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與“知”的關(guān)系研究_第1頁
仁、義、禮與“知”的關(guān)系研究_第2頁
仁、義、禮與“知”的關(guān)系研究_第3頁
仁、義、禮與“知”的關(guān)系研究_第4頁
仁、義、禮與“知”的關(guān)系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仁、義、禮與“知”的關(guān)系研究摘要:“知”是貫穿于儒道佛學(xué)說中的核心觀念,與“智”通用,若不受妄念干擾,便是“般若”智慧。“知”是生命本體的根本表現(xiàn)形式,故簡稱為“本知論”,即智慧學(xué)說?!墩撜Z》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即“能知”和“被知”的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三種境界的關(guān)系、從“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的“生知”與“學(xué)知”的關(guān)系、從“知”與“仁”“義”“禮”諸觀念的關(guān)系,對“本知論”作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在最具體的事物中“致良知”,觀“天意”,是《論語》的根本特征,正是這一特征,決定它比佛道更能引導(dǎo)人們?nèi)胫袊^之門。關(guān)鍵詞:知;生而知之;仁;義;禮;《論語》中有近40處涉及到“知”字,其中大多數(shù)出自孔子之口?!爸保斔皇芨蓴_時,本身就是“智”,即“智慧”?!爸痹诳鬃訉W(xué)說中,主要不是作動詞,而是作名詞,亦即智慧。所以,本文只從智慧的層面上講“知”,即主要是就孔子所說的仁、義、禮、智的序列來講“知”。一、“知”與“不知”《論語》中集中講“知”的篇章,當推《為政》篇的第17章,其原文是: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弊⒓覍@一章的解釋,比較典型的,有這樣幾種:一是朱熹的解釋。他說:“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子告知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則以為知,所不知者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或不能盡知,而無自欺之蔽,亦不害其為知矣?!盵1]58意思是說,求知的原則應(yīng)當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強不知以為知。朱熹認為,這是針對子路而發(fā)的。理由是,子路好勇,容易犯強不知以為知的毛病。很顯然,這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好勇”與“強不知以為知”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事實是,子路犯的并不是“強不知以為知”的毛病,而是如明人藕益法師說的:“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意謂無所不知,方名為知;不是強不知以為知也?!盵2]237這是對朱熹的直接的回應(yīng),告訴他:孔子這一章確如你所言,是針對子路而發(fā)的,但針對的不是你說的“強不知以為知”,而是他所要求的“全知”。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子路確實是要求“全知”的人,這只要看一看他曾向孔子屢屢發(fā)問:什么是“死”,如何“事鬼神”等之類的問題,就會明白。二是李澤厚的解釋。他說:“這里強調(diào)求知的態(tài)度,仍然是實用理性的落實……孔子和儒學(xué)特征之一,正在否定自己是天才是教主,承認有不知道不懂得的東西。這里,認為‘不知’也是一種‘知’,說明‘知’永遠有限,正如人是有限的存在一樣。只有不斷積累,才能不斷向那無限、永恒前進??鬃又院毖运郎砩?、人性天道,亦以此故。這似乎很平常,其實很深刻。它揭示人必須認同自己的有限性,才可能超脫;認識自己‘不知’才可能‘知’,這才是智者?!盵3]66李氏的解釋,較之前一種解釋的優(yōu)長之處,在于他強調(diào)“知”的有限性,強調(diào)有限向無限的超越,并將“是知也”的“知”解釋為“智慧”的“智”,這是很有見地的,也與孔子的思想有契合之處。因為在孔子那里,“明明德”“止于至善”、對“性與天道”的認識、“下學(xué)而上達”,等等,都是講對“知識”的超越,即“智慧”。這種“智慧”,是對“宇宙—生命”系統(tǒng)整體把握的“大覺悟”,而不是對具體事物作銖分毫析的“小聰明”。但是,必須指出,李氏的觀點,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這就是,他沒有將“本體”之“知”與個體之“知”分別開來。他不知,只有個體之“知”才是有限的,才需要向無限超越,本體之“知”則是無限的、永恒的,因為它是整體的、全體的、無生無滅、無垢無凈、無增無減的。當然,無限也不可離開有限,它要通過有限來表現(xiàn)。正確的看法,應(yīng)是有限和無限的對立統(tǒng)一。李氏的的缺陷就在于他過于強調(diào)“知”的“有限”,而對無限有所忽視。這個問題,下面還要說到,在此不作細解。三是董子竹的解釋。他說:“這段語錄的核心的句子是最后一句:‘是知也’。”又說:“什么是‘知’?知了就是知了,這是‘知’;‘不知’而承認‘不知’,也是一種‘知’。”還說:“任何人的‘知’都是有限的,全知‘宇宙—生命’系統(tǒng)的‘知’是不可能存在的,知了‘知’的有限性,就是承認‘宇宙—生命’系統(tǒng)的無限性,有限與無限的統(tǒng)一,知與不知的統(tǒng)一,承認‘不知’是‘知’的前提,便是知了‘宇宙—生命’的‘在’,也就是知了‘至善’的在。在這時,即知任何‘知’,都是知與不知的統(tǒng)一,不存在絕對的知與絕對的不知,你的‘明德’便與‘至善’統(tǒng)一了。你會發(fā)現(xiàn),‘明德’不外于‘至善’,‘至善’也不外于‘明德’,至善的運動正是明德的運動。這樣你就不會隨意地拒絕什么,隨意地偏愛什么,也不會簡單地以時代角色的一時主觀好惡去判斷一切,心態(tài)便自然理智起來了?!盵4]59拿董氏這個解釋與前面二種解釋比較,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是后來居上的。就是說,前者說了的,他都說了,前者沒說的,他也說了。比如,他說“是知也”是為本章的核心句子,就是別人沒有講過的。事實也正是如此:“知”——認知活動的表面現(xiàn)象,“是知”,“不知”——生命的本體的“能知”,也“是知”,通過“知”“能知”,達到了對生命本體運動的真相的了知,隱約地找到了生命本體運動后面的那只看不見的“手”,便是“真知”,也就是不同于小聰明的“大智慧”?!笆侵病钡摹笆恰保鳌斑@”解,“是知”即“這知”,這“知”,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是有限和無限的統(tǒng)一。這“知”是一個由有限不斷向無限超越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一直向內(nèi),也可以一直向外,只要是直搗終極,都是可能識得生命的本來面目的。古人沒有今人的幸運,一味向內(nèi);今人完全依靠自然科學(xué)、社會科學(xué)的研究成果,一直向外,直達生命的本來面目。問題是任何時候都應(yīng)該掌握孔子說的這一思維原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倍?、“生知”與“學(xué)知”《論語》中有三處將“知”與“學(xué)”連在一起。先看《季氏》篇的“生而知之者”章,其原文是: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知”與“學(xué)”這兩個字,是關(guān)鍵,把這兩個字的本義搞清楚了,整章的內(nèi)涵也就把握住了。先看“學(xué)”字。這里說的“學(xué)”,絕不只是多數(shù)注家所說的“學(xué)知識”的“學(xué)”,而主要是《大學(xué)》所說的“大學(xué)之道”的“大學(xué)”。眾所周知,《大學(xué)》開篇第一句便是:“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奔仁恰霸诿髅鞯隆?,那么,這里的“學(xué)”,就只能是對“明明德”而言?!懊髅鞯隆?,是使動句,即使“明德”“明”。如何使“明德”“明”?不是用“邏輯理性”的方法,去定義、分析什么是“明德”,而是用“實踐理性”的方法,即在自己的生命活動中去體驗、體認、體會什么是“明德”。這里的“學(xué)”,就是指這種“實踐理性”活動??鬃舆€在《為政》篇的第四章中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贝恕皩W(xué)”當然也是“明明德”之“學(xué)”。這個“學(xué)”還是“知天命”之“學(xué)”,因為孔子十五歲立“志”于“學(xué)”之后,至五十歲便“知天命”了(“五十而知天命”)?!皩W(xué)”字弄清楚了,“知”字也就自然明白。既然“學(xué)”是“明明德”“知天命”,那么,這個“知”,也就是“真智慧”和“大覺悟”。因為“明明德”的“明德”,就是“知”,就是一種認知力(包括感知力、覺知力和悟知力),它是“道”“天”“佛”的根本表現(xiàn)形式,把握了它,就是把握了“道”“天”“佛”。何謂“真智慧”“大覺悟”?對生命本體、整體的把握,就是“真智慧”“大覺悟”。對本章的解釋,比較典型的有三家。先看朱熹的解釋。他引楊氏的話說:“生知學(xué)知以至困學(xué),雖其質(zhì)不同,然知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學(xué)之為貴?!盵1]173這里的“其質(zhì)不同”的“質(zhì)”,是指氣質(zhì),“其知之一也”的“知”,是指“知識”?!拔W(xué)之為貴”的“學(xué)”,是“學(xué)習(xí)”之“學(xué)”,它可以變化人的氣質(zhì)。在朱熹看來,從“氣質(zhì)”上說,可以將人分為四等,人可以用學(xué)習(xí)的方法來變化人的氣質(zhì),所以有道之人是很重視學(xué)習(xí)的。很顯然,朱熹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他的觀點與孔子的本意相去甚遠。次看李澤厚的解釋。一看其譯文;“孔子說:‘生來就有知識是上等,學(xué)習(xí)而后有知識是次等,遇到困難再去學(xué),再次一等,遇到困難仍然不學(xué),這樣的人就真是下等了?!盵3]393這明顯是將孔子說的“學(xué)”解釋為“學(xué)習(xí)”,將其說的“知”解釋為“知識”,而且從“知識”的角度將人分為四等。這個看法,和朱熹一樣,同樣是不正確的。因為前面說過,孔子說的“學(xué)”,是“大學(xué)”之“學(xué)”,他說的“知”,是“明明德”之“明”、“知天命”之“知”。二看其“記”:“朱熹強調(diào)學(xué)習(xí),當然是沒有什么‘生而知之’的??鬃泳头裾J自己屬于這一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否認全知全能,‘天縱之圣’,指出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有缺失,這是儒學(xué)基本精神?!盵3]393此乃用孔子的話來否定孔子自己說的“生而知者,上也”的觀點。李澤厚的這一做法,明顯不妥。他不知,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說他自己不屬于這一等,并不是說這一等就不存在。應(yīng)該知道,從“我非生而知之者”這句話,是絕對得不出“并沒有什么‘生而知之’”這個結(jié)論的。實際上,“生而知之者”和“非生而知之者”,二者并不矛盾。人們之所以將其對立起來,是由于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看問題所致。應(yīng)當說,迄今對本章解釋得最好的,還是董子竹??梢哉f,他的解釋,具有非同一般的深刻意義。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他釋“學(xué)”為“明明德”“知天命”,釋“知”為不死的生命本體,這不僅與孔子的本意相符合,而且為我們破解了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個難題,即將“生而知之”和“非生而知之”對立起來的觀點。正如他所說的:“‘學(xué)’者‘明明德’也,必得是‘明德’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所以一切人皆是‘學(xué)而知之’,沒有人類整體的進步,產(chǎn)生不了儒道釋三家文化?!畬W(xué)’者‘明明德’也,一切人都是‘生而知之’。如果沒有‘宇宙—生命’系統(tǒng)本具的‘明德’,我無所謂知,‘知’的能力只能是天給的,但到了一定階段,才會出現(xiàn)‘明明德’。因此,任何人想‘明明德’,都必須把濃縮了的人類文明歷程,先作一個簡單的補充。這個補充過程當然有快慢之分,但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最后還是一個‘學(xué)而知之’。”[4]245第二,他用不同層次的“覺悟”,來解釋本章中的“上也”“次也”“又其次也”“民斯為下矣”。請看他的原話:“殊不知,人類的‘知’,并不絕對是肉體感官的產(chǎn)物,肉體感官有生有死,而生命之‘知’是不可能死的。既然‘知’不可能死,也就無所謂‘生’。這樣,有沒有這個肉體,‘知’都是存在的。相對于肉體的生滅,‘知’本身當然可以是‘生而知之,上也’。而‘學(xué)而知之’恰恰是因為真正的‘知’(智),被肉體感官遮掩了,阻擋了。我要真知(智),在后天就必須學(xué)會擺脫對肉體感官物理功能的依賴,所以第二等的是‘學(xué)而知之’,實際是‘學(xué)而知知’??鬃邮形宥居凇畬W(xué)’,就是這個學(xué)而知‘知’。所謂‘困而學(xué)之’,就是當自己發(fā)現(xiàn)命運之恐怖,環(huán)境之難堪,不得以而追問生命的根本時,才知先需‘明心’,這就是‘又其次了’。像現(xiàn)代人一樣,困在這一套動物感官中,不知其苦,反以為樂,‘民斯為下也’,其實就是甘做動物?!盵4]383這樣的解釋,不僅角度特殊,而且意義十分深刻。因為這樣做,既是對以“氣質(zhì)”或“知識”來劃分人的等次的這些做法的破除,又是對儒家之魂的一種繼承和高揚。因為“覺悟”,只有“覺悟”,才是儒家的終極價值和歸宿。第三,董氏解釋的最深刻之處,還在于他為我們揭示了人們不能理解“生而知之”的真實原因。他告訴我們,西方人之所以否定“生而知之”的存在,這是與他們把生命的本體和生命的載體混為一談密切相關(guān)的,也是和他們認為生命是有開端的這個觀點分不開的,一句話,這是由于東西方的生命觀的根本不同造成的。為了加深對“生而知之”這句話的理解,還有一段孔子的語錄值得注意,這就是《述而》篇第20章說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薄昂霉拧倍?,是這一段語錄的關(guān)鍵。弄清楚孔子“好”的是什么“古”,“敏以求之者”又是指何而言的,他所說的“我非生而知之者”的真實意義,就會昭然若揭。從孔子刪《書》、編《詩》、修《春秋》,可以看出他不是看重“古”人的一切的。從孔子讀《周易》而“韋編三絕”,又可以看出他看重的是《周易》傳達下來的“道”?!吨芤住肥侵袊幕宰约旱淖畛跣螒B(tài)區(qū)別于一切其他民族文化而超越鬼神圖騰文化的杰作。它的“天命觀”,既與巫術(shù)圖騰的“天命觀”有別,又不同于今人的所謂自然科學(xué)的“天命觀”??鬃印爸烀钡乃枷?,也是以《周易》為范本,并有了重大發(fā)揮。正是基于此,孔子便說出了另外一段話,即《述而》篇首章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從上面講的孔子與《周易》的密切關(guān)系,我們完全可以認定,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的話,是獨到的,精辟的。因為“天”“命”“禮”“仁”這些觀念,絕不是西方哲學(xué)所謂的邏輯范疇,它們是實踐理性觀念,是無法定義和概括的,一個人一個“天”,一個人一個“命”?!岸Y”有本體之“禮”和禮儀之“禮”之分。如果從本體之“禮”上說,“祭如在”,也可以說是一個人一個“禮”。再從孔子內(nèi)在精神講,他永遠不想以己心統(tǒng)一人心、規(guī)范人心,所以“述而不作”。有人說孔子有一套倫理道德體系。這不對。這是后人杜撰的,與孔子無關(guān)??鬃尤绱说乜粗亍吨芤住?,相信它傳達下來的“道”——“明明德”,并在自己的心中暗暗地追慕著老彭。這都是為了說明“學(xué)”的重要性,為了說明“學(xué)而知之”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只有強調(diào)“學(xué)而知之”,才不會使“生而知之”流于空談,導(dǎo)致神秘化,才會使那些“困而不學(xué)”、甘心做動物的人有所醒悟,才會使更多的人認識到,那些把“生而知之”與“學(xué)而知之”絕對對立起來的觀點,是錯誤的。三、“知之”“好之”與“樂之”集中講這個問題的,是《雍也》篇第20章,其原文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jīng)過比較,對這一章解釋得比較好的,同前一章一樣,仍是朱熹、李澤厚和董子竹三家。先看朱熹的解釋?!都ⅰ罚骸啊鹨显唬骸撸写说酪?。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饛埦捶蛟唬骸┲鍢b,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嘗之者也,樂者嘗之而飽者也?!荒芎茫瑒t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樂,則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學(xué)者,所以自強而不息者與?’”[1]89這個解釋,最突出的特點,是他明確地指出了四個代詞“之”的所指,是孔子提倡的“道”。這個解釋的另一個特點,是他為我們指出了把握“道”的三種境界,即“知”,了解;“好”,愛好;“樂”,實是指那些在“道”中得到了真正歡樂的人。他把“樂道”看成是最高境界。這個解釋的再一個特點,是強調(diào)要以“自強不息”精神去把握“道”,實際上是向我們強調(diào)工夫?qū)τ诒倔w的重要性?!兑住吩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從朱熹對“自強不息”的強調(diào),可以看出,他所說的四個“之”所指代的“道”,就是“天行健”,即“天道”。在朱熹看來,只要“自強不息”地追求“天道”,像莊子說的“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就可以與“天道”合一,實現(xiàn)“大覺悟”,從而產(chǎn)生無窮的內(nèi)心的喜悅。正是基于上面所說,朱熹的解釋,便為其后面的多數(shù)注家所推崇。次看李澤厚的解釋。他說:“朱注甚好?!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與‘知之,好之,樂之’可以作為交相映對的三層次。這層次都是就心理狀態(tài)而言,都在指向所謂‘樂’——既是音樂,又是快樂的最高層次、最高境界。這也就是所謂‘天地境界’,即我稱之為‘悅神’的審美境界,此境界與宗教相關(guān)。因上帝存在并非認識論問題,亦不止是倫理學(xué)問題,歸根究底,應(yīng)為情感性的美學(xué)問題。拙著以前曾提出‘審美的形而上學(xué)’‘審美的神學(xué)’,均此之謂。孟子所說‘上下與天地同流’,莊子所說的‘無樂之樂,是為天樂’,是也。這也就是前面再三講到的儒學(xué)的宗教性之所在,儒家所說‘古之學(xué)者為己’,亦此之謂。它是某種體驗性、情感性,而不是思辨性、知識性或意志性(知之、好之),所以非分析語言、概念,論證范疇、原理所能獲得。此‘情’此‘樂’又非低層次(如kierkegaard所認為)審美感覺,而是溶理知、意志于其中的本體感悟。此感悟之所以為‘樂’,則中華文化之特征。人生艱難,又無外力(上帝)依靠,純賴自身努力,以參造化,合天人,由靠自身樹立起樂觀主義,來艱難奮斗、延續(xù)生存?,F(xiàn)代學(xué)人常批評中國傳統(tǒng)不及西方悲觀主義之深刻,殊不知西方傳統(tǒng)有全知全能之上帝作背景,人雖渺小但有依靠;中國既無此背景,只好奮力向前,自我肯定,似乎極度夸張至‘與天地參’,實則一無依傍,悲苦艱辛,更大有過于有依傍者。中國思想應(yīng)從此處著眼入手,才知‘樂感文化之強顏歡笑、百倍悲情之深刻所在?!盵3]158-159李澤厚雖然肯定朱熹對本章的解釋,說“朱注甚好”。但他的解釋,并非重復(fù)朱熹的觀點,而是有他特有的深刻之處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其深刻之處就在于,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了千古定評。這是很少有人做到的,也是很少有人了知的。如果分開來說,那就是:第一,他雖然和朱熹一樣,稱“知之”“好之”“樂之”,為把握“道”的“三境界”,但他更為強調(diào)“樂之”,認為“樂”的境界,是“心理狀態(tài)”中“最高層次、最高境界”,是馮友蘭所謂的“天地境界”,亦即他所說的“悅神”的審美境界。第二,他對“樂之”境界的內(nèi)涵作了進一步的揭示,指出“此境界與宗教相關(guān)”。在西方,“因上帝存在并非認識論問題,亦不止是倫理學(xué)問題,歸根究底,應(yīng)為情感性的美學(xué)問題”。在中國,孟子說的“上下與天地同流”,莊子說的“無樂之樂,是為天樂”,孔子說的“古之學(xué)者為己”,都是講的儒學(xué)的宗教性之所在。要言之,它是某種體驗性、情感性,而不是思辨性、知識性或意志性(知之、好之),所以非分析語言、概念,論證、范疇原理所能獲得。于此,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對“樂之”境界的把握,和西方人相比,有著天然的優(yōu)越性,因為“樂之”境界的整體性,必須用整體的實踐理性去把握,而西方人的主客二分的邏輯理性,對它則是無能為力的。第三,他為我們揭示出中西情感審美境界之所以不同的真實原因。李氏認為,中國和西方有著不同的情感審美境界:西方是悲觀主義的,而中國則是樂觀主義的,他稱中國文化為“樂感文化”。他并指出,產(chǎn)生這種區(qū)別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對“神”的依賴、對上帝的依賴。對“神”和“上帝”的依賴,就是主張心與神二分,實質(zhì)是對于主客二分思維方式的依賴。由于西方很遲才從原始的巫術(shù)圖騰時代的以神為本的生命觀擺脫出來,至今還沒有擺脫對上帝的依賴,他就不可能產(chǎn)生溶理知、意志于其一身的感悟,沒有這種感悟,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內(nèi)心的喜悅。而這,正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因為中華民族是最早由巫術(shù)圖騰的神本生命觀進入以人為本的生命觀的民族,也是沒有形成一個一神尊崇的宗教的民族。中國人的以人為本的生命觀,不是以人的肉體為本,而是以人的肉體為載體的生命本體,即“知”為本,其最終目的是“明明德”“知天命”,即獲得與“道”合一的“大覺悟”“大智慧”。只有獲得這種“大覺悟”“大智慧”的人,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其“樂”??傊?,李氏的這一解釋,是天才的,也是正確的。說他是“天才”的,是因為他的解釋是超群的,不多見的;說他是正確的,是因為他的解釋是與孔子的本意相符合的?!皹贰蹦丝讓W(xué)之要旨。只要大家看到在《論語》中屢屢講到“樂”字,就會相信我們的這一評價是有充分根據(jù)的。但是,也必須指出,李氏對本章的解釋,也有其不足之處。那就是,他沒有給我們指出如何達到情感審美境界的問題,即沒有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可操作處。說得具體點,他不知在具體事件中的“致良知”“知天命”,正是這種可操作處。正因為他不懂得這一點,所以現(xiàn)在的人即使能聽明白他的解釋,也會感到十分茫然。再看董子竹的解釋。他說:“這四個‘之’便是‘明明德’,孔子講的是‘明明德’的三個境界……‘明德’無形無相,是要以萬物萬事之相而顯示自己,一般人極容易被萬事萬物之相所迷,而忘了自己生命的真實存在。正如一個人看畫,只重視畫面之物,而忽略了整體結(jié)構(gòu),尤其是忘掉任何畫都不可或缺的‘底色’?!髅鞯隆仨氂幸欢ǖ姆此寄芰Α_@段話是和‘人之生也直’相呼應(yīng)的。從‘人之生也直’嬰兒般的快樂,到被萬象所迷惑,再到了解‘明德’的存在,愛好‘明明德’,再到從‘明明德’中得到快樂,正好是一個上升的螺旋。你到了此時,不是得到了如嬰兒一般的天真的快樂嗎?嬰兒狀態(tài)只是‘明德’本能的作用?!鞯隆?,只有進入‘明明德’,并從中得到樂趣,以致忘了‘明明德’,那才是真的和生命本來面目同體了。不經(jīng)過文明的磨難,是不可能真正達到‘明明德’的。佛學(xué)中給人們介紹無數(shù)種修煉方法,其實那都是文明的磨難,尤其是佛學(xué)中的‘律學(xué)’,釋迦稱之為‘戒是無上菩提本’,‘戒’就是一種‘文明磨難’。許多人不懂其目的是‘菩提’,即覺悟,即‘明明德’,真的死守一生的‘戒’,那就永遠也走不出‘文明的磨難’,也永遠在‘道’之外。這也就是說,一切都不能迷信,包括‘道’本身?!盵4]118稍加比較,你就會發(fā)現(xiàn),董氏的解釋和前兩家相比,有著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說的:“這四個‘之’便是‘明明德’,孔子講的是‘明明德’的三個境界?!闭J為四個“之”是指代“明明德”的,這就比前兩家前進了一步。因為李澤厚沒有明確說出這一點,朱熹雖然講了“之”是指代“道”的,但畢竟不如說是指代“明明德”的好,要知道,“道”與“明德”即“知”特別是“明明德”即“知知”,是有區(qū)別的,前者是生命的總源,后者則是前者的根本表現(xiàn)形式,二者是不能混同的。把本章說成是“明明德”的“三境界”,將“樂之”看成是最高境界,這從實質(zhì)上說,可以說是三家的共識。但是,把“知之”“好之”“樂之”,當成是達到“明明德”過程中的“文明的磨難”,這卻是朱熹和李澤厚都沒有講過的。而董氏不但講了,還作了反復(fù)的論述,認為“一切都不能迷信,包括‘道’本身”。他強調(diào),“嬰兒狀態(tài)只是‘明德’本能的作用。‘明德’只有進入‘明明德’,并從中得到樂趣,以致忘了‘明明德’,那才是真的和生命本來面目同體了?!闭堊⒁猓哼@里說的“忘了‘明明德’”,就是說的不可迷信“道”。因為如果念念不忘“明明德”,即不忘已經(jīng)“覺悟”了的“道”,認為“道”是“心”外的絕對,那就犯了主客二分的錯誤。而這,就開始與“道”無緣了;誰都知道,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對于“道”的把握是無能為力的。要言之,通過講“文明的磨難”來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可操作處,這雖是來自王陽明的“事上磨煉”,但經(jīng)過董氏的強調(diào),不僅彌補了朱、李的不足,而且對今人如何“致良知”,也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四、“知”與“仁”《論語》中把“知”與“仁”連在一起講的,有許多章,這里只選擇其中一章來講。請看《公冶長》篇第8章的原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枴W釉唬骸坝梢?,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北菊碌闹髦迹侵v孔子對其學(xué)生子路、冉有和公西赤的評價。其核心就是孔子說的“不知其仁也”這句話。對這句話,注家們大都有所解釋,其中比較好的,有如下諸家:【集解】“孔曰:‘仁者至大,不可全名。’”[5]302【唐以前古注】皇《疏》引范寧云:“仁道宏遠,仲由未能有之。又不欲指言無仁,非獎?wù)T之教,故托云不知也?!盵5]302【集注】“子路之于仁,蓋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無,故以不知告之?!盵5]302藕益《四書藕益解》:“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唬骸纹饕??’曰:‘瑚璉也?!迂暸c子路、冉求、公西華三子,皆瑚璉也,非不器之君子。器者,能有所偏,量有所限。無偏無限,斯仁矣?!盵2]42康有為《論語注》:“三子之于仁,蓋已甚深,但仁道甚大,孔子猶言豈敢。一息之違,即已非仁,孔不言三子非仁,而但言不知,蓋許其深信者,而遜言其未純至者歟?”[6]59李澤厚《論語今讀》:“孔子答話表明強調(diào)‘仁’并非某些才能本領(lǐng),強調(diào)將‘仁’與才能、本領(lǐng)區(qū)別開來,于此可窺‘仁’作為心理本體的真義。”[3]127-128董子竹《論語真智慧》:“孔子的‘仁’學(xué)思想,過往許多大師講得十分明白,‘仁’是‘體’上的事,可以‘用’,也即可以在實踐中去體會、體認,也只有在‘用’上才能說得清楚。但‘仁’本身只能是‘體’,不能直接界說。正如‘電’與‘電器’、‘電表’的關(guān)系一樣。我們今天見到一切論‘電’的論述,幾乎都是‘用’上起邏輯,從而推到‘體’上的。直截了當只講‘電’,不從動能、光能、熱能、位能各方面推論過去,幾乎沒有辦法講。其實這就是《公治長》中,孔子一再回避評價弟子是否達到了‘仁’的境界的原因……由于這幾個人真的可能還沒有完全達到‘仁’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即便他們的能力行為已經(jīng)是屬于‘仁’的范圍。作為孔子也不能妄論。因為這是‘實踐理性’。每個人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實踐,那么每個人與每個人的‘仁’的境界是不可能一樣的。誰真的達到,達到什么水平,只有自己知道,其他人最多是推理猜想。”[7]126上述各家的解釋,歸納起來,大致有四種:一是“仁”是“至大”“高遠”的本體,不可界說,而孔子的這三位學(xué)生又未能達到,他們都是“瑚璉”之類的“器”,是有偏、有限的,“仁”則是無偏、無限的,所以孔子說“不知其仁”。二是孔子的這三位學(xué)生雖已達到“仁”的境界,有的可以一天不違“仁”,有的可以一月不違“仁”,但在哪一天、哪一月不違“仁”,這是不定的,說不準的,所以孔子以“不知也”告之。三是孔子的這三位學(xué)生的“仁”的境界已經(jīng)很高了,用康有為的話說:“三子之于仁,蓋已甚深。”但“仁”的境界是無限的,連孔子都不敢稱許自己為“仁”。因為“仁”是不可“違”的,“一息之違,即已非仁”。如果輕許三位學(xué)生為“仁”,這就等于鼓勵他們?nèi)ァ斑`仁”,使其成為不“仁”的人。所以,孔子只能說“不知其仁也”。四是強調(diào)孔子說的“不知”“不知其仁”,是就“仁”之“體”說的。這一點,李澤厚已經(jīng)觸及到了。他所說的“仁作為心理本體的真義”,就在于它是不“可全名的”,不可界說的。孔子說“不知”“不知其仁”的原因,就在于此。在李澤厚看來,孔子在本章不直接講他的三位學(xué)生是不是達到“仁”,而是大講他們的治國的才能、本領(lǐng),其用意在于強調(diào)“仁”與才能、本領(lǐng)的區(qū)別?!叭省笔遣豢芍苯诱f的,才能、本領(lǐng)是可直接說的。李澤厚的解釋,較之前人已更接近于孔子的原意,但與董子竹相比,卻有兩點明顯的不足:第一,他沒有點明“仁”有“體”“用”之分。而董子竹不但作了區(qū)分,而且全面地講了二者的關(guān)系。他一方面說“仁”是“體”上的事,“仁”本身只能是“體”,不能直接界說,這是孔子一再講“不知其仁”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他又說:“也只有在‘用’上才能說得清楚”,若直接講“仁”之“體”,幾乎沒有辦法講。這后一點,即“體”與“用”的聯(lián)系,恰恰是李澤厚所沒有看到的。第二,也是主要的一點,李澤厚沒有真正地懂得中國心學(xué)的“實踐理性”的特點。實踐理性,不同于邏輯理性,就在于它的不可復(fù)制性。因為每一個人的實踐是不一樣的,因而每一個人所體驗到的“仁”的境界也是一個人一個樣。誰真的達到,達到什么水平,只有自己知道。這才是孔子一再回避評價弟子是否達到“仁”的境界的主要原因。而這,正是董子竹對本章解釋的最為高明的一點??傆^上述的四種解釋,我們再一次地看到了孔子的偉大。他一再堅持地說:“不知也”“不知其仁也”。這不是他的謙虛,也不是他對三位弟子的輕視,而是對“道”或“仁”的真義的一種切實的把握。必須明確,他所說的“不知也”“不知其仁也”的“不知”,是和他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的“不知”,是一個意思。都不是作動詞,即作不知道、不明白解,而是作名詞,即作不肯定也不否定解。因為如前所說,“仁”是有“體”“用”之分的。就“體”而言,它是不動的、無限的、不可分的、不可知、不可言說、不可肯定的;就“用”而言,它又是諸行無常的、有限的、可分的、可知、可言說、可肯定的。前面的四種解釋,可以歸結(jié)為一種解釋,都是講仁的“體”“用”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對之只能采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方法。這種方法,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勿助勿忘”。五、“知”與“義”《論語》中直接講“知”與“義”之間關(guān)系的語錄,有《雍也》篇的第22章。其原文是: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边@里的關(guān)鍵,是要弄清楚“務(wù)民之義”的“義”和“敬鬼神而遠之”的“鬼神”的真實涵義是什么。把這弄清楚了,“可謂知矣”的“知”的本義也就自然明白了。對“務(wù)民之義”這句話,注家的解釋不一。比較接近孔子本意的,有錢穆、李澤厚的解釋。錢將此句譯為:“只管人事所宜?!崩顒t譯為:“盡力做對人民適宜合理的事情?!彼麄兌及选傲x”解釋為“宜”,這是對的,是合乎朱熹“心之所制,事之所宜”這一對孟子的“義”所作的解釋的。但是,他們的解釋,遠不如董子竹的解釋更為明快、直接、徹底?!睹献右娏夯萃跎稀氛f:“孟子見梁惠王,王曰:‘臾!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朱熹對孟子說的“仁義”,作了這樣的注釋:“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董子竹非常推重朱熹對“義”所作的界定,認為“義”即“宜“,就是“良知”。他說:朱熹說的“心之制”的“制”,“就是控制掌握這個事情‘宜’,事之‘宜’,即‘正合適’。在這個事情上最合適的做法就是這樣。記住,‘良知’它最大的特點是,這件事情在這個‘當下’只能這樣做,不能有別的做法,絕對沒有第二個選擇,就是‘正剛好,無二擇’,這就是良知。在這里不存在第二個選擇,絕對是唯一的選擇,所以叫‘事之宜’,這個‘宜’就是‘最合適’。這個東西絕對不是靠你想就能想得出來的,靠你推理就能推得出來的。任何‘當下’都是宇宙生命系統(tǒng)的全息,都是宇宙生命系統(tǒng)對你的‘義’。人類可憐的概念推理,怎么能完備地尋找到每個當下‘必有事發(fā)’的‘正剛好,無二擇’?”[8]董子竹進一步認定“義”即“宜”的復(fù)雜形態(tài)是“致良知”。他說:“‘義’的本義是‘宜’?!薄袄浔匾隆嚤厥?、熱必蔭……這便是最簡單的‘宜’?!恕膹?fù)雜形態(tài)就是‘致良知’。更進一步,便是‘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我依這心中的‘歷數(shù)’之‘勢’,判斷‘宜’與‘不宜’,這是最高級的‘致良知’。”[9]董子竹更進一步認定“義”是“良知”獲得后的決心,是“事”中之“覺悟”。他說:“‘宜’是自己當下的認知判斷,但未必合于我頭腦中固有的‘美之為美’、‘知見立知’的觀念。怎么辦?‘義無反顧’。正是由于此,所以‘義’(義的繁體)字的下面的‘我’……即懷戈待旦之‘我’?!颉瘎t是祭天,即問天意、道意、佛意如何。‘宜’則‘必行’,舍身忘我也必行。不‘宜’則不‘行’,不管多么大的誘惑,也不‘行’?!恕?,‘義’也。義中可以有利,也可能無利,終是大利于我。因為‘天’、‘道’、‘佛’不可能不利于‘我’的大解脫。因為天、佛、道永恒的目的只有一個:步步引我大解脫、大覺悟?!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暫時的、淺薄的,無關(guān)于我通天達佛者,不管什么‘利’,我也堅決不取。義者,義者,‘良知’獲得后的決心。仍然是一個無主宰,一切皆我心的‘覺悟’?!X悟’永遠不是空道理的覺悟,永遠是在‘事’中之‘覺’,這便是‘致良知’,一旦致良知,肯定是‘義無反顧’?!盵9]依據(jù)董子竹的上述看法,孔子說的“務(wù)民之義”,“可謂知矣”的話,便容易理解了?!皠?wù)民之義”的“義”,既是“良知”,既是“致良知”,既是“致良知”獲得后的決心,是一種“事”中的“覺悟”,那么,稱它為不同于“世智辯聰”的“真智慧”,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因為“良知”就是“智慧”,而使“己心”合于“天心”“道心”和“佛心”的“致良知”,則是名符其實的“大覺悟”“大智慧”。對本章第二句“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的解釋,也有幾家值得注意。一是程子。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矣?!倍强涤袨?。他在《論語注》中說:“中國之不為印度,不曰事鬼而專言人道,皆孔子之大功也。然高談不迷信鬼神者,即拂棄一切,則愚民無所憚而縱惡,孔子又不欲為之,仍存神道之教,以畏民心,但敬而遠之。包咸曰:‘敬鬼神而不黷’是也?!比抢顫珊?。他在《論語今讀》中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懊嬉阎v,這種不肯定、不否定,甚至不去詢問、懷疑和思考的態(tài)度,是中國的典型智慧。因為任何詢求、懷疑和思考,都有需要運用理性思辨,而用思辨理性是不可能證實或證偽上帝鬼神的存在的。這至今仍屬真理。既然如此,又何必盲目信從上帝鬼神或者依據(jù)科學(xué)而力加排斥?荀子說;‘星墜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ā短煺摗罚镏敝痢?,少見多怪,自屬當然,但不必去畏懼它們而妨礙人事?,F(xiàn)代學(xué)人都大講荀子是無神論,其實乃實用理性的范例,與唯物唯心無關(guān)。亦見儒學(xué)之智、知,非止理解、認識,而乃行為、態(tài)度、境界。這句話大概因為執(zhí)政者常不顧人民死活而迷信于致鬼神,抑殷人尚鬼之遺俗?問答均就執(zhí)政而言。”上述三者的共同點是都贊成孔子的觀點,強調(diào)“能敬能遠”,才是智慧。特別是李澤厚,他把不肯定、不否定的態(tài)度,說成“是中國的典型智慧”。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不足之處,就是不能像孔子那樣,看一切問題,都要聚焦于“明明德”。和他們相比,在這方面,董子竹就顯得高明多了。且看他對李澤厚上述解釋的評語:“其實,何止是鬼神,世間一切相皆然。一切相都有極大的偶然性,即使不能說全是偶然,其必然性也是說不清的,迄今為止誰能把粒子界的運動與物質(zhì)的運動關(guān)系全說清?粒子界本身也恍兮惚兮。其實李先生在論述這種探尋的不可能時,不光要看到這是中國人的機智,更重要的孔子是聚焦于‘明明德’的。一切外相包括鬼神外相,皆只是為‘我’,為我的‘明明德’而存在的。不能否認它,也不要太刻意地去追蹤它。它——鬼神和‘我’所知的一切相一樣,都只為提醒我認得如下內(nèi)容:第一,明明德,即我能知之心的運動特點是什么?第二,我的宿命現(xiàn)在怎樣左右了我的‘明德’?知了此軌跡,就是擺脫了宿命。第三,‘天命’令一切眾生得以‘明明德’的軌跡是什么?正因為這樣,孔子才不把鬼神放在心上,所以才有‘子不語怪、力、亂、神’?!垂砩穸h之?!庀?、想相、言相、事相、神相都是‘相’,是‘相’就不要糾纏,也不能排斥,緣可了不可逃?!保ā墩撜Z真智慧》)稍作比較,便可看出,董比程、李、康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不要把著眼點放在一切“相”(鬼神也是一種相)上,而是要放在“明明德”即對生命本體的“覺悟”上。因為一切“相”,只是生命本體“覺悟”路途中的一些路標,而不是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使“明德”“明”,使“阿彌陀”成為“阿彌陀佛”。什么是“智慧”?“覺悟”,特別是“終極覺悟”,即己心與道心、天心、佛心的合一,才是真智慧、大智慧。而這,恰恰是程子、康有為乃至李澤厚沒有為我們明確指出的,這也正是他們的膚淺之處。如果你讀了董子竹在另一處對“鬼神”的解釋,你就會深深感到,他對“知”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請看他在《論語正裁》的“前言”中說的一段話:“東方文化永遠給‘不知’留有地位??鬃印垂砩穸h之’并非是相信鬼神的實有性,而是給‘不知’留了一個地位,對于‘不知’冠一個‘鬼神’的名字,有何不可?‘子不語圣力亂神’也說明了孔子忠于自己的學(xué)說?!至y神’這些詞既然傳之甚遠,不必貿(mào)然否定,但它是‘未知’,更不可肯定,暫且存疑也沒有什么壞處。”這段話,包涵三層意思:一是說,“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并非是相信鬼神的實有性”。這個看法,是不同于多數(shù)注家的。我深表贊成。因為孔子“敬”而“遠之”的“鬼神”,已不是巫術(shù)圖騰時代原始宗教中那種支配一切的“心外”之“鬼神”,而是自己的“祖宗神”,這種“神”,其實就是人。二是說“敬鬼神而遠之”的“鬼神”,是一個假名,是用來代表“不知”的。給“不知”冠上個“鬼神”的名字,又要人們?nèi)ゾ次匪?,這就把“不知”的地位突出了。在孔子看來,“鬼神”和“天命”一樣,都具有“不知”的特性,都要對其有敬畏之心。三是說,也不可把“不知”推向極端,說“不知”就是“真知”。應(yīng)當說,這是不難理解的。既然是“不知”,或“未知”,那就不能對之作完全的肯定,只能是“而遠之”,即“存而勿論”。否則,就會陷入神秘主義。對此,董子竹有清醒的認識,他指出;“也許是由于古典作家給‘不知’留下了地位,后世的儒、道、釋三家一直沒能徹底與宗教神秘主義一刀兩斷,有的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如果想概括一下,我以為可利用‘三神化’這個概念,說明‘東方文化’的現(xiàn)狀。一曰:宗教神學(xué)化。這在儒家的早期,董仲舒是個典型。……二曰:神圣道德化。最典型的是朱熹的‘理學(xué)’。……三曰:神秘功能化。這個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道、釋兩家。”總觀這三層意思,你便知道董子竹所理解的“知”的真實涵義了。他所理解的“知”,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段話中的“是知也”三個字。在他看來,“知之為知之”,即已知或被知,是一種“知”,“不知為不知”,即“未知”或能知,也是一種“知”,而且是更為重要的“知”,但是兩者分開來說,都不是“真知”,只有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才是真知、真智慧。這在前面已有細解,在此不再多說。六、“知”與“禮”請看《學(xué)而》篇第12章: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边@段話出自孔子學(xué)生有子之口。有子,姓有,名若。有些政見雖與其師相左,但在“仁”學(xué)思想上卻與之一致,故采用之。本章的主旨是講本體之“禮”與禮儀之“禮”的關(guān)系?!蹲髠鳌ふ压迥辍酚涊d子產(chǎn)的話:“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边@段話強調(diào)了兩點:一是“天”與“人”是一體的;二是“禮”不只是人的大和諧,更重要的是宇宙天地的大和諧。本章的“禮之用,和為貴”這一句,也是說明“禮”分兩層:一層是本體之理(“禮”),即“宇宙—生命‘運動的’條理”;一層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禮儀,即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之“禮”?!昂蜑橘F”三字,概括了這兩種“禮”的要點,并指出本體之“禮”與禮儀之“禮”的結(jié)合最為重要。本章的分段,注家們不盡一致。一般的分法是,第一段是“禮之用,和為貴”。第二段是“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余下的話為第三段。而楊伯峻則與眾不同,他把第二段,斷在“小大由之”,將“有所不行”移到下面,作為第三段的首句。李卓吾的《四書評》也是這樣的分法。我認為這種斷法,與有子的本意不合。有子的第二段話:“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是對本章首段“禮之用,和為貴”的具體解釋,也就是對禮儀之“禮”的局限性的揭示。安德義的《論語解讀》,將“斯為美”的“斯”,注釋為:“‘析也’,與《詩經(jīng)》的‘斧以斯之’‘斯’義相同?!辈⒋硕谓褡g為:“先王之治道,以‘禮’的區(qū)分為最美好。但無論大事小事,都按禮制來辦,則很難行得通?!盵10]16我認為安的注釋比較好,好就好在他既看到了先王禮制的長處,又看到了先王禮制的不足,這不足,就在于他只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