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觀書有感課堂教學實錄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中華大地,文人輩出,宋朝的時候,出了一位偉大學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出示有關朱熹的資料。朱熹一生勤奮讀書,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fā)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學習古詩,領會詩意
1.自學古詩
自學要求:
(1)看看圖畫,讀讀全詩;
(2)理解詩中每個詞語的意思,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說說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4)記下不懂的問題。
(估計學生不理解的詞語:鑒、徘徊、渠、哪得、如許、為。)
先請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自學所得。
2.交流自學情況
(1)誰愿意來讀讀這首詩?(出示全詩,指讀)
(2)說說詩句中不理解的詞語。(教師做上記號)學習古詩,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
(,聯系上下文,組詞,借助圖畫)
(3)引導學生理解一、二句詩意
“鑒”是個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們要查。
出示字典中的字條:鏡子(古代用銅制成)。照。仔細看。
你認為應該選哪條意思?為什么?(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選擇合適的字解)
師:怎么寫?(板書,學生跟著書空)古代鏡子是用銅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銅鏡不用時常常用布蓋著,用時打開。這里的“開”理解為打開。
你能把這句話的意思說好嗎?(理解詩句,說詩句意思時,可以用上這些方法:連詞成句,調整詞序,添加詞語。)
師: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可見池塘里的水怎樣?(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還表現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圖畫,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齊讀一、二兩句詩。
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yōu)美的景色(板書:景),老師非常喜歡喜歡這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由描繪)
美讀:一邊想像畫面,一邊美美地朗讀這兩句詩。(配樂讀)
師:多美的景色呀!藍天和白云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為什么會不停地晃動?(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動,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兩句詩你能理解嗎?我們先來讀一讀。引導學生理解三、四句詩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詩中的人稱代詞與現代文不一樣,還記得《示兒》中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會。如許,這樣。清如許,這樣的清澈。為,是因為。
3.運用“連、調、添”等方法,把詩意連起來說說。先說給自己的.同桌聽聽。
4.誰能讀好這首詩?(配樂朗讀)
5.背誦這首詩。
三、理解哲理
1.引導學生質疑。這首詩學完了嗎?還有什么問題呢?
引出:這首詩有點文不對題,詩中寫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池塘的水和讀書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使池水。
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齊讀:
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就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
四、總結延伸
1.原來朱熹寫方塘的景色,就是為了說明讀書的道理?。。ò鍟豪恚┻@樣的詩就叫(板書:說理詩)
朱熹先生這首優(yōu)美的詩,用池塘的水來比喻讀書,通過比喻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藏在里面,使人們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觀點,像這樣的方法我們稱它為借景喻理
(板書:借喻)。
2.出示: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如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你覺得這兩首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嗎?(前兩句都是寫景,后兩句是感受)
3.同學們想想,你還能舉出一些跟這些詩相似的說理詩嗎?(學生回答)
蘇軾《題西林壁》
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
葉紹翁《游園不值》
陸游《游山西村》
4.總結:
這首詩中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兩句詩更是膾炙人口,千年不衰,成為千古名句。(背一背這兩句)這兩句現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名句活用
1.我們學習古詩不僅是為了積累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下面就是運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的例子。
例1:這是我們班的小作家,在介紹他的寫作經驗時的一段話:“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因為我注意平時留心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各種事物,把觀察所得記下來,所以我的文章內容才豐富多彩、真實具體。
在這段文章里“源頭活水”是什么?“清如許”指什么?
2.朱熹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出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朱熹
師:“讀萬卷書”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因為——(生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行萬里路”就是要不斷實踐,因為——(生接)“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學也能像朱熹那樣勤于讀書,善于思考,勇于實踐,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六、課后作業(yè):
課后自學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還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汽車城:蔚山》教學設計2
- Unit 3 Lesson 5 Grammar in Use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仁愛科普版英語七年級上冊
- 粵教版 信息技術 必修4.1 編制計算機程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
-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 第五單元習作例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三年級上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第5課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下冊素養(yǎng)提升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
- 田徑:三級跳遠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體育與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冊
- 第二單元實驗活動1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上冊
- 15《白鵝》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
- 2025年高血壓疾病治療協議書(醫(yī)療類合同)
- 第七章老年人泌尿系統(tǒng)疾病
- 2025年中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IT科技產業(yè)云計算服務平臺開發(fā)方案
- 2025年山東省郵政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血透室停電停水應急預案
-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一)》單元測試
- 《零售藥店實務》期末考試復習題及答案
- 校園安全案例解析
- 電力變壓器聲紋檢測技術導則
- 《病理科(中心)建設與配置標準》
- 《校園廉潔教育》主題班會課件全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