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天津卷語文模擬卷匯編一一文言文閱讀
一、【2022屆天津市和平區(qū)高三三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26
分)
書史忠正公家書后
方東樹
道光十三年四月,樹與寶山毛生甫岳生同客武進縣齋,生甫出忠正此書揭本,日:此吾
亡友鎮(zhèn)洋彭甘亭兆蘇所貽也。又日:有汪有典者,為書名《史外》,別載公三節(jié),揆其詞旨,
似俱在此書后。因言:《明史》稱大兵?四月二十日至揚州,二十二日薄城下?!睹魇贰凡?/p>
言破城日,《明史稿》紀以為二十五日。公此書稱四月十八日圍城,從其始至也。又云越二
日,炮擊城西北隅。是公此書發(fā)于二十一日,距公死僅五日。理有所不盡本末。
史言公初娶李夫人,繼娶楊夫人,皆無子,夫人嘗欲為置妾,公太息日:王事方倏,敢
為私計耶?后遺命以副將史德威為后,而是書所云焙兒者,為公何人耶?公母弟二人,可模
早卒,可程為庶吉士,都城陷,降賊,公請置之,理福王以公故竄令養(yǎng)母。是書所屬為保護
其母者,皆公從父與兄行,而不及可程,豈薄之不及耶?獨汪氏所載三書,最后一書?遺其
伯叔父及兄若弟,則所謂弟者可程耶?
武進李申耆兆洛言日:《明史》以可程為母弟,獨宜興史屹銘以為從弟。又日:屹銘名
問和,有學行,?為《孝烈李孺人傳》事,尤有足感人者。李孑需人者,李夫人女弟,為可模
妻??赡W?,李哭泣五晝夜,絕食幾死。太夫人素病瘵,忠正殉國后益劇,李侍湯藥久不倦,
病革,李割臂肉以進,太夫人卒得生。其后平湖孝廉馮洪圖冒思正名起兵破巢縣及無為州兵
敗被執(zhí)堅冒公名不改大師命太夫人面質(zhì)之李偕楊侍以往。李有國色,奸人聶某見而艷之,欲
強取之以媚大師,且怵以必從。巾至,太夫人驚悸不能決,則以授李,李從容日:是不難。
即攜幣、器入,割鼻及兩耳投器中,使仆婦捧以至。太夫人號痛謂使者日:為我持謝貴人。
聶失措躍馬逸去。當是時,李氏之節(jié)幾與忠正比烈,何者?事起倉卒,而斷行之無難也。汪
氏書亦載此事,但以可模為可則,馮洪圖為馮韶伯,既日鹽城人,又日浙人。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解釋不事碰的一項是()(3分)
A.顧有所不盡本末顧:只是
B.王事方曜殷:繁多
C.理福王以公故筑令養(yǎng)母貸:責令
D.幣至,太夫人驚悸不能決幣:禮物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明史》稱大兵"四月二十日至揚州木欣欣以向榮
B.最后一書不遺其伯叔父及兄若弟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C.所為《孝烈李孺人傳》事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折劫哉
D.為我持謝貴人為擊破沛公軍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后/平湖孝廉馮洪圖冒忠正名/起兵破巢縣/及無為州兵/敗被執(zhí)堅/冒公名不改/大帥命太
夫人面質(zhì)之/李偕楊侍以往。
B.其后/平湖孝廉馮洪圖冒忠正名起兵/破巢縣及無為州/兵敗被執(zhí)/堅冒公名不改/大帥命太
夫人面質(zhì)之/李偕楊侍以往。
C.其后/平湖孝廉馮洪圖冒忠正名/起兵破巢縣及無為州/兵敗被執(zhí)/堅冒公名不改大帥命/太
夫人面質(zhì)之/李偕楊侍以往。
D.其后/平湖孝廉馮洪圖冒忠正名起兵/破巢縣及無為/州兵敗被執(zhí)堅/冒公名不改/大帥命太
夫人面質(zhì)之/李偕楊侍以往。
4.下列句子不展于史可法家書內(nèi)容的一項是()(3分)
①四月十八日圍城,從其始至也②越二日,炮擊城西北隅
③以副將史德威為后④公母弟二人,可模早卒,可程為庶吉士
⑤屹銘名問和,有學行⑥以可模為可則,馮洪圖為馮韶伯
A.④⑤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⑥
5.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明史》稱清兵二十二日逼近城下,史可法家書稱清兵四月十八日圍城,二者時間不一
致,但都未說及破城日期。
B.《明史》與《史記》一樣,為紀傳體通史;"從弟"是指同曾祖父或同祖父家族中,父親
的兄弟的子輩中年幼于己的同輩男性。
C.聶某見到李孺人,驚艷于她的容貌,想要占為己有,卻擔心她不順從。
D.屹銘所寫的《孝烈李孺人傳》事跡非常感人。汪有典的《史外》也記錄了李氏的事跡,
但較為簡略,因此沒有屹銘寫得感人。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是書所屬為保護其母者,皆公從父與兄行,而不及可程,豈薄之不及耶?(4分)
(2)當是時,李氏之節(jié)幾與忠正比烈,何者?事起倉卒,而斷行之無難也。(3分)
7.作者用較多筆墨寫李孺人,有何用意?(4分)
【答案】
1.C
2.D
3.B
4.A
5.A
6.(1)這封信中所寫的做保護他母親這件事的人,都是史公的伯叔父和兄弟們,沒有提及
可程,難道是輕視他因而沒有提到么?
(2)在這個時刻,李孺人的節(jié)操幾乎和史公一樣剛烈,為什么呢?雖然事發(fā)突然,但是李
孺人決斷毫無為難之色。
7.通過寫李孺人的孝順、剛烈和果敢,襯托史可法的忠勇形象。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C.句意:理福王因為史公的緣故,寬恕了他讓他贍養(yǎng)母親。貸:寬恕。
故選Co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基本能力。
A.以,介詞,在,句意:《明史》上記載清兵是在四月二十日到的揚州;
以,相當于“而”,表修飾,句意:草木欣欣向榮。
B.乃,才,句意:最后一封信才提到他的伯叔父和兄長和弟弟;
乃,表示判斷,句意:沒有關系,這是體現(xiàn)了仁愛之道。
C.所,所字結(jié)構(gòu),句意:沒有關系,這是體現(xiàn)了仁愛之道;
所,與“為”構(gòu)成被動句式,句意: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D.為,介詞,替,句意:替我拿著辭謝貴人;
為,介詞,替,句意:替我我打敗劉邦的軍隊。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意:后來平湖孝廉馮洪圖假冒史可法之名起兵,攻破了巢縣和無為州,失敗被抓后,
堅持說自己是史可法而不改口。大帥命令太夫人和他當面對質(zhì),李孺人帶著楊侍一同前往。
“冒忠正名”作狀語修飾“起兵”,不能斷開,排除AC;“無為州”是一個地點名詞,
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Bo
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④由“而是書所云焙兒者,為公何人耶?公母弟二人,可模早卒,可程為庶吉士”可知,
“公母弟二人,可模早卒,可程為庶吉士”是毛生推斷的內(nèi)容,不是書信內(nèi)容。
⑤由“武進李申耆兆洛言日:《明史》以可程為母弟,獨宜興史屹銘以為從弟。又日:
屹銘名問和,有學行”可知,“屹銘名問和,有學行”是《明史》記載的內(nèi)容。
⑥由“汪氏書亦載此事,但以可模為可則,馮洪圖為馮韶伯”可知,“以可模為可則,
馮洪圖為馮韶伯”是汪有典的書所記載的內(nèi)容。
故選A0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為紀傳體通史”錯誤,《明史》是紀傳體斷代史。
C.“想要占為己有”錯誤,由“李有國色,奸人聶某見而艷之,欲強取之以媚大帥,且
怵以必從”可知,不是要占為己有,而是要強取她來討好大帥。
D.“但較為簡略,因此沒有屹銘寫得感人”推斷無據(jù),原文只是說“有汪有典者,為書
名《史外》,別載公三節(jié),揆其詞旨,似俱在此書后”“汪氏書亦載此事,但以可模為可則,
馮洪圖為馮韶伯”,不能據(jù)此推斷這本書不感人。
故選Ao
6.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
(1)“是”,這;“屬”,連綴,寫;“皆”,都是;“行”,輩;“薄”,輕視。
(2)“幾”,幾乎;“倉卒”,突然;“斷行”,決斷。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內(nèi)容好,篩選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由“太夫人素病瘵,忠正殉國后益劇,李侍湯藥久不倦,病革,李割臂肉以進,太夫人
卒得生”可知,李孺人孝順婆婆。
由“李從容日:是不難。即攜幣、器入,割鼻及兩耳投器中,使仆婦捧以至”可知李孺
人面對奸賊逼迫剛決果斷,割掉自己的鼻子和兩個耳朵來斷絕奸賊念想。
由''李氏之節(jié)幾與忠正比烈”可知,文章寫李孺人的孝順、剛烈和果敢,更能襯托出史
可法忠勇殉國的精神。
【參考譯文】
道光十三年四月,我與寶山的毛岳生一起住在武進縣衙的書齋里,毛岳生拿出忠正公的
家書的拓本,說:這是我的故友鎮(zhèn)洋彭甘亭送給我的。又說:有個叫汪有典的人,寫了本書
叫《史外》,特別記載了史可法的三封信,揣度這三封信的語意,好像都在這本書中(有所
體現(xiàn))。據(jù)他說:《明史》上記載清兵是在四月二十日到的揚州,二十二日迫近城下?!睹?/p>
史》沒有說破城的日期,《明史稿》上記載認為是在二十五日。忠正公的家書認為清兵是在
四月十八日圍城,從他們一到就開始圍城了。又說過了兩日,用大炮炮擊城西北角。忠正公
的這封信是在二十一日發(fā)出的,距離忠正公死的日子只差五天。只是沒有說明事件的始末。
史公說他一開始先娶了李夫人,后來又娶了楊夫人,他們都沒有孩子,夫人們曾經(jīng)想為
他再娶妻妾,史公嘆氣說:正值國事繁多,哪里敢為自己的事情打算呢?后來在遺囑里說讓
他的副將史德威作為他的后代,只是信里面所說的焙兒,又是史公的什么人呢?史公有兩個
弟弟,可模早早去世了,可程做了庶吉士。都城被攻占,可程投降了賊人,史公請求處置他,
理福王因為史公的緣故,寬恕了他,讓他贍養(yǎng)母親。這封信所寫的做保護他母親這件事的人,
都是史公的伯叔父和兄弟們,沒有提及可程,難道是輕視他因而沒有提到么?只在汪氏所記
載的三封信中,最后一封信才提到他的伯叔父和兄長和弟弟,那么所說的弟弟是指可程么?
武進的李兆洛說:“《明史》認為可程是史公的弟弟,只有宜興的史屹銘認為是堂弟。
又說:史屹銘名叫問和,有學問和品行,所寫的《孝烈李孺人傳》中記載的事情,尤其足夠
感人。李孺人是李夫人的妹妹,是可模的妻子??赡K篮?,李孺人哭了五天五夜,不吃不喝
幾乎死去。太夫人一直有澇病,史公去世后更加嚴重,李孺人侍奉她吃飯喝藥很久也不感到
疲倦,太夫人病情危急以后,李氏割取手臂上的肉煮進湯藥中,太夫人終于活了下來。后來
平湖孝廉馮洪圖假冒史可法之名起兵,攻破了巢縣和無為州,失敗被抓后,堅持說自己是史
可法而不改口。大帥命令太夫人和他當面對質(zhì),李孺人帶著楊侍一同前往。李孺人長的很漂
亮,奸人聶某見到她后很是驚艷,想要強取她來討好大帥,認為李德人一定會害怕聽從他的。
禮物到了,太夫人內(nèi)心驚恐不能決斷,就把禮物給了李孺人,李孺人不慌不忙地說:“這事
(解決)不困難”。于是就帶著禮物和匕首進去了,然后割掉自己的鼻子和兩個耳朵放入盤中,
讓仆婦捧著前去。太夫人嚎啕痛哭,對使者說:替我拿著辭謝貴人。聶某不知所措,上馬逃
走了。在這個時刻,李孺人的節(jié)操幾乎和史公一樣剛烈,為什么呢?雖然事發(fā)突然,但是李
孺人決斷毫無為難之色。汪氏的書里面也記載了這個事情,但是把可模寫成可則,把馮洪圖
寫成馮韶伯,既說是鹽城人,又說是浙江人。
二、【2022屆天津市第一百中學高三二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26分)
心術
(宋)蘇洵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呼,然后可以制利害,
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
以怒土,土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
凡戰(zhàn)之道: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謹烽燧,嚴斥堪,使
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yǎng)其財;豐犒而優(yōu)游之,所以養(yǎng)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yǎng)其
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yǎng)其心。故土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余勇,欲
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不養(yǎng)其心,一
戰(zhàn)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土皆委已而聽命,夫安得不愚?
夫惟土愚,而后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攀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
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多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
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jié)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
知勢則不沮,知節(jié)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
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yǎng)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
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日:“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
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年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煮便之應期顧有如情無期顧則為卷之丕民情有期性則初丕至于必敗。尺筆當猛虎,
奮呼不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褐而案劍,則烏
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jù)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本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
力有余矣。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至硬的一項是()(3分)
A.麋鹿興于左而目不好瞬:正視
B.鄧艾繾兵于蜀中繾:系在繩子上放下去
C.一靜可以創(chuàng)百動制:控制
D.使之狎而墮其中狎:忽視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港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可與百戰(zhàn)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B.能以兵嘗敵但以劉日薄西山
C.奮呼加操擊頂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D.則童子彎弓殺本矣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考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展合理的一項是()(3分)
A.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
B.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
C.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
D.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
4.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屬于闡述養(yǎng)土的用兵之術的一組是()(3分)
①為將之道,當先治心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③夫惟義可以怒土,土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④小勝益急,小挫益厲
⑤用人不盡其所欲為⑥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
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惜總的一項是()門分)
A.文章以其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光輝,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凡兵上義",戰(zhàn)爭的正義性是決
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不義的戰(zhàn)爭,逐"利”的戰(zhàn)爭,即使一時不為所害,但從長遠看是不利的,
會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認為,"兵有長短,敵我一也",要想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為將者要避實擊虛,用我方
的長處,與敵人對抗,將我方的短處,隱蔽起來,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
C.文章結(jié)尾,作者以生動的比喻說明了物質(zhì)準備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
手中無武器,見了壁虎之類的小蟲,也會嚇得臉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D.文章給人以排宕頓挫之感,這得力于文中大量排偶句的純熟運用,茅坤說"此文中多名言”,
排偶句的運用使文章語言精練,內(nèi)涵豐富,為文章增色不少。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4分)
(2)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3分)
7.本文分別從哪些方面論述為將、用兵、作戰(zhàn)的策略的。(4分)
【答案】
1.A
2.D
3.C
4.C
5.B
6.(1)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戰(zhàn)士也不厭惡打仗,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jīng)歷了七十次戰(zhàn)斗也
不懈怠的原因。
(2)我的短處,我掩蓋起來擱置一邊,敵方卻一定要同我較量,怎么呢?
7.從大的角度論述,為將要治心,用兵要尚義,作戰(zhàn)要四養(yǎng):從具體作戰(zhàn)的角度論述,戰(zhàn)
時為將應“智而嚴”,戰(zhàn)時用兵在于五知,戰(zhàn)時運思要暴短陰長,使部隊無所顧有所恃。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翻譯為: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八病?,眨眼。
故選Ao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可與百戰(zhàn)”翻譯為:就可以投入一切戰(zhàn)斗?!芭c”,參與,投入?!芭c扁而不助五
國也”翻譯為: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芭c”,親附。
B.“能以兵嘗敵”翻譯為:能用大軍去試探敵人的強弱、虛實。“以”,用?!暗詣?/p>
II薄西山”翻譯為: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就像那太陽逼近西山一樣生命垂危?!耙颉?,因為。
C.“奮呼而操擊”翻譯為:敢于奮力吶喊并且揮鞭打擊?!岸?,表示并列關系?!岸?/p>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翻譯為:而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岸?,連詞,表示轉(zhuǎn)折關
系。
D.“則童子彎弓殺之矣”翻譯為:那小童也敢彎弓射殺J'?!爸?,代詞?!熬秊槲液?/p>
入,我得兄事之"翻譯為:您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爸?,代詞。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戰(zhàn)士們沒有什么顧忌但有所依靠。戰(zhàn)士們沒有什么顧
忌,就知道犧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敗。
“無所”“有所”為固定結(jié)構(gòu),根據(jù)“無所顧”這一句式,應該為“無所恃”,所以應
在“恃”后面斷開,排除A、D。
根據(jù)句式一致的原則,“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對應“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
所以應在“恃”后面斷開,排除B。
故選Co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①說的是“治心”的用兵之術。
②說的是“審勢”的用兵之術。
⑥說的是“守備”的用兵之術。
故選Co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將我方的短處,隱蔽起來”錯誤。原文寫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
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意思是說,兵有奇正,兵不
厭詐,要用揚長避短之正,需設暴短陰長之奇,“暴短”就是有意顯露自己的短處,使敵人
疑懼而不敢攻;“陰長”就是有意隱藏自己的長處,使敵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
故選B0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雖”,即使;“兵”,打仗;“殆”,通“怠”,懈怠:“之所以”,……的原因。
(2)“所短”,短處;“置”,擱置;“角”,較量;“奈何”,怎么辦。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凡戰(zhàn)之道:未戰(zhàn)養(yǎng)其
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可知,為將要治心,用兵要尚義,作戰(zhàn)要四養(yǎng),
這是從大的角度來論述。
由原文“凡將欲智而嚴,凡土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土皆委己而聽命,夫
安得不愚?夫惟土愚,而后可與之皆死”“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
加兵,知節(jié)而后可以用兵”“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
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可知,從具體作戰(zhàn)的角度論述,戰(zhàn)時為將應''智而
嚴”,戰(zhàn)時用兵在于五知,戰(zhàn)時運思要暴短陰長,使部隊無所顧有所恃。
【參考譯文】
心術
(宋)蘇洵
作為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yǎng)心性。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
邊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軍事崇尚正義;如果不合乎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行動。并非一動就有危害,而是
因為后來將有不能應付的事情發(fā)生。只有正義能夠激憤士氣,用正義激憤士氣,就可以投入
一切戰(zhàn)斗。
作戰(zhàn)的措施大致是:當戰(zhàn)爭尚未發(fā)生的時候,要積蓄財力;當戰(zhàn)爭即將發(fā)生的時候,要
培養(yǎng)戰(zhàn)斗力;當戰(zhàn)爭已經(jīng)打起來的時候,要培養(yǎng)士氣;當戰(zhàn)爭已經(jīng)取得勝利的時候,就要修
養(yǎng)心性。小心謹慎地設置報警的烽火,嚴格認真地在邊境巡邏放哨,使農(nóng)民無所顧忌,安心
耕種,這就是積蓄財力的做法;用豐盛的酒食等物慰勞戰(zhàn)士,讓他們悠閑自在,棄精蓄銳,
這就是培養(yǎng)戰(zhàn)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勝利,要使戰(zhàn)士感到更加緊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讓戰(zhàn)
士得到更大的激勵,這就是培養(yǎng)士氣的做法;使用戰(zhàn)士要注意不讓他們完全實現(xiàn)自己的欲望,
這就是修養(yǎng)心性的做法。所以戰(zhàn)士們常常積蓄著怒氣,心中懷有欲望卻不能完全實現(xiàn)。怒氣
沒有消除干凈就有余勇可賈,欲望沒有完全實現(xiàn)就將繼續(xù)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戰(zhàn)士
也不厭惡打仗,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jīng)歷了七十次戰(zhàn)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養(yǎng)心性,戰(zhàn)
士們打了一次勝仗后就不能繼續(xù)作戰(zhàn)了。
將領要聰明而嚴厲,戰(zhàn)士要愚昧。聰明就不可預測,嚴厲就不可冒犯,所以戰(zhàn)士們都把
自身完全交付出來聽從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戰(zhàn)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們一道舍生忘
死。
大凡出動軍隊,要了解敵方的君主,了解敵方的將領,然后才能夠在危險的地方出兵。
魏將鄧艾用繩子拴著士兵到了蜀中,如果不是蜀漢后主劉禪昏庸無能,那么百萬大軍也可以
坐而捆綁擒獲,鄧艾本來就對劉禪輕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險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將,能用
大軍去試探敵人的強弱、虛實,同時也用敵人的反應來衡量自己,這樣就可以決定行動方針
了。
作為主將的原則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勢然后可以增兵,懂得節(jié)制然后可
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會屈服,了解形勢就不會喪氣,懂得節(jié)制就不會困窘。見了小利益不
輕舉妄動,遇上小禍難不回避,小利益、小禍難不值得辱沒我的本領,然后才能夠應付大利
益、大禍難。只有善于蓄養(yǎng)本領又愛惜自己軍隊的人,才無敵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
勇,一靜可以控制百動。
軍隊自有長處和短處,無論敵我都如此。請問:我方的長處,我拿出來運用,敵人卻不
與我較量;我方的短處,我隱蔽起來,敵人卻竭力與我對抗,怎么辦呢?回答道:我方的短
處,我故意顯露出來,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我方的長處,我暗中隱蔽起來,使敵人輕慢
而陷入圈套。這就是靈活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戰(zhàn)士們沒有什么顧忌但有所依靠。戰(zhàn)士們沒有什么顧忌,就知
道物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敗。手握一尺長的鞭子,面對著猛
虎,敢于奮力吶喊而揮鞭打擊;空著手遇上了蜥蜴,也會嚇得面容變色連連后退,這是人之
常情。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帶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著劍,那大力士烏獲也不敢逼近;
要是頭戴著盔,身穿鎧甲,靠著武器而睡覺,那小童也敢彎弓射殺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
人,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能夠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那就威力無窮了。
三、【2022屆天津市部分區(qū)高三二模(質(zhì)量調(diào)查二)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面小題。(26分)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滅其書,大變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師之道,不啻若寇仇。
及今觀荀卿之書、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茍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為異說而不好,敢為高論而不顧者也。...由是觀之,意其為人必也剛愎不
遜,而自許太過.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多為不善,猶必有所顧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紂之殘暴,而先王之法度、
禮樂、刑政,猶未至于絕滅而不可考者,是桀、紂猶有所存而不敢盡廢也。彼李斯者,獨能
奮而不顧,焚燒夫子之六經(jīng),烹滅三代之諸侯,破壞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怯者矣。彼見
其師歷詆天下之賢人,自是其愚,以為古先圣王皆無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時之論,而
荀卿亦不知其禍之至于此也。
其父殺人報仇,苦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其高談異
論有以激之也。
(選自蘇軾《荀卿論》,有刪節(jié))
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芋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斯亦未嘗以其學事
秦。
當秦之中葉,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時,:用商鞅成法而已,雖李斯助之,言
其便利,益成秦亂,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為之而不盡。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
嚴法久矣,其后世所習斗為善者也。斯逆探①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張吾之寵
②。是以盡舍其師荀卿之學,而為商鞅之學;掃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迭肆以為治,
斐《詩》《書》,禁學士,滅三代法而尚督責,斯非行其學也,趨時而已。設所遭值非始皇、
二世,斯之術將不出,此,非為仁也,亦以趨時而已。
荀卿述先王而頌言儒效,雖間有得失,而大體得治世之要。而蘇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
于卿,不亦遠乎?行其學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學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謂人臣善探其君
之隱,一以委曲變化從世好者,其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選自姚鼐《李斯論》,有刪節(jié))
注釋:①逆探:猜度試探。逆,猜測。②侈君張吾之:侈(chT)君,殘暴放縱的君主;
張吾之寵,張大國君對他的寵愛。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喜為異說而不讓讓:謙讓
B.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
C.一用商鞅成法而已-:全部
D.始皇固自為之而不厭厭:討厭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今夫小人之為不善是說也,人常疑之
B.其子必且行劫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世所習以為善者也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
D.斯之術將不出于此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硼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
A.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斯亦未嘗以
其學事秦
B.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斯亦未嘗以
其學事秦
C.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斯亦未嘗以
其學事秦
D.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斯亦未嘗以
其學事秦
4.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蘇軾觀點的一項是()(3分)
①李斯事荀卿,既而焚滅其書②敢為高論而不顧③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④破壞周公之井田⑤大體得治世之要⑥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zhuǎn).②④⑤
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蘇軾認為,父親的殺人行徑,必然會對兒子行為造成惡劣影響,乃至一定會去搶劫,同
理可證李斯的言行是受到了荀子"高談異論"的影響。
B.雖然關于李斯亂天下行為是否與荀子有關,蘇軾和姚鼐持不同的觀點,但是關于李斯執(zhí)
政時期犯下巨大的錯誤,二人看法是基本相同的。
C.姚鼐認為商鞅變法貽害秦國,乃至二世而亡,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須要"述先王而頌言儒效”,
也就是獨尊奉儒家學說才能獲得治世的要領關鍵。
D.蘇軾從對荀子的考查,得出李斯施政弊端的源流關聯(lián)和師承影響的結(jié)論,具有一定的邏
輯性和辯證性,但完全歸咎于此,還是有失偏頗。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彼見其師歷詆天下之賢人,自是其愚,以為古先圣王皆無足法者。(4分)
(2)而蘇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遠乎?(3分)
7.姚鼐不同意蘇軾關于“李斯用荀子的學說禍亂天下”的觀點,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姚鼐不
同意的理由。(4分)
【答案】
1.D
2.D
3.A
4.B
5.C
6.(1)李斯見他的老師(荀卿)罵盡天下的賢人,就更認準了自己那種愚蠢的念頭,認為
占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學習效法。
(2)但是蘇軾認為李斯為害天下而把罪過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遠了嗎?
7.(1)秦的變法源于商鞅,不是李斯。
(2)李斯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但不是關鍵,也不是必不可缺,沒有李斯始皇也會沿著法
家路線繼續(xù)下去。
(3)李斯在秦國所為是繼續(xù)商鞅之學而已,非荀子之學,與荀子無關。
(4)李斯所為,更多的是“趨時附勢”,沒有原則,更談不上實踐某個學說。
(5)一個人作惡和師承沒有必然的關聯(lián)。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秦始皇本來就會自己去做而不滿足。厭,滿足。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現(xiàn)在看來,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壞事。
“之”,代詞,代指酈道元的學說,它。句意: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
B.“其”,代詞,他的。句意:他的兒子必定會行兇打劫。
“其”,副詞,表祈使語氣,一定。句意: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志向。
C.“以”,動詞,認為。句意:這之后世代便習以為常。
“以”,介詞,憑借。句意:年輕時憑著父親的職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從。
D.“于”,介詞,從。句意:李斯的治國之法將不會從商鞅之法中出來。
“于”,介詞,從。句意:但刀刃的鋒利就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蘇軾認為李斯用荀子的學說擾亂天下,這是不正確的。秦擾亂天下的方法,不需
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學說侍奉秦國。
“李斯”是“亂天下”的主語,“以荀卿之學”是“亂”的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
CD;
“無待于李斯”中,“于”是介詞,引出動作“待”的對象“李斯”,行為動作和對象
中間不可斷開,排除B。
故選Ao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①句意:李斯師從于荀卿,后來又焚燒了老師荀卿的著作。這是蘇軾陳述歷史事實,不
是他的觀點。
④句意:破壞了周公的井田制度。這是蘇軾陳述歷史事實,不是他的觀點。
⑤句意:但大體上還是找到了太平社會的關鍵。出自姚鼐《李斯論》,這是姚鼐的觀點。
排除①④⑤。
故選B。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姚鼐認為商鞅變法貽害秦國,乃至二世而亡”錯誤,文中說的是“孝公即位,得
商鞅任之。始皇之時,一用商鞅成法而已,雖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亂”,意思是“秦
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始皇的時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罷了,雖然李斯協(xié)助
他,說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亂”,并沒有說商鞅變法導致“二世而
亡”,對商鞅變法的副作用分析不準確;“獨尊儒術”錯誤,在文中沒有依據(jù)。
故選Co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歷詆”,罵盡,盡遍毀謗他人;“是”,以為是,認為正確;“以為”,認為;“法”,
效法。
(2)“以”,認為;“及于”,推到;“不亦遠乎”,反問句式,不也是差得太遠了嗎。
7.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始皇之時,一用商鞅成法而已……益成秦亂”可
知,秦擾亂天下的方法并非始自李斯,而是源于商鞅。
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為之而不厭”“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嚴法久矣”可知,
即使李斯不說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也會自己去做,因為秦朝滿足于刻薄寡恩并覺得嚴峻
的刑法帶來方便已經(jīng)很久了,這說明沒有李斯,秦始皇也會自己去做。
由“是以盡舍其師荀卿之學,而為商鞅之學”可知,李斯完全舍棄了自己的老師荀子的
學說,而實施了商鞅的學說,所以和荀子無關。
由“滅三代法而尚督責,斯非行其學也,趨時而己”可知,李斯毀滅三代的仁政之治而
崇尚督察之法來責罰眾人,不是實行他的學說,不過時趨奉現(xiàn)實的主子罷了。
由“行其學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學而害秦者,李斯也”可知,實行他的學說而為害
秦朝的,是商鞅,舍棄他的學說而為害秦朝的,是李斯,作惡的是個人,與師承沒有必然關
聯(lián)。
【參考譯文】
過去常奇怪李斯師從于荀卿,后來又焚燒了老師荀卿的著作,完全改變了古代先圣先王
的法度,對他的老師的理論主張,真可以說不過是當強盜、仇敵來看待。如今再來看荀卿的
著作,然后就會明白李斯要到秦國做官,都是因為老師荀卿,這就不足為怪了。
荀卿這個人,喜歡標新立異而毫不謙讓,敢發(fā)高論而不顧一切。從這方面來看,料
想他的為人必定剛愎自用,不知謙遜,贊揚自己太過分。那位弟子李斯,在這方面又特別嚴
重。
現(xiàn)在看來,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壞事,都還是有所顧忌的,所以夏、商兩朝雖然滅亡,
桀、紂兩君雖然殘暴,但上古賢明君主的法度、禮樂、刑政,還不至于達到滅絕而不可查考
的地步,這說明桀、紂還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廢棄。而那個李斯,只有他驕矜傲慢不顧一
切,焚燒了孔子的六經(jīng),誅殺了夏、商、周三代諸侯的后代,破壞了周公的井田制度,這種
膽大妄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季斯見他的老師荀卿罵盡天下的賢人,就更認準了自己
那種愚蠢的念頭,認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學習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圖一
時痛快所發(fā)表的言論,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話會導致如此慘烈的災難。
如果做父親的殺人報仇,他的兒子必定會行兇打劫。荀卿闡明了王道,闡述了禮樂文明,
而李斯卻利用他的學說搞亂了天下,可見荀卿的高談怪論對李斯還是起了激發(fā)作用的。
(選自蘇軾《荀卿論》,有刪節(jié))
蘇軾認為李斯用荀子的學說擾亂天下,這是不正確的。秦擾亂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
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學說侍奉秦國。
在秦國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始皇的時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
令罷了,雖然李斯協(xié)助他,說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亂,然而假使李
斯不說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來就會自己去做而不厭倦。為什么呢?秦朝滿足于刻薄寡
恩并覺得嚴峻的刑法帶來方便已經(jīng)很久了,這之后世代便習以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測
試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這不足以投合那殘暴放縱的君主而擴大自己獲得的恩寵。因
此他完全舍棄了自己的老師荀子的學說,而實施了商鞅的學說;掃除去掉夏、商、周三個朝
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遲意妄為來實施統(tǒng)治,焚燒《詩》《書》,坑殺有學問
的人,毀滅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來責罰眾人,李斯不是實行他的學說啊,不過趨
奉現(xiàn)實的主子罷了。假若他所經(jīng)歷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國之法將不會從商鞅
之法中出來,這不是因為他要做仁愛之事,也是因為他趨奉現(xiàn)實的主子罷了。
荀子稱頌先王并且贊揚儒學治世的功效,雖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體上還是找到了太平
社會的關鍵。而蘇軾認為李斯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遠了嗎?實行他的學說而
為害秦朝的,是商鞅?。簧釛壦膶W說而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我認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
他國君的隱情,一切全部從滿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這樣的人是最可怕的?。∈亲羁膳碌?/p>
?。?/p>
(選自姚鼐《李斯論》,有刪節(jié))
四、【2022屆天津市第一百中學高三三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28分)
雖有良藥,茍不當于病,不連下品;雖有賢才,茍不適于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沖城,
而不可以窒穴。蔑牛不可以逮鼠;騏驟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竹薪,則不如斧。三代
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超。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材亦奏神奇之效。
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
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后、忠憤耿耿者,
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出縮者,
果腹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
天下無現(xiàn)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煉而出耳?!痘茨献印啡眨骸肮?/p>
可強成,名可強立。”董子日:“強勉學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進?!薄吨杏埂?/p>
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勵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見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誠
能考信于載籍,問途于已經(jīng),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通,才亦
漸立。才識足以濟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選自曾國藩《挺經(jīng)》,有刪改)
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歷覽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
始進之年,而恥已存有寡矣。臣節(jié)之盛,掃地久矣。非由他,由于無以作朝廷之氣故也。
何以作之氣?日:以教之恥為先。賈誼諫漢文帝日:”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
迫為也婀遇宣徒彼將宣徒國為也?!逼澯?,炳若日星,皆圣哲之盡言,古今之至誠也。
農(nóng)工之人、肩荷背負之子則無恥,則辱其身而已;富而無恥者,辱蘇家而已;土無恥,
則名之日辱國;卿大夫無恥,名之日辱社稷。由庶人貴而為土,由土貴而為小官,為大官,
則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作書、賦詩者,稍讀書,莫知大義,以為茍安其位一日,則一日榮。疾病歸田里,又以
科名長其子孫,志愿畢矣。且愿其子孫世世以退縮為老成,國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
而封疆萬萬之一有緩急,則紛紛鳩燕逝而已,伏棟下求俱壓焉者鮮矣。
(選自《龔自珍全集》,有刪改)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頸的一項是()(3分)
A.不逮下品逮:及,達到
B.以之所薪析:劈開
C.才識足以涉世濟:拯救
D.皆圣哲之危言危:危險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①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通②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B.①而恥已存本寡矣②今春項莊拔劍舞
C.①以教之恥為先②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D.①富而無恥者,辱養(yǎng)家而已②以亂易整,不武。吾若還也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
A.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B.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C.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D.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4.下列六句分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土不知恥"的一組是()(3分)
①土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②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③何以作之氣?日:以教之恥為先
④作書、賦詩者,稍讀書,莫知大義,以為茍安其位一日,則一日榮
⑤且愿其子孫世世以退縮為老成,國事我家何知焉
⑥封疆萬萬之一有緩急,則紛紛鳩燕逝而己
A.①④⑥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②③
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檢總的一項是()(3分)
A.曾國藩認為,世界上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要知人善任,將人才用到最合適的位置,發(fā)揮
他的長處。
B.龔自珍開篇指出,一個國家最大的恥辱就是土人不懂得廉恥,而在當時,這樣的人很多。
C.龔自珍指出,國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車馬、賣弄花言巧語卻又身居要職的官
員們挺身而出。
D.曾國藩引用《淮南子》,意在強調(diào)功業(yè)、名聲都可通過強權手段去獲得。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3分)
(2)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后、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3分)
(3)非由他,由于無以作朝廷之氣故也。(3分)
7.兩則選文中,曾國藩針對如何成才,龔自珍側(cè)重成為怎樣的人才,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4分)
【答案】
1.D
2.A
3.D
4.B
5.D
6.(1)所以世人不用擔心沒有人才,而應擔心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適用。
(2)想求得--個爭利益不搶先、做義事?lián)穆浜?、忠實耿直的人,不能夠立即找到?/p>
(3)不是由于別的原因,而是沒有使朝廷官員知恥的精神振作起來的辦法的緣故。
7.(1)曾國藩認為:人成才需要考證古代典籍,向有經(jīng)驗者請教,深入思考并親身實踐,
不懈努力。
(2)龔自珍認為:人才應該胸懷天下,勇于擔當,而不能只追求功名利祿,保守退縮。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D.句意:都是圣人賢土的警語.危:正直的。此處“危言”指警言,警語。
故選Do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基本能力。
A.則,那么、就,句意:努力又努力,那么就可以通達見識。/則,就、那么,句意:
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
B.者,……的人,句意:具有廉恥心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者,句中語氣詞,無實意,句
意:現(xiàn)在項莊拔出劍起舞。
C.以,把,句意:首先是教育官員懂得廉恥。/以,因為,句意: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
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
D.其,代詞,他們的,句意:只是使他們的家庭受到侮辱。/其,語氣詞,表示祈使語
氣,句意: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0
故選Ao
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意:國君對待大臣像對待犬馬一樣,大臣就會像犬馬那樣要求自己。如果國君像對待
官吏一樣對待他們,他們就會按官吏的標準要求自己。
“也”為句末語氣詞,應在其后斷開,排除AC;
“彼將官徒自為也”中,“彼”作主語,應在其前斷開,排除B。
故選Do
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土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強調(diào)土人知道廉恥對國家的作用。不是“不知恥”
的表現(xiàn)。
②“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強調(diào)土人在國君像對待官吏一樣對待他們時,他們就
會按官吏的標準要求自己。強國君在引導“知恥”方面的作用。不是“不知恥”的表現(xiàn)。
③“何以作之氣?日:以教之恥為先”強調(diào)的是“知恥”對于振作士氣的作用,不是“不
知恥”的表現(xiàn)。
④“作書、賦詩者,稍讀書,莫知大義,以為茍安其位一日,則一日榮”說有些人雖然
讀過一些書,但不懂大義,認為在職位上茍且偷安一天,就多得一天的榮耀。這是“土不知
恥”的表現(xiàn)。
⑤“且愿其子孫世世以退縮為老成,國事我家何知焉”是說:他們還希望子孫后代都把
保守退縮當作老成穩(wěn)重,至于國家的事情,我家何必關心呢?這是“土不知恥”的表現(xiàn)。
⑥“封疆萬萬之一有緩急,則紛紛鳩燕逝而己”是說:像這樣下去,邊疆萬一有緊急情
況發(fā)生,他們就會像斑鳩、燕子一樣紛紛地飛走了。他們不關心國家,只顧自己的性命。這
是“土不知恥”的表現(xiàn)。
據(jù)此排除①②③。
故選B0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強調(diào)功業(yè)、名聲都可通過強權手段去獲得"錯誤,“功可強成,名可強立”意思是:
功勞可以通過努力而成就,聲名也可以通過努力而建立起來??梢娨迷摼湟庠趶娬{(diào)功業(yè)、
名聲都可以通過努力獲得。
故選Do
6.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
(1)“故”,因此,所以;“患”,擔心;“器使”,量材使用,猶重用。
(2)“攘利”,爭奪權力和利益;“赴義”,仗義;“耿耿”,正直的樣子;“亟”,立
即。
(3)“由”,由于;“無以",沒有……;”作”,振作;“故”,原因。
7.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由“天下無現(xiàn)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煉而出耳?!痘茨献印啡眨?/p>
'功可強成,名可強立'”可知,曾國藩認為成才需要經(jīng)過磨煉、努力。由“誠能考信于載
籍,問途于已經(jīng),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通,才亦漸立”可知,
曾國藩認為成才需要從古代典籍中得到驗證,再向那些事業(yè)有成就的人學習,苦苦思索能通
用于當世的途徑方法,并親身去實踐,檢驗它的成效,努力又努力。
由“作書、賦詩者,稍讀書,莫知大義,以為茍安其位一日,則一日榮”可知,龔自珍
認為作為土人應當懂得廉恥,不能只是茍且偷安,忘掉大義,因此,要想成才需要胸懷天下,
勇于擔當。由“疾病歸田里,又以科名長其子孫,志愿畢矣。且愿其子孫世世以退縮為老成,
國事我家何知焉”可知,自珍認為作為士人應當懂得廉恥,不能一味讓子孫求取功名利祿,
遇到事情就保守退縮,由此可見,成才不能只追求功名利祿,保守退縮。
【參考譯文】
雖然有良藥,如果不對病癥,那效果還不如一般的藥物;雖然有賢才,但所做之事不適
合他的專長,那么還不如去找平凡的人來做。質(zhì)地堅韌的木梁可以撞開牢固的城門,卻不能
用來堵住老鼠洞;日行千里的駿馬也不能守住家門。價值千金的寶劍用來砍柴,還不如斧頭
(好用)。傳世數(shù)代的寶鼎,用來開墾荒田,還不如普通的木犁。符合當時的情況,那么普通
的事物也會產(chǎn)生神奇的效果。
所以世人不用擔心沒有人才,而應擔心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適用。
沒有軍隊,不足以焦慮,沒有糧餉,也不足以痛哭,只有放眼這個世界,想求得一個爭
利益不搶先、做義事?lián)穆浜?、忠實耿直的人,不能夠立即找到;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一個,
卻又地位低下,往往抑郁不展,受盡挫折,終至罷官或者死亡。而那些暴虐貪婪、善于鉆營
的人,卻占據(jù)高位而享盡富貴、受人尊重、健康長壽,直到衰老,這是真正令人慨嘆無奈的
事啊。
天下沒有現(xiàn)成的人才,也沒有生來就具有遠見卓識的人,(人才)大多都是由于努力磨煉
出來的?!痘茨献印氛f:“功勞可以通過努力而成就,聲名也可以通過努力而建立起來?!?/p>
董仲舒說:“努力做學問,那么所見所聞就會廣博:努力地尋求真理,那么道德修養(yǎng)就會日
益進步?!薄吨杏埂防锼f的“別人一次能學好的,我學一百次;別人十次能學好的,我學
一千次”,就是要勉勵自己多下功夫?,F(xiàn)在人們都期盼能夠為世所用,但自身卻缺乏社會需
要的才能謀略。如果真正能從古代典籍中得到驗證,再向那些事業(yè)有成就的人學習,苦苦思
索能通用于當世的途徑方法,并親身去實踐,檢驗它的成效,努力又努力,那么就可以通達
見識,才能也就逐漸培養(yǎng)起來了。才能見識足以有益社會,還用擔心世上不知道自己嗎?
(選自曾國藩《挺經(jīng)》,有刪改)
讀書人都懂得廉恥,那么國家就永遠不會有恥辱了。讀書人不懂得廉恥,是國家最大的
恥辱。我遍覽近代的讀書人,從他們向皇帝陳述政治主張、開始做官時起,具有廉恥心的人
已經(jīng)很少了。大臣講究節(jié)操的盛況,已完全沒有了。不是由于別的原因,而是沒有使朝廷官
員知恥的精神振作起來的辦法的緣故。
怎樣才能振作朝廷官員的知恥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官員懂得廉恥。賈誼在規(guī)勸漢文
帝時說:“國君對待大臣像對待犬馬一樣,大臣就會像犬馬那樣要求自己。如果國君像對待
官吏一樣對待他們,他們就會按官吏的標準要求自己?!边@些教導,像太陽星辰一樣光輝,
都是圣人賢士的警語,是從古到今最好的告誡。
務農(nóng)做工和肩挑背扛的人不懂得廉恥,只是使他自受侮辱;有錢的人不懂得廉恥,只是
使他們的家庭受到侮辱;讀書人不懂得廉恥,可以說是侮辱了邦國:如果卿大夫不懂得廉恥,
就可說是侮辱了天下。不懂得廉恥的人,由一般的老百姓上升為讀書人,由讀書人上升為小
官、大官,這就從他們自身自家受侮辱,擴大到整個天下受侮辱。
會書法和寫詩的人,雖然讀過一些書,但不懂大義,認為在職位上茍且偷安一天,就多
得一天的榮橇。當他們因病辭官回家的時候,又用應舉成名的思想來教育他們的子孫,志愿
也就算達到了。他們還希望子孫后代都把保守退縮當作老成穩(wěn)重,至于國家的事情,我家何
必關心呢?唉!像這樣下去,邊疆萬一有緊急情況發(fā)生,他們就會像斑鳩、燕子一樣紛紛地
飛走了,能夠心甘情愿同朝廷共患難的人太少了!
(選自《龔自珍全集》,有刪改)
五、【2022屆天津市濱海七所重點學校高三畢業(yè)班聯(lián)考語文試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多化學步驟耦合策略的新型電催化體系
- 青藏高原西部湖泊沉積記錄的晚全新世人類活動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
- 增強型體外反搏聯(lián)合呼吸訓練對穩(wěn)定期COPD老年患者肺康復的影響研究
- 5篇餐廳服務員勞動合同范本
- 黑色金屬礦石企業(yè)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過硼酸鈉企業(yè)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與智慧升級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兩個有界格之間端值極大函數(shù)的代數(shù)性質(zhì)
- 安全信息認知視角下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 中藥足浴館行業(yè)跨境出海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棉襯改造企業(yè)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幼兒教育政策與法規(guī)》教案-單元1 幼兒教育政策與法規(guī)
- 【語文】第23課《“蛟龍”探?!氛n件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2024年決戰(zhàn)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培優(yōu)b卷)
- 《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學》本科教材
-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
- 單值-移動極差控制圖(自動版)
- 新生兒科出科考試試卷試題
- 信息化教學設計教案大學語文
- 會議、匯報材料排版格式
- 華為公司產(chǎn)品線獎金分配暫行辦法
- 兒童能力評估量表(PEDI拍迪)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