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論之擾亂市場秩序罪_第1頁
刑法分論之擾亂市場秩序罪_第2頁
刑法分論之擾亂市場秩序罪_第3頁
刑法分論之擾亂市場秩序罪_第4頁
刑法分論之擾亂市場秩序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大家的到來

刑法分論之擾亂市場秩序罪本節(jié)概述本節(jié)從221條到230條共10條,規(guī)定了12個罪名,將不可歸入前7節(jié)的罪名放入本節(jié)?!皵_亂”與“破壞”此處并無實質區(qū)別,前7節(jié)“破壞”經濟秩序的犯罪行為同樣也“擾亂”了經濟秩序。本節(jié)12個罪名,11個是故意犯罪,只有一個是過失犯罪(中介組織人員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12個罪名皆可構成單位犯罪,都實行雙罰制。(231條)思考:單位構成過失犯罪,立法是否妥當?一、損害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罪(重點)1.本罪的定義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商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行為。(損害商譽;商業(yè)誹謗)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一般主體,包括個人和單位。主體多為經營者,為在市場上占據位置,以誹謗的方式毀損競爭對手。(2)客體是復雜客體,既侵犯了同業(yè)競爭對手的商業(yè)信譽和商品聲譽,又擾亂了市場秩序。(3)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且以損害他人的商業(yè)信譽和商品聲譽為目的,間接故意和過失不構成本罪。其動機是牟取不法利益或出于泄憤報復等,動機如何,不影響本罪的成立。(4)客觀方面表現為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行為。(重大損失或嚴重情節(jié)的認定見追訴標準)“商業(yè)信譽”,是指企業(yè)因其在生產、經營中,以其公平、誠實、信用以及良好的服務、積極的社會貢獻,而獲得良好的社會評價;“商品聲譽”,是指生產、經營者向社會提供的商品,因其質地優(yōu)良、價格合理而獲得消費者和社會公眾良好的評價。前者針對經營者本身,后者則針對商品本身。“捏造事實”,是指行為人無中生有,編造有損于他人商業(yè)信譽或商品聲譽的事實?!吧⒉肌?,是指使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知悉或可能知悉行為人所捏造的虛偽事實;他人,不僅包括競爭對方,也包括其他生產者與經營者。二、虛假廣告罪(重點)1.本罪的定義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fā)布者,違反國家規(guī)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fā)布者,包括個人和單位。根據《廣告法》規(guī)定,廣告主是指為推銷商品或提供服務,自行或委托他人設計、制作、發(fā)布廣告的單位或個人;廣告經營者是指受委托提供廣告設計、制作、代理服務的單位或個人;廣告發(fā)布者是指為廣告主或廣告主委托的廣告經營者發(fā)布廣告的單位。(2)客體是國家對廣告的管理秩序。(3)主觀方面為故意,一般是為牟取非法利益。若不知廣告內容虛假而受委托制作或發(fā)布虛假廣告,不構成本罪。(4)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規(guī)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違反國家規(guī)定,主要是指違反《廣告法》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禁止性規(guī)定。作虛假宣傳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情形:A.對商品或者服務作夸大失實的宣傳,即對生產、經銷的產品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來源等情況,或者對所提供服務的內容、形式、質量、價格、承諾等進行夸大、無中生有,作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宣傳。B.對商品或服務做語意含糊、令人誤解的宣傳,即通過措詞的技巧、明示或暗示、省略或含糊手段,使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產生誤解。成立本罪還要求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輕微的,不構成本罪,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處理。3.本罪的認定(1)本罪與非罪的界限??鋸埵菑V告的天性,故不能將具有夸張性質的廣告都認定為虛假廣告。只有當某種夸張廣告超出了社會容忍的界限時,即足以使一般人陷人認識錯誤時,才能認定為虛假廣告。同時對于虛假廣告,情節(jié)并不嚴重的,不能認定為本罪。只有情節(jié)嚴重的,才構成本罪。(2)本罪與詐騙罪的界限。在廣告中作虛假宣傳也是一種詐騙行為,究竟構成虛假廣告罪還是詐騙罪,應當了解行為人的目的是什么。若虛假廣告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不法所有公私財物,構成詐騙罪;若虛假廣告只是夸大商品效能,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目的是為了推銷商品,則構成虛假廣告罪。三、串通投標罪(重要)1.本罪的定義投標人相互串通投標報價,損害招標人或其他投標人的利益,情節(jié)嚴重,或投標人與招標人串通投標,損害國家、集體、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行為。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特殊主體,分別為投標人和招標人。主體須兩人以上,為必要共犯。(2)客體是招標人、其他投標人、國家、集體、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市場經濟的自由交易和公平競爭的秩序。(3)主觀方面為故意,一般具有牟取非法利益之目的。(4)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以下兩種行為:A.投標人相互串通投標報價,損害招標人或其他投標人利益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兩個以上投標人經過協商、約定,故意抬高或壓低報價,以達到排擠競爭對手,爭取中標的目的,致使招標人或其他投標人的利益受到損害。B.投標人與招標人串通投標,損害國家、集體、公民的合法利益的行為。表現為:投標人與招標人在投標過程中,違反公平競爭原則,互相串通,以種種不正當手段,如暗中向該投標人泄露標底;向該投標人泄露其他投標人標書的內容等排擠其他投標人,使該投標人中標,從而損害國家、集體、公民的合法利益。實施前一種行為須情節(jié)嚴重才構成本罪,實施后一行為則不須情節(jié)嚴重。四、合同詐騙罪(重點)1.本罪的定義以不法所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使用欺詐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一般主體,包括個人和單位。(2)客體是復雜客體,包括國家對合同的管理制度與合同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所有權。(3)主觀方面為故意,且具有不法所有公私財物的目的。應注意:合同詐騙罪的行為是“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實施的。當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沒有不法所有的目的,但在履行過程中產生了不法所有目的,騙取他人財物的,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反之,在簽訂合同時已具有不法所有的目的,但在履行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而放棄不法所有目的,積極全部履行合同義務的,不宜認定為合同詐騙罪。(4)客觀方面表現為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使用欺詐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數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A.以虛構的單位或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騙取對方財物。(假名合同)所謂以虛構的單位名義實施合同詐騙,是指以事實上根本不存在的單位或雖曾存在但己解散或撤銷的單位的名義,利用偽造的或己注銷作廢的公章、證件欺騙對方,簽訂合同。冒用他人名義,則指未經他人同意,假冒他人名義實施上述詐騙行為。B.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與對方簽訂合同,騙取對方財物。(虛假擔保)這里所說票據,是指在簽訂合同時能夠起擔保作用的匯票、本票、支票等金融票據。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是指能夠作擔保用的假房產證、假土地使用證等。C.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xù)簽訂和履行合同,騙取對方財物。這種行為發(fā)生在履行合同過程中,行為人明知自己無履行合同能力,為了欺騙對方相信自己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和能力,先與對方簽訂小額合同,并加以履行,或者在簽訂合同后履行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則不予履行,或者在以上述方法使對方受蒙蔽的情況下,繼續(xù)與其簽訂合同,而行為人將財物騙取到手后,合同根本不予履行。(釣魚合同)D.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擔保財產后逃匿。(攜財潛逃)這種情況發(fā)生在合同簽訂后,行為人部分履行了合同或完全沒有履行合同,獲取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擔保財產后潛逃,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至于行為人實際有無履行能力,不影響本罪之成立。E.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即用上述四種方法以外的其他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應注意:須是通過簽訂、履行合同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實施上述合同詐騙行為,數額較大的,才能構成本罪(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的,數額在五萬至二十萬元以上的)。

3.本罪的認定(1)本罪與經濟合同糾紛的界限前者屬于刑事犯罪,后者屬于民事糾紛,有本質不同。區(qū)分的關鍵在于是否具有不法所有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目的。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意欲利用合同不法所有對方當事人的財物;而經濟合同糾紛的當事人,只是通過合同進行正常經濟活動從而取得經濟利益。在判斷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不法所有的目的時,一般應注意考察以下兒個方面:A.須查明行為人是否采取了刑法所規(guī)定的欺詐手段。B.須查明行為人有無履約的實際能力。C.須查明行為人有無履約的實際行動。五、非法經營罪(重點)1.本罪的定義違反國家規(guī)定,故意從事非法經營活動,擾亂市場秩序,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一般主體。(2)客體是國家限制買賣物品和經營許可證的市場管理制度。(3)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且具有牟取非法利潤之目的,這是主觀方面應具有的兩個主要內容。若行為人沒有牟取非法利潤之目的,而是由于不懂法律、法規(guī),買賣經營許可證的,不應以本罪論處,而應由有關主管部門追究其行政責任。(4)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規(guī)定,從事非法經營,擾亂市場秩序,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具體包括以下內容:A.違反國家規(guī)定。這是指違反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務院為規(guī)范市場交易行為而制定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決定和命令等。B.從事以下幾種非法經營活動:★未經許可經營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專營、專賣物品(煙草、食鹽等)或其他限制買賣(農藥、化肥等)的物品。(無證經營)★買賣進出口許可證、進出口原產地證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經營許可證或者批準文件。(買賣證件)★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非法經營證券、期貨或者保險業(yè)務的。(金融業(yè)務)★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如在國家規(guī)定的交易場所以外非法買賣外匯、擾亂市場秩序、情節(jié)嚴重的;違反國家規(guī)定,出版、印刷、復制、發(fā)行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出版物的;違反國家規(guī)定,采取租用國際專線、私設轉接設備或者其他方法擅自經營國際電信業(yè)務或者涉港澳臺電信業(yè)務進行營利活動,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情節(jié)嚴重的,均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C.情節(jié)嚴重。在社會上非法經營現象大量存在,不能都作犯罪處理。為縮小打擊面,其中情節(jié)嚴重的才定罪處罰。情節(jié)輕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處理。情節(jié)是否嚴重,一般以非法所得數額或非法經營數額是否較大,結合其他情節(jié)綜合考慮。3.本罪的認定(1)本罪與非罪的界限。A.非法經營罪是以其行為違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法規(guī)為前提的。首先要看行為人經營的對象,是否屬于不準買賣的物品,或者是其無權經營的專營、專賣品或者是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在法律允許經營物品范圍之內從事經營的,為合法經營,不能構成本罪。B.對于從事非法經營的,要看情節(jié)是否嚴重。情節(jié)輕微的,不構成本罪。六、強迫交易罪(重點)1.本罪的定義以暴力、威脅手段強買強賣商品、強迫他人提供或接受服務,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一般主體。(單位也可構成本罪)(2)客體既包括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又包括強迫交易對象的人身權、財產權。(3)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4)客觀方面表現為以暴力、威脅手段強買強賣商品、強迫他人提供或接受服務的行為。構成本罪,須使用了暴力或威脅手段。所謂“暴力手段”,一般指對他人身體實施毆打、捆綁、強拉硬拽等行為,以使被害人不得不滿足行為人的要求;(身體強制)所謂“威脅手段”,一般指以對他人實施毆打、傷害、殺害、毀壞財產、損害名譽相恐嚇,使被害人不敢抗拒,從而滿足行為人的要求。(心理強制)以上述方法強迫交易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凡種情形:A.強買商品。一般指以不能為對方所接受的低價格,強迫對方出賣其商品。B.強賣商品。一般指以不能為對方所接受的高價格或違反對方的購買需求,強迫對方購買其商品。C.強迫他人提供服務。一般是強迫對方以無償地或以對方不能接受的低價格為其提供服務。D.強迫他人接受服務。一般指以不能為對方接受的價格或在對方不需要服務的情況下,強迫其接受服務。實施上述任何一種行為,情節(jié)嚴重的,如給對方造成損失或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屢教不改的,影響惡劣的,都構成本罪。(實踐中構成本罪的,一般要求行為人長期欺行霸市、累教不改或一次強買強賣涉及金額較大。偶爾的一兩次強買強賣行為且涉及金額不大的,不應被認定為本罪。)

七、偽造、倒賣偽造的有價票證罪1.本罪的定義偽造車票、船票、郵票或其他有價票證,或者倒賣偽造的車票、船票、郵票或其他有價票證,數額較大的行為。(制、售虛假有價票證)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一般主體。(2)客體是國家對有價票證的管理秩序。犯罪對象是車票、船票、郵票等有價票證。(有價票證不同于有價證券)(3)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故意偽造和明知是偽造的上述有價票證而進行倒賣,一般是以牟取非法利益為目的。(4)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以下行為之一:A.偽造車票、船票或其他有價票證。B.倒賣偽造的上述有價票證,即轉手販賣他人偽造的上述有價票證。實施上述任何一種行為,情節(jié)嚴重,都可構成本罪。偽造上述有價票證,又進行販賣的,仍以本罪一罪論處,不實行數罪并罰。八、倒賣車票、船票罪1.本罪的定義倒賣車票、船票,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一般主體,包括單位和個人。(2)客體是車票、船票的管理活動。(3)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且以營利為目的,缺一不能構成本罪。(4)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以低價購買,高價出賣真實、有效的車票或者船票。(“黃牛黨”)倒賣其他票證的,不構成本罪。倒賣偽造的車票、船票的,成立倒賣偽造的有價票證罪,不成立本罪。根據有關司法解釋,高價、變相加價倒賣車票或者倒賣坐席、臥鋪簽字號及訂購車票憑證,票面金額在5000元以上,或者非法獲利數額在2000元以上的,屬情節(jié)嚴重。4.本罪的刑事責任(略)根據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對于鐵路職工倒賣車票或者與其他人勾結倒賣車票;組織倒賣車票的首要分子;曾因倒賣車票受過治安處罰兩次以上或被勞動教養(yǎng)一次以上,兩年內又倒賣車票的,從重處罰(通過司法解釋確立的一種特殊累犯)。九、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

1.本罪的定義以牟利為目的,違反土地管理法規(guī),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一般主體。(2)客體是國家的土地管理制度。(3)主觀方面為故意,且有非法牟利之目的。(4)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土地管理法規(guī),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包括以下兩種之一:A.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即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單位或者個人,違反土地管理法規(guī),未依法辦理土地權屬變更登記手續(xù)和更換證本,非法將土地使用權轉移給第三者,從中牟利。B.倒賣土地使用權。即土地使用權的受讓者,自己不對土地進行開發(fā)使用,而是將土地使用權轉手賣給第三者,從中牟利。根據司法解釋,情節(jié)嚴重是指:非法轉讓、倒賣基本農田5畝以上的;非法轉讓、倒賣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10畝以上的;非法轉讓、倒賣其他土地20畝以上的;非法獲利50萬元以上的;非法轉讓、倒賣土地接近上述數量標準并具有其他惡劣情節(jié)的,如曾因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受過行政處罰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等。十、中介組織人員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1.本罪的定義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或中介組織的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為特殊主體,即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機構等職責的人員或單位。上述中介組織主要有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公證處、律師事務所等。(2)客體是國家對中介市場的管理秩序。(3)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明知是虛假的證明文件而提供。(4)客觀方面表現為上述人員在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后,向有關單位或個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這些文件包括評估報告、財務會計報告、審計報告、驗資報告、公證書等。虛假證明文件,是指與事實不相符合的證明文件。提供虛假證明文件行為須情節(jié)嚴重才構成本罪。應注意:索取他人財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而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的行為,根據《刑法》第229條第2款的特別規(guī)定作為加重情節(jié)。(情節(jié)加重犯,不實行數罪并罰。)十一、中介組織人員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1.本罪的定義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或者中介組織人員,嚴重不負責任,出具的證明文件有重大失實,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2.本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特殊主體,即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貢的人員或單位。(2)客體是國家對中介市場的管理秩序。(3)主觀方面只能為過失。這是本罪與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的界限。過失表現為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的人員應當預見其出具的證明文件有重大失實,并可能造成嚴重后果但沒有預見到,即疏忽大意的過失。(4)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其出具證明文件的工作中,嚴重不負責任,致使其出具的證明文件內容與實際有重大出入,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