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銘先生與藝術成就_第1頁
羅銘先生與藝術成就_第2頁
羅銘先生與藝術成就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羅銘先生與藝術成就

一、從“墨”到“真”羅老曾在吳派學習,他有石璐的“薄如膠,輕如籠花”的繪畫技巧。如《竹雀》“時長半尺,黑如濃漆”,而雀翼內側及頸、腹,則用墨清淡,濃墨既得墨氣,淡墨倍添韻味?!讹w越秦嶺》近處主山,斜以取勢,向前傾倒,形質突兀奪目,遠山淡墨似有若無,拱揖錯落,令觀者似能眺望出百里之遙;《太華圖》以淡墨勾斫、點染出白色主峰,墨色淡而能厚,使山形雄渾靈秀,矗立于云靄之上。而于環(huán)列主峰之眾山之坳處,以焦墨濃濃皴染,又以焦?jié)饽谟蚁陆菍憳桥_古松,畫面明豁爽快,又有濃墨與淡墨形成對比,此皆羅老用墨佳妙之實例。羅老墨法之佳乃吳門之光,亦為我國國畫傳統(tǒng)之光。墨法隨水墨山水畫而產生,法由天授,南齊謝赫《六法論》中尚無墨法,首論墨法者系五代荊浩《筆法記》,其所論作畫之《六要》,其重要性遠出《六法論》之上,謂:“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奔从盟{墨,使為高低色階,以表現物象之深淺,要求模擬對象肖似自然,好像不是用筆勾畫的。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謂:“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皴拂陰陽”,精辟地詮釋了筆法與墨法各自不同的造型功能。簡言之即筆法之骨線確立形體,用筆之皴、染分出物象陰陽,以明暗加強物象的質量感、光感和虛與實的微妙感覺。在此之前,郭熙已提出畫面有無“日影”的問題,也就是山水物象在天光下的明暗變化。墨法極大地加強了對山水的表現力,特別是像云、水、光、色、四季、晨昏等較虛性的物象,若不借助于墨法,只憑骨線勾斫,實難表現。山水畫之美,很多是由于它給觀者以巨大空間感、令觀者由遠望中獲得開闊胸襟的快感,所以畫家總結道:“山無云不靈”、“山無水不活”等。如詩句:“一覽眾山小”“欲窮千里目”等也體現了人們對自然風景和山水畫展現的空間,備加喜愛。荊浩在《筆法記》中指出,項容有墨無筆、李思訓“大虧墨彩”,吳道子“筆勝于象,骨氣自離”、“亦恨無墨”的缺憾,荊浩自己“介于兩者之間,則人以為成于兩得之矣”。遂為一時之所器重,關仝、范寬、李成皆學之,此后千余年來,其有筆有墨之要求,乃成歷代畫家之共識,不論山水畫、花鳥畫,莫不依此要求大行其道,筆與墨乃成為畫家兩件利器,并而用之,不僅能更好地表現物象,而且各具自身之藝術美感,珠聯(lián)璧合,豈可闕其一。水墨畫法興于唐代,可由杜甫詩:“墨氣淋漓幛猶濕”、“白催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證之。說明許多畫家水墨技法已很高妙。但也有人偏不用水墨,只用焦墨,只在用筆上下功夫,這在當時恐怕已算不順時尚的做法。因此,今之焦墨畫法并非創(chuàng)新,只是向遠代的繼承。因焦墨畫法全不用水,也就是無墨法之法,是有筆無墨的古調而已,以此法畫山水,則難寫云靄,難以表現巨大空間。吳昌碩曾謂:“作畫宜多用水,水多則氣大,氣大則韻生?!惫首鳟嫴挥盟?即無墨韻,表現山川、物象的真實感也不會充分。羅老之畫有筆有墨,筆墨皆臻妙境,其友駱清泉有詩贊之曰:“有筆皆蒼古,無墨不氤氳。”“我改其二字略表對焦墨山水畫之淺見:“有筆雖蒼古,無墨怎氤氳?!倍?、荊浩《華畫》的藝術價值六法中謂“骨法用筆”是也。骨法當時應指書法八法。荊浩《六要論》謂“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對用筆的要求應比較“骨法用筆”更高、更難。羅老山水畫用筆之妙,最集中地表現在他寫太華主峰上,有人說清代畫了三百年“白山頭”是復古,但羅老畫太華的“白山頭”卻是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造。是外師造化,內法心源的創(chuàng)造。華山本身是白色石灰?guī)r(不似黃山之紫黑色),所以畫“白山頭”并非如有人議論是清代三百年臨古的表現。華山得名即源于山形似蓮蕊,最高之峰為南峰,其次是東、西、中、北四峰,四峰突出如蓮花之瓣尖,自古華山一條路,能把華山看全的地方只有游人立于北峰之巔,但這里的高度卻較低于另外四峰,因此華山總以明亮天空作背景成為逆光的剪影,看不到遠處的南峰。羅老寫華山卻是假設自己騰空而起,以較高的視角遂看到遠處南峰,寫出了華山的橫斷面,遂使華山圓渾不平薄。這樣羅老所寫華山已非眼中華山,而是心中之山,乃如胸有成竹,得以一筆書一筆畫之筆勢,兔起鶻落勾斫點染出挺立于云霧中的太華主峰,它潔白玲瓏雄厚靈秀。畫面右下角北上的山石,應是畫家立足之處,羅老將它前移寫入畫中,與高聳之太華主峰取得平衡,使畫面完整。羅老行草書功力深厚,又有十三次登太華之細微觀察和冥思苦想,荊浩《六要》中:“思者刪撥大要,凝想物形?!薄熬罢?制度時因,搜妙刨真?!薄皻庹?心隨筆運,取形不惑?!倍俭w現于羅老《華山圖》中。有人說:“逢人恥聽說荊關?!痹诖司溆绊懴乱恍┤瞬磐獬鋈懮?其實荊浩是最勤奮的寫生畫家;他攜筆就松寫之“凡數萬本”。我認為荊浩才是水墨山水畫的一代宗師。他總結的“六要”指導了歷代許多畫家,包括羅老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羅老寫太華主峰,完全符合荊浩所論“氣、韻、思、景、筆、墨”。另外,我認為羅老用筆能做到“心隨筆運,取形不惑”、“不質不形,如飛如動”也源于用筆精熟(書法也要精熟,所謂熟外生,也是首先要做到熟)。古人云:“繪事貴取影”,由墨竹起,古人就常畫逆光,逆光山水豈是近人營創(chuàng)?只是能把逆光畫得畫面混黑才是未見古人做到的事。但是逆光也可以明亮,如元人的畫比宋人明豁,是大家所公認的。并非逆光的山景就黑乎乎難以明豁。由于游人只能由北方去看太華之主峰,所以太華經常處于逆光中,而逆光之山未必是黑乎乎的,睜大眼睛還是明亮的,瞇起眼看才是黑乎乎的,所以明豁與否可由人把握取舍。羅老所畫太華,雖為逆光,卻乾坤朗朗,絕無陰霾遮日,山如墨染之弊。山石呈黑紫色的黃山在羅老筆下,也明晶可喜。羅老畫《黃山觀瀑圖》是我親見的,他同時用滾焦墨勾皴兩三幅同時放在陽光下曝曬,干透后才渲染濃淡墨,這樣勾皴的筆痕清楚不漫漶,這逆光的,黑紫色巖石的黃山,也并不是黑乎乎的一片,而是在左上角,下方左右二角也不填滿,畫是明豁的,我認為這樣才是好畫,正如前輩畫家說的:“分明在筆,融洽在墨,渾厚華滋,則法備氣至矣?!笨梢娪霉P不只是勾斫和線,皴也是要見筆痕的(擦不見筆痕)。羅老曬墨保存皴之筆痕,既是墨法,也是筆法。若大片渲染濃墨,使不見筆蹤,也就是有墨無筆。唐張彥遠稱此類畫為“不謂之畫”。潑墨需要膽,惜墨還需細心比較,作畫只強調膽不行。無論筆墨都以修養(yǎng)為基礎,否則只能有霸悍之氣。墨是要分“陰陽”的,皴筆總加施于暗面,若亮面多用濃墨染,就使山的固有色成為黑色,并失掉光感。三、羅老的藝術道路荊浩說:“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绷_老的畫高妙就在于真,他的筆墨章法都有氣韻,不獨山水畫,花卉也得吳門心法,他能為此,除了藝術天賦與藝術修養(yǎng),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天性率真,他一生最好的知音是駱清泉和徐悲鴻,1952年秋應徐公邀回國在中央美院任職,翌年徐公病逝,1959年羅老就被調往西安,據知中央美院當時曾有七八人擬議調到西北,但實際上只有羅老一人攜眷來陜。羅老高德若水,不愧為愛國歸僑,羅老是真正的藝術家,他經常想的就是藝術,因此心無旁騖,待人誠懇寬厚,熱愛學生,他忠于傳統(tǒng),忠于師門,忠于造化,他沒有開宗立派的雄心,所以他肯把自己的研究生帶到其他老畫家處,讓學生多學各家之長。羅老師30多年在西安美院宿舍,每天由大食堂買飯,唯一的嗜好就是喝點酒,上山寫生要帶個行軍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