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xiāng) 新華出版社出版_第1頁
老鄉(xiāng) 新華出版社出版_第2頁
老鄉(xiāng) 新華出版社出版_第3頁
老鄉(xiāng) 新華出版社出版_第4頁
老鄉(xiāng) 新華出版社出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閱讀全文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shù)據(jù)

老鄉(xiāng)/穆嶸坤,鄧國超主編.

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12

ISBN978-7-5166-5706-5

Ⅰ.①老…Ⅱ.①穆…②鄧…Ⅲ.①扶貧-工作經(jīng)驗-貴州Ⅳ.①F127.73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shù)據(jù)核字(2021)第275167號

老鄉(xiāng)

主編:穆嶸坤鄧國超

責任編輯:慶春雁封面設計:劉侃李昂

出版發(fā)行:新華出版社

地址:北京石景山區(qū)京原路8號郵編:100040

網(wǎng)址:

經(jīng)銷:新華書店

購書熱線國新華書店購書熱線/p>

照排:貴州日報當代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印刷:貴陽越達洪城彩印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85mm*260mm

印張:22字數(shù):200千字

版次:2021年12月第一版印次:2021年12月第一次印刷

書號:ISBN978-7-5166-5706-5

定價:68.00元

版權專有侵權必究

編輯委員會

主任:李建鄧國超

副主任:彭錦斌孫雁鷹

編委:鄭娟周元俊王曉峰黎靜河姚正瓊

楊恩瓊楊龍胡政

主編:穆嶸坤鄧國超

執(zhí)行主編:彭錦斌楊龍

副主編:胡政姚曼胡勇

執(zhí)行副主編:馮蕾

編輯:黎婭茹張永霞徐雪飛趙中行楊情麗

鐘明秀劉伊伊張睿王杏

封面設計:劉侃李昂

裝幀設計:李慧李昂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千百年來,“小康”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翹首以盼的淳樸愿望,是中

國共產(chǎn)黨人孜孜以求的百年奮斗目標。這一共同夙愿,在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

華誕之際變成了現(xiàn)實。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

海南省博后村考察時闡發(fā)了這一重要論述。這蘊含哲思的10個字,飽含

著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對億萬農(nóng)民的深情牽掛和真摯關懷;這浸滿溫暖

的10個字,從南國鄉(xiāng)村傳進大江南北老鄉(xiāng)們的心坎里,激發(fā)起全國億萬

農(nóng)民奮力奔向小康社會的壯志豪情。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老鄉(xiāng)是打贏這場攻堅戰(zhàn)的主要力量;

全面小康的成色好不好,老鄉(xiāng)的滿意度就是衡量的核心標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脫貧攻堅統(tǒng)攬經(jīng)

濟社會發(fā)展全局,全省各族干部群眾以戰(zhàn)天斗地、不怕犧牲的拼搏狀態(tài),

舉全省之力向絕對貧困發(fā)起總攻,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23萬貧困人

口全部脫貧,減貧人數(shù)、易地扶貧搬遷人數(shù)均為全國之最,在國家脫貧攻

堅成效考核中連續(xù)5年為“好”,在貴州大地上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

精彩篇章,為全球減貧事業(yè)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參考。

今天的貴州,人民生活實現(xiàn)歷史性跨越。農(nóng)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

現(xiàn)從解決溫飽、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皟刹怀钊U稀比?/p>

面實現(xiàn),脫貧群眾不愁吃、不愁穿。孩子們告別了跋山涉水上學的歷史,

實現(xiàn)了住學校、吃食堂。每個行政村都有了衛(wèi)生室和村醫(yī),貧困人口全部

落實“三重醫(yī)療保障”。330萬戶農(nóng)村群眾從“憂居”變成了“優(yōu)居”,

居有所安的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741萬農(nóng)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結束

了人背馬馱、靠天吃水的日子。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9975元,貴州“人

無三分銀”已經(jīng)成為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今天的貴州,山鄉(xiāng)面貌發(fā)生歷史性巨變?;A設施建設突飛猛進,行

路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率先在西部實現(xiàn)縣縣通高

速,昔日“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如今萬橋飛架、天塹變通途。村村通硬

化路、村村通客運,鋪就了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致富路”、子孫后代的“幸福路”。

貧困村全部實現(xiàn)通動力電、光纖或4G網(wǎng)絡,“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照

明靠油”的日子不再有。192萬群眾搬出了“一方水土養(yǎng)不起一方人”的

大山,“昔日破舊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貴州大地舊貌換新顏,處

處呈現(xiàn)山鄉(xiāng)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

今天的貴州,群眾精神風貌實現(xiàn)歷史性轉變?!袄斡泧谕小⒏卸鲓^進”

成為新時代貴州最強音,團結奮進、拼搏創(chuàng)新、苦干實干、后發(fā)趕超的新

時代貴州精神得到深入踐行,過去一些貧困群眾“揣著手等”“背著手看”,

現(xiàn)在“甩開手干”、比學趕超,迸發(fā)出自立自強、奮發(fā)向上的精氣神。歷

經(jīng)脫貧攻堅大戰(zhàn)淬煉,全省干部群眾信心更堅、腦子更活、心氣更足,越

干越想干、越干越會干,發(fā)生了從內(nèi)而外的深刻改變,這是貴州最為寶貴

的財富!

省委書記諶貽琴指出,貴州能夠按時高質(zhì)量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最主要

的是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

展思想,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解決好人民群眾所急所盼所

思所憂,就一定能夠不斷創(chuàng)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

在貴州脫貧攻堅戰(zhàn)中,來自基層一線的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

貧困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廣大群眾“不信貧窮是宿命,信的是黨的

好政策、信的是靠雙手致富”,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一個

個感人至深的脫貧攻堅故事和勇于“拔窮根”“摘窮帽”的奮斗經(jīng)歷,讓

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看得見”“摸得著”。老鄉(xiāng)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

走,用奮斗創(chuàng)造幸福,以萬千平凡之軀鑄就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見

證了新時代貴州精神迸發(fā)出的磅礴偉力。

值此千年夢圓之際,貴州省鄉(xiāng)村振興局、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聯(lián)

袂編輯出版《老鄉(xiāng)》圖書,真實反映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

想指引下,全省廣大干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奮力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奮斗

歷程。通過講述平凡英雄們的脫貧故事,讓更多人傾聽到貴州老鄉(xiāng)們的脫

貧心聲,分享老鄉(xiāng)們戰(zhàn)貧致富的奮斗故事,點燃老鄉(xiāng)們再接再厲創(chuàng)造更加

幸福生活的豪情。

征途漫漫,唯有奮斗。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貴州將持續(xù)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帶領老鄉(xiāng)們邁向鄉(xiāng)村振興更加美好的

新生活。

目錄

第一章時代造就英雄

黃大發(fā):一天渠一輩子一初心010

文朝榮:搬動貧困大山的新愚公016

余留芬:大山深處里的女書記020

鄧迎香:鑿通生活富裕路024

陶正學:要讓娘娘山“銀子用馬馱”030

左文學:“村社合一”探路者034

冷朝剛:“首富村”里的“窮當家”038

陳大興:一心為民的村支書043

肖正強:退伍老兵在脫貧戰(zhàn)場立新功048

王昭權:頂天立地的“爬行”牛倌051

張興燚:帶著大家一起致富056

陸永江:“繡”出脫貧新生活060

聶德友:回到家鄉(xiāng)成為“刺梨王”064

王華銀:一株攀緣而上的“爬山虎”068

田錦華:讓貧困村變成旅游村072

朱高學:用“干”字繪就高效農(nóng)業(yè)錦繡詩篇075

王長武:18年鑿“天路”080

孫磊:辛勤付出換來幸福家園085

夏昌國:當好脫貧路上排頭兵088

王明禮:從戰(zhàn)斗英雄到扶貧英雄092

羅應和:丟掉鋤頭要有事干!096

孫興紅:用苦干贏得群眾好口碑099

王廷科:更好的日子在后頭101

曹順友:睡在懸崖上的村支書104

刁朝貴:闖出脫貧致富路109

張龍敏:“生意人”變身“領頭雁”112

石麗平:繡出鄉(xiāng)村振興美麗畫卷115

楊秀萍:“雁歸”創(chuàng)業(yè)與鄉(xiāng)親“共富”118

楊昌芹:小竹編助力家鄉(xiāng)大發(fā)展121

余必麗:鷓鴣園中的“領頭雁”126

吳杰:布依村寨的“當家人”131

張義瓊:蠟染繪就錦繡藍圖136

吳慶賢:老黨員的生態(tài)扶貧故事139

黃良華:獼猴桃林里的脫貧戰(zhàn)士144

楊成蘭:“文化創(chuàng)業(yè)”推動“技藝復興”148

楊光榮:殘疾“繡爺”的脫貧路150

第二章偉大來自平凡

王治強:好日子是干出來的154

嚴國良:返鄉(xiāng)帶領鄉(xiāng)親吃上“旅游飯”157

李永福:苗族創(chuàng)業(yè)青年的“永?!眽粝?59

宋水仙:帶著繡娘奔小康162

潘仕學:“銀匠村”的新春愿望164

李光智:“朵往頌”唱響民族風166

詹興超:帶領鄉(xiāng)親種辣椒過上紅火日子168

黃小成:養(yǎng)豬打開致富大門170

陳潤華:博士后反哺桑梓富鄉(xiāng)鄰173

黎富平:讓小菌菇變成“致富傘”178

繆貴軍:小菌朵綻放大產(chǎn)業(yè)182

周德明: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帶鄉(xiāng)親脫貧致富184

謝順華、謝順超:“蔬菜兄弟”的產(chǎn)業(yè)經(jīng)186

簡澤飛:做一個幸福的椒農(nóng)189

張桂英:扶貧路上的“繡花功夫”191

王興杰:大學生做“小生意”193

韋波:飛針走線“繡”幸福195

肖永先:種下空心李打造實心的幸福198

李洪文:栽種“致富草”走上致富路200

羅安平:養(yǎng)鴿子的美好滋味202

雷安琴:養(yǎng)魚養(yǎng)出致富路205

韋桃花:讓馬尾繡走出深山207

毛文婭:興義烏沙的“羊司令”210

李順江:林下養(yǎng)雞養(yǎng)出好“錢景”213

陳志遠:“漁樵耕讀”寫春秋215

任彪:“懶彪”當“官”217

何江海:群眾心中的“跑男主任”220

楊昌良:經(jīng)商能人變身建村巧手222

陸家舉:讓石屯鹽水面走出大山224

張有英:帶著大家一起干226

劉昌英:繡娘帶動88位姐妹致富228

劉永平: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追夢人230

白冰:神奇的綠鉤“鉤”出財富232

馮浪:發(fā)展香榧產(chǎn)業(yè)帶動鄉(xiāng)鄰脫貧235

伍秀芝:養(yǎng)殖生豬脫貧有路237

楊昌霞:不向命運低頭239

羅朝禮: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241

金道敏:電商帶貨撬開致富門243

吳情:堅持不懈就能脫貧致富245

吳至勇:致富不忘報桑梓247

何永兵:激活致富“黃金葉”249

第三章奮斗創(chuàng)造幸福

李高宏:靠“三穗鴨”奔小康254

袁海峰:“小紅薯”鋪就致富路256

徐立志:脫貧后帶著大家一起富258

陳大才:櫻桃基地里有新希望260

胡家強:“貧困漢”的幸福轉身262

敖芝友:養(yǎng)蜂改變命運264

田茂華:養(yǎng)上大肥豬生活節(jié)節(jié)高266

王有海:“貧困戶”變成“土專家”268

黎應東:我向武漢捐款5000元270

李興桃:自強不息改寫人生272

李光忠:幸福是奮斗出來的274

趙東升:土里種出幸福生活276

陳文良:脫貧不能“等靠要”278

馮世林:是黨的關懷讓我走出貧困280

羅文剛: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志短282

楊昌舉:明年我家不要低保了284

萬妹丟: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286

謝國秀:用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288

劉漢琴:認清生活依然熱愛生活290

汪海:勤勞致富奔小康292

楊緒花:越挫越勇的養(yǎng)羊人294

雷遠貴:勤勞能致富296

侯昌菊:指尖造就幸福生活298

游萬橋:我在老家開了一家工廠300

李敏:房子新了、腰包鼓了302

鄧邦位:“炒”出來的好日子304

路少鳳:用努力回報社會306

楊勇斌:吃水不忘挖井人308

周定紅:脫貧致富靠自己310

蔡明學:踏實苦干邁向新生活312

羅應云:公益崗位讓我不愁奶粉錢314

熊萬春:自強不息開辟發(fā)展路316

楊正平:充滿正能量的“矮哥”318

楊松:從貧困戶到村干部的“蛻變”320

陳艾華:殘疾擋不住幸福路322

李喬林:有了黨的好政策過上美好新生活324

王幺妹:共產(chǎn)黨讓我們有了依靠326

王世祥:大棚下開啟新生活328

楊平:生活越來越有希望330

余國忠:好政策圓了孩子上學夢332

蘇友華:我的生活改變了334

羅志軍:勤勞致富不是夢336

殷中倫:日子越過越紅火338

黎由成:黨恩暖人心340

劉丹:我在城里有了家342

第一章

時代造就英雄

1章

偉大戰(zhàn)役碩果累累,偉大時代英雄輩出。

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上,涌現(xiàn)出許多敢想敢干、

忠誠干凈、擔當奉獻的英雄——懸崖峭壁上開

鑿“天渠”的黃大發(fā);歷經(jīng)30多個春秋留下

富美“綠色銀行”的文朝榮;帶領巖博村群眾

邁上康莊大道的余留芬;在大山鑿出“麻懷出

路”的鄧迎香……他們是牢記宗旨、一心為民

的時代楷模,是不畏艱難、勇挑重擔的開路先

鋒,是攻堅拔寨、舍身忘我的精神榜樣,更是

挺立在脫貧攻堅潮頭的時代英雄!

PAGE009

黃大發(fā):一天渠

一輩子

一初心

◎彭訓文

劉發(fā)為

獲/獎/情/況

201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狈Q號,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

組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稱號;

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2019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等單位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2021年,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勛章”。

2018年9月的黔北,細雨下個不停。車行駛在革命老區(qū)遵義播州的群山之間,

一路大霧,路邊常是百米深的懸崖。我們的目的地,是大山深處的平正仡佬族鄉(xiāng)

團結村(原草王壩村)。為改變村里千百年來缺水的歷史,如今已到杖朝之年的

老支書黃大發(fā)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帶領村民,鋼釬鑿、風鉆敲,前后歷經(jīng)30

余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使曾經(jīng)閉塞的貧困村實現(xiàn)重大

轉折。黃大發(fā)也因此被人們稱為“當代愚公”、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感動中國

年度人物。

黃大發(fā)帶我們看“天渠”

沿著公路從山頂轉到山腳,車終于開進了團結村。黃大發(fā)老支書家的老屋就

在路邊。這是一棟典型的黔北農(nóng)家院,白墻黑瓦,褐木為梁。大門上一副對聯(lián)格

PAGE010

第一章

時代造就英雄

外醒目:處困境劈山造林筑富路,逢盛世飲水思源謝黨恩。橫批:不忘初心。

走進屋里,“學習時代楷模恪守本職工作”等錦旗掛滿墻壁。兩縷光線透過

屋頂?shù)耐该魍呱淙胛輧?nèi),讓昏暗的房間稍亮了些。

“整飯吃沒有嘛?”還沒見人,就聽到一聲渾厚的問候傳來。我們轉過身,

只見一個身高約一米六左右的老人滿臉笑容站在門口,頭上戴著一頂帽子,臉上

的皺紋深嵌進皮膚,手上撐著一把傘,整個人神采奕奕。

他就是黃大發(fā),那個帶領村民用30多年時間,修建起一條長10公里“天渠”

的人。

談到“天渠”,他當即說,“走,看哈嘛?!本鸵獛Т蠹疑仙?。旁人勸說,“下

雨了,山上滑,你就不去了嘛?!崩现鴪猿终f,“我身體好得很,上坡下坎都

沒得問題,還可以給你們講講?!?/p>

黃大發(fā)說,“大發(fā)渠的溪水捧起來就可以喝”(田維野/攝)

PAGE011

黃大發(fā)坐上車,帶著我們幾分鐘就到了“天渠”入口?!疤烨保瑥拿志椭?/p>

道不一般。事實上,從山腳往上看,在懸崖峭壁間蜿蜒的水渠就宛如掛在天上。

這里已經(jīng)被推土機推出一塊小平地,下車后首先看到一條延伸到山脊背后的

木棧道,乍一看還以為到了某個景點。木棧道里面就是水渠,靠山一面長滿了灌木,

外面是水稻田、荒地。越往里走,懸崖越多,坡度越陡。

老支書走在水渠堡坎上,步履矯健,“當年修這條溝(方言,水渠的意思),

費了大力哦,我就帶起大家,用鋼釬、錘子、炸藥在懸崖上硬敲?!?/p>

不一會兒,前面的人停了下來,原來一座鐵門攔住了路。老支書說,這是為

了防止游客出危險,就把水渠上的路封了。幾個年輕人沿著鐵門邊的巖石翻了過

去,腳下就是幾百米深的懸崖。崖底公路上,汽車像蝸牛一般,看得人汗毛豎立。

當?shù)厝酥钢疤烨弊铍U處——擦耳巖說,一般人都不敢去。擦耳巖,意思是在

這里站立,人的耳朵都要擦著巖石,可以想象有多么險峻。

我們問,當年修渠時怕不怕?

“咋不怕呢?當時堡坎邊都沒得樹,但你要是怕,溝還怎么修?”這是老支

書的回答。

返回的路上,看見路邊有棵松樹,老支書笑著說:“這樣的樹子,我現(xiàn)在都爬

得上去?!背隹谔庝伭藦埿卑澹捎诩氂暌恢睕]停,板上很滑。老支書一個箭步,

幾腳就邁了過去。我們都很驚訝,這個個子不高的老人,身上竟蘊藏如此巨大的能量。

我們當天所走的,只是“天渠”里短短的幾百米。這條“天渠”,主渠長7200米,

支渠長2200米,繞三重大山,經(jīng)三處絕壁,過三道險崖。這個當時“不可能實現(xiàn)”

的工程,就在這樣一個堅定、樂觀的老支書的帶領下,變成了現(xiàn)實。

一生只為一道渠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p>

走在水渠邊的木棧道上,黃大發(fā)向我們唱起流傳的歌謠。老人家聲音高亢入云,

憶及當年草王壩村困境,時而沉默,時而喃喃地說,“天干的時候,真的是沒得法啊?!?/p>

因水而貧,很多人認命了,可是黃大發(fā)沒有。

PAGE012

第一章

時代造就英雄

這個自幼父母雙亡的孤兒,早年曾四處流浪,吃過百家飯,住過滾草窩和包

谷殼。23歲那年,因為帶領村民超額完成種糧任務,黃大發(fā)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同年,他被全村推選為大隊長。

他胸前始終別著鮮艷的黨徽。我們問他:“入黨干什么?”他說:“我入黨

是為了群眾的利益,不是為了個人利益。我要實現(xiàn)我的夢想,讓村里通水、通路、

通電,只要有黨組織,不放棄,我就不怕?!?/p>

“要吃大米飯,大家一起干?!毙耷闪怂麕ьI村民干的第一件事。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當十萬開山者在太行絕壁鑿石引水、修筑紅旗渠時,

在黔北深山里,黃大發(fā)也帶著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淳樸農(nóng)民,用錘子、鋼釬、

黃泥巴,試圖在懸崖峭壁間“劃一條縫”。

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由于缺乏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用黃泥巴敷成的渠壁,修

修補補十幾年,終在20世紀70年代被廢棄。

只有小學文化的黃大發(fā)意識到,修渠不能靠蠻干,要學技術。于是,一聽說

哪里建水庫、挖溝渠,他都跑去當工人。從零起步,他逐漸知曉了什么是分流渠、

什么是導洪溝,還學會了開鑿技術。

20世紀90年代,一場持續(xù)3個多月的大旱,把草王壩村人逼上絕路。黃大

發(fā)心一橫,發(fā)動村民再次修渠。他說:“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來

作保證,我拿命來換!”

1992年正月初三,那是一個大雪天,黃大發(fā)帶著幾百人開工了。

修水渠要經(jīng)過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10多處峻嶺。黃大發(fā)和政府派遣的

技術人員以20米水渠為一個樁號,每個樁號確定不同數(shù)量的人工,每個家庭按照

土地多少確定要投勞的人工。施工到最險要的倒懸絕壁——擦耳巖段時,專業(yè)施

工人員都不敢下去。黃大發(fā)二話不說,把麻繩系在自己身上,讓人拉著吊下懸崖。

修渠需要占別村田地,少數(shù)村民不準過。黃大發(fā)這樣做他們工作:“你們拿

點土地嘛,不拿錢。我們修溝,引來的水你們先吃,地你們先灌,剩的給我們,

沒得就算啰。”

大家這樣干了約3年時間,水渠終于修成了。黃大發(fā)說,能保持這么長時間

PAGE013

的持續(xù)施工,關鍵是黨員帶頭干,講科學,講質(zhì)量,“死一個人的話,這個溝都修

不成”。

通水那天,全村人歡天喜地,可黃大發(fā)哭得像個淚人。修渠期間,他的二女兒、

大孫子先后因病離世,他卻沒能好好照看一眼。全村人以黃大發(fā)的名字命名這條

渠——“大發(fā)渠”。

水通百通。那一年,黃大發(fā)帶領群眾“坡改梯”,村里徹夜挖土、筑田、放水,

稻田從240畝增加到720畝。那一年,他帶著村民修通了4公里的通村公路。再往后,

他們依靠肩扛手拉,讓村里通了電;村民們勒緊褲腰帶,集資建了學校。

黃大發(fā)先后獲得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等稱號。

如今,大發(fā)渠黨性教育陳列館在村里落成,各地來學習、參觀的人送的錦旗掛滿了

黃大發(fā)家的老屋。面對榮譽,耄耋之年的黃大發(fā)說:“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不要驕傲,

要虛心。村里還有貧困戶,我要帶頭,繼續(xù)把工作干好,不能做官當老爺?!?/p>

還要帶著大家干

通水、通電、通路,老支書當年的三大愿望如今都實現(xiàn)了。走在村里的柏油路上,

一盞盞太陽能路燈矗立,一幢幢新房子拔地而起。“感動中國的人,激勵一代代

人”“吃碗豆花飯,扶貧有力量”……一條條生動活潑的標語,讓村子充滿了生機

活力。

在黃大發(fā)的推動和號召下,經(jīng)中天金融公司幫扶,“天渠”如今已經(jīng)成為熱門

旅游景點。一部分“天渠”邊上修建了木棧道,供游客參觀游覽。老支書說:“我

們正準備在部分渠段建玻璃棧道,讓更多游客體會‘天渠’的險要?!?/p>

“天渠”正在給團結村帶來越來越多的人氣,如何留住大家,老支書一直在盤

算:“現(xiàn)在,一天最多的時候要接待七八撥客人。他們到這里來,要有吃的、住的、

看的?!?/p>

為此,村里建起酒店、開了農(nóng)家樂,山腳河溝里正在搞漂流。村民們學開車、

做保安、做飯,不僅有流轉土地的收入,每個月還能掙2000多元,老支書倡導的“家

鄉(xiāng)人辦家鄉(xiāng)事”的愿望正在實現(xiàn)。

PAGE014

第一章

時代造就英雄

站在村里遠眺,只見群山霧繞,景色優(yōu)美。山間“水稻+示范區(qū)”等特色農(nóng)

產(chǎn)品種植區(qū)惹人注目。黃大發(fā)說,2017年村里搞了100多畝優(yōu)質(zhì)大米,第二年收

成很好,每畝可以收五六百斤?!拔覀円郧耙a(chǎn)七八百斤一畝,但都是肥料喂出來的。

現(xiàn)在我們不用肥料,還在田里養(yǎng)螃蟹,一斤大米賣10多元錢?!?/p>

除了水稻,黃大發(fā)還號召大家種黃桃、柚子、李子、筍子,養(yǎng)豬、養(yǎng)蜂。在

中天金融公司幫助下,村里將這些土特產(chǎn)加工,培植起自己的品牌——“樂耕甜”。

快樂地耕田,帶給更多人甜蜜。這個以老支書為形象的品牌,通過村里商店、“天

貓優(yōu)品服務站”等線上線下平臺,出售生態(tài)豬肉、菜籽油等特色產(chǎn)品。

外面的人來得多了,種的東西值錢了,村民們腰包也逐漸鼓了。“以前,村

里很多人家100元錢都拿不出來;2017年我們村人均收入七八千元。很多以前打

光棍的村民,現(xiàn)在用手機搖一搖就能娶到媳婦。”黃大發(fā)說。

2017年,從北京領完全國道德模范獎回來,別人勸他好好休息下?!靶菹⒉涣恕!?/p>

黃大發(fā)說,我們村現(xiàn)在雖然富了,但和習近平總書記之前來遵義考察的花茂村比

起來還差得遠。村里還有貧困戶,種的作物因為管理不善還有“好的好,癟(方

言,差的意思)的癟”的情況,其他村組村民的思想還跟不上?!拔椰F(xiàn)在背不動、

也擔不動啰,就是發(fā)動大家一下,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p>

黃大發(fā)說,現(xiàn)在我有個新愿望,就是鼓勵大家繼續(xù)干,把家鄉(xiāng)建設好。

掃掃

碼碼

看看

視H

頻5

黃大發(fā)2018年,第28屆中國新聞獎

修“天渠”永不言棄一等獎《天渠》

PAGE015

貴州計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162萬人文朝榮:搬動貧困大山的新愚公

搬出來,換個活法

◎黃嫻

獲/獎/情/況

201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狈Q號;

2016年,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

2019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部、統(tǒng)戰(zhàn)部等單位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

萬畝林海銀裝素裹,青瓦白墻的新式民居錯落有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的水

泥路連通各家各戶。冬日海雀村,寧靜而安詳……

誰能想到,這里曾經(jīng)“苦甲天下”:荒山禿嶺,環(huán)境惡劣,“風一刮黃沙漫天,

雨一來泥沙俱下”,村民居住在杈杈房和茅草房里,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海雀村的巨變,多虧老支書文朝榮。2014年2月11日,為海雀脫貧致富操

勞一生的他,因積勞成疾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72歲。

荒山種樹

“連續(xù)三個春節(jié)在山上度過”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齊門檻腳。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當作地皮磨?!?/p>

這首苗族山歌描繪了30多年前貴州省赫章縣海雀村的狀況。

海雀村地處黔西北高原云貴交界處,海拔2300米,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是

貴州扶貧開發(fā)一類重點村。

由于生態(tài)破壞嚴重,1982年文朝榮出任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時,上萬畝的草山

PAGE016

第一章

時代造就英雄

草坡和次生林沙化嚴重,大小

山坡都成了光禿禿的“和尚

坡”,石頭越長越高,土地越

種越薄。每到年底,村里就有

群眾開始缺糧;青黃不接的

四五月,更有農(nóng)戶斷炊,只能

以野菜、馬鈴薯葉果腹。

文朝榮發(fā)誓要帶領群眾過

上好日子。1986年冬,面對

肆虐的風沙,文朝榮決定將一

個縈繞心頭已久的想法付諸實

踐——種樹。

“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力

氣種樹?樹能當飯吃?”這引

來大多數(shù)村民的反對。文朝榮

召開黨支部會議、村民代表大文朝榮(前一)走在親手種出的樹林中

會,擺利害做動員,白天干農(nóng)

活,晚上訪農(nóng)家,終于做通了

群眾工作。

思想統(tǒng)一了,難題又來了:全村大小30多個禿山頭,到底種多少棵樹?種什么

樹?樹苗去哪里找?一連串的問題,讓文朝榮徹夜難眠……

為了找到苗木,他每天早早起床,一邊向鄉(xiāng)里匯報,一邊往周邊的村子和鄉(xiāng)鎮(zhèn)跑,

最終縣區(qū)鄉(xiāng)的各級干部都被他的精神打動了。1987年初冬,林業(yè)部門免費提供給海

雀村100畝華山松苗,村委自力更生培育了35畝苗圃。

“1987年到1989年連續(xù)三個春節(jié),父親和我們都是在山上度過的。全村30多

個山坡,11600畝的荒山全種上了華山松、馬尾松等樹苗?!睂τ诟赣H,文朝榮的

兒子文正全充滿敬佩。

綠了荒山白了頭。歷經(jīng)20年精心守護,海雀村已有林地1.34萬畝,戶均65畝,

PAGE017

森林覆蓋率達70.4%,曾經(jīng)塵土飛揚的“和尚坡”變成了萬畝林海,海雀村更是榮

獲“全國綠化千佳村”稱號。據(jù)估算,海雀村的萬畝林場經(jīng)濟價值達4000多萬元,

人均近4萬元。文朝榮為村民們留下的是一座“綠色銀行”。

以身作則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高山大坪子,蕎麥過日子;想吃頓苞谷飯,要等女人生孩子?!?/p>

由于海拔高、

氣溫低,海雀的糧食產(chǎn)量總是上不去。為了讓村民吃飽飯,文朝榮又開始琢磨如何

提高糧食產(chǎn)量。

1989年春,海雀村破天荒地出現(xiàn)了白色地膜。村民們不信:地都被“膠紙”

蒙住了,還能長出莊稼?秋收時節(jié),文朝榮和4名黨員示范的地膜覆蓋栽培苞谷大

豐收,全村老少都圍攏來看稀奇。第二年,地膜技術和雜交玉米、脫毒馬鈴薯就在

全村推廣開,玉米畝產(chǎn)從300斤提高到600斤,土豆畝產(chǎn)從1500斤提高到3000斤。

海雀終于實現(xiàn)了糧食自給有余。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弊鳛辄h支部書記,文朝榮以身作則,為群眾樹立

榜樣,凝聚起奮力拼搏的力量。

隨著山上逐漸林茂草豐,文朝榮開始鼓勵村民發(fā)展畜牧業(yè)等多種產(chǎn)業(yè)。村里組

建了中藥材種植、土雞養(yǎng)殖、苗家刺繡等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如今的海雀已形成“山

有林、河有水、地有膜、圈有畜、房有繡”的產(chǎn)業(yè)格局。2013年,村民人均純收

入達到5460元。

“海雀貧困的根源就是教育太落后,我們要富起來,必須先讓娃娃讀好

書。”1988年秋天的一次村民大會上,文朝榮對大家說:“現(xiàn)在最緊要的,就是

好好為村里的娃娃蓋所學校,不能再讓他們像我們這一代一樣睜眼瞎?!?/p>

文朝榮向村民倡議并帶頭捐出了家里的全部積蓄168元。其子文正友后來說,

“當初那168元錢,是我父親瞞著母親把家里的牛賣了的錢?!?/p>

一個多月后,一所簡易的土墻學校建好,村里的孩子實現(xiàn)了就近入學。2006

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海雀村興建了一所全新小學,辦學能力從3個年級增加到6

個年級,學齡兒童入學率保持100%。

PAGE018

第一章

時代造就英雄

愛民情深

“我入黨是為了多為群眾辦點好事”

在文朝榮生前用過的筆記本上,清晰地記錄著:“我入黨的目的是為了多了

解一些黨的基本政策,多為群眾辦點好事?!?/p>

1984年,海雀村及周邊區(qū)域連續(xù)遭遇冰雹、大風和低溫天氣,糧食大面積減產(chǎn)。

到1985年初夏,海雀村已是家家戶戶缺糧,不少家庭斷炊。

面對鄉(xiāng)里送來的救濟糧,文朝榮連續(xù)4次謝絕,將指標全給了村里最困難的

群眾。不僅自己放棄救濟糧指標,文朝榮還動員自己的兒子、兄弟放棄指標,讓

救濟糧真正用在緊急處。

文朝榮把自己擺在群眾中間,關心村里每一個困難戶,不讓一人受苦,不讓

一人落單。

2003年,文朝榮上山巡林,每天都會遇到從海雀嫁到可樂鄉(xiāng)的苗家姑娘王興秀。

一問才知道,王興秀丈夫外出打工多年杳無音訊,公婆也不管她,丟下她和兩個

孩子,一分錢也不給娘兒仨。文朝榮不忍嫁出去的海雀女兒受苦,他對王興秀說:“孩

子,回到娘家來吧,爺爺會想盡一切辦法,讓你們安心住下來,有地種、有房住,

娃兒有學上?!痹谖某瘶s的幫助下,王興秀母女三人得以把戶口重新遷回海雀,

有了自己的家。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文朝榮用畢生精力改變著家鄉(xiāng)的面貌,也贏得了鄉(xiāng)親

們的衷心愛戴和擁護。

(本稿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文朝榮

三十年搬走貧窮大山的老愚公

PAGE019

余留芬:大山深處里的女書記

◎張洪瑞

獲/獎/情/況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

小組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稱號;

2019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巖博好地方,公路繞村邊,水泥鋪廣場,山莊燒魚鮮……”這是盤縣淤泥

彝族鄉(xiāng)巖博村村民在歌唱自己生活的村??啥嗄昵?,這里是另一番景象,人畜混居、

糞水橫流,由于不通公路,遇到下雨天去趟縣城得走上一整天,人均年收入不到

800元,三分之一的老百姓沒過溫飽線,村集體還欠著外債。

如今,一棟棟白墻灰瓦的兩三層樓房十分耀眼,縱橫交錯的水泥硬化路通到

各家各戶,一半多農(nóng)戶買了汽車,村養(yǎng)殖、釀造、加工、運輸?shù)忍厣a(chǎn)業(yè)發(fā)展得

風生水起,昔日的貧困村成了坐擁1600萬元村集體資產(chǎn)、人均年收入躍至8600

元的全縣首富村,成了貴州高寒山區(qū)深處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而所有這一切翻天覆地的變化,都與一個嫁進來的女人分不開,她就是黨的

十九大代表、全國農(nóng)民女狀元、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淤泥鄉(xiāng)巖博村黨支部書記——

余留芬。

PAGE020

第一章

時代造就英雄

嫁到巖博村

這位外表溫文爾雅、眉宇間透著幾分干練的女性讓人怎么也想不到這是來自

大山深處的一個普通農(nóng)家女。

1969年出生的她,20歲就嫁到巖博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村婦女。因丈夫

常年在外工作,余留芬每天除了照看家務就是種地。而巖博村土地里的石頭多,

不好種,也不好挖。嫁人之前,余留芬一直讀書,幾乎沒種過莊稼,地頭活成了

她最怕的事,日子過得很艱辛。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又多了一項任務,那就

是照看孩子。她不忍心把兩個孩子放在家里,就一前一后把兩個孩子背到山上,

下山的路很崎嶇,背上的背簍也壓得她直不起腰來。有一年收洋芋時,兩個孩子

不能同時背下山來,她無奈只能挖一個土坑把小兒子放到坑里,跑著回家放下背

簍和大兒子,再跑回去背小兒子回家,就這樣一來一回,一公里多的路程變成了

五六公里。

生活的艱苦讓余留芬發(fā)誓要換一種活法,“做村支書前我干過項目,開過餐館、

超市和照相館。20世紀90年代時,我們這邊很窮,照相機都沒人見過,當時我就

買了一臺照相機,每天滿村子地轉,給人拍照。咔嚓就是一張,一張照片可以賺5

毛錢,一個月下來可以賺幾千塊錢,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雖然錢賺得比較快,

但是也很辛苦。”

由于余留芬敢想敢做,人勤快、頭腦靈活,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日子也慢慢

變得寬裕了起來,她家成了巖博村首先富起來的人家。2000年,巖博村的村支兩

委多次找到她,希望她能出任巖博村的黨支部書記。巖博村老支書說:“小妹啊,

大家信任你,希望你帶領大家像你一樣致富,千萬別辜負了大家!”對當時的巖博

村來說,村集體經(jīng)濟為零,全村不通水、電,村民住的大多是土瓦房、茅草房,

村里到處都是豬屎塘,不僅環(huán)境差,而且與世隔絕。面對如此重擔,余留芬再三

思考后,覺得自己既然嫁給了巖博村的人,那就是嫁給了巖博村,巖博村就是自

己的家,自己有責任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PAGE021

余留芬(賈智/攝)

走出致富路

2001年初,32歲的余留芬經(jīng)推選上任巖博村村支書。同時,這也是巖博村發(fā)

生重大改變的一年。而在當時,村里很多人并不看好她,覺得一個女人能干出什么

大事業(yè)來,不少人冷眼旁觀,甚至還有人給她出難題。當?shù)厣贁?shù)民族村寨中沒有女

人當村支書的先例,有一次開村民大會,幾個不服氣的村民起哄把大會給“攪黃”了。

面對眼前的困難,余留芬并沒有被嚇到,“別人越是這樣,自己越要干得好。”

如何拔掉這個山村里的“窮根”?余留芬說,“生活在這艱苦的山村里,80%的

老百姓出行困難,走不出去是制約我們發(fā)展的最大阻礙。”在剛上任的第7天,

她決定帶領大家修路,修路對巖博村的村民來說意義非凡,他們盼了幾輩人都沒

能實現(xiàn)。說修路,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修路需要錢,還涉及征地、

樹木、炸藥等問題。

一堆問題擺在余留芬面前,余留芬回憶說:“當時村委開會決定村干部先拿

出一部分土地置換給被占用土地的村民,然后再到外出打工、條件相對好的村民

家做思想工作,‘化緣’土地,拿來與被修路占用的土地進行置換,這樣最難的

土地問題就算解決了?!钡切蘼芬缅X怎么辦?“當時做生意賺了一些錢,我

PAGE022

第一章

時代造就英雄

就拿出了自己的4萬塊錢買鋼釬、大錘、洋鏟、水泥、沙子和炸藥,剩余的還可

以付一些工錢,石料我們可就地取材?!本瓦@樣,余留芬同村民一同挖泥巴、掌

鋼釬、掄大錘,完全看不出來是當年那個對農(nóng)活不熟的女人。歷經(jīng)3個多月的奮戰(zhàn),

一條4.5米寬、3.5公里長的通組路終于修通了。后來在政府的支持下,巖博村又

通了電和自來水。

“雖然路是修好了,但還是沒有直接改變村民的實際生活困難?!庇嗔舴艺f,

當時村里沒有特殊的資源,她就想到了早已轉包出去的林場。贖回林場要23萬元,

2002年時這對余留芬來說是天文數(shù)字。面對如此棘手的困難,與村委會幾經(jīng)商議,

最后余留芬自己拿出4萬元,又借了5萬元,剩下的通過抵押貸款買下了這1480

畝林場。贖回林場后,村民通過伐木賣給附近煤礦,不僅輕松還清了借款,還盈

利幾十萬元。

伴隨巖博村的“第一桶金”,余留芬趁熱打鐵,帶著村民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構,先

后在村里辦起了蔬菜大棚、肉牛養(yǎng)殖場、小雞孵化廠、藏龍山莊、巖博酒廠、特

種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春雨養(yǎng)殖場、興農(nóng)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等。

如今,這些企業(yè)每年為巖博村創(chuàng)造超千萬元的產(chǎn)值,解決近百人的就業(yè),給全村

帶來數(shù)百萬元的純收入。

由于帶領群眾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余留芬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對此,

她既感到很榮幸,又覺得責任重大,她說:“在巖博村這些年,我和村里的父老

鄉(xiāng)親們一起艱苦奮斗,現(xiàn)在只是初見成效。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不辜負大

家的期望,為黨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p>

余留芬

深山脫貧帶頭人

PAGE023

鄧迎香:鑿通生活富裕路

◎李春惠李柯勇

獲/獎/情/況

2016年,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國務院扶貧開發(fā)

領導小組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稱號;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2021年,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授予“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鄧迎香最近成了“網(wǎng)紅”,因為她干成了一件別人想都不敢想、想了也不敢

干的事情——歷時數(shù)年,她帶領村民在村前大山上鑿通了一條隧道,鑿碎了千百

年來貧窮的封鎖,鑿出了通向富裕的新希望。

這個真實的故事,與古代太行山那位倔老漢的傳說如此相似,因而鄧迎香被

稱為“女愚公”。

艱險出山路

1991年,從小生活在貴州羅甸縣董當鄉(xiāng)的鄧迎香,嫁給了七八公里外的董架

鄉(xiāng)麻懷村翁井組村民袁端林。那是一個山窩窩,沒有出山的路。

袁端林窮得“連條好褲子都沒有”,可鄧迎香堅信,只要勤勞,一定能過上

想要的日子。

麻懷村稻米不夠吃,除了過年可以吃凈米飯,其他時候只能吃硬硬的苞谷飯。

而鄧迎香是個巧媳婦,她先把干苞谷泡軟,用石磨推成糊糊,再摻進一點稻米,

PAGE024

第一章

時代造就英雄

這樣煮出來的苞谷飯又軟又香。

她和丈夫種菜、養(yǎng)豬,每天起早貪黑,盡管苦,心里卻滿是憧憬。

然而,在橫亙的大山面前,她一次次碰壁——她種出水靈靈的蔬菜想賣個好

價錢,一大早背著背簍翻山,汗流浹背趕到集市時,菜就蔫了,只能賤價賣掉。

山間有許多李子樹,收獲時節(jié)滿山掛果,卻沒人愿意進山收,村民又背不出

去多少,只能眼睜睜看著成堆的果子爛掉。

村民楊正芳家最值錢的是一頭牛,每次趕牛翻山去耕地時他都很擔心,最后

牛還是摔成了肉餅——在這條山路上,幾乎家家都摔死過牛馬。

最苦的還是孩子,天不亮就起床,每天翻山去學校,一個來回就要4個多小時,

孩子們累得上課直打瞌睡。

偏遠農(nóng)村求醫(yī)難,在麻懷村求醫(yī)難上加難。鄧迎香的嫂子吳勝芬得了急性闌

尾炎,村民砍了幾棵手腕粗的樹做成個木架子,抬著病人翻山,送上了等在山腳

的急救車。還好,吳勝芬的命撿回來了。

1993年,“小紅球”出生了。之所以叫“小紅球”,是因為寶寶的小臉紅紅的、

肉嘟嘟的,一逗就咯咯咯笑不停。孩子給這個貧困的家庭帶來無盡快樂,鄧迎香

夫妻倆上坡干活都會將他背在背上,舍不得交給別人照看。

“小紅球”3個月時,一天晚上突然“打擺子”。夫妻倆慌了神,急忙往醫(yī)院送。

他們打著手電筒,在山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還沒翻過山,“小紅球”就在袁

端林的背上停止了呼吸。

緊摟著小小的遺體,鄧迎香號啕大哭。那漆黑的夜,那死寂的山谷,那崎嶇

的山路,成了她一輩子抹不平的傷痛。

痛失“小紅球”,鄧迎香和袁端林決心逃離大山。

袁端林去羅甸縣城一家鐵合金廠當合同工,每個月300多元收入,比在老家

務農(nóng)強,至少可以頓頓吃白米飯了??墒浅抢锘ㄤN大,不僅要租房,還要迎接相

繼出生的兩個孩子。夫婦二人常常入不敷出。

為了能多掙幾十塊錢,袁端林周末也不休息。鄧迎香精打細算,連白糖也舍

不得買,只在米糊里放一點糖精,讓孩子吃起來有甜味。

夢想中的“好日子”還很遠。

PAGE025

2003年,在外地拉焦炭的一個司機見到袁端林說:“在煤洞挖煤能掙大錢”。

袁端林跟著來到貴州省貞豐縣一家煤礦,發(fā)現(xiàn)挖煤一個星期就能掙500元!

他立馬回羅甸辭了工,帶著家人來到貞豐。

改變立竿見影。孩子們吃上了白糖,吃上了糕點、冰淇淋,穿上了新衣。那年

過年,他們提著大包小包,風風光光回到麻懷村。

誰曾想,2004年6月,煤洞發(fā)生瓦斯爆炸,袁端林不幸遇難。

痛下決心

帶著一雙年幼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