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的歷史演變_第1頁
盧溝橋的歷史演變_第2頁
盧溝橋的歷史演變_第3頁
盧溝橋的歷史演變_第4頁
盧溝橋的歷史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盧溝橋的歷史演變

盧溝橋的歷史發(fā)展。盧溝河盧溝橋(圖版玖:1)因橫跨盧溝而得名①。盧溝一名桑干,為古水的一支,源出山西馬邑縣北的雷山,至北京西郊東北流經(jīng)盧師山之西,自是水名盧溝。盧溝之名始自唐代。因其水混濁,又稱作小黃河、黑水河。復因此河經(jīng)常泛濫,河道遷移不定,又有稱作無定河的??滴跞吣?公元1698)命巡撫于成龍等把盧溝河大加疏濬并筑長堤防水,于是改名永定河,盧溝之名遂廢?,F(xiàn)在此河自懷來以上稱桑干河,以下名永定河。永定河自康熙三十七年大加疏濬,筑堤之后,保持了二百來年的安定。但到清代同治、光緒以后,河工廢弛,河床淤塞,時常又有決堤潰岸的情況發(fā)生。永定河又成了“無定河”。解放以后,黨和政府進行了根本的治理——在上游建成了官廳水庫,不僅洪水不再泛濫成災,而且利用水力發(fā)電灌溉著千萬畝良田,從此永定河才真正永定了。石橋未建成以前的盧溝渡口盧溝橋一帶,遠在戰(zhàn)國時期即是燕薊地區(qū)沿著太行山脈東麓,通往華北平原的要津。盧溝橋渡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渡口。在石橋未建成以前,或置小橋,或架設浮橋。宋張舜民《使遼錄》載:“過盧溝河,伴使云:恐乘橋危,以車渡極安而速濟?!痹S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過盧溝河,水極湍激。燕人每候水淺深,置小橋以渡,歲以為常。近年,都水監(jiān)輒于此河兩岸造浮梁?!薄度泵藚R編》載:“宣和五年二月一日乙酉朔,金人遣趙良嗣過盧溝河,即焚橋梁次舍?!狈冻纱筮^盧溝橋詩中有“草草輿梁枕水低”之句(《石湖集》)。以上的記載說明了盧溝橋在此以前還是浮橋或木梁橋。盧溝石橋的創(chuàng)建金主完顏亮于1153年定都中都(今北京),盧溝橋的地位更加重要了。金統(tǒng)治者為了在軍事上和經(jīng)濟上加強對華北地區(qū)的控制,曾經(jīng)在南北交通方面采取了若干措施。當時交通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陸運。而陸運需通過盧溝橋渡口。這樣,臨時搭上的浮橋或小木橋,顯然已經(jīng)不能適應由于軍事和經(jīng)濟的需要而日益發(fā)展的交通,于是,金統(tǒng)治者決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的石橋?!督鹗贰ず忧尽吩d這事:“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詔:盧溝河使旅往來之津要,令建石橋,未行而世宗崩。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復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詔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橋。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成。敕命曰廣利。”自是,八百年來負擔著北京通往南方各地的交通任務的盧溝石橋建成。并且由于它的工程宏偉,藝術(shù)精巧,經(jīng)馬可波羅的介紹,于數(shù)百年前即已聞名于世界了。在古時,盧溝橋也是送別行人的地方。和長安的灞橋一樣,古代的許多文人在這里送別友人,留下詩篇。如金趙秉文《盧溝》詩寫道:“落日盧溝溝上柳,送人幾度出京華。”(《滏水集》)明曾棨《曉過盧溝橋》云:“渺渺平沙接遠堤,一川斜月石梁西。”“云淡漸看銀漢沒,煙空微覺玉繩低?!?《巢睫集》)有人說每當五更雞唱,斜月西沉,盧溝橋的月色格外嫵媚,“盧溝曉月”就以此而得名。盧溝橋最初的面貌這座我國北方最大的古代石橋剛建成時的狀況,沒有留下任何碑文記載。但是從許多游人和文學家在他們經(jīng)過此橋時寫下的贊美詩文中,約略可以看出早期盧溝橋的面貌。元文學家張埜過盧溝橋《滿江紅》詞寫道:“凡幾度,馬蹄平踏,臥虹千尺。”元盧亙《盧溝即事》詩寫道:“萬里南來太行遠,蒼龍北峙飛云低?!彼麄円浴芭P虹千尺”,“蒼龍北峙飛云低”等詞句描寫了石橋的雄姿。差不多同時,從意大利遠道來元朝作過二十多年官的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曾對橋的形狀作了描寫:“自從汗八里城(大都皇城)發(fā)足以后,騎行十哩,抵一極大河流名稱普里桑乾,此河流入海洋。商人利用河流運輸商貨者甚伙。河上有一美麗石橋,各處橋梁之美鮮有及之者。橋長三百步,寬逾八步,十騎可并行于上。下有橋拱二十四,橋腳二十四,建置甚佳,純用極美之大理石為之。橋兩旁皆有大理石欄,又有柱,獅腰承之,柱頂別有一獅,此種石獅甚巨麗,雕刻甚精。每隔一步有一石柱,其狀皆同。兩柱之間建灰色大理石欄,俾行人不致落水。橋兩面皆如此,頗壯觀也。”剌木學本《馬哥波羅行記》增訂文中又補充了一些情況:“……橋兩旁各有一美麗欄桿,用大理石板及石柱結(jié)合,布置奇佳,登橋時橋路較橋頂為寬。兩欄整齊,與用墨線規(guī)劃者無異。橋口(兩方)初有一柱甚高大,石龜承之,柱上下皆有一石獅。上橋又別見一美柱,亦有石獅,與前柱距離一步有半。此兩柱間以大理石版為欄,雕刻種種形狀。石板兩頭嵌以石柱,全橋如此。此種石柱相距一步有半,柱上亦有石獅。既有此種石欄,行人頗難落水。此誠壯觀,自入橋至出橋皆然。”馬哥波羅過此橋時,相去金代建成此橋不過百年。如此堅固的石橋,百年左右當不會有多大變化。因此所描述應當還是最初的形狀。從《行記》中看來,當時盧溝橋大部分的形狀與今天的橋的形狀是相符合的。其位置在出汗八里(元皇城)騎行十哩(合三十二華里),正與今天盧溝橋同北京(內(nèi)城)的距離相合。橋的長度為三百步、寬八步,與今天實測長260米、寬7.5米亦相近。其余欄干、石獅的形狀也相似。只有橋拱的數(shù)目不一致,這可能是后來追記,或其他原因致誤的。歷代的修繕盧溝橋自建成以來,已近八百個寒暑。雖然結(jié)構(gòu)堅固,但長時期經(jīng)洪水沖擊、風雨侵襲,也有部分破壞。特別是橋面和欄干,最容易碰傷壓壞,一般情況,橋面數(shù)十年即需更換一次,欄干更需經(jīng)常抽換。因此幾百年來盧溝橋已經(jīng)過了多次的修繕。關于歷次修繕的記載,金和元代的尚未發(fā)現(xiàn)。根據(jù)常理推斷,盧溝橋建成僅四十二年而金亡,在四十二年中不會有多大的修繕。至元代滅亡,也僅一七八年,象這樣堅固的石橋,一百多年應該還是安全時期,修繕的可能也不大,沒有留下記錄也是完全可能的。只是在后來有的文獻中提到過“歷元與明,屢潰屢修”。這種記載,對元代來說,不過是推測而已。從明代開始,已有對盧溝橋進行過多次修繕的紀錄。(一)明永樂十年(1412)對橋進行了一次修繕,修繕什么未記清楚,但從記載上看不是大修?!睹鲿?“永樂十年七月,盧溝河水漲,壞橋及堤,下令工部修筑?!?二)明正統(tǒng)九年(1444)重修盧溝橋?!睹饕唤y(tǒng)志》:“(盧溝橋)金明昌初建,本朝正統(tǒng)九年重修?!?三)明弘治三年(1490)五月修了一次,據(jù)文獻記載,工程仍不是很大的?!睹鲗嶄洝?“弘治三年五月,修筑盧溝橋成?!日郀I先帝山陵所役軍匠至四萬人,……此役較之山陵不及三分之一。”(四)嘉靖二十年(1541)對盧溝橋復修繕,但未修完就停工了?!睹鲗嶄洝?“嘉靖二十四年四月甲子,詔止盧溝橋工?!?五)嘉靖三十四年(1555)修盧溝橋,工程大小和修什么未載?!睹鲗嶄洝?“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壬戌,盧溝橋工完?!?六)嘉靖三十五年(1556)修一次。這一次工程緊繼上年工程,可能是返工或補作工程。《明實錄》:“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己卯,修盧溝橋?!?七)康熙元年(1662)的修繕。《順天府志》:“國朝康熙元年修?!?八)康熙七年(1668)的修繕。這次修繕的原因和工程大小,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盧溝橋碑文記載較為明確:“朕御極之七年,歲在戊申,秋霖泛溢。橋之東北水嚙而圮者十有二丈,所司奏聞,乃命工部侍郎羅多等鳩工督造:挑溶以疏水勢,復架木以通行人,然后龍石為梁,整頓如舊。”(九)雍正十年(1732)的修繕?!俄樚旄尽?“雍正十年重修橋面。”(十)乾隆十七年(1752)的修繕。《順天府志》:“乾隆十七年重修券面、獅柱石欄?!?十一)乾隆五十年(1785)的修繕?!肚∥迨荒赀^盧溝橋詩序》:“橋西二洞孔,云有垂下似網(wǎng)兜,又橋面及兩陲,亦有稍圮裂者,因命大臣和珅等勘明重葺,易甃新石,并于橋東西兩陲加長石道,凡新舊百四十三丈。發(fā)帑和雇,以乙巳秋蠲吉興工,至丙午春工竣?!痹瓟M大加拆砌的,但在拆除橋面之后,見原來的工程十分堅固,因此未作多大修理。乾隆還為此而作了關于盧溝橋修繕歷史的辯論與考證。(十二)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修繕,這次修繕可能是上年未竣的收尾工程,或補作工程。《東華續(xù)錄》(卷一百一十):“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丁丑,修盧溝橋。”(十三)清光緒帝歿,葬于西陵,殯葬過盧溝橋,橋面過窄,將兩旁石欄臨時拆除,于兩側(cè)添搭木橋,鋪施黃土以通棺槨,事后仍將石欄照舊恢復(據(jù)盧溝橋生產(chǎn)隊何寶泉口述)。此后到解放前,對此橋沒有多大修繕,僅個別地添配了欄柱和石獅。解放以后為了適應交通的需要,將石橋橋面加鋪柏油路面,并且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修復了橋上的“盧溝曉月”碑亭和個別欄柱獅子。盧溝橋的形制與結(jié)構(gòu)盧溝橋為聯(lián)拱石橋。共計十一孔,全長266.5米,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拱橋(圖一)。在橋的工程結(jié)構(gòu)上,有著許多突出的成就。橋的基礎盧溝橋的河床為鵝卵石和黃沙的堆積層,河床相當堅實。兩邊河岸亦系卵石砂土堆積層。我們曾看見當?shù)厣鐔T在盧溝橋頭挖掘的土窖,卵石層厚達數(shù)米以上,而且非常堅實,證明橋頭的河岸也是非常堅固的。根據(jù)實地測量得知,橋的基礎沉陷程度很小。今以東端第一號南面橋墩(券根與橋墩交接處)為準,其沉陷的情況有如下表:橋墩及兩岸金剛墻的基礎是如何打筑的,因為未深入挖掘,尚不得知。傳說盧溝橋的拱券有用“插架法”建筑之說,是否指基礎打“梅花樁”、柏木樁或其他木樁,還不能證實。在我國古代橋梁的基礎工程中,確有不少利用打樁以增加松軟的泥沙河床的抗壓力,減少基礎的沉陷。上表橋墩沉陷數(shù)字表明了,盧溝橋的橋墩經(jīng)過了七百余年的考驗,尚無多大沉陷,證明橋的基礎是相當穩(wěn)固的。橋墩結(jié)構(gòu)盧溝橋十一孔,除兩岸金剛墻外共有十個橋墩。橋墩的距離不等,從兩端向橋的中心逐漸增大。每個橋墩之間的距離如下表所示(以北面分水尖三角鐵柱的距離為準):橋墩的形式,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分水尖的長度甚大,自4.5米至5.2米,約占整個橋墩的十分之四。分水尖為抗擊洪水和冰塊沖擊的必要工程。按永定河自懷來以下,經(jīng)過高山峽谷,水流十分湍急,而盧溝橋適當其沖;再加之每當春季上游冰雪融化,水勢猛漲,河面上又有大量冰塊浮流而下,撞擊橋墩;為了抗御洪水和冰塊對橋墩的撞擊,此橋不僅修筑了分水尖,而且還在每個分水尖上安置了一根約26厘米邊長的三角鐵柱,以其銳角迎擊流水冰塊,保護橋墩(圖三)。至今分水尖和橋墩相當完整,三角鐵柱實起了很大的保護作用。人們于是叫三角鐵柱為“斬龍劍”,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的神話,說惡龍至橋,見了“斬龍劍”,不敢興濤作浪,就很馴服地從橋下過去了。橋墩順水的一面,自出券洞以后,作流線型向內(nèi)收進如船尾,使水流一出券洞之后即可分散,減少券洞內(nèi)的水流擠壓力。這說明設計人在這些細微的地方都作了實用與美觀兩方面的考慮的。為了使分水尖更為穩(wěn)固,在橋墩分水尖的鳳凰臺上加了六層壓面石(圖二)。第一、二層挑出于鳳凰臺面,以上四層逐層向內(nèi)收入,到頂上,臺面微微隆起作琴面狀。這六層壓面石,對整個橋墩壓力的平衡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分水尖很長,拱券只壓于橋墩的南半部,如果沒有這樣六層厚達1.83米的壓面石,將會使橋墩壓力不平衡而產(chǎn)生破壞的情況。拱券結(jié)構(gòu)盧溝橋十一個拱券的跨徑與橋墩的距離一致,亦是由兩岸逐漸向橋心增大。最外一拱的跨徑為11.5米,逐漸增長,至中心孔為13.42米。它們的跨徑如下表:從上表中看出,除東面最外的一拱跨徑特別小(可能即是康熙七年水嚙之后重修時改變的)之外,其余東西各拱大體是對稱的??鐝皆龃蟮谋嚷?由最外孔至中心孔為一比一點一,較之清官式石橋增大的比率為小(清官式十一孔石橋其最外一孔與中心孔跨徑增大的比率為一比一點六)。拱的形式為弧形,其矢跨比率約為一比三點五強。我國古代聯(lián)拱石橋,大多為半圓形拱,或高于半圓形的。如蘇州寶帶橋,江西南城萬年橋,河北井陘石橋,北京的金玉蝀,頤和園十七孔橋等的拱券矢跨比率都在一比二左右。象盧溝橋這樣矢跨比率在一比三點五以上的古代聯(lián)拱石橋,還是不多見的。拱采用縱聯(lián)式的砌拱法,使整個拱券成為一體。內(nèi)券石用長短不一的條石砌筑。在券的兩面,有單獨的券臉石各一道,自成一個單獨的拱券。為了防止券臉石向外傾倒,在每個拱底各有八道通貫的橫條石,與券臉石相交砌,這樣即把券臉石與拱券聯(lián)成一體了。券臉石的外側(cè)隨拱形刻出兩道弧線與趙州安濟橋的處理方法一致。在券臉石的拱背上,平鋪伏石一層,厚15厘米,并且挑出于券臉之外15厘米。伏石之上拱與拱之間的三角形撞券部分,用長短不一的橫條石壘砌,從現(xiàn)存的情況看來,橋墩以上的部分大部經(jīng)過了翻修。在中心孔兩面和西邊第五孔的拱頂?shù)凝堥T石上還保存了三個龍頭,其形狀與趙州橋的相似,固然在雕刻風格上比趙州橋晚了許多(圖四)。與北京明清時代諸石橋龍頭相比較,又早一些。應為金代原物。龍頭的石料不同于全橋的青灰色砂石,而近似漢白玉石。關于橋的結(jié)構(gòu)。橋墩、拱券的各部分,均使用了腰鐵,用以加強石與石之間的聯(lián)系。這從橋的外部可以看見。橋的內(nèi)部,據(jù)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一年修理拆除橋面時所見的“石工鱗砌,錮以鐵釘,堅固莫比”,可知也是大量使用了腰鐵和其它鐵活增強砌石之間的拉聯(lián)。此種在砌石之間使用腰鐵和鐵件的辦法,在隋代趙州安濟橋上已經(jīng)使用,直到清代許多石工中也還繼續(xù)采用。橋面盧溝橋的橋面,是修理次數(shù)最多的部分:在交通頻繁的情況下,數(shù)十年即需修理一次。橋面寬7.50米,連欄桿地袱,仰天石在內(nèi),共寬9.30米。橋面構(gòu)造,從側(cè)面看去,可分作橋面伏石、仰天石、橋面石三層。在十一個拱背和撞券之上鋪砌了一層橋面伏石,其外沿出頭之下削去一棱,而清官式石橋已將其合并為仰天石了,其外側(cè)則作梟混。伏石之上為挑出的仰天石,外邊刻作極為簡單的卷葉云頭。云頭上留出一條窄邊,與趙州安濟橋的仰天石相近。唯安濟橋仰天石的外邊裝飾用稀落的蓮花,與此橋以卷葉云頭裝飾不同?,F(xiàn)在仰天石部分已新?lián)Q,其風格與舊有的大不相同,而且新?lián)Q的大部分都在東頭,可能即是康熙時水嚙后重修的。今觀原來的仰天石花紋風格和風化程度,應是早期的構(gòu)件。仰天石之上為橋面石,更換較多。橋面分作河身橋面與雁翅橋面兩部分。河身橋面長213.15米,寬9.30米,中央較兩端微微隆起,據(jù)實測中心較兩端高93.5厘米,成約千分之八的坡度,坡勢平緩。雁翅橋面斜長28.2米,作喇叭口形,入口處寬32米,坡度較大,上下相差2.13米,約作千分之三十五的坡度。西端雁翅橋面中部已填高,但兩旁還可看出原來的橋面。橋面兩旁設石欄干,欄干望柱頭上雕作獅子,橋頭立石制華表。在雁翅橋面上并有清康熙、乾隆關于修葺此橋的碑記及乾隆所題“盧溝曉月”碑,《過盧溝橋記事》碑。碑及碑亭制作雕刻均很精美。石欄干橋面兩旁石欄干的欄版、望柱上,雕刻了花紋、石獅,使石欄干又成了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圖五),特別是盧溝橋的石獅,由于其雕刻的生動精美,久已成為人所共知的了。石欄干共有二百七十九間,南面為一百三十九間,比北面少一間。共有欄版二百七十九塊、望柱二百八十一根。欄版平均高85厘米,斷面呈上小下大的形狀,底厚23—30厘米,頂端厚20—25厘米,有顯著的收分。欄版的內(nèi)側(cè),刻作立枋、尋杖、癭項、裙板(即《營造法式》的華版部分)等幾部分。尋杖作切去四角的八邊形,癭項部分并未縷空,僅隱刻出瓶形,早期形狀粗壯,與明清欄版上的寶瓶不同。瓶上的花紋由簡單的云頭圖案組成,尚有《營造法式》石欄干的“云拱”意味。裙板部分,分刻成上枋、下枋、裝版等構(gòu)件,與明清石欄版相似,但比例扁平,中間亦無立枋。在現(xiàn)存的石欄版中,按其形制與石質(zhì)約可分作三個時期:其中以青灰色砂石、癭項部分刻作云拱形而又風化較甚者為最早,其時代當在明或以前。其次以暗紅色砂石刻寶瓶荷葉者,風化不甚嚴重,當系康熙、乾隆時所補;再有即是石質(zhì)甚新,雕刻極為粗糙者,顯然是清代晚期和解放前所配。欄干每間立望柱,柱高1.4米,柱頭刻仰復蓮座,座下刻作荷葉墩。柱頂刻獅子。盧溝橋的附屬藝術(shù)石獅子石獅子是盧溝橋上重要的雕刻藝術(shù)(圖八、—〇、一一、一二、一四、一五、一六)。盧溝橋的石獅子有多少?很久以前就有數(shù)不清的傳說,并且成了一句歇后語,就是只要說“盧溝橋的石獅子”,下文就是“數(shù)不清”或“沒有數(shù)”。這個傳說,由來已久,至少有四五百年了。明代蔣一葵《長安客話》記載:盧溝橋“左右石欄刻為獅形,凡一百狀,數(shù)之輒隱其一。”明人劉侗《帝京景物略》也說“數(shù)之輒不盡”。這一次實地勘查,對橋上的石獅曾加以編號清數(shù),共計四百八十五個。按其位置可分為四種:1.在欄桿望柱頭上的大獅子共二百八十一個。2.望柱頭上大獅子身上的小獅子共一百九十八個。3.橋東端頂著欄桿當抱鼓石用的大獅子兩個。4.橋兩頭華表頂上的獅子四個。這些石獅子,雕刻得非常生動活潑,望柱頭上的二百八十一個石獅,姿態(tài)各不相同,坐臥起伏,極富變化。有的挺胸昂首,仰望云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cè)身轉(zhuǎn)首,兩兩相對,仿佛彼此傳語;有的撫育獅兒,好象輕輕呼喚;特別是橋南面欄干的東部有只獅子,高豎起一只耳朵,好象在聚精會神地傾聽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這些獅子似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原來的排列可能是雌雄相間。這二百八十一個獅子中,只有兩三個又戲小獅又弄繡球。欄干望柱頭大獅子的身上,刻了許多小獅,大的十余厘米,小的僅幾厘米。它們?nèi)齼蓛?有的爬在大獅子身上,有的伏在大獅子背上或頭上,有的在大獅子懷里戲斗,有的在大獅子身上奔跑,有的只露出了半個頭,一張嘴,有的在戲弄大獅子的鈴鐺或絨頭。真是千姿百態(tài),神情活現(xiàn)。它們數(shù)目眾多,稍不留心,就會漏過去。我們清點石獅子,最困難的就是小獅子的數(shù)目,編了號,幾個人數(shù)了好多次才數(shù)清。難怪人們會以為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不清了!橋東端雁翅上石欄干的盡頭處,每面有一只大石獅,高90厘米,長1.73米,以頭抵著欄干最東端的一根望柱,使欄干不致外傾(圖一二)。橋西頭欄干盡頭所頂?shù)牟皇仟{而是象(圖一三),與石獅所起的作用相同。從其雕刻風格上看,亦是早期的作品。欄桿的石獅,從其雕刻風格、石質(zhì)顏色及石料風化等情況來看,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身軀比較瘦長,面部較窄,腿腳挺拔有勁,頭上卷毛不甚高突,眼神貫注,頸部系帶飄逸,石質(zhì)為淺青黃色砂石。這類石獅的年代應是最早的(圖一四)。橋上的石獅,目前我們能肯定為早期遺物的,有兩三個。其余可能還有,還待研究。第二類,身軀稍為粗短,或足踏繡球,或足踏小獅,或身上有小獅。這一類較前一類在雕刻風格上大體相同,只在細微地方稍有區(qū)別。其石質(zhì)亦為淺青黃色砂石,風化亦甚。這種獅子數(shù)量較多,共九十九個,約占橋上石欄柱大獅的百分之三十四。這類石獅的時代亦早,最晚應是明代遺物,也有更早的可能(圖一五)。第三類,為突胸張嘴,雕刻細膩,身上間有小獅,頸下有一寬大的系帶,卷毛非常高突,其雕刻風格已顯然與以上兩種不同。這種石獅的石質(zhì)為暗紅色或青灰色砂石,共計五十六個,占全橋石欄望柱頭上大獅的百分之二十。這類石獅的年代較晚,應是清代康熙,乾隆時期和以后所增補(圖一六)。第四類,外表甚新,雕刻比較粗陋,石質(zhì)顏色不一。這一類共一百二十六個,占欄干望柱頭上大石獅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其時代大約是清末至解放前所修補的。華表在盧溝橋兩端入橋口的兩側(cè),有石制華表四根(圖一〇、一一)。華表高4.65米左右。華表形式與天安門前的華表相似,但在雕刻與裝飾上有所不同。華表下部為一石制須彌座,座上立八角石柱,石柱上端橫貫云版。八角柱頂上冠以仰復蓮座的圓盤,仰復蓮瓣之間飾以珠串。圓盤之上置石獅各一個,石獅的方向橋東者向東,橋西者向西(圖六、八)從現(xiàn)存實物考察,此四根華表的各部構(gòu)件,曾經(jīng)后來修理或抽換。東南角華表的云版,圓盤的蓮瓣比例粗大扁平,尚無明清出現(xiàn)的“八達馬”的蓮瓣裝飾,石質(zhì)亦較舊,可能還是明代以前的構(gòu)件。橋西端華表上的圓盤,已出現(xiàn)了“八達馬”的蓮瓣,但從其形制看還比較早,應是明代的。二華表八角柱的石料較新,鑿紋亦異,可能為后來所更換。華表頂上的石獅系另一塊石料雕成,嵌坐于圓盤之內(nèi)。東面兩個和東北角上的三只石獅,其石質(zhì)和雕刻風格與橋欄干的早期石獅相似,至少應是明代的遺物。西面二華表的云版,以極其豪放的三卷朵云組成,作風較之天安門、明十三陵的華表云版顯得更古樸一些,可能還是金代原物。須彌座的形制為八角形,具有上下枋和上下梟混,中有束腰,未作任何裝飾,從東南角華表的須彌座下還可看出圭腳形制,亦系古樣。碑及碑亭在兩端雁翅橋面及橋頭上,有碑四通。一、康熙重修盧溝橋碑:在橋東頭馬路北側(cè),原有碑亭已毀,僅余基礎,尚能看出臺基和柱礎的情況。碑連龜座共高5.78米,碑身高4.53、寬1.17米,厚57厘米,碑首為雙龍紋脊頂。碑文記載康熙八年重修盧溝橋的情況。二、乾隆重葺盧溝橋碑:這塊碑在橋西頭馬路北側(cè)雁翅橋面上,原有碑亭亦毀,尚存臺基、踏步(),四角柱礎榫眼亦存。碑連龜蚨共高5.5米,龜蚨下原來的水漫及魚、鱉、蝦、蟹等雕刻尚完好。碑身高4.4、寬1.18米,厚58厘米,碑首形制與康熙碑相同。碑的正面記敘乾隆五十年修葺盧溝橋的經(jīng)過,特別對盧溝橋歷次修建的情況作了詳細的分辯:認為過去修橋者多是好大喜功,夸大其詞,本來未作多大修理,卻大肆夸張,虛報工程,冒功領賞,因此特立此碑記敘這次修理的情況。這次修理未動原橋的主要結(jié)構(gòu),只能稱之為“修葺”。三、“盧溝曉月”碑及碑亭:在橋東頭雁翅橋面的北側(cè)。碑為乾隆所寫金章宗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四字,碑陰并刻乾隆所作盧溝詩(圖七、九)。碑的雕刻十分精美,連座共高4.52米。下面為一個滿身雕刻的須彌座。碑身高3.66、寬1.27米,厚84厘米,兩側(cè)及四邊雕刻由二龍戲珠組成的圖案,為凸起的半圓雕。碑首為一個四注式的寶蓋頂子,滿身雕刻著云、龍、花葉、蓮瓣等圖案,上冠圓形寶頂。碑的形制與北海瓊島春陰碑,頤和園萬壽山碑的碑首相似。碑亭的形式與尺度與西頭乾隆題“永定河”詩碑首一致,其中龍柱石欄干及平板枋等大部為解放后照原樣補配的。四、乾隆題察永定河詩碑:碑在橋西頭雁翅橋面北側(cè),刻乾隆所題察永定河詩。此碑共高3.79米,下為須彌座,雕刻二龍戲珠等圖案。下刻圭腳,碑身高3.03米、寬96、厚33厘米,四邊亦刻二龍戲珠組成的圖案,碑首刻雙龍紋脊頂。碑亭平面正方形,面寬進深均為3.64米,基臺用石砌成,周鋪階條石。東西方向的高度隨著雁翅橋面的坡度增減,使基臺地面水平?;_四角立漢白玉石龍柱四根,高3.83米,直徑46厘米,柱上刻盤龍、山石和波濤云氣,刻工非常精致。龍柱頂上安龍門雀替,墊板和額枋。龍門雀替當中相連,外刻仿古蟠虺紋,是乾隆時期仿古雕刻裝飾花紋的作法。四根龍柱之下,每面立石欄干一間,靠龍柱立望柱,望柱頭上僅余蓮座,其上或廿四氣或葫蘆形頭或石獅,已無法確知。但按其結(jié)構(gòu)推斷,應是石獅。這兩座碑亭分立于橋的兩頭。白色的盤龍石柱十分鮮明突出,與北京瓊島上的一根仙人承露盤石柱相似。此外則不多見。與天安門前和明十三陵的華表龍柱略似,但雕刻風格較晚。這兩座碑亭和石碑雕刻可算得是乾隆時期雕刻藝術(shù)的代表作品。關于現(xiàn)存盧溝橋及石柱、石獅、華表的年代盧溝橋的年代現(xiàn)存盧溝橋的年代,過去一些人由于未作詳細調(diào)查,認為已非金代的石橋,而為清代所重修。主要的根據(jù)是:一、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盧溝橋碑記。此根據(jù)不足甚明顯,因為該碑已說明了只是“東北水嚙而圮十二丈”,占全橋的七分之一,并非全橋沖毀。所謂“重修”,乃修補的意思,不是重建。二、《馬哥波羅行記》所記桑乾河石橋為二四孔,并且在注文中說:馬哥波羅所見之橋比較現(xiàn)有之橋為長,又注文引耶穌會士因鐸澤記錄,證明馬哥波羅所見之橋已毀于1668年。按《馬哥波羅行記》一書所記均為見聞,而非科學的考察,于橋的細部、尺度等方面,則可能有出入。至于耶穌教士所記1668年橋毀之說,即指康熙七年橋之東北為水嚙而圮者,并非已毀。這在康熙八年修建碑記中已說明了。我們根據(jù)實地勘察,得知此橋的好幾部分尚是金代原物。如橋拱的下部和橋墩的砌石同橋上部拱券和橋面經(jīng)過后來重砌的石料截然兩樣,可以看出橋的基礎還沒有重砌現(xiàn)象。另外,橋面兩側(cè)的仰天石外邊所刻花紋亦有兩種,其中一種的雕刻風格和所用石料顯然是金代的原物。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保存的一幅元代古畫《盧溝伐木圖》(圖版玖:2),比較詳細地描繪出盧溝橋的形狀。除了畫面上的橋面坡度或許是因作者采用藝術(shù)夸張手法把它畫得稍大外,畫上的橋孔、華表、欄干、石獅與今日盧溝橋非常相似;尤其是橋兩頭欄干末端代替抱鼓石用的獅子和象與今天的完全相同,東頭為獅,西頭為象,這樣的情況全國還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處。證明了這獅象還是金代原物,橋和欄干的布局還是金代原狀。綜合上述,關于盧溝橋的年代問題,可以初步這樣斷論:橋的整個形制、橋的下部基礎和橋身部分構(gòu)件與雕刻當仍為金代原物;橋拱、橋面和部分雕刻則為歷代所修理補配。盧溝橋的欄干與石獅的年代盧溝橋的石獅,文獻記載,橋建成即已有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