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更新與再生_第1頁
傳統(tǒng)文化更新與再生_第2頁
傳統(tǒng)文化更新與再生_第3頁
傳統(tǒng)文化更新與再生_第4頁
傳統(tǒng)文化更新與再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統(tǒng)文化的更新與再生--傳統(tǒng)文化內容提要:就是這樣一種偉大的文明,今天,在它自己成長起來的地方,解體了,退化了,變得丑陋不堪。傳統(tǒng)道德中的差序格局一向是這禮義之邦的道德基礎,而今卻完全成了利己主義的心理哲學淵源;“大公無私”曾經(jīng)是一種真實的信念,現(xiàn)在卻只能是一套虛偽的說教;和解的觀念妨礙人們建立正常的權利、義務關系;集體主義變成了對于個人意識有組織的扼殺;法即是刑,即是專政手段的看法阻礙著現(xiàn)代法制的確立;泛道德主義傾向造成了今日社會中的普遍虛偽……。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更新再生意義文明自然的歷史依著時間順序由過去往今天發(fā)展起來,人們對于歷史的思考卻往往是由當下開始而回溯上去的。據(jù)我對歷史的觀察,這是一個較一般教科書所界定的時期長得多的歷史階段。如果說,我們可以“中國在世界”這幾個字來說明這一時期里面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的話,那么,我們又可以另外幾個字來說明這一時期里中華民族所作努力的根本性質,那就是救亡圖存。這固然只是一個早已過了時的口號,但是在這里,我們給了它一種新的意蘊。我們用它來指十九世紀中葉以后中國人一直面臨著的危機的性質。一百多年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明,一直處在死亡的威脅之下,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曾經(jīng)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民族,我們有一整套評判事物的標準和對于世界的獨特看法,我們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滿足和失望。在一場革命性的歷史轉變當中,我們往日的理想失落了,我們的歷史經(jīng)驗破碎了。問題不在于這些理想是否有合理之處,或者,這些經(jīng)驗是否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屢驗不爽。問題在于,它們不再能夠應付新的挑戰(zhàn)。在這個變化了的世界里面,它們無可挽回地過時了。這就是死亡,一個社會的精神上的死亡。這種死亡與那種具體可見的實體意義上的死亡差不多是一回事。為此,必須調整我們對于世界的看法,建立一套新的價值以求獲得精神上的再生。當然,應該承認,中國人在一八四○年遇到的危境,較西方人在一六四一年或一七八九年所遇到的更難以克服。在西方,革命是其歷史自然進程的一部分,在中國,危機卻源自歷史自然進程的阻斷與改變;西方的革命是在其內部孕育成熟的,中國的危機卻是外部世界變化的結果;對西方人來說,新的文明并不是一種異質文明,它就建立在以往的經(jīng)驗上面(羅馬法的復興與繼承、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等),對中國人來說,接受一種新的文明卻意味著其固有文明的失敗,它不可能把新秩序直接建立在以往經(jīng)驗的基礎上面。這些差別無疑是巨大的。但它們只是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而不曾改變事物的性質。難道一六四一年的英格蘭和一七八九年的法蘭西不是處在新舊文明交替的當口,不曾受著死亡的威脅,又不曾做拚死的努力以求超越死亡獲得再生?人類社會中問題的共同性不但為我們提供了比較的可能,而且為我們提供了反省與借鑒的可能。就是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潛伏于死亡危機中的第一種差異,一種較上述種種差異更為深刻的不同,即不同民族和文明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的不同,時間觀念的不同。然而,文化的斷裂并不等于文化的“真空”,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對于人生的看法和對于事物的評判,文化是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一種歷史地形成的經(jīng)驗,即便在它整體上遭到破壞之后,倘沒有新的經(jīng)驗把它取代,絕不會自動地消除。因此,與其說混亂之來是因為沒有了文化,莫如說是因為沒有了健康的文化、有生命力的文化。這便是為什么“五四”以后,幾乎所有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都站在了反傳統(tǒng)的旗幟下面。有人說,反傳統(tǒng)便是中國最大的傳統(tǒng)。在這句話里面,智巧多于真理。問題在于,在現(xiàn)實的生活里面,所謂傳統(tǒng)所表示的意義,確實是丑的、惡的,與現(xiàn)代生活的要求和理想相悖逆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丑惡愈來愈彰明,愈來愈不可救治。也許,并不是傳統(tǒng)變了,是這時代變了。畢竟,傳統(tǒng)之于歷史并不等于傳統(tǒng)之于現(xiàn)在。那個在過去數(shù)千年里保持不變格局的社會,盡管不是理想的凈土,但也絕不象現(xiàn)在人們通常想象的那樣一無可取。固然,人們在這里找不到他們熟悉并且推重的“權利”、“自由”、“民主”、“人權”一類字眼、概念,但是我相信,任何一個不帶偏見的研究者都會承認,生長在這片古老土地之上的文明是偉大的和充滿智慧的。它對于宇宙和人生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它那亙古不變的理想和追求就建立在這樣一些看法上面。它強調人與他人的關系,它教導人們謙和忍讓,它主張?zhí)煜聻楣?,它重視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它憧憬一個沒有法律的社會,它追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這樣一種文明當然也象其他文明一樣,從一開始就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然而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曾是一種文明,一種健康的和有生命力的文明。它所抱持的理想和追求,曾經(jīng)是有說服力和號召力的。如若不是這樣,它憑什么能夠占據(jù)如此廣袤的時間和空間?又憑什么創(chuàng)造出如此宏大的人文氣象,不但在過去造福于人類,而且注定要貢獻于人類的未來。就是這樣一種偉大的文明,今天,在它自己成長起來的地方,解體了,退化了,變得丑陋不堪。傳統(tǒng)道德中的差序格局一向是這禮義之邦的道德基礎,而今卻完全成了利己主義的心理哲學淵源;“大公無私”曾經(jīng)是一種真實的信念,現(xiàn)在卻只能是一套虛偽的說教;和解的觀念妨礙人們建立正常的權利、義務關系;集體主義變成了對于個人意識有組織的扼殺;法即是刑,即是專政手段的看法阻礙著現(xiàn)代法制的確立;泛道德主義傾向造成了今日社會中的普遍虛偽……。人們自然會把這些看成是時代的沖突,文化的矛盾。難道我們的傳統(tǒng)不是代表著一個業(yè)已逝去的時代?難道我們的研究不曾揭示,我們千百年來尊奉的價值在許多基本問題上不同于西方?既然我們注定要接受西方文明的改造(不獨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我們就必須承受兩種文化的沖突,改造舊觀念,創(chuàng)立新價值。然而,問題也許不那么簡單。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固有文化與外來文明之間,并沒有一條“非此即彼”的道路可走。西方文明固然卓越,但那畢竟是另一種歷史經(jīng)驗,一種與我們的經(jīng)驗迥然不同的歷史經(jīng)驗。如果說,在今天的世界里面,想要回到和固守舊的經(jīng)驗事實上已無可能,那么,想要以某種陌生的經(jīng)驗完全取代我們所固有的一切,同樣是不可能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移植、轉換和更新也無可能。它不過表明,沖突與震撼之中的文化更新絕不可能離開傳統(tǒng)而獨立地完成。史家陳寅恪在論及中國歷史上的佛學思想時寫道:“釋迦之義,無父無君,與吾國傳統(tǒng)之學說,存在之制度無一不相沖突。輸入之后,若久不變易則決難保持。是以佛教學說能于吾國思想史上發(fā)生重大久長之影響者,皆經(jīng)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面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蕩一時之人心,而卒歸于消沈歇絕絕”。①這是文化移植的必經(jīng)之途。因此,陳先生又說:“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局當亦等于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于歇絕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tǒng),有所創(chuàng)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tài)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詔示者也”。②只是,自十九世紀中葉以后,中國民族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中國文化與西洋文明的關系,卻又不盡是以往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詔示者”,因此,一方面我們可以斷言,今日支配著國人的思想必定是與傳統(tǒng)成功結合者,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對這種“居最高之地位”的思想的性質提出質疑:這究竟是融新文化于舊傳統(tǒng),還是化腐朽為神奇?前者是死去的糾纏活著的,是借尸還魂,后者是死亡中獲得的新生,是鳳凰涅。一個不承認失敗,不甘于消解,抱著不死的信念去求生的延續(xù);一個承受失敗,甘愿消解,在死亡的煎熬中去求新的生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也意味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欲求不死者只是延長和加深了死的苦難,使舊文明的衰朽變得更加不可救治。唯有正視死亡而又敢于冒險的大智大勇者才可能超越死亡,創(chuàng)造出生機勃發(fā)的新文明。那將是一種全新的文明,它不純是外來的,也不全是固有的,但又同時包容了外來的和固有的。新經(jīng)驗與傳統(tǒng)融合,舊傳統(tǒng)得到了更新,于是,死亡轉化為新生,腐朽轉化為神奇。在這樣一個獲得了精神上新生的社會里面,許多固有文化的因素并沒有消除,而是具有了全新的意蘊,變成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在這里,歷史不再是包袱,傳統(tǒng)也不再是丑的、惡的,它們是民族獨特性的標志,是文明的再生之源。今天則不同,古代文明已然死去,新的有生命的文明遲遲不能夠產(chǎn)生。當下的社會建立在以往破碎的經(jīng)驗上面,力圖按照歷史的方式存在下去。然而,文明一旦死去,誰又能夠起死回生,使它重現(xiàn)于世?復現(xiàn)的“傳統(tǒng)”甚至已不再能被稱作文明,它只是歷史的余響,病態(tài)的畸形兒。這里,不見了往日宏大的氣象,寬廣的胸襟,只剩下偏狹、固執(zhí)與蠻橫。百余年來,為從西方輸入科學技術,民主制度,無數(shù)先進中國人的智識與心力被耗盡了,但是最終,西方人的經(jīng)驗并沒有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我們有幾乎全套西方式的法典,但卻從來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法律秩序。并不是因為西方的經(jīng)驗注定不能夠成為我們的信仰,也不是因為我們過去的經(jīng)驗本身就不容于現(xiàn)代生活,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已喪失了將不同文化經(jīng)驗融匯貫通的總和與再造的能力。輸入西方政制,徒然造成了社會與文化各個系統(tǒng)和層面的脫節(jié)。今天的中國人,全然失去了對于西方文化精神的理解與信任,而這又不是對傳統(tǒng)的信仰使然。傳統(tǒng)猶在,但是不真,不善,更沒有美。它已不再具有說服力。我們的社會失去了號召力與凝聚力,失去了創(chuàng)立團體的能力。五千年里建立起來的文化沒落了,鄙俗化了。先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政治改造,繼而通過無情的經(jīng)濟討伐,文化的精粹消失殆盡。人們以粗鄙為榮,以鄙俗為美。社會重又回復到野蠻——不是文明以前健康而活潑的野蠻,也不是征服了病態(tài)文明的生命力旺盛的野蠻,而是文明自毀以后的野蠻,就如同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我們民族和文明的土地最終被榨干、耗盡之后的一片貧瘠。敏銳的心靈退化了,只有愚昧和麻木。五千年的文明喲,究竟是什么使你蒙受這樣的恥辱與不幸?黃皮膚、黑頭發(fā)龍的傳人,究竟有什么讓你們如此驕傲,竟然今天還把自己看作是人類的希望所在?難道你們還不明白,你們已經(jīng)坐失良機,在歷史的緊要關頭,一再做出錯誤的抉擇,因而在死亡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難道你們還不曾意識到,及至今日,最大的危機仍然在于,面對失敗和死亡,你們還是缺乏承受的勇氣,只是靠著自欺度日——起初是因為自欺而屢屢受挫,現(xiàn)在是因為不斷地失敗而沉溺于自欺?這就是我們的悲劇,一個偉大文明的不肖子孫的悲劇。如果說,悲劇的后面希望尚在,那么這希望必定是在我們坦率承認失敗的勇氣之中,是在我們毅然地告別過去,一切從頭開始的冒險精神之中。這種建立在新的時間觀上面的抉擇,這種對我們來說還相當陌生的死亡態(tài)度,將是超越死亡的關鍵,是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有生命的文明的契機。這種新的文明既不是對過去歷史(不論東方的還是西方的)的重復,同時又不偏離人類的基本追求。它以人類社會一員的身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