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足球史 新華出版社出版_第1頁
日本足球史 新華出版社出版_第2頁
日本足球史 新華出版社出版_第3頁
日本足球史 新華出版社出版_第4頁
日本足球史 新華出版社出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閱讀全文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shù)據(jù)

日本足球史/符金宇著.—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12

ISBN978-7-5166-3631-2

Ⅰ.①日…Ⅱ.①符…Ⅲ.①足球運動—體育運動史—日本Ⅳ.①G843.931.3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shù)據(jù)核字(2017)第276447號

日本足球史

作??者:符金宇

選題策劃:江文軍責任編輯:江文軍

責任印制:廖成華????責任校對:劉保利

封面設計:李塵工作室

出版發(fā)行:新華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京原路8號郵??編:100040

網(wǎng)址:http://

經(jīng)銷:新華書店

新華出版社天貓旗艦店、京東旗艦店及各大網(wǎng)店

購書熱線國新聞書店購書熱線/p>

照排:李塵工作室

印刷:三河市君旺印務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70mm×240mm

印張:38.5字數(shù):570千字

版次:2018年3月第一版印次:2018年3月第一次印刷

書號:ISBN978-7-5166-3631-2

定價:106.00元

版權(quán)專有,侵權(quán)必究。如有質(zhì)量問題,請與出版社聯(lián)系調(diào)換/p>

天道酬勤

我很高興寫這樣一本書,因為這是一本我一直想寫的書,也是

一本我堅信能夠?qū)懗傻臅?/p>

我是一個球迷,印象中最早看球還是讀小學那會兒,跟著父親1990

年頭一回看的世界杯,德國和擁有“德國三駕馬車”的國際米蘭就此成

為足球記憶中的“初戀”。坦白來說,那個時候?qū)τ谌毡咀闱蚴呛翢o認

識的,豐田杯恐怕是唯一和日本沾邊的足球記憶。真正第一次看日本隊

的比賽是1996年的亞洲杯,從此便喜歡上了這支“藍衣球隊”。這份愛

好陪伴著我一直走到今天,占據(jù)了我人生一半以上的歲月,20多年來不

僅從未褪色,反而變得愈發(fā)深沉。想想自己既然執(zhí)著于此,何不靜下心

來,把這些年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也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這

樣豈不更有意義?正是懷著這樣的念頭,我開始寫這本書。

當然,這些摻雜著強烈個人主觀色彩的選擇并不能作為成書的唯一

理由。書既然是以中文寫成,面向的必然是中國的讀者、中國的球迷。

這是我寫書的另一原因所在。中國畢竟是一個沒有足球文化的國家。

與足球有關的讀物在日本數(shù)不勝數(shù),在中國卻善本難覓,這是中國球迷

的悲哀。所謂球迷,可以是學生、教師,也可以是工人、農(nóng)民,抑或商

人、軍人,有著不同的年齡層次與社會背景,代表的是一國之國民。這

1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個國家存在著龐大的球迷群體,在虛擬世界中也擁有眾多的球迷論壇,

卻在現(xiàn)實中幾乎找不到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足球史,讓人明了這項運動的

歷史意義與社會價值。這樣的人文缺失與文化沉淪,其影響之惡遠在競

技輸贏之上。我但求以自己的文字做一點嘗試,與天下球迷共享共勉。

言及于此,或許有人會問,日本足球的歷史意義究竟何在?問題的

答案首先在于足球本身。足球一如其他現(xiàn)代運動,同樣是近代工業(yè)文明

的結(jié)晶,發(fā)源不久便傳入日本,反映出近代以降西方文明對于東方社會

的影響,此為其歷史厚重感之一。其次,日本是不能回避的關鍵詞。足

球折射出這個東亞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外交、教育、文化方面的

歷史變遷。足球在日本脫胎于校園,植根于育人,其本色至今不改;戰(zhàn)

后艱難復興,伴隨著經(jīng)濟騰飛,進入以實業(yè)團為主導的企業(yè)體育時代;

20世紀60年代奧運賽場上的成功固然欣喜,卻捆縛住了職業(yè)化的步伐,

留下20多年的沉淪失敗,直至80年代才開始追趕世界潮流,在下一個10

年打破業(yè)余壁壘,實現(xiàn)職業(yè)轉(zhuǎn)向;進入新世紀,新生的職業(yè)足球與日本

社會產(chǎn)生的種種融合與摩擦更加足以讓人深入了解島國的民情風貌。這

樣的一段歷史不僅是足球在這個國家的進化軌跡,更是這個民族因足球

而成長的心路歷程。

我為此從三個方面著手落筆。首先,從日本自身角度出發(fā),介紹

現(xiàn)代足球自明治初年傳入日本以來,經(jīng)大正、昭和前后期,至平成時代

(2017年)的全部歷程,在探究日本足球發(fā)展的同時展示日本不同年代

的歷史風貌;其次,通過日本足球與他國的聯(lián)系,管窺日本在對外交往

方面民族心理與自我意識的新舊變化;最后,將日本足球置于世界足壇

的大背景下,探求其在世界足壇的真實地位與未來走向。這一點在日本

與世界足球職業(yè)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意義更加明顯。倘若讀者諸君在通讀

全書之后,腦海中能夠呈現(xiàn)出一幅與日本足球有關的完整畫卷,我當感

欣慰。

我在寫書時力求做到雅俗共賞,學術(shù)性與可讀性并重。書中注釋

2

preface

不少與入選日本足球名人堂的歷史人物有關。引文多以小體字列出,注

明出處,一求嚴謹,二權(quán)當為具有一定水平的讀者拋磚引玉。有心人自

然懂得循著這些軌跡走下去。參考資料主要來自三大方面。其一,日本

足協(xié)與職業(yè)足球“J聯(lián)盟”的官方出版物等權(quán)威正史,例如日本足協(xié)會

刊《足球》、JLEAGUENEWS、足協(xié)技術(shù)委員會的TECHNICALNEWS

等;其二,《足球雜志》與SportsGraphicNumber之類的雜志書籍,此類

資料反映了戰(zhàn)后尤其是職業(yè)化改革20多年來日本足球日漸蓬勃的大眾化

趨向,不少訪談與紀實文章價值極高,足以作為對正史的有益補充;其

三,相關研究論文。這些學術(shù)性文字不僅來自日本,同樣包括西方學界

的論文專著。有關高中、大學校史校錄亦有所摘錄。說到這一點,日本

人在史料記錄與保存上的完整與細致,令人佩服,也算是我的幸運,能

夠把書一點一點寫出來。

本書耗時經(jīng)年,從搜集資料,執(zhí)筆擬稿算起,迄今已經(jīng)過去了8個

年頭。寫作本身并不辛苦,每天寫自己喜愛的東西,其實是一種快樂。

真正艱難的是作品面世之前的等待。必須承認,這樣的等待過于漫長,

日本足球此間發(fā)展之快令人咂舌,以至于我不得不回過頭去修修補補,

增訂上一些新的東西。但凡和歷史有關的故事,那些久遠的并不難寫,

反倒是近在眼前的讓人難以下筆,這恐怕是這一類素材的通病。另一方

面,我也刪去了不少舊話,以求精簡。這些都是出于出版的現(xiàn)實需要,

雖然常感無奈,但也只能忍痛割愛。

正因為等待過于漫長,有一些人我必須感謝。沒有他們的支持,本

書難以面世。首先,我要感謝我所在學院院長王立偉教授。王院長不拘

一格,給予我尊重、信任與經(jīng)費支持,讓我達成夙愿,知遇之恩,沒齒

難忘。其次,我要感謝新華出版社的江文軍先生。此前與江先生合作多

次。此番拙著出版,江先生不僅給予我不少有益的建議方案,還在改稿

期間特意贈書予我,助我開拓思路,情意懇切,令我感動。另外,我要

特別感謝我的父母。依舊記得當年一人讀書在外,父母在家多少回熬夜

3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起床,用錄像機將比賽錄下,等我假期回來觀看。在那個網(wǎng)絡尚不發(fā)達

的年代,但凡國內(nèi)電視上能夠看到與日本足球有關的比賽,都被他們幾

乎悉數(shù)錄了下來。本書草創(chuàng)之際正逢小女出生,若不是二老為我擔去不

少辛苦,我是無法順利寫出初稿的。親情厚愛,無以回報,記于序中,

以表寸心。

最后,我想將這本書獻給我的女兒??粗⒆右惶焯扉L大,這也是

我一直沒有放棄的原因。我不求女兒與我一樣喜歡足球,但望孩子茁壯

成長,想起父親為她寫下的這本書,人生路上多幾份勇氣與信心面對,

我就滿足了。

是為序。

符金宇

二○一七年十一月

廣州?暨南大學

4

目錄

明治時代

第一章?明治時代——日本足球的黎明期?//?2

一、舶來的“足球”?//?3

1.1?足球的名稱變化與爭議?//?3

1.2?足球的傳入?//?6

1.3?YC&AC與KR&AC?//?11

二、日本人的足球?//?15

2.1?日本足球之根——東京高等師范學校?//?15

2.2?足球在學校的開始與普及?//?19

三、小結(jié):從島國到島國——足球是“紳士運動”?//?32

大正時代

第二章?大正時代——自由自在地踢球?//?36

一、大正時代的足球發(fā)展背景?//?37

1.1?中、高等教育的發(fā)展?//?38

1.2?鐵路基礎設施的完善?//?39

1.3?報社的成長?//?40

二、外國人的足球與交流?//?42

三、學校足球的發(fā)展?//?45

1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3.1?小學足球的發(fā)展?//?45

3.2?足球在中等學校的發(fā)達?//?47

3.3?足球向大學的普及?//?57

四、足球賽事的開展?//?62

4.1?小學足球大賽的興起?//?62

4.2?中等學校足球賽事的發(fā)達?//?63

五、遠東運動會?//?73

5.1?初登國際舞臺——1917年第三屆東京芝浦遠東運動會?//?73

5.2?1919年馬尼拉遠東運動會的缺席與爭議?//?76

5.3?1921年之全關東遠征上海?//?77

5.4?1923年第六屆大阪遠東運動會?//?79

5.5?1925年之初征馬尼拉?//?81

六、日本足協(xié)的成立?//?82

6.1?海格的厚意?//?83

6.2?英國足協(xié)贈送銀杯及背景?//?85

6.3?體協(xié)糾紛與足協(xié)的成立?//?87

6.4?全國足球優(yōu)勝競技賽(今天皇杯)的主辦?//?89

七、短傳戰(zhàn)術(shù)之濫觴?//?92

7.1?初識短傳戰(zhàn)術(shù)?//?92

7.2?KyawDin與HowtoPlayAssociationFootball?//?96

八、小結(jié):自由足球的繁榮?//?103

昭和時代

第三章?昭和前期——戰(zhàn)前黃金期?//?108

一、昭和前期足球的普及與發(fā)展?//?109

1.1?足協(xié)加盟球隊的變化?//?110

2

目?錄

contents

1.2?足球在中等學校的分布態(tài)勢?//?111

二、小學與中、高等學校足球賽事的發(fā)展?//?112

2.1?小學足球的發(fā)展?//?112

2.2?中等學校足球賽事的興衰變遷?//?112

2.3?全國(舊制)高等學校足球大賽?//?117

三、大學——昭和前期的足壇舞者?//?119

3.1?關東學生足球聯(lián)盟?//?120

3.2?關西學生足球聯(lián)盟?//?126

3.3?東西對立局面的形成?//?130

四、實業(yè)團足球的抬頭?//?137

五、足協(xié)的發(fā)展?//?139

5.1?加盟國際足聯(lián)與足協(xié)理事改選?//?141

5.2?足協(xié)會刊的誕生?//?143

5.3?足協(xié)標志與會歌的誕生?//?145

5.4?全國足球優(yōu)勝競技賽的發(fā)展?//?148

六、遠東運動會?//?150

6.1?1927之遠東初勝?//?150

6.2?1930之遠東初霸?//?152

6.3?折戟1934——最后的遠東大賽?//?154

七、登上奧運舞臺?//?157

7.1?擱淺——洛杉磯1932?//?157

7.2?奇跡——柏林1936?//?158

7.3?幻滅——東京1940?//?169

八、大戰(zhàn)中的足球?//?172

8.1?武道之足球、皇道之足球?//?172

8.2?足球賽事的衰亡?//?175

8.3?學生出征?//?179

3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第四章?復活(1945—20世紀50年代)?//?185

一、足球的復活?//?186

二、戰(zhàn)后教育改革與學校足球的變遷?//?189

2.1?學制改革對中、高等學校足球的影響?//?189

2.2?戰(zhàn)后過渡期的大學足球?//?192

三、實業(yè)團足球的興起?//?197

四、全日本足球錦標賽(天皇杯)?//?203

五、足協(xié)的戰(zhàn)后發(fā)展?//?205

5.1?足協(xié)的新生?//?205

5.2?《蹴球》雜志與戰(zhàn)后足球刊物的變遷?//?207

六、回歸世界,以足球的名義?//?210

6.1?外國球隊訪日?//?210

6.2?戰(zhàn)后的海外遠征?//?212

七、國家隊重回國際賽場?//?216

7.1?征戰(zhàn)亞運會?//?217

7.2?出征奧運會?//?219

7.3?沖擊世界杯?//?221

八、展望20世紀60年代?//?222

第五章?成長的十年(20世紀60年代)?//?226

一、實業(yè)團時代的到來?//?227

二、克萊默與東京奧運會?//?231

2.1?日本足球之父——克萊默?//?232

2.2?克萊默來日?//?235

2.3?備戰(zhàn)東京?//?238

2.4?1964年東京奧運會?//?244

三、后東京奧運時代?//?246

4

目?錄

contents

3.1?“克萊默教義”?//?246

3.2?日本足球聯(lián)賽的創(chuàng)立?//?247

四、墨西哥的榮光?//?255

4.1?備戰(zhàn)墨西哥?//?255

4.2?墨西哥的入場券?//?256

4.3?墨西哥的光榮?//?258

五、ProfessionalismorNo?//?262

5.1?克萊默的失望?//?262

5.2?ProfessionalismorNo?//?264

第六章?低迷期的微光長夜(20世紀70年代)?//?271

一、足球的大眾化發(fā)展?//?272

1.1?民間(青少年)足球團體的成立?//?273

1.2?越后的“足球教室”?//?275

1.3?民營電視業(yè)的救贖?//?276

二、開放的足球?//?285

2.1?國交之王道——足球?//?285

2.2?巨星駕到?//?288

2.3?“日本杯”(麒麟杯)的成立?//?291

三、足協(xié)改革?//?293

3.1?教練培養(yǎng)制度的確立?//?294

3.2?天皇杯的公開化?//?297

3.3?足協(xié)的組織改革與人事變動?//?298

3.4?財政改革?//?300

3.5?青少年足球的發(fā)展?//?302

四、內(nèi)外交困?//?304

4.1?國家隊的不振?//?304

4.2?聯(lián)賽的低迷與充實?//?308

5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第七章?職業(yè)化的胎動期(20世紀80年代)?//?315

一、冬去春來——豐田杯?//?316

二、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足球格局?//?323

2.1?青少年足球人口的增加?//?323

2.2?梯級聯(lián)賽結(jié)構(gòu)的完成?//?325

三、職業(yè)化的胎動期?//?328

3.1?企業(yè)體育與業(yè)余原則的名存實亡?//?328

3.2?國際體壇職業(yè)化與商業(yè)化變革及影響?//?331

四、改革——通向職業(yè)化之路?//?335

4.1?職業(yè)化志向球隊的崛起?//?336

4.2?聯(lián)賽的職業(yè)化改革?//?340

五、20世紀80年代的海外征程?//?350

5.1?國家隊:混亂的過渡期?//?350

5.2?俱樂部:突破亞洲之壁?//?358

六、告別昭和——一個時代的落幕?//?359

平成時代

第八章?激變的十年(20世紀90年代)?//?364

一、職業(yè)聯(lián)賽倒計時?//?365

1.1?“創(chuàng)始十隊”的誕生?//?365

1.2?最后的JSL與J之前哨戰(zhàn)“山崎納比斯克杯”?//?374

二、激變的J時代(1993—1999)?//?377

2.1?5月15日:J之開幕日?//?377

2.2?J之豪強爭霸?//?382

2.3?J2的誕生?//?386

6

目?錄

contents

2.4?J之球星、戰(zhàn)術(shù)與球迷?//?389

2.5?J之變革與問題?//?395

三、重回奧運?//?401

3.1?無緣巴塞羅那?//?401

3.2?圓夢亞特蘭大?//?403

3.3?邁阿密的奇跡與真實?//?405

四、申辦世界杯?//?408

4.1?從“2002”到“1001”?//?408

4.2?敗因?//?415

五、沖擊世界杯?//?423

5.1?奧夫特的賭博與“多哈悲劇”?//?423

5.2?法爾考的“屈辱”與加茂周的“體面”?//?427

5.3?臨危受命的岡田與“新山的歡喜”?//?430

5.4?法蘭西初體驗?//?433

六、女子足球的發(fā)展?//?437

七、小結(jié):全球化背景下的日本足球職業(yè)化改革?//?446

第九章?新世紀的日本足球(2000—2016)?//?453

一、2002世界杯?//?454

1.1?從“競爭”到“合作”?//?454

1.2?“世界杯效應”?//?459

1.3?世界杯對日本足球的推動?//?463

二、新世紀的J聯(lián)賽?//?467

2.1?群雄逐鹿?//?467

2.2?安定經(jīng)營?//?474

2.3?育人為本?//?478

2.4?走向國際?//?482

7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三、足協(xié)的內(nèi)外發(fā)展?//?490

四、國家隊的進化?//?500

4.1?強硬與榮耀:特魯西埃時代(1998—2002)?//?501

4.2?浮華與敗亂:濟科時代(2002—2006)?//?511

4.3?短暫的春秋:奧西姆時代(2006—2007)?//?527

4.4?敗部復活的岡田一代(2008—2010)?//?532

4.5?后南非時代:未完的“成長”?//?540

五、“大和撫子”的“奇跡”?//?544

終章?日本足球的未來像?//?561

一、國家隊的未來像?//?561

1.1?國家隊的未來風格?//?561

1.2?射手的不在?//?564

1.3?歸化人?//?567

1.4?青訓與聯(lián)賽之觴?//?570

二、J聯(lián)賽的未來像?//?573

2.1?J1的新政?//?574

2.2?J3的誕生?//?575

2.3?J聯(lián)賽與日本體育?//?580

2.4?J聯(lián)賽與日本社會?//?582

三、職業(yè)足球與日本人?//?585

3.1?職業(yè)足球與球員?//?586

3.2?職業(yè)足球與球迷?//?589

3.3?職業(yè)足球與管理者?//?592

8

mingzhishidai

明治時代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第一章

明治時代——日本足球的黎明期

1853年(嘉永六年)7月,美國海軍準將馬修·佩里率領東印度艦隊遠

渡重洋,出現(xiàn)在距江戶不遠的浦賀港,向德川幕府遞交了開港通商的國書。

幕府面對“黑船來航”,無力屈人之兵,只得打開國門,踏上開國之路。西

方列強紛至沓來,幕藩體制內(nèi)患重重,一批改革志士在“尊王攘夷”的口

號鼓召之下,借民眾之力發(fā)起倒幕運動。幕府無奈只能選擇大政奉還。1867

年(慶應三年),不滿15歲的皇子睦仁在維新義士擁立之下即位,翌年改元

“明治”,實行維新。

明治維新可謂日本史上最為濃墨重彩、風云激蕩的一頁,社會政經(jīng)變革

之劇烈前所未有。西方各國軍人、海員、外交官、商人、學者和傳教士紛至

沓來。這些“外國人”有的稍作停留便離任還鄉(xiāng);有的旅居島國經(jīng)年,甚至

終老于此。他們不僅帶來了西洋近代自然科學、軍事技術(shù)、人文學藝、教育

體制以及其他典章制度,還有現(xiàn)代體育運動。

無論是來自英國的高爾夫和賽艇,源于美國的棒球與籃球,還是自中、

北歐大陸國家傳入的滑雪與體操,這些“舶來品”散發(fā)著各自母國的氣息,

在明治日本這個“各國體育的共同租界”中雜居生長,成為日本人在近代化

道路上欣賞到的一道新風景,感受到的一種新體驗,在潛移默化之中塑造著

日本人的身體,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在扎根異鄉(xiāng)的過程中反映出島國

2

明治時代

mingzhishidai

獨特的精神面貌與國民根性,這其中就包括了來自另一個島國的運動——現(xiàn)

代足球。

一、舶來的“足球”

1.1?足球的名稱變化與爭議

“足球”一詞出自英語“football”,在早期發(fā)行的日文書籍中表述各不

相同,所指也有所區(qū)別。在討論足球何時傳入日本的問題之前,首先有必要

探討“足球”一詞在日語中的名稱變遷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爭議。

1883年(明治十六年)3月,日本近代體育倡導之先驅(qū)、英國人弗雷德

里克·威廉·斯特蘭治(FrederickWilliamStrange,1854—1889)以英文寫成

《戶外運動》(OutdoorGames)一書,專門介紹各種近代體育項目,書中記

有“Football”一項,此為在日發(fā)行書籍中有關足球的最早介紹:

此項運動為英國冬季各運動中最為流行者。比賽于兩球門之間舉

行,各門相距約一百碼。參賽者須分兩隊,各自人數(shù)均等。各隊之目的

在于將球踢入對方球門之內(nèi),并阻止球進入本方球門。a

1885年(明治十八年),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的坪井玄道與田中盛業(yè)共同

編寫出版《戶外游戲法》(又名《戶外運動法》,金港堂,1885年),在書

中將“football”音譯為“フートボール”?!白闱颉币辉~終于有了最早的日

語表現(xiàn),“フートボール”也成為其后整個19世紀日文體育書籍上表現(xiàn)“足

球”概念最為常用的詞語。

1898年9月,博文館發(fā)行《內(nèi)外游戲法》一書。書中仍以“フートボー

ル”表現(xiàn),不同之處在于作者在旁輔以括號,填上了“蹴鞠”二字。蹴鞠本

為源自中國的古老球技,約在皇極天皇時期(642—645年)傳入日本。日本

a?F.W.Strange,OutdoorGames,Tokyo,Maruzen,1883,第21頁。

3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蹴鞠分文、武兩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踢法與現(xiàn)代足球大相徑庭?!秲?nèi)

外游戲法》作者之所以借用“蹴鞠”二字恐怕一在于一時難以找到更好的字

眼翻譯,于是信手拈來、移用于此;二在于這項新運動不為人所知,不如借

古語做注解以便讀者更好熟悉罷了。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10月,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編寫、鐘美堂發(fā)行

《足球》(『アソシェーション?フットボール』)。書中對“足球”的

日語表述做出了兩處重要改動。其一,將原來“フートボール”中的長音

改為促音,以“フットボール”代之。東京高師足球部亦于同年由原來的

“フートボール部”更名為“フットボール部”;其二,在“フットボー

ル”前加上“アソシェーション”?!哎ⅴ渐伐З`ションフットボール”即

“AssociationFootball”的日語音譯。

明治時代西洋新鮮事物大量涌入,音譯雖不失為文化吸收過程中的簡

便快捷之路,但欲使外來事物為本土受眾更好理解與接受,勢必需要創(chuàng)造更

加地道、更具和味的新詞。東高足球部的師生們?nèi) 磅砭稀敝磅怼弊?,?/p>

“球”字取代較為生僻的“鞠”字,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蹴球”(“蹴球”)一

詞,以圖更好推廣這項尚不為人熟知的“踢球”運動?!蹲闱颉钒l(fā)行一年

之后,即1904年7月,東高足球部便將名號從“フットボール部”改為“蹴

球部”?!磅砬虿恐琛薄磅砬虮荣悺钡茸謽宇l繁出現(xiàn)在校友會志上。及

至1908年6月東高再次編輯出版《足球》,“蹴球”二字已經(jīng)廣為接受,與

“フットボール”一直并用于大正至昭和前期。

然而,正是這樣的音譯造詞為今人留下了不少懸案。眾所周知,彼時

英國公學盛行之球戲分為兩派,一派主張“用腳來踢”,即今之“足球”

(AssociationFootball)。另一派主張“手腳并用”,被稱作“拉格比式足

球”(RugbyFootball),即今之(英式)橄欖球。今人在參考早期史料時對

于二者往往模糊混淆,原因有二:其一,足球與橄欖球早期都被習慣稱為

“フートボール”或“蹴球”,沒有具體說明,難以分辨。例如,慶應義塾

大學同樣也有“蹴球部”,只不過踢的是日本最早的橄欖球,足球部成立已

是晚至1927年昭和時代的事情了。

4

明治時代

mingzhishidai

其二,足球與橄欖球早年同出一體,淵源頗深,19世紀七八十年代在

規(guī)則方面并不固定且多有相似之處,彼時身在日本的球戲者缺乏共識,比賽

規(guī)則往往各式各樣,為明確區(qū)分制造了困難。東高足球部1908年出版的《足

球》一書第一章第二節(jié)“足球的歷史”第三小節(jié)“我國的足球”中就有詳細

描述:

(足球)雖然于我國各地廣為傳播,但其方法多種多樣。想來于傳

授之中多以誤傳誤,或自己隨意創(chuàng)立方法。就目前各地開展情況所見,

實為千姿百態(tài)。多為徒有一球,完全不知其用途如何,唯于球后追逐,

數(shù)百人互相推擠,行粗野之事。a

規(guī)則的不明確以及參與者缺乏共識使得難以明確界定當時足球與橄欖球

的區(qū)別。因此,使習得者能夠明辨二者的區(qū)別也成為當時有意介紹普及足球

人士的首要任務。1898年的《內(nèi)外游戲法》雖然對足球與橄欖球仍然同冠以

“フートボール”之名,但終于開始對二者加以辨識,不僅加注“蹴鞠”代

表足球,而且分別以“第一類足球”(“フートボール第一種”)和“第二

類足球”(“フートボール第二種”)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則說明:

今日英國施行之足球分為兩種流派,一為足球協(xié)會流,一為拉格

比聯(lián)盟流。協(xié)會流設立各規(guī)則以確定該游戲之限制,是為“第一類足

球”。(中略)各隊均由十一人組成,其中隊長一人,前鋒共七人,后

衛(wèi)四或五人。較之前鋒,隊長由后衛(wèi)擔當為宜。(中略)任何人不得以

手持球運球,或以手擊球握球,但唯有守門員于我方球門柱之間為防止

球通過,可以手擊之或投之。

東京高師《校友會志第2號》上亦對足球與橄欖球的區(qū)別進行了闡述:

a?東京高等師范學校足球部編:《足球》,大日本圖書,1908年,第12頁。

5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所謂“足球”之游戲初起于羅馬,此后傳入英國,漸盛行之,

分為拉格比流與協(xié)會流兩派。如今此二者亦于美國開始流行,不過

美國之足球既非純粹拉格比式亦非協(xié)會式,實為以拉格比流為基礎之

美國化產(chǎn)物。(中略)我國多數(shù)學校過去開展之運動,應當以協(xié)會式

為主。

要之,明治至大正時期的通行做法是將足球稱為“ア式蹴球”(“ア式

フットボール”或“ア式蹴球”),即“アソシェーションフットボール”

的略稱,將橄欖球音譯為“ラグビフットボール”,簡稱“ラ式蹴球”

(“ラ式フットボール”或“ラ式蹴球”)。昭和時代,足球多被單獨冠以

“蹴球”之名,橄欖球則被稱作“ラグビ”。

語言作為人類對外部世界認知的具體反映,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對異文化

外來事物認識、了解直至接受的過程。從最初以平假名“フートボール”記

音,到添加漢字“蹴鞠”以示注解,再到后來創(chuàng)造“蹴球”一詞并形成共

識,語言文字的變化反映了明治時期日本人對足球運動逐步形成的明確辨

識,也從另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出了該項運動在這個國家的起步。

1.2?足球的傳入

那么,足球究竟于何時、又以什么方式傳入日本,日本體育史學界基本

已形成定說。日本足球協(xié)會在1974年編寫的《日本足球的軌跡》中有如下一

段記述:

東京奧運會之前,將足球最早引入日本的被認為是1874年(明治七

年)前往東京大學工學部前身之工學寮的英國講師賴莫·瓊斯?,F(xiàn)在形

成的定說則認為是在1873年(明治六年)秋赴海軍兵學寮指導的英國軍

艦副艦長阿切博爾德·盧修斯·道格拉斯及其手下的33名軍人。英國軍

人在訓練閑暇之余以此作為娛樂,并且為了對士兵進行體力強化訓練而

6

明治時代

mingzhishidai

開展足球運動。a

上述文字出自該書主編、有“日本足球史研究第一人”美譽的新田純

興b之筆。新田在1966年發(fā)表“對日本足球作出貢獻的在日外國人介紹”一

文。有關工學寮與海軍兵學寮的記述如下:

1.賴莫·瓊斯

明治七年,作為位于赤坂的工學寮教師到任的英國人,此人首次將

“足球”(“フットボール”)介紹引入日本(當時多被稱做“フート

ボール”)。

所謂工學寮即今東京大學工學部之前身,此人當為工程技術(shù)系學

者。然而,是在土木科還是在電氣科,其專業(yè)科目難以斷定,究竟在何

種程度指導過“足球”今天也完全無法判斷。

不過,東京奧運會臨近之際,有關報道者對外國體育傳入日本的年

代與經(jīng)過進行大量調(diào)查,通過報紙、電臺等手段廣為傳播。其中提及一

人為:

2.道格拉斯海軍少校(副艦長)

現(xiàn)已查明,此人在賴莫·瓊斯之前一年,于明治六年在建于浜離宮

附近至木挽町的海軍兵學寮(海軍兵學校之前身)任教師,在訓練閑暇

之余作為娛樂,與33名部下一同教授足球。道格拉斯少校雖于翌年返回

英國,但在歸國之前在我國首度舉行了運動會。而且,由于這些比賽項

a?日本足球協(xié)會編:《日本足球的軌跡》,講談社,1974年,第31頁。

b?新田純興(にったすみおき,1897—1984),球員、足球指導者、日本足

球奠基人之一,1897年1月14日生于北海道,畢業(yè)于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冶金學科,

1921年日本足協(xié)創(chuàng)設之際致力于組織營運、規(guī)則翻譯及指導書籍編寫等工作,為全國

優(yōu)勝競技會(今天皇杯)創(chuàng)立作出了貢獻,1922年組織成立“大學專門學校四校聯(lián)盟”,

翌年舉辦全國高等學校足球大賽,1935年任足協(xié)理事,專管財務,戰(zhàn)后于1962年任足

協(xié)常務理事,1974年為紀念足協(xié)成立五十周年出版《日本足球的軌跡》,被譽為“日

本足球史研究第一人”,1972年被授予勛五等雙光旭日章,1984年8月1日逝世,

2006年入選第二屆日本足球名人堂。

7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目的名稱相當有趣,因此報道頗多。

對此,擔任日本體育協(xié)會五十年史編輯的權(quán)威記錄者廣瀨謙三認為

既然史實確定無誤,因此協(xié)會正史必須訂正為最初由道格拉斯少校于明

治六年在筑地開展足球運動。(后略)a

從上述論述可以判定足球最早約在明治初年的19世紀70年代由英國人傳

入日本,地點在新式學校之內(nèi),方式則由外國教師導入或引導,與明治時代

的洋學引入息息相關。

明治新政府成立后以強兵為要務,大力發(fā)展海軍,1869年開設海軍操練

所,翌年改稱“海軍兵學寮”,是專門培養(yǎng)海軍軍官的軍事教育機構(gòu)。1873

年7月,英國海軍少校阿切博爾德·盧修斯·道格拉斯率顧問團訪日,拉開

了兵學寮專業(yè)海軍教育的序幕。

對于以海權(quán)立國的大英帝國來說,強大的皇家海軍在擴張英王勢力的同

時也在傳播帝國文明。英國人發(fā)明的種種現(xiàn)代體育運動亦由海員和水兵散播

到世界各地。道格拉斯在抵達兵學寮之后不久發(fā)現(xiàn)日本學生體力不足,因此

試圖通過各種體育活動訓練生員之體力,其中便包含球戲?!兜蹏\娊逃?/p>

史》對此記敘道:“招聘英國教師之前,學生授業(yè)專以坐學為主。招聘之后

于午前坐學兩小時,午后補充課外作業(yè)兩小時。為此于本月設置球戲場,供

學生娛樂之用?!?/p>

然而,上文所述“球戲”是否真是足球呢?道氏于兵學寮曾仿效英國海

軍學院舉行運動會,設立競賽與游戲項目共計18種,競賽項目包括12歲以下

學生150碼跑,15歲以下學生300碼跑,15歲以上學生600碼跑,跳高、跳遠

與整列步行等。游戲項目有頭頂水桶平跑、撿雞蛋、追逐小豬等,其中并無

足球記錄。

對此疑慮,有三點姑且可以作為旁證。首先,書中“于本月設置球戲

場”據(jù)上下文推測當為1874年1月。鑒于足球為冬季運動,因此很可能是?

a?《足球》第56號,日本足球協(xié)會,1966年3月,第12—13頁。

8

明治時代

mingzhishidai

足球。

其次,當時海軍兵學寮生員年齡介于12歲至15歲之間,身材瘦小,體

質(zhì)較差,且對球類運動完全沒有認識。道氏引入球戲之目的在于增強學生體

力,提高身體素質(zhì),從對運動會項目的設置便可看出他對學生年齡與身體條

件的精心考慮。采取拼搶兇狠的橄欖球明顯不合情理,足球應該更加恰當。

再次,沢鑑之丞1942年出版《海軍兵學寮》,在書中寫道:“英國教

師到來后不久便就學生在體育上的缺點提出種種建議?,F(xiàn)在開展的馬術(shù)、劍

道學習固然不錯,亦開始適當注意一些更加令人舒適的娛樂性的運動,如臺

球、足球、板球等。(中略)此外,足球亦由英國教師教授。于校內(nèi)馬場之

內(nèi),分甲乙兩隊比賽”。沢書出版于1942年,即昭和十七年,所用“足球”

一詞為“フットボール”,括內(nèi)加注“蹴球”。昭和前期以“蹴球”單指足

球,此為極有說服力的證據(jù)。

總之,足球由道格拉斯最早引入已成定說。不過,道氏在日本待了不

過短短一年便因病歸國。當年接受指導的學員畢業(yè)開始艦上生活之后,便將

此項運動淡忘,回憶中從未言及足球二字,兵學寮亦未見相關校規(guī)制度,很

難談得上系統(tǒng)的足球教習。相比之下,足球在工部大學校的引入意義更加?

深遠。

工部大學校即今之東京大學工學部,前身為工學寮,專為培養(yǎng)工業(yè)人

才于1871年設立,后并入東京帝國大學。舊工部大學校史料編纂會為紀念東

大成立50周年編寫的《舊工部大學校史料》“運動”一節(jié)中列有各類運動八

項,第二項為“足球”,略引如下:

足球乃明治七年大和宅地時期開展之唯一運動。由賴莫·瓊斯氏指

導。遷至虎之門后由基維與馬紹爾二氏繼續(xù)指導。明治十五年期間于各

項運動中最為盛行。規(guī)則亦極為簡單,分為二隊,以踢球為主。

文中提到的賴莫·瓊斯為蘇格蘭工程師,1874年受聘來日,任工部省測

量司御雇測量師,于工學寮先教授預科數(shù)學,后任本科機械與測量學教師。

9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從上文可以看出足球在工部大學校的開展較海軍兵學寮更為系統(tǒng)。究其原

因,不能不提到工學寮創(chuàng)始人、工部大學校校長——蘇格蘭人亨利·戴爾。

戴爾出生在格拉斯哥的一個工人家庭,早年干過學徒,勤奮好學,20歲

進入格拉斯哥大學,獲碩士學位,1873年受恩師格拉斯哥大學教授、著名物

理學家威廉·蘭金所托,應巖倉使節(jié)團副使伊藤博文之邀前往日本,為新式

工科大學的成立出謀劃策。戴爾一反歐洲國家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方法,

大力倡導工場實踐操作,使工部大學校成為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實踐教育之典

范。其本人在日潛心教育近10年,直至1882年辭任歸國。

戴爾追求的絕非單純的學業(yè)進步,而在于通過教育促成學生的全面發(fā)

展,即所謂“全人的教育”,他上任伊始大力提倡體育運動,成為日本體

育教育之先驅(qū)。工學寮于1873年12月采用陸軍步兵體操,1878年改名工部

大學校之后體育科目更加規(guī)范。明治十一年學則中體操科目包括田徑、游

泳、賽艇等12項,另有娛樂科目14項,其中就包含足球。1885年4月修訂的

《工部大學校學科及諸規(guī)則》第六章“體操”中亦將足球作為游戲項目列入?

其中。

由此可見,工部大學校的“足球”運動是創(chuàng)始人戴爾作為體育一環(huán)開

展的正規(guī)活動,學生自然更有規(guī)律地參與到這項“用腳來踢”的游戲之中。

至于這項運動到底是不是真的足球,學生們的回憶可以佐證。1884年(明治

十七年)土木專業(yè)畢業(yè)生、日本土木協(xié)會第九任主席古川坂次郎回憶道:

記得從那以后隊長便是玉木弁太郎君與田邊朔郎君。因為玉木君個

子比較高(后來長胖了不少),因此踢球的時候總是當守門員。a

文中既然用了“守門員”(“ゲートキーパー”)這樣的詞語,當是足

球無疑。1891年土木科畢業(yè)生、原日本商工會議所主席門野重九郎的回憶更

加鮮明。

a?古川坂次郎:《工部大學校的其他運動》,舊工部大學校史料編纂會編:《舊

工部大學校史料同附錄》,第137頁。

10

明治時代

mingzhishidai

此項游戲在貯水池運動場最為流行。應該可被稱作今日“協(xié)會足

球”之前身。規(guī)則極為簡單。并無如今日前鋒、中衛(wèi)、后衛(wèi)之類確定的

陣型,只是努力將球快速踢進球門而已。a

由此可見,工部大學校開展的當為足球。誠然,足球規(guī)則此時距離最早

確立不過10年左右,明治初年于兵學寮和工學寮出現(xiàn)的足球都不可能依照今

之正式規(guī)則進行,只是以腳踢球、初具足球運動雛形的游戲。

1.3?YC&AC與KR&AC

在日本足球的歷史版圖上,關東與關西堪稱“兩極”?!皷|西對立”

反映了日本足球的早年風貌,為這幅畫卷寫就第一筆的是那批來自西方的外?

國人。

1858年(安政五年),德川幕府與美、英、法、俄、荷五國分別簽訂

修好通商條約,史稱《安政五國條約》,于長崎、金川(即橫濱)、新瀉、

函館和神戶五地開放建立外國人居留地。僑居于此的西人紛紛組建起具有各

自母國氣息的體育團體,開展各式各樣的競技運動。對于這群“外國人”而

言,體育不僅是單純的身體運動,還是排遣寂寞、人情交流的手段,是了解

所在國度的一扇窗口。日本人固然將居留地視為民族恥辱的印記,卻選擇了

以更為容忍的態(tài)度面對,從中汲取自身所需的近代化養(yǎng)分,不但對這些西式

體育運動產(chǎn)生了好奇,更為這群西人參與時的熱情與技藝所吸引。這些舶來

的西式運動就在日本“觀眾”注視的目光中扎根、發(fā)芽、生長,從居留地向

外面的世界蔓延開來。

在這些外國人居留地中,橫濱與神戶以其別具一格的管理體制、建筑

風格與經(jīng)濟社會活動,成為明治時期最為重要的國際交流場所。兩地成立

的兩家外國人體育俱樂部“橫濱鄉(xiāng)村與田徑俱樂部”(YokohamaCountry

&AthleticClub,YC&AC)與“神戶賽艇與田徑俱樂部”(KobeRegatta&

a?同上書,第142頁。

11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AthleticClub,KR&AC)也成為日本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體育社團。

橫濱在日本近代史上地位之重要不言自明。這座城市成為幾乎所有西

方體育運動初次亮相的舞臺。YC&AC堪稱體育在這座城市早期發(fā)展的最大

驅(qū)動力。1868年,23歲的蘇格蘭小伙詹姆斯·潘德·莫里遜(JamesPender

Mollison,1844—1931)出于對板球的酷愛,與好友共同成立“橫濱板球俱樂

部”(YokohamaCricketClub,YCC)。在此之前,橫濱已經(jīng)有了諸如步槍、

壁球、田徑等多家外國人俱樂部,各種運動觸手可及。不過,促使這些運動

飛速發(fā)展的卻是一場令這些外國人有些后怕的變故。

1862年9月14日,英國商人查爾斯·理查森與三名同伴前往川崎參拜神

社,途經(jīng)生麥村時因不愿下馬為大名讓路,被刺身亡,史稱“生麥事件”。

西方各國為了保護本國國民,遂派兵進駐居留地。駐軍的大規(guī)模到來極大刺

激了居留地體育運動。駐軍士兵中不乏運動好手,運動人口的增加使得橄欖

球或足球這些需要更多參賽者的運動成為可能。YCC成立之初許多重要比賽

正是與這些身披紅色軍服英軍士兵之間的較量。莫里遜后來在《回憶錄》中

寫道:“1870年到1871年那會兒,我們的板球已經(jīng)開展得相當不錯,主要是

和第10營的軍官們比賽,那幫家伙對打板球可真夠來勁兒的?!蔽闹刑岬降?/p>

第10步兵營于1868年4月被派往橫濱,就有一支軍官板球隊。

莫里遜對體育的熱愛使得YCC最終成為橫濱體育界的標志。他為了擁有

更大、更好的運動場,不辭辛勞,在19世紀70年代初與當?shù)卣勁?,?/p>

置大片空地平整修葺,運動設施初具規(guī)模。YCC在19世紀80年代逐漸吸納棒

球、橄欖球和足球等運動,成為一個綜合性體育團體,1900年在擴建球場

與增加跑道之后更名為“橫濱板球與田徑俱樂部”,1912年7月為了購置新

地、擴大發(fā)展,又廢棄舊名,重新注冊為“橫濱鄉(xiāng)村與田徑俱樂部”,即今

之YC&AC。

YC&AC隨著競技項目日益增多,不再滿足于只是與來港的海員和當?shù)伛v

軍切磋,轉(zhuǎn)而將目光投向了其他港市。各種交流比賽成為俱樂部日程安排上

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這些比賽既是捍衛(wèi)所在城市榮譽的一場競技,也是促進在

日外國人交流聯(lián)系的一次聚會。對于YC&AC來說,最大的交流伙伴與對手便

12

明治時代

mingzhishidai

是坐落于另一座關西港市的神戶賽艇與田徑俱樂部。

KR&AC初名“神戶板球俱樂部”,成立于1870年9月23日。彼時距離神

戶開港不過短短3年,居留地的外國人(除在日華人)不足300人。KR&AC

能夠發(fā)展壯大并最終繁榮,創(chuàng)始人亞歷山大·卡梅隆·西姆(Alexandra

CameronSim,1840—1900)功不可沒。

西姆出生于蘇格蘭阿伯丁市,一生鐘愛體育,1870年來到神戶,半年之

后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創(chuàng)立神戶俱樂部,12月24日成功舉辦神戶及關西地區(qū)首

屆賽艇比賽,1871年舉行田徑運動會,翌年再度舉辦自行車比賽。

西姆不但是賽事策劃者與主辦者,還親自上場,展現(xiàn)出過人的體力與

技藝。他熱心公益,大力推動神戶公共事業(yè)的發(fā)展。1875年,在西姆的積極

籌措之下,居留地內(nèi)一塊土地被劃歸俱樂部托管,用于外國人與日本人休閑

娛樂之用。這便是被神戶市民親切稱為“東游園地”的“神戶內(nèi)外人游園

地”。這塊場地也成為KR&AC開展足球、橄欖球等大型球類賽事的場地。

1900年11月28日,西姆在訪問大阪期間感染傷寒,不幸去世。他一生旅居神

戶30年,為體育運動的普及及公共慈善事業(yè)的開展傾盡畢生精力,是日本近

代體育史上最為功勛卓著的外籍人士之一。

西姆創(chuàng)立KR&AC的目的在于借體育活動促進居留地外國人的交流聯(lián)

系,推動當?shù)厣鐣顒影l(fā)展。KR&AC的會員同樣主要來自英國。他們嚴格恪

守各項運動的季節(jié)時令制度,夏季多從事板球、賽艇、高爾夫、游泳,到了

10月、11月至翌年3月這段時間,足球便成為一項重要的冬季項目。1887年

(明治二十年)3月發(fā)行的《神戶港新聞》上便登有“神戶居留地召開足球

比賽”的消息。文中用了“蹴鞠會”一詞,當是足球無疑,比賽場地就在東

游園地。

由于神戶居留地當時人數(shù)較少,集體項目常常人手不足,加之英艦入港

時間較橫濱要晚,因此經(jīng)常沒有對手,俱樂部于是自成立之初便將重點放在

了與橫濱外國人的比賽之上。

“北港”橫濱與“南港”神戶之間的“兩港對抗賽”自19世紀70年代初

拉開帷幕。最初僅有賽艇比賽,自1970年代中期之后演變?yōu)槎囗椖烤C合競技

13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比賽。1884年,雙方開始正式的板球?qū)官悾?896年首次進行棒球?qū)官悾?/p>

1902年又開始舉行橄欖球比賽。

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2月18日,KR&AC與YC&AC在橫濱舉行了首屆

“兩港足球?qū)官悺?。本場比賽是?jīng)國際足聯(lián)官方認可、在日本舉行的首場

正式足球比賽。遠道而來的神戶人最終以2∶1客場取勝。在KR&AC的選手

名單之中,創(chuàng)始人西姆的名字赫然在列。第二屆兩港足球?qū)官愒ㄒ钅暝?/p>

神戶舉行,因故推遲一年至1890年舉辦,此后由兩地輪流舉辦,每年一屆,

明治時期(1888—1912年)共舉行24屆。KR&AC以7勝11負6平的成績處于下

風,原因雖然不一而足,但神戶居留地外國人較少,不如YC&AC那般擁有更

多比賽對手,是不能不考量的原因之一。

兩港足球賽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足球?qū)官悺C&AC與KR&AC作為橫

濱與神戶,乃至關東與關西地區(qū)近代體育的兩面旗幟,是足球等幾乎所有舶

來運動的“孵化器”,引領推動著日本體育的發(fā)展。這些比賽從一開始便吸

引了那些土生土長的日本人,尤其是那群在西式學校里接受教育的青年學生

們。俱樂部亦將目光投向了后者。這不僅僅出于俱樂部發(fā)展的需要,亦是生

存的必要。隨著明治后期日本逐步擺脫不平等條約的羈絆,走向自立,在日

外國人如果無法更加緊密融入寄居生長的這片土地,等待自己的終將是被驅(qū)

逐和消滅的命運。對于普通日本人而言,他們對這些外國人的游戲與比賽充

滿好奇,樂于作為看客、加油鼓勁。隨著體育作為明治政府大力推行學校教

育的一環(huán)在各中、高等學校漸次普及,日本學生們也不再甘于袖手旁觀。他

們躍躍欲試、要與這些外國人切磋較量一番。

自19世紀末開始,YC&AC分別與第一高等學校、慶應義塾以及東京高

等師范學校進行了首次棒球、橄欖球和足球比賽,除1896年棒球比賽初戰(zhàn)失

利,以4∶29不敵一高之外,在另外兩項比賽上均取得大勝,先是1901年在

橄欖球上贏了慶應義塾一個41∶5,接著又在1904年以9∶1足球大勝東京高

師。這樣的結(jié)果也反映了上述三項運動在當時日本學校界極不平衡的發(fā)展狀

態(tài)。棒球的普及程度遠高于后兩種球戲。高校之間當時已有正式比賽,一高

與明治學院、農(nóng)學校的對抗賽早已開展多年,競技水平較高。橄欖球與足球

14

明治時代

mingzhishidai

則依舊處于剛剛登堂入室的階段,尚且談不上普及,根本無法對YC&AC構(gòu)成

挑戰(zhàn)。

YC&AC與日本高等學校的一系列比賽不僅提升了自身地位,同時大大促

進了各項運動,尤其是足球與橄欖球在學校的開展。這些賽事作為日本人自

身最初的比賽體驗,具有里程碑式的時代意義。日本人也不再滿足于看客的

角色,也開始追求屬于自己的的足球。

二、日本人的足球

2.1?日本足球之根——東京高等師范學校

若問日本足球之根,當在學校;而欲追溯其源,則非東京高等師范學校

莫屬。為東京高師奠定日本足球鼻祖地位的是被譽為“日本足球始祖”的坪

井玄道(つぼいけんどう,1852—1922)。

坪井玄道于1852年1月9日出生在下總國(今千葉縣市川市)的一個富農(nóng)

家庭,是家中的第二個男丁,幼名仁助,自小立志學醫(yī),14歲時前往江戶求

學,1868年入開成所就讀,師從岡保義學習英語,在校期間目睹了明治維新

的大變動,1871年畢業(yè)后更名光次,后改名玄道。1872年,年僅20歲的坪井

進入新開設的師范學校,任美籍教師斯科特的翻譯,3年后調(diào)任宮城英語學

校教師,1878年應新設體操講習所之邀重返東京,任美籍體操教師喬治·里

蘭德(GeorgeALeland,1850—1924)a的隨身翻譯,這份工作也成了坪井的

最大人生轉(zhuǎn)機。

里蘭德是出生在波士頓的愛爾蘭裔美國人,1870年入阿瑪斯特學院就

讀。該校雖為神學院,卻是美國大學當中最先設立體育科目和體育專任教授

的學校。1874年,里蘭德畢業(yè)后進入哈佛大學醫(yī)學部,四年后獲博士學位,應

明治政府之邀來日,抵達橫濱。里蘭德來日正值文部省著手體操教育組織化之

際。文部省于1878年11月開體操講習所,“定其教旨,成為教授與體育相關之

a?又譯為“李蘭土”。

15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專門學科、撰寫擬定適合貼切本國之體育法及培養(yǎng)體育學教員之所”,因具有

師范學校性質(zhì),后于1886年廢止,并入東京高師,成為體操專修科。

里蘭德于體操講習所任教后即刻著手制定新的體育教育制度,培養(yǎng)體

操教師,購置運動器械,寫成《新設體操成績報告》。坪井身為翻譯,授課

前就其所授運動原理、實際動作反復研究并對教授方法悉心思考,以期順利

翻譯指導,在里蘭德歸國后成為一名培養(yǎng)體操教員的教師,并將里氏之講

義歸納匯總,譯成《新撰體操書》,1882年由講習所出版。該書匯集各種基

本體育方法,影響后來者50年。1885年,坪井又與田中共同編寫《戶外游戲

法》,對講習所教授的七種戶外運動進行了重要表述,其中就包括足球。

體操講習所并入東京高師之后,坪井成為高師副教授。1896年,東高于

校運會之際成立足球部,坪井擔任部長,成為日本足球之始祖。東高足球部

(今筑波大學足球部)是日本人最早自行組建的足球隊,被稱為“日本足球

之根”,其歷史功績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東京高師與YC&AC的一系列比賽拉開了日本人正式足球比賽的序

幕,習得的方法促進了日本足球的發(fā)展。

東高1904年2月6日與YC&AC在橫濱首次比賽,經(jīng)上下半場各30分鐘,以

1∶9慘敗。翌年1月28日,兩隊在橫濱二度交鋒,半場45分鐘,高師足球隊

分兩組于上下半場出場。結(jié)果上半場0∶5、下半場1∶1,總比分1∶6再次告

負。1906年1月30日,東高三赴橫濱挑戰(zhàn),又以0∶1落敗。12月29日,雙方

第四次交手。高師雖然占據(jù)主場之利,仍以0∶6告負,對YC&AC四連敗。

東高此后與其他高等學校開始了國內(nèi)最初的校際對抗賽。1907年11月16

日,東高在高師操場8∶1大勝青山師范學校,這是史上首場日本人之間的足

球比賽。同年11月24日,東高又在本校1∶0擊敗慈惠醫(yī)院。

隨著比賽經(jīng)驗的積累,東京高師終于在1908年2月9日迎來對YC&AC的初

次勝利。上半場一球落后的高師在下半場連入兩球,2∶1逆轉(zhuǎn)取勝。當日出

場人員名單如下:

門將:新帶國太郎

16

明治時代

mingzhishidai

后衛(wèi):柳川石次郎、唐土齋治

中衛(wèi):川崎喜一、重藤省一、內(nèi)野臺嶺

前鋒:梅本八郎、細木志郎、落合秀保、兒島基德、目黑藤吾

東京高師與外國人球隊比賽,一來與對手同場競技檢驗提高實力,此

為自身發(fā)展必由之路;二來作為師范學校,通過經(jīng)驗總結(jié)與傳承,推廣普及

足球運動;三者,高師與YC&AC的一系列比賽均發(fā)生在20世紀初的明治后

期。此時的日本不僅擺脫了與西方國家不平等條約的束縛,而且發(fā)動了對外

戰(zhàn)爭。與YC&AC的首度交鋒正是發(fā)生在日俄開戰(zhàn)(1904年2月10日)四天之

前。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與外國人競技并且戰(zhàn)而勝之已經(jīng)超出了比賽本身

的意義,是宣揚國威、激發(fā)國民愛國心的大事,無怪乎媒體會競相報道。當

然,對于足球本身,能夠吸引更多人關注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東京高師于1903年和1908年先后兩度出版足球教科書,表現(xiàn)出積

極推廣普及的自覺意識。

1902年,坪井玄道自歐美游歷歸國,對足球的熱情愈發(fā)高漲。弟子中村

覺之助a在恩師指導之下,于翌年寫成《足球》(“アソシェーションフ

ットボール”)一書,該書由著者參考歐美足球書籍編譯而成,是日本第一

本專門的足球教科書。全書共分十三章,首次對統(tǒng)一的足球規(guī)則及人員、用

具、場地進行了介紹說明。坪井親自作序,指出足球運動裨益良多,希望在

日本推廣普及。

《足球》出版于1903年,即高師與YC&AC首次比賽的前一年。由于并

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可言,蓋以記述基本規(guī)則為主。作者在“凡例”中也自覺經(jīng)驗?

a?中村覺之助(なかむらかくのすけ,1878—1906),日本足球先驅(qū),1878

年5月出生于和歌山縣那智町,1899年和歌山師范學校畢業(yè),入宇久井高等小學任

教,翌年4月進入東京高師博物科就讀本科,1903年在坪井玄道指導之下編譯出版日

本最早的足球教科書《足球》,被后人譽為“日本足球之父”。1904年2月6日,中

村組織并參與了東高與YC&AC的首場比賽,翌年被派往中國山東濟南師范學校執(zhí)教,

1906年夏因病歸國,7月3日病逝,年僅29歲。據(jù)說日本足協(xié)之所以選擇“八咫烏”

為標記,意義就在于以中村家鄉(xiāng)熊野那智神社的八咫烏來紀念這位先驅(qū)。

17

日本足球史

ribenzuqiushi

不足。

就“足球比賽”經(jīng)驗而言,今日尚不充分,況且此書于倉促之間編

成,紕漏之處當在不少。就眾多欠缺謬誤之處,在此迫切向世間有識之

士討教。

1908年6月,東高足球部再度編寫發(fā)行《足球》(“フットボー

ル”)。該書與前書相比最大特點在于用將近一半篇幅新增“附錄作者之經(jīng)

驗”,分別談到了守門員、后衛(wèi)、中衛(wèi)以及前鋒(外鋒、中鋒與內(nèi)鋒)的注

意事項。附錄四小節(jié)執(zhí)筆者新帶、重藤、落合與細木正是初勝YC&AC之成

員。四人將比賽經(jīng)驗與賽前訓練心得體會提煉匯總,各自撰寫一節(jié)。從中村

的方法理論介紹到國帶等人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之談,東高五年間進步可見一斑。

東京高師的第三大歷史功績在于傳承。高師學員畢業(yè)后紛紛走上教書育

人的崗位,將足球切身經(jīng)驗傳播至各中、高等學校,成為日本足球最早的指

導者。

在今日日本足球版圖上被稱為“足球重鎮(zhèn)”的埼玉、靜岡、廣島、兵庫

等地,其草創(chuàng)期關鍵人物皆出自東京高師。例如,細木畢業(yè)后就職于埼玉師

范學校,成為埼玉足球之祖。新帶與落合二人后進入滋賀師范,成為滋賀足

球奠基人。內(nèi)野畢業(yè)后赴豐島師范學校就職,傳授足球,豐島師范遂成為戰(zhàn)

前名校。堀桑吉曾代表東高初次出戰(zhàn)YC&AC,1906年畢業(yè)后赴愛知第一師范

就職,對愛知、岐阜兩地足球普及做出重大貢獻。1909年畢業(yè)的玉井幸助和

錦織兵三郎分別就職于御影師范與志太中學。玉井之于御影師范足球發(fā)展貢

獻巨大。御影師范成為戰(zhàn)前日本首屈一指的足球名校。錦織作為志太中學校

長使足球成為該校校技。1911年畢業(yè)的松本寬次則在廣島一中傳授足球,成

為廣島足球發(fā)展的首功之人。

從坪井玄道到中村覺之助,從最初的正式足球比賽到擊敗強大的外國人

球隊,從出版足球基本理論教科書到將取勝之道結(jié)集成冊,從師范學員到日

后引領日本足球發(fā)展的指導元勛,人才輩出的東京高師無愧于“日本足球之

1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