯,你是不是覺得挺好玩?。俊敲?,當孩子出現(xiàn)這種違反規(guī)則的狀況時,家長以上這些回應與否適宜?說“不許用手抓著吃”,這是直接命令,諸多家長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由于他們認為這是最高效的方式。但是,孩子都不樂意被命令、被約束,因此直接命令會讓孩子感到憤怒。說“你再用手抓著吃,媽媽就不愛你了”,每個孩子都渴望媽媽愛自己,因此這句話明顯是威脅。威脅孩子產(chǎn)生的成果是讓他感到焦慮。說“不能用手抓著吃,會把細菌吃下去,會生病”,這就是講道理,4歲左右的孩子還沒有方法完全由他律轉(zhuǎn)向自律,上升到價值觀認知的角度,因此這時講道理也是不行的。說“好孩子一向不用手抓飯”,這是對孩子進行評價,意思就是說用手抓著吃就不是好孩子了。說“這樣吃真惡心”,這是體現(xiàn)出對孩子的嘲諷、羞辱,孩子會產(chǎn)生自卑感。說“王阿姨家孩子就不這樣吃”,這是比較,這種比較對孩子的殺傷力也是極大的。尚有,說“你這樣吃飯是不是存心氣媽媽”,這是診療,就是認為孩子這樣做背后有著非??珊薜膭訖C,這事實上是琢磨了一種孩子的不好動機,會讓孩子非常困惑,也會讓孩子感覺到威脅。以上這些都不是較好的應對方式。但是,如果家長這樣說:“你這樣吃飯是不是覺得很有趣???”事實上,這個年紀階段的孩子用手抓飯的感受,是他們成長過程當中探索世界的一種嘗試。而這種嘗試也會讓他有不同的感受。這時如果家長問他:“你是不是覺得很有趣?”這就是家長開始跟孩子產(chǎn)生共情。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是家長用適宜的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傾聽,是家長培養(yǎng)孩子規(guī)則意識的一種重要技能。傾聽要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礎之上,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作出回應,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將這種感受描述出來,不評價、不指責、不直接建議。在傾聽的時候,第一,要耐心聽孩子說話;第二,要注意理解孩子語言背后所體現(xiàn)的感受;第三,真誠地接受孩子的情緒;第四,要信任孩子能夠自己解決問題,而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結(jié)論、解決方式、評價講出來,要相信孩子通過自己的學習、認知、嘗試,會有自己的收獲;第五,要把孩子當作一種能夠獨立成長的個體,相信孩子在獨立地嘗試發(fā)展探索。舉一種家長與孩子交流的例子,來看看這樣的家長有無做好傾聽。孩子說:“小明今天不和我玩?!焙⒆痈议L說了一種現(xiàn)象,這種狀況下如果家長回應說:“小明不和你玩,那你去找其它小朋友玩啊!”這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是這個回答是直接給了孩子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沒有理解終究是怎么回事,也沒感受到孩子背后的情緒。如果孩子說沒有人和他玩,家長說:“是不是你欺負他們了?”這就是一種評價,家長評價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非常武斷。這時,孩子或許就會開始有些憤怒:“我沒欺負他們!”很明顯,家長的判斷把孩子激怒了。同樣的狀況,如果家長回答:“你要學會跟別的小朋友相處?!边@是講道理,但是在那種時刻,孩子是有一定情緒的,此時家長的道理安撫不了他的情緒。這時孩子更憤怒了,說:“可是他不想和我玩!”還是這個問題,“小明不和我玩”讓孩子在情緒上有些接受不了。然后家長又說:“你別想太多了,快睡覺去吧,明日就好了?!边@時家長發(fā)現(xiàn)解決不了問題,采用了轉(zhuǎn)移話題、逃避的辦法。那么,問題解決了嗎?沒解決。孩子的情緒還在不在?還在。上述幾個家長的應對都沒有做好傾聽,家長到最后也沒有搞清晰孩子終究想說什么,因此孩子很不開心。那么,傾聽型的交流是什么樣的?我們舉個例子,大家從中理解一下傾聽型的交流技巧和思路。孩子說:“小明今天不和我玩?!备改刚f:“看上去你對小明有點憤怒?”家長感受到孩子有點憤怒,于是孩子說:“是,我再也不想跟他一起玩了,我再也不想跟他做朋友了?!焙⒆影炎约旱那榫w更加清晰地體現(xiàn)出來,然后家長說:“你有些憤怒,看樣子也有某些委屈,以至于你再也不想見到他了,是嗎?”家長還是在感受孩子的情緒,孩子說:“就是,他特別討厭?!奔议L說:“小明很討厭,因此你不跟他玩了,是吧?”以上對話中,家長所用的詞都是孩子慣用的詞,闡明家長體察到了孩子的感受。這時孩子說:“可是我如果不和他玩,我就找不到其別人和我玩了。”這是孩子情緒不好的一種很重要因素——“小明不和我玩,我很難受;但是不跟他玩,我又沒別的朋友”。孩子碰到了矛盾,而這種矛盾的感受,前面的家長都沒有聽出來,而現(xiàn)在這位家長聽出來了。于是家長說:“你不想一種人玩,是吧?”孩子說:“可是他總讓我干這干那?!痹瓉硎呛⒆痈∶魍娴臅r候,小明總是指揮他,讓他有些不舒適。家長說:“你不想被他指揮,是吧?”家長把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更加清晰地用自己的語言協(xié)助孩子描述出來。孩子說:“是的,我想和他商議著一起玩?!焙⒆訉ψ约合胍臇|西也清晰了,他事實上是想和小明玩的,也并不討厭小明,只是想跟小明商議著一起玩,但愿小明不要總是指揮他。家長說:“好啊,你能夠跟他一起商議著玩?!笔聦嵣?,家長把孩子找到的解決方案進行了重復,給孩子指導,這樣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緩和和承認,同時也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傾聽。因此,如果家長沒有用傾聽的方式體察到孩子的感受,沒有感受到孩子真正的需求,而直接下達命令或者給出建議、解決辦法,孩子是不會接受的。因此,協(xié)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的前提是傾聽,沒有這個前提,規(guī)則再對的孩子也聽不進去??偨Y(jié)起來,從傾聽到建立規(guī)則可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步,回應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就像孩子在野外對著大山喊“你好”,大山回“你好”,孩子就會愉快;如果孩子對著大山喊“你好”,大山回“你是笨蛋”,孩子能愉快嗎?孩子在與家長交流那一刻,就是但愿家長能給他一種較好的回應。家長要給孩子好的回應,就一定要認真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第二步,邀請孩子一起制訂規(guī)則。第三步,家長列出想到的解決辦法并與孩子進行交流。第四步,去除不好的建議和解決方案。第五步,與孩子達成合同,建立規(guī)則。下面我用一種生活中真實的例子,來讓大家理解從傾聽到建立規(guī)則的五個環(huán)節(jié)。例如,一種家里有兩個孩子,弟弟2歲多,姐姐5歲多。有一天,弟弟拿了姐姐的玩具,還撕壞了她的書和小畫本。于是,姐姐拿起一種玩具敲了弟弟的腦袋。看到這個狀況,父親跟姐姐進行了溝通。父親先說:“我剛剛看到你打弟弟了,由于什么呀?”姐姐說:“他總是搶我的玩具,撕我的畫和書?!薄八麚屇愕耐婢撸耗愕漠嫼蜁?,你很憤怒是吧?”“是,他老這樣!他有時候還把我的玩具扔到廁所里……”這時候,父親能夠用前面講到的傾聽方式說:“他把你的玩具弄臟了,你自己沒法玩了,因此你很難受;你特別喜歡的畫和書被撕壞了,你覺得特別可惜,是不是?”當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被父親接受到了,父親就能夠進入第二步——嘗試制訂某些規(guī)則。例如,父親能夠說:“如果要讓弟弟不搶你的玩具,不撕你的書,咱們后來該怎么辦呢?”姐姐說:“把他送到奶奶那兒去?!薄斑@是一種方法。”“讓他一種人在屋里待著,別進我的屋子?!薄吧杏袉??”“把我的玩具都藏起來。”“尚有嗎?”……姐姐說了幾個解決辦法之后,父親和她一起把這些解決方法都列出來,然后父親能夠說:“把弟弟送到奶奶那兒去、關在屋子里,尚有把玩具都藏起來,這些想法當中,我覺得把他送到奶奶那兒不是好方法,由于送到奶奶那兒就沒人管他了,并且奶奶也很累,這個我不同意。讓他一種人待著,沒人看著他,他可能會摔倒受傷,那也不行。你覺得尚有什么方法?”姐姐說:“那我能夠在他進我的房間之前,把玩具收好?!薄斑@是個好方法,尚有呢?”“我把自己特別喜歡的書放在高處。”“非常好,那既然這樣,父親還想給你提一種建議:如果弟弟拿了你特別喜歡的玩具或者書,你對他說話的時候和藹一點好不好?”“能夠?!薄叭缓?,弟弟在玩的時候,你能不能也關注他一下,別只顧自己玩?”“好?!眲倓偟睦又?,這位父親整個過程沒有命令,也沒有任何評價、羞辱、指責,而是首先進行了傾聽。在傾聽之后,這位父親開始和孩子探討解決辦法,并且在與孩子探討的過程當中,去掉了那些不合規(guī)則的辦法,留下符合規(guī)則的辦法。如果最后大家能做得更精細,例如把這些規(guī)則用筆寫出來貼在房間里,就更完美了。固然,在實際運用過程當中,未必如此一板一眼,但一定會有這樣一種過程。孩子在與家長探討規(guī)則的過程當中,其認知也經(jīng)歷了一種成長的過程。首先,孩子的情緒得到了承認和呵護;另首先,孩子懂得家長聽清晰了自己的問題;再次,家長與孩子一起尋找理解決方法;重要的是,最后的解決方法是孩子承認的。如此一來,孩子也會堅定地恪守規(guī)則。有時,傾聽可能也會無效。如果家長的傾聽是帶著目的性的,例如為了讓孩子最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這就可能使得家長聽到的是自己想聽的,而不是孩子的感受;有的家長耐心不夠,還沒聽完就覺得自己聽到了孩子的全部感受和訴求,并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這也是無效傾聽;另外,家長在傾聽的時候一定要與孩子產(chǎn)生共情,缺少共情的傾聽,也是無效的。什么是共情?怎么才干讓傾聽更有效?共情,就是讓孩子把內(nèi)心的感受說出來,并讓他感受到家長的承認和理解。例如,孩子跟媽媽說:“小明太討厭了,他經(jīng)常讓我干這個、干那個,我討厭他!”如果媽媽說:你不喜歡他這樣對你,是嗎?”這時媽媽對孩子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共情。再例如,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游泳,孩子說:“我不想下水,水太深了,我膽怯。”這時如果這位父親說:“有什么可怕的,就這樣點水,勇敢點!”這位父親的目的就是教會孩子游泳,并帶著很強的目的性,他的回應對孩子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嘲諷、羞辱,或者也能夠稱之為激勵,其成果就是孩子內(nèi)心的恐懼情緒沒有被共情到。普通來講,共情的語言有哪些?例如:“媽媽覺得你……”“這件事讓你覺得……”“你現(xiàn)在的感覺是……”“你的意思是……”這些語言是家長試著把孩子心里的想法說出來,如果孩子的回答是必定的,那么家長就是對的感受到了孩子的情緒。再例如:“我想你的意思是……,對吧?”“你覺得……,這是你想說的嗎?”“……,你感覺怎么樣?”……掌握了這些句式,家長就能夠嘗試著與孩子共情。將這些語言運用到我們生活當中并不難,只是諸多家長缺少這方面的耐心,也沒故意識到這些語言的技巧。再舉個例子,孩子哭著說:“我的小兔子玩偶壞了?!奔议L這樣說:“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兔子耳朵掉了!”這樣的回應不僅沒有共情,并且對孩子的感受予以了否認。如果家長說:“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個新的?!笔紫龋@是直接給出理解決方案;其實,新的能替代壞了的嗎?新的不是現(xiàn)在就能得到的,那么孩子現(xiàn)在的感受怎么辦?因此,這種回答也沒有關注到孩子此時的感受,沒有共情。尚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你尚有那么多玩具,能夠玩其它的。”這也是直接給出想固然的解決方案,不關注情緒。尚有些家長會說:“不許哭,再哭就不是好孩子!”這是評價,如果再加上話語中帶有一定的情緒或不耐煩,孩子會更加受傷。有的家長可能還會說:“不就是一種小兔子玩偶嘛,哭什么哭!”這樣的回應里有羞辱、嘲諷的意味,這樣孩子會產(chǎn)生自卑感。尚有的家長說:“別哭了,明天就好了,先睡覺吧?!卑褑栴}擱置、逃避或者直接轉(zhuǎn)移話題,短期或者一兩次尚可,如果經(jīng)常這樣,孩子會有被無視的感受。這種讓孩子產(chǎn)生被無視感受的回應,甚至比前幾個家長的回應更可怕。例如,孩子回到家跟媽媽說:“媽媽,我今天滑滑梯了,我已經(jīng)能玩高的滑梯了?!边@是孩子想讓媽媽表彰自己更勇敢了,可這位媽媽卻一邊做飯一邊說:“先吃飯吧,跟你爸說去。”她根本沒有在乎孩子說了什么,這是無視,這種無視比轉(zhuǎn)移話題對孩子的傷害還大。總而言之,家長如果沒有做好傾聽與共情,就根本沒法談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三)和藹而堅定地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當我們告訴孩子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的時候,我們不要帶著本身情緒的發(fā)泄,也不要無視孩子的情緒,而是要對孩子的情緒有感知、有承認,與孩子有共情。在以上前提之下,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的態(tài)度要和藹而堅定。什么叫和藹而堅定?怎么才干做到和藹而堅定?第一,要清晰具體地告訴孩子現(xiàn)在應當做什么。4歲到8歲的孩子開始有某些自己的判斷,這時候?qū)⒆右刑貏e清晰明確的批示,來告訴孩子現(xiàn)在該做什么。第二,要采用啟發(fā)式的提問辦法,例如問孩子怎么解決問題、有什么方法、是怎么想的。第三,要擬定孩子與否明白當時的狀況和具體條件。孩子在運用規(guī)則的時候,是絕對離不開當時的具體條件和環(huán)境的。第四,邀請孩子共同制訂規(guī)則。第五,能夠讓孩子進行“有限選擇”,例如姐姐打弟弟的例子,家長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45231-2025智能床
- 全新合伙人合同:創(chuàng)始股東權利與義務
- 雙方戒煙合同責任書
- 船舶所有權變更合同
- 合同離婚改革:軍人家庭權益保障
- 5電磁鐵(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上冊科學教科版
- 項目融資及還款合同書范例
- 住宅租賃安全責任合同條款
- 知識產(chǎn)權保護及商業(yè)秘密合同范本
- 租賃合同模板范本:貨物運輸設備
- 2024-2025年第二學期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二)
- 2025年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博物館場地租賃與文物保護合作協(xié)議3篇
- 2025年春新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全冊課件
- 2024年鐘山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駱駝祥子-(一)-劇本
-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
- 漁業(yè)行業(yè)智能化海洋牧場養(yǎng)殖方案
- 《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2002年修訂本)
- 《債權法教學》課件
- 太傻天書(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