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浮世繪的由來與發(fā)展_第1頁
日本浮世繪的由來與發(fā)展_第2頁
日本浮世繪的由來與發(fā)展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日本浮世繪的由來與發(fā)展

說到日本藝術,我們必須提到浮世繪。浮世繪是日本德川時代(1603-1867),隨著風土文化的發(fā)展而興起的一種民間版畫藝術。所謂“浮世”,源自佛教用語,“浮世繪”的字面譯文就是“虛浮世界的繪畫”。浮世繪生活氣息濃郁,民族風格鮮明,反映了當時市民生活中的愛憎、樂趣、苦惱和愿望,被喻為當時日本民風、民俗和人情世態(tài)的百科全書。浮世繪在日本社會流行了二百多年時間,多由市井藝術家創(chuàng)作,深受市民大眾的欣賞和喜愛。雖然浮世繪在上世紀初就已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它作為繪畫營養(yǎng)一直滋潤著后來的日本畫,其藝術價值也隨著時間推延而愈加凸現出來。與中國古代版畫的畫印方法相同,浮世繪由畫師、雕師、拓師按順序分工合作來完成。首先由畫師作畫,再由雕師刻版,最后由拓師按照畫面不同的色彩分別拓印成畫。這種在木板平面上刻出復雜而又精致的線條,再彩拓成畫的高超技術,曾被西方畫家視為一種不可思議的技藝。其實,無論在材料、形式還是畫法上,浮世繪都很明顯地受到中國畫的影響,尤其是從唐代一直盛行到清末的工筆兼小寫意的仕女畫的影響。浮世繪在日本本土流行時并非正統(tǒng)主流,這種繪畫原是些江湖藝人為迎合下層百姓口味借以謀生的手段,類似中國民間流行的木刻版畫。但浮世繪所描繪的對象,卻無論從內容到精神上都體現著鮮明的日本特征。浮世繪最初以“美人繪”和“役者繪”(戲劇人物畫)為主要題材,后來逐漸出現了以相撲、風景、花鳥以及歷史故事等為題材的作品。它的表現手法有兩種,一種是刻制印刷而成的木版畫,另一種是比版畫更珍貴的手繪而成的肉筆畫。畫面的著色,開始只有黑白兩色,逐步發(fā)展為簡單彩色,最后成為多色的“錦繪”。浮世畫《錦錄》歌舞伎演員像又叫役者繪,是浮世繪主要題材之一。畫歌舞伎名演員的半身像或大人頭像,在較晚的東洲齋寫樂(SHARAKUTOSHUSAI)的作品里顯示了出眾的才能和特殊的個性。東洲齋寫樂以夸大表情特征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有許多色彩漂亮的演員頭像作品留傳于世。東洲齋寫樂有一種敏銳的直接的寫實力,因個性的造型留下了富于魅力的作品。其畫風的強烈感染力,恰巧是觀察近代藝術的動向,其表情之風趣,色彩構成之巧妙,由寫實和裝飾的鮮明均衡得到痛快的表現,在浮世繪的全體畫家中,顯示著突出的繪畫才能和技術。使浮世繪更加煥發(fā)光彩的,是鈴木春信的多色套版印刷的“錦繪”版畫的問世。鈴木春信以近江八景為題,描繪江戶時期婦女日常生活的《風流繪合座敷八景》是顯示這一轉機的組畫。明快的調子,纖細而柔和的線描是春信獨具的特點。錦繪到了春信才開始自由使用色彩。不久,即帶來了彩色版畫的繁榮期。春信在轉向錦繪之前的單色版畫中,曾以描繪楊柳細腰的妖嬈美女著稱,鈴木春信多版套色的華麗嬌艷美人受到極大的歡迎,人們將春信所畫美人稱譽為“由菩薩國下凡的仙女”。以嫻熟的筆調畫出睡夢般的美女姿態(tài)的春信畫法,有清爽的氣質和整潔堂皇的感情,與一般具色情魅力的浮世繪美人畫有著頗大的差別。結合美人像畫法以明麗暢快的線條,描繪健康美麗的女人而嶄露頭角的鳥居清長,使用流利的線條賦予琦麗的色彩,畫出群像式的美人畫,浸染著水靈靈的氣色,呈現出濃艷的畫情。在雙幅聯作、三幅聯作的大幅畫面中,那漫步于江戶時期市街的美人們和在妓樓玩耍的妓女和游客等,被畫得頗具特色。喜多川歌麻呂擅長描繪全身美人像及穿著入時的美人像。據說,他的美人畫能讓人感到人體的肌膚、血液,甚至能聽見心臟跳動。不僅是全身像,而且他對女人頭像、胸、腰部以及整個體態(tài)的追求合乎理想的社會潮流,創(chuàng)立了稱為美人的大頭畫。美人的半身在畫面布局上極力擴大,并盡量去捕捉其雪白的肌膚,柔軟的彈性、優(yōu)雅的肉體美和情感。他還省掉了人物的背景,以單純平面的空間,釀成微妙的情調。還有,他對女性美的線描,以及極巧妙的色彩效果的追求,孜孜不倦。歌麻呂高度的技法,帶來浮世繪界的美人畫的黃金時代。如他的《婦人十態(tài)——妖嬈之姿》等就是非常優(yōu)秀之作。浮世程畫《東海道東南角無法開拓市場,實現浮世畫藝術的受教育性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時,人物和風俗畫的主題已近枯竭,葛飾北齋和安藤廣重為浮世繪帶來了一種新的主題——風景畫,他們的浮世繪版畫一洗過去靡麗之氣,開創(chuàng)了清新寬廣的境界。熟練掌握了中國、日本以及一些西洋畫法的北齋綜合各種畫風為一體,形成了北齋畫風,這種畫風在創(chuàng)作當時的社會風行的小說插圖的傳奇性表現中顯示出來。1831年,北齋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著手創(chuàng)作彩色版畫《富岳三十六景》,在這件作品的表現手法上,顯示了北齋所掌握的各種畫風之要素,最后,以東方繪畫的線描加以整理,開拓了風景版畫的新領域。這套畫是以富士山的自然變化為背景,與人民群眾的各處勞動、生活場面巧妙地相結合而構成。其中,《凱風快晴》、《神奈川沖浪里》等作品的外光表現和主觀的意境處理在當時醒人眼目。與以往的風俗風景極不相同的是,安藤廣重沒有一味純客觀地摹擬自然,而是追求人與自然的關系一體化。他設53個驛站為題,然后抓住朝、午、夕、夜、春、夏、秋、冬、風、雪、雨、露等等以季節(jié)時日的推移或自然氣象的變化進行構圖。畫中浸透著人民群眾的感情,這使他確定了以風景畫為創(chuàng)作方向。在其代表作《東海道五十三次》中,廣重具有對自然親切感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體現,在他的風景畫中滲透出來,這就是廣重在市民中名聲高出北齋的原因所在,也說明廣重的作品更富于平易近人的親切感。其主要作品是《江戶近郊八景》、《木曾海道六十九次》、《東都八景》、《東都司馬八景》、《表里驛路八景》等等。葛飾北齋及安藤廣重使浮世繪從一直比較狹隘的題材局限中解放出來,制作了大量的浮世繪風景版畫。這些畫不僅僅是在日本國內,后來也被法國后期印象派的德加、馬奈、梵·高、高更等大師們所矚目。由于浮世繪的制作方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普及,以及相對其他繪畫作品容易制作、收藏,同時由于浮世繪版畫作品受到日本庶民百姓的喜愛,浮世繪作品被大量印制、流通。它的誕生和流行徹底結束了宗教美術的主導地位,世俗美術成為社會的主流。美術由表現神佛轉向描繪人類自身。同時,它的誕生也沖破了美術為權貴、統(tǒng)治階級所壟斷的陳規(guī),走向了市民大眾。浮世繪的魅力當然在于其高度的藝術價值上,又因是當時的通俗繪畫,題材多取自民眾的生活習慣與日常景象,再加上獨特的色彩與創(chuàng)意,每幅皆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也反映出當時的日本文化背景。它以其強勁的生命力在日本社會活躍了很長時期,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余勢延續(xù)到20世紀的大正、昭和時代,對日本美術的流向和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像一根有力的鏈條聯系著日本近現代美術發(fā)展。色彩的平面表現是浮世繪版畫藝術的最大特點。因為要在繪畫作品的平面上表現出色彩的層次感,并且要表現出色彩的純凈和透明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和西洋畫相比較,純從造型的角度上來講,在處理物象造型陰影部分,由于浮世繪傳統(tǒng)表現手法歷史中受中國黑白造型觀念的影響,畫家們純用單層單色次重印的方式進行表現,所以即使是看著色彩很濃厚的地方也表現出色彩的層次感和透明度。浮世繪不在乎畫面的立體感,近似于講究平面設計的西洋版畫。它很著意于色彩搭配,而且用色純粹鮮明。浮世繪不設陰影的平涂法,取材日常生活的寫實觀,以及自由瀟灑的構圖和自然界時序變化的表情,正與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畫家所追求的理念不謀而合。與印象派的追求異曲同工,于是立刻受到法國畫家的青睞,也成為法國文人高雅品味的象征。浮世繪版畫的另一個藝術特點就是用線造型的優(yōu)美。印象派畫家從浮世繪作品的啟迪中感受到線條造型的力度和主導性,感受到平面構成的豐富表現力和靈活優(yōu)美的裝飾性,感受到原色鋪設和平面色塊分布的強烈刺激性和直率明快的效果,這些不僅使印象派畫家們?yōu)橹痼@,而且直接反饋于他們的作品和畫風中,促進了印象派畫風的發(fā)展,并直接影響到后期印象派的畫風和樣式。馬奈、莫奈、德加、梵·高、高更、洛德雷克等的許多作品都受到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