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學常識資料_第1頁
古文學常識資料_第2頁
古文學常識資料_第3頁
古文學常識資料_第4頁
古文學常識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的歸類。

1、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

3、莊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5、茍于是戰(zhàn)國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韓非于是戰(zhàn)國末期法家思想員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壇的領袖,開風氣之先,影響一代詩風。

9、曹植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

10、陶淵明: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為內(nèi)容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

11、鮑照:是南朝劉宋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其樂府詩對唐代詩人有很大影響。

12、王維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14、杜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15、岑參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代表。

17、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隱是晚唐詩壇上的著名詩人。

19、歐陽修是北宋詩人革新運動的領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21、蘇拭是宋代文藝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詞派的創(chuàng)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也是婉約派詞人的代表。

23、陸游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

24、李清照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難得的女作家、女詞人。

25、關漢卿是元代雜劇的奠基人。

26、馬致遠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

27、王實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雜劇作家。

28、張養(yǎng)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9、于謙是明代著名的詩人。

30、湯顯祖是明代成績最高的劇作家。

31、馮夢龍是明末通俗文學的一代大家。

32、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詩文理論家。

33、李漁是清初杰出的戲劇理論家和創(chuàng)作家。

34、瞥雪芹是我國清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

35、梁啟超是最早高度評價和極為提倡小說創(chuàng)作的人。

36、黃遵憲是“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

37、龔自珍是近代歷史開端之際得風氣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學家。

1、上古歌謠:上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我國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促進生產(chǎn)的重要工具,是在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代產(chǎn)生的,是出現(xiàn)最早的文學樣式。按題材內(nèi)容,可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zhàn)爭歌謠等。它們具有集體性、綜合性和再現(xiàn)生活的直接性,詞句簡樸,節(jié)奏流暢,以賦為其主要表現(xiàn)手法。2、《周易》:先秦時的一部卜筮書。其文字分經(jīng)、傳兩部分。其中的卦、爻辭為《易經(jīng)》,約成于西周初年。它們記載了上古社會的一些情況,保存了一些具有樸素色彩的上古歌謠?!兑讉鳌肥菍?jīng)的說明和解釋,大部分作于戰(zhàn)國時期,反映了當時的哲學思想。3、神話:神話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用虛幻的想象表現(xiàn)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強烈愿望和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浪漫主義藝術創(chuàng)作。它是原始文學的一種重要樣式,是后世文學藝術的重要土壤和武庫。4、《山海經(jīng)》:一部與巫術有關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詳,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秦漢時又有增補。共18卷,以

21、白居易詩歌的特點是:①通俗易懂、雅俗共賞。②常用對比手法。③注重人物描寫。

22、李商隱詩歌的特色有:①詩歌風格雄渾悲壯。②詞作兼有豪放和婉約之長。

23、柳永詞作的特點有:①多寫都市繁華景象及青樓歌妓的生活。②尤善于表達羈行役之苦。③大量制作慢詞。④以鋪敘見長。

24、辛棄疾詞作的特色有:詞風以豪放悲壯為主,“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25、《三國演義》藝術特色:①善于刻畫人物形象。②語言傳神、生動、準確。

四、主要著作的文體性質(zhì)歸類。

1、《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

2、《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

3、《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雜史書,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散文總集。

4、《國語》是一部國別體史書。

5、《左傳》是我國早期的編年體歷史著作,同時也是具有文學價值的散文名著。

6、《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它也是一部偉大的傳記文學作品。

7、《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8、《樂府詩集》是唐五代以前樂府詩的總集。

9、《世說新語》是一體按內(nèi)容分類的筆記小說集。

10、《西廂記》是元雜劇,是我國古典雜曲國的不朽著作。

11、《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12、《西游記》是一部神怪小說。

13、《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獨作的白話長篇小說。

14、“三言”“二拍”是明代代表性的短篇小說集。

15、《聊齋志異》是清初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文學成就最高的志怪傳奇文言小說。

16、《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諷刺文學的代表作。

17、《紅樓夢》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

五、主要著作的基本內(nèi)容歸類。

1、《詩經(jīng)》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采自15個地區(qū)的詩,其中大多數(shù)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產(chǎn)生地王都附近的詩;“頌”有《周頌》、《魯頌》、《商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詩。

2、《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戰(zhàn)國策》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洲說各國或互相辯難的言論和行動。

4、《左傳》記敘了春秋時期250多年間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外交等方面的歷史事實。

5、《史記》記敘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6、《西廂記》寫書生張生與崔相國之女鶯鶯追求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故事。

7、《世說新語》記載了東漢末年至東晉年間許多貴族、名人的言談逸事。

8、《三國演義》以蜀漢與曹魏的斗爭為主線,描寫了自漢末群雄逐鹿至西晉統(tǒng)一歷史進程。

9、《西游記》以孫悟空為中心,寫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黑暗勢力,要求戰(zhàn)勝自然、克服困難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

10、《紅樓夢》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籬玉的愛情悲劇為主要線索,著重描寫了賈家榮、寧二府由盛到衰的過程。

11、《聊齋志異》描寫歌頌愛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敗。揭露現(xiàn)實政治的腐敗和政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熱情地歌頌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

12、《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寫南明王朝興亡的歷史,“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

13、《長生殿》一方面頌揚李、楊之間生死不渝的愛情,表達了作者的愛情理想;另一方面又譴責他們荒淫禍國,企圖達到“垂戒來世”的目的。

14、《牡丹亭》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離死合的愛情故事,提示了反封建禮教的主題。

六、作家,文論家的文學主張歸類。

1、孔子文論:以詩教為核心,倡“興觀群怨”說。

2、孟子提出“與民同樂”的文藝美學思想,和“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方法論。

3、老子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論。

4、莊子文論祟尚自然,反對人為,提“虛靜”、“物化”和“得意忘言”。

5、屈原倡“發(fā)憤抒情”說。

6、司馬遷提“發(fā)憤著書”說。

7、王充文論倡“真善美”相統(tǒng)一。

8、鐘嶸文論以“直尋”為核心。

9、李白詩歌理論祟尚自然清新。

10、王昌齡倡“詩境”論。

11、詞空圖論詩歌要有“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2、韓愈文論:文道合一,務去陳言,氣盛言宜,文從字順。

13、歐陽修文論:文章應“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14、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15、嚴羽論詩倡“別才、別趣”、“妙悟”、“以盛唐為法”。

16、李蟄主張“童心說”。

17、公安派:倡導“性靈說”,各盡其變,力求創(chuàng)新。

18、王土幀主張“神韻說”。

19、沈德潛主張“格調(diào)說”。

20、翁方綱主張“肌理說”。

21、袁枚主張“性靈說”。

七、文學理論作品歸類。

1、曹丕《典論·論文》。

2、陸機《文賦》。

3、鐘嶸《詩品》。

4、劉勰《文心雕龍》。

5、杜甫《戲為六絕句》。

6、白居易《與元九書》。

7、皎然《詩式》。

8、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9、李清照《論詞》。

10、張戒《歲寒堂詩話》。

11、嚴羽《滄浪詩話》。

12、張炎《詞源》。

13、葉燮《原詩》。

《中國文學批評史》(宋以下部分)一.文化演變:意識形態(tài)下的文學批評

宋以后中國文化發(fā)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意識形態(tài)的體系化。

新儒學即理學(或道學)的形成。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理學大體上有兩派。程朱理學:“格物”是從日常生活中不斷獲得本性的積累。所以灑掃應對,莫非天理。陸王心學:以為人心自足,無所虧欠。

程朱理學作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結(jié)束于清末。它的終結(jié)標志著古典文化的結(jié)束。

二.唐宋之爭與宋以后詩學的主脈:

詩的傳統(tǒng),即所謂“風詩正宗論”(朱自清),用比興手法來表現(xiàn)情感。這個傳統(tǒng)以唐詩為典范,在唐以后形成了一種唐詩本位觀念,其后的文學批評,就是建立在這種觀念上的。

宋詩走向一條不同于傳統(tǒng)的道路。它表現(xiàn)出了不同于唐詩的特征。認同還是排斥這種新的詩歌范型,成為宋代及以后的詩歌批評的主題。這個主題就是唐宋之爭。

三.兩種新的批評類型:詩話(筆記型批評)與點評(鑒賞型批評)

宋代以后,產(chǎn)生了兩種主要的批評類型,那就是詩話和點評。

1.詩話:

“詩話”概念的界定問題。

宋詩話的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以歐陽修的《詩話》為代表,大抵篇幅小,以論“事”為主,理論性不強。第二階段在南北宋之際,內(nèi)容從“記事”向“論辭”的方向推進,主題是江西與反江西之爭。在體制上,有摘抄性質(zhì)的,有分類抄輯性質(zhì)的,有紀事體的。第三階段在南宋中晚期,為成熟的總結(jié)期,在理論水平上達到高峰。

2.點評

點評包括圈點和批評。

點評在宋代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以劉辰翁為代表。批評后來成為古代小說批評最重要的方法,并形成獨特的體例。

點評法的基本特征:直接介入閱讀,細讀。缺點:其一,有時過于注重字法句章法,著眼點在有跡可尋處。其二,介入過深,閱讀的自主性反而被削弱。其三,點評法在實質(zhì)上是一種經(jīng)驗性的批評形式,在理論上缺乏內(nèi)容的抽象性和表述的系統(tǒng)性。

3.從傳統(tǒng)批評類型看古代文論體系

詩話和點評都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批評思維的鮮明的經(jīng)驗性,也就是說,傳統(tǒng)的批評是文本本位的,而文本本位實際上又是審美經(jīng)驗本位的。

現(xiàn)代尋求中國文論“體系”的動機,以及建構(gòu)中國文論“體現(xiàn)”所存在的問題。指出:需要擺脫“本體論-認識論”的哲學模式。

中國文論的特征:一是陳述的當下性和非系統(tǒng)性。二是以作品為本位。

第二章

北宋詩文革新理論(以歐陽修、蘇軾為中心)

教學時間:6課時,第4-6周。

主要內(nèi)容:

一.

宋初詩文風氣:

1.西昆詩風

“西昆”之詩帶有很強的游戲特征。好用典,詞采華瞻。

2.太學文風

石介倡導儒學,抨擊西昆。形成古拙奇奧的“太學體”。

二.

歐陽修:

1.文體革新與儒學復古的關系

詩文革新通常是是在思想史背景中展開的。思想的表達和傳播以思想性的寫作為手段。唯美寫作的主流化,往往對思想性寫作構(gòu)成直接的威脅。所以思想變革一般也需對文體變革提出要求。

思想變革與文體變革之關系的歷史回顧。韓愈的儒學復興運動和古文運動對北宋詩文革新產(chǎn)生直接影響。

2.“道勝文至”

歐陽修對以西昆為代表的唯美寫作的批評。他強調(diào)“道勝”,是針對西昆體的。他的文學革新主張,與韓愈的古文運動,有著相同的性質(zhì)。其所謂“道勝”,強調(diào)寫作的現(xiàn)實性和道義性,并把這種現(xiàn)實性和道義性融入到對西昆體的批評中。但他對“道”的理解很平實,并不抽象,所以他的“道勝”能夠與“文至”相貫通。

3.對“太學體”的批評

歐陽修堅決抵制太學體。他要建立的是一種自然流暢、簡而有法的文風。

4.“詩窮而后工”

歐陽修的“詩窮而后工”,其精神通于“道勝而文至”。其內(nèi)涵:受挫而有所郁積,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沖動;對于人生作深度體驗;悲情體驗是古人的一種最基本的審美方式。

中國正統(tǒng)文學缺少喜劇精神,悲劇精神也有所不足。分析其原因。以此來理解和評價歐陽修的“窮而后工”之說的得失。

三.蘇軾:

1.“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對“太學體”的批評提升到更高的理論層面。

其“行止”之說淵源于以前文論家對“渙”之道的體悟。蘇洵從“渙”之道中推衍出其“自然主義”觀念,對蘇軾產(chǎn)生直接影響。

蘇軾“行止”說包含了對“筆”“意”關系的界定。從邏輯起點上看,“筆在意先”。從過程上看,是“意在筆中”。從效果上看,是“筆”“意”合一?!肮P意合一”即“辭達”。蘇軾以莊子的“道進乎技”思想來詮釋孔子的“辭達”觀念。此陳義甚高,具有天才論傾向,意義超出了對太學體的批評。

2.“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解讀《送參寥師》詩。

蘇軾對傳統(tǒng)詩學中主“動”的創(chuàng)作論提出異議,傾向于主“靜”說。“動”與“靜”有各自的效果,但二者實非對立關系。

蘇軾在詩中還提出“中”“邊”之辨。

蘇軾的以佛論詩,極大地影響了宋代詩論的風氣。

第三章

江西與反江西以及唐宋之爭

教學時間:6課時,第7-9周。

主要內(nèi)容:

一.江西詩學:

1.“奪胎換骨”與“點鐵成金”

黃庭堅好示人以學詩之門徑,由此形成江西詩風。他注重作詩的字法句法章法,但對詩歌創(chuàng)作實有其極高的追求。蘇軾詩學有似于南禪,而黃庭堅詩學有似于北禪。

2.“參悟”和“活法”

江西末流弊于摹擬,所以呂本中提出“參悟”、“活法”以救之。

呂本中建構(gòu)“江西”譜系。元代方回將此譜系作進一步完善。

二.反江西派詩學:

1.葉夢得《石林詩話》

葉夢得論詩以“渾然”為最高境界。

2.張戒《歲寒堂詩話》

張戒論詩則以“言志”為本而注重“意味”。

3.陸游的“工夫在詩外”說和楊萬里的“風味”說

陸游和楊萬里都由江西入,最后則有出于江西。

陸游“工夫在詩外”實切中江西詩風之弊。楊萬里“風味”說強調(diào)詩歌的內(nèi)韻,也是對江西詩風的揚棄。

三.嚴羽《滄浪詩話》:

1.《滄浪詩話·詩辨》解讀

“夫詩有別才”至“謂之單刀直入也”。

2.“興趣”說的美學內(nèi)涵

思想史背景分析:道家哲學的形而上取向,對感性和言語的超越,“有”“無”之辨,“言”“意”之辨。

傳統(tǒng)趣味理論的歷史勾勒。緣起:畫論中的“氣韻生動”說,以及“南禪”派的藝術取向。鐘嶸的“滋味”說、司空圖的“韻外之致”說、宋代意味說的興起。

“意”“象”之辨下的“興趣”說批判。

3.“興趣”說的詩史內(nèi)涵

嚴羽詩學的目的:恢復唐音,反對宋調(diào)。一是對治在宋代極具影響力的蘇黃詩風,反對從“文字”、“才學”中謀求材料,反對以“議論”之“理”來代替詩歌的趣味。二是要恢復盛唐之音的美學風范,建立“風詩正宗論”詩學體系。

4.嚴羽的影響:

明清時代詩學深受嚴羽詩學的影響。

繼承者:明代的復古思潮:前后七子倡導唐音,從“格調(diào)”方面繼承嚴羽詩學。何、李之爭的實質(zhì)。

清代的主唐派詩論:王士禎的“神韻”說與沈德潛的“格調(diào)”說。

馮班對嚴羽的批判。清代的主宋派詩學:翁方綱的“肌理”說,以及道咸后宋詩派的主張。

5.概述:現(xiàn)代“唐宋之爭”與“一代有一代文學”之關系

現(xiàn)代詩史研究中的唐詩本位觀念。

“一代有一代文學”觀念的提出與唐宋詩歌的各自命運。

第四章

理學與文學批評

教學時間:5課時,第10-12周。

主要內(nèi)容:

一.從周敦頤的“文以載道”說到程頤的“作文害道”說:

1.周敦頤的“文以載道”說

“文以載道”之說以“文”為手段,倡導思想性寫作,反對唯美寫作。但他對藝術修飾的作用評價過低,有重“道”輕“文”的傾向。周敦頤奠定了以道德經(jīng)綸為大、以文章才藝為小的理學文論思想的基調(diào)。

2.程頤的“作文害道”:

周敦頤的重道輕文的傾向,到了程頤進一步演變?yōu)椤白魑暮Φ馈敝f。他否定審美價值,將文辭之工美與精神之提升對立起來。

美與善的關系第一次惡化。

二.朱熹的理學詩學

1.“文從道中流出”

有兩個層面的意義:首先,“文是文,道是道”,作為本體之“道”與作為現(xiàn)象之“文”,具有“本”“末”之別。其次,“道”與“文”是“體”“用”的關系。即“體”即“用”,“文便道也”。這樣,朱熹在本體論的高度上完成了理學對文學的包容。既已在理學上包容了文學,朱熹也就比其他理學家更經(jīng)常地出入于文學。

2.朱熹的詩經(jīng)學

朱熹詩經(jīng)學的主題是“奔淫”說。他反對《小序》。具體內(nèi)容:其一,提出《風》出民間之說,反對“變風”為賢人所作的觀點。其二,提出“變風多是淫亂之詩”的觀點,反對《序》的“變風”為“止乎禮義”之說。其四,用懲戒說取代怨刺說。

三.王學的興起與文學批評:

1.王學的興起與明代中葉的社會狀況

王陽明理學對程朱理學的批評。它的出現(xiàn),表明了程朱理學的危機,以及市民文化的興起。王學左派的產(chǎn)生,進一步走向反知識主義、反精英主義傾向。

作為這種傾向的體現(xiàn),受王學左派思想影響的一些民間文人對民歌、市民文學高度重視,包含著顛覆正統(tǒng)文學的動機。

2.李贄的“童心”說

李贄思想具有異端特征。他是程朱理學的批評者,但不是儒學的批評者。

“童心”說具有反復古的個性主義精神反知識主義傾向。

3.袁宏道的“性靈”說

前后七子的批判者。標舉個性,試圖在寫作中擺脫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