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辯證法與念辯的區(qū)別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論辯證法與詭辯論的界限_第1頁
論辯證法與念辯的區(qū)別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論辯證法與詭辯論的界限_第2頁
論辯證法與念辯的區(qū)別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論辯證法與詭辯論的界限_第3頁
論辯證法與念辯的區(qū)別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論辯證法與詭辯論的界限_第4頁
論辯證法與念辯的區(qū)別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論辯證法與詭辯論的界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辯證法與念辯的區(qū)別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論辯證法與詭辯論的界限

辯證與辯論的對立和斗爭一直是哲學思想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盲目追求道德和扭曲,將辯證法轉化為“最卑鄙、最卑鄙的欺詐”。1914年至1915年,列寧致力于研究哲學,編纂了《哲學筆法》。他把辯證法和辯證法的邊界作為自己的研究重點。他在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斗爭中,通過批判地吸取哲學史上反對詭辯論斗爭的成果,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辯證法與詭辯論相對立的理論,全面而系統(tǒng)地指出了唯物辯證法與詭辯論的界限。這些思想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對辯證法思想的改造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中就曾指出過:“人們常常把辯證法看做一種技藝,好象它是基于某種主觀的才能,而不是屬于概念的客觀性”。這里所謂“技藝”和“主觀的才能”就是指詭辯論。這表明,黑格爾已經看到了主觀主義是詭辯論的基礎,真正的辯證法應當具有客觀性。因此,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在分析柏拉圖的辯證法時,干脆把辯證法與詭辯論的區(qū)別說成是客觀辯證法與主觀的、空洞的辯證法的區(qū)別。他在批判普羅塔哥拉的詭辯主義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時,著重指出的也是這個命題的主觀主義。他還說,把一切交給意識決定,這是蘇格拉底和一切詭辯學派的共同之處。黑格爾認為辯證法與詭辯論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對立上。這一思想無疑有合理之處。所以列寧對它非常重視,分別作了摘要和轉述。但是,黑格爾的客觀性不過是指絕對觀念具有的獨立的存在;他所講的具有客觀性的辯證法,不過是這種神秘的純概念運動的辯證法,所以其實質還是唯心主義的。沒有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真正科學的解決,在思維的圈子里是不可能真正駁倒詭辯論的??陀^唯心主義立場使黑格爾不可能真正揭示詭辯論的要害歸根到底在于歪曲了思維與存在的真實關系,也不可能找到徹底駁倒詭辯論的客觀標準——社會實踐?!皰仐壣?、絕對、純粹觀念等等”,是列寧為自己制訂的讀黑格爾著作的一條唯物主義原則。列寧在改造黑格爾的這一思想時也是這樣。他明確指出:“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靈活性,達到了對立面統(tǒng)一的靈活性,——這就是實質所在。主觀地運用這種靈活性=折衷主義與詭辯??陀^地運用的靈活性,即反映物質過程的全面性及其統(tǒng)一的靈活性,就是辯證法,就是世界的永恒發(fā)展的正確反映。”在這里,列寧強調的所謂客觀,是對不依賴于人而獨立存在的物質過程的全面性及其統(tǒng)一的靈活性的反映,是對世界永恒發(fā)展的正確反映。他用“物質過程”、“世界”代替了黑格爾的神秘的絕對觀念,這就賦予了客觀性以全新的內容,用辯證唯物主義與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對立起來,科學地指明了折衷主義和詭辯論的基礎是主觀地運用概念的靈活性,它們表現為一種主觀隨意性。科學辯證法則是牢固地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后來,他在即將讀完黑格爾的《邏輯學》并對全書進行總結時,又進一步把“觀察的客觀性”作為“辯證法要素”的第一條,把客觀性提到首位,加以強調。二、“主觀主義”與“非此即機理”相對主義是詭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征,列寧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早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他就明確指出過:“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并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并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边€指出:“從赤裸裸的相對主義的觀點出發(fā),可以證明任何詭辯都是正確的”。深刻地揭示了詭辯論與相對主義的本質聯系。詭辯論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貌似辯證法而實際上與辯證法根本對立的形而上學的世界觀。所以,詭辯論不僅表現為相對主義,也以把某種有條件的、相對的東西絕對化為特征。黑格爾就持有這種看法。他認為,詭辯論有時也表現為,在兩種對立的規(guī)定中,肯定一面,排斥另一面,堅持“非此即彼”。在這個問題上黑格爾是很不徹底的。他一方面反對絕對主義的獨斷論,另一方面又說有什么居于一切相對之上的絕對完滿的“絕對觀念”,認為他自己的哲學體系就是一個完成了的、不需要再發(fā)展的絕對完滿的體系。這樣,他就拋棄了辯證法,陷入了詭辯論的泥坑。在《哲學筆記》中,列寧除了揭示詭辯論與相對主義的聯系外,還進一步揭露了它與絕對主義的聯系。黑格爾對以“非此即彼”的獨斷搞詭辯的高爾吉亞等人言論的分析,列寧作了摘錄。讀拉薩爾《愛非斯的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一書時,還特別注意克拉底魯把赫拉克利特人“不可能兩次進入同一條河流”的格言改成“連一次也不可能”這段敘述,認為這就是通過把運動絕對化而否認相對靜止、搞詭辯的一個典型例子。,他在讀到辯證法是“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怎樣成為)同一的——在什么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轉化而同一的”,自始至終強調的是條件性問題。這既是對黑格爾的不徹底性的批判,因為在黑格爾那里,一切矛盾歸根到底不過是概念的矛盾,所以他講矛盾轉化是從來不談條件的;另一方面也是針對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講的。因為現實的矛盾的轉化,如戰(zhàn)爭與和平之間的轉化等,本來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但他們搞詭辯,把它說成是無條件的。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的短文中,在談到相對與絕對的關系時,進一步明確指出:“主觀主義(懷疑論和詭辯等等)和辯證法的區(qū)別在于:在(客觀的)辯證法中,相對和絕對的差別也是相對的。對于客觀的辯證法說來,相對中有絕對。對于主觀主義和詭辯說來,相對只是相對的,是排斥絕對的。”明,在列寧看來,主觀主義是詭辯論的實質,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則是詭辯論的重要特征。從而使得對詭辯論在相對與絕對關系上的特征的揭示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二、從“整體”到“中介”黑格爾的《邏輯學》在論述根據范疇時,詳細地區(qū)分了形式的根據、實在的根據和完全的根據。他指出,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具有‘許多’——‘內容的規(guī)定、關系和看法’,所以可以隨便提出多少贊同和反對的論據”。為,這種“實在的根據”抓住事物諸多規(guī)定中的一個加以夸大,作為論證的唯一根據的做法,是詭辯論的重要手法之一。因為“這樣的論據沒有包括‘事物的全貌’,沒有‘窮盡’事物(指‘把握事物的聯系,和‘包括’事物的‘一切’方面而言)”??磥?只有從事物各個方面的聯結和總體上去把握事物,找出事物的本質,才算掌握了事物的內在根據,這才是完全的根據。雖然黑格爾在這里所講的事物的本質和內在根據指的是絕對觀念,是唯心的,但他強調從總體上把握事物,把事物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來把握的思想無疑是很深刻的。所以列寧對此十分重視,對有關內容作了大量摘錄。他說:“真理就是由現象、現實的一切方面的總和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構成的?!痹诟脑旌诟駹査枷氲幕A上提出了“觀察的客觀性”,并明確指出,這就是要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它,而不附加任何主觀成份,就是要把握“這個事物對其他事物的多種多樣的關系的全部總和”,而不能用“實例”和“枝節(jié)之論”作論據。在列寧看來,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是由各種因素、方面按一定的方式綜合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復雜系統(tǒng))。其中每一個要素、方面只有在整體的有機統(tǒng)一中,才能表現為它本身所應當是的那種樣子,如果把它們從整體中割裂出來、孤立起來,它們就不僅不能代表整體,而且連自己也說明不了。他很欣賞亞里士多德的名言:“脫離身體的手,只是名義上的手”。每一個事物不僅是由內部各種要素按一定的隸屬關系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tǒng),而且還通過各種中介與其他事物相聯系。一切經過中介聯成一體,整個世界就是由各種事物和過程有規(guī)律地聯系起來的一個有機整體22。僅如此,所有的事物,整個世界還處在不停的運動中,不斷地在發(fā)展、變化著。所以,列寧講的“觀察的客觀性”,就是要求對構成事物的各個方面、要素按照系統(tǒng)性原則,把它們放到有機整體中加以把握,要求考慮到它的各個方面、要素及其結合方式、功能關系;考慮到它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和關系;考慮到它的歷史、現狀與發(fā)展趨勢。用列寧自己的話來說,“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從事物的發(fā)展、‘自己運動’、變化中來觀察事物”,并“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講客觀性,強調不應當是“實例”和“枝節(jié)之論”,把黑格爾的合理思想安置到科學唯物主義基礎上之后,進一步揭示了唯物論與辯證法、客觀性與全面性的內在聯系。后來,列寧在《統(tǒng)計學和社會學》一文中進一步發(fā)揮了他對這個問題的觀點。他寫道:“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方法了。羅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為在具體的歷史情況下,一切事物都有它個別的情況。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系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勝于雄辯的東西,而且是證據確鑿的東西。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而是片斷的和隨便挑出來的,那末事實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也不如?!?列寧實際上是從如何對待部分和整體關系上指出了辯證法與詭辯論的原則界限。指出,抓住事物的表面和某一片面冒充事物的全體,把部分當整體,使整體從屬于部分,用部分歪曲整體,是詭辯論的一個重要手法?!皩嵤虑笫恰薄摹笆聦崱背霭l(fā)的詭辯論,比赤裸裸的唯心主義具有更大的欺騙性,離事實也更遠。列寧不僅揭示了辯證法與詭辯論在對待部分與整體、要素與系統(tǒng)關系上的根本對立,還進一步揭示了詭辯論在這個問題上陷入泥坑的原因。列寧認為,詭辯論所持的觀點“是形式邏輯或經院哲學邏輯的觀點,而不是辯證邏輯或馬克思主義邏輯的觀點?!边@里當然是指詭辯論把形式邏輯絕對化,拒絕接受辯證邏輯。列寧的這一論斷大大深化了辯證法與詭辯論相互關系的理論。列寧還認為,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質。不過在列寧看來,事物的本質不是概念,而是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因此,列寧特別重視矛盾問題,他把承認不承認矛盾,特別是承認不承認事物包含內部矛盾,看作是辯證法與詭辯論的重要區(qū)別之一。他在看到黑格爾談有些人認為以純存在為開端不好理解時,摘了“‘開端的不可理解性’——如果無和有在只是互相排斥的話;但這不是辯證法,而是詭辯?!钡鹊取2⒃谂赃吪恕霸庌q和辯證法”幾個字,明確認為這是辯證法與詭辯論的界限之一。堅持主觀主義立場,又不承認事物內部包含矛盾,勢必把否定看作是外在的否定,把否定的結果看作是使一種事物化為無。事實上這也是詭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征。黑格爾在批判詭辯論的這種看法時寫道:按照真正辯證的觀點,“這個他物本質上不是空洞的否定的,不是被當作辯證法的通常結果的無,而是第一個東西的他物,是直接東西的否定;因而,它被規(guī)定為間接物,一般說來在其內部包含著第一個東西的規(guī)定。所以,第一個東西實質上也儲藏和保存在他物之中。保持肯定的東西于它的否定的東西中,保持前提的內容于它的結果中,這就是理性認識中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黑格爾講的辯證法與詭辯論在對待否定上的區(qū)別。列寧對黑格爾批評把辯證法理解為只具有消極的結果這類論述十分重視,作了不少摘錄和評論。認為“這對于辯證法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背?“辯證法的特征和本質的東西并不是單純的否定,并不是徒然的否定,并不是懷疑的否定、動搖、疑惑(當然,辯證法自身包含著否定的因素,并且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這些,而是作為聯系環(huán)節(jié)、作為發(fā)展環(huán)節(jié)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東西的、即沒有任何動搖、沒有任何折衷的否定?!眴渭?、徒然、懷疑的否定就是指詭辯論對否定的理解,整個這段話是列寧劃出的辯證法與詭辯論在否定上的界限。四、“既是主義者的事實,也是主要的東西”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歷來主張,觀察事物不僅要看到構成該事物的各種要素,還要弄清各要素之間真實的結構、功能關系。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事物。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神圣家族》中就提出過這種思想。他們說:“無產階級和富有是兩個對立面。它們本身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它們二者都是由私有世界產生的。問題在于這兩方面中的每一個方面在對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樣的確定的地位。只宣布它們是統(tǒng)一整體的兩個方面是不夠的。”列寧非常重視這種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的思想。他摘錄了這段話,完全贊同只有不僅看到矛盾雙方,而且看到誰是主要方面才算做到了真正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認為否則就是“用詭辯論掩蓋”事實、作出與事實相反的結論。后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思想。1916年12月,他在《給印涅薩·阿爾曼德》的信中寫道:“我的看法是:不要忽略主要的東西(社會主義革命);要把它提到首位(尤尼烏斯沒有這樣做);一方面要提出一切民主要求,同時要使它們服從于社會主義革命,加以配合,使這些要求共同隸屬于社會主義革命(拉狄克+布哈林不恰當地排除了其中一個);并且要記住,爭取主要東西的斗爭也可能從爭取局部東西的斗爭開始?!崩?列寧明確提出了各種要素有主、次之分和要全力抓住主要的東西的思想。1918年,他在《論革命空談》一文中進一步指明了這個問題上唯物辯證法與詭辯論的界限:“機會主義者的錯誤并不在于他們‘關心了’客觀前提……,而是在于他們不正確地估計了事實,抓住了枝節(jié),忽視了主要的東西……”1921年,他在關于工會問題的辯論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