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fā)掘簡報
曾公義墓位于縣城西北約三公里處的一座叫賽鼓碼頭的地上。它是最初的樂趣碼頭1號墓。東邊緊靠?水,南距涢水二公里許,西北是山巒起伏的丘陵地帶(圖一)。墓坑在一東西走向的小山崗(當?shù)胤Q為東團坡)的最東端。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在興建營地、平整山頭時發(fā)現(xiàn)此墓。1978年3月,湖北省、襄陽地區(qū)、隨縣有關(guān)部門組成聯(lián)合勘探小組進行了全面的調(diào)查與鉆探。5月上旬開始發(fā)掘,6月底基本完成。參加發(fā)掘的單位有: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大學(xué)歷史系考古專業(yè)、襄陽地區(qū)博物館、隨縣文教局、文化館,以及其他地、縣的一些文物干部和亦工亦農(nóng)考古訓(xùn)練班學(xué)員。木棺和木棺1、墓坑、填土墓坑的平面呈“”形(圖二),方向正南。發(fā)現(xiàn)時,殘存墓口東西長21、南北寬16.5米,總面積為220平方米。墓坑主要建筑在白堊第三紀紅色砂礪巖上,其上只有20—40厘米的第四紀黃褐土??颖诖怪?修削比較規(guī)整。由于砂巖松散,個別地方埋葬不久就已崩塌。地面表土,因建造水塔,已推去約2米,估計原來墓坑的深度當在13米以上。墓坑內(nèi)置木槨。木槨四周與坑壁空隙最窄的地方約20、最寬的地方約70厘米,填木炭。槨頂上鋪木炭10—30厘米,并夯實。已取出頂部木炭六萬三千多斤。四周的木炭沒有全部取出,估計總數(shù)在十二萬斤以上。木炭之上,鋪10—30厘米厚的青膏泥,較細膩。青膏泥之上,黃褐土與青灰泥相間迭壓,層層夯實。夯層厚15—20厘米,夯窩徑4—6厘米。這層夯土厚約2.5米。再上,整個墓坑鋪滿一層略微加工、形狀不同和大小不一的石板。石板長1.5—2.5、寬0.8—1.5、厚0.2—0.5米。這些石料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鑒定,多數(shù)為變質(zhì)巖。絕大多數(shù)從墓葬周圍較遠的地方采集來,其產(chǎn)地最短的直線距離在一百一十公里以上。石板之上直至墓口,填五花土,并夾有青灰泥,亦經(jīng)層層夯實。填土中沒有發(fā)現(xiàn)陶片,其他的雜物很少。2、槨室整個槨室分為北、東、中、西四室(圖版貳:1)。中室與西室并列;北室與中室在一條中軸線上,東室較高。各室用墻隔開。室內(nèi)積滿了水。北室、中室、西室的蓋板是東西向鋪蓋的,東室的蓋板是南北向鋪蓋的,共有四十七塊,都為長方木料。北室上蓋十塊,每塊長5.6—5.8、寬0.5—0.6、厚0.5—0.55米;東室上蓋十六塊,每塊長6—6.15、寬0.55—0.7、厚0.55—0.6米;中室與西室上蓋二十一塊,其中十八塊是兩室合鋪的,每塊長9.4—9.8、寬厚均為0.5—0.55米。蓋板上,先鋪一層篾席,復(fù)一層絲織品,再鋪蓋一層三角紋篾網(wǎng)。槨底板的鋪法與蓋板鋪法一致,底下沒有用墊木,也未鋪木炭及青膏泥。槨室外壁和隔墻均用六塊長方木料壘成。整個木槨共用成材木料約380立方米。隔墻底部都有一個高0.5、寬0.4米(僅中室通北室澗高為0.35米)的方洞,當為門的象征。各室墻上,均釘著三排數(shù)量不等的木釘,可能用來懸掛帷幕之類,出土?xí)r均已腐爛。東室東西長9.5、南北寬4.75、深3.5米。在其中部略偏西,置主棺一具(南北向),東部有陪棺六具,西部有陪棺兩具;緊靠主棺西側(cè),在通往中室的門洞處,置狗棺一具。東室內(nèi)還出土一些兵器、樂器、漆器及金器。中室南北長9.75、東西寬4.75、深3.3米,此室主要放置禮樂器。西室南北長8.65、東西寬3.25、深3.3米。此室主要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南北長4.25、東西寬4.75、深3.15米。此室主要放置兵器、車馬器,還有竹簡。3、棺及人骨架出土?xí)r,主棺朝西傾斜。因為槨室內(nèi)早已積水,東室的陪棺有的已經(jīng)翻覆,有的側(cè)浮于水面,棺蓋與棺身多已脫節(jié);西室的棺更有豎立起來的。主棺分內(nèi)外兩層。外棺(圖一五)長3.2、寬2.1、高2.19米。棺身為十根銅立柱嵌十塊同樣高度的木板構(gòu)成,固定于底板(木板)四周的銅框上。棺蓋(木板)嵌在銅框架上,四周侈出十二個銅鈕。棺底有十個高14厘米的圓形蹄足。北端足檔板右下方有一小門,高34、寬25厘米。棺外周身以黑漆為地,繪朱色、金黃色花紋。紋飾主要為旋渦紋、變異云紋、绹紋。內(nèi)壁髹朱漆。內(nèi)棺(圖一六)長2.49、寬1.27、高1.32米。外表以朱漆為地,用黃、黑色遍飾彩繪花紋,圖案繁縟,主要有龍鳳、神獸、怪鳥、竊曲、窗格紋等;在頭端及兩側(cè)的窗格紋的兩旁,有持雙戈同秘或雙戈戟的神獸像,當是用來表示守衛(wèi)的武士。內(nèi)壁髹朱漆。墓主人的尸體置于內(nèi)棺,頭朝南,原用多層絲織物包裹。尸體和絲織物都已腐爛,留下骨架。骨架上下左右遍是玉器、角器、骨器和小件金器等,共三百多件(圖三)。在內(nèi)外棺之間,也還有一些玉器和骨器。陪棺二十一具,一般長1.9一2、寬0.65—0.8、高0.6—0.8米。內(nèi)壁均髹黑漆。外壁均以黑漆為地,在兩側(cè)兩端繪有紅彩(東室有一具只髹紅漆沒加彩)。兩側(cè)的圖案,主要有三種:一種以幾何紋為主,一種以云、鱗紋為主,一種以云紋為主;兩端的紋飾,頭端多有田字形窗格紋,大概表示靈魂可以出進,另一端多為云紋。蓋面沒有花紋,但在邊緣上,幾乎都有绹紋。陪棺內(nèi)有用來包裹尸體的竹席,還有少量玉器、木梳、木篦等物。人骨架僅東室有四具散落棺外,其它的都在棺內(nèi)。狗棺一具,素面無漆,長1.33、寬0.53、高0.57米。內(nèi)有狗骨一具。所有棺具的外形主要有三種式樣:(1)蓋及兩側(cè)墻板,均為弧形。這種棺有十具(包括主棺內(nèi)棺)。(2)蓋及兩側(cè)墻板,均為方形。這種棺有九具(包括狗棺)。(3)蓋及兩側(cè)墻板或呈方形或呈弧形。這種棺有四具。其中有的蓋面是平的,蓋的兩側(cè)邊緣略呈弧形,墻板為弧形;有的蓋面及墻板都是平的,只在板的邊緣略呈弧形;有的蓋為弧形,兩邊墻板為方形。這些棺的外形雖不一致,但內(nèi)壁都是平直的。制作方法也都相同,即:墻板內(nèi)側(cè)兩端鑿有榫槽,槽內(nèi)上下鑿穿兩榫眼,檔板兩側(cè)作子榫,并上下侈出兩樺頭,與墻板剛好套合,外側(cè)平齊。底部鑿槽榫一周,嵌底板。底板有的作弧形,有的平直,一般都懸空,但懸空度不高。棺身的上部作子口,承蓋,上下四角用錫抓釘扣住;蓋內(nèi)側(cè)鑿榫槽一周,剛好套住棺身。除主棺內(nèi)棺及一具陪棺外,其余棺蓋兩端都侈出兩個把手。人骨架經(jīng)鑒定,墓主為男性,年齡四十五歲左右;陪棺內(nèi)均為女性。東室八具除一具年齡十五歲左右,余為十八至二十二歲;西室十三具除一具為二十五歲左右,余為十三至二十歲。這二十一個女性青少年無疑都是殉葬者。4、盜洞有盜洞一處,將中室最北一塊槨蓋的東端截斷0.8米,致使這塊蓋板塌下。在盜洞下面的淤泥中,發(fā)現(xiàn)三件盜墓工具:一件鐵鍤,二件鐵斧。從這些工具看,此墓大概在戰(zhàn)國中后期即被盜。也許因為槨室較深(3.3米),室內(nèi)有積水或其他原因,被盜擾的部分,可能只在中室的東北角。2.出土此墓出土遺物有樂器、青銅禮器、容器、雜器,兵器、車馬器,木、竹用具,金、玉服飾,金制小器皿,竹簡等等,總數(shù)達七千余件。(一)內(nèi)室石質(zhì),即第20四件計出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橫吹竹笛八種共一百二十四件。絕大部分出自中室(一百十四件),少量(十件)出自東室。編鐘、編磬均立架懸掛,編鐘靠中室西壁和南部,編磬靠北壁,建鼓靠東壁,瑟、笙、簫、笛列于鐘、磬之間。1、擬集交易中的諸財銘共六十四件,計鈕鐘十九件,甬鐘四十五件。另有楚王送的鎛一件。出土?xí)r編鐘分三層懸掛在鐘架上(圖版壹;圖一七、一八),鈕鐘掛于上層,分三組;甬鐘掛于中、下層,分別為三組和兩組,都依大小次第排列;鎛掛在下層甬鐘之間。組次依編鐘懸掛部位,南架一組編為第一組,西架兩組由南至北編為第二、第三組(下層西架只有一組,編為第二組)。鈕鐘(圖版肆:1):長方鈕,無枚,亦無紋飾,但第二、三組鐘的鈕上有绹紋。最大的一件(上層三組七號)通高39.9、紐高8.8、舞19.2×14.9、口22.1×17.6厘米,重11.4公斤。最小的一件(上層三組一號)通高20.4、鈕高4.2、舞9.0×6.7、口10.5×8.5厘米,重2.4公斤。鈕鐘均有銘文,除第三組外,皆錯金,內(nèi)容為音律和音階名稱。如上層第二組六號鐘,正面隧部和右鼓部位分別刻“商”、“曾”,背面鉦部刻“黃鐘之宮”。甬鐘:皆長甬有鼻,下層甬鐘的甬錯嵌紅銅花紋,其他各部位的紋飾都是浮雕的相互盤繞著的龍,如篆帶和舞部,群龍首尾交錯;鼓面以正中為界,兩邊各有幾條龍對稱盤繞。除中層第二組外,皆有枚;中層第一組的枚為螺螄形的小圓枚,其他都是突出的長枚。最大的一件甬鐘(下層一組一號)通高153.4、甬高66.8、舞60×47、口69.8×51.5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中層二組一號)通高37.3、甬高16.2、舞13.1×11.0、口14.2×11.0厘米,重8.3公斤。甬鐘均有銘文,皆錯金(下層第一組一、二號鐘例外)。每一件鐘的銘文,除一面鉦部為“曾侯乙乍”幾個相同的字外,其他全是關(guān)于音樂的內(nèi)容:一面隧部和左、右鼓(大多數(shù)在右鼓)銘文為音階名,另一面各部位銘文可以連讀,記載了音律之間以及曾和楚、周、齊、晉等地律名和階名的相互對應(yīng)關(guān)系(僅中層第一組一、二號兩件鐘沒有這種連讀銘文)。如中層第三組五號鐘(圖版叁:2;圖二二、二三)有旋面刻:“曾侯乙乍”(鉦部),“”(隧部),“宮”(右鼓)。無旋面刻:“割之,妥賓之終,黃鐘”(鉦部)“之角,無鐸之峉曾(隧部)?!案钪畬m反(?)。割之才楚也為呂鐘,其坂為鐘”(右鼓)?!袄纫糁?穆音之商,新鐘之靜客,音之”(左鼓)。鎛(圖版肆:2):鈕作龍和夔龍成雙對峙,篆、舞部和鼓面紋飾與甬鐘同。枚五個一組呈“”形綴于篆間,通高92.5、鈕高26.0、舞52.8×39.8、口60.5×46.2厘米,重134.8公斤。正面鉦部有銘文三行,計三十一字(詳后);內(nèi)容與甬鐘鈕鐘銘文完全不同,無一字涉及音樂,證明此鎛與上述編鐘無關(guān),應(yīng)是下葬時臨時加進去的。鐘架:銅木結(jié)構(gòu),沿中室南部和西壁置放,嵌接成曲尺形,南架長3.35、高2.73米;西架長7.48、高2.65米。筍(橫梁)為長方木,上髹黑漆彩繪花紋,兩端都有浮雕或透雕的龍、鳥和花瓣形象的青銅套。上層筍分成三段,分別由用兩根圓木柱構(gòu)成的虡(立柱)支托。上、下層虡共為六個青銅佩劍武士,每層三個,用頭和雙手承頂鐘筍(圖一九)。下層銅人固定在一直徑80、高35厘米的雕龍銅圓座上,銅人連同底座每個重三百多公斤。西架中、下層筍因為較長,中間另有一青銅圓柱支頂。鐘架結(jié)構(gòu)十分牢固,雖承受重達兩千五百多公斤的全套編鐘,歷時兩千多年,也沒有坍塌。編鐘懸掛方式:鈕鐘懸掛在穿過橫梁(筍)的銅穿釘上。中層甬鐘,第一組一、二號兩件掛在青銅套上的小銅鉤上,其余都懸掛在銅框掛鉤上。下層甬鐘少數(shù)掛在活動的掛桿上,多數(shù)掛在爬虎狀掛勾上,爬虎造型別致(圖二O)。幾乎所有甬鐘的掛件及其所在的鐘筍部位都刻有律名和音階名稱。出土?xí)r,鐘架近旁尚有演奏工具:六個丁字形彩繪木槌(敲鐘)和兩根彩繪長木棒(撞鐘)。2、石書的材料和編碼共三十二件,質(zhì)料主要為石灰石,也有青石和玉石(圖版叁:1)。有的已被從盜洞下塌的土石打壞壓碎;有的因長期泡在水中已成粉末,完好的只有九件。最大的一件(二層七號):鼓博10.8、鼓上邊32.4、鼓下邊27.5、股博13.5、股上邊22.3、股下邊21、厚2.7厘米。倨勾163度。最小的一件(一層六號):鼓博4.9、鼓上邊7.6、鼓下邊6、股博5.7、股上邊6.6、股下邊5、厚1.4厘米。倨勾155度。磬上都刻有文字,少數(shù)磬上還有墨書文字,內(nèi)容均為音律、音階名稱和編號。如一層二號磬(圖四),股博刻編號“十六”,磬的一面刻“濁之宮”,股、鼓上邊刻“坪皇之壴,文王之終”,股、鼓下邊刻“新鐘之大曾,濁獸鐘之下角,濁穆鐘之商,濁”,鼓博墨書“之宮”(接“濁”讀)。三十二件石磬原分上下兩層懸掛在青銅磬架上(圖二一),每層兩組(一組六件,一組十件),都依大小次第排列。磬架長2。15、高1.09米。虡以兩個長頸怪獸為座,筍則為兩根滿飾錯金花紋,兩端作透雕龍形的圓桿。在筍上等距焊接三十三個銅鈕,懸掛編磬。北室還發(fā)現(xiàn)漆木磬匣三件,匣內(nèi)無磬,只見磬槽,有大有小。有十四條槽的兩件,有十三條槽的一件。槽內(nèi)都刻有編號,從一至四十一;將相同編號的石磬放進槽內(nèi),大小正合適。磬匣內(nèi)編號數(shù)目比架上的石磬多九件,可能是備用的磬,未放入墓內(nèi)。3、環(huán)不是懸鼓,主要是用一個前奏器的造型生產(chǎn)的民族性材料而作的機械如圖7計有鼓四件,瑟十二件,琴二件,笙五件,排簫二件,橫吹竹笛二件。鼓為木腔皮面,皮已朽爛,僅存鼓腔。中室出土三件:一為有柄鼓(圖二八);一為小扁鼓;一為建鼓——此鼓器形較大,鼓身長1、鼓面直徑0.8米,用一根長木桿穿透鼓身,將鼓高高樹托在青銅鼓座上。出土?xí)r木桿已斷。青銅鼓座(圖版肆:3)高0.5、直徑0.8米,由數(shù)十條龍盤繞而成。這種鼓座過去不曾見過。另一件出自東室,為帶環(huán)扁鼓—在呈棱角的鼓腰上,有三個銅環(huán),可能是一種懸鼓。瑟(圖版捌;3)分別出自中室(七件)和東室(五件),弦已朽爛,瑟身大多保存較好,形制與已見的戰(zhàn)國瑟相同,均有二十五個弦眼。長、寬、高一般在1.69×0.42×0.19米左右。琴均出自東室,一為十弦(圖二四),一為五弦(圖二六)。弦已朽爛。琴身皆用一塊整木雕成。笙(圖二五),分別出自中室(三件)和東室(二件),笙斗皆用葫蘆做成,笙管為長短不一的細竹管,出土?xí)r笙管多散亂殘斷,笙斗也只有兩件比較完整??少F的是出土了帶有調(diào)節(jié)音高的點簧物的竹制簧片。排簫(圖二九)均出自中室。形制相同,都是用十三根長短依次遞減的細竹管排列,再用剖開的細竹管分三道夾住簫管纏縛而成。這二件排簫相應(yīng)的簫管長短不同,說明原來的音階各異,當屬不能合奏的“雌雄簫”。其中一件在出土?xí)r尚能吹出聲音,其音階已超越五聲音階范圍。橫吹竹笛(圖二七)也都出自中室。形制相同,僅長短粗細稍異,皆用天然竹管加工制成,每笛都是七孔,吹孔和出音孔向上,五個指孔向外。這是目前見到的我國年代最早的竹笛。這些樂器的造型、制作、彩繪都很精致華美。如瑟,尾端浮雕穿插交錯的大蟒和兩條相對的龍,周身髹深朱紅色漆,在首端和兩側(cè)的小方格紋地上繪飛鳥圖象。笙和排簫、竹笛,外表都以黑漆為地用紅色、金黃色繪绹紋、三角形紋等紋飾。(二)聯(lián)座罐頂設(shè)置石景青銅禮器、容器、雜器共出土約一百四十件,絕大部分出自中室。禮器主要放在中室南部(圖版貳:2),成組成排,擺列有序,如顯示身份等級的九鼎八簋,分類置放,整整齊齊;當年器物配套情況,也很清楚,如鼎勾擱于鼎蓋之上,匕、勺或置器內(nèi),或置于近旁。就器型來說,有鼎、簋、簠、敦、壺、缶、盥缶、尊、豆、鬲、甗、盤、匜、盒、勺、匕、炒爐、取暖用具、冰(溫)酒器等?,F(xiàn)擇要簡介如下:鼎二十二件。分鑊鼎、鼎、蓋鼎、小口提梁鼎、匜鼎。其中鑊鼎二件(圖版陸:3),器型較大,出土?xí)r兩件并列在一起,各有鼎勾二件,共銅勺一件。珊鼎九件,形制一樣,大小相等。蓋鼎九件,其中兩件較小的,原置于食具箱內(nèi)。小口提梁鼎一件,圓肩,鼓腹,小平底,下附三獸蹄形足,肩部有對稱提梁,蓋頂平,靠邊緣有對稱四環(huán)鈕。匜鼎一件,器身為一圓形匜,小平底,流略上揚,流的上部有鏤孔的攔,在腹的兩側(cè)各有兩環(huán)鈕,扣住提梁練,在下腹部位,有三條高瘦的蹄形足。簋八件。形制大小相同。蓋鈕呈五瓣花形,器耳作成卷龍狀,方座。通高32、口徑22.2、方座為23×23厘米(圖版陸:2)。簠四件。形制大小相同??谧骶匦?兩短邊各有一獸形耳。在蓋的口沿外,每邊安有邊卡,扣合時牢貼底邊。通高25.9、口長31.3、寬24.1厘米(圖三一)。聯(lián)座壺一對。兩壺形制大小相同,出土?xí)r并立于一個長方座上。壺平沿,高頸,圓鼓腹,腹最大徑靠近底部,蓋分鏤孔蓋罩及蓋本身,頸部飾曲龍狀把手。壺座長方形,足飾四獸,后肢蹬地,前肢托座,并昂首張口銜座。高0.99、連座高1.11、口徑32.5、徑腹55、底徑39.5、底座長117、寬53.3、高13.5厘米(圖版陸:1;圖五)。大缶一對。形制大小相同,均出于北室(圖六)。斂口,平沿,溜肩,鼓腹,假圈足,平底。圓拱蓋,蓋邊有四個環(huán)鈕,蓋用環(huán)練扣在肩的龍形拱鈕上,蓋內(nèi)沿侈子口。腹部還有四個環(huán)鈕。通高1.3、腹徑1.1米。重三百多公斤。盥缶四件。形體相似,口稍外敞,平沿外折,矮頸,廣肩,下腹壁內(nèi)收,平底,近乎假圈足。蓋圓拱,罩住口沿。肩腹部飾獸面象鼻形鈕,鈕銜帶練大銅環(huán)。一件高35、連耳寬51.5、口徑25.1厘米(圖三二)。冰(溫)酒器一對。出土?xí)r每件上置銅勺一件(圖版柒:2)。全器為一大方鑒,內(nèi)裝一方壺,方鑒有鏤孔蓋,蓋當中有方孔,剛好套住壺的口沿。方鑒底部四角下有用前肢和胸部承托方鑒的四獸,似為四足。鑒身上部的四角及四邊,各有一條拱曲伏攀的龍作耳。方壺唇平沿外折,蓋為子口,蓋上有四個環(huán)鈕。壺身無頸,溜肩,下腹內(nèi)收,有方矮穿眼圈足。在方鑒底部與圈足穿眼相應(yīng)安有彎形栓勾,正好插入方壺圈足的眼孔里,其中一只栓勾裝有倒勾,插入后,倒勾就自動倒下,使之穩(wěn)固,方鑒長寬為76×76、高61.5厘米(圖三六一三八)。尊和尊盤各一件(圖版柒:3;圖三三一三五)。出土?xí)r,尊放于盤內(nèi)。尊作喇叭狀,唇沿外折,下垂,形成寬沿,頸部較高,腹圓鼓,鏤孔高圈足??谘靥尥哥U空,成為兩層,外層為高低相間的蟠虺紋,內(nèi)層為蟠螭紋。頸部飾四個豹形爬獸,腹部伏四龍與圈足上的四龍相對應(yīng)。盤口外折下垂,直壁,平底,下附四龍形蹄足。口沿上另附四個摳手狀方耳,耳的兩側(cè)為扁形鏤空夔紋。在四耳之間,各有一條龍攀附。尊高33.1、口寬62、腹徑14.5、底徑15厘米。盤高24、寬57.6、口徑47.3、盤深12厘米。炒爐一件。形似雙層盤,上層為盤,下層為爐。上層盤圈底,略深,盤外附兩提梁,盤下四獸蹄形足,略瘦高,足立于爐口上。爐亦作盤形,近似平底,底上有扁方形鏤孔,爐盤下有三個獸蹄形粗矮足。出土?xí)r,上層盤內(nèi)裝有魚骨,下層爐盤已燒裂變形,有木灰。通高21.3、盤、爐口徑略等約39.4、上盤深6、下層深約3.5厘米(圖七)。鹿角立鶴一件。出于東室。鶴作展翅狀,頭兩側(cè)插鹿角,腿粗壯立于長方座上,座上有四個環(huán)鈕,鹿角上及頸脖上,飾錯金云紋。通高142、鶴身高109.5、翅寬53、座44.5×42.4厘米(圖版柒:1)。以上諸器,凡未說明出自某室者,均出土于中室。這些銅器(包括一些小勺),絕大多數(shù)有銘文。銘文有在器(蓋)內(nèi),有在口沿,也有在器身外的,部位雖不一致,但內(nèi)容相同,都是“曾侯乙乍用終”(圖八)。該墓銅器的制造,采用了渾鑄(整體澆鑄)、分鑄及渾鑄分鑄相結(jié)合等多種方法,個別還采用了失蠟法熔模鑄造工藝。有一些紋飾與附件,是在主體做好后焊接上去的,有錫焊、銅焊、鉛錫合金焊接等,同時還使用了錮鑄與鑄接的方法。銅編鐘是渾鑄的;鐘虡銅人底座是渾鑄和分鑄結(jié)合的;建鼓的銅鼓座是分鑄和焊接結(jié)合,綜合采用了各種焊接技術(shù);尊和尊盤附飾的鏤空花紋,是我國早期采用的熔模鑄造工藝。個別器物則是分別制造構(gòu)件,用榫頭榫眼裝配上去的,如鹿角立鶴上的角、翅膀、雙腿都是分別制造后,再安裝的,冰(溫)酒器方鑒上的四角裝飾也是如此。這批銅器的紋飾,主要有龍紋、夔紋、獸或獸面紋、蟠螭紋、蟠虺紋、绹紋等,并采用浮雕、透雕、鏤孔、錯嵌等工藝。多數(shù)浮雕采用印模方法;鏤孔是范鑄時一次鑄成的;少數(shù)飾件是先將紋飾鑄好再焊接于器身之上,渾然一體,給人以浮雕或透雕之感;錯嵌方面,有錯金、錯紅銅和嵌綠松石等。(三)車環(huán)長回歸墻下的銅回歸本為地質(zhì)車環(huán)的車環(huán)車盤、車帶盤、馬1盤圖2出土兵器有戈、矛、戟、殳、箭、弓、盾、甲等,共四千五百余件。少量出自東室,絕大部分出自北室。這次出土的兵器數(shù)量很多,其中有些是過去少見的。比如:三戈戟:比較完整的有三件。出自北室。通長約3.43米(圖版玖:1)。三戈一矛同裝于一秘上;矛裝于秘的頂端,往下為一件有內(nèi)的戈和兩件無內(nèi)的戈。戈之間的距離4.7—5.3厘米。三件戈援長略有差別,自上而下依次遞減。殳七件。均出自北室。殳頭呈三棱矛形,其后部和殳桿上段各有一個球狀銅箍,二銅箍相距33—51厘米。銅箍為花球狀的殳六件,刺球狀的一件。殳桿通長約3.29—3.40米,直徑約2.8—3厘米。此種殳與古書記載不同,而自銘為“殳”(圖版玖:2)。北室還出土一種帶環(huán)長杖,共十四件。通長3.13—3.23米。杖桿兩端各套一銅飾,一端的銅飾為圓筒形,筒長6—8厘米,頂部有一鈕,環(huán)狀,可以穿系繩子之類;另一端的銅飾是八棱筒形,長11厘米。這些長杖與其它的兵器放在一起,但它既無刃也無鋒,很可能是古書上所說的殳。許多兵器上有銘文,如見于戈者,有“曾侯乙之寢戈”、“曾侯乙之用戈”、“曾侯乙之走戈”、“曾侯之用戈”;見于戟者,有“曾侯乙之用戟”、“曾侯之戟”、“曾侯之行戟”、“曾侯之用戟”、“曾侯之行戟”;見于殳者,有“曾侯之用殳”;等等(圖版玖:4;圖九)。字體為篆書,少數(shù)為鳥篆。部分銘文是錯金的。有些戟不僅有銘文,在戈內(nèi)上還有刻劃的花紋(個別還錯金),在一件戈上鑄一鳥篆“曾”字,十分精巧。車馬器也都出于北室和東室,計有車轡、車傘蓋、馬銜、馬鑣、馬飾等共一千余件。馬鑣是骨質(zhì)的,形狀似動物的角,略彎,體呈六棱或八棱形,長短大小各異,上面均用漆畫花或刻花填漆。馬飾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中空便于穿綴,面貼金箔,并飾绹紋、渦紋、三角云紋。車轡只出于北室,共七十六件。有的有錯金紋飾,個別的有銘文。有帶矛車轡二件,矛的雙刃制成五道連弧,鋒、刃皆利。這種車轡顯然是為戰(zhàn)車特制的。通長分別為42和37.5厘米(圖一一)。此外尚有帶環(huán)車轡。(四)竹制的制作與設(shè)計木制用具主要出自東室與中室,少量出自北室及西室。有箱(衣箱、食具箱、酒具箱等)、案、幾、盒、杯、豆等。皆髹漆。其中有不少工藝水平很高的器物,如:衣箱五件。出自東室,箱內(nèi)物品已朽爛。器身為長方形,箱蓋隆起,蓋與身的四角均有把手。箱外以黑漆為地,繪紅彩花紋;內(nèi)髹紅漆或黑漆。其中一件箱蓋上陰刻“紫錦之衣”(圖一〇)字樣。并繪有扶桑樹、太陽、鳥、獸、蛇和人持弓射鳥的形象。一個角上還有漆書二十個字。另有一件衣箱蓋上,圍繞北斗標有二十八宿的名稱位置,旁邊畫有青龍、白虎圖象(圖版伍:2)。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我國關(guān)于二十八宿全部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食具箱二件。出自中室。長方形,蓋、底同大。蓋、底兩旁均釘銅扣,大概是便于拴繩攜帶。器表里均髹黑漆。一件內(nèi)裝銅鼎兩件,銅盒兩件,銅盒置于銅鼎的三足之間;一件內(nèi)裝四環(huán)鈕銅罎一件,銅勺一件,木盒籠格三層,方形高筒盒一個,竹夾一件。酒具箱一件。出自中室。長方盒形,外髹黑漆,內(nèi)髹紅漆。箱內(nèi)裝漆耳杯十六件,圓木盒一件,小方盒四件,木勺二件,竹二件。幾一件。出自中室。由三塊木板嵌榫接成。豎立兩塊木板為幾足,平嵌一塊木板作幾面。立板內(nèi)側(cè)有榫槽、榫眼,平板兩端有榫頭。全身黑漆為地,加簡單的朱漆圖案。桶二件。均出自北室。有一件保存較好,分蓋與身兩部分,身為一整木橫鑿雕成,即將一截整木鑿成圓形,再將內(nèi)部鑿空。底平,邊緣下留三矮足,上部留下子口承蓋,蓋隆起。全身內(nèi)髹朱漆,外施黑漆,身部上中陰刻三組圖案,當中一組主要為三角幾何紋,上下兩組及蓋為變異的云雷紋。鴛鴦形漆盒一件。出自西室。整體似鴛鴦,頸下有一圓柱形榫頭,插入器身,頸部可以轉(zhuǎn)動。身部雕空,背上有一長方孔,安置一長方蓋,蓋上浮雕夔龍,尾平伸,翅微上翹,足作卷臥狀(圖三〇)。全身黑漆地,朱繪鱗紋,間飾小黃圓點。腹身兩邊,一邊繪撞鐘圖,一邊繪擊鼓、舞蹈圖。豆十六件。出自東室與中室。分有蓋與無蓋兩種。無蓋豆又有高、矮兩種。東室所出四件蓋豆較為精致。其中一件(圖版伍:1),口橢圓形,胎較厚,蓋隆起,盤較淺。豆盤兩側(cè),附加兩方形大耳,豆柄上粗下細,座大底平。盤、耳、柄、座是分別作成的,保存較好。蓋頂及耳上仿銅浮雕盤龍紋,襯以鮮艷的彩繪。豆?jié)M身以黑漆為地朱繪變形鳳紋、棱形紋、網(wǎng)格紋等,少數(shù)地方加描金黃色。竹制用具主要有竹席、竹笥、竹筒等,都已朽殘。在槨蓋頂上,中室的槨底板上和棺內(nèi)以及有的器物上,都有人字形紋的竹席。竹笥出在東室和中室,有的內(nèi)裝瑟碼。東室有一件小竹笥,蓋已殘破,器身長方形,用細篾編作人字形紋,在口部、肩部用寬篾加固,出土?xí)r,內(nèi)裝木梳一把,小銅帶鉤一件,小圓木棒三根。(五)玉飾的制作工藝金玉服飾三百多件,主要出自東、西室各棺內(nèi)。主棺內(nèi)出二百多件。金質(zhì)服飾較少,僅有四件帶勾和一件金鏤玉璜。絕大多數(shù)是玉飾。器形有璧、環(huán)、瑗、璜、玦、佩、梳、帶勾等。玉璧數(shù)量較多,有的器形也較大,主棺內(nèi)有一件(圖一二),直徑15.7、好徑7.1、厚0.8厘米。玉飾的質(zhì)料有青玉、碧玉等。紋飾以云紋為主。制作上采用了浮雕、透雕、陰刻、雙面雕花、單面雕花等多種工藝;下面介紹在主棺內(nèi)出土的幾種玉飾:金縷玉璜系用金絲將兩塊玉片綴在一起,呈半圓形,璜上雙面浮雕云紋(圖版捌:2下)。透雕玉璜其中一件透雕四條龍,對稱卷伏,龍身上又陽刻紋飾,細膩逼真(圖版捌:2上)。玉佩掛飾全長48、寬8厘米,系用四塊白玉石分別雕成龍或其它圖象,共十六節(jié),再用三個橢圓形活環(huán)將其連成一串,可以折卷(圖版捌:1)?;瞽h(huán)上均有榫頭和銅銷釘,可以裝卸。再如一些牛、羊、豬、狗、鴨等動物小玉件,最小的稍大于一粒稻谷,最大的比一粒蠶豆還小,小巧玲瓏,形象生動。(六)足四甲形石墨色深入混合的狀況,武帝紋,紋,云雷,形5.金制小器皿共五件,皆出自東室主棺之下,有盞、勺、杯、器蓋。金盞(圖一三)制作最精。帶蓋,環(huán)耳,平底,三足外撇,均作倒置的鳳首狀。蓋上有圓鈕,通過四個短柱與蓋身鑄在一起。蓋的口沿安有三個邊卡,與盞口正好扣合。蓋上圍繞圓鈕逐圈飾蟠蛇紋、绹紋和云雷紋,盞口沿下飾一圈蟠螭紋。盞通高10.7、口徑15.1、足高0.7厘米,重2.15公斤。盞內(nèi)置鏤孔金勺一件,重50克。(七)《隋書》記載“儀炳”的信息計二百多枚。均出自北室,與兵器、皮甲等放在一起。因編綴的繩索已朽,出土?xí)r已散亂。整簡長度多為72——75厘米,寬1厘米左右(圖版玖:3)。從簡上殘存的繩痕判斷,系用上下兩道細繩編成簡冊。繩痕上下的兩字間隔離較大,似先編好簡冊再書寫。簡文墨書,字體與常見的戰(zhàn)國楚簡一樣。保存基本完好,字跡大都清晰可辨。除個別簡兩面書寫外,都是寫在篾黃一面。書寫從頂端起,不留天頭。每簡字數(shù)不等,總計約六千六百字。據(jù)初步整理,竹簡主要記載用于葬儀的車馬兵甲,大體包括:一、車馬的組成,記述什么人的什么馬為(服)、驂、,共駕一乘什么車,屬于哪一個機構(gòu)。如:“都牧之為左驂,高都之驕為左,大首之子為右,都牧之為右驂。新官人之駟=(四馬),右。”二、馭車者的組成,記述什么人馭什么車以及馭什么人的什么車。如:“哀·馭左旆”、“黃·馭肇軒”、“所馭·坪夜君之車”等。三、各種車輛的裝備,包括甲胄、兵器和配件、飾物。如說什么車上有幾件什么樣的“楚甲”、“吳甲”、“弓”,什么車為“?輪”、“輪”等等。所記車馬,凡說是什么人的,當為他人所贈,此外應(yīng)是死者家室自備的。竹簡的記載與墓中出土的實物不符,如墓中完整的車馬根本沒有;有枚小結(jié)簡說某幾種車“大凡四十乘又三乘”,但出土的車轡全部才七十六件;簡文中的馭車者,墓中沒有發(fā)現(xiàn)。這說明竹簡所記車馬,很可能是參加葬禮的儀仗隊伍,只有一部分車馬器下葬墓中。至于是否另有車馬坑,因墓坑周圍早已不是當年面貌,無法查明。兵器數(shù)量,簡文記載的比出土的少,如戈頭,簡文記載九十多件,出土一百三十多件,亦不相符。簡中出現(xiàn)的許多車馬賻贈者和馭車者的官銜名稱,如王、令尹、宮廄尹、連敖等,與楚國的官名相同;馭車者當然是曾國的官吏,賻贈者則很可能是楚國官吏;不論屬于哪種情況,都反映出該墓與楚有密切關(guān)系。(八)彈簧形器、罐除了上述隨葬物品外,此墓還出土絲麻織品、金屬彈簧形器、陶器等,絲麻織品主要出在槨頂上的篾席上面、棺內(nèi)及某些器物上,已朽腐,只存一些殘片。金屬彈簧形器出自東室,數(shù)量很多,至今仍可拉伸。有黃金作的,金絲直徑0.5毫米,簧長1.6、外徑0.45厘米;有鉛錫合金作的,直徑1毫米,簧長2.1、外徑0.5厘米。這些彈簧形器用絲線穿著,分別纏繞在二十個繞有絲線的木團上。用途不明。陶器僅有陶壺兩件(出自中室),小陶鼎一件(出自西室)。中室盜洞下的淤泥中還出土殘豆(盤)片十余塊,這些豆片是否盜墓者帶入,很難確定??傊四闺S葬陶器很少。曾侯墓出土青銅器物當為曾侯時的先君之器中室出土的銅鎛上的銘文,為這座墓的斷代提供了可靠依據(jù)。銘文(圖一四)說:“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之于西陽,其永用享?!彼未碴懺鐾吝^兩件銘文與此相同的銅鐘,說明這樣的鐘或鎛,當時制作多件。銘文曾見于宋代著錄,只是“返”字有所不同。前人已考證出鐘上的紀年為楚惠王五十六年1,即公元前433年。因此,隨縣曾侯墓埋葬的時間當在這一年或稍晚。墓中出土的器物,有的與年代稍早的壽縣蔡侯墓的同類器物,如鼎、盥缶等形制極為相像2,表明時代接近,可作為這座墓葬時代在公元前433年或稍晚的一個佐證。墓中出土的青銅器物上,幾乎都有“曾侯乙乍用終”、“曾侯乙乍”的銘文。許多兵器上也有“曾侯乙之……”的銘文。據(jù)此,曾侯乙無疑就是這個墓的墓主。一些兵器上有“曾侯”“曾侯(或作)”的銘文,則當是“曾侯乙”的先君之器。此墓規(guī)模之大和隨葬品中有顯示身份等級的九鼎八簋之類的銅禮器以及編制龐大的編鐘、編磬等,與當日禮崩樂壞情況下列國諸侯僭用天子之禮的葬儀,情況也是相符的。應(yīng)根據(jù)其所藏社會歷史情況,曾侯乙墓的發(fā)掘,對于曾國和楚隨縣曾侯乙墓的發(fā)掘為考古學(xué)和歷史學(xu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墓主人身份清楚—是一個諸侯國的君主。墓室雖有盜洞,但絕大部分器物都未被擾亂破壞,隨葬器物及其陳放方式基本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列國諸侯墓葬的典型。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和金器、玉器、漆木器等,在同期墓葬發(fā)掘中都是罕見的,特別是鐘、磬、鼓、瑟、琴、笙、簫、笛等樂器,種類全,數(shù)量多,制作精,保存好,更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研究當時社會經(jīng)濟和科學(xué)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整套編鐘,經(jīng)過音樂工作者的研究和試驗性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印刷服務(wù)合同
- 手破碎機設(shè)備買賣合同
- 聘用出納合同增加多場景
- 生產(chǎn)車間承包合同協(xié)議
- 機械工程勞務(wù)分包合同
- 河北化工醫(yī)藥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中學(xué)生物課堂教學(xué)技能訓(xùn)練》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廣州華立科技職業(yè)學(xué)院《數(shù)據(jù)挖掘與決策管理》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界面化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宜春學(xué)院《需求工程》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宿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水質(zhì)工程學(xué)實驗》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2024年湖南高速鐵路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單招職業(yè)適應(yīng)性測試題庫新版
- 《研學(xué)旅行市場營銷》課件-研學(xué)旅行市場營銷之社群營銷
- 醫(yī)美機構(gòu)客戶滿意度調(diào)查表
- clsim100-32藥敏試驗標準2023中文版
- LNG加氣站質(zhì)量管理手冊
- 艱難梭菌感染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應(yīng)用評價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儀表系統(tǒng)工程設(shè)計規(guī)范
- 2024年公安部直屬事業(yè)單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旅游景點云南》課件2
- 2 我多想去看看(課件)-一年級下冊語文
- 《肺癌課件:基本概念與臨床表現(xiàn)》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