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1類患者下頜前伸運動中的接觸情況及其牙頜顱面形態(tài)結構特點_第1頁
安氏1類患者下頜前伸運動中的接觸情況及其牙頜顱面形態(tài)結構特點_第2頁
安氏1類患者下頜前伸運動中的接觸情況及其牙頜顱面形態(tài)結構特點_第3頁
安氏1類患者下頜前伸運動中的接觸情況及其牙頜顱面形態(tài)結構特點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氏1類患者下頜前伸運動中的接觸情況及其牙頜顱面形態(tài)結構特點

下頜前伸展咬合主要由牙齒主導。咬合接觸的部位是下頜切齒邊緣的嘴唇和切齒舌頭的表面切割區(qū)域。正常情況下,上下切牙達到對刃接觸的前伸咬合位時,后牙不應有接觸。當后牙出現咬合接觸時,前伸運動將受到后牙接觸的干擾,前后多個牙對咬合運動的引導,使下頜運動不順暢、不協(xié)調。因此,前伸運動中的后牙咬合接觸被稱為前伸牙合干擾。T-ScanⅡ咬合檢測儀是通過感受器來獲取受試者動態(tài)咬合過程中各區(qū)域、各時點上的咬合力的電信號,并將其轉化為數字信號后傳遞給計算機,計算機通過分析軟件對咬合狀態(tài)及過程進行存檔和分析。筆者前期曾利用T-ScanⅡ咬合檢測儀記錄并分析安氏Ⅱ1人群肌位到牙位運動過程中的動態(tài)牙合接觸情況,本實驗利用該檢測儀分析安氏Ⅱ1人群前伸運動中的咬合接觸情況,探討其前伸牙合干擾的發(fā)生與其牙頜顱面形態(tài)因素之間的相關性。1對象和方法1.1干擾分組性別分布從2006年1-12月在正畸科初診的患者中選擇安氏Ⅱ1類受試者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中位年齡16.8歲(13~18歲)。根據有無牙合干擾分為無前伸牙合干擾組(A組)和有前伸牙合干擾組(B組),其中A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齡15.1歲(13~16歲);B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中位年齡17.6歲(15~18歲)。選擇標準參閱文獻。1.2方法1.2.1前伸牙合干擾通過與受試者交流,消除緊張感,使其顳下頜關節(jié)及頜面肌肉處于較為放松狀態(tài)。讓受試者坐正,兩眼平視前方,處于下頜姿勢位,眶耳平面與地面平行。前伸運動要求患者下頜自然閉合至牙尖交錯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后,順著牙尖斜面及前牙舌面進行下頜前伸運動至前牙切對切關系(對刃牙合位)。在受試者熟練該過程后,用T-ScanⅡ重復記錄3次,重復記錄前讓受試者休息3min,每次記錄給予電腦存檔。在無前伸牙合干擾的情況下,在T-ScanⅡ上反映出的牙弓后部的接觸點應逐漸減少至消失,而前伸牙合干擾則表現出后牙的接觸點持續(xù)存在或中斷后又重復出現。3次重復測量,兩次或兩次以上出現上述現象,則判定該受試者存在前伸牙合干擾。1.2.2測量角度測量項目:(1)顱部與TMJ相關的測量項目:角度(鞍角、關節(jié)角);(2)上下頜骨測量項目:線距(mm,ANS-Ptm、S-Ptm、Co-Po、S-Co);角度(SNA、SNB、ANB、NP-FH、Y軸角、NA-PA、MP-FH);(3)上下牙測量項目:線距(mm,U1-NA、L1-NB、L1-AP、U1-PP、U6-PP、L1-MP、L1-MP);角度(U1-SN、U1-NA、L1-NB、L1-AP、L1-MP、U1-L1)。測量方法:利用winceph7.0進行數據測量(圖1)。1.2.3測量項目及測量標準常規(guī)取研究模,用咬合蠟記錄患者的牙尖交錯位,進行牙牙合形態(tài)的測量分析,測量項目見表2,3。其中定量指標用電子游標卡尺測量(精確到0.01mm),重復測量3次后取其平均值;定性指標包括Spee曲線流暢性指數和磨牙近遠中向指數,均重復測量3次,取2次及2次以上相同的值。1.3數據分析方法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其中定量數據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定性數據采用Mann-Whitney非參數檢驗。根據t檢驗的分析結果,再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對MP-FH、U1-L1、A-ptm三種因素與前伸牙合干擾之間的相關性進行進一步分析。2結果2.1第二牙區(qū)的干擾在60名受試者中有38名存在前伸牙合干擾,占總數的63.3%,且多存在于第二磨牙區(qū)。不同受試者ICP及前伸運動過程中的二維及三維截圖見圖2。2.2兩組牙弓段長度比a頭影測量分析結果顯示,B組的Y軸角、MP-FH比A組大,而U1-L1、A-ptm比A組小,其差別有顯著性(P<0.05,表1);模型測量分析結果顯示,B組上下牙弓前段長度的比值比A組小(表2)。三個磨牙近遠中向指數均較A組小,其差別有顯著性(P<0.05,表3)。3討論3.1t-scan試驗一般認為前伸運動中后牙是否有接觸與前伸運動的幅度有關,正常情況下在切割運動末期后牙會逐漸出現接觸,而前伸運動過程與切割運動相反,從ICP向前運動的早期可能存在后牙的接觸。因此,在T-ScanⅡ上正常的前伸咬合運動的過程表現為后牙的牙合接觸點逐漸減少至消失,牙合力中心點逐漸前移,直至只有前牙接觸。若后牙的接觸點持續(xù)存在或中斷后又重復出現即說明該前伸運動過程存在牙合干擾。Hiyasat在針對各種錯牙合類型的研究中指出僅22%的受試者存在前伸牙合干擾,與本實驗結果(63.3%)差別較大,這可能與研究手段及受試人群的不同有關。前者的研究是用shimstock材料來記錄前伸及側方的咬合關系的,不能精確地體現前伸運動的動態(tài)過程,而T-ScanⅡ是通過感受器來獲取受試者動態(tài)咬合過程中各區(qū)域、各時點上的咬合力的電信號,并將其轉化為數字信號后傳遞給計算機,計算機通過分析軟件對咬合狀態(tài)及過程進行存檔和分析。由于考慮到時間的因素,T-ScanⅡ反映的前伸運動過程也更為直觀與全面。Hiyasat的研究是針對各種類型的錯牙合畸形,其中Ⅰ類的切牙關系及磨牙關系分別占45%和54%,而Ⅱ類的切牙及磨牙關系者僅占20%和29%,而本實驗研究對象均為Ⅱ1類人群,從側面反映出Ⅱ1類人群發(fā)生前伸牙合干擾的可能性較大,且可能與Ⅱ1錯牙合牙頜顱面的形態(tài)有關。3.2前伸牙合干擾的危險因子在垂直方向上,前伸牙合干擾表現出較大的Y軸角及下頜平面角,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也提示,MP-FH為前伸牙合干擾的危險因子(OR=2.927,P=0.050),A-ptm為前伸牙合干擾的保護因子(OR=0.327,P=0.046),而U1-L1與前伸牙合干擾的發(fā)生無明顯相關性。下頜平面角為前伸牙合干擾的危險因子(OR=2.927),這說明具有垂直向生長趨勢、下頜后蕩、下頜平面較陡的人群更易出現前伸牙合干擾,而且前伸牙合干擾大多存在于第二恒磨牙區(qū),這可能與高角人群的肌緊張性及顱面結構特點有關。有研究表明,長面型的人群具有較大的肌緊張性,咀嚼肌的施力方向相對靠后。從顱面形態(tài)上看,高角病例呈垂直向生長趨勢,具有較短小的下頜升支長度,較大的后牙高度,因此與低角人群相比,其牙合平面斜度與髁道斜度更接近平行,所以在前伸運動過程中其后牙垂直向打開的程度較小,更容易產生后牙的接觸。安氏Ⅱ1人群中存在前伸牙合干擾的人有較小的上頜骨的長度及上下中切牙角,上頜骨長度與前伸牙合干擾呈負相關(OR=0.327)。上頜骨長度較小的安氏Ⅱ類人群,多表現為上前牙的唇傾或者下頜后縮,后者存在下切牙的代償性唇傾。而較小的上下中切牙角,也表現為上切牙唇傾或下切牙唇傾,或兩者兼有。上切牙唇傾,減小了切道斜度,前伸運動過程中容易出現后牙的咬合接觸;下切牙唇傾,Spee曲線曲度減小,增加后牙咬合接觸的可能。3.3牙合干擾的臨床表現就磨牙的近遠中關系而言,完全遠中關系時其上下牙列的尖窩交錯較為良好,其行使杵臼功能明顯比輕度遠中關系(磨牙尖對尖關系)者好。不僅如此,筆者認為完全遠中關系的牙列,在進行前伸運動時會具有較好的上后牙遠中牙尖斜面及下后牙近中牙尖斜面的引導作用,這會使得整個前伸運動的過程更為順滑流暢。而越是傾向于尖對尖磨牙關系的牙列,其后牙的功能狀態(tài)越大不如前者。咬合不能達到應有的最廣泛、最緊密的接觸狀態(tài)時,可能導致髁狀突移位,顳下頜關節(jié)各結構(髁突、關節(jié)盤、關節(jié)結節(jié))之間也不能達到應有的緊密接觸狀態(tài),這樣必然會影響下頜運動過程中的流暢性和穩(wěn)定性,使得在前伸運動過程中產生后牙區(qū)的牙合干擾。在矢狀方向上,前伸牙合干擾者表現出較小的上下牙弓前段長度的比例關系。在中段及全段牙弓長度不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前段牙弓長度越小越趨向于方圓形牙弓。較小的上下牙弓前段長度的比例關系就意味著下牙弓比上牙弓更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