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時世》教學中的幾點思考_第1頁
《高高時世》教學中的幾點思考_第2頁
《高高時世》教學中的幾點思考_第3頁
《高高時世》教學中的幾點思考_第4頁
《高高時世》教學中的幾點思考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高時世》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杜玉石的《高貴》是一部贊美千代的杰作,也是一部關于中國古典音樂教材的片段。但正因為知名和重要,教學中反而容易出現一些習焉不察的問題。故綜述歷代研究狀況,并給出教學建議,以為參考。一、詩人的自我形象是悲秋之苦關于《登高》所包含的久客思鄉(xiāng)、老病悲秋的情感內容,向來沒有大的爭論。但在具體分析中,仍然有些值得珍視的意見。首先,此詩的格調不是悲哀,而是悲壯。蕭滌非認為此詩“雖是一首悲歌,卻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壯;不是消沉,而是激動;不是眼光狹小,而是心胸闊大?!雹偎麖目傮w上準確地把握了此詩的情感、境界。羅宗強則解釋了悲壯感形成的原因在于壯偉的景物描寫。②其次,此詩意欲表達的,不是一時之簡單詠嘆,而是一生之復雜感慨。陶道恕說:“詩到此(按:指頸聯)已給作客思鄉(xiāng)的一般含義,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xiāng)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雹鄹饡砸魟t更加明白地指出頸聯將“這種種人生最凄涼的境況都集于一身”,“這一聯是總結詩人畢生的悲秋之苦”。④這當然就不是即景抒情,而是將一生中所蓄積的一腔悲憤都噴薄而出了。再次,詩人的自我形象是孤傲的。章培恒、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新著》認為杜甫“絕不向環(huán)境與命運屈服:‘百年’句象征性地突現了在漫長的時間、廣漠的空間里他那高居于凡庸之上的雖則是病弱的孤傲身影。”⑤因為暮年多病而強登高臺這件事本身就體現出一種兀傲的精神,而在無邊落木和不盡長江的映襯下,詩人的形象正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自我刻畫的那樣,孤獨和驕傲、渺小和偉大是結合在一起的。最后,此詩包含豐富的哲理意味。這可以分兩層來看。第一層是傷逝之嘆。陳貽焮說“頷聯寫落木無邊、長江滾滾,悲秋、傷逝之嘆固深”。⑥所謂“傷逝”,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杜甫見葉落水流而感慨盛唐的繁華、個人的壯年都無情地消逝了,一切都不能停駐。第二層是永恒之思。葛曉音承接陳先生的話題,進一步點明:“秋氣是那樣無情,催促著注定要消逝的事物快速逝去”,而“宇宙和生命又是永恒的,正如這長江水不停地流去,卻永遠也沒有流盡的時候?!雹哌@已經不僅是“傷逝”,還有在“永恒”面前所感到的錯愕,以及意識到個人渺小生命為一個更大的自然的生命所裹挾時的感動。這明顯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二、對實踐的作用和意義盛名之下,必多非議,指摘《登高》藝術瑕疵的言論所在多有,辯護意見亦隨之而起。其一,此詩起結是否臃腫累贅的問題。指摘者如明人王慎中說:“起結皆臃腫逗滯,節(jié)促而興短,句句實,乃不滿耳?!雹嗝魅撕鸷嘁舱f:“無論結語膇重,即起處‘鳥飛回’三字,亦勉強屬對,無意味?!雹岫鵀槎鸥q護者則認為此詩節(jié)奏多變、文氣貫通,并無問題。如清人施補華說:“通首作對而不嫌其笨者,三、四‘無邊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氣,五、六‘萬里悲秋’二句有頓挫之神耳?!雹庖驗樗穆搹埑谟卸?故雖通篇對仗而不使人覺得單調笨拙。清人范大士說:“通首都是對仗,而以浩氣往來,只覺悲涼,不嫌呆板?!陛佪嬘炃迦诉呥B寶說:“二句只十四字,寫六事而不嫌其累重,氣勝故也。”輥輰訛兩人都指出因為有貫通的文氣、飽滿的意興,所以對仗雖多而不呆板累贅。其二,頷聯、頸聯有無冗字可刪的問題。宋朝以來,有人主張“無邊”“蕭蕭”“不盡”“滾滾”“萬里”“百年”等字是無謂湊字,應加以刪削。而反對者認為此詩的精神氣度恰恰是依賴這些文字才得以顯現。如宋人楊萬里說:“二句亦以‘蕭蕭’、‘滾滾’喚起精神?!陛佪嵱炗智迦它S叔燦說:“次聯著‘無邊’、‘不盡’四字,悲壯中更極闊大。蓋不如此,振不起下半首。”輥輲訛指出四字兼具開拓詩境與提領后文的作用。今人萬云駿說得更清楚:“這四句頭上各截去兩字,就失去空間與時間的聯系,變得十分干癟,瘦得難看,像個癟三了?!陛佪徲炚Z含幽默,而切中肯綮。其三,此詩尾聯是否詞竭、力弱的問題。指摘者如明人王世貞說:“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陛佪愑瀾侵肝猜擄@得頹唐落魄,難繼悲壯的秋景抒寫。清人紀昀引沈德潛語說:“歸愚謂‘落句詞意并竭’,其言良是?!陛佪懹瀾侵肝猜撛贌o生發(fā)余地,缺少余韻。這樣說并非沒有幾分道理。明人胡應麟則積極為杜甫辯護,他說:“又曰此篇結句似微弱者。第前六句既極飛揚震動,復作峭快,恐未合張弛之宜;或轉入別調,反更為全首之累。只如此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未為不稱也?!陛佪捰炈O想了結尾的另外兩種可能的寫法:一是完全保持前六句的格調,則缺少變化;一是完全改變前六句的格調,則破壞了詩意的完整。依他的理解,此詩結尾乃是延續(xù)著前文的語勢,而做了弱化處理,正是如此,才益加顯出無奈和凄涼??傊?指摘者往往只憑印象肆意生發(fā),其結論基本不可取;但他們也提出了引人思考的問題,刺激了辯護者對此詩藝術特點的深入分析。三、關于林分的問題,首先應確定其地位在討論此詩藝術水平的基礎上,形成了另一個有趣的學術話題:此詩是否為杜集律詩(七律)第一、唐人七律第一或古今七律第一,話題的核心指向此詩的詩史地位。關于此點,耳熟能詳的說法是明人胡應麟的兩句話:“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輥輷訛然而,不說古今七言律第一,就是唐人七言律第一是否屬于此詩,在學者間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代表性的,一是宋人嚴羽提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輦輮訛,二是明人楊慎說“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佺期‘盧家少婦郁金堂’一首為第一”輦輯訛。對此,胡應麟辯駁說:“二作興會適超,而體裁未密;豐神故美,而結撰非艱。”輦輰訛就是說,這兩首詩律法不如《登高》嚴整,寫作難度也較小。清人楊倫略退一步,稱《登高》:“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陛傒嵱灥词乖诙偶?七律第一(或杜律第一)的歸屬也仍然是個問題。如清人吳農祥評《九日藍田崔氏莊》:“此詩畢竟杜律第一。”輦輲訛清人李因篤說《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七律絕頂之篇”。輦輳訛清人黃生說:“若以本集較之,‘花近高樓’正聲第一,‘城尖徑仄’變聲第一?!陛傒愑炇且浴兜菢恰窞檎w第一,以《白帝城最高樓》為拗體第一。同是黃生,又說“杜公七律,當以《秋興》為裘領”。輦輵訛明人王世貞的觀點則較為折中,認為應該在《九日藍田崔氏莊》、《登高》、《秋興》(其一)、《秋興》(其七)四首各有優(yōu)缺點的詩中求得第一。輦輶訛總之,各家之評價分歧,不一而足。平心而論,上舉諸詩都是唐詩中第一流之作(沈佺期之作或者例外),很難強分高下。正如胡震亨所說:“吾謂好詩自多,要在明眼略定等差,不誤所趨,足耳?!薄昂伪厝∽谝黄?”輦輷訛“略定等差”就是分出哪些是第一流、哪些是第二流,而不一定要選定何者第一,何者第二。讀詩是為了欣賞或是借鑒,不是為了排行,強分等次,不僅沒有確定性,也沒有必要。在今天看來,古人這些言論的意義主要在于為我們比較不同詩篇的藝術特點提供了啟發(fā),輧輮訛從中或可看出古今文學觀念的演變,輧輯訛但《登高》是否杜集七律第一、唐人七律第一或古今七律第一這一問題本身,不妨視作一段趣味性大于學術性的佳話。四、第三,這也是回事來來有關《登高》的教學論文較多,以下舉有代表性的加以評介。1.穩(wěn)中有新的單篇教學。韓軍以深情的朗誦示范,強調要深入創(chuàng)作情境,感同身受地面對作品。輧輰訛這堂公開課很有感染力,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但這堂課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讓讀者化身為作者的說法過于絕對,讓今天的中學生化身為唐朝的杜甫尤其不可能;一是以悲咽的《二泉映月》為悲壯的《登高》的朗誦配樂也不妥。張永慶的課輧輱訛不乏亮點,尤以細致的分析見長,也有一些小問題。如辨析“嘯”不能改為“啼”,因為“嘯”字“悲中有壯”,但實則是“嘯”字從側面寫出了風聲之迅疾。再如學生把杜甫不能飲酒的原因歸結為“心事重重”,張老師也表示了肯定,而學界一般的看法是杜甫此時是因肺病而戒酒。付洪霞的教案輧輲訛幾個層次設計得也很好,只是最后歸結到杜甫的愛國情懷,不免人云亦云。筆者以為只可說杜甫的身世處境與國家狀況有關,凄涼的秋景描寫也隱約象征著國家命運,但這都很難坐實到愛國情懷上。2.瑕瑜互見的“對比”教學。劉欣友、李佩龍將《登高》與陸游《書憤》對比教學輧輳訛,應該說是具有眼光的,只是沒能清晰地指出兩首詩的差異。《登高》雖也有關于國家命運,但那是“隱”的,《書憤》則顯示出強烈的用世之心;格調上,《書憤》也比《登高》明朗得多。紀勇、時劍波列出了兩種新穎的教學方案。方案A(“三秋圖,杜甫心”)是著眼于情感內容,方案B(“句句皆奇,字字皆奇”)是著眼于藝術技巧,輧輴訛分別看都是很出彩的,但教師在真實的課堂上是不能只取一方面來講的。王洪濤將《山居秋暝》與《登高》二詩并置進行比較閱讀,輧輵訛這是比較可貴的嘗試,但問題在于二詩風格差異過大,不是合適的比較對象。3.兩個罕見而饒有趣味的論爭。一是:李紅蓮以押韻和平仄為理由解釋“不盡長江滾滾來”為何不是“不盡長江滾滾去”,輧輶訛基本說得通。而文曉琴則從“來”字比“去”字更有蓄積感,因而更有氣勢和力量的角度重新進行了解釋,輧輷訛就顯得更加深入一些。二是:劉永錚老師提出一個見解,認為“落木”并非落葉之意,而是“凋落的樹木”。輨輮訛而顏春峰老師指出多種辭書都有“落木”為落葉的解釋,從用例、語法、格律等多方面看,把“落木”解釋為“凋落的樹木”都是說不通的,最后引述林庚《說“木葉”》的相關論述,可見這個問題早有精彩的解答。輨輯訛兩相比照,劉老師的新見解基本可以判定為望文生義。五、賞,辨,杜詩新解結合歷代研究狀況和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教學建議:(一)讀———誦讀切入,整體感知。以誦讀切入此詩的教學是比較簡便而有效的。誦讀前應提示兩點:一是要在誦讀中整體把握此詩的風格(是“悲壯”而非“悲哀”),并體會詩人的感情(老病思鄉(xiāng));二是要注意四聯格調的變化,誦讀的語調也要相應調整(大體是“匆促凄涼—寥廓蒼?!列垲D挫—無限悲抑”)。誦讀過后,應就這兩點提問,為以下的賞析打下基礎。(二)賞———名聯警句,深入領會。可以先梳理全篇的結構層次(前四句寫景,后四句寫情,而寫景是一、三句寫山,二、四句寫水),然后就頷聯、頸聯重點提問、講解:1.“落木”能否換成“落葉”?(“落木”從屈原《湘夫人》的“木葉”轉變而來,更古雅,更有體積感,更能顯出悲秋的沉重心情。)2.“蕭蕭”“滾滾”有何藝術效果?(不只寫出葉與水之“聲”,也寫出葉與水之“形”———“蕭蕭”顯出落葉眾多,“滾滾”顯出江水浩大;不僅寫出秋之“形”,也寫出秋之“神”———既蕭颯蒼涼又寥廓壯大。)3.宋人羅大經說頸聯“十四字中有八意”,輨輰訛這個分析你怎么看?(PPT)(分析很精彩,但也存在不足,即頸聯十四字呈現給讀者的并非是孤立的八層意思,而是一股感情的洪流,是悲嘆暮年老病漂泊而兼具追憶平生的意味,拆開講解就破壞了詩意的渾成。)4.有人說“無邊”“不盡”“萬里”“百年”等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